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范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问题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1-02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人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是稀缺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多种用途的资源来满足他们无限的欲望。经济学就是对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利用的研究。这一学科非常宽泛,它涉猎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能运用经济学原理,深入分析个人、企业、政府和国家的经济行为,能解读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经常和重复使用的核心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能使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使学生在面临选择时,能做出最优决策,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因此,探讨和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015年7月13日,课堂教学已结束,笔者为了充分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修过《经济学》课程和没有修过《经济学》课程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在校园内随机发放了78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对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生。78份问卷中,有45份是已修过《经济学》课程,33份是没有修过《经济学》课程。
从调查数据分析,修过经济学的学生的平均分数为63.8分低于没有修过经济学的学生64.8分。离散程度也大于没有修过经济学的学生,成绩的稳定性也小于没有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修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众数是70分,高于没有修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综上数据,可以说明,经济学的课程教与学没有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学生方面的,也有教师层面的。
通过对近些年课堂活动观察、课后作业、期中考核等分析,总结出学生和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一部分学生处于零学习状态,不清楚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随堂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教材,不了解自己学习该课程想获得哪些知识,有哪些期望,没有明确的自我学习目标。
第二,学生记忆术语知识的能力欠缺。在课堂提问环节,针对术语知识的问题,极大部分学生需要翻开课本查找,不能随时提取知识点。在期末名词解释测评时,70%的学生不能正确作答,失分较多。
第三,极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知识。在课堂事例讨论环节中,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经济现象,对身边的经济活动不十分关注,不能充分地给予经济学解释,只能用经验进行分析阐述。在期末案例分析题测评时,90%的学生不能准确作答。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方法。在以“教材、教师教学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组织形式,只重视课程内容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差异性。
第二,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分离。大部分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没有深入分析学生想学到什么?不能有效地把知识归类,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章节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存在严重的分离。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授课教师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教学研究问题。在此次的研究中,笔者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解决大部分学生在记忆术语知识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生在准确确定何时使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生活现象方面的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问题教学法的定义及相关文献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把所学知识置于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基础知识,理解记忆专业术语、发展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当他们解决问题之后,也就学会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真正做到“学、思、行”相结合。因此,在此次教学模式研究中,笔者拟采用PBL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经济学术语知识记忆和提高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能力。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采纳PBL作为倡导全局观的教育方法。在医学教育的情境下,实践应用比死记硬背的学习积累更为重要。学生通过系统地分析患者的病情,提出自己的问题。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知识,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他们也就熟知了作为医生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习经历也会因此而更丰富更有意义(Barrpws和Tamblyn,1980)。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医学院的实验表明,PBL的课程教学激活了“先前知识”,因此比传统课堂的学习更为有效。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接受PBL课程学习的毕业生能够很快地熟悉医务工作,这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与实际情况相似的学习环境(Post等,1988)。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研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该研究(Abrandt等,1998)发现,教师重视基于问题学习的同时,他们又面临着矛盾,即教师的角色看应该重“教”还是重“学”,教师的作用应该是“辅导性”的还是“主导性”的。李泽生、冼利青(2003)从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教育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介绍了PBL的教学过程,总结了麦克玛斯特大学PBL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生的经验。
从已有相关文献研究中,可以推出,问题教学法可以解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
四、基于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
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中需求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案例。
1.课堂设计的目标、活动和评估。
问题:区分需求量和需求,解释是什么决定着需求。
目标:学生们能记住需求和需求量的定义;能区分需求和需求量;能解释影响需求的因素。
活动:以现实问题为教学案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评估:形成性评估(分组讨论,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观察他们的讨论并进行考核,确保小组中每一个人为问题解决做出贡献)和终结性评估(请小组成员回答问题)。
最终实现目标、活动和评估三者之间的一致性。
2.课堂活动设计思路。现实问题与预期目标:区分需求量和需求,解释是什么决定着需求。下列事件仅仅在手机市场上的某个时点发生:(1)手机价格下降;(2)每个人都认为手机价格在下个月下降;(3)手机通话费下降;(4)固定电话的通话费上升;(5)带相机的手机的面市使得手机更为流行。利用这些信息回答问题{1}―{3};①解释上述每个事件对手机需求的影响;②使用图形来说明每个事件的效应;③哪些事解说了需求法则?
题目拟需要的掌握的知识点:需求和需求量,需求法则,需求曲线,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课堂活动路线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8分钟)引入新课(2分钟)学生根据现实案例自学20分钟老师巡视每小组帮助同学们寻找问题,随后随机抽取小组解释25分钟教师答疑20分钟课堂知识点小结(5分钟)布置下次课的问题(5分钟)解答个别同学们的问题(5分钟)。
五、学习效果评价
基于问题教学法比较理想地提高了学生记忆术语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每一组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们寻找问题,以及观察学生们参与问题的讨论过程。在给定的时间内,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估评价每一位学生。最后请小组展示他们的问题答案。一堂课结束,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非常活跃开心地完成了课堂任务。在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回忆经济学术语知识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准确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知识。
参考文献:
[1] 杜翔云.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3):85-88
[5] 欧阳勤.《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5(5):201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 广东广州 5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