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国内 生物科学 发展现状 思考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生命本质的一门学科,能够帮助人类理解自然认识自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基因遗传及生物化学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人们将其引入到了医学和农业等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重视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情况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密码,解开生命的奥秘,相应的遗传图、物理图以及转录图的制成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与实践和商业价值。在基因遗传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在2013年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并与国内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对基因组学和遗传学进行着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生物起源、原始细胞产生及新生物形成和改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细胞全能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纯和创造新品种的技术方式也因此而取得更大的技术实用价值,对于一些新的品种作物的选育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影响。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程度,是结合人类自身的生理与行为等特征进行识别的技术,已被应用在包括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以及面部识别等方面,这种识别技术因为具备不易遗忘且防伪性能高等特点,被人们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针对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一些部分还有待研究,技术含量较高,因此还处在试验和研究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基因组学实现了突破性的研究,同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技术都在农业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使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丰收。而且现代分子生物学也传统动植物育种学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融合实现了新型分子育种学的产生,对于育种及农业发展来讲都是极大的技术和理论的进步。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药领域的生物科学的运用在效果和方法上都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于制药科技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如乙肝病毒整合机制及干细胞癌基因研究等相继在我国医学研究中取得成果,使我国具备了对于乙肝病毒和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有了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不但如此,医药生物技术在当前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对基因改造后的生物体进行新的基因工程药物的制造,进而实现特异性免疫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等的生产,并且基因工程药物已经进入到了百姓的治疗中,基因治愈法已经逐步的在技术和研究中取得相应的进展,在未来通过基因治愈疾病将变成现实。也因此将为我国国民的身体带来更为周到的保障。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经过对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的不断突破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关注,从未来的发展前景上看,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工业和商业环境,生物科学一方面具有未来可观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技术需要人才,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没有人才支持,就没有进步的生物科学技术,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组及高校进行人力财力的扶持,同时也鼓励和带动青年科学家及技术专家投身相对应的生物科学研究中,通过我国社会范围内的努力和综合,将推进生物科学在多领域的融合,进而实现我国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将逐步从单一化相多层次多方面发展,进而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我国生物科学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已经将研究成果传递到了全世界,在未来相信还会产生更大的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在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谦虚谨慎,加强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使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良性快速的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晨艳,吴瑞华,吴莼.国内外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的比较[J].生物学教学;2004.

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2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物探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学习,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条具体要求[1]。这些要求涵盖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甄别变量、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交流与报告等科学实验过程(方法)的诸多方面。《课标》还指出,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1]。但诸多调查却表明,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虽达到80%以上,但是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却不高[2];在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缺乏、设备欠缺等困难[3];一些生物教师思想观念上不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素质有待提高[4]。

生物实验是实施课改、探究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今却陷入“有名无实”的发展窘境。而关于如何破解中学生物实验开展难题,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生物实验的改进,缺乏从课程层面对中学生物实验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以及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

作为课程,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又具有其特殊性,这是由实验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作为生产事实的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劳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需要有社会组织、机制等的支持。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与生物学系统知识(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实验教学除了需要教材、教师和场所以外,还需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经费等条件的支持。总体看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实验得以运行和实验课程得以开展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基本条件、师资条件、运行条件和反馈条件这四大条件(见表1)。

基本条件: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实验教材等构成了实验运行的基本条件,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物质性基础。通常情况下,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等属于学校的不动资产,由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备和补充。实验教材才是基本条件中的核心因素,以往一直受到忽视,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验记录本和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与实验报告在实验课程实施中尤为重要,这既是实验过程必需的步骤,也是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反映,更体现了实验产生事实的“书面技术”。研究显示,学生在实验后形成的成果有:实验报告(lab reports)、小海报(mini-posters)、口头陈述、反思(reflections)和记叙性报告(narrative lab reports)等[5]。师(生)资条件(以下简称“师资条件”),由实验员、生物教师和学生组成,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人力条件。一所学校,当拥有了物力、人力两个基本条件以后,就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无需经费的生物实验,比如观察花的结构、制作植物标本等。但生物实验课程要想得以长期发展,还需要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许多生物学实验材料是一次性的,在教育部门配给的基本条件中并不包括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新鲜实验材料,这部分费用必须由学校支出。但很多学校却因经费紧张不得不停掉实验,可以说经费是目前制约实验课程开展的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实验室药品、设备以及安全等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生物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课程运行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

如果说基本条件是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基础,运行条件则为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了动力。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效果与质量如何,还需要课程评估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课程评估充当了实验课程实施的反馈条件。实验课程评估包括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实作能力评价等。实验课程发展的3个条件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探讨

1.满足基本条件

诸多调查表明,现阶段,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的欠缺。对于中学生物实验室的装备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就出台了21世纪生物实验室规范[6]。200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校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教基[2006]16号文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配备理科实验室以支持新课改的实施。5年过去了,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依然没有建立生物或其他理科实验室。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中学实验室装备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满足中学生物实验以及中小学理科实验课程发展的基本条件。

2.强化师资条件

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

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

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

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

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4]冯唐锴,韩文华.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6):20-21.

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4

一、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线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生态观、人口观、环境观,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现有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加深和发展。

地球表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区域资源特点不同,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各异,发展也不平衡。只有协调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国要加快现代化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是未来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广大青少年不具备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那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体落实到教学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1.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我们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应紧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条主线,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人类的家园——地球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以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关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情感,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首要目标。

2. 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能力。生物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我们应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物教学内容和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3.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观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社会的参与性;解放思想、扩展思维等,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强调经济效益,应使其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从长远角度看,人类要想保持永续发展,保护环境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

4.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实践。从书本知识到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平等合作,唤起公众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成功地研究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文理属性兼而有之,因此它应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生物学习中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1. 教师教育观念应有所转变

(1)对待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全面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自觉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训练,杜绝死记硬背。

(2)教学要从知识传授转化到意识培养。21世纪的生物教育,绝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生物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知识传授本身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起始点。

2. 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1)突破教材。首先,生物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需要,删去过时的、陈旧的、繁琐的内容,增加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需要的新内容,以适应社会需要。其次,要敢于突破教材,从书本以外获取更多的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的物质基础。

(2)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首先,不以传统的讲述法为主导式,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发展,提高参与能力。其次,建立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各种与环境和发展有关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锻炼。

(3)改变原有教学的检测与评估形式。应尽快从以试卷笔答测试为唯一方式的误区中走出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能力测试。与此同时,还要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生物教学工作加以评估。

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5

昌乐二中课堂的印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阵地,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石。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把学习求知真正当成自愿,自动、自主的一种生活的需求,就像一个生命体需要进食、睡眠一样,是一种本能与自然的活动,而绝不是一种外加的,说服的、强制的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欲望,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我们看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并非“精英式”现象,也兼顾到了弱势群体;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流畅,情感投入,板书整齐工整……,总之,昌乐二中的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说敢问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重视能力培养,课堂效率高的高效课堂模式。

走进昌乐二中的每个教室,都粘贴各个学习小组的成长的足迹,倡导的是“你追我赶共赴前程”、“合作探究互助共赢”;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学习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去寻找,自主地取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能力。这种被形象地比喻为“超市”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自信地求取知识,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也没有教师善意的“呵护”、“关爱”、“题海战术”等,一改过去课堂上老师“满堂灌”,有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首席朋友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更有的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灵放飞,无所顾忌。

课堂上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思想的创造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卸了闸门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像出笼的小鸟,没有约束,没有羁绊,回归了天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的门户不再封闭,身心不再倦怠,创意得到了苏醒,灵感得到了萌发。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在这里师生相互尊重,生生相互尊重,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互相倾听、互相点评、互相容纳,令人耳目一新。使得这里的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每节课学生都有表达、有表现,有表演,有展示,也有收获。它们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表演和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及时、客观、真诚、欣赏的分析评价,充分挖掘、发现其亮点,既鼓励学生,又取悦自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中学习、成长。 昌乐二中的课堂是归还。即把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全部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动起来,陶醉于学习的快乐中。课堂上学生敢说、会说、能说、能写、会作;讲解、分析、点评、辩论、表演、板书、绘图无所不能。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课堂,同时也正是“归还”造就了学生,课堂才变得如此精彩。

昌乐二中课堂的思考

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6

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肤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变革满堂灌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首先改变思想,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灵活把握新科标准的科学内涵。

例如,基因教学这一部分,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照本宣科的讲,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并且难以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做了相应的调整,先从教学形式做了改变,将学生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提供一个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一个圆(代表磷酸)/一个长方形(代表碱基)的纸板,用钉书针代表化学键,组织学生动手拼接脱氧核苷酸,并给自己的脱氧核苷酸命名。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DNA的基本单位,为后序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因教学形式的活泼,变得不再沉闷,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自己开始主动的探究有关基因知识的根源。教师的思想也发上了根本的转变,不再满堂灌,不再事事替学生做,且费力不讨好,而是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的能力,由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这是生物教学思想变革的关键。

二、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生物是一门特殊学科,集实验、理论、运算等多种技能于一身,内容复杂,内涵丰富而富有挑战性,因此延续传统模式的课堂结构,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为辅,偶而做做实验的这种结构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学形式,这只会束缚学生的能动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适应课改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一堂优质的生物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但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课堂结构,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是学生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位置,而是让学生动起来,设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

把课堂这一舞台教给学生,科学、灵活、有创意的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的主旨精神。

三、激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到学生们中间,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感觉教师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亲切自然,因此可以和教师积极的探讨为题,畅所欲言,当经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最终将学习目标完成,得出了正确而科学的结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内心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然会战胜自身的惰性,而且内心的探索知识的热情也会被持续的点燃。

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还应适当引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因此,引进多媒体,再现生物教学当中抽象的科学现象,增强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及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3.加强学生间的自主合作和自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