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高等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军。由于青年教师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与大学生的年龄接近,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大学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果青年教师自身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问题不解决好,必然会对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适应
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创建生态学,并形成了解释生命体与周遭环境相互协调、互为消长和彼此依赖的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生态观。近年来,学术界从生态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理论形式,环境与适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及简要阐发
1、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子
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生物机体生活空间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环境条件,还包括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广泛而复杂,广义上讲,凡是与人有关系的并对人发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每一单因子在综合环境中的时间、方法、情绪等都会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要的或次要的、直接的或间接地、有利的或有害的生态作用。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即主导因子)是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适应
生态学上,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把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区分为下面两种:
(1)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其结果是使不同生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2)趋异适应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青年教师做为社会人,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认同,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有取有舍,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里会发生 “趋同适应” 与“趋异适应”。 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进步过程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思想发生了相似的转变,即趋同适应。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影响,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一致,思想境界也不一致,这体现了生态观的趋异适应。
(二)运用生态学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切性
1、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是社会文化和社会风尚。社会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传播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工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培养和造就人格。社会风气即是社会风尚和习俗,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状况等的综合,是广大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体现。社会风气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心理反映,能动的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习惯的形式制约人们的言论和行动。
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并使其产生了四种倾向:一是个人需求从传统的讲究精神需求转向物质需求为主;二是职业稳定性变化;三是个人奋斗目标转移;四是行为态度转移。[1]
2、学校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学校环境相对社会大环境而言相对独立,主要是指校风、学风、师德及学校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氛围。
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校风是影响学校全局的巨大精神力量,普遍存在于全校各个部门,体现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和调节约束作用。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往往对人才的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优良的学风,可以使人远航,抵达成功的彼岸;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加强学习也是青年教师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能传授思想品德和业务知识,而且还能做到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方法是培养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学校环境中影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直接因素。
校风、学风、师德都能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间接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青年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是可以创造和改善的,且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学校教育方法得当、执行有力,将促使大部分青年教师提高思想境界,加强政治认同,即思想政治状况发生趋同适应。对于个别青年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教育,达到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即发生趋异适应。这充分证明运用生态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切的。#p#分页标题#e#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
1.理论教育法
本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蓝本,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一是以定期、集中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和讨论;二是通过举办竞赛或交流会来完成;三是采取个别谈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在申请入党或犯有错误的时候使用);四是通过时事政策学习、听时事报告让青年教师了解当前形势,增强凝聚力。
2.模范示范法
本方法以强调青年教师的艰苦奋斗及爱岗敬业精神为重点,以榜样为学习对象,目标旨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通过下列过程完成: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加强事迹宣传,三是通过材料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四是总结分析并找出改进措施。
理论教育法和模范示范法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在长效性和整体性方面缺少理论基石,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2] 但上述两者以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淡化了青年教师适应教育环境的动态过程。
三、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教育意在提高境界,政治教育意在提高政治认同,作为价值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二者密切联系,但并不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铸就一种品质,让行动者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它起于行为,稳定于习惯,伴随着情感,依托理智,化为品质,升华于信念,体现于理想。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价值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梯次,它们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地设定阶段、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塑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符合传播与接受的规律,符合价值观塑造的教化特点。
从生态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体现着被动和主动,既有被动或主动的环境,又有被动或主动地适应。在社会大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加强教育改变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人”必须有坚定地政治立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学校必须通过教育即以适当的方式使青年教师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促使青年教师“趋同适应”。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她是引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建设的政治主导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生态的方法和方式,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等方式把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3]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趋同适应的学校环境,让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2、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
坚持生态观的整体性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解决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其整体性体现有二,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整体对象进行综合考察,使得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联系,做到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力和本真价值。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塑造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长期教育的氛围,让学校教育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
这是高校建设、发展与文化沉淀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要求,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中学校环境因子发生有利影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而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趋同适应,青年教师将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操守、改善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
通过学校环境因子的改善,可以促进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增强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热爱和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
本文旨在开启研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途径。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讨论、研究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浅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学风建设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风,也称学习风气,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一种学习态度,它折射出来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风貌、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有好的学风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优良的学风对高校来说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和精神支柱,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在于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目标和明确的学习目的,这两者是让学生对待学习保持旺盛求知欲的动力所在。学风建设作为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以育人、育德为根本。
1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需要解决来自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驱使下,极易滋生享乐拜金、功利化的思想,这些观念给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带来强烈的冲击。直接导致高校学生仅对实用性、技能能强的知识趋之若鹜,而对基础性知识不感兴趣。而社会中,靠走后门走关系来升职加薪,文盲发财致富的现象,也容易让高校学生受“读书无用论”这种荒谬思想的误导。这些现象和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动摇着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导致学风衰退。
另一方面高校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观念日趋强烈影响下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少数未达到相应教育水平、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被录取进校,他们入学后因学习困难而自暴自弃,丧失了求知动力。而创建和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风就是我们学风建设的目标向导。学风建设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明确标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方向,树立健康的人生信仰,鼓励学生去追求获得人生最大意义的创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和个体化趋势,学生对与其自身直接有关的外部因素更为关注。比如对“找工作”显得尤为关注,但相反“报效祖国”这样的学习动机被认为是与自身没有紧密联系的外部因素,是过时的。这样一来,没有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学生就容易放松对自我不断完善的要求。认为自己可以缓一缓,及时享乐,而迷失方向。
总体来说高校学生的学风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目前高校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作风不严谨,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目标,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学习动力,求知欲弱,学习方法滞后。这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要面临的挑战。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
2.1优良学风是思政工作的成效体现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机制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才能抓实、抓出成效,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应该在优良学风中体现出来。学风问题虽主要体现在一些不良现象上,但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误区,是思想认识、道德文明和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学风的好坏反映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成败。
2.2思政工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渴望成才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为此,抓住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将思政工作渗透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开展学风建设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再次,要克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有效的载体来加以实施,学风建设恰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切入点。
学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影响、相互渗透,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教师应当结合当前的形势,针对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研究制定学风建设的规划以及各个时期学风建设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措施,使二者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3教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优良学风的途径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质是一种思想风尚建设,是关于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求知目的、治学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思想行为与作风的建树。其表现为大学生在一定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学习动机的支配下,通过长期实践磨砺而形成的、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学习心理倾向、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所以,大学生优良学风品质的培育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入,从塑造大学生科学的学习观念入手,着力培养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学习风尚。
3.1巧用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教师应根据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并保证各个年级之间教育内容的连贯和一致。在方式方法上注意灵活多变,避免强制生硬的灌输式教育。比如:采用问题式小组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可交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策划,让学生在活动学习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自身固有的道德潜能。
另外,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选择上也尽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来挖掘教育素材。比如:考试作弊、未婚同居、论文等,学生敏感、苦恼又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归因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坦诚性原则、形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纠正高校一部分学生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的错误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2职业教育带动理想,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青年教师利用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同时也就树立了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青年教师开展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分阶段指导。第一阶段,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强化自我经营、自我成才意识。第二阶段,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教会学生一定的求职技巧和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第三阶段,进一步开展职业培训学校通过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求职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学生找到在就业中达到人职匹配的目标。通过三个阶段的职业教育,使大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
3.3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通常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及青年教师,他们与学习联系最为紧密。可以说其身上的品德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规范自身学习行为的一剂强心针。青年教师一方面要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严与爱的结合,以情渲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激发其积极性。通过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该文章为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豫(1988-),男,河南济源人,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乔纯.高校师生学风及相关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 周硕.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新探[D].中南大学,2008.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10-03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社会矛盾频发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的思想观念、社会构成、行为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使现阶段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艰巨,从而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求我们从事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力求使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有形、扎实有效、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间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加强,青年思想随之发生了不少新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大挑战。
(一)国内形势
世纪转换。新世纪里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具有很大的机遇,也充满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青年应该成为应对他们的主力军。加强青年思想教育,使青年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担当社会重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保证。
社会转型。中国正处在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时期,要实现21世纪的转型,和末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学校尤其要加强青年思想教育,让青年认识了解中国的宏伟发展目标,并把这一蓝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推动力。
体制转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全局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为中国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许多不良的经济现象,如,不正当竞争,社会腐败,尤其是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的今天,很多人沉迷于物质享受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思想政治的教育,使他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
思想变化。由于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等新的国内形势,青年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中国法制的不断健全,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文明生活方式以及道德思想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推崇,而青年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增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也使青年人产生了崇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社会主义发展的不良情绪。面对青年思想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加大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而且要利用各种形式鼓励青年人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荼毒。
(二)国际形势
国际政治格局转变。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一直没有停止,他们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背后支持一些组织,大肆宣扬表面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使不少青年学生看到了国际局势缓和的一面,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口号华丽外衣的迷惑,从而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过分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与调节,这种合作与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的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一体化趋势加强,进而使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经济整体。青年在对全球化的了解中逐渐树立了全球思想等观念。然而,在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发达国家控制着全球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趁机把西方自由观、价值观强势文化大量输入到第三世界。当代青年往往只看到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一面,而忽视了其中蕴涵的深层次和潜伏的危机,因此他们片面地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国内、国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青年信仰淡化
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一个人没能没有信仰,一个社会也不能缺少信仰。任何国家和民族,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视信仰的培育和引导 [1]。当前中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革、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的加大,都在促使社会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对中国众多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淡化带来的困惑与迷茫。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致使很多情况下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当今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崇高精神的培养,再加上一些“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定观念和“马列主义过时论”的传播,使得青年产生了迷信思想和金钱至上等金钱崇拜的思想,从而淡化了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青年的信仰存在三种状况:一是信仰盲区,没有信仰;二是信仰模糊,对信仰没有明确的认识,信仰不坚定;三是信仰误区,信仰或西方资本主义不良思想 [1]。在青年信仰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青年的成长,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品德发展的情况下,青年的信仰淡化将会影响其对社会的判断,降低对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信心,严重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
(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很多西方外来思想充斥着中国现代社会。西方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和人性自私论等严重影响了中国青年的思想,造成了他们过分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节日为例,现在很多青年过分热衷于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极具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则是不屑一顾。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端午节进行比较,很多青年对于圣诞节的起源十分熟悉,并热衷于赠送圣诞卡片等礼物,而被问起端午节时,很多青年根本不知道它其中的典故以及蕴涵的意义。曾被中国人极度推崇的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在今天的青年眼中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甚至是过时的东西,而西方的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思想则被现代青年推崇,甚至一些青年认为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极为赞同。这些都严重影响青年未来的发展。
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阻碍。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课堂和学校里加强对青年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要鼓励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向青年宣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大众文化对青年思想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具有商品化、市场化、平面化和世俗化、娱乐化等特征 [2]。
大众文化在具有给予青年多彩多样的生活、增强青年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年开放的民主意识等优点的同时,又对青年产生不良影响。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化特征,它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特征,从而引发青年从节俭的传统消费取向转向注重新潮,奢侈的物质文化取向,强化青年的拥有心理和物质欲望,诱发拜金主义;大众文化的非理性特征使青年越来越偏向于张扬个性,语言和行为异化,极易造成行为偏激和社会化秩序混乱:大众文化多以赢利为目的,很多产品借助现代传媒工具强化其感官和娱乐功能,从而淡化了青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大众文化对青年思想的消极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应重视大众文化的多方面影响,运用多种方式来解除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不能仅仅试图在口头宣传或学校的几节课上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青年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等方面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3]。当家庭的影响逐渐衰退而失去过去的垄断地位时,同辈群体的作用便日渐增强。而人处在青年时期其同辈群体的影响最为普遍深入。同辈群体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又有一定的具有权威性的核心人物存在,而青年又处在心智不断变化之中,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但仍然容易受他人思想行动的影响。在青年个体对群体中核心人物产生信任和崇拜时,则更易受核心人物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大量复杂文化和思想的泛滥时期,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会有很大变化,青年同辈群体中一些人很有可能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如果其核心人物言行偏离正常轨道,就会导致群体成员误入歧途,产生行为。
三、新形势下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为了使青年具备良好素质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认真思考现代复杂的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对策,以便更好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理想信仰教育
理想信念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才的动力源泉。青年能否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理想信念始终决定他们追求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4]。
学校、社会、家庭要帮助青年树立一种社会所支持的信仰,排斥一些不健康的信仰,必须使青年接受崇高理想教育,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个性强、才能和潜力突出的学生,尤其要注重接受崇高信仰教育。在青年信仰教育中我们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信仰教育寓于生活学习工作中,使信仰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真正使每个青年树立起明确而坚定的信仰。要对青年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让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5]。要通过先进模范人物的影响和带动,把这种精神推广青年中间去。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典型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引导广大表少年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号召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编入到学校的教材中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传授给广大的青年,让青年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增强抵制西方的错误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意识的冲击的能力。另外,要把这种主流的意识到贯穿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去,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多种形式使青年深刻体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1.结合互联网。我们应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利用互联网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且宣传影响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互联网特长二者相结合,必然会收到很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
2.结合现代形式。学校或政府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去革命老区等地方,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形象的拍摄宣传中国的优秀古典名著以及其他各种传统文化,唤起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起社会组织开办相关的报刊、杂志,出版相关的书籍,使传统文化得到普及。同时,我们可以在社会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织中聘请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青年更科学全面地学习、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三)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健全工作机制
1.营造有利文化环境。当前,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好学校教育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发挥青年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青年的字句追求。社会可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对青年所喜欢的一切大众文化产品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它们加工改造成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宏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使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2.建立健全社会机制。政府可以在确保大众传播媒体业务独立的前提下,通过法律监督、制度规范和技术管制等三种方式介入监管程序[6]。同时,大众媒体应形成自律机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自律水准和完善的行业制度自律机制,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作风、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向青年提供雅俗共赏、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
(四)引导青年同辈群体 [7]
1.教育青年端正入群意识。积极培养青年的各种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标准,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和敏锐的思考去分析和评价他们涉足其中的伙伴关系给对方带来的好处以及它的发展方向,使之意识到评价友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是看对方能否从友谊关系中得到进步与成长,促进青年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的良好作用。
2.加强对青年同辈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核心人物的言行会使群体成员产生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一句话就很有可能决定着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核心人物进行重点培养和良性引导,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在领导好本群体活动的同时,成为学校和班集体的好帮手。对那些消极型群体的核心人物也应加以引导和教育,而不应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群体成员的反抗。
总之,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对待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创新的方式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桂芳.信仰的培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宋丽萍.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易灵芝.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6).
[5]秦继红.关于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7,(11).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一、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综合保障体系
学校应当努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尽快完成德育保障体系的建设,使网络能够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积极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保障德育工作的与时代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将网络在传播信息上具备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促进德育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的实现。[6]此外,我们还应从法律法规的完善、资金的投入、研究的深入等不同方面共同入手,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使现代化的德育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转,进而实现决策的制定、运行的监管、战略方针的制定、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切实做到德育责任、权利、效益相统一,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覆盖全面的德育保障体系。
此外,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良网站的诱惑,社会中有关部门应创建更多的健康网页,扩大德育保障体系的范围,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进行网络宣传。大力推动健康、向上的思想、信息的传播,使网络信息内容与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紧密相关。另外,还应当注意信息传播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构建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学生上网,除了网吧外,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家庭电脑。有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家上网,以免在网吧学坏,特意为孩子购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他们认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有的家长甚至是电脑文盲,家长从未陪同孩子一起上过网。据了解,在家上网的学生只有30-40%是在学习或查资料。作为父母当然对孩子上网不宜堵,而宜引,既要从正面对子女讲清楚上网浏览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也要从反面向子女道出某些网页的消极作用,充当子女上网的知心朋友,引领他们走正途。父母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尽量陪孩子一起在家或网吧上网,并对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作相应的规定,利用IE浏览器上的安全系统或分级系统来设置计算机安全级别,帮助子女控制上网看到的Internet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从网上获取有益信息。
二、重视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教育,做学生的网络文化导航人
网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在遨游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面对着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面对着对教育教学毫无意义的信息资源,通常这些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对教育教学产生干扰,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堵,而应该疏。[7]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上网,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让网络为我们造福。在引导教育方面,特别应该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还应当包括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些内容,像网络游戏这样一些文化产品的评论和指导,现在这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一一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转向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学校也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和网络应用的讲座,重点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让学生在现实和虚拟之中取得均衡,以健全的心态进入网络,对网络游戏及各种网络信息应抱有正确的态度,增强防范意识,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诱惑。应该认识到,网瘾并非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对网瘾进行适当引导,并为其赋予新的内涵,使青少年的精力和才华能在恰当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其实,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了解电脑和网络,对电脑及网络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要做到对学生的引导,学校、教师得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给学生生活带来的利弊。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应该从辩证角度去分析,不能否定一切。就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关键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8]同样,计算机网络在信息领域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变革,只要我们能睁大眼睛,吸取网络资源的有用信息,让计算机网络在服务于我们学习、生活方面发挥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忠实地成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实时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的有力工具,就能充实我们的生活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质量,切实地做到做好读学生上网的引导教育,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的网络成瘾。
三、创建具有较高质量的网络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在新时代中,对老师的要求不但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管理者,而且还应当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社会,新的观念,新的发明。既要能够将现有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此外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对不良信息进行辨别,从而对学生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习、人格的健全。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对人才进行选拔,使高素质的人才得以被重用,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规模。使教育工作者不但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差,容易受误导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将教育工作者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9]首先,教师能够对新的观点进行接受,能够对当前的网络技术加以利用,从而寻找合适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自制能力的提升。另外,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利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对不良信息进行识别。
总之,网络时代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当前情况,对现有技术加以利用,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断地分析、探讨,选取适当的方式,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N].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1.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与青年教师的自身期待存在偏差在国际高校竞争加剧和国内高校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很多高校将新老交替、引进青年人才作为扩大规模、赶超一流的策略,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数量,忽视思想政治建设,以致相关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工作方法只重说教缺少交流,缺乏良好的双向反馈机制,使得潜在矛盾累积,最终导致青年教师因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合理疏导;另一方面,高校为了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而忽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青年教师陷入职称评审、科研经费、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的漩涡中,没有时间顾及政治学习。部分高校只将青年教师看做“教学机器”而非“以人为本”,忽视对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人文关怀。久而久之,现实与青年教师自身的心理预期不一致所产生的偏差可能会成为青年教师们的心理负担甚至心理障碍,削弱他们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导致思想动摇,心生乏意,造成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形式与青年教师组织观念存在偏差部分高校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管理等内容。一方面,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政治学习流于形式,内容以听形势政治报告、参加各种政治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收效甚微。因此,造成许多青年教师轻视甚至忽视政治学习,主要表现在不太关心国家时势,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对学校的认同感、对学生的责任感降低。另一方面,高校缺乏相应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监督机制,致使有的部门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已经工作了几年的青年教师又忙于自身发展而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思想政治建设应有的效应与青年教师现实经历存在偏差不断增强政治理论素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自身素质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青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于教学,在校园外接受锻炼的机会不多。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视理论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问题,直接导致了部分青年教师产生事不关己,政治离自己很远的思想。
二、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
1.建构共同愿景,达成心理默契共同愿景是一股力量,用于感召集体成员,为集体成员勾画了—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蓝图,充分体现集体成员的内心追求。高校要以正确的、先进的、切实可行的理念建立愿景,为青年教师提供强大的自驱力。首先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明晰青年教师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将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这两个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并且通过相关规程和办法明确其岗位职责,减少其不安、困惑和倦怠感。其次,要充分尊重每个青年教师的发展愿景和专长,要将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与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聘用青年教师时就开始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因为归属感是青年教师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只重视组织目标而忽视个人目标,只重视使用而忽视培养是短视行为,很难使青年教师产生坚定的心理认同,也不能实现育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具体实际工作中,高校要意识到解决青年教师思想问题,需要同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握青年教师的职业困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始终想青年教师所想,急青年教师所急,多关心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滋润心田、启迪心灵之作用,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2.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高校应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与特点,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和突出特点是学历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喜欢互动,富有挑战精神,喜欢追求新事物。因此,高校各级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贴近青年教师的生活,既注重时政理论、道德修养,也体现时代特色,在组织领导、实践规划、活动构思上精心设计,摒弃那些说教为主的古板形式。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是营造良好氛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将特定政治理论学习选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使青年教师在寓教于乐中真正领略到井冈山、遵义、延安等红色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此外,高校要使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丰富化、交流机制便利化,如设立专门的微博、微信、QQ、交流论坛、学习网站等,增进支部成员间的联系和互动,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3.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考核,重视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应当包括考核制度。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该项工作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检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有效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重视师德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其中,学生、社会对师德的评价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社会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师德,提出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和意见,有助于学校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目前不少地方已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专家选拔、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方法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迅猛。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3.38亿,青少年网民达1.75亿,占总体网民数的51.8%,半年增幅5%。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长。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世界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在遵循人性化、人文化、法制化的前提下,探讨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几种方法,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互联网的冲浪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理性的行为。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面对新时代互联网络的严峻挑战,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熟知教育规律、具备综合教育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启及的优势,是大势所趋,更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更新观念,主动进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信息素养,增强教育能力。互联网络是同高科技紧密相联的,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水平,是无法在互联网络上与上网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高新科技知识,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提高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网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更敏锐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掌握教育规律,增强科学性。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并实现二者的结合,使互联网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青少年,更具人性化,从而更具科学性。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人文精神培养。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既要看到互联网为人文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又要看到它使人文精神弱化,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培养理性、成熟、富有创新性的人文精神。
知法教法,增强法律意识。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较为熟悉地掌握“网法”、“网纪”,才能更好地在网上以法育人,逐步形成网民的网上法律意识和自觉的网上行为。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多种价值形态并存的文化。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使文化的传播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障碍,全球多元文化可以在这里碰撞、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日益发展为“环球文化”。然而在“环球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连续性会受到威胁,因为不论在网络文化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控制上我们都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建立一种有更多主动权的网络主流文化。这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网民的心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空间。
网络主流文化实质上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宣传时事政治、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有科技内涵和竞争优势的网站。提高聊天室整体设计中的策划水平,设置的聊天主题要注意政治化、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结合,使网站的建设同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同网络中青少年的多样性需求相一致,其势必会提高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3.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脑,入脑之前应该入眼,入眼之前应该入网,入网即点击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因此,我们应通过知识的力量吸引青少年的头脑思维,吸引他们主动点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首先,在网页的制作上要精心设计,增强视觉吸引。不妨请网页制作名家指点,在颜色的对比、图片的选择、字体的使用、图片、文字出现的方式上等方面都要有所考究。既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又要融入网络时代的现代气息;既要简洁,又要美观,给人一种赏心耀目、轻松愉快的感觉。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要注重点面结合,与时俱进,增强内容吸引。所谓面,是指网上提供信息的全面性,信息的广度。所谓点,是指要有开拓性,强化基本点、把握重点、突破热点、诠释疑点,在动态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增加它的吸引力。好的网站不仅日日求变,而且时时翻新,永保新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它的时效性。
再次,在活动设计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活动吸引访问者,提升点击率。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激发网上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在动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因而制作新奇的、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会吸引青少年的无意注意,增加网上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及上网欲望。此外,经常推出适宜的竞争性活动,也将促进网站人气指数的攀升。从而达到促进青少年积极、主动、持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拓展网络发展空间
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需要法律的规范与管理。因此,国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社会中网民们的权利与自由,以及必须遵守“网纪”、“网法”的义务。自1994年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对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防止有害信息危害社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还不全面,还需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者实施依法监控和约束。一方面,我们要在培养青少年自觉、自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部门,对公共网吧进行安全合格检查,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坚决取缔毒害青少年的不良网站,从根本上堵住不文明信息源的源头,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