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1

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质性变革,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尽管国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层次标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个单纯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根本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发展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但有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认为通识英语更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现状。总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方向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达成共识的,本文将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改革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2

1.1生源现状

学校的扩招,导致了大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英语的底子就很差,从而产生了学生英文程度的高低不同,有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对英语学习已经有了畏惧之心,因此,逃课现象十分普遍.

1.2师资现状

目前有很多英语老师在学历上还需要提高,而且也不是语言相关专业出身,传道授业的水平也没有很高.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将课本当中的内容念一遍,对于语法,词汇,应试方法等不能做到很好的传授.许多老师的口语能力也需要提高,因此做到双语教学是不太现实的.有的老师口语还好,但是学生的水平太差,听不懂英语,因此,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只能就此作罢.如此下来,整个英语课堂中,几乎是英语老师照本宣科,没有办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少学生觉得课堂太死板,没有生气.

1.3教学现状

许多的大学课堂仍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死板的教育模式,课本就是传统的本科课本等等.很多老师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想到哪里说哪里,没有重视启发学生,学生在课堂当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学生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2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个国家之间也展开了综合国力竞争的较量.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加强了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面对这样的环境,英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还是提升素养的一种手段.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文写的,不少的学科都是用英语作为讲课的语言.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亟须改变英语教学模式.

2.2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练的水平,综合能力也会提升.因此,大学英语之所以是基础课程,是因为其是其他专业英语课的根本.大学英语课程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的全部课程.因此,改革英语教育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

3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1教学方式不先进,课堂没有生机

因为每个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同,有的学校不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十分老套.很多教师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走出来,还是死板的教学方式.如果可以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学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但是很多的大学老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依旧采用读课本,写板书等教学方式,这样很容易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3.2太重视语法授课,没有很好的培育综合水平

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了学生要掌握的词汇量,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会背这些单词,却不能做到很好的运用这些词汇,对词汇的变型也不能进行充分地掌握.我们都知道,在英文当中存在很多俚语,而这些俚语正是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交流当中常用的语言.而英语教学当中却很少有老师涉及这些内容.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当锻炼浏览水平,然而却没有注意到对其他能力的培养.显然我们的教育模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是一味的死读书,讲究语法.有的学生对英语语法十分精通,但是却不会造句子,也不会和外国人交流.

3.3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传统的授课模式的弊端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主要是以讲为主,而学生主要是听,记笔记,听课就是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是机械式的学习,也不再动脑子.被动的学习知识,不去想老师传授的是否正确.有的学生说起语法来头头是道,但是却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

3.4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

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因此教育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别.来自农村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来说会差一些.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帮助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克服这些问题,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成绩.大学英语主要是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比较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时期,老师通常是针对整篇文章和语法进行讲解,但是到了大学,这些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学会自学还是比较困难的.对学生来讲,在学习上不但要有自觉性,还要有灵活性.老师也要不断摸索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教学质量.以此作为学习的风向标,引导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英语成绩和实践水平.

4英语教学中的初探

4.1教学内容的初探

为了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英语老师必须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改编.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将一些陈旧的知识删除掉,对超纲的内容也给予替换.依照学生是文科生,理科生,或者是艺术生,讲一些专业知识.如果学生是文科生,老师可以在现实教学中增添一些人文方面的尝试,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变高.如果学生是理科生,他们会更喜欢自然科学的知识.若是艺术生,课本要做到通俗易懂,因为艺术生的教育程度都不太高,教材太难不便于理解.不管是什么课本,都要与时俱进,便于学生理解.这才是好的课本.英语教学大纲当中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量,但是很多的教材也列举出了生词的数量,超纲词汇等等.老师应当指点学生灵活学单词,不要死记硬背,对大纲当中的词汇充分掌握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辅助加入一些常用的单词,对话,综合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单词,单词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会提高.

4.2教学方法的初探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整改,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形成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教师要记得,无论是安排教案,还是安排课程,都要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后续学习就会轻松一些.

4.3考核方式的初探

考试在学习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激励学生学习.很多学生觉得家长和老师都很看重成绩,但是鉴于平时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在考试当中只得采用作弊的方法.鉴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三令五申,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方法,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活动,这些成绩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十.这样综合性的考试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应试能力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强调考试只是评价英语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和昨天的自己比,不是和他人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都是不错的成绩.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联系,教学是目的,而考试只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5将大学英语改革和赤峰学院学生结合

5.1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新方法以吸引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水平很差,老师就要选择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在教学的时候,最好可以模拟真实的沟通场景,灵活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提起兴趣.老师要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在课堂当中可以穿插一些笑话,绕口令,让学生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习惯来学习语言.在赤峰学院的专业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升专业素养.因此,可以将大学英语改革和学生们的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最大化的让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发挥功效.

5.2教师自学专业词汇

很多教师的英语知识和词汇只是局限在课本上,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词汇量明显不够用.因此,教师应该自学一些专业的英语词汇,这样在给赤峰学院的学生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游刃有余.也利于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成绩.当然,大学英语教师们也应该辅修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6结束语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3

1.充分认识文学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意义。现在大学教育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和抱负等素质”都可以通过文学教育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面培养和提高。“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与伟大心灵的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会感染到后世的对话者,影响对话者的价值观,净化对话者的心灵。同时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还可以提高人的艺术感受力、激发想象力、增强创造力。在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是用语言描绘和建构的世界,读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才能了解这个世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是刺激和锻炼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过程。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艺术的修养不仅加深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种宏观形象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上而下地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这种观念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学校和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修养,很难在高校中形教育应有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虽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却未能真正引起关注,很多时候成了点缀性的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体制内自上而下地提高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学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从课时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为文学教育提供优厚的环境。在教师层面上,也要转变观念。把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层面上,要增强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文学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并加以实施。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学课程体系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除大学语文外,各高校开设的文学课程,一般都采用相关教师申报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这样看起来开设的课程不少,但实际上是杂乱无序的,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从教师角度而言,某一学期开不开设自己承担的文学教育课程视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而定,因此,有些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在某一学期却不能真正开出,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从学生角度而言,一般学校规定选修的固定学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文学类选修是6学分,即选修两门文学类课程即可。这样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选择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样造成了课程体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文学教育课程不少,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却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要对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考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缺乏统一性的问题,要求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保证每学期都会开设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科学性和需要性的原则,对文学教育类课程进行以下三类课程的优化设计。

1.知识类课程。此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辅助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中西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品格,优长与缺陷,更好地确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可开设古代诗词欣赏、古代散文欣赏、现代小说欣赏、现代诗歌欣赏、世界名著导读等课程。这些经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蕴含丰沛之所在。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感知、体验可以获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3.能力训练类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可以开设写作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和论文写作的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表达能力整体不高,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写作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按照上述三类设计具体课程,使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院系在课时性质、学时学分等方面进行优化,文学教育类课程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方法,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不是单向传播体验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传播交流活动。针对非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众多学生传授大量文学知识,往往采用简单省时的讲授法,成为“填鸭式”教育。这导致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兴趣下降,也未能达到文学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笔者认为,要在文学教育的课堂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法: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虽是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对目前的文学教育教学而言,它可以改变“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如在讲授先秦散文时,经常选的篇章是来自《左传》的“段于鄢”,其中分析郑庄公人物形象是重点。梳理完课文后,教师可抛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母亲姜氏想让共叔段代替庄公为国君,你觉得两兄弟谁更适合做国君?同学们陷入思考,一会儿,开始踊跃发言,大家共同认为共叔段无才无德不适合做国君。对庄公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庄公赶走弟弟、幽禁母亲,不仁不孝,不适合做国君。有的同学说庄公行事老到、善于谋划,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和风范,适合做国君。针对分歧,教师讲述了春秋的诸侯争霸的时代环境,引导大家分析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国之主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才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变得饶有兴味,更好地体会了庄公这个形象。

2.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课程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是文本发言人的观念,引导学生做文本对话的主角,用自己的心和情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作者的生命。由此,学生由生活的世界进入到文本的世界,在文本的世界中体验、移情、反思,与文本的世界共鸣,撞击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在讲授婉约词人李清照时,教师一边讲她的人生经历,一边引入她各个时期的诗作。引导学生从“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清竹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体会她少女时代天真烂漫的情怀;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体会她的相思愁怨;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体会她的雄健豪气。由此,学生了解了一个多侧面的李清照。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深入解读李清照晚年作品《声声慢》时,学生一方面体会到了晚风、暮秋、黑夜、细雨,凄凉的氛围和心境,另一方面,体会到作者不屈的灵魂在做一次又一次的抵抗,这里有生命的悲哀,更有生命的不屈。没有体验的情感是肤浅的,只有调动学生的情绪去体验、去玩味,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灵的启迪。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4

1.1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于学生而言,一般都存在宣讲者、引路人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可以有效的为学生传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坚定学生对自我思想品德素质的完善和提升。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德育课程的建设,首先就要加强对教师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理论的提升,对教师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深造,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政治素养良好的青年教育者。

1.2以科学发展观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系统化的教学体制是推进大学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德育课程建设必须配有相应的规范化的思想品德理论课程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可以设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小组,分别处理学生的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日常思想品德素质建设的工作,统筹兼顾,充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回归生活”

对大学生的德育,以及对学习的生活化回归,是每个高校对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就是要将德育“活化”,使学生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的存在,引领学生走向更为丰富的精神殿堂。

2.1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口号就是强调德育对学生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德行”和“德性”。新形势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摒弃传统德育中蔑视人性的行为,提倡“接地气”的教育,以“为了人的幸福生活”为教学目标。这种“人”的存在,强调学生在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养下的个性全面化发展,然后以品德高尚、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回归生活,为社会、为生活进行更好地服务。

2.2形成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即教育”或是“教育即生活”都暗含着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关系。所以,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德育课程的建设就不能只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讲解,而应形成开放的、生动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感知思想道德精神,从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才会使德育教学具有现实性的意义。教师可以将生活道德事件进行还原,形成理论知识的教学素材,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性质得以实现。

2.3规范生活化的课程实践在多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践中证明,完善对学生道德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就是在于推动大学生对个人道德素质,行为修养的自我完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道德书本知识向道德生活实践的应用转变。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开展道德建设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社会志愿服务,打扫敬老院,服务社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内化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对道德的判断力,架构出系统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

2.4完善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在德育建设的过程中,高校一般都会比较重视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而忽视对教学评价系统的管理建设。科学、系统的德育评价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作用。建立生活化的评价时,教师应该要立足学生思想活动的状况,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判断给予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多方人员进行教学评价,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活动有机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中。

3结语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5

如今,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适应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终究还是属于业余教育,大学生的满意度并不算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相当低,这和我国创业教育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创业教育的观念较为滞后等密切相关。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具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国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往往拘泥于肤浅的表面。从当前我国高等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观察,一方面是大量高校工科专业尚未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将创业教育课程视作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未能实现创业课程的正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已经设置的创业教育大多限制于创业技能操作上,与工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等彼此脱离,因而开展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相对来说比较窄小,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滞留于正规教育以外的所谓业余教育,也未能进一步结合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正式教学体系之中,和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与结合。大量高等院校尽管已经设置了创业指导中心甚至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往往只开展一部分和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只是停留于对创业团队在创业时的扶植上,大多数创业计划依然停留于纸上,而且创业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与制约各所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成效。

2.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开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开放,工科类学生完全是依据本校所确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学习的,未能结合大学生的自我设计来确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的过程不够开放,主要是教学的过程完全是由教师加以掌控的,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以至于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大学生在学习的时间、空间、进程以及内容等方面均无自主选择的权力,由此而导致学习具有极大的封闭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之发挥。

二、推进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改进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要不断地更新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之理念,其核心环节是要明确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目标是要让工科大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创业意识,使其具有比较高的创业心理品质,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发展成良好的创业知识结构。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也应当努力实现综合性与普适性、规范性的统一,要不断更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念,从而真正体现出创业课程设计体系之完整性。正如我们所知,决定一所高等院校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除了要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培养其创业的能力,而创业能力之培养完全取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鉴于此,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健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之成败。具体来说,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可从培养工科生的创业能力上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创业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创业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第二部分则是创业核心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高等院校工科生的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十分注重于开放性,从而适应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拓宽其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奠定其良好的专业基础。

2.合理地延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间。这里所说的延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间,并非是要去侵占专业课的课时,而是由于创业意识及其能力之培养完全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创业意识,并且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培训,结合本专业实际来实施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渗透性的教学会在无形中让创业教育时间能够延长至大学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之中。同时,独立性创业教育课程也要始终贯穿于高等院校的全过程之中,甚至有人主张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也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是由于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之培养只依靠半年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在通过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感染与熏陶之下,通过工科大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实践,才可能形成较强的创业能力。

3.努力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与实践化。一是要致力于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要把以上所说的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创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模块化方式加以设置,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把创业教育课程视为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加以开设,而并非如同以往那样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中的组成部分来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创业者、怎样才能形成建立一家好企业的设想、怎样才能运营一家好企业、怎样准备企业设立的商业计划书等知识体系所共同构成的课程模块加以教学。要运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对企业与创业等各种职场元素实施全面分析,并且运用心理评估等手段切实帮助工科生了解到创业者所应当具备的主要特征以及所需要的各项素质,从而让其更为深入地了解创业的产生商业设想、撰写商业计划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等完整的过程。二是要致力于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化,主要是指创业教育一定要和创业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为了能够让创业课程的实践化真正发展成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具体落实于高等院校教学的微观运行体系之中,完全可以从创业课程性质上进行分类,从而分为模拟试验型课程与社会实践型课程等;如果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进行分类,则可分为生产操作实践类课程、企业经营实践类课程以及人际交往实践类课程三类。要把以上两种分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等学校工科类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化。

4.加强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保障。因为创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经济活动,而创业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建立起一个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支撑平台,从而保障创业教育得以实施。首先是要建立具备质量保证的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因为创业教育牵涉到诸多学科,同时还具备了非常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工科类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需要教师具备很好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工科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来考察,其所具备的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等均难以符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之实际需求。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教师人才队伍。其次是要创建实施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一定要强化对本校校内外各类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为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践良机。应当充分运用本校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资源,让大学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让工科大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就业岗位对于人的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工科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为其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高等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鉴于校园文化对于工科生创业教育进行密切结合,并且强化工科生的创业能力,形成创业教育的良好气氛,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不断提高工科生的创业能力。最后是要形成工科生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科类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评价,能够检验本校工科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之成效,并且还能从中发现相关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而调整自身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效能。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6

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性及毕业论文答辩中,毕业生的表现所带来的教研方面的思考,很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指导毕业设计多年,对毕业答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的启示

毕业设计除了综合考查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独立专题研究技能的培养环节。即培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等的过程。但在答辩过程中毕业生们经常表现出研究思路不清,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内容片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实践活动是否充分,毕业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相关,这在本文后的几篇参考文献中都有论述。但文献中提到的原因及改进方法,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越难完成的事情,成功的几率就越小,同时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也就越低。因此这些改进方法对于现实的意义就有了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其他的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多年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X作笔者发现,以上现象的出现跟大学生不会做科学研究相关,毕业设计显然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学生们却不会做科学研究。这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研究思路不清,研究法方落后,研究方案漏洞存出的一个重要根源。而造成他们不会的原因又非常地简单,也不是他们没能力,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关于如何完成课题研究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做研究。

其实,在我国国内不仅是我们一些大学生不会做学问,我国有一些学者也不会做学问。那些会做学问的很多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有人教过。与此不同的是国外做学问的、做研究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们到了大学还没有开始。

在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被经常要求作一个主题的研究报告,为了完成报告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制作报告,还要在班级上进行演讲。这种做法非常的好。而我们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却极少开设关于如何做研究的课程。这个可以从我们毕业生的毕业答辩中看到,只要提问“你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要么茫然不知,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英国,研究生一入学,就会对如何完成硕士论文,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教育,会把《如何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与导师手册》161作为教材人手一册。虽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是有区别的,但从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看,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大学生一入学有《XX大学的学生手册》,但手册当中却不教大学生如何做研究。

这一状况要得到改善,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曰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技巧的教育。教师自己还不懂的,就要先补补课,然后再教学生。这一点做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关于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启示

适应专业发展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每过几年,我们都会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响应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何获得?毕业答辩就是一个获得当前社会需求的窗口3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前毕业生通常都会在一个专业对口的组织中,实习一段时间,称为毕业实刁,这也是为了毕业选题收集资料,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最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让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参与实际工作3使得很多毕业生边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这样他们就直接参加了实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实习。所以他们所接触的就是实际的社会劳动实践,因此在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就常常能反映出目前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明确知道哪些技术早已经淘汰了,哪些是新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大纲的修正都很有帮助,也能使我们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紧跟时代脉搏,同时培养出更多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所以说,毕业答辩现场是获得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个窗口。

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启示

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倡“要在做中学”。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学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生在答辩过程中常表现出就理论谈理论,没有自己的认识,这都是因为不能将所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仅仅会纸上谈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怎样做到?因为经费和时间的关系,实际的教学中,很难长时间地带着学生去参加生产实践,但作为教师却应该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一种实践的环境,并激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音频,视频,3维,4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已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就可以开展模拟招标、投标及评标活动。学生们可以组成相应的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招标单位负责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审核投标单位资质,以及主持整个招标活动;投标单位负责编制标书,参加投标,进行投标答辩等。而教师则扮演评标专家,最终按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这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可以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极大地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可谓一举三得。

四、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的启示

通常每一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会选择该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但在实际中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且选题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毕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一状况有恶化的趋势。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指导教师难免对每位学生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不能考虑周全。毕业答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毕业生的设计(论文)“挑刺”。在毕业答辩中,答辩委员们会把他们对毕业选题的观点等表达出来。常会见到答辩时答辩委员们之间的辩论,甚至争论。笔者认为这里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不管观点合理与否,都会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裨AZ.

目前,各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标准也越来越高,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措施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和设计创新奖,以激励教师和毕业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选题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不年年写同一题,届届谈老一套怎样才能避免学生找不到题,或是研究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怎样才能在内容上拓宽,在研究上深人,使得后续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是令导师头痛、毕业生们头痛的问题,好好地利用毕业答辩环节的“挑刺”,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对于好的选题,答辩委员们会认可,那么这个选题就可以继续作为下一届的选题,各委员在认可的同时还会提出该选题研究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或补充的地方,这样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下一届的研究,一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二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避免了学生无材料可用的情况。比如笔者2008年春季学期带的一个本科毕业生的选题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在答辩时获得了好评,同时该论文被推荐为校优秀论文奖和创新奖。这就肯定了这一选题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各答辩委员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如在工程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不同类型项目的比重,在研究方法上要完善调研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等3这就给这个选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的毕业设计选题。

五、结束语

毕业论文答辩不仅是对毕业生整个大学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测试,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次综合考核。作为一名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更为宝贵。通过毕业答辩,洞悉学生各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