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语文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语文经验

高一语文经验范文1

[关键词] 语文训练 学生 语感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概言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丰富的感受力。

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是我国汉语学习的传统经验,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语感的获得和丰富,这是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单凭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记忆,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

语感是习得的,即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吕淑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获取语感

联系生活,获取语感。这是由语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不能成为信号的信号,因而也就难于获取具体的语感。正如叶圣陶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他曾说道:“不了解一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符号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体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只有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学到生动活泼的语言。离开了生活经验,切断了第二个信号系统同第一信号系统的有机联系,语言文字将成为死板的符号。故此,生活经验是语感活的源泉,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对言语有了实际感受,才能获取深切的语感。

二、强化练习,锻炼语感

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练习。语感这种能力由于它本身具有直觉性、实践性,更要在各种言语练习中才能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1.读写练习

这是锻炼语感的基本练习。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特别是放声朗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利于体会文字的思想意义和情味,有助于形成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古往今来的语文学习经验都说明,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是体会和建立语感的基本途径。古人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对领会其文其意是非常有效的,今天的语文学习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学生和教师都不太注意朗读的训练,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就更为严重了。为了发展培养语感,首先,要加强朗读指导。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教师应多示范,多放录音,最好是音画结合,让孩子跟着朗读体味,力求把孩子们置于当时、当地,融于情景之中,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书中描写的人物、事物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和把握情感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现象,从而受到内心感染。感受的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第二,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彩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反复吟咏。第三,要不断扩大阅读的面和量,广泛接触各种文体、各种读物,尤其在课外,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文学读物。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书面语言的各种变式,对各种句式的意义和情味才有所体会,进入文章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就可以凭直觉来判断正误,进入语感体验的另一层次。

作文练习更能锻炼语感。作文是书面言语的运用,通过多写能体会到言语运用的正误优劣,品尝到写作的无限乐趣,获得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的具体感受。尤其是要求并着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自改作文,或修改他人的作文,更能丰富和加深语感,锻炼出灵敏的语感能力。

2.专门作业练习

除了读写练习而外,还可结合阅读和作文,布置专门的语文作业,或自动完成一定数量的语文作业。如作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语调以及言语情味的练习,欣赏课文的妙词佳句以及优美段落的练习,剖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的练习等,这些使学生对书面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更好地锻炼。

3.课外语文练习

语感的锻炼还需靠实际的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语感能力。在课外可多开展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如定期举行朗读比赛、读好书比赛、背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对对联比赛及词语填空比赛,还可适当举办语文游艺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和演出语文课本剧,这样就能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和发展。

三、学习规则,提高语感

语感虽然是在言语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斥语文知识的指导。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学习语法规则,对于提高语感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夸美纽斯强调,从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又重视语言规则的作用,他明确指出:“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根据这一原理,语感学习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学习语法知识,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未学习语文知识以前,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仅是单纯的言语感受经验。儿童入小学、中学以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语文知识,初步理解语法规则,并用之指导听读写实践,进一步积累了言语感受经验,提高语感能力。

高一语文经验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性

到了高三,语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独特性,复习成为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以把握的一项任务。到底应该如何复习语文,如何充分提高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懈地探索。

一、语文复习课要提升高度

普通的语文复习课中,教师更倾向于将之前学过的关于高中语文甚至初中语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所以这样的高中语文复习课仅仅停留在一个基础的层次上,而没有得到拔高。其实,复习并非是单纯的整理与总结,还应该是一个提升高度的过程。比如说对于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是基本工作,而真正要想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就需要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有效拓展和深度挖掘。比如一位老师讲评试卷时,以“关注重要信息”为纲,高屋建瓴,给学生以明晰的方法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展现了一位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深度和高度;一位年轻的教师,以“语言:还我天使的翅膀”为抓手,针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有文采”展开探讨和指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现了应有的才华和高度。

二、语文复习课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不仅是语文的复习课,任何一门学科进入复习阶段之后都需要进行具体安排,遵循一定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对高中语文复习而言,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本单元编排顺序复习阶段,每个单元都进行一次检测,重点在于掌握教材的知识,使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更为系统;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37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要求展开一系列的练习,并且要限时限量;第四阶段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养精蓄锐,迎接高考。

三、语文复习课要科学有效

语文需要识记和积累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现代汉语的字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意义、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等等,都离不开下苦功夫的识记性积累。但这恰恰是很多学生最不擅长的,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识记更是缺乏信心。其实,识记与积累并非无法可循,记忆是有规律的,只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记忆活动,就能实现高效复习。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而后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那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复习,即在学习之后当天便进行一遍复习工作,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复习间隔时间需要缩短,第三次复习可以适当延长,第四次复习可以继续延长。

四、语文复习课要梳理学生典型经验

高中生在十几年的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会逐渐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反思能力,这些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总结和积累一些学习经验,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不相互交流,那么方法和技巧只能学生自己来实践,而有了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分享,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邀请一些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写作经验、阅读经验、文言文学习经验等。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将其进行梳理和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经验的升华和今后复习的实践。为此,笔者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之中进行筛选与推广,针对语文复习教学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以及不同阶段的要求,笔者安排了在这些方面掌握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比如,一位学生在分享自己学习与复习文言文的经验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将不认识的文言文字词、含义、用法和所在句子进行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这一经验一提出,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同,都纷纷表示要效仿。这个时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高三学习紧张,每遇到一个文言文字词都要记录下来,岂不是要耽误很多时间,语文学习会不会占用其他科目学习的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就此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更好的建议,学生纷纷出言献计,最后确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归类,即将陌生的文言文字词进行归类。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也能够使文言文的积累更有条理。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了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也有效指导了全班同学的语文复习活动。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高中语文复习课展开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复习课是学生巩固旧知识、实现知识积累质的飞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参加高考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充分做好复习工作,提高高中语文复习效率,才能使学生通过复习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黄慧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宁师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天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复习[J].教师,2009(15).

高一语文经验范文3

关键词:体验哲学;和谐翻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英语翻译

作者简介:付添爵(1985-),男,山西临汾人,华东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认知语言学、教学法。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研究”(编号:YY1436),主持人:付添爵;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外语课堂多模态话语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调查”(编号:JXJG-14-5-33),主持人:尧文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63-04

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动力和技术源头。其中,应用英语翻译作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有益于拓展高职教育的职业视野与行业交流。然而,现今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疑难杂症,如学生对英语翻译的机械认识、对待翻译课堂的消极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迷失等[1]。这些问题使得应用英语翻译课程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层面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层面遇到了双重阻力,严重影响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蒙蔽了行业的国际流。本文基于体验哲学语言观,以高职院校应用英语翻译为例,探索翻译教学中各主体的认知体验性,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建“和谐翻译课堂”,而“和谐翻译”的实现则是翻译教学模式探讨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一、高职应用英语翻译的课程特点

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涉外交际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的。而应用英语翻译凭借其天然的语言交际性和语言实用性使得该课程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典范代表和最佳实验田。笔者在自身教学经验基础上试总结该课程的特点。

首先,该课程突出一定的英汉双语文化基础。尤其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因为存在双语文化缺省或思维异质而导致翻译失败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的传译时没有充分了解其语言背后所潜藏的文化背景,因而有必要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习得与传译。

其次,该课程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隐喻思维能力。应用英语翻译门类清晰,针对性较强,需要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隐喻思维恰恰提供了学生这样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跨域投射中习得翻译要领。

二、体验哲学在高职应用英语翻译中的体现

对事物进行抽象的哲学解释总是先于自然科学的具体解释[2],这是中西方人类认识所达成的共识。哲学为人类研究世界事物提供了各种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研究范式。因而,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的教学探讨亦可从哲学的角度入手。本文结合上述课程特点,以体验哲学为楔子,思考翻译课堂教学,无疑是综合性研究之源,理论化构建之本。

(一)体验哲学的语言翻译观

Lakoff(1987)和Johnson(1987)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西方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在语言研究中的基本观点归结为“客观主义”,并反对性地提出了“非客观主义”,即“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Philosophy in the Flesh)[3][4]。L & J(1999)将体验哲学的内涵细化为三条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5]。鉴于高职应用英语翻译的课程特点及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论述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在语言翻译层面的体现。

1.语言翻译的体验观。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语言也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6]。可见,语言具有体验性。当人们置身于客观现实世界,个体心智不同,外界环境不同,故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意象图式亦不同,当人们试图用语言将自身的认知思维进行“凝固”时,语言也就会因人而异,对同一事物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比如对于“月亮”这一意象,中文表达有二三十种,英文表达也有许多,这说明具有不同思维的民族对同一客观现实的不同体验会导致其语言的差异。

因而,体验哲学认为,关于语言的认知、范畴、概念、意义、推理和理解等都是源于人类对享有的基本相同的现实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翻译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首先具备体验性。具体而言,作者基于自身对客观外界的体验,获得认知(或创作灵感),借助语言进行创作。译者和读者因为与作者享有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因此具备大致相通的思维,二者也通过体验客观外界,对文本做体验性的释读,才能真正了解作者,与作者“对话”。换言之,如果作者、译者兼读者不能共享一个客观外界,即二者有其一不能对事物有共同的体验,那么整个翻译过程的体验性就不完整,翻译活动势必要遭受损失。

2.语言翻译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注重“人”或“主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反对绝对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辩证地看待主客体间的互动性。隐喻提供了将主观经验领域用感知运动领域的约定性心理意象来描绘的途径[7],即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映射到目的域。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具有隐喻性,思维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隐喻色彩。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不同变体的桥梁,隐喻在其间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因而,人作为日常生活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也通过隐喻手段构建翻译桥梁。翻译主体的思维具有隐喻性,主体间性则是不同隐喻思维的碰撞、融合与能动性转换。因此,主体间性的隐喻性决定了在翻译中,翻译主体(尤其是译者)要额外关注源语的隐喻文化,主观能动的将之处理为顺应于目的语文化的恰当表达。当然,这一处理过程就体现为主体间性的隐喻性。

简言之,语言主要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其中,体验是基础,是认知环节连接现实和语言的主要实现方式。当然,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进行的思想转渡和文化移植,着落于语言转换的翻译也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体验的烙印。隐喻思维无处不在,同样体现在翻译主体上。因而,成功实现主体间性的隐喻性转换也是从思想层面践行翻译实践活动。

(二)体验翻译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应用英语翻译的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操作层面,其内容涵盖面广、多样化突出且应用性强,集中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侧重点。体验哲学的语言翻译观在应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中“体验”思想输入。体验哲学主张“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并以它们为理据”[8]。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和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注重课堂中“体验”思想的输入尤为重要。首先,应用英语翻译活动的开展发生在语言层面,不同的语言观对翻译活动会产生能动性反作用。具体而言,体验哲学视域下的语言认知是一种“现实―认知―语言”的循环辨证图示。语言与人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因此,翻译参与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认识、对享有的基本相同的现实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使得翻译成为一种体验性认知活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翻译文本进行体验性释解,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关于理解的对话过程[9]。由文字符号堆砌起来的文本反映了作者的心声,译者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中间人,其本身也是先成为一名读者,通过文本客体与作者进行对话,取得相互理解,获得文本意义。因而,翻译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纯语言翻译的“客观主义”囹圄。以客观文本为事实,鼓励学生主观能动的释解翻译,使其基于自身体验“间性”地与原作者“对话”,这种对话需要处理除时间因素外语际翻译中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所造成的理解隔阂,正确把握文本意义,不可恣意妄为,妄加揣测。这样给予了翻译主体(师生)充分的自由,促进了不同文明和文化能够相互交流,彰显“人”这一主体在翻译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突显出“人本主义”关怀。但正所谓“翻译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在合理限定的阐释空间内寻求课堂主体与翻译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这也是主体间性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其次,高职教育的应用型特点旨在加强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应用英语翻译的课程设置更是在此基础上分学科、分模块,系统性地归列各专业领域翻译。因而,在翻译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百科知识,正所谓,翻译家首先是一名“杂家”。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体验式教学。如在传统语法中被认为意义相对精确固定,且具有任意色彩的法律词语,在其从一种语域进入另一语域时,翻译过程不应是封闭的、机械的文字转换镜像观,而应是各个翻译主体的间性互动、体验交流及人本关怀的文化交际论。正如Groot所说“将一种法律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法律语言”,而不是“将一种法律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从“语言”到“法律语言”,是从一般走向特殊,从普遍过渡到具体。这种过渡要求法律翻译主体为“适格法律人”,即具有法律背景知识且有相关行业体验。

2.加强翻译教学中的隐喻思维处理能力。体验哲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事物,建立新的理论,并利用隐喻来创造新词或新的意义[10]。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具有隐喻性,思维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隐喻色彩。培养“隐喻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项语言教学内容,应得到广大教学人员的重视[11]。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培养隐喻思维尤为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信息转换,更多的是其承载文化的传译,应用英语翻译也不例外。诸如“eye”,基于身体经验,其原始含义主要指人体的视觉器官,其直接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察并获取外界信息。换言之,“眼睛”或“视力”就是“eye”的原始域,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即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其原始域必然要拓展到其它目的域,因此就有了更多的引申义。

除此之外,“hand”“head”等诸多基于身体器官的词汇意义都经过隐喻获得了拓展,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由本义到喻义的过程中,语言的隐喻思维规律所起的核心串联作用,进而指导学生循此规律,逐步推理联想,最终得到多个义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寅先生也曾就隐喻能力的培养做出过详细论述,学生的“隐喻能力”已经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列为三大能力[12]。

其次,隐喻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加强学科间的体验交互式学习。高职应用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以不同学科、模块式分类呈现,如餐饮英语翻译与科技英语翻译,看似没有任何交集的两模块在隐喻思维下内在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在词汇的习得方面尤为凸显。如apple一词,从最初的食物“苹果”经隐喻思维后增加了手机“苹果”的意象,这有助于人们接受新事物。此类隐喻映射情况在这两类英语中普遍存在,如desk(桌子、桌面)、menu(菜单)等。因而,借助隐喻的映射机制理据性地讲解可事半功倍的提升课堂效率。

三、构建“和谐翻译”课堂及其意义

在语言体验观指引下,体验思想始终贯彻于翻译教学主体中。可以说,认知体验是主体开展翻译教学活动的主线,而构建“和谐翻译”课堂则成为其最终落脚点。

高一语文经验范文4

一、绪论

语文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好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

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现在还不能说,我们语文教学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自1978年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高分低能”以来,语文教改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活跃了语文教师思想,丰富了语文教改理论,探明了语文教改的方向,培养了一大批语文教学新秀,其功不可没。但无庸讳言,一些新教法或忽视了中差生的困难,或操作方法零碎繁琐,没有规律可循等,无法适应农村语文教学实际,在农村实际教学中的利用率并不高。至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仍在继续。笔者遵循“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学习借鉴了近二十多年来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在长期的教改实验中,形成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构想。我们进行“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研究,试图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再有所创新,构建一种比较符合农村教学实际的语文教育策略。我们明白:一切新生事物、“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摘自《学习的革命》)我们对“旧成分”的新组合,必须是系统论意义上的,“1+1>2”的组合,椒必须是教学论意义上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组合。我们期望这种理论上和操作方法上的“新组合”能使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育理念溶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切实,具体、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笔者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自1997年下半年起,以笔者撰写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再探》《三探》作为理论假设,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实验验证。1999年10月经安徽省教育规划办公室和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从此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实验缘起

(一)语文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是年限教育,小学生免试升入初中,既不允许留级,又不允许学校分快慢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传统的“一切齐”“齐步走”的教学方法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要么只顾优生抛弃大多数,要么从平均情况出发,使优生不优,差生更差。因此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强烈要求改革这种教学方法。

(二)素质教育的呼唤。传统的“-•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教学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班同学,其实只面向 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差生,煮的是一锅“夹 生饭’。就是对“尖子”生也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读写听说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他们“高分低 能”。这种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三)农村教学改革的需要。许多新的教法因脱离了农村语文教学的 实际,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实际利用率不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方法仍然充彻农村学校的课堂。即使有的教师想进行教改,也只是这里 学一招,那里学一式,东一榔头西一棒,浅尝辄止,很难形成气候。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及相关假设都植 根于农村语文教学实际的土壤之中.本课题的实验可以使教师研究有目标,教学有模式,操作有“抓手”,评价有标准,会激发大家教改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本课题实验,是推动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农村教师谁也不愿意常年在老经验上“原地踏步’,一生在少慢差费的圈子里“打转转”。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学习、研究,实验适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新教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本课题立项后,教师的实验,有领导重视,有舆论支持,有机制激励,有专人指导。他们要学习理论,研究教法,要上“实验课”、“公开课”、“示范课”,撰写研究论文,设计教学方案,参加研讨交流等,这些都会有力促进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验依据

(一)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一是哲学依据。教学法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应该符合具体学生的实际,应该是学生发展需要的产物和反映。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对充满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他们,弄清他们各自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确定异步推进的层次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之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依据。各国教育家几乎一致认为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实行能力分组是发掘和培养人才的良好途径之一。他们还认为分组后,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而是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这样,教学就比较容易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就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异步推进教学法’吸取了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和成功经验,又克服了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形式低效的弱点,把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和课外的教学形式,优化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阶六步’,既符合学生家长的愿望,又符合时代的要求。全面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启发性、民主性、整体性,积极性的教育原则,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谈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学语文》2000年第1期)。三是教学论依据。异步推进教学法落实了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落实了听说读写思全面训练的教学原则,落实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落实了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实验成果显著,为我们“异步推进教学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古代私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早巳采取了某些照顾差异性的做法,如课堂提问,板演时,将浅显,简单、容易的问题让成绩差的做,将深奥,复杂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做等,为我们 “异步推进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农村复式班教学也为我们“异步推进教学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可能的。一般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语文的潜能。因为他们自小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在与周围人接触和交往中,习得了丰富的伙伴语言,且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学生生活在语言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所谓媒体散布的语文,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尤其是中学生,他们不仅习得了丰富的伙伴语言,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目标语言。初中生经过小学学习,一般已掌握了2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基本上渡过了识字难关,只要教法得当,只要语文教师走近他们,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只要我们善于判断学情,及时拾遗补缺,减少学生的错误积累和知识缺陷,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那么,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完全可能的。

四、实验目标

(一)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教学模式,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研讨式”,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保证使每一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从教材、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层次性和照顾学生差异性的原则,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既符合语文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汉语文教学常规,既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理念,又便于教师操作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基本教学模式。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青年教师的当务之急不是靠一二节课周游历国,而是形成思想,钻研理论,把教学问题想深一些,想透一些,想远一些,想实一些。惟其如此,青年教师才有发展后劲。”“有的教师为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受某些‘公开课’、 ‘表演课’舆论的误导,满足于一招一式的追求与设计,最后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上海陈军语)我们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教师学习理论,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实验措施

(一)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具有强烈的教改愿

望,当“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这一研究课题确定后,我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表现出了巨大的教改热情,全县有近百名教师主动参与实验,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但为了有效地操纵实验中的各种因子,我们只确定了严桥初中、赫店初中、旭光初中、苏塘初中、三溪初中为实验学校,在无为中学、汤沟中学,六洲中学,严桥中学等学校确定了实验班。在严桥初中进行了同年级四个班级的等组实验。其中一个班用单元整体教学法,一个班用“三主四式”教学法,一个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用“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前三者为对照班。四个班的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完全一样。教师素质基本相同,都是教学骨干,其中用单元整体教学法的老师,长期在重点班任教,是全校的骨干教师;用“三主四式”教学法的是一位教改意识很强的青年教师,经常进行全镇的“观摩教学’,是大家公认的后起之秀;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是一位语文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全镇语文界德高望重;实验班教师周可学老师在进行实验前,教学能力与他们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上。这四位教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实验班的实验变量为“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个对照班用各自的教学方法教学。四个班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学习能力和态度等基本相同,并用随机化抽签的力法,随朝,分派任教班级。汤沟中学为了控制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由王开东一人同时担任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教学。因为苏塘初中所有的老师都主动进行实验,实验变量相同,只能以学校为单位,以单组实验的程序设计。其他实验学校或实验班与上述三个学校的方法基本相同。

(二)控制无关变量,1,用“平衡法”使一些无关变量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的影响基本相同。如严桥初中等学校实验班与对照班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完全相同,学生数、学生成绩、智力及学习态度基本相同,教师素质相当,教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其无关变量的影响基本保持平衡。2、运用纳入法减少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些无关变量是无法排除的,如进行本教法实验,教师必然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法;同时还将预习和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纳入了教学过程。因此单组实验,我们将其纳入实验之中,作为多变量实验。而在严桥初中,赫店初中和旭光初中等校,则鼓励对照班教师也重视预习和课外教学活动。这样尽量减少无关变量,有利于研究多变量的交-互作用,对处理好实验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结构状态之中,这对获得最优效果有特别重要意义。3、把变量变为常量。如在汤沟中学,由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教学,以控制教师教学水平产生的差异。

(三)运用“准实验,,法,鼓励非实验教师进行“原生态”试验,全‘县运用本教法的教师近百人,课题组其实只有笔者—•人负责,其他成员均为各校的实验教师,因此无法刘‘所有教师的实验实施全程、全面、有效的操纵。但又不能不让他们•。“实验”,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实验’。于是就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研讨会请他们参加,讲座请他们听,“公开课”“示范课’活动请他们听评•,研究论文鼓励他们撰写,笔者还定期深入他们课堂调研指导等.但对其实验的无关变量不作严格控制,让实验变量“回归自然”,使其“实验”基本上在“原生态”环境中进行,以了解它的适应性、生命力和效果.实验成绩以其所在乡镇或市县统考和各种竞赛成绩与其他来进行实验的,条件相当的学校或班级进行比较。这样“实验”的内在效度虽然比较差,但却为我们研究其外在效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同时“实验”教师众多,形成了“横向重复”的格局,我们能及时从中求同寻异,比较分析,研究其“循环重复”的可能性,及时辨识其研究信度。

(四)注意实验的代表性.我们在实验点,被试的选择,实验教师的配备等环节上,确保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代表性.被确立的实验学校,除无为中学外,全部都是普通乡镇初中和普通农村完全中学,坚持在普通学校,普通敷师、普通学生。普通教材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不仅使实验获得普遍意义,而且为我们将实验校,班的成绩和实验范围外的校,班成绩比较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可比性。

(五)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用几句话采概括:“严控重点,全面铺开,点面结合,统筹安排。”“点上攻关又示范,面上伤用亦探研,理论实际结合紧,开会交流解疑团。”(详见本人撰写的“结题报告,)

六、实验成效

高一语文经验范文5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 英语专业 实验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先后有160多所专科学校和30多所民办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比较一致的选择。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自身的本质特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培养出既懂专业又通英语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信息化格局的形成,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多年所形成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的“经院式”单科型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到头来还是“又聋又哑”,既听不懂,又张不开嘴,这是困扰我国外语教学的最大弊端。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职能和办学目标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一个“实”字上,实际、实用、实效。市场经济在强调人才知识素质的同时,更注重人才的能力素质。英语作为一种技能和工具,不仅依附于语言文学,在现当代更多地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构成复合型知识构架,这乃是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探讨目前纯英语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说明和论证高校大力兴办复合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复合型、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2]

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等学校都把英语专业方向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使这些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既注重培养基本功,又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学制、教学条件、生源和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对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十分必要,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该研究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克服困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我们改革的目标要使专业设置不断完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课程结构、比例更趋合理性,科学性;使学生实习更具效果。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及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从而真正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及英语专业知识,又具有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广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最终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

西安翻译学院创办于1987年,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我院大胆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勇于创新,在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建立“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培养方案中,除了开设英语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设置“国际经贸”、“英语教育”、“英语导游”、“翻译”等复合模块,供学生选择。计算机技能训练,办公自动化技能训练,礼宾礼仪技能训练,会展讲解训练,口译证书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小汽车驾驶技能训练等现代化技能课程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四年不断线。为了克服困扰我国外语教学几十年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弊病,我们要求学生4年内在课堂内外、在宿舍、在餐厅、在校园内必须说英语。这种营造全外语氛围的做法已坚持了多年,成效十分显著。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懂英语,又能具有一门应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使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有以下特点:英语口语能力强,英汉翻译功底厚,中西文化底蕴深。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面向外向型中小型企业、中小学、旅游部门、文化单位等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性为主。

实验区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可行性

实验区以实现应用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核心,以科学性、合理性、特色性为指引,设置一个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懂英语,又能具有一门应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可行性方案。科学性是指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合理性是指“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 三者的关系要求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特色性是指方案区别于一般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西安翻译学院的独特特色。无论是从师资队伍,还是从课程体系、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我院 “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可行的。制定这一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了以下7个基本原则:全面发展原则,综合培养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特色性原则,适用性原则。[3]

1.实验区师资队伍能确保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实验区专业教师总数103人。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占教师总数的23.3%。英语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他们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确保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目前,英语专业招聘的教师必须是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的教授中有4名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构成了教学一线的较强阵容。所以,英语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能以最短的时间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及时得到更新。目前外国语学院在建的省级、院级教改、研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经费150万元。今后随着教师结构的不断优化,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科研总体水平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4]

2.实验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可行性强

实验区英语专业总学时为2826学时,总学分173,其中实践教学学分20。开设公共基础课9门,684学时,占总学时的24.2%; 专业基础课15门,1440学时,占总学时的51.0%;专业课702学时,占总学时的24.8%。在三年级开设专业方向模块课分翻译、商务英语、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四个方向。实践课包括军训、英美名著读书报告、课程教学实习、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实验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出率高,保证方案的实施

实验区英语专业以语言教学为主,需要大量的语言实验设备。英语专业现有多媒体语音实验室6个,模拟语言实验室4个,数字语言实验室6个,网络视听实验室(计算机房)13个,有多媒体教室14个。会议型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笔译实验室2个,多语种模拟导游实验室2个,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1个,口译实验室6个。教室都装有闭路电视系统。现有仪器设备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2009年,外国语学院数字语言实验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英语专业的实践课主要是听力实践、口语实践、口笔译实践、商务谈判、模拟导游、同声传译、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都能按教学计划在语言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同传实验室、口笔译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进行,开出全部实践课。

4.实验区英语专业建立的长期教学实习基地,能保证方案的实施

实验区英语专业多年来已在西安、上海、咸阳、宝鸡等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资企业、外贸公司、旅游景点等十多家单位建立了固定实习实训基地,如上海麦德龙公司(香港)、陕西省译协、陕西省旅游协会、西安译协、西安市旅游局旅游培训学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骊苑大酒店、长安区所属18所中小学、幼儿园等,每年可接纳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已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要。学院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实习,并安排教师加强指导。教学实习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执行情况良好。

5.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招生、升学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

实验区在短短6年间共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19项,这是与丁祖诒院长和其他院领导在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外国语学院获得1项省级教改项目,1个省级教改优秀课题,4个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高职重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个省级本科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2个省级优秀教材奖,2个省级教学名师奖,1个省级教学团队。在招生工作中,英语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每年超录的指标首先分配给英语专业,近年来,我院英语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学院给实验区建立外语广播站,派往实验区的辅导员必须英语专业毕业,而且英语口语要过关,要能用英语主持班会,目的是营造实验区的全外语氛围。[5]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

实验区培养的学生在参与国际性会议翻译服务方面表现突出。连续几年来,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参加陕西导游证考试,其通过率在陕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受到陕西省旅游局的通报表扬。2007年,英语本科学生张敏获得CCTV 2007“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陕西赛区第四名。王沛然获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杰出志愿者”称号。2008年,英语本科郑悦同学在获得CCTV 2008“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冠军,2009年,英语专业郑悦获得APEC峰会青年代表的资格,随同胡主席出访新加坡。2011年11月英语专业丁倩雯获得APEC峰会青年代表的资格,随同胡主席出访夏威夷。

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翻译学院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口语能力和翻译能力,使他们能在短期内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英语专业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近年来,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96%以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

2009年7月,西安翻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英语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同年12月,西安翻译学院“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们决心深入调研,继续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在“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巍.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2]张慧峰.浅议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4]张安富.重构我国高水平的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高一语文经验范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大学语文 应用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汉语学习的典型,是审美学习、人文素质、能力等三方面的培养基础。”[1]但近些年来,大学语文教育普遍面临“学生漠然处之”、“教师苟且为之”、“学校等而下之”的尴尬境地。在此现状下,正视大学语文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以创新思维对大学语文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共识。

上世纪末,体验式教学理念与模型被引入国内,逐步试点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2]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决定了教学中个体理解与体验的重要性,为此,本文立足改进教学方法,探析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

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人文性强,承载了更多的情感、态度、价值等因素。徐中玉先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得讲究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3]而体验式教学强调“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4]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育与体验式教学之间有实质的契合,因而,积极探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人物,是权威、专业的象征,学生则处于依赖、盲从的被动地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体验式教学认为,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更多承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此模式下,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体验共享的过程,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对话,这有助于彼此接受,形成平等、民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从人本主义来讲,大学语文选文多以经典作品为主,蕴含了丰富的意义,需要个体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审美、品美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会促使教师对学习个性化的解读给予理解、激励,进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力避传统教学将学生个性淹没于整体划一的群体中,使学生‘各具情态’。”[5]

2.有利于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知、行合一。现代化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开放性、多样性、个体性和民主性。要摆脱大学语文普遍萎缩的境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实现教学知、行合一是一个重要途径。

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以学习者参与活动为基础,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其亲历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有助于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建构起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内在动机和求知欲,促成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生成自我的认识和相应的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与价值体系,为学生立身、处世、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体验式教学对转变教学理念、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组织均有着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秉承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并灵活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呢?

1.营造“情境”,生成认知性体验。大学语文经典篇目意义隽永、哲理性强,理解难度大,通过营造“情境”可以使作品的人物、环境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增强大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感知,形成认知,故而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图像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强化大学生主观感受,加深对作品角色与特定场景的认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6]

2.深入“情境”,生成情感性体验。情境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施教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我”与“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情境情节发展中,使“我”与“角色”共同体验所有的细节,在心理上实现“角色认同”或“情感迁移”。为此,教师解析言语时应努力做到“怀情而教”,领悟并用贴切的语言去表达文章内在的、固有的情,才能以情融情,唤醒学生的情感。同时,体验还是“理智的直觉”,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恰当的评价或点拨,使学生对体验保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以节制情感,提升情境体验。

3.展开讨论,丰富体验。体验式教学认为,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而是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体验。[7]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要遵循“自主体验原则”,尊重大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营造一个自由、融洽的讨论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使不同的个体经验、心理情感得到交融、碰撞融合产生新知识经验,以拓展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大学生个体体验。

4.走出课堂,践行体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应仅停留在“学得”的层面,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是“学得”和“习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文素养之中,知识一般是‘学’的范畴,技能、素养则既有‘学’的成份,也有‘习’的成份,而‘习’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操作性过程的体验。”[8]体验式教学不单纯是内容的简单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就是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证”已有的情感与理知体验,实现“知能转化”,乃至“知行转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知行相左”的现象。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注重在教学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大学语文教育,究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功能,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创新及教学关系的转变能营造一种体验情境,使大学语文教育产生最佳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闫石.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的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8(4):12-13.

[2][6]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81-83.

[3]张宝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J].现代语文,2009(2):42-43.

[4]刘元兵.体验式教学法内涵及在管理类课程中的组织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1(2):6-7.

[5]贺卫东.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