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

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teve”为你整理了这篇渔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台州是全国主要渔区、浙江渔业大市。全市有25个海洋渔业乡镇、157个海洋渔业村,拥有海洋渔业户口73578户,海洋渔业人口227414人,其中传统渔民32032人。据2018年度台州渔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调查样本户数100户,其中海洋捕捞60户、养殖40户,家庭总收入2556.53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006.3万元、工资性收入438.51万元、财产净收入0.32万元、转移性收入30.62万元;渔民人均收入26500元,同比增长8.26%。

一、台州市渔业系统扶贫政策

(一)关于渔民转产转业。2014年在全省“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后,我局在台州市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专门安排100万元用于大陈生计渔民的转产转业,着力增强生计渔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二)关于渔民养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6〕65号)的文件精神,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台人社发〔2016〕140号),并在台政办函〔2018〕74号文件、台政办函〔2017〕69号文件、台政办函〔2017〕92号中对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进行强调,全力督促推进渔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温岭、临海、三门、玉环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全市参保渔民总数约3.6万人,同比增长10%,参保人数、险种、保障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

二、台州渔民收入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渔民收入不断增长。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1.7元增加到2013年16850元,增幅为403.08倍,平均年增长18.71%。分析35年来的渔民收入变化,大体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3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41.7元增加到189元,平均每年增长35.27%,是我市渔民收入增长的启动阶段。第二阶段为1984年—1992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356元增加到2217元,平均每年增长25.69%,是我市渔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第三阶段为1993年—1995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2934元增加到6547元,平均每年增长49.33%,是我市渔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第四阶段为1996年—1999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6456元增加到7675元,每年仅增长4.05%,是我市渔民人均收入增长趋缓阶段。第五阶段为1999年到2003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最高的7675元连续下降到6976元,每年减少2.36%,是我市渔民人均收入滑坡阶段。第六阶段为2003年至2018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6976元增加到26500元,平均每年增长9.36%,是我市渔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三、渔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

渔业是弱质产业、渔民是弱势群体,与城镇居民和农民横向相比,渔民收入增长趋缓。从表面看,造成渔民收入增长趋缓是渔业内部多年矛盾的积累形成。

(一)海洋捕捞产能严重过剩。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渔民转产转业步履艰难,我市海洋捕捞产能严重过剩。据年报统计,2018年,全市海洋捕捞生产渔船4895艘、67.16万吨、99.73万千瓦,平均吨位137吨/艘,平均功率204千瓦/艘。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实施了捕捞渔船控制制度,但违反国家“双控”政策,违规建造海洋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涉渔“三无”、“三证不齐”渔船不断产生。加上“大机小标”、船证不符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使海洋捕捞渔船控制效果大打折扣,也进一步加大了海洋捕捞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近几年来,渔获物运销船和水产冷藏船快速发展,从延长海洋捕捞渔船生产时间和提高捕捞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捕捞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但也进一步放大了海洋捕捞强度,强大的捕捞能力与有限的渔业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东海无鱼”几成事实。渔业资源是公有资源,渔民往往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安排自己的作业结构和作业方式,导致选择性差、对资源破坏较大的拖网、张网作业比例过高,而围网和钓业等选择性作业的比例过低,作业结构极不合理,“公地悲剧”发生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业时间减少,因资源衰退,2018年起我国各海域全面进入史上最严的伏季休渔期,伏季休渔期比往年延长1个月,单位时间、单位功渔获物量呈现递减态势,如单位能耗渔获量(每kw功率年捕捞量)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3t/kw,下降到目前的0.7t/kw,下降幅度高达46.15%。二是部分经济鱼类消失或渔获量减少。由于敲罟作业的影响,大黄鱼资源早已枯竭已成为不诤事实。近年来大规模发展大型灯光围网作业,继大小黄鱼、墨鱼资源枯竭后,带鱼资源也开始衰退。三是渔获物营养级逐渐走低。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已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3.5下降到1990年的2.8,1991年后有所上升,但基本维持在3.0水平。四是渔获物日趋低龄化、小型化。渔获物组成由以原剩余群体为主,转变至以幼鱼和低龄鱼为主。

(三)渔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浪潮,许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养殖滩涂被围垦或其他海洋开发项目占用,海湾面积不断变小。城市化、工业化迅猛推进,一些企业将海洋或内陆水域作为天然的排污场所,使得渔业水域不断恶化,隐性减少水产养殖面积;一些大中型水库成为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丧失了水产养殖功能。受航运业快速发展和、海底管线的大量铺设以及中日、中韩协定水域的渔船逐步退出,海洋捕捞的作业渔场也在缩小。受海洋督查、环保督查整改要求的影响,我市的养殖空间特别是海水养殖空间大幅压缩,一些规划外的滩涂、围塘养殖都将在近期内逐步清理,如至2018年三季度,温岭海水养殖面积减少1.5万亩,同比下降17.5%。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全面铺开,海上的紫菜养殖、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缩减显著,养殖业将面临着养殖空间大为缩减的困境逐渐显现。

(四)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乐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在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的矛盾较为突出,局部海域生态功能退化,季节性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时有发生,海水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受围涂造地、港口建设、倾废排污等的影响,港湾淤积、海岸侵蚀现象频现,自然岸线保有率接近极限,鱼、虾、蟹和贝藻类产卵场、育肥场及越冬场逐渐减少,海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2017年台州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全市近岸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在11-29%之间,海水中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如椒江口滩涂养殖区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的数量和密度与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7%和69.8%。

(五)渔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渔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燃油成本快速增长,生产物资也普遍上涨。劳动力成本保持高位运行,普通船员工资伏休后上升到1.2-1.3万元/月,对渔民的增收产生一定的困难。水产养殖成本方面,除饲料、人工成本上升外,养殖塘租金不断刷新,这也提高了养殖成本和风险。

但从深层次分析,制约我市渔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为:

(一)渔业经营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渔区改制已久,渔船股份合作制的规范化工作不进反退,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二是渔船股份合作制承担无限责任,老大权力过大,又没有任何法律加以约束,经营单位小散弱,组织结构松散,渔船股份合作制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三是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较低。渔业龙头企业不强,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些发展规模偏小,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没有真正结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二)渔业现有扶持政策不协调。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和转产转业政策作为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两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其设立的目的、政策定位、受益范围各不相同,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由于渔业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每艘机动渔船每年可拿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补贴资金,造成减船转产“不划算”,渔民和企业想方设法保留渔船以获取高额补贴。

(三)渔民转产转业举步维艰。由于渔民文化素质和渔区的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过多的渔业劳力只能长期滞留在海洋捕捞业上,争夺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单一的渔民弃船转产转业收效不太明显,特别是部分年老和文化素质较低的转业渔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新的就业岗位,往往又重操旧业。

(四)渔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台州渔区大多数处在偏僻的海岛和边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祖祖辈辈渔民以海为生,以捕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渔区还远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

四、促进渔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促进渔民增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于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又要促进产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既要眼睛向内要潜力,又要跳出渔业求发展。为此,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渔民增收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渔业领域改革,建立渔民增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渔业生产力。要积极推进养殖权、捕捞权制度的落实,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维护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扶持壮大渔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渔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渔民、渔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加工流通企业等开展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有效的对接。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饲料、种苗产业、病害防治技术的解决,推动近海渔业资源基础调查和评估研究工作的深入,为海洋渔业科学发展和渔民增收提供支撑。

(二)完善渔业产业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和落实支渔惠渔富渔强渔政策,促进渔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保护传统生计渔业的基础上,引导工商资本加快进入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提高产业开发能力和素质,促进渔民在发展和壮大产业中增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调整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标准,重点提高拖网、帆张网等收费标准,减免钓具等作业类型的资源费。通过实施政策“组合拳”、多管齐下,为渔民增收提供“正能量”,同时通过补贴的治标,为促进渔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治本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

(三)推动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运用政策推动和依靠科技创新,坚持内涵挖潜和质的提高基础上推动外延拓展和量的增长,积极拓宽渔业发展空间,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发展渔业产业中促进渔民增收。一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做精、层次做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标准生态型围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培育创新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环保装备的应用,加快推进原有设施养殖的生态化改造。二要积极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在加快沿海围垦区的高效设施养殖开发的同时,要重点放在发展浅海贝藻类和大型深水网箱、围网养殖,积极推广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作制度模式和浅海立体养殖的碳汇渔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助推“五水共治”。三要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抓住国家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加快远洋渔船的建造,尽快实施远洋渔业项目,推动我市过洋性和大洋性渔业发展,实现远洋渔业新的突破。

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2016年10月底我来xx乡任职副乡长,分管农林水牧,近三年,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xx乡的农业总体发展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xx乡的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xx乡基本概况:

xx乡位于湖南芷江县东南部,乡政府距县城24公里,东南接怀化,西毗罗旧、岩桥乡,北邻罗旧镇。全乡行政区域面积74.01平方公里,下辖阳和田、庆湾、拾担、xx、干塘坪、柘莲、电冲7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2017年底全乡有3872户,总人口10739人。全乡多为丘陵地,地势比较平坦,有丰富的煤炭,紫色沙质岩、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有xx、拾担、庆湾三个农贸市场,优质稻生产、两系杂交稻制种、柑桔、水蜜桃、蔬菜、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养殖、黑木耳种植、稻田养虾等基地。境内有清水冲小一型水库一座,库容1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0亩,有金鸡冲、清叶、邓家界、洞山、双岔溪、葫芦冲、小路冲小二型水库七座,库容5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0亩。全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大部分靠外出打工为主。其中全乡水蜜桃1350亩,优质稻近1万亩,柑橘4000亩,香甜瓜340亩,金秋梨240亩,稻田养虾148亩,黑木耳40亩,生猪存栏3800头,香猪230头,肉牛110头、葡萄200亩、香葱80亩、猕猴桃50亩,并且每个山塘水库都有人承包养鱼。近年来,xx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深入发动集体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xx乡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农村农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xx乡的农业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产业发展现状

xx乡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水蜜桃、黑木耳、香甜瓜、柑橘、梨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1年到2017年,柑橘、金秋梨产业出现老品种逐渐被淘汰,收购价低,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果园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柑橘、金秋梨果园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被淘汰了的品种,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柑橘、梨树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甚至近两年果农因为收购价低,而人工费较高,出现不愿意采摘等现象。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近几年水稻销售价格低,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全乡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农田处于荒废的状态。

(三)、水蜜桃、龙虾、黑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农村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此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xx乡的养猪产业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全乡较有规模的养猪场只有6个,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以及今年的非洲猪瘟的狂袭,严重挫伤了群众养猪的热情。水产养殖品种常态化,在市场上也未能占优势。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柑橘、金秋梨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群众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获取销售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限。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提升本乡的综合实力,改变本乡的贫穷面貌。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针对不占市场价格优势的老旧品种进行换代,不断提升新品种的质量。

(二)加强农业产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合作社的监测、管理和指导。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建设和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等有效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带头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针对本乡的产业特点,着重发展水蜜桃、黑木耳、香甜瓜、优质稻的种植,科学管理,提升品质。

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3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近期,我们对全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生态县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全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对照生态县指标考核要求,定性指标5项基本条件中已有4项达标,定量指标27小项中已有17小项达标,创建达标率达65.6%。

一是生态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在规划体系方面,先后制定了《__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__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和《__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_生态县建设规划》于20__年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认证并已颁布施行,全县14个镇也都制定了环境规划并经县政府批复后实施。在组织体系方面,成立了创建国家生态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生态工业组、生态农业组、生态服务业组、生态环境组、生态文化组等“一办五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各镇、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职能科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镇、部门创建网络和工作机制。在政策体系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意见》、《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县政府关于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政策意见》,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县创建、打造“生态__”的工作意见》,从政策上引导和保障了生态县建设。

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年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节能技术改造15项,节约标准煤1.5万吨,万元gdp能耗比20__年下降4%,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同期下降6%以上;淘汰落后设备641台套,关停“三高一低”企业10家,争取节能改造专项资金补助800万元。同时,严格把好环保关口,审批建设项目690个,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132件,依法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项目10个。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工程,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关停小化工企业12家,淘汰落后锅炉40台(套),燃煤机组脱硫率达80%。全县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3家,20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年cod、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600吨、120吨,连续两年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三是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去年以来,全县未出现酸雨天气,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90.5%。县域内大运河、__湖和主要河流基本符合ⅲ类标准,城区生活饮用水源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对全县日供水500吨以上的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全县230个行政村地表水和14个镇跨界河流进行全面监测,整治水源安全隐患,确保居民生活安全。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各功能区域要求,状况良好。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前茅,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

四是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曹甸镇在扬州市首家试点采用了生物接触氧化曝气+水生植物综合处理的方法,去年6月已建成投入运行。今年,积极推进柳堡、望直港和范水三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柳堡镇和望直港镇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设备安装,并进行了设备调试,近期将进行工程调试;柳堡镇正在建设世纪大道管网,望直港镇已铺设污水管网20__米,范水镇投入42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预计本月完成土建工程,污水管网也将招标建设,夏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垃圾中转站是乡镇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必备条件。目前,柳堡镇垃圾中转站土建工程已过半,望直港镇垃圾中转站用地已解决,范水镇垃圾中转站即将开工建设。同时,三镇公共绿地建设不断加快,柳堡镇的柳堡大道、芦范河绿地基本完工,望直港镇完成5500平方米公共绿地建设,范水镇新增公共绿地7000平方米。

五是生态创建稳步推进。全县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2个、建成市级环境优美镇9个,有133个村被命名为省、市、县三级生态村,其中省级生态村(百佳生态村)19个、市级生态村48个、县级生态村66个,生态村覆盖率达57.8%。建成国家级绿色

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9所、县级绿色学校70所,省级绿色社区3家、市级绿色社区9家,省级环境友好企业1家,市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今年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柳堡、望直港和范水三镇,强势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精心完善软件资料收集,预计在今年12月下旬接受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验收。二、存在不足和问题

对照国家生态县五项基本条件、27小项考核指标,尽管我县已有四项基本条件、17小项考核指标达标,但未达标的都是很具体的量化硬指标,特别是80%的镇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等关键指标,要在20__年顺利达标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生态县创建的最基本条件。目前,除安宜镇、曹甸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外,柳堡镇、望直港镇、范水镇可望年底前建成,其他镇的污水处理厂尚未启动建设;各镇排污管网普遍不够配套,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除安宜镇外,仅有柳堡镇正在建设垃圾中转站,望直港镇和范水镇刚确定建设地点,其他各镇均未建立垃圾中转站,对照生活垃圾“组保洁、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要求,全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洁队伍组建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二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的基础,而基础设施建设动辄上百万、上千万,我县及各镇财政相对较薄弱,投入明显不足。尽管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县创建、打造“生态__”的工作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我县的污染防治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环保奖励基金、节能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建立,影响了乡镇及中小企业在创建和节能改造方面的积极性,且由于投入不足达不到国家和省扶持门槛,导致申报项目源流失,给向上争取资金带来困难。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一方面,尽管20__年完成了市下达的节能任务,但要实现到20__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67吨标准煤、降低20%的目标难度很大。我县纺织、建材、玻璃、陶瓷、食品等传统行业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空间较小,加之我县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期,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较高,能源总量势必增大,而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企业难度较大,造成耗能总量难以平衡。另一方面,城区污水产生量远超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能力,而二期工程尚未启动,完成明年减排任务压力较大。同时,节能减排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县级节能监察机构和减排机构均未建立,影响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四是创建资源有待整合。我县生态县创建起步虽然较早,但受县镇财政制约,创建进度不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缺乏长效管理;一些镇和部门认为创建工作要求较高,强调客观原因,创新不够,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各部门创建职能虽然明确,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交流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配套,部门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合力效应不够明显,尤其是在多元投入机制和科学综合决策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三、下一步打算

到20__年创成国家生态县,既是市政府对我县创建工作的硬性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做好明年生态县创建各项工作,直接影响到全县创建目标能否如期实现。20__年,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目标管理,进一步提高创建组织程度。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县目标,进一步深化各镇、各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认识,细化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和进度要求,建立创建工作报告制、会商制和督查制,定期研究环境优美镇建设的重要事项,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一着不让地抓好各项创建工作的落实。要将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列入对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范围,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单列生态创建考核内容,加大条线考核分值比重,由县创建指挥部负责考核,定期通报,以考核促创建,推动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

2、坚持创新思路,进一步拓展多元投入渠道。推进生态县创建,关键在投入,难点在资金。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县设立的500万元生态县创建专项资金,重点要投向乡镇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和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的创建扶持,并形成相对应的以奖代补机制,调动乡镇创建积极性。各镇要克服困难筹集资金,设立环境优美镇创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创建支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二要积极向上争取。县环保、水利、建设、农林等部门要按照创建工作计划,同步集中使用各类创建资金,并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帮助包装项目,向上申报专项,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持政策,着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收集、中转及无害化处理体系等环境设施项目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任务。三要引导社会参与。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以bot、bt等方式广泛吸引外地资本和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外地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坚持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国环境优美镇是生态县创建的硬骨头,也是生态县验收的硬指标。对照目前的创建差距,明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快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各镇要结合本镇实际需求,确定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和污水处理量,科学选址,专业规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和调试。20__年,夏集、黄塍、西安丰和泾河等4个镇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按计划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二要加快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明年要建成覆盖全县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各镇要建立健全垃圾转运保洁队伍,完善垃圾转运设施,添置足够数量的垃圾箱或垃圾桶,有条件的镇、村要实行垃圾分装。曹甸、夏集、黄塍、西安丰和泾河等5个镇明年要建成垃圾中转站。三要加快推进农村改厕。推广建设水冲式、三格式厕所,在全面推进农村改厕各村普及率达50%的基础上,各镇要重点建设改厕示范村2-3个,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四要加快镇容镇貌建设。抓紧修编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划定集镇功能区,加强集镇管理和环境治理。推进集镇公厕和排水、排污管网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公共绿地,提高集镇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率,不断完善集镇公共设施。

4、坚持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一要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程。要扶持以协鑫电厂为龙头的秸秆回收加工点建设,在全县各镇设立秸秆回收点,现场打包收购。县农机部门要鼓励推广打包机的使用,农林部门要加强秸杆还田及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大禁烧检查力度,由县环保、农林、农机等部门分片区包干监管,杜绝成片露天焚烧秸秆。二

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__区位于晥南腹地,总面积2432平方千米,辖8个街道、9个镇。截止20__年底,全区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6081户,从业人员30928人,资金数额16634万元;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1517户,注册资本总额215799万元。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争创著名、驰名商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商标品牌战略发展步伐,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开展了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推进__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于3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先后深入到辖区池州家用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九华山酒业有限公司、池州市明达米业有限公司等10家省市著名商标企业以及8个工商所,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单位的介绍等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我区实施商标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取得的成效以及商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实施商标战略的基本情况

商标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商标品牌创新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工商局的指导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抓、社会联动”基本原则,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致力培养竞争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使全区商标战略实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为止全区累计有效注册商标 200件,其中农副产品商标88件,工业企业产品商标87 件,服务商标25件,分别占商标总数的44%、43.5%、 12.5%。拥有安徽省著名商标10件,池州市著名商标24件。

(一)多方宣传发动,营造商标引领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实施商标战略工作中,我们在利用黑板报、横幅、宣传车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3·1”商标法颁布实施纪念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活动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商标知识宣传活动。同时广辟宣传媒体,在“__红盾信息网”上开辟商标知识专栏,在定期的“红盾活页”宣传册中,专门设置“商标进万家”版块等。重点宣传了《商标法》、《商标印制管理办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安徽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等有关商标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宣传,企业商标意识明显增强,树立了“生产经营、商标先行”的发展理念,仅20__—20__两年间,我区新申请注册的商标数就达 170 件,为品牌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倾力引导,各级创牌全面开花。

多年来,我局每年根据企业特点、规模、发展潜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业企业及涉农企业作为“商标品牌创新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帮助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使我区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商标品牌。 具体工作中,耐心指导,严格把关,逐一审核,分批上报,将创牌潜力发挥到极致。20__年底,我区仅有注册商标 60件,其中安徽省著名商标2 件,池州市著名商标12件。自商标战略实施后,全区注册商标数成倍增长,其中安徽省著名商标发展到10件,池州市著名商标发展到24件。数据充分说明我区不论是在注册商标总量还是在创牌数量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局不断加强商标调查统计,建立健全商标资料库,完善商标管理档案,指导企业做好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变更、使用许可等业务,加强自我保护,盘活商标资源,有效夯实了全区商标品牌建设工作的基础。

(三)培植特色品牌,打造工农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__品牌培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工业不够发达、特色不明显,但农业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为此,我局在合理引导上下功夫,因势利导,指导特色企业成功创建品牌,并借助品牌强大的无形价值迅速发展成为工业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__整体产业实力的不断提升服务,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__年,我局又结合实际开展了“一所一标”工作,重点培育扶持农产品商标的注册、特色产品的建立、争创省市著名商标。经过有效培育,我区已形成水泥、白酒、板材等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特色工业经济和以茶叶、粮食加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引导块状经济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创牌,20__年,我局重点扶持安徽九华山酒业有限公司“牧童”商标和池州家用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white eagle”商标,成功申报并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带动了整个块状经济发展。20__年,我局又重点扶持梅村茶叶合作社“杨棚”商标和池州特种水产养殖研究开发中心的“秋浦”商标申报并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加快了我区农产品商标品牌战略发展的步伐。

(四)联手打假维权,实现创牌、护牌有效统一。

随着我区企业商标知名度的逐步提高,本土品牌被外地企业假冒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为此,我局在持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

专项行动的同时,积极探索政企联手、跨地联合的打假模式。自20__年以来,我局共组织各类商标维权执法行动50余次,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近百件,罚没金额30万元。

二 、我区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尽管我区在实施商标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们蕴藏的潜力相比,还存在不少的不足和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商标意识不够强,商标总量不够大,质量也不够高。国内一位优秀企业家曾经说过,我国不乏优秀的企业,也不乏优秀的产品,最缺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和商标战略意识。他的话也非常符合我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区企业的商标意识有了很大增强,但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实施商标战略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从数量上看,每8家企业才拥有一件商标,还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从质量上看,我区省著名商标10件、市著名商标24件,分别占注册商标总数的5%和12%,在全省处于落后状态。在驰名商标创立和地理标志注册等方面还是空白 ,还没有一个能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这与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称。

(二)企业重视投资建设,忽视创立自主品牌,为他人作嫁衣。我们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只是将目光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而视注册商标为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有的企业随意取个名字就开始生产,当产品因没有注册商标而无法进入大、中城市市场时,才想起申请商标注册,往往这时才发现自己使用多年的所谓“商标”早已被别人注册了。有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或是不使用自己的商标,而是“借鸡下蛋”、“借牌贴牌”,长期以来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大量的宣传投入所树立起来的市场信誉,到头来却是为他人作了嫁衣,安徽九华山酒业有限公司曾畅销省内外的“金九华”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注册商标使用率不是很高,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据统计约有20%左右的商标注册后未使用或很少使用。如池州美思佳油脂有限公司,因其主要生产散装菜仔油基本不用商标,其“美思佳”商标也只起个字号名称的作用。有的企业因改制或因经营不善而关、停、并、转后,要么商标没有参与资产评估而无人问津,要么使用到期后未及时办理续展注册而失效,造成无形资产严重流失,据统计,自20__年后,已有32件商标因未续展而失效。

(四)商标对我区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还不强,企业内在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先进地区的商标持有企业往往具有强劲的带动效应,通过这种效应的带动,产生了资源集中、技术创新、优势互补等一系列快速发展条件,从而催生了大批的块状产业集群,形成了多个强势行业。我区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已拥有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能力。 一些企业商标经营意识淡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和商标战略意识,缺乏争夺市场的本领和培育、经营、管理、提升、延伸商标的能力,对商标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投入。

这些问题不仅是实施商标战略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制约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商标法》,进一步增强商标意识,把推进商标战略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中。要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部门注册商标、使用商标、保护商标的意识。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大实施商标战略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区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要有计划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及成功人士给企业讲课,介绍商标战略的运作和经营等有关知识,增强企业利用商标开拓市场的能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的商标意识,调动起广大民营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商标战略远景规划。首先,要充分认识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目的不是为品牌而创品牌,而是要充分发挥商标品牌对市场特色经济的带动作用。商标品牌战略包括了商标的基础管理、创新和培育,以及运用商标树立市场的品牌形象,并贯穿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因此,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商标为龙头,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名、著名商标,带动全区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其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商标战略远景规划,一是政府要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商标战略整体规划,分阶段地制定切实可达的目标,一个阶段实现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树立一批品牌,并认真抓好落实。二是充分发挥工商、质监、经贸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行政指导和分类管理,对一些尚未申请注册商标的企业,动员其进行商标注册;对一些支柱产业、特色行业、优势企业建立创牌梯队,作为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重点工作对象,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争取短期内培育出一批有代表性的驰名、著名商标;对一些已经是省市著名商标的企业,建立著名商标保护库,进行跟踪保护。

(三)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经济。我区具有较强的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立足这些优势,充分挖掘发挥这些资源,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经济。一是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做好驰名、著名商标品牌的孵化工作,鼓励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指导企业以创品牌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引导龙头企业、利税大户争创驰名、著名商标。二是发挥著名品牌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著名商标企业以商标品牌为载体,发挥产业链集聚作用,以其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全面提升我区品牌辐射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整合好现有的商标资源,实行“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以强带弱,集小成大,聚少成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链,如霄坑茶叶、阮桥板鸭等。

(四)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商标专用权。一要对著名商标企业跟踪维权。针对著名商标容易被别人假冒、侵权的实际,对被认定为著名商标的企业实行跟踪维权,增强商标维权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要开通打假维权“绿色通道”。发挥现代网络科技的作用,利用联络员等沟通渠道,主动与企业联手打假,及时帮助企业打假维权,切实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三要深入开展保 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重点查处侵犯驰名、著名商标专用权案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我区注册商标进行全面保护,把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引向深入。四要探索建立商标维权长效机制。深化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的作用,促进日常监管职能到位;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集中整治或查处重大案件时协同作战,形成优势互补协作机制。

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5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本着“积极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尝试、逐步规范、不断完善”的总体工作思路,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工作原则,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经营转型升级。

目前,全区耕地流转已达5.4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11%。我区土地流转有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以出租、转包为主。出租占流转面积的59.1%;转包占流转面积的32.3%;互换等其他方式流转占流转面积的8.6%。耕地流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土地共有4.6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4.6%。流转的土地全部为农业用地,而且基本上用于种植业,99.8%的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用于种植业的为4.7万亩,占流转量的87.1%,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水果、花木为主;用于养殖业的有0.8万亩,占流转量的13.9%,主要以鱼、虾等水产养殖为主。

一、实践做法

1、宣传引导,顺势推进。面对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发展态势,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利用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讲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活力。3月我区召开春耕备耕暨土地流转现场会,总结交流推广莲花镇、横路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规模经营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动员全区各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2、建立机构,完善服务。首先在莲花镇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实行“服务组织网络化、交易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运转。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并通过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网站对外,搭建起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现正在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规范土地流转流程提供必要保障。

3、培育主体,强力带动。我区通过深化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改革、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到现在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2家(其中工商注册的350多家),种养大户大量涌现,20xx年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1567户,10亩以上柑桔种植户176户;年饲养生猪50头以上养殖户3866户,年出栏5000羽以上养禽户126户。这些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4、创新模式,加大流量。一是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在鼓励流转主体选择中长流转的同时,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土地流入主体在冬闲季节,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户租用土地,到来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承包户耕种。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横路乡下墅街村将87户农户的425亩农田流转给本村大户种植萝卜,租金按土质和位置的不同每亩150元至200元支付,春夏季由农户自己种植水稻。这种流转形式既化解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又给农闲期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途径,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二是创建“东湖模式”。莲花镇东湖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现有农户221户,水田面积815.61亩。一是常年流转托管。常年外出务工和无劳力社员,将自己的承包田以每年每亩250斤稻谷的租金全部流转给东丰粮油给合作社经营。二是季节流转托管。上半年社员将承包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早稻,下半年由社员自己种植晚稻。合作社提供秧苗和大田平整,其它流程社员自负。三是全程。对入社农户早稻种植实行全程管理服务模式,实行 “五、十统一”服务。

5、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区里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申请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本,下发各地参照执行,到目前,签订书面合同的达4.58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4.8%。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监管,普遍采用以稻谷计价方式确定租金,以每年支付一次承包款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20xx年建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运用法律手段,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权益保障。

二、初步成效

1、开辟了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承包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浙江宝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莲花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流入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按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 收购指导价)支付租金,常年雇用当地几十名农民务工,按月支付工资。莲花镇五坦村总人口13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4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增加非农收入。高家镇大田畈村种粮大户高荣根,流入耕地近千亩,年雇工26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多元。

2、增加了农业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国家、农户农业投入的不足。一些有实力的经营者立足高起点开发农业,纷纷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等问题,改善了生产条件。20xx年以来温岭老板和区林氏精品西瓜专业合作法在官塘、岩头、塘前三村今年租种1000多亩耕地种西瓜的投资3万多元新修机耕路,水利设施,不但本身受益,周围农民也受益,弥补了村级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岭洋、举村两乡动员农户将不宜种粮的300多亩山垄田、山坡地出租给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吊瓜生产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3、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土壤改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品牌建设。全区有 75 个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9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20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个优质农业新品种试种示范顺利实施;水稻、玉米、草莓、柑桔等一大批农作物优新品种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早稻旱育秧无纺布覆盖技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4、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流转,依托粮食合作社,建成了万亩高标准优质稻米基地,为国家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粮;促进了粮食组织化生产,区金岳粮食合作社由种粮大户107人组成,水稻种植面积10384亩,油菜、绿肥、蔬菜、西瓜等作物种植面积6930亩,合计复种面积17314亩,复种指数为225.86%。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两家农机合作社和一批农机专业户,拥有大型耕作机38台,小型耕作机300多台,农田作业机收机割率达90%,在全市率先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5、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了更大的创业平台,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莲花镇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基地化、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相继建立了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柑桔、生猪、麻鸭、蔺草、花卉等十二大基地;香港华懿天然花卉集团有限公司租用月山村土地,建成千亩玫瑰园;一加一农业发展公司在涧峰畈租赁农户土地200多亩,建立了优质葡萄园。土地流转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茭白专业村、吊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无公害蔬菜专业村、高山蔬菜专业村、生姜专业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全区各地纷纷涌现。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农民用地观念相对滞后。农民恋土观念较重,对耕地的依赖性过强。当前,尽管有很多农户弃农经商、外出打工,但对土地留恋很深,一边打工一边还要照顾承包田的情况比较普遍,影响了耕地流转的扩大。

(二)土地流转基础条件有待整合。家庭经营承包时,很多地方把同一等级的地块,按照总户数进行了等分,农户地块小而且分散,若有少数农户不愿流转,就不能形成连片种养,导致影响其他农户的正常流转,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

(三)土地流转矛盾纠纷逐步增多。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支农相关优惠政策,取消农业税,给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再加上市场粮价上浮因素,有些农户对流转租金期望增加,引发了农民新一轮的种养热和承包热,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纠纷矛盾增多。主要是原先转出的部分农户现在想要收回耕地使用权,但转入方不愿意改变合同,从而产生矛盾和纠纷。

(四)土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土地流入方希望土地流转期限越长越好,这样就能在土地、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以获得长期的收益。然而,经调查,我区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下的,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0%以上,流转期限普遍较短。

(五)土地流转操作程序不够规范。流转双方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未签订书面合同或签订合同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存在,20xx年底,流转耕地中未签订书面的面积约占15%。有少数耕地流出户法律意识淡薄,看到耕地转入户经营效益好,对原签订的合同反悔,对耕地流转的租金提出过高要求,从而直接影响耕地流转。

四、推进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流转引导。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程序、方法,进一步促使农民转变观念,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乡镇、村两级必须高度重视耕地流转工作,把推进耕地合理流转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来抓,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要求搞好土地流转。

(二)强化农业招商,培育流转主体。一是拓宽招商网络渠道,建立招商机制,制定招商办法,实施招商奖励。二是建立项目库,整合一批、包装一批、储备一批,使进优势产业开发。三是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参与主体。

(三)强化服务职能,健全流转机制。建立和健全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区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区农业局),负责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政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考核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班子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流转信息的收集、,指导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工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流转信息收集、上报,帮助做好合同签订、建立信息台账,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四)加强耕地流转管理、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乡镇或村可以确定专门的管理组织,加强对耕地流转的日常管理。农户流转承包地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备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并由相应的管理组织做好耕地流转档案资料的管理。

(五)依法规范运作,探索创新耕地流转机制。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好原则。以法律政策为依据,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探索;以群众自愿为基础,重点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向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以增产增效为目的,首先是土地流转后,土地怎么办?重点要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向种养大户集中,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土地流转后,人怎么办?要流向城镇,流向非农产业,实现全民创业,多渠道就业。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土地流转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