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本质范文1

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的十二大开幕词和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这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成立和审计制度的推行,是党领导我国人民向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近代审计,是近代民主的产物,我们的审计制度必然又将反过来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即无产阶级的制度,并使其发展,达到资产阶级民主所不可能有的高度。

无论国家的国体或政体如何,国家审计,从其最本质的方面来看,都是巩固阶级的有力手段。资产阶级的审计学者们讳言这一点,我们却必须一开始就明确这一点,并牢固地树立起审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民主制度服务的观点,把国家审计只认为是一种单纯技术性的、事务性的工作,就不可能认识国家审计的真正意义,也就不可能掌握国家审计的基本精神。

今天我们正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审计制度,尤其着重于研究他们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我想,首先研究一下国家审计的本质这个最根本性的问题,也许是有意义的。

审计这个概念和会计责任性这个概念不可分。没有会计责任,就无所谓审计,而审计之所以必要,也还是为了监督和验证会计责任贯彻的结果和贯彻的过程。

什么叫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指的是,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

负这种责任的,叫责任人,命令或托付这种责任的叫授任人。

比如:我请上街的朋友为我捎带一件用品,我就是授任人,朋友同意为我代购,就成为我的责任人。在朋友承担起代购这一任务之后,他就必须:第一,负责以最大善意,力求在价格、规格、数量、质量等方面,充分符合我的意志;第二,负责把经手的钱和账向我结算和交代清楚。这种责任也就是一种会计责任,它是由接受委托而发生的。

国家的事尽管比这要复杂得多,也严肃得多,基本上却也是一种委托关系。国际最高审计机关组织(INTOSAL)关于审计规范的利马宣言(Lima Declaration of Guidelines on Auditing Precepts),开宗明义地指出:“公共资金的管理,意味着一种委托关系”。正说明了国际上对这个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值得我们注意。

对近代民主国家来说,是人民,或西方所谓的纳税人,将公共资金,委托给国家及其各种公职人员来管理。授任人是人民或纳税人。责任人是各级正负及其公职人员。不过,两者的关系是国家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或者,是统治阶级对他们雇员或勤务人员的关系,既不同于上面所说的朋友关系,更不是封建子民和封建老爷式的那种颠倒了的关系。授任人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授任人口头随便交代的,而是由授任人以宪法、法律、规章、制度、预算等形式,明文郑重规定的。这些责任,必须由负责人以最大诚意来遵行,违反授任人的意志,不但要负不尽责、不忠于职守,乃至不爱国、不爱人民等道义上的责任,并往往要负撤职、赔偿、判刑等行政乃至法律上的责任。

会计责任当然不光发生于民主国家,同样也发生于封建国家和奴隶主国家,因此,审计的起源是很早的。而对现代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来说,这种责任却是因民主而产生的,即:由人民托付而产生的,并且,又是因民主的发展而发展的。

今天看来,现代民主国家的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会计责任包括以下各项:

1.负责以最大善意遵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的任务,并遵照法律手续,进行因执行任务而发生的财政和财务资源上的一切收支,登记账目,按期据实报告,绝对不允许一切的行为。

2.负责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管理上项资源。

3.负责使前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定目的。

加拿大的一本出版物中提到:“负责使用公共资金的公职人员必须保证各项决策既合法而又无悖于道义。必须保证此项决策在为公众服务上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必须适量、适当、适时,价格低廉,必须尽可能提高使用人、财、物等资源时的生产能力,必须使计划照预定完成。我想,这可以认为是对公职人员的会计责任性问题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说明。

这也就是说,今天公职人员的会计责任是三方面的,即:遵守道义与法律方面的,经济和效率方面的,获得良好效果方面的。在公共组织内,这一会计责任性原则对任何级别的公仆们都适用。

比如,预定建筑居民住宅100万平米,预定每平米造价150元,合计1.5亿元,结果只建成90万平米,或者虽然也是100万平米,而不全是居民住宅,这叫效果上没有体现人民意志,要负责;如果建成的确是100万平米的居民住宅,而费用超过预计,或虽未超过预计,而某些开支却显然不经济;或者住宅的质量达不到每平米150元应有的标准,那就是在经济上没有体现人民的意志,要负责;100万平米的居民住宅建成了,可是建筑标准超过规定,或单位面积造价超过规定,或不合基本建设的手续;该批准的未经批准;该勘探的,未勘探;该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未研究;该招标、验收的,未招标、验收;该分配给的居民,未分配或未完全分配给居民,甚至,在营建过程中有偷工减料的,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等事情,那就是在符合法律要求上没有体现人民意志,要负责。

在民主制度比较不发达的情况下,会计责任以合法性为主,只要是依法支出的,没有“落入个人腰包”,能够按照老一套的封建标准,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认为已尽会计责任的能事了,大不注意于所付货币代价大小的问题。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人民或纳税人就不但要求政府及公职人员仅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要追究政府及公职人员在“用之于民”时所发生的浪费,不经济的支出和低效率的责任,要进一步追究货币的代价,经济地用之于民。随着民主制度的更进一步发展,人民或纳税人又不但要求一切开支要经济地用之于民,并要求一切开支要严格按照人民的意向而不是责任人随心所欲的“赐予”来用之于民,不但要求开支必须合法、经济,并要求开支必须达到人民预定的目标,充分体现人民或纳税人的意志。比如:人民将钱交给您办文、教、卫生事业,您就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将钱用于文、教、卫生事业。挪用文、教、卫生的经费,来盖书记院、首长楼,甚至是居民住宅,哪怕您再经济,仍然要负法律责任。

今后,随着民主制度的更进一步发展,人民不但将关心政府支出的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而且将更关心它的连带作用,即社会福利性。比如,有利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知识的开发,社会救济及保险的保证,环境污染的防止及保护,生态平衡,计划生育……等等一系列属于社会审计上的问题,国家开支即使就其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上体现了人民意志,如支出的结果对上述种种社会问题有消极影响,比如,占用学校的场地来盖住宅,同样也将因其没有体现人民的意志而负责任。

责任人对于责任完成的结果,要向授托人提出书面报告,会计报告就是这种书面报告的一种主要形式。会计报告要尽量公允、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有意编造假报告,是犯法的。可是,责任人所编的报告果然真实可信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其所以不可信,是出于无意的,还是有意的?从合法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福利性各方面来看,责任人究竟能否被认为是最善意的责任人?比如,你说,根据你厂的计算,你厂的生产,今年已按质、按量、按花色品种完成国家计划了,从人民看来,到底有水分没有?

你说,你厂的成果已经照计划降低了;利润,照计划实现了;资金周转的速度,照计划提高了;从人民看来,到底有没有完成?

你说,你厂没有违法、乱纪、贪污、消费等情况,没有不经济支出,没有超标准建筑和计划外基建投资,没有截留、挪用、隐匿税款,乱发资金,乱挤成本的情况,从人民看来,是否果真如此?

你说,你厂的生产已到顶了,再没有增产的潜力了,资金的周转率已经很高了,再无法增加了,以后要扩大规模,就非增加资金不可了,从人民看来,到底是不是这样?

诸如此类,责任人虽有权提出报告,却无权为自己定案,责任人为了向人民表白自己是忠于人民的托付的,是努力于体现人们意志的,并因此希望得到人民的继续支持,是希望人民给他全面审定一下,以解除他对人民的责任,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从对责任人负责出发,也从考核这个责任人决定是否能继续给予信任出发,确实应认真对他全面审定一下,还他一个水落石出。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的经验都是:由国家专门设置一个独立于责任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独立于受任人的机关,来负责验证。经过验证,认为责任人在各方面都符合授任人的意志,就解除其责任;认为在哪一方面或哪一问题上没有符合授任人的意志,就按照其违反意志的情况下,分别程度,确定其应负的责任,在现代国家,这一机关还要对责任人提出意见,帮助责任人以后更好地完成责任。

这一独立机关,就是国家审计机关。这一验证过程,就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过程。验证负责机关的财务,财政行为,凭确实可信的证据,判定其是否以最大善意符合人民意志,就是现代国家审计的基本任务,因此,审计正是由会计责任而引起的。美国总审计长E・B・斯塔茨认为,“审计”一词,不仅用来说明会计师人员在检查财务报表中,所做的工作,也用来说明审查下述各项时所做的工作:1.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或规章、制度;2.各项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3.计划项目实施后的效果。他的话正说明了,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会计责任的三个方面,也正是审计工作的三个方面。而现代政府的会计责任,则又是因现代民主而发生的,因此,我们说,没有现代民主,就没有因此而发生的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这个要求,就没有现代政府的会计责任,也就没有现代的国家审计,现代国家的审计是现代民主的产物,是对人民意志充分体现与否进行监督和验证的手段,我想,只有从民主的观点,来认识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才能真正说明现代国家审计的意义。

以下,试联系我国实际,对这一观点作点说明,并求证于读者。

我们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为了实现这一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我们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全体人员掌握国家的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则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从我们宪法规定看,我们国家的人员是国家的主人,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则是人民公仆,是十分明确的,这就叫民主,这也就是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所提的,并且是我们党将全力促其实现的,高度民主的民主。我们并不把“民主”仅仅挂在口头上,小平同志说得十分清楚:“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这里,小平同志将发扬和保证民主作为我们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来提,应该引起我们每个同志的深切注意。迷惑方向,就将成为政治盲人,甚至,站到党的对立面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必须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二大报告指出:“从中央到基层,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和宪法及法律抵触。”又指出:全党必须严格遵守由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这些规定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保证全体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宪法我们的,到处都闪耀着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所提的“高度民主”的民主精神。

按照这一精神,我们的政府,就是人民政府;我们的民意机关,就叫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的部队就叫中国人民;我们的企事业机关、人民团体,也就是人民的企事业机关和人民团体。对我们来说,这些都已经是烂熟了的,今天,也许正因为其烂熟,反使我们对它的深刻意义十分淡漠起来了,从而有必要大声提醒一下。在我们国家,国家的一切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把人民的意志,以各种经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预算等形式表现出来,交给各级政府及公职人员去执行。而各级政府及公职人员作为国家的公仆,就应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使一切工作的发展都充分符合人民意志。也就是说,符合无产阶级的意志,这是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公职人员不能丝毫含糊的,也不允许有私毫含糊的。我们按照人民的意志,通过各种税金,从人民手中取得一切资金,不经人民同意,不能向人民征课分文收入。我们按照人民的意志,为人民兴办多项事业,开支经费,不经人民同意,不能开支分文。我们按照人民的意志,将收支存留的情况,向人民报告,听候人民的审计,不经核准,我们的责任就不能解除。

耀邦同志指出:“只有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体现人民意志和我们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就谈不上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意志,就没有各级政府的会计责任,也就无所用其审计制度。

耀邦同志说,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又该怎样建设?

按照我的认识,这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标准之一,就在于使人民大众对人民自己交给政府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花的钱有充分的发言权和监督权。发言权和监督权越充分,社会主义的民主程度就越高;越不充分,民主就越不充分;没有发言权,就没有民主。

怎样才能使人民大众对从自己口袋里掏给政府、为人民自己而花的钱有充分的发言权和监督权?

多少年来,我们各级政府的预算都要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这就是一种有力的发言权和监督权。今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的审计工作一定会继续加强,人民在这方面的发言权和监督权必然不断提高,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早在1934年(也就是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党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中规定,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各级政府也都设有审计委员会,对现金,物资的收付,缴获物资处理进行认真的审计,这就是一种更有力的发言权和监督权。

解放后,经过全盘照搬苏联和这些曲折的道路,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又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审计机关,目的更在于使我们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能够符合小平同志所说的发扬和保证民主这个总的方向,使人民对人民政府的一切收支有更进一步的、更有力的发言权和监督权。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从来是我们党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用人民的钱,必须充分符合人民的意志;是否符合人民意志,必须接受人民的审计监督,这就充分体现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和宪法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资产阶级的民主以国家的一切开支,无论在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乃至社会福利性等方面都符合人民意志来欺骗人民,则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就将在实际上使国家的一切开支有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社会福利性等方面都真正符合人民意志,来为人民造福。

根据这一精神,我们政府及所属对于经手的一切来自人民,用于人民的钱,就必须忠心耿耿,精打细算,严格遵守对人民负责,力求以符合人民意志的精神来进行,并以此来作为验证他们是否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标准。

如果这些政府及公职人员的行为是负责的,他们经手的财政和财务资源收支,按照法律规定的手续和标准,经济有效地达到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意志,经过人民授权的审计机关的审计,就解除他们的责任。

如果他们的行为是不那么负责的,在这些或那些地方有问题,比如,不符合规定的手续和标准,或者,虽也符合,而效率不高,不经济,甚至有浪费;或者,用的也经济,而不符合人民原定的标准,经过审计,就应从经济上、行政上、甚至法律上确定其负责人员和领导人员的责任。联系我们当前的实际来说,由于封建思想和“”的流毒,我们某些掌握财政和财务收支大权的人们的“人民观念”还相当淡薄,有些同志甚至压根没意识到,他们所花的每一文都来自人民,都是人民的血汗,都是人民委托给他的,从而在体现人民意志上,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必须正视的。比如:

人民要求勤俭节约,而他们铺张浪费;

人民要求讲究经济效益,而他们一贯不把人民的钱当回事;

人民要求严格遵守财政纪律,而他们截留、挪用、拖欠、隐匿税利、乱列费用、乱挤成本,编造假账,甚至,搞文教、吃文教;搞卫生,吃卫生;搞救济,吃救济;

人民要求保证重点建设,缩减基建投资,而他们大搞计划外建设,和重点建设争资源;

人民要求提高产品质量,而他们粗制滥造;人民要求在前门买卖,而他们却大开后门;人民要求大公无私,而他们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一句话,人民要求他们是国家和企业的红管家,这些人却以自身的勾当,来证明他们是人民的败家子,这些人的行径,和党、和人民的要求根本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闹到这步田地?

小平同志说得好:“当前,也还有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上面所说的这些与人民的意志严重背离的现象之所以发生,正是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人民的主人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封建思想的流毒,是不民主的结果,这是一种思想上、政治上严重和中央不一致的表现。

这些情况不能不严重影响党的威信,不能不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影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发展。

怎么办?

针对以上情况,今天,要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现代化事业加速发展,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除了生产上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以外,还要在“政治上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审计,按照我的认识,正是人民所享有的一种管理国家的有效形式,一种管理国家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

小平同志又说:“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小平同志这些话,当然不是专对审计制度来说的,我却认为,也完全适用于审计制度。审计制度一健全,的确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的确可以支持好人放手做好事。

小平同志针对那些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的人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小平同志所说的这些专门机构,当然也不专指审计机构,这一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当然也不专指审计监督、审计检查,可是,我同样认为,也完成适用于审计机构和审计检查、审计监督。

小平同志说“……走私漏税,投机倒把,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犯罪活动的滋长泛滥,泄露和出卖国家机密,违反规定滥发奖金,抬高物价,扰乱市场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不断出现,对这些现象,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当然不完全是为了对付这些现象,但却可以说明,我们对这些现象,同时,还有对那些“败家子”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之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决不只是事务和技术上的原因,小平同志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他说:“现在的大案子很多,性质都很恶劣,……好多钱都落到了私人或者某些集体的腰包,如果把盗窃国家的财产等等都算在内,那就要多得多,要足够估计到这样的形势,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革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说,之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是因为它关系党和国家改不改变面貌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就不是一个事务性和技术性的问题,而审计制度恰恰就是和上述违法乱纪,经济罪犯斗争,不使国家改变面貌的有力武器,从而也不仅仅是事务性和技术性的工作。

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中,由于“”的流毒,和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思想的恶性膨胀,除了经济罪犯,无论在生产、分配、流通领域,不正之风都十分严重。什么叫不正之风,不正之风实质上就是一种严重不符合人民意志之风。列宁指出:“如果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不实行全面的国家计算和监督,那么劳动者的政权,劳动者的自由,就不能继续维持下去,资本主义压迫制度的复辟,就不可避免”。列宁在这里所说的“计算和监督”我想,正是我们所称的会计和审计。列宁和小平同志都提到党和国家改变面貌、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我们必须对此有同样足够的认识。今天,我们在全国一致要求整顿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时刻建立我们的审计制度,其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列宁所说的“全面的国家计算和监督”和小平同志所说的“刹住这股风”,使一切国家机构、一切国家工作人员的一切财政经济行为,充分符合人民意志,从而,巩固我们这个来之不易的人民民主制度,即无产阶级的制度。

在我国,对于国家审计作用的问题,也就是对国家审计的本质问题,都必须从民主和巩固人民民主即无产阶级这个高度来认识,我们的国家审计机构,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个有力的组成部分。

不只我国是这样,资产阶级国家同样也是这样,审计对资产阶级同样是巩固的工具。资产阶级的审计学里,不提巩固资产阶级的话,不等于审计对他们就不起巩固资产阶级的作用。在资产阶级的国家,为了维持资产阶级的,任何人如果贪污、舞弊,不守法,不忠于职守,或在任何方面,违反资产阶级意志,都要受到制裁。而且,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是“铁面无私”的,位高、权大如首相、部长也无一例外。日本的洛克希德案件就葬送了一位首相,美国总统夫人因收受了很少一些时装的试样就喧腾报章,这对我们都并不生疏。资产阶级对于维护他们那个政权,的确有“毒蛇在腕,壮士断臂”的决心,我们今天研究人家的制度,首先要注意的恐怕还在于人家应用他们的审计制度来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巩固上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决心,这才不致舍本逐末,买椟还珠,而这些恰恰是资产阶级的审计教材里所不谈的。

为了维护他们那个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尽管资产阶级也让人民大众和他们一起出钱,却只让国家的收入、支出、财政和财务行为仅仅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对资产阶级负责,由资产阶级通过其议会及通常是议会的审计机关,来解除责任。这就是说,国体不同,或者说:民主的程度不同,对政府的钱,应该符合谁的利益,体现谁的意志,由谁来审计,由谁来确定是否解除责任,是大有不同的。但政府只要用了人民的钱,就对人民负责任,这责任必须由的阶级通过审计代表全体人民来广泛解除,并以此来巩固阶级统治,则无论对资产阶级民主或我们人民民主国家,都没有两样。

没有审计制度,就无法巩固阶级的统治,这一点,资产阶级是十分明确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审计制度也曾一度取消,几年后,重又恢复,很可以说明这一点。今天,所有一切资产阶级的国家,都不惜在审计制度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力求贯彻,而不是只把它们当作点缀、摆设,也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巩固的意识越强烈,则贯彻审计的要求也就越强烈。今天的问题,已不在于审计制度的有无,而在于审计制度的贯彻是否认真,是否得力。资产阶级十分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无产阶级的政权工作者来说,也必须充分了解这一点。

审计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 审计本质; 国家有机体; 免疫系统论; 免疫功能

自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并于2008年3月31日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进一步阐释“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论断以来,审计本质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本质是指事物的本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构成的内部联系。审计本质是审计内部所固有的、由审计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审计关系,是审计基本特点的根本性表征。本文在总结近30年我国审计发展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审计本质问题,必将有助于厘清蕴涵中国经验、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审计理念,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审计系统的贯彻和落实,最终有助于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审计本质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审计”、“审计是什么”以及“审计能干什么”三个基本审计理论问题。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为什么要审计

审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改善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经济关系的变革,没有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组织方式的改变,没有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没有以民主法治为基本内核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改良,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受托责任”抑或“受托经济责任”,就谈不上所谓的“公共受托责任”,进一步的,就不存在所谓独立的、专业的和第三方的审计需求。著名审计学家戴维·弗林特(David Flint,1988)曾说过:“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关系人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前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前提”。我国著名审计学家杨时展(1982)教授也有过类似的论断,即“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近代审计,是近代民主的产物,……今后,随着民主制度的更进一步发展,人民不但将关心政府支出的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而且将更关心它的连带作用,即社会福利性。……没有现代民主,就没有因此而发生的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这个要求,……也就没有现代的国家审计”。

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府行政机关掌管国家的全部资源,直接领导和参与国家的经济活动,企业只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分支机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以计划指标的形式、以组织指挥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安排生产、实现各种资源的配置。在这种体制下,不存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矛盾性,不需要复杂的经济监督和宏观调控,审计业务和审计工作内含于传统会计之中,还没有完全分离出来,形成专职的审计工作和相对独立的审计学科。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工作中心”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型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定格在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社会主义完全市场经济”。一些诸如“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等蕴涵市场精髓、责任精神和风险意识的观念,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适价值观;一些诸如委托代理、受托责任等蕴涵责权利思想的利益关系,逐渐取代人情关系、上下级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经济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诸如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和管理咨询等彰显审计思想和审计理念的监管手段,逐渐成为国家控制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为了解脱受托责任以及保证经济监督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迫切需要依靠甚至是倚重具有鲜明独立性、中立性、公证性和权威性的审计或审计工作。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审计关系和审计业务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审计或审计工作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唯有如此,市场经济方可得以坚持,受托责任或受托经济责任方可得以保障,经济监督和国家控制方可有效,国强民富方可得以实现。

二、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审计,是揭示审计本质的永恒的命题。只要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关于审计本质的争鸣就不会停止,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审计发展规律的。关于审计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审计是查账。潘序伦先生(1935)曾讲过:“审计云者,对于他人所作成之会计记录,用有系统有组织的方法,为全部或一步之检查,以确定其会计记录是否适当,是否足以正确表示该企业的财政状况和经营成绩,同时更指出其谬误,揭发其诈弊,并为出具报告书和证明书,以表示其意见之谓也”。美国《现代会计手册》(1977)中也曾提到:“审计就是依据一定的准则,对各公司或企业组织的财务报表及报表赖以编成的会计记录进行专职的审查,并对所检查的财务报表的表述是否合理,表明其独立的专职意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基本认同审计本质的这种“查账论”。王文彬(1981)认为:“审计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解释,是详细查究计算的情况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查账,是对会计的记录、核算和分析进行审查,也就是对通常所说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情况,进行审查的意思”。郭振乾(1995)也曾倡议:“审计是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一种行为”。

审计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经济信息系统 免疫能力 审计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也是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每当他与一学科相结合都会促进人们对其更深入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而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但这些认识并没有真正把握审计运动发展的实质,正如《蒙氏审计学》第11版指出:“现已存在多种不同类型之审计,且审计目标已发生变化”,“对审计定义应尽可能广泛以便包含不同类型、目标之审计”。这恰如其分的表述出了现行审计本质理论主流的不足。本文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免疫能力。

一、审计本质论的思想变迁及评述

(一)审计方法视角 从审计方法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审计查账论。审计查账论由来已久,在审计发展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它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早期的审计人员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对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详细检查上。查账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很有市场。审计查账论在早期审计方法简陋时还适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理论与实务已不局限于财务审计,而出现了法纪审计、效绩审计、社会审计等多元审计格局。查账作为审计的一种手段已不能代表审计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的出现,使得查账的在审计中的地位更微不足道。(2)审计方法过程论。美国审计界首先在审计本质方面作了突破性的工作,结束了查账论统治的历史。美国会计学会1973年了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SOBAC)对审计重新进行定义,认为“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及事项的断言的证据,进而确定该断言与既定标准是否相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被誉为是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审计方法过程论认为,会计报表是企业系统的信息输出,审计就是要收集证据对信息输出做出鉴证,并把鉴证结果反馈给利益相关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没有纠偏的权利,只是客观的反映了一个现实。这种观点与现实审计实务并不一致,忽视了审计柔性的存在。它把审计定位于一个方法和工具,物化了审计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审计的本质。审计方法过程论在中国并未生根发芽,但它提出的一些积极思想对我国审计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它认为审计对像是经济活动和事项或可量化的信息。

(二)审计职能视角 从审计职能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审计经济监督论。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论的理论依据是两权分离后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由于两权分离后,经营者出于个人利益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此产生了审计这一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的重要前提,但它不是“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必然。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但其监督的范围与内容与审计本身并不相符。审计监督是间接监督,他并不伴随经济活动的发生而存在。虽然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但它的目的是评价。审计是事后监督,并不能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是审计的一个职能,强调监督而忽视评价和鉴证职能使得审计理论自相矛盾。(2)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目前人们对认证这一职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审计与认证服务等提法颇多。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认为:鉴证和评价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差别,认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鉴证和评价等审计手段,其本身已经上升到审计目的层次。为了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人们需要审计,而审计正是通过认证达到监督的目的。所以审计的本质是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监督、鉴证和评价是审计的三大职能。不同职能其执行主体完全相同。监督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也都具有该职能。但认证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主要服务于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需要。他们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互相穿插交融的。一味强调监督与评价职能的主宰性会割裂了他们的内在联系。

(三)审计作用视角 从审计作用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审计利益协调论。审计利益协调论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该观点认为,不仅委托人需要审计,受托人也需要审计。因为受托人的报酬与绩效挂钩,委托人可以通过减少报酬的方式,允许受托人有偏离其利益的范围和自由。受托人为了证明付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会主动去聘请审计师员对其业绩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鉴定。此时审计就表现为经济责任关系双方相互协调的手段。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受托人的报酬与绩效确实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但是以审计作为协调手段是立足与完美的资本市场,在现实风险与利益驱使共存的复杂外部环境中受托人自愿接受外部审计的假设是值得怀疑的,所以该观点的实用性受到了现实的局限。(2)信息论。由于两权分离,股东和经营者信息的不对称促使的审计的产生。信息论认为股东之所以要求审计,是因为财务信息可用来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决策。该观点认为审计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但该观点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即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该推理的成立依赖于其所处的资本市场的状况以及提供的信息类别。所以受到现实状态的局限。(3)保险论。人们普遍认为审计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愿意支付审计师审计费用来降低自身投资风险。该审计费用又被类比为保险费用。但审计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如果审计师没有检查出报表舞弊之处,会面临投资者的赔偿诉讼,实际的分担了投资者的部分损失。由此保险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但审计过程中收集证据以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仅仅是其一个方面的作用,用其作为本质缺少全面性。

(四)审计控制视角 从审计控制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戴维・弗林特社会控制机制论。戴维・弗林特教授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审计人员和审计策略制定者的责任是不断发现什么是社会需求,社会对独立审计赋予什么期望,并在实务和经济限制的范围内努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提出要动态的认识审计的本质。(2)蔡春经济控制论。蔡春教授认为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是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在于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本身就是受托人实施其经济行为的过程。以上两学者的理论都从经济控制的视角诠释审计的本质,而审计的控制

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是通过审计师反馈而让委托人纠偏,不能通过审计直接达到控制的效果,所以以此为审计本质不够合理。

(五)综合系统视角 从综合系统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信息系统论。信息系统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赵磊认为,审计就是向企业系统控制主体反馈信息,即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认定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相符程度并将其结果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李国明认为,审计是以经济活动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为基础,以为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各方提供判断所依据的信息为目标,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标准和受托人提供的资料,或受托人虽未提供但经审计人员取证核实的资料为依据,经过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基本阶段,最终达到提供客观公正信息的目的的一个信息系统。他们把审计与系统论相结合,详细分析了审计的系统性,较好地揭示了审计对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报表的鉴定及向企业系统控制主题反馈信息的本质。(2)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该理论把审计与生物学相结合,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动态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要求对问题的查处,同时还强调向两头延伸,强调审计的预警功能与分析完善政策制度功能,强调把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以上两种理论无论是把审计与系统论还是生物学结合都认为审计是个系统,前者强调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最终使得外界了,解被审计单位,而后者强调通过审计信息的前馈、反馈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的问题,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大系统免疫的效果。我们应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来解释审计的本质,不偏向于系统的功能也不倾向于系统的作用效果。所以本文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免疫能力。

二、审计本质经济信息系统的理论分析

(一)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内涵 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蕴含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之内。(1)审计目标是经济信息系统目标的具体化。一个有效的经济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活动具有其明显的、特殊的对象服务性。其目标即是通过审计为审计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审计假设是本质目标的具体形式,所以审计这一本质目标可由审计假设很好的说明。从“责任关系假设”中可知,责任关系即是指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南于受托或委托经管经济资源而发生的,受托人对委托人所应承担的,按特定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受托资源经管状况之信息的一种义务关系。简言之,即是受托人有义务按特定要求向委托人提供受托经济资源的真实公允的信息;从“正当怀疑假设”中可知,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所以审计的存在即是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的可信性;“可确认假设”告诉我们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通过验证相关的信息得到确认,所以审计为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独立性假设”告诉我们审计师的立场是公正客观的,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可信赖的;“有效性假设”告诉我们,审计人员与管理部门不存在必然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不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所以审计人员有能力为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所以,向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公允的审计信息是审计存在的最终目的,该目标也是一个系统所要反映的经济境况。(2)审计控制的内容是经济信息的准确度。审计是一种间接控制的手段。在审计的经济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中,审计师通过不断汲取先进审计技术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保持业务水平的先进性,保证经济信息的采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事务所应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技术评价标准,教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态度,使得经济信息加工的准确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从而使得经济信息的输出能够合理准确的描述被审计单位的状况。所以与其说审计间接控制被审计单位,不如说审计是控制经济信息的准确度以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3)审计信息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信息。审计信息是审计成果的客观反映,是推动审计发展、发挥审计作用、增强审计权威和扩大审计影响的重要条件。并且它是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综合反映的宏观经济信息。审计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审计部门工作的过程就是搜集、处理和应用审计’信息的过程。他们需要把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加工出揭示难点、抓住特点的高水平信息,并提出带有宏观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管理者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状况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所以审计信息反映的是经济信息,包括微观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

(二)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表现 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表现于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之上。(1)审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信息的传递。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前提。现存在两种委托关系,一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一种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都需要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公正的第三方对双方共同关心的受托责任事项进行独立审计,为双方提供公正客观的审计信息。在审计史上很早就有把审计定义为提供公允的经济信息。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1953年在《会计名词公告第1号》中对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检查,其旨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司和其他实体向公众和有关方面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一致性表述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2年在《审计准则说明书第1号》中把审计定义为独立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的目的是对其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的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之变动情况表示意见。这些定义说明检查是审计的手段,通过检查审计人员获得审计证据即所谓的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并于既定标准进行比较。这一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而表述对被审单位的意见是目的,通过反馈信息是利益相关者了解被审计人是否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过程是经济信息的输出过程。所以审计的过程体现的是经济信息的输入输出。(2)审计的结果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前提。审计的委托人和受托人都需要这种信任基础进行考核,已决定是否继续这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审计结果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信息的传递,为他们提供进行这种考核和判断的依据。所谓经济信息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各自的经济行为时所客观创造出来的,通过对社会经济系统现行运动状态的描述而可以预知系统未来状态的,可以为经济行为主体凭借一定的手段获取而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具有一定内容与结构的即时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审计的独立性保证了得到的信息是客观公正的,他是一定的经济行为创造的,不宜人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对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状态的综合性描述。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和被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审计结论是在一定概率条件下的。审计提供的信息是存在一定结构的。原始的信息是复杂而且不易

被被审单位外部的人了解和掌握的,通过审计人员对原始信息加工处理,形成审计报告,是利益相关人清楚她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审计提供的信息是及时知识,是有经济价值的。经济活动是连续发生的,审计提供的信息是某一时点的被审单位的经济状况。由于提供被审单位历史信息,从而利益相关人可以据以推测未来状态,并减少了个经济行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三)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 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囊括在审计职能之中。审计的职能是连接审计本质与目标的纽带,它能够回答审计能够为我们做什么。我国审计理论界关于审计职能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单一职能论,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其基本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监督;二职能论,防护性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三职能论,监督、鉴证和评价;四职能论,监督、管理、鉴证和考核。其中,三职能论成为当今审计职能的主流学说。审计职能履行的过程无不包括经济信息之处,同时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体现了系统的特征。(1)审计监督职能是确保微观审计信息公正的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审计监督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记录等经济资料,通过审计,监督和督促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监督和督促有关经济责任者重视的履行经济责任,同时借以揭露违法违纪、稽查损失浪费,查明错误比对,判断管理缺陷和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等,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审计监督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通过审计,可以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审计监督可以维护经济秩序,把出现的问题反映给管理部门或者立法机构,确保经济信息公平公正。(2)审计鉴证职能是对经济信息质量的判定。审计鉴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或专业人士对有书面载体形式的某种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专业意见,即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如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公正性等)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审计鉴证的内容就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载体――书面认定,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取信于公众。(3)审计评价职能是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并提出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的意见表示。评价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审计评价旨在增进某一经济信息的可靠性,通过专业审计师分析评价经济信息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当的标准,进而提出满足该信息使用者预定需要的建议或意见。(4)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是相互联系并有机结合的系统。审计的产生是为了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因此,监督应该作为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鉴证是为监督服务的,没有鉴证,审计就失去了监督的手段,所以鉴证是为监督服务的。评价是监督的结果,监督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出提高信息质量、改善决策、满足使用者的预定需要的政策、措施建议。监督是鉴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评价是监督的目的所在,因而三种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所以审计的本质就是―个经济信息系统。

三、结论

经济社会是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公平。当建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两大天平的砝码不平衡时,社会经济发展不和谐、不科学、不健康。审计就是感知天平平衡与否的魔法石。在审计的作用下当社会中反映的经济信息全部合理可靠时,审计的实施就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公平合理的决策和建议,能够促使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当感知“天平”有不平衡的先兆时,其内部各个部分的功能会立即发生作用。通过预警、揭露、抵御等功能会把问题或潜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确保天平的平衡、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从这一方面来说审计的本质是个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具有时社会经济免疫的功能。所以审计的这一本质不但适用于微观经济的审计,也适用与宏观经济审计,适用于民间审计也适用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

审计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 审计质量;审计环境; 对策

一、提高社会审计质量的意义

(一)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从而实现准确评价审计目标的可能程度。审计质量越高,就越有可能接近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审计目标评价的准确程度。这时,审计监督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反之,审计质量越低,就越没有可能做到准确评价审计目标。这时,审计监督职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审计质量是发挥社会审计监督作用的决定因素

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审计不仅要查错纠弊,反腐倡廉,解决或促进解决一些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要从更深层次评估和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出意见或建议,服务于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和管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水平。

(三)审计质量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

与实行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相适应,审计机关采取的一切举措、开展的全部工作,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各方面的工作尽管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如领导班子水平、干部思想和业务水平、机关管理水平等,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审计质量是否符合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是否达到审计目标的要求,是否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审计质量的高低因而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终和最高的标准。

二、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分析

审计质量就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目前,社会审计的质量是社会上各阶层人士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社会审计质量,因为涉及各种投资者而更引人注目。尽管近年来我国审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客观性的质疑仍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太少,尤其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时的前置工作。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未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过于简单,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对审计的目的不明确,对审计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要求。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制定的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突出。

(二)审计责任感不强

一些审计人员的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手段作弊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必然会使其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三)对法律法规不熟悉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的表现情形有:1.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知其一,不知其二。2.对相关的行业规章及其政策规定平时不注重收集和学习,待审计中碰到问题后,有的回避疑点,轻易绕过,有的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

(四)审计方法不当,定性不够准确

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随意性比较大,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泛泛而审,虽然下了功夫,费时又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做得不深、不透。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实施得不够彻底,真实性审计质量不高,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决定落实不够到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规范的核心是研究4个方面的问题:1.审计方案;2.审计证据;3.审计底稿;4.审计报告。审计方案的核心是审计调查。目前审计方案除本身存在问题外,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审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方案缺乏审计调查。要把审计调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先搞审计调查。审计底稿到底怎么写要好好研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也是防范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点必须抓住,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

(二)改进审计方法

1.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安排审计准备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分工要明确、合理。审前培训工作要到位,要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审计目的、内容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对那些领导极为关注、群众十分关心的重点资金、重点工程以及救灾等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在重大审计项目的组织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共同参与的审计方法。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探索效益审计新路子。3.审计与审计调查并重,审计查处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并重。运用审计调查手段,有利于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改变就审计论审计的惯性思维方法,要形成以理性分析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新观念,把分析、研究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把握总体情况,反映突出问题。

(三)加强审计管理

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与效益越来越重要,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所谓效益,简单地说,就是投入产出比。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益。审计也要讲求审计效益。审计投入的是人力、财力,产出是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审计管理十分重要,要通过加强审计管理来大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审计管理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审计质量和水平的瓶颈。

(四)重视内控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3个要素。经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努力和新会计法的威慑作用,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系统。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重点改善控制环境和增强控制程序的执行。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应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法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的方法;管理控制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等。注册会计师应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真正发挥制度基础审计的优越性,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准则。

(五)改善审计环境

1.尽快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事务所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事务所的风险予以割裂,巨大利益的驱动无法与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形成有机结合,加大了事务所的风险。为了提高事务所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将注册会计师的无限责任纳入事务所的组织体制中。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鼓励会计师事务所扩大发展规模。保证审计质量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审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联系起来,这就要建立一个能够保持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以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为基础的利益约束机制,也就是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会计师事务所出资人的体制。把责任分解到注册会计师个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风险意识,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

2.政府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是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虚假报表,而是当发现问题的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持有不同意见时就会遭到更换。其原因在于有关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直接指导、支持或者默认了造假。因此,政府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 公司股东大会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聘任。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与解聘实际上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的。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就可能被解聘。事务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忽视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单靠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

3.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执法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加强监督,依法从重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严惩做假。要加强对社会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社会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应主要通过提高审计服务的收费,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同时,加大审计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1.提高审计收费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到审计业务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审计责任,贯彻高风险高报酬的原则,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标准,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加强对审计收费具体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压价竞争的方法招揽和争抢业务,减少行业恶性竞争,使自立的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节省审计成本而使审计质量受到损害。2.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所以存在质量问题,关键就在于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过低以及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原则是强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忽略民事责任,这是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的。我国应建立以民事责任为核心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确立“民事在先,行政、刑事为辅,三管齐下”的注册会计师承责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期效果,促进社会审计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风险 经营风险 舞弊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审计准则(2010年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施行。该审计准则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但是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理解上,学术界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所以出现争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风险的内涵理解不同,那么“风险”的涵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实务工作者,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审计准则非常重要。本文结构上分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概述学术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不同看法;其次分析总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应用为主。2004年初陈毓圭、谢荣、吴建友等学者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出现。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方法?谢荣、吴建友(2004)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审计方法,它是审计方法在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陈毓圭(2004)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和理念,但他更倾向于方法论。谢志华、崔学刚(2006)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审计方法,而是一种审计战略定位与观念导向。

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学术界有不同观点。谢荣

(2004)认为“对于‘固有风险’的认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而不是仅考虑会计报表本身的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是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一种审计”。王泽霞(2004)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舞弊不能被控制风险导向和商业风险导向较好的识别,因此提出了管理舞弊导向审计,她认为“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以查找和识别管理舞弊作为审计工作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新的发展”。陈志强(2006)认为“把握风险的概念是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的关键,对风险概念理解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就会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念和模式,风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风险内涵不能随意缩小或者扩大,否则都可能造成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偏差”。

本文以下分两部分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二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三、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从审计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看,无论是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起审计模式变更的真正原因还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起作用。社会越发展,经济越活跃,企业的业务也越复杂,审计工作也就越发的繁重复杂。但在竞争社会,审计收费并不与审计工作量成正比。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企业,它的目标也是企业财富最大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一贯的做法,只是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制约。如何有效平衡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同时也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推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矛盾平衡下的一个产物。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审计前风险的评估,来确定检查风险应控制的水平,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领域,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风险评估上存在致命缺陷,即难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在实务中审计师往往不评估固有风险,只评估和测试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评估难以有效发现管理层绕过内控的舞弊,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际上风险很高但评估的风险却很低。

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审计检查前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重大错报风险替代,这就形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的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表面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用重大错报风险代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越。它并不是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简单相加,其所包含的内涵已超越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它不再将审计检查前风险进行人为划分,而是以风险评估所要实现的目标代替,即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程序因地因时而异、多样性的特点。它所体现的思想是:审计检查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因素彼此又不是独立的,因此不能割裂起来单独评估,而是需要联合起来评估;同时,审计检查前的风险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监管环境、战略、目标、经营风险、业绩考核体系不同,引发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因素就不同,因此,在具体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企业的风险评估程序,关键要找出引发错报风险的源头,从源头来识别风险。

虽然与传统相比,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发生小小变化,但体现的审计理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要求审计师从源头发现风险,审计重心前移;风险评估由零散走向结构化,它将各种风险因素联系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问题,风险评估方法更加系统化;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风险分析方法多样化;紧扣风险这根弦,风险评价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成为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经营失败很可能使审计所卷入诉讼,带来审计风险;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反映,通过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能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舞弊,特别是管理层的通同舞弊,引发的财务欺诈造成后果往往特别严重。

综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来识别重大错报的领域,并将识别的领域作为实质性审计的重点,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是:以揭示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通过分析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来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有效解决信赖过度导致审计风险或信赖不足导致审计过度的问题。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可能源于经营风险,也可能源于管理层的舞弊或其他。

四、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

王泽霞(2004)认为“审计导向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用以确定审计实施对象和重点领域。”根据这一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以“风险”作为审计导向,也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那么“风险”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经营失败很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因此认为经营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经营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也有学者认为,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好几起重大财务欺诈案,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层舞弊造成的,因此认为舞弊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舞弊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就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王志强在《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辩驳,他认为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等同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犯了将风险内涵任意扩大或缩小的错误。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将“风险”理解为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对“风险”的把握要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出发去理解。前面我们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分析中已经指出,重大错报风险的揭示是其核心,审计工作是围绕着分析评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展开,关键是要找到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是导致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但不是全部。“风险”是涵盖了经营风险、舞弊风险在内的一切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概念,是重大错报风险驱动因素的集合。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不可能去寻找所有的错报风险驱动因素,而是有选择的寻找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驱动因素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营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为经营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应为从经营风险到错报风险;舞弊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舞弊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正确路径应为舞弊风险到错报风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经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通过对舞弊风险的判断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无论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还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都只不过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模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

{横轴以时间为顺序,表示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图中只反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纵轴以审计工作路径为顺序,反映审计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C点即分析评估经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B点即分析评估舞弊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这二种表现形式最后相交于A点,即揭示重大错报风险。}

五、 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模式,反映审计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系统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得找出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比如经营失败、管理层业绩考核压力、融资压力等。风险驱动因素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识别和评价风险驱动因素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是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以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就形成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就形成了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的审计模式,而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第5期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第4期

[3]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及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第2期

[4]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创新―管理舞弊导向审计[J].会计研究,2004,第12期

[5]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第7期

《审计研究》,2005,第2期

[8]陈志强.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审计研究》,2006,第3期

[9]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5,第6期

[10] AICPA,Exposure draft of seven 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 related to audit risk, 2002

[11]IAASB,ISA200 Objective and general principles governing an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2003,10

审计的本质范文6

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审计职业的存在或客观需求在于其可有效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作质量是成果质量的保证,成果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1].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增加经济价值。反之,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不仅不能增加经济价值,反而纯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监督、预警和经济补偿三方面的机制对于独立审计质量的要求,正是由这三方面的机制内在决定的。依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影响审计质量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公司治理以及审计市场这三方面的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事务所的规模组成形式、审计收费、市场占有率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个客户收入的依赖程度越低,而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成本越大,所以,一般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识别舞弊并出具更严厉审计意见的能力显著强于小规模事务所;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在某种或者少数几种行业的审计业务中培育出的特殊专长,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些行业的审计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份额。由于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客户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组织与营运机制、存在行业特定的会计或审计准则,行业特定的知识可以使作为行业专家(industryspeeialist)的审计师更好地发挥效应。此外,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经验决定着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效率和效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更可能找到审计风险高的领域,降低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会计、法律、税务、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务以及计算机技术,同时,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会计审计活动中的会计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去关注审计中的风险。专业水平是审计人员必备的。执业经验的缺乏和职业判断偏差,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审计成本,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低的审计质量[2].

2.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塑造真正的审计需求者,防止审计关系失衡,使独立审计真正成为维护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相反,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深度影响审计关系格局[3].公司治理机制通过激励和监督的方式制约管理层行为,减少其对外部审计师审计过程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干预,以保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保证审计质量。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有的流通股比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以及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审计质量。

3审计市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是独立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环境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既包含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包含制约和抵制某些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两种因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前者产生正面效应,后者产生负面影响,两者综合最终产生一定的审计效果。本文讨论的审计环境主要为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集中程度和审计的监管体系。

二、审计质量衡量标准分析

审计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时性以及合法性。笔者认为,当审计的过程和结果都满足了审计的基本特性,就可以表示该审计的审计质量较高。换句话说,可以用审计的基本特性来衡量审计质量。具体表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