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笔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笔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笔试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所以中学生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书籍、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若条件具备,还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是交换学习等方式来努力拓宽个人的知识储备,努力形成世界性的眼光,从而不断提升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将比较文学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势必会拓展素质教育视角,为高中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元素,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野,催生学生的国际性视域及思维,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来看待文化的多元化。伴随着比较文学应用的逐渐推进,培养学生国际性的视域必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军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文学选文编排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6:38-40

[2]张磊.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41-43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2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1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2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3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4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3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细读比较的方面

(一)标题比较细读

标题是整首诗歌的概括,并且细读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加入自己的想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标题,从标题描述的内容引发自己的想象,大致了解诗歌的类型。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从题目中可以知道,它是咏怀诗,而《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田园诗。同时,从标题中,也可以发现诗歌的写作手法与特点,像咏史类诗歌多会使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比如《越中览古》与《蜀相》两首诗歌,前者是借用故事的盛景对比现今的衰败,后者通过对蜀相的描写,表明自己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题材比较细读

古典诗歌有不同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每种题材展示出来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而同一个题材,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像《归园田居》(其一)与《积雨辋川庄作》,都属于山水田园诗的范畴,但前者描写带有悔恨的色彩,后者描述了田园生活的欢乐。

(三)意象、意境比较细读

意象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官,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加入主观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意境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营造的氛围,让情感与真实景观相统一。意境在高中古典诗歌中有鲜明的体现,不同的诗歌可能有相同的意象,但会表达不同的感情,同样是对月亮的描写,《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月亮表达自己的愉悦,而《将进酒》则是表达诗人内心的悲慨。

(四)表达比较细读

诗歌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像是叙述、议论、抒情等,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则是象征、烘托、想象等,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应用,会让其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氓》和《湘夫人》,两首都是叙事体诗歌,但两者表达的内容不同,前者有很强的叙事性,记录一个女子从恋爱到最终被休弃的整个过程,后者主要以抒情为主,写明男子赴约后未见到女子,内心的波动,有较强的主观性。

(五)风格比较细读

风格是由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形成的艺术特色。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风格包括豪放、婉约、雄浑等。品味风格,是赏析诗歌的关键,像李白的诗歌具有豪迈飘逸的风格,杜甫的诗则是沉郁、顿挫,细读这些古典诗歌时,对比风格能够让自身更好地理解诗歌,进行鉴赏。宋代诗词中,多以豪放诗词居多,众多词人中苏轼与辛弃疾是代表人物,他们大胆构思,在诗歌中注入自己的豪气,使豪放词达到发展的高峰。但对比两者的词,仍能从中发现不同,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着重表达了“放”,超脱出原有的思想,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是以“豪”橹鳎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

(六)语言细读比较

语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诗人或词人会用语言的表达让读者引起共鸣,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古典诗歌是语言的浓缩与精华,内容短小,但会向人们完整地展示一个事物。同时,字和词是诗歌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诗歌中加入一个或几个关键字,能够升华诗歌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细读比较点的选择

(一)比较点具有启发性

古典诗歌细读的过程中,找到适合的比较点,会让比较细读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其产生得到知识的欲望,主动赏析文本,有情感上的体验。比如,《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词,它们比较点的选择是:两首词都表达了愁的情感,作者同是李清照,这两首词的“愁”有不同吗?随后,学生会摆脱原有的思维,分析诗歌中“愁”各自代表哪些含义,解析李清照南渡前后写作风格的变化。

(二)比较点准确、深刻

古典诗歌的细读,选择的比较点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注重诗歌与诗歌之间的关联,准确,深刻,能够从一个点扩大到一面,或是由小变大,有良好的细读效果。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都是辛弃疾,同属于怀古诗,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这个比较点的选择,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从而了解作者借助诗歌表达的情感,即内心的愤懑,以及自己的爱国之情,并且,两首词中都用了典故。

(三)比较点具有灵活性

高中古典诗歌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内涵,领悟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比较点时不可以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诗歌的体裁,科学选择,让选择更加灵活,优化设计,明确赏析的重点。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4

 

一、“先教后学”教学模式

 

“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经常被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开始受到了家长的质疑,但不能因此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

 

首先,基本含义。“先教后学”的教学思维是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加之受我国古代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这种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推动着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次,存在的问题。“先教后学”的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本身,因为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并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此外,“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还忽视了对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它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大方向。

 

“先学后教”是一种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并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将传统的“知识传输型”教学转变为“知识建构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并不是“先教后学”模式的一种升级版,“先学后教”是一种行为主义教学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参与过程。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讨论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依然在课堂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同时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课程改革的进度。

 

综上,无论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它们自身都存在一定的优越性和缺陷性,但“先学后教”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大方向,高中语文课堂也一定会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但这个转变过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循序渐进地实施。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5

关键词:必修五;研究;实践

[?] 操作实验下的知识生成

在正弦定理的引入教学中,教材的处理方式是先研究一类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得到关系式==,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关系式对一般的三角形是否也成立?从而引发对正弦定理的研究和探讨. 这种处理方式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一直被旧教材使用,也在新教材中得到了继承.

现在是新教材的试验阶段,教学者应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而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在教学之前,本人曾经慎重的思考过,这样的引入方式是否是必需的,能否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进?最后本人认为这样的引入方式并不是必需的. 其理由是:

(1)直角三角形是一类非常特殊的三角形,它的边角关系式如此的简单、如此的显然,以至于它不需要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处理一般三角形的时候能够成为反映边角关系的重要工具,但对于直角三角形来说,这个工具意义不大. 因为它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没有起到从本质上进行简化的作用.

(2)课堂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先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再研究一般三角形的正弦定理,这是否是一种重复?是否是对时间的浪费?两者是否能够合二为一?如果能够把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应用到一般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的证明之中,也就是说,把对一般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的证明建立在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的基础之上,那么以上的过程就不算是重复. 但是,无论是从教材的写法还是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都看到这样一种处理方式是很难实现的.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念,本人在教材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本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和它的外接圆,然后做了两点演示:

(1)保持外接圆不变,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2)保持三角形的形状不变,改变外接圆的大小.

在演示的过程中,本人让几何画板同步显示∠A,∠B,∠C,a,b,c,sinA,sinB,sinC,,,等这些与三角形有关的数据,然后提请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有哪些在变化,哪些没有变化.

例如,在演示(1)中,当保持顶点A、B固定,而改变顶点C的位置时,学生会注意到∠C 和边长c 是不变的,当然也会注意到,,都没有变,而且保持==. 而在演示(2)中,学生会注意到∠A,∠B,∠C是始终不变的,而边长a,b,c和,,都在变化,但也保持==.

[C][A][B][a][b][c][A=59.61°

B=68.69°

C=51.70°

a=4.48厘米

b=4.84厘米

c=4.07厘米

=5.19厘米

=5.19厘米

=5.19厘米][图1]

我们看到学生对这样的演示很感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地说出哪些量没有变化,特别是能够说出==,因此,本人认为已经初步达到了让学生接受正弦定理的目的.

本人认为这样的引入是直观的、感性的、自然的,结合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当然,这种处理方式纯粹是为了引出正弦定理这个课题,而不能够代替它的证明. 正弦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难度并没有因为上述的处理而有任何的降低.

[?] 在解题过程中的模型化教学

作为解三角形和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个知识交汇处的综合题,在教材的81页有这样一道习题:据气象部门预报,在距离某码头南偏东45°方向600 km处的热带风暴中心正以20 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距风暴450 km以内的地区都将受到影响,从现在起多长时间后,该码头将受到热带风暴的影响,影响时间大约为多长(精确到0.1h)?

我们厦门市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经常遭受台风的威胁. 这道题是一道很好的应用题,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地展示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作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的理念. 本人仔细地阅读了该题和教参提供的解答之后,迅速地意识到这道题目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掘. 进一步地,本人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道题的几何模型是怎样的?解决这个题目是不是一定要用余弦定理?

本人认为,台风问题的几何模型可以抽象为: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固定直线l上,半径为定长r的动圆与一个固定点A的位置关系问题. 而这个模型的本质可以做进一步的简化,即以固定点A为圆心,以定长r为半径的圆与定直线l的位置关系问题. 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把台风问题的本质提炼到这一步,这道题的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因此,即使不用正余弦定理一样可以利用平面几何的方法求解这个问题.

[?]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简单线性规划是不等式理论的深入和拓展,也是优化理论最简单的情形. 进行简单线性规划不外乎包括这几个步骤:建立数学模型、写出不等式组、绘制可行域、求最优解.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不等式组绘制可行域是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步骤. 因此,本人认为,教会学生掌握绘制平面区域的技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材是这样处理的:

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不等式x-y

[x][O][y][A(x,y2)][P(x,y1)][l:x-y=6]

图4

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y=6表示一条直线. 平面内所有的点被直线x-y=6分成三类:在直线x-y=6上的点;在直线x-y=6左上方区域内的点;在直线x-y=6右下方区域内的点.

设点P(x,y1)是直线l上的点,选取点A(x,y2),使它的坐标满足不等式x-y

[横坐标x\&-3\&-2\&-1\&0\&1\&2\&3\&点P的纵坐标y1\&\&\&\&\&\&\&\&点A的纵坐标y2\&\&\&\&\&\&\&\&]

本人认为,教材的这种写法是严谨的,因为它把不等式x-y

x-y>6}之间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同时它也是必要的,也确实是这个知识点的标准证明. 但本人认为,这一过程比较严格、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一下子接受,因此本人认为把这一论证过程放到若干课时之后,即学生对平面区域的画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讲授,也许更合适一些. 而作为简单线性规划课的第一节课,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形象一点、直观一点的传授方式.

本人在教学时是这样实施的:

提出问题1:设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能否画出由{(x,y)

y>f(x)}表示的区域?

[(1) (2)][x][O][y][x][y][O][y=f(x)][y=f(x)]

几乎全班同学都告诉本人所求的区域就是该函数上方的那部分区域,如果画出来的话,就是下图的阴影部分.

[x][O][y][x][y][O][y=f(x)][y=f(x)][(3) (4)]

本人只是展示了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而并未告诉学生f(x)的具体解析式,其理由有两个:(1)对于这两个函数来说,区域{(x,y)

y>f(x)}的画法是一目了然,不告诉他们f(x)的解析式并没有增加这个问题的难度;(2)本质上而言,平面区域{(x,y)

y>f(x)}的画法与f(x)的解析式无关. 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样f(x)的,平面区域{(x,y)

y>f(x)}的画法都大同小异. 既然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强调题目中的f(x)的解析式呢?事实上,学生也确实能够说出该区域的图象,这正说明他们对于不等式与平面区域有着非常直观和准确的认识.

本人首先指出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的确上述问题中的函数f(x)的图象把整个平面分成了三部分,f(x)的图象自身一部分,图象上方一部分和图象下方一部分. 区域{(x,y)

y>f(x)}就对应着图象的上方那一部分.

本人又问,对于上图中的f(x),{(x,y)

y≥f(x)}表示的区域和{(x,y)

y>f(x)}表示的区域有何区别?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前者是带边界的,而后者不带边界. 这就说明学生对于不等式y≥f(x)和不等式y>f(x)所分别对应的图象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学生具有这样较高的几何直观的前提下,本人认为应该趁热打铁,指导他们绘制一些稍微复杂的平面区域. 在这一过程中,本人采用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诱导他们掌握画图的方法.

本人提出问题2:

(1)设f(x)=x,试画出{(x,y)

y>f(x)}表示的区域.

(2)设f(x)=1-2x,试画出{(x,y)

y>f(x)}表示的区域.

这两个问题不难,学生很快就解决了.

然后本人马上提出问题3:试确定由集合{(x,y)

x+2y-3>0}表示的区域.

此时的不等式比起上面的不等式来说就复杂了一些,学生画起来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本人认为,刚刚进行的画区域的工作已经为解决这道问题提供了足够的准备. 画出区域{(x,y)

x+2y-3>0}所需要的方法已经是呼之欲出的. 事实上,在经历了刚才的画图之后,学生全都不约而同地把x+2y-3>0化成了y>-+的形式,然后绘制y=-+的图象,并取图象上方的区域作为{(x,y)

x+2y-3>0}所表示的集合.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正是教师所期待的.

至此,本人认为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这一节中最关键的教学目的已经初步达到了,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了画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方法.

小结一下,这个方法就是把形如ax+by+c>0或ax+by+ckx+b或ykx+b或y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养;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07-01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如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神坛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有现代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要由以前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不但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我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高深,都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一个教师从事这一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的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发展。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有新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五、高中语文教师还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