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社会教学 体验式教学

历史是一门集合了人文情怀和民族大义的学科,对于学生的体悟教育十分必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及时培养学生借古思今的意识和理念。教师要充分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陶冶性情,进一步内化历史知识。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质

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氛围的渲染,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环境,并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教学模式称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基础建构,而且能保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融入课堂并内化知识[1]。书面化的知识需要学生对记忆进行强化和再复制,但是情感的刺激却能历久弥新,因此,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在于对学生认同感和自身体会的调动,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化的理解。

二、初中历史课程和社会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历史课程和社会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特质

在初中历史课堂和社会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差异性、主观性、开放性、体悟性及实践性。差异性在于学生的性格差异,由于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心理建设的转折时期,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即使教师给予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内化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识建构,这就是运用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对于知识的视角也不同,再进行交流就会全面地认知知识内容。主观性在于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念进行体会,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辅助,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且联系实际促进知识网络的生成[2]。开放性在于体验式教学充分尊重学会的不同,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散思维,建立合理化的假设,并且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辅助学习的身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形成民主自由的开放式课堂氛围,以保证学生真正地得到有效的知识体验。体悟性在于体验式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感悟,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是一种内化的情感,只是促进学生对隐形知识的感受。实践性在于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侧重学生对于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并在体验中确立正确的思想理念。

(二)历史课程和社会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途径

在初中历史课程和社会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要保证设定合理化的情境。合理的课程情境能快速引导学生投入课堂,并结合自身需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定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情境设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方案的设计。例如初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与的传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历史事件的回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外,运用体验式教学要保证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教师要组织学生形成有效的自我知识协调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合作中强化对于知识的不同体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差异性,保证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具有多重深度和广度。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协作学习中进行合理化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例如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从而既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有深刻的体验,又保证学生顺利内化本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验网络。除此之外,运用体验式教学要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对实际生活的体悟,需要学生不仅将课程的理论充分吸收,而且要对课程的实际意义进行汇总,保证课程回归生活的本质[3]。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既要在课堂中进行,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的体验和学习。例如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架构,鼓励学生在课外及时总结和整理,并且要求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教师还可以在实际课堂中鼓励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角色的带入,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建立,以保证学生真正体会到体验式教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和社会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迅速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保证学生充分配合教师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艳娟.初中历史情境体验式创新教学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5(02):91-91.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与社会 教学效率 不足 措施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不但可以有效地填补分科课程存在的诸多不足,而且它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是特别有利的。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是近年才出现的新型课程,其推进及实施势必要经过一个由不适应至适应的过程,所以教师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时,理应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的现象。他们未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应有的关注,甚至往往倾向于选用“填鸭式”教学法展开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此种方法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出现,这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言是特别不利的。

(二)学校未给予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充分的重视,课时安排特别少

由于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以及我国大部分初级中学重语数外、轻其他副科现象的存在,便造成了学校不重视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且为其安排的课时也特别少情况的出现。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知识点却非常多,因此教师为了追赶进度,只得一味地增加每一堂课的知识量,以期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然而教师所采取的此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做法肯定是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的,相反,它还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学校给予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重视度较低,加之师资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最终便造成了我国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许多初中还存在普遍聘用非历史与社会专业科班出身教师的现象。非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所具有的历史与社会专业知识必然不足,所以这一现象的存在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肯定是特别不利的。

二、新课改环境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的重视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理应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应有的重视。鉴于此,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及早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适时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发问,借助学生的主动发问,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变成教学的主体。

(二)调整课程体系构架,适当增加历史与社会的课时比重

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历史与社会属于学生理应掌握的一门学科。各初级中学理应强化对这一课程的重视,适当地增加该课时在自身课程体系中所占的课时比重,改变对此课程所存有的错误理念及看法,以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采取多样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由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各初级中学应当采取如下多样化措施来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素质: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加强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任课教师间的交流,推动教师们的共同进步;挑选优秀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去高级学府进修,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制定严格的招聘制度,录用优秀的历史与社会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以点带面,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老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选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已然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以新课改思想为依据,选用新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唐的盛衰》这一节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与唐朝相关的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唐朝兴盛及衰败的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及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都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理应积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主动采用与新课改思想相符的新式教学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唯有如此,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学校为社会培育接班人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阅读能力;阅读技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阅读对于学习历史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说,读史能够明智,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基本途径,很多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得以开展的,例如观察活动、思维分析活动等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推进。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寻找一些史实论据等都离不开阅读活动的支持。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料和依据,阅读教材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第一步,然而,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往往是翻开课本就直接读正文,一遍下来就算阅读完成了。这样的囫囵吞枣、没有技巧性的阅读活动并不能真正地获得理想阅读效果,不能领略教材中的精华。因此,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如下几个技巧。

一、养成阅读教材目录的习惯

历史教材都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编写的,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单元之间的内容带有很强的系统性。在阅读教材正文之前,先阅读教材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系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结构,从而在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能够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应当是第一步。

二、重视阅读导言

每个单元的导言往往都会介绍本单元的背景和主要线索,很多导言中的内容是正文当中所没有的内容,通过阅读导言,学生可以大体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脉络,明确本单元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因此,通过导言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时空观和历史观,从而为接下来的正文阅读打好基础。

三、阅读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正文内容是历史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更应当加以重视。为了更加有效地理解正文,在阅读正文的时候,一定不能“一遍过”,而是要采取粗读精读相结合的反复阅读方式。同时,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通过列提纲先明确本课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或者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等。例如,笔者在讲到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在阅读正文之前列了这样一个阅读提纲:(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2)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以及变法的拥护者和反对者;(3)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4)思考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就这样,在阅读提纲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正文的时候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有效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重视对小字和注释内容的阅读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小字和注释部分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内容。在正文中,小字和注释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和延伸,它对于加深正文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小字和注释内容的阅读。

五、重视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

我们常常说“左图右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如通过对一些战争形势图的阅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战争的动态过程,从而令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这对于记忆和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边读图边记忆,在地图上寻找丝绸之路途经的各个地点,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至河西走廊,然后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再继续西行到达中亚、西亚,一直到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为终点。这样通过读地图,学生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从而有效加强了记忆的效果。

六、注意阅读课后的年代表

在每一册的历史教材最后,都会有一个大事年表,里面包含了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年代,对于这个年代表,学生一定要反复地阅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最大的记忆难关应该就是对大量的历史年代的记忆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后的历史年表,可以对庞杂的历史年代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这样对于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对年代的记忆能力都具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七、注意边阅读边动笔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手握一支笔,边阅读边动笔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可以做一些标记,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也可以随手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这样不但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深加工,同时结合这些笔记、标注,还可以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细致阅读和深刻理解。

总之,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支撑,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然而,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其中所包含的知识量非常巨大,教材上的历史知识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九牛一毛,要想学好历史,仅仅依靠教材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报刊、杂志、书籍,通过课外读物的涉猎,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素养,并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雷培煜.浅谈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1(10).

[2]王志强.让“阅读”走进初中历史课堂[J].学周刊,2011(6).

[3]刘艳红.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几个因素[J].吉林教育,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构建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36 -01

初中历史内容多,课时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总会居高临下,从大处着手,学生往往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节奏的现象。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勉强跟上进度,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则会与老师的进度逐渐脱节,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历史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置小一些的跨度,照顾大多数能力一般的学生。课堂教学要设置精巧细致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学习要实现当堂反馈,强化记忆,把学习的知识变成有形的成果。

一、知识联系跨度小巧

历史知识是前后继承的关系,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承前启后。但是“承前”不要联系太远,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速度。科学设置“小步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看得见的成功,学习便有了自信心。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要及时回顾《改革开放》一课的内容。从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意义切入学习,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做到温故知新。由已知到未知,这是基本的学习规律,在历史学习中更为明显。

历史知识纵向联系的特点比较明显,在知识梳理时常常按照纵向轨迹进行系统归纳。横向的知识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中更加全面。如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史时,要及时和八年级的中国史比较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单元的学习中,要及时联系同一时代的中国科技文化的成就。这样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清晰地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科技发展中所占的位置。知识的联系要从小的切口导入,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找到联系点,在学习中能够看到进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教学环节的设置要精巧,可以结合时政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的兴趣点上优化课堂结构。尤其是到九年级时,教材的内容非常多,老师就可以删掉一些比较杂乱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把教材知识梳理成一条线。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面对现实和未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可以结合我国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体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背诵间隙,感受大阅兵的恢弘场面,内心深处产生了珍惜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学环节中精巧的穿插,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的历史学习还可以加强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可以把“科技的发展”教学放在一起,如《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蒸汽时代”的到来》以及《璀璨的近代文化》可以放在一起设计教学,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联系。在知识识记时有比较有分析,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适当为学生拓展知识。课堂内容的优化整合,可以删除部分难度过大的历史知识,为学生节约时间。

三、课堂知识反馈快捷

及时跟进的检测反馈才能让老师明白学生学习的动态。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知识反馈的环节,可以及时暴露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在问题面前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设计课堂反馈时要分层次,不但要有明确答案的客观基础题,还要设置主观性的分析提高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快捷反馈的主要方式就是当堂训练,老师通常采用学案的形式,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有利于学生整体提高。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讨论探究深入学习。30分钟以后,老师出示课堂反馈题,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以“南北战争”为中心话题,概括出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焦点、战争开始的导火索、战争的结果。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概括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解决上述问题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个拓展题: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时,我国发生过什么大事?经过回忆,有的同学能够想起运动(1851~1864年),运动与美国的南北战争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学生积极讨论,力争在下课前解决这个问题。课堂及时反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要想有大收获,必须从小处着手,设计精巧的课堂结构,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有学习与检测的互相促进,整个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和高效。从小处着手,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的节奏,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向知识的纵深处挖掘,简单设计能够有不简单的收获,“小”的台阶同样能够助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