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1

美国的戴尔•弗莱德(DaleL.Flesher)和斯图尔特•西沃特(StewartSiewert)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有三股力量:政府审计、管理职业界和内部审计,就美国而言,这三股力量是:科尔曼•安德鲁斯(T.ColemanAndrews)领导下的政府审计总署(GAO);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Martindll)领导下的美国管理协会(AMA);J.B舍斯顿(JohnB.Thurston)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日本的松田修一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力量有三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宴请委员会。总的来说,强调四个方面的推动力:管理职业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管理审计理论的发展研究。管理审计根源在于受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同时,依据审计主体的不同,管理审计被划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和综合审计。威廉•伦纳德、威廉•坎普菲尔德、阿伦•塞尔、贾纳斯•桑托基等人认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帮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为目的的审计,其职能是咨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外向型管理审计的主张者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Martindll)、尼尔•邱吉尔德、西尔特、会计大师约翰•伯顿等学者则认为管理审计应由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执行、以维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独立管理鉴证审计、独立管理评价审计、管理陈述审计、管理业绩审计的代名词。其审计对象在于管理业绩,职能首先是鉴证、其次是建设;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第三者CPA。综合审计中的综合包括了两重含义:审计主体的综合性,既可以是组织外部的CPA,又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既应鉴证与受托相关的财务信息,又应鉴证与管理相关的业务信息。管理审计的内容框架研究。内向型审计学派认为管理审计是协助受托人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的工作,其审计内容的构建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审查组织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第三个观点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的内容既包括对组织控制制度的审计又包括对业务活动的审计,即以审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及有效性为重点。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评价组织机构的有效性;评价管理当局确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的过程与程序;评价计划与控制方面管理制度的适当性;评价管理技术、评价员工的技术能力、根据一体化的沟通系统要求,评价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外向管理审计者认为管理审计的宗旨是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内容体系构建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对公司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发表意见;二是对公司年报中的管理陈述发表意见。主要的审计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的经济功能分析、企业结构的分析和评价、企业收益真实性的综合分析、为股东进行的专题调查项目、对企业研究和发展的分析、提供董事会的有关分析资料、检查财务政策落实情况、分析研究企业生产效益、进行销售趋势分析、对企业进行总体分析。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认为:管理审计一方面进行财务检查(FinancialReview)、一方面检查组织定业务的经济性和效率性(EconomyandEfficiencyReview),即“2E”审计(埃尔斯沃思•莫尔斯(EllesworthMorse))。70年代,“2E”审计发展为“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项目效果性的审计(Economy,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Review)。到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指出,在综合审计中,除了“3E”以外,还应进行企业的环保性审计(EnvironmentAudit)和政府的公平性审计(EquityAudits),从此,管理审计变成为“5E”审计。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研究。贾纳斯•桑托基1982年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内向管理审计开展的八个因素为(按程度排序):未能清楚地定义和理解管理审计的范围、缺乏客观公认的计量标准来评价管理业绩、管理审计范围不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内、缺乏称职的审计师来履行和报告这种审计、担心履行管理审计会抑制管理积极性、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程序、担心扩大企业组织的决策责任和控制责任、现存管理控制制度和决策工作运行良好,因而管理审计是不必要的创新。管理审计方法研究。管理审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准则、审计和审计方法的研究严重滞后。除早期管理审计的鼻祖罗斯建议的“访谈式调查表”(Interviewtypeofquestionnaires)、“访谈式证据”(Interviewevidence)、“业务控制检查”、一体化审计法(Integratedauditapproach)、早期CPA使用的宏观法(Macroapproach)、后来的事前审计(Proactiveauditing)等CPA审计方法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少量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管理审计方法的探讨,如瑞典国家审计局(NAB)的审计准则中使用了“效果性”审计,其中采用三种系统审计方法:广泛的“结构分析方法(Broad-rangeAgencyanalyses)、职能导向审计分析(Function—orientedanalyses)、系统导向分析(System-orientedanalyses);英国特许公营财务会计协会(CIPFA)在《公共政府中的成本减低》公告中,提出了类似于业绩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的新词---成本减低,分析方法有两种:实用法(Pragmaticapproach),即建立一个能消除和降低耗费的自动化系统、系统法(Systematicapproach),即将预算和预算控制引进目标制定过程的系统方法。McConnell,JohnH在《Auditingyourhumanresourcesdepartment:astep-by-stepguide》(2001)中,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的计算杠杆系数法。目前管理审计的标准与方法探讨很少,特别是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新经营模式的管理审计方法几乎没有。

程新生(1998)在《管理审计目标评价》文中探讨了管理审计的目标演变,提出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应为: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郑石桥(2001)研究包括: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结构及建立模式,战略管理、治理结构、企业组织形式、财务与非财务模式等企业整体管理业绩评价标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系统管理责任评价标准;岗位责任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与评价内容。祁怀锦(2001年)指出受托责任的发展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评价受托责任,有效制衡委托人(所有人)与受托人(经营人)的利益,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实(2002)探讨了审计理论中的分支理论———企业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假设体系、目标体系、控制体系等。时现(2003)提出: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是以针对公司治理的命题。从公司治理审计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内部审计,并进行了两者的融合性探讨,进行了内部治理审计的概念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审计的理论框架、功能及逻辑路线分析,并以案例的方式分别讨论了公司治理审计中的各项主要内容。朱荣恩(2003)指出,内向型管理审计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蔡春(2004)还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重点,对国有企业管理当局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不仅要求公共资金依法使用,而且要求具有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符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耿建新、续芹、李跃然(2006年),廖洪、邹冉(2006年)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概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及隶属情况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影响。都新英(2006年),汪福生、焦健(2007年),李惠蓉(2008年)主要分析了我国内向型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实施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风险的形成以及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机制和对策等。

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创建学科,未来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和努力:(1)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管理审计在企业中的执行主体和运作模式的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作为项目后续研究的支撑和准备。(2)我国企业管理审计基本理论构架研究。根据管理审计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的特点,进行管理审计(特别是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构架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准则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理论构架研究。(3)我国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构架研究。根据现代经济贸易全球化、国际化、社会资源共享化、经营组织虚拟化等新的企业运作环境和模式,运用理论分析法、AHP法、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架研究。(4)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审计评价手段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公司的管理审计评价模式探讨。(5)企业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探讨。在众多的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中,本项目以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虚拟运作模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方法体系研究。

作者:闫荣平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2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和作用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各种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分析过程,以帮助管理当局改进决策、提高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管理审计是以管理者或管理咨询师的眼光去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各种活动。他与其他审计形式的区别在于其思维方式而不仅是其技术方法。

1、管理审计站位要高于一般的内部审计。

管理审计虽然也是一种内部审计,但他的站位要高于一般的内部审计。它是以管理者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微观世界”,再对这些“微观世界”所反映出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提炼,提出改善管理的方式方法,通常所说的“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是这个道理。

2、管理审计的目的是如何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管理,进而实现被审计单位管理目标。

任何审计形式都有其自己的审计目标。管理审计所要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对管理活动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进行估价,以此检验被审计单位组织的管理活动是否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组织目标,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来帮助组织改善管理。

3、管理审计的重点内容是经过深入分析研究的经济管理行为。

管理的含义很大,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管理审计所要研究的内容,管理审计是针对经济管理行为而言的,也不是所有的经济管理行为都是管理审计所要研究的内容,必须与审计目的相关,不涉及审计目的视为一般审计调查,不需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如某单位发现一台电脑损坏报废,进过了解是由于昨天夜里突然停电所致,这只是一次意外,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是一种由表及里,找症结,挖根源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管理审计最大的特点。只有那些经过剖析可以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行为才是管理审计研究的对象。

4、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

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即相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只是审计目标不同。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那么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如某单位财务报表显示盈利1000万元,财务审计就会对其内容是否公允发表意见,只对其真实性负责。管理审计则从管理角度对达到这一盈利进行深入的分析,管理决策是否正确、管理部门设置是否合理,对管理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看是否在那方面还有发展潜力提高盈利,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管理审计表达的是一种改进管理方式的意见。

(二)管理审计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作用

1、评价管理目标、方式、结果的适当性、有效性,改进管理。

审计人员通过管理审计可以评价整个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状况,根据各项指标、资金状况、社会影响程度,组织文化各个方面综合评价管理所取得的效率和效果,并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客观性、建设性、针对性、面向未来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协助管理当局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活动。

2、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检查。

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监督监察的过程。管理审计在发挥评价作用的同时,也同样发挥着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监察与督促的作用。但需指出,管理审计的这种监督监察只是一种辅助工作,找问题、查错误只是为了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提高效率和效益服务的,并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

3、促进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目标在于维护资金安全,实现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这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本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说“内部审计是旨在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业务而设计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凸现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功能,这也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管理审计也应该毫无例外的站在为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这一新的更高的平台上策划和把握各项管理审计活动,使管理审计在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中发挥作用。

二、管理审计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具体建议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目标定位范围小。

对一般工作人员的内审多,对管理层的内审少;对政策执行的内审多,对政策制定的内审少;对单一处室或分中心完成情况的的内审多,对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的内审少;对业务部门的内审多,对服务部门的内审少,对数据的内审多,对影响效果的内审少。有的审计目标只是按照单位领导的指派和交代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临时性和短期性工作,发挥不出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检查职能.

2、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的职能部门。目前大部分省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和财务部门在一个处室或由同一负责人领导,有些管理中心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工作任务依据各处室工作重点完成,审计工作只是一项辅助任务,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的环节少,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控制、纠正查处违规违纪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而对业务政策的制定、环节的衔接、部门协调和相互联系制约的内审控制较少。如:住房公积金的支取工作包括支取政策的制定、支取人联名卡的制作、缴存单位的配合、支取材料的审核、支取人身份的确认、支取金额的转账、账务处理、档案管理等等,是一项责任重大、政策性强、业务能力要求高的整体工程,涉及分中心初审、复审、主任等的业务部门、管理中心支取政策的制定部门、财务处理部门、资金规划部门、信息科技部门以及外部银行、缴存单位等一系列控制环节,每一环节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住房公积金支取的风险和资金安全的风险。

4、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经知识、审计理论、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它方面的知识,并且要具有较强的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状况来看,人员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公积金管理的需要;年龄构成不均衡,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慢,处理事务多凭老经验,不能与时俱进;知识面窄,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还是缺乏其他知识能力,分析事情比较单一。

(二)管理审计应用于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建议

1、建立住房公积金特色的内部管理审计理论。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管理审计比财务审计更为复杂,也更需要一套科学的审计理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管理审计制度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分析、改进、完善形成一套符合住房公积金管理特色的内部管理审计制度。它可以消除地方差异,使不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接受统一标准检验。一方面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内部管理审计,规范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后,再结合住房公积金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符合公积金管理特色的管理审计理论,使住房公积金制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管理的业绩考核应标准化、统一化。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应制定一套围绕组织效果、业绩评价、风险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标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精确与模糊描述相结合、具体与抽象评价相结合。各地区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比照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差距来组织管理。只有规范了判定管理审计业绩的标准,才能反映出管理审计实施后各项业务指标、管理效率、管理效果的变化,确保管理审计的发挥更加直观。

2、增加内部管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管理中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有权获得管理中心的所有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控和评价,赋予内部审计人员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 并且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独立,特别是要求与会计、财务、纪检等部门明确区分开来,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必要时,可直接向管委会和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

3、扩宽内部管理审计的领域。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审计要从目前以检查、评价、差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审计向以改善机构运行状况和促进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保障资金安全的内部管理审计转变。在内部审计的设计上要实施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转换,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换,由单一制度向系统化制度转换,由表象治理向源头治本装换,由阶段性防治向长效机制转换。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管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搞好内部管理审计的关键。首先,对现存的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培训,注重后续教育和连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其次要建设一支多方面、复合型的内部管理审计队伍。内部管理审计的职能要求仅有会计师、审计师是不够的,还需要精通其他相关知识的人员,如计算机应用、房地产知识、金融理财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这是内部管理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第三加强管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增强政治觉悟,作风建设,提高认识度。

5、建立权利制衡机制和奖惩措施。

一方面制定全方位的权利制衡机制,明确各个处室、各个分中心的工作职能、规范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机制,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做到每一名职工既是监督者也是责任者;要以人为本、制度管人、机制管事;全面贯彻痕迹化管理,全过程控制。有效的管理审计不仅应从内部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的管理中使其具备出现问题后及时自动调控 、迅速修复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奖励绩效工资制度,规范奖惩措施,将履行责任、业绩贡献、业务完成情况与工资福利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完善管理审计体系,将管理审计贯穿于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方方面面,使之在促进城镇住房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审计;研究;述评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审计既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是推动风险管理向前发展的有效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管理审计理论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风险管理审计理论的产生、研究成果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一、风险管理审计的产生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内部审计受托责任在范围和内容上不断扩展和充实,内部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也日益拓展和丰富,从而不断出现新的导向阶段。20世纪90年代起,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理念在管理中成为主流思想,企业致力于增加价值,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世界各地相关法规纷纷出台,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管理层也希望从内部审计工作中得到更富有建设性的服务以巩固、提高其组织地位,这一切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压力,风险管理审计就是应对这些压力而产生的。

风险管理审计由内部审计始发而来,是沿着内部审计和管理实践两条道路发展而来。早在1997年,麦克宁和塞林(McNamee&SeLim)就提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已经从原来的“独立的评价职能”转变为“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虽然麦克宁和塞林没有展开具体分析,但可以说他们的观点是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严晖(2004)认为,以风险为核心和出发点的内部审计从事后反应式的评价和反馈转变为更加能动、及时的前馈和实时反应。郑小荣(2006)认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高风险经营环境,引起企业对内部审计需求的变化,是风险管理审计产生的内部背景,而审计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是风险管理审计产生的外部背景。王光远(2007)认为,企业有许多风险点,需要对风险点进行专门审计,这便产生了风险管理审计。有关风险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有些团体和个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果。1995年澳大利亚标准委员会和新西兰标准委员会成立的联合技术委员会制定和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标准S/NEZ4360标准,为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以风险为基础的框架(严复海,2007)。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已较早地走出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圈子,步入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审计,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流程已成为固定模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研究基金会(2001)在《企业风险管理――趋势和最佳实践》一文中建立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包括评估风险、整合风险、探究风险和保持向前四个环节。总部位于纽约的雅芳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是成为运营部门和公司管理层的业务伙伴,“根据公司战略行为和目标调整审计策略,在新的业务风险降临时,设法从开始就介入,并通过雇佣有经验的员工执行原本草率行事的初始检查。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引导公司改进审计计划来关注公司全面的业务风险。”杜邦(Du Pont)公司内部审计人利用战略经营机构网络进行全球性风险评估和认定。内部审计人利用风险模型的分析结果,与管理当局讨论实际的风险情况,确定下年的主要风险领域。

二、风险管理审计研究成果

从21世纪初至今,美国对风险管理审计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或经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美国国家财务报告舞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i.e Treadway Commission)所发起的内部控制研究组织(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 ERM),该风险框架是COSO 委托美国普华永道会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组织编写的,基本上是对在全球跨国公司运用多年的全面风险管理实践进行的系统总结,成为风险管理审计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献。在ERM框架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和评价成果方面承担重要任务,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其职责。ERM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层次,是一个更关注风险的强大的概念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IIA-UK and Ireland机构发表的名为《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 Wide Risk Management》的意见书中指出,采用ERM的组织已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能在组织的ERM过程中发挥最为合适的作用。Beasley等在COSOERM框架之后的经验研究表明,“ERM使内部审计对组织风险有了更好的了解……随着内部审计部门在ERM方面的经验越来越丰富,ERM对内部审计的积极影响将得到更多的体现。”这表明ERM对内部审计产生了显著影响,内部审计在ERM中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Compion、Antita(2000),Gerrit Sarens,Ignace De Beelde(2005),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明确提出了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的观点。英国与爱尔兰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8月颁布了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立场公告(Position Statement),对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做出了阐述。2004年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的修订对风险管理审计科学成长意义重大。江苏省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印发《江苏省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准则》(试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这些著作和法规代表了管理职业界发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尝试。

风险管理审计的文献除涉及上述风险管理审计的历史发展外,还涉及了风险管理审计实施的必要性、风险管理审计的动因等方面内容。《内部审计思想》(Bailey等,2006)中,Herman-son和Rittenberg将内部审计的治理活动界定为“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他们认为,“风险监控、控制确认和遵循工作构成内部审计活动的主要部分,这三个要素共同直接勾画出组织治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控、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控制,以及检查和确认信息与政策、程序和法律的遵循”。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级经理卓继民(注册会计师)的专著《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对风险管理审计理念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运用工具、模型以及来自实践的案例研究了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对象、准则、报告等一些基本的问题,为风险管理审计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陈珊珊对风险管理审计从纵横角度分析了其最新定位和独特优势。陈锦烽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从控制扩大为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是时势所趋。王骥认为风险管理将由一般能力变为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高东坡在《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中研究了在我国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重强调了由内部审计师执行风险管理审计业务的优势。夏丹宁在《推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就风险管理审计选题、立项、工作方案、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做了初步的探讨。刘世谨将风险管理审计动因概括为以下四点:其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其二,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使内部审计师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其三,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包括管理风险、控制指导风险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其四,外部审计扩展了风险评估这项新的保证服务业务,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孟焰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通过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2.通过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确定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3.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21世纪以来,风险管理审计的问题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会计、审计科学改革的焦点。独立咨询师(IMC)、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和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四支力量推动着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诸如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等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实证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为风险管理审计有关方式和方法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对风险管理审计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内部审计分支,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扩大了风险管理的应用范围,优化了内部审计行为,为内部审计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虽然只发展了20多年,但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1.风险管理审计逐渐从概念转换成具体的行动步骤;2.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3.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富有成果地探讨;4.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但是,风险管理审计目前仍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1.如何建立广泛的风险管理观念;2.建立什么样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3.风险管理审计实施工具的开发;4.风险管理审计如何参与企业制度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的评估测试;5.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整合;6.风险导向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概念的界定。这些方面都是今后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司欣波.澳大利亚内部审计模式调查与研究[J].会计师, 2006(5):45.

[2] 赵金芳,黄甲喜.对企业风险管理实施内部审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7(1):27.

[3] 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committee of the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Draft)[R]. New York: COSO, 2003. erm.省略.

[5]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UK and Ireland. Position Statement: Risk Based Internal Auditing[S]. London: IIA UK and Ireland, 2003:3.

[6] 许天祥,范国佑,韦华宁.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7] 陈珊珊.内部审计:三维视角下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会财会2005(6):9.

[8] 陈锦烽,苏淑美.内部审计新纪元[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6.

[9] 王骥.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6):17.

[10] 高东坡.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9):73.

[11] 夏丹宁.推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J].中国内部审计,2004(12):17.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4

(一)风险管理主要理论

2004年10月,美国COSO委员会(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Frame-work,以下简称ERM框架)。该框架得到了风险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可,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和大部分西方中央银行均是按照ERM框架开展风险管理。ERM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8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ERM框架要求组织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从全方位的角度统筹考虑组织面临的各种事项,区分风险和机会。其次,对识别出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进行高、中、低等级划分。再次,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结合组织的风险偏好,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最后,将风险应对策略落实为具体的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控制措施,以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ERM框架8个要素中,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围绕着组织目标,形成了全面的、动态的和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监控在整个过程管理中起辅助配套作用。

(二)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流程

ERM框架揭示了风险管理所应考虑的8个要素。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可将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8个要素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评价被审计单位在这8个方面的情况,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升被审计单位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由于人民银行组织管理体制的特点,各基层央行的履职目标和业务基本相似。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时,审计人员可提前识别出人民银行履职中的重要风险点,审计中重点关注各个被审计单位对这些风险点的控制情况,而不用针对每个基层央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开展风险识别。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流程为:一是组织业务专家对基层央行履职中重点风险点进行识别,形成风险点清单;二是开展审前调查,确定被审计单位具体管理目标,根据风险点清单和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三是采用调查问卷、座谈、自我评估、控制测试等方式对风险管理8个要素进行审计,审计重点在于被审计单位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科学性、风险应对的合理性和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四是根据审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提出风险管理改进建议。

(三)基层央行风险点识别

按照上述审计流程,提前对基层央行的重要风险点进行识别是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关键。所识别的风险点可应用于对多个基层央行的审计,并作为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基础。我们对基层央行重要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一是根据有关法规制度,确定基层央行的19项职能;二是对各项职能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确定1431个风险点;三是按照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严重、比较严重、一般和轻微等4个等级对风险点进行划分;四是将风险程度最为严重的285个风险点列入风险管理审计的风险点清单(见表1),据此开展审计。

二、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量化评价体系

为了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并且便于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对风险管理审计量化评价进行了研究。一是将风险管理框架中8个要素作为一级指标;二是围绕反映8个要素的管理状况,设计了20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并确定了相应的指标计算方法;三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上述指标的权重。

(一)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要素权重的步骤为:第一,对同层次各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按“1—9标度法”予以赋值,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第二,运用几何平均法,求得特征向量(权重向量)。第三,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第四,若CR<0.1,说明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确定该层指标的权重,否则就需要调整矩阵,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二)根据量化评价得分确定评价等级

1.计算得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审计的特点,我们设计了风险管理量化评价模型,使用“风险管理状况评价分值”来衡量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整体状况。在对风险管理的8个方面进行审计后,一是根据各指标的评分标准确定三级指标的单项得分;二是根据三级、二级指标权重计算出一级指标的分值;三是结合一级指标的权重得出风险管理状况评价分值。2.确定评价等级。为合理地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我们设计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级评价标准。其中:90分(含)以上为优秀,80分(含)至90分为良好,70分(含)至80分为一般,70分(含)以下为较差。

三、审计成效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5

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5、忠诚。对企业忠诚,知恩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存亡。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范文6

一、加强军队资金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军队的资金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上级拨入各种经常费的管理使用,也包括自身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等活动取得、收缴代交的各类资金的保管、支配行为,其形式虽然表现为银行存款管理、现金管理、有价证券管理等方面,但其内容则是资金收入、划拨、支付业务,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开展资金审计,不仅能对资金运行情况实施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资金这个渠道,可以对经费管理和物化过程的合理、合规、效益,以及规范程度进行监督,是从资金方面抓住了经济活动的“主线”,是保证军事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措施。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努力下,财务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秩序运行比较正常,但也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消极思想意识影响所引起的领导作风、处事原则等方面的变化对财务工作的冲击。当前,少数财务人员表现出了依法理财观念淡化、责任意识不强的倾向,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如执行规章制度的弹性太大,不按规定开设银行账户,资金结算把关不严,票据管理规定不落实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财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对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审计部门抓住资金管理这个环节,就有利于加强监督,查纠问题,整治部队财务管理的秩序。

二、军队资金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金管理审计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军一些单位的管理层对资金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没有把资金审计看作是加强部队资金管理的必要途径与手段,而把它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措施,从心理上排斥资金审计观念,常使审计工作半途而废。对资金审计的认识不足会造成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使用上有很大的随意性,领导者可以随意撤并机构、精简人员,这就使资金审计机构与人员有很大的波动性,还未等一批审计人员将被审单位的具体状况摸透又换来新的一批,这就使审计人员由于频繁更迭而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资金管理审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军队财经法规作为军事经济政策的体现,是开展军队审计工作的依据,它的完善程度和严密程度对军队审计工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新时期我军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各项建设投入了大量财力这就要求部队对上级拨予的资金进行完整、有效的管理,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欠缺,相关制度的滞后,使得这种受托责任关系难以得到保障,资金被肆意侵吞,贪污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资金审计没有落到实处,导致部队资金管理使用整体效率低下,造成部队无法合理管控。这些现象的存在与相关的法规章制度不够完备,资金审计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三)资金管理审计的技术落后

军队资金审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审计目的还处在查错纠弊的阶段,缺乏对资金管理体系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状况的审计和评价,无法适应部队业务快速发展对资金审计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及审计理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实践告诉我们,审计手段模式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成本高,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资金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军队资金管理审计的方法途径

(一)强化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认识

任何一项审计工作开展之前,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就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资金审计,在准备阶段,一定要把统一指导思想、明确审计目的摆上重要位置。关键环节有两个:一是弄清背景,把握依据。要围绕立项依据,深刻领会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如果是党委首长赋予的任务,就要了解清楚首长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如果是上级统一部署的,就要准确把握上级宏观上、深层次上的考虑;如果是本级审计部门自主安排的,一定要认真领会、深刻把握立项的真正意图。二是定下决心,明确目的。资金审计,其客体是资金运动过程,更直接的说法就是对“钱”进行审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各级党委首长和主管部门都很关注,钱花得真不真?对不对?值不值?这些都是审计的目的。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时期,审计目的应有所侧重,务必围绕审计立项宗旨,界定清楚审计目的是侧重于纠错防弊,还是规范管理,还是跟踪问效。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偏离审计方向,造成审计资源无谓损耗。

(二)健全军队资金管理审计规章制度

应围绕规范审计监督行为,进一步规范审计计划、准备、通知、实施、报告、决定、复审、回访、责任追究等审计工作程序,强调审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明确提出了实行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审计人员责任制的要求。再次,从近年的审计工作实际来看,每年都有若干项审计调查任务。对专项审计调查,应如何立项,怎样组织实施,有什么基本要求和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制定专项审计调查规定予以明确。最后,资金审计工作做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至今没有一个考核评价的标准。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应制定资金审计质量考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