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1
关键词:考试管理;集中考试;高效;公平
考试是测量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达到何种程度的方法,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如何深化高等学校考试管理改革,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考试管理问题
第一,试卷的编制无规范、统一的标准。在高校,对于课程考试试卷的编制,学校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了考试的设计环节存在不科学、随意性,可信度低、区分度差等问题,严重影响考试的效果。而且经常会出现“教考合一”的现象,教师的授课主要靠教师的自觉性、敬业感和责任心,受教学大纲约束较小。第二,“工具化”的考试理念导致“非人性化”管理的发生。考试只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一种方法,而不能把考试看成是一个检测机器,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教学产品。教师们要做的,不是把学生仅仅当作“教学产品”打包整理好,再一股脑儿“丢进”严酷的考试中去进行检测,并按照教师所要求的模样,复制出一个个“千人一面”的“产品”,一但有人“违规”,就判处“死刑”。第三,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虽然学校再三要求严禁作弊,并加大对考试作弊者的处分力度,但考试作弊行为仍未减轻。考试中具体存在以下问题:管理松懈,考风不良,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多样化、现代化。考试作弊是诚信的缺失,不仅对学校学风、校风造成负面影响,而且有失考试的真实性与公平性。第四,忽视阅卷管理。考后教师自主进行阅卷,阅卷管理不够规范,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做参考,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而且,阅卷缺乏必要的监督,难免出现送人情分、照顾关系户等现象,尤其是对于重修、补考的学生,这一情况更为严重。这都会导致考试成绩的可信度逐渐下降。第五,忽视考后反馈工作。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只要学生考完试,学习任务就可以立刻停止,很少有学生关心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的问题而对于试卷进行分析,有些教师只是形式化地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完即可,对学生问题分析不够全面。
二、建立集中考试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高效、及时、公平、良好的集中考试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基于学生”的现代考试观。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对教学百分之一百的热情,积极转变妨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要注重对他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建立规范、统一的试卷编制制度。考前阶段向教师下发统一、规范的试卷编制标准,并依据学科、专业的不同,把教师进行分组,每组选出负责人,在试卷编制过程中对编制情况进行审核与监督,有不妥之处及时更正,教师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在完成编制工作之后,要对所有的试卷进行集中检查,确保考试的质量。第三,创设公正、人性化的考试环境。考试环境的公平、公正是其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学校应加强学生秉持诚信应考的思想力度,对考风考纪的管理常抓不懈,切实贯彻执行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对各类违规违纪现象的处理措施。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的考试环境,让高校的考试活动更加和谐。第四,注重考试结果及时、准确的反馈。考试之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和指定地点集体阅卷,试卷封装后匿名评卷,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要实行流水阅卷,严格掌握评分标准。成绩评定后,不得擅自更改。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切实起到反馈的作用。第五,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一个开放、和谐且不具有威胁性的评价环境,对发挥评价的作用至关重要。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发展,所以,评价应该给教师以动力而不是压力,这就要求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自我评价。
三、结语
考试的集中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减少出错环节,基本杜绝考试违纪现象,建立准确、及时的反馈,创设公正、人性化的考试环境,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作者:张红岭 洪斌 顾勇 吉高卿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钦.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2
一、考试性质和功能比较
传统的高中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其功能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必修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考试。新课程实施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政府设立的以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为主的统一考试。其功能是检测普通高中教学状况,为评估学校教育、教学绩效提供依据;检测普通高中学生修业状况,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基本标准提供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基本学业信息。可见,传统的高中会考主要是评价高中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业水平考试则是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同时为高校选才提供参考。天津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背景、性质和功能的革新决定了其考试组织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
二、考试组织管理理念比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考试管理是引导、肯定和提倡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考试行为,防范、反对和制止消极的、滞后的、负面的考试行为。因此,考生考试行为正确与否成为考试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高中会考将考试单纯地视为评判阶段性或终结性教育结果的标准,因此在考试组织管理中实行管制式、惩罚式的方式,其主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外界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维护考场纪律,杜绝作弊行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认为考试不仅是评价学校,评价考生,评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提倡考试也是一种学习,考试也是一次教育,考试管理活动的目的提升为规范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其主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励等手段,帮助考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避免出现违规考试行为。
三、考试组织管理模式比较
教育考试的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从管理的要素来看,它是一个由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应考人员、考试政策与规定、考试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管理的职能来看,是由观念、计划、目标、组织、领导、控制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性的动态系统。
1.管理主体及其行为方式比较。
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管理主体通常是由许多人构成的综合体。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管理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主体系统主要由考试机构、考点、监考教师等组成,考生则是唯一不变的管理对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学生被赋予参与考试管理的权利,成为管理主体系统的成员之一,考试组织者成为考生应考的协作者、服务者和帮助者,以及考试过程中的教育者。
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管理者主要是施行独断型管理。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把“杜绝学生考试舞弊,保证考试顺利进行”作为主要目标;把“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试规则”作为其管理的主要手段。管理者用强制、惩罚的办法,强制管理客体,依据规章制度、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考试过程,使得考试管理者与考生之间是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惩罚与被惩罚的关系。整个过程中,考生对考试没有兴趣,没有考试主观意愿,对待考试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考试过程中产生的不信任感将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无益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
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中,管理主体则施行民主型管理方式。管理过程中,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为主要手段。新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教育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使得考试管理过程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将学生从单纯的被管理对象转变为可以通过管理程序制约管理者的参与性力量,从而实现学生的民主参与管理,促使考生主动配合管理者共同实现考试组织目标。通过正确的自我管理及管理者在考试过程中的协作,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采取正确的行为模式。
2.管理的基本方法比较。
为了使考试组织管理正常运转且处于良好状态,必须采用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组织管理运用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管理主要运用行政方法和法制方法。行政和法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被管理者所有成员对上级所采用的行政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执行。市级考试机构、区县级考试机构之间,区县考试机构与考点之间,考点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监考教师与学生之间各个环节都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采用强制的行政管理办法,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统一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志和行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维持正常秩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考试管理已经形成许多的规章制度,例如《考试管理规程》、《考试制度的实施办法》、《试卷的移交、印制、分发及保密制度》、《考试纪律》、《监考人员须知》、《巡考人员须知》、《考生须知》、《考试违纪处分规定》等。除此之外,对考务等具体工作也作了相关的规定,如试卷的管理、装订、阅卷、试卷分析、考场设置等。通过多层次、多层面的考试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考试工作的各环节工作都有明确的考试规范,有效地保证了考试目标的实现。
(2)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基本方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的基本方法继承了会考的行政和法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同样,考试机构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应限制学生的自由,而应该保护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自由。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所包含的“公平”“分享”“关怀”等“公正原则”,应成为教育文化的背景和支撑,用以引导考试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指的是学生能公平地参与考试管理活动,有权参与制定考试规则;“分享”指的是学生能够与教师和考试管理者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考试结果,一起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从而找出改良学习的有效方法;“关怀”则是指考试管理者在考试管理过程中,通过“友情操作”,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此基础上建成既能实现竞争又能体现公正的教育法治文化,为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了如下管理方法。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提高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的方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民主、法制等许多方面。教育的方法在管理活动中是一项最根本的方法,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通过教育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自觉、自警意识,从考试的行为主体深心处杜绝考试作弊的欲望,而非简单的以规定和惩罚制约学生的作弊行为。一是要让考生理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以及其具有评价考生学习所达到水平的功能,使考生自愿了解自己在某些科目上所能达到的水平,具有报名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性;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激励考生,给予考生以信任感,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对于违规行为产生羞辱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具有间接性,但其体现的成果往往是长期的。
人本管理方法。目前很多的考试管理中,大量的依靠硬件和技术设施来预防考试作弊行为,其管理方法比较冷漠,既浪费人力、物力,也疏远了管理者与考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利于考生人格的培养。在考试管理中体现人本管理,首先,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把人作为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使考生受到应有的尊重;其次,把考生的个人价值与考试目标融为一体,为考生才能、智慧、个性的展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考生的主动精神;最后,要考虑考生的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因素,人的全部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考试组织者在考试组织管理活动中,通过法律、命令、规范、指令等手段以及有效的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对考生的需要进行强化或削弱,引导考生担当自己的社会角色。
3.考试管理职能比较。
考试管理活动表现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之中。关于管理的职能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现以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和最基本的活动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1)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在预见未来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筹划和安排,以保证组织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中,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最高层管理者完成,下级管理者和参与者执行,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的贯彻是相分离的,基本上是从上至下的层次性、直线型计划。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情况下开展的,采用的是目标管理法。各部门分目标和实现分目标实施方案的确定即是计划的制定,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由上下共同参与协商,广泛听取各级考试机构、考点,甚至考生的意见,采取“由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方式制定,目标的制定者就是目标的执行者,其实现过程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的过程。以目标为依据制定的计划是最具有意义和实效性最强的,每位组织者都参加了自己拟定目标的工作,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明确目标的追求者,利于激励人们的主动精神,诱发人们的责任感。
(2)组织协调职能。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为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手段和协调过程。
传统的高中会考等考试一般是直线制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命令系统单一直线传递,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实行一元化管理,决策迅速。考试管理中的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沟通方面。沟通的方式为链式沟通,属于控制型结构,在组织系统中相当于纵向沟通网络。网络中的每个机构或个人处在不同的层次中。
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其沟通方式为环式沟通,可以看成是链式形态的一个封闭式控制结构,表示几个人或几个机构之间依次联络和沟通。其中每个单位人都可同时与两侧的单元人沟通信息。这种组织协调方式有利于加强考试机构上下级之间,同级考试机构之间,甚至一级考试机构与考点之间、考生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考试管理工作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职能。所谓控制,从其最传统的意义方面说,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在控制方法上主要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两种方法。反馈控制是一种事后的控制,即在考试完成后,总结考试组织管理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对于本次考试活动不再具有纠偏的作用,但通过制定或修订政策、规定可以防止将来再出现类似的偏差。前馈控制旨在获取有关未来的信息,依次进行反复认真地预测,将可能出现的结果与计划要求二者之间的偏差预先确定出来,或者事先察觉内外部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传统的高中会考能够较为有效的对考试进行控制,但是管理控制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系统,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体系。现代管理理论指出,管理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需要标准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同时,还采用了现场控制方法。现场控制方法是明确制定考试管理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实行实时监控,这种控制是在活动进展过程中随时监视环境因素的变动,一旦发现干扰因素介入,便立即采取对策,以防执行中的偏差出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将建立如下考试质量标准体系。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3
Abstract: The goal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all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ealth. The academic examination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play a leading role for guiding physics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to cultivate and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of "from life to physics, from physics to society", and it has certain ideological and direction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academic examination pap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are gotten much concern.
关键词: 学业考试;特点评价;结构评价;教学问题;教学建议
Key words: academic examination;features evaluation;structure evaluation;teaching problems;teach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76-02
0引言
今年中考物理试题在命题的思路和题目的设置上都体现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以能力立意,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现实材料为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平实;试题没设置任何解题障碍,与往年相比,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充满亲切和交流的语气,体现了一种新型的考试文化。下面是抽调了吉林省白城市各市、县总共750份试卷,对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试题作以简要分析:
1试卷特点评价
1.1 着眼基础挖掘教材、体现方法关注能力2010年中考物理试卷对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其中试题注重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如:1、2、3、4、7、9、14、21、22等题。同时也注重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如第12、13、15、26等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基础进行实验分析,进行知识拓展与运用。试题在继续注重评价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多种能力的考查,坚持有利于考查考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1.2 强调科学分析方法、考查科学基本素养试题在考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用能力,大多数试题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压强知识15、19题、热现象21题、摩擦现象14题、简单机械17题、节约能源20题等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基础知识都是常态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在考查过程中,不考查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更倾向于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能力。试卷考查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对科学知识的初步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如:12、13、15、21等题的知识。这些试题重在考查科学素养,需要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来运用基础知识。试卷给学生的启示是,在新的情景中,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剖析与解决问题,才是科学学习追求的目标。
1.3 重视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实验探究精神突出实验探究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不仅关注实验基本操作(如量筒等基本仪器的读数),更重视对实验思想、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获得和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考核。科学探究在试卷中分值比重较大,整个试卷的大、小实验、探究题占40%左右。考查的有关实验方面内容较为细致、全面,涉及具体实验操作和考生的实验能力。如:第23、24、26题,考生需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1.4 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立意新颖方向性强试卷共设五道题,每个题型中都用了直观图片。全卷除了电路、图像、读数示意图、简图以外还有9幅摄像图,共20多幅图片。试题不仅有摄像图、模拟图、卡通等类型图,而且还蕴含着丰富、准确的解题信息;同时,不同类型的图片有不同的解题和答题方法,如有的是识图再现知识,如2、12、14、15等题图,有的是看图解答问题,如17、22、23、25等题图,有的是据图分析应用,如21等题图。
整张试卷试题立意好,取材新颖,内容实用,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体现基础性、趣味性、综合性、导向性,试卷难度保持稳定,重视考生能力的考查,从不同形式中积极捕捉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兴趣。试卷的结构科学、简约、合理,题量适当,给考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相对来说,2010年物理试卷是一张比较成功的试卷,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性和方向性。
1.5 体现生活物理新理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套试题中有大部分试题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从生活中的测量、3G手机的可视对话到生活中的安全用电问题,从深秋的桔子树到浓浓的咖啡香,从绿色环保能源到宾馆房间的调光等,从日常生活中的老花镜到电视上的模仿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试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试题从教材、课堂教学、生产生活、新闻报刊等中挖掘考生熟悉的情境素材。能源问题(8题)、生活实际(1、3、9、19题等)、安全用电(4题)、可视手机(7题),这些都成了学生的考题,在创设试题的情境时,关注科技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考查,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试题能从不同方向体现物理的新理念。
2试卷结构评价
从试卷结构上看2010年的物理试题内容大体保持和2009年差不多的分值比例,其中八年级占40分、九年级占30分,所占比例分别是57%和43%。其中热学和光学两大专题分别占有11.4%、8.6%的比重,共占20%左右,声学和能源和共占4.3%,从试卷分布情况来看力学和电学两大专题无论是在分值的分布上还是在难点的设置上,无疑都占据着最大的权重。
3试卷结果评价
试卷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分析:从抽样及结果看2010年白城市中考物理试卷的平均分是51.28分,优秀率是38%,及格率是72%,其中第三题的优秀率较高59%,第一题和第二题及第四题的及格率较高,分别为85%、84%、82%,区分度较大的是第三题。
下面对各题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分析:选择题共计6小题,从抽样结果看,其中优秀率及格率最高的是第2题分别为91%、91%,较低的是1、3两题,分别为77%和71%,错题主要集中在1、3两小题上。
1、3题分析:这两题分别是生活实际测量问题和生活中的热现象问题,错误原因是学生对生活实际掌握不好,造成数据、现象混淆。说明可能系统练习不到位或学生学习脱离实际。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多加练习,加强记忆,学会举一反三,增强运用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第二题填空题分析:从抽样结果看,第15、16题,优秀率及格率较低,分别是62%、57%,16题的难度值小,区分度较高,第 15、16小题错误相对集中一些。
15题分析:此题选材来源教材又超出教材进行思路拓展,是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开放性试题,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思维方式单一,分析能力差,基础知识不会应用与拓展。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
16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用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应用及计算的综合能力,第(1)空,是考生对科学计数法不会运用于计算,而导致结果错误。第(2)空,错误的原因是,记忆不扎实,记不清电阻的大小与粗细的关系。这就要求平时教学当中对记忆有难度的知识应进行筛选,用特殊方法有针对性的指导记忆,而且要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三题计算题分析:从抽样结果看,计算题第三题、优秀率为59%较高,而区分度较高,达到了94%,此题空白占9%左右,错误不集中,原因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会计算公式,平时学习当中计算题较枯燥,提不起兴趣,忽视计算能力的养成。计算题难度不大,丢份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要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变不学为主动学,提高课堂实效。
第四题简答题分析:从抽样结果看,此题共三道小题,整题优秀率稍低,而及格率较高,难度、区分度相差不大,成绩很均匀。这类问题要求在平时学习当中注重知识的应用,注意语言的严密性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性。
第五题作图实验与探究分析:从抽样结果看,第五题共5小题,及格率、优秀率均较低,前4个小题错误分布不确定,26小题答对率最低,错误较集中,究其原因是平时教学中不注重实验探究的细节之处,针对性的练习可能相对少一些,缺乏运用已有的知识判断、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教学体现的问题
4.1 基础知识有针对性的地方强调不到位从试卷来看学生真正不会的知识并不多,更多的是基础掌握不准,知识含糊不清。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把精力用在解题上,特别是解决稍难一点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学习。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重视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联系,有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概念,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学习,对基础概念理解不到位、不透彻,不会联系实际。
4.2 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能力培养不足试卷体现出解题方法单一,能力欠缺,具体包括审题、应用、分析、计算、语言表达、推理等方面能力和解决问题方法不够。
4.3 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知识面窄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实际,不少学生不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不能将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单一,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也说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还未真正有效落实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4.4 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完成不到位,兴趣培养不到位体现在空白题较多,空白达到10%左右,尤其是计算题、探究题体现突出一些,在这些方面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教学建议
5.1 教师应面向全体、对学生及其学习负责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于教学,优秀教师应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其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坚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应平等、公正的对待所有学生,对所有的学生负责,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动机及学习责任感。这样才才不至于使高分、低分之间的个体差异太悬殊,区分度太大。
5.2 教师应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拓开思维的空间物理课堂是以实验探究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堂,那种“关上门,期望自己在缺乏实践的寒冬里春暖花开”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就必须放手给他们,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它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部分内容和各个环节之中,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普遍地得以体现。要杜绝上课讲探究、探究不全面、不探究的现象。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4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高职护理;中职护理;期中考试成绩
2010年4月下旬,我校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了期中考试。笔者对2009级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原因。
1 研究对象
我校0901~0904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197人,0910~0915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89人。
2 结果对比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表1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
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经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笔者对2份试卷进行了比较,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因为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学生均以通过护士执业考试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了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笔者从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10个方面着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问题的选项为封闭式,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学生在“是”、“一般”、“否”中只能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486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7%。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其学习动机不甚明确,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任课教师授课的语速、方式、与临床联系是否紧密及课堂的互动情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学生的因素
4.1.1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对于护理学基础,大多数高职学生和部分中职学生比较有兴趣,经过教师对护理学基础的介绍、操作技能的练习和上一届同学的经验,学生能逐渐适应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高职学生较中职学生兴趣高。
4.1.2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发现,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4.1.3课前预习:调查结果显示,预习程度不高是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职和高职学生起点为初中毕业,他们学习习惯欠佳,中职护理专业仅有8.07%能做到课前预习,高职护理专业16.41%的学生能做到。
4.1.4听讲情况:调查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听讲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说话和开小差,还有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4.1.5实验课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自己可以动手,有新鲜感。部分操作步骤复杂,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加上练习时间一长,新鲜感消失,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1.6课后复习:结果显示,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而有些学生则根本不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提示学生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2教师的因素
4.2.1上课时能否根据学生的理解力来调整讲课的速度:学生喜欢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其不会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课堂效果相对好;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和语速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其学习效率降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4.2.2教学方式: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性学科。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图片、动画、模型、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先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升华为理性思考。实践教学中融入案例、演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感受病房的氛围和患者的心情,从而深入理解每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2.3上课时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相对就好。上课时照本宣科的教师,自然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4.2.4课堂与临床联系的程度:上课时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护理学基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临床小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尤其是与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有关的临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也很有帮助。
5 讨论
综上所述,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充分的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学基础教师应掌握护理相关学科的知识,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态度。
再次,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实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4]。积极聆听学生对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征,顾平,孙国珍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教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53-254.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5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方向性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新课改与高考改革相继出台,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以高考为核心,一切围绕着高考转,这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的产物,由于有高考存在,高中历史不论怎么教,都难以收到有效的成果,所以,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多流于形式,即使很多学校通过公开课推行改革,也只是形式主义,事后也都不了了之。高中历史新课改和高考历史改革以后,高中历史不再成为高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推动了高中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探讨今后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1 从高考思维解放出来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高考以核心,那是因为历史要参加高考,现在高考取消了历史科目,所以,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历史教学的定势思维中走出来。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变成培养人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
由于高中历史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于夯实“民间性”、“多元性”和“社会性”。历史教育必须摆脱宏大叙事――代表官方的划齐整一的政治性阐述,在不违反宪法精神的前提下,代之以在个性化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社会性阐述。高史历史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平凡的个体生命。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感悟和评价来说,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不同的受教育者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因此,高中历史教育的灵魂不仅在于凸显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更在于形成体现个体生命差异性的不同的解释流派。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着眼于张扬“人文性”、“精彩性”。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要不断追求精彩性。高中历史教学给予个体生命的除了“真实”内容,还应有凭依丰富的历史思想建构起来的“精彩”形式。它应该能引领人们立足现实,穿越时空,沟通过去与未来,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华彩乐章展现在学生面前。
2 活跃学生的思维,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任务不那么繁重,因此,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上来。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知识的传统,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具有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且要重视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对高中历史试题也要进行改革
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选择什么样的习题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有方向性改变。选择习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对有些历史知识进行单纯的传授不够,如针对中英《》可以编成一首记忆歌诀,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以编成口诀等等,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动了脑筋,印象自然深刻。对于一些能力型习题,我们不仅要注意选择的针对性,而且要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并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还要注意搜集运用资料、知识的应用迁移理解与发挥等技能技巧的培养。
长期以来,受标准化试题的影响,习题的题型也趋向“标准化”,变化越来越小,有些习题都是相互抄袭,一成不变,连答案也完全一致,这就难以在教学中起到其特定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自主设计题目,把“设题权”放松,只作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比如在课堂中讲授内容时往往是列出表格让学生填表,我们也可以指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促成学生思考,或者按照教学内容动手整理成一份资料,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总之,让学生在追求答案正确性的同时,也可以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或自主性,以提高课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