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它以多样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字和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作为中国人,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学习,也是一种责任。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更应该将传承文化视为己任。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很多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例如,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告诉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的作品向我们传达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陆游一生志在收复中原等等,语文教材所包涵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和知识数不胜数,恐怕仅仅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更何谈不用心学习。

学习语文不只是需要学习教材,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少高中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外国作品更是少有涉及。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何谈提高成绩和能力,何谈了解世界。

作为高中生,无论是在学识方面,还是在见识方面,都应该远远超过一般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取长补短,才能有更精彩、更丰富的人生。

二、语文是人际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字则是每个人交流和学习的工具。高中语文课程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高中生即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学习,或步入社会。如果说,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势必影响到他的沟通和交流。

语文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其中包括学生可以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解决个别问题事,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互相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方法。学习语文,掌握沟通的技巧,提高交流的能力,才能让自身在走入社会之后更游刃有余,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语文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的机会。

三、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学生接触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鉴证而流传下来的美的东西。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诗歌的结构美,绘画美,音乐美;文言的古典美,经典美;小说中的环境美,形象美等等,无处不在。语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从王勃的《腾王阁序》,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沈从文的《边城》……美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触手可及每个地方,可谓数不胜数。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体会江南水乡的柔美,体会大漠边塞的壮美,北国千里冰封的洁白之美,南国夏日的风情之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语文教材,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一种人文化的美,接受着美的熏陶,激发对美的情感的向往,长此以往,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情趣。把语文学习只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兴趣,自然不会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美。

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会理解美,欣赏美,感受美,才真正有可能去创造美。一个连语文都不学习的人,怎么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呢。

四、语文可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3

关键词: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组织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组织好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呢?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切身体会。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如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 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 所以, 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 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 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 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 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 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 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 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 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 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 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5-01

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1.1 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1.2 双主体变化原则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过程呈现不断变化、发展和上升的特点,这必然从外部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成长中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又必然从内部影响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变化。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双主体变化原则,把握渐变原则,顺应其发展趋势,而不是超越变化。教师要主动地创造利于学生开展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渐进变化。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拓展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将视野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关注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文化现象、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爱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性、自主性与积极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社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社会,用调查研究去认识社会,用细腻的笔触去分析社会,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剖析社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必修内容的同时,大量的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以拓展视野、熏陶品性、激发灵感。爱诗的同学尽可以与普希金、郭沫若为伍,嗜好散文的同学可以与朱自清、刘白羽相伴,喜欢小说的同学可以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亲近,痴迷戏剧的同学可以与莎士比亚、共商。以读促写,以读促研。

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策略

总的策略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和有步骤地指导下来进行的。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关的课题,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当然,研究性学习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也有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不同文章的内容,教师要灵活多样地从各个角度来提醒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加深印象的过程,当然这也就成了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

2.2 “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注意方式的使用,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局限,在学科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的必修课纳入课程。“设”是为了“不设”,故而必须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方面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借鉴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革学科课堂教学,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3 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他们有能力来做好学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和学生的深入交流,来营造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师生关系;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态度,我们都知道,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让他们解决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所以要让学生大胆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

2.4 加强学习,及时转变彼此的角色

正如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如今的学习要以学生作为中心来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主导,我们要改变的就是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则由之前课堂的主宰者变为现在组织协调的负责人。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教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就首先要做知识研究型的教师,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更多实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用更多更新的教育技术,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局面。

2.5 指导学生将教学重点、难点化为问题,引发学生自己去探究、论证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勇于质疑。有不少学生有一种羞怯心理,不敢质疑,不好意思向教师、向同学发问,怕教师轻视、责怪,怕同学挖苦、讥笑。还有的同学问则问矣,却浅尝辄止,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而这往往是学生学习难以成功、创造力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4 结语

语文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比较现实的实践意义的。加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细致观察,累积观察得到的素材和成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关注每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为每个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时代赋予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崇高使命。教师应看清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阻力,更应看到其光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5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此,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中,通过采用语文学习小组等方式学习高中语文,有利于学生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作者的基本概况、写作背景、文章特点和其他著作等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以丰富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教学提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学生分析和学习这一文章。而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

所谓学习小组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基本学习内容和特定课题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良好互动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不仅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且丰富了传统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形成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要保证学习小组积极、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教师必须采用随机或其他合理方法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由学生推选负责人的小组组长,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和交流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赏析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讨论和交流关于这首词的语言韵律、写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语文知识竞赛是将语文基本知识和常识性内容组织知识竞答的比赛,是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组模式将语文知识竞赛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同时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因此,应将定期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引入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将“穷兵黩武”“买椟还珠”“为虎作伥”“羽扇纶巾”等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整理出题,以个人参赛方式进行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水平;教师也可以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唐宋家都指谁”“《史记》是第一部什么类型的史书”“四书指什么”等常识性知识整理归纳,组织高中语文常识知识竞赛。

三、结语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6

这么简单的内容,初中怎么就没学过呢?

真没学过。

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怎么连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弄不清呢?

这些现象在高一新生的课堂上屡见不鲜,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那是老师无奈,学生无辜。这其中折射的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在此,我就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初升高的学生。

每每看到新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作为老师总是无奈的苦笑,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学生的错,在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要点的设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作为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况下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向着高考迈进。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式,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学习则对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同时,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虽然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淡化语法的要求,害苦了学生和老师们,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认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结构,当然,更是认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对文言句式就认一个――倒装句!

其实,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较高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八十篇(课),其中古诗文有三十二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这便要求进入高中后,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补上欠缺的这部分内容,可是这些内容毕竟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老师的讲解不会太过详细具体,导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以至于到了高三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最后,两个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又有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

在高一,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初三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考上好的高中,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高负荷地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目标完成了,考大学是三年后的事。其实,高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在高一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习会受到影响,会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样,成绩却比差多了。另一方面,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会发现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不会学习。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