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本质范文1

一、现有关于独立审计本质讨论的局限性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独立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1,查账论:认为“审”就是检查,“计”就是核算,审计就是对会计账簿、凭证和报表的检查与稽核;2,经济控制论:认为独立审计是用来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3,论:认为独立审计本质在于降低企业成本,促进股东利益和经理人利益最大化;4,信息论:认为独立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度与可信性,以利于改进决策效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5,保险论:认为独立审计是减轻投资者风险压力的一种保险行为。

综观上述论断我们不难发现:现有有关审计本质的讨论混淆了独立审计的本质与职能,并且很难突出独立审计的独立性与权责对应等特点。而在审计委托关系中,如果无视委托人与人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与权利责任的匹配性,势必将影响审计活动的效率性和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另外,如果仅追求独立审计的工具主义,那么“合乎目的的理性”并不必定带来“合乎价值的理性”。然而,一旦考虑到平等、自由、权责对应以及“合乎目的的理性”和“合乎价值的理性”的统一,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契约这个概念(冯均科,2004)。

二、独立审计的契约本质

从世界独立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独立审计产生的产权基础是基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委托关系下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经营者在经营管理受托财产时,需要定期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向所有者报告经营情况和资产的使用以及保值增值情况以解脱受托责任。但问题是。在非“鲁宾逊”的现实世界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契约是不完备的,而签约人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因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就不可避免。为此。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限制、减少和杜绝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以确保企业契约的正常运行,这就催生了独立审计的产生。为杜绝经营者在会计报表中说谎来谋取会计信息租金,财产所有人要求对经营者是否出色地完成受托经济责任进行鉴证,而经营者为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和取信于委托人也同样需要通过合理的契约安排来向财产所有人(所有者)表示自己的勤勉尽责,这种受托责任的解除是建立在独立审计基础之上。因此说,独立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契约安排,它随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随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独立审计因契约而产生,因契约而发展(冯均科,2004)。

同时,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以及产权交易的结果。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管理技能等)之间的合作来创造与分享组织租金。通常来讲,企业契约规定。缔约各方一方面要向企业这一组织贡献资源(资本、技能或信息),另一方面分享相应的投资回报。具体来讲,投资者投入权益资本以赚取红利、股票差价和分享剩余收益,债权人投入债权资本获取利息,经理人投入经营管理技能获取薪酬与福利,审计师则受企业所有者委托向企业投入审计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本)对经营者所出具的会计报表进行鉴证和查错防弊来收取审计费用。独立审计通过监督企业契约网中的其他契约是否得到了良好的缔结与执行而耦合于企业契约网络之中。

由此可以认为,独立审计既可以视作是企业内部契约网中的一项子契约,又可以视作是所有者和经营者达成的一项外部契约安排。独立审计的产生是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作博弈的产物。

三、独立审计契约的特点

(一)审计师的独立性

我们知道,契约是交易双方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各方同时为改进自己的经济状况(至少理性预期)而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其必须具备自由合意、平等互利的特点。审计契约也具备这一特点。审计契约的自由平等性直接决定了审计师在缔结与履行审计契约时必须是独立、客观与公正的。独立性更是被珍视为独立审计的灵魂与基石。丧失独立、客观与公正立场的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对于投资者、信贷者以及监管者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契约的自由合意、平等互利直接决定了审计师在与审计委托人签订审计契约时,双方意思表示要自由,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契约是无效的。而以购买清洁审计意见、支付暗佣和回扣等为条件而签订的审计契约也是不合法的。另外,审计师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对人受托经济责任进行鉴证、监督和评价,表面看来是代表委托人利益的,而从实质上看审计只有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委托和方所共同接受,才有可能对契约的形成、履行与不断完善起到独立控制和保障的作用。因此说,审计师的独立性是独立审计契约本质的根本要求,保持审计师的独立性对于切实发挥审计的功能至关重要。

(二)独立审计的权责观

审计委托人与审计师一旦签订审计契约,便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审计委托人、审计人与被审计人的“作为”与“不作为”均须遵循一定的权责规则。独立审计契约的权责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委托人的权责。主要指审计委托人有选择审计师人选的决定权,对审计结果享有知情权,当使用虚假报告遭受损失时有权要求审计师给予赔偿。审计委托人主要义务是为审计师的服务支付审计费用。2,被审计人的权责。主要指被审计人要求审计师向审计委托人如实报告审计结果以解脱受托责任‘,但其负有以下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3,审计师的权责。审计师的权利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具有审计权以及审计收费权,其责任主要表现在承揽审计业务、缔结审计契约、开展审计活动等过程中。比如在承揽审计业务时,不得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进行低价揽客;缔结审计契约时要如实报告自己的职业能力;履行审计契约时,应当恪守审计契约中的约定,开展审计活动中,要遵守职业道德,按时按质完成审计业务,保守审计客户的商业秘密等。如果审计师在履约过程中失职或不当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还要给予相应的民事赔偿。

四、独立审计契约的职能

在复杂的企业契约网络中,企业契约当事人经济目标的差异性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从而会导致巨额的成本,具体包括监测费用、履约费用以及剩余损失。成本的存在不仅会损害企业契约的效率性,而且不利于企业契约结构保持稳定。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墨尔曼认为,契约将不会减少(利益)冲突的成本(成本),除非签约各方能够确定契约是否被违反(瓦茨、齐默尔曼,1999)。减少契约摩擦从而降低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在所签订的各种契约中(比如管理者报酬契约、债权契约、税收契约等)引入会计指标来减少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引起的契约激励冲突;2对企业契约当事人的缔约、履约诸行为进行监督。在审计契约尚未植入企业契约之前,这种鉴证、评价与监督活动往往由企业契约当事人承担,但是,随着企业契约的复杂化与专业分工的细化,出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考虑,企业契约当事人通过出钱(审计公费)购买审计服务,让深谙会计知识的审计师以审计契约的形式耦合到企业契约中来,通过鉴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和揭弊查错来减少契约摩擦从而降低成本。独立审计契约职能通常通过以下四种活动展开:对构成企业投资合作秩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鉴定与评估:对契约要求的会计数据的公允度进行验证;对企业契约机制运行中的各种违约行为进行有效的辨识与控制;对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进行动态的监控(雷光勇,2003),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契约摩擦、降低成本。

审计的本质范文2

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所以,要降低审计成本,必须严格控制审计程序。

根据审计机关工作的性质,审计程序可分为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执法程序。审计管理程序是对审计管理工作中事务处理流程的描述与规定,是处理审计日常事务的例行办法。审计执法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的全过程,也称项目审计程序。在实践中,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为实现有效的程序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从审计工作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去分析和设计审计程序,避免重复交叉。审计行政管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岗位、主管与专业人员,以及各类管理活动,如调研、计划、审核等;还会涉及到各种各类的具体审计业务,因此,应将审计程序作为一个系统,将各种程序的重复、交叉与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保证审计程序的计划性,促进程序的有效运行。从本质上讲,程序也是一种计划,进行程序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可否收到预期效果以及是否有助于实现计划等问题。同时还要促进程序的运行,如汇编有关程序的规定,培训、指导员工进行正确的程序操作,确保员工可以及时、正确地接受新的程序,并按照预期要求工作。三是要评估程序运行所需费用,简化审计程序。

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一是计划安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审计署各专业司与派出机构及下级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对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管理,全面深入把握被审计对象或事项的情况。对某些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项目或资金组织全行业、全系统或全国范围内的分层次审计,是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有利于从全局上系统地掌握情况,反映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给政府决策提供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这样,在无需增加审计资源和力量的情况下,也能从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花费精力和时间少、掌握情况多等特点,但审计调查也存在着深度不够、不处理处罚影响监督力度等缺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在计划安排上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项目审计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一些问题和单位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起到节约审计力量的作用。

四是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项目安排要尽可能就地就近。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署对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安排,多采用异地交叉方式。异地交叉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外勤费用,而且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部门,有很多不熟悉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去了解,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成本。所以,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安排就地就近审计。

五是灵活采用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方式。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方式。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可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所以,在审计计划安排时,科学分析项目特点,灵活采用送达审计方式,对降低审计成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发利用审计成果,合理转嫁成本

从费用效益的角度分析,审计成本还可以通过审计成果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是要注重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首先,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要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就必须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第二,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三,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所有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实现审计信息(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所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要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到查出一个问题,就处理解决一个问题。

审计的本质范文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例如:1:3的比值=1÷3=1/3;1/3也是一种写法,作比时读作一比三,做分数时读作三分之一。

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用=号连接,当比值里的分母为1时,可以写作整数。

例如:50:25=2或者2/1或者2。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的本质范文4

一、联网审计系统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建设现状

联网审计通过构建财政审计数据平台,采用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评价揭示、及时督促整改的思路,逐步实现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的转变。不仅创新了财政审计方法,更是审计方式的重要变革。《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审计署“十二五”规划都针对联网审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9年,审计署印发了《联网审计系统》规格说明书,标志着联网审计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二、联网审计的应用特点

(一)审前准备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覆盖全区所有单位的预算数据和执行数据、收入数据和支出数据。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审前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通过联网审计系统在本局机关内完成全部审前调查内容,摸清了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以及了解资金总体分配结构,资金投入的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从而确定整个财政同级审的工作方案和审计重点。联网审计系统使预算执行审前调查涉及的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深、审计聚焦更准,更便捷地发现审计疑点,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对象,使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了主动性。

(二)审计实施高效率

联网审计模式下,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能利用预设的分析模型分析被审计单位大规模数据,据此查找出疑点和问题,解决了数据设计自成体系和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

(三)审计过程纵向化

联网审计模式可以进行财政资金的纵向跟踪,全过程掌握资金从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从资金预算分配部门到项目执行单位,从资金使用单位到商品供应方的使用情况。例如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模型就能反映预算单位从采购的预算申报到实际的预算批复,从执行采购到采购完毕的资金流转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对此依据特定的指标条件进行必要的筛选分析,发现某些项目做了政府采购的预算但是实际没有执行;有些项目的政府采购预算和执行存在差异;有些项目虽然已经执行但是未按规定编制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批复的项目本身不合规。审计人员通过进一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发现这些分析结果主要暴露出部分项目由于前期考虑不细导致无法执行预算,财政部门对部分单位的资金控制不力导致执行率低等问题。

(四)审计监督日常化

传统模式下对财政预算执行数据审计都是事后的,联网审计模式下可以通过每天对数据及时更新,实现对数据及时监控、跟踪,利用风险指标体系实时预警,解决了现场审计事前对风险预警力不从心的状况,也减轻了审计人员对相同项目重复检查的劳动强度,强化了审计管理的作用,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联网审计系统中预警模块使时时监督事事监督成为可能,有效地发挥了审计预警监督的职能。

(五)系统完善循环化

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积极厘清思路,将实施审计中对基础数据的分析过程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结合联网审计建设需求,固化成审计模型,也可以将现有审计模型进行调整修改,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根据审计需求,进一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商,补充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信息,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由此可见,联网审计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循环完善的系统。

(六)审计成本降低化

联网系统为远程审计提供了可能性,审计空间的变化,减少了就地审计的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同时,由于审计人员可以远程获取主要审计资料,有效地减少了传统审计中被动等待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的时间,降低了审计中的沟通成本。另外,利用固化的模型可以节省审计分析的时间,无形中减少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三、联网审计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联网审计系统尚未真正实现全过程审计

由于目前财政主要申报、审批资料仍然采取纸质的形式,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未能将所有业务数据转化为电子形式导入联网系统。因此,目前的联网系统建设与真正的远程联网审计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联网审计建设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财政部门配合度不高

目前,《审计法》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也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审计机关是否具有通过联网的形式实时传送、预警跟踪被审单位数据的权利,未有明确规定。正是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没有义务无条件、无保留地实时提供所有业务数据传输。另外,仅凭双方的反复沟通商议,签订合同协议确定数据来源,不能满足审计需求,形成联网审计系统建设的瓶颈。同时,由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意见不统一及对业务数据保密程度的拿捏不同,导致数据流不稳定,部分数据未完整纳入联网审计系统。

(三)财政系统设计规范性差影响了联网审计系统的设计和规范化建设

由于财政各业务系统是多个并行的数据系统,③未统一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料不能实现有效的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此外,部分预算数据设计不规范,预算执行不衔接导致数据之间的关联,账表之间的合并重建不能如愿实现。部分数据模型受财政部门数据结构设计的限制,分析功能无法顺利实现。

目前联网审计软件是各地审计机关根据本地财政信息系统数据进行自主开发出来的,自成体系,相互间可借鉴的经验相当有限。

(四)审计模型更新升级被动

联网审计系统中的分析模型是依托财政数据结构开发固化而成的,一旦财政的业务系统升级更新,那么联网系统中的分析模型就可能出现差错,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只有在被告知财政系统更改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据结构的变更升级。若财政没有及时通知,分析模型就无用武之地。因此,联网审计系统处于被动更新升级的状态。

(五)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欠缺

审计署信息中心王智玉主任曾说“联网审计在审不在联”。基于联网审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能做出实时预警,这就必须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掌握较为精湛的数据编程分析能力,又要精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技能。目前审计机关的老同志精通审计业务,但对联网审计这种实时传送、预警跟踪的审计模式存在畏难情绪;年轻同志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应用的熟练程度较高,但审计业务技能缺乏。

(六)预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督促整改落实困难

由于传统审计的组织方式对于项目的立项、实施、整改落实有严格的审计程序限定,而联网预警功能直接显示了财政资金的异常情况或违规问题,越过了前期的项目立项实施程序,那后期的整改落实怎么实现存在难点。没有前期立项信息,审计机关依据什么要求被审计单位整改,被审计单位遵照什么落实。至今,审计机关只能以口头的形式通知被审计单位,不具法律效力,整改落实自然没有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导致督促整改落实困难,为审计机关未来审计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审计风险。同时,由于预警功能是实时的,而审计机关日常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凸显,必然无法事先安排人员专职负责预警业务,导致预警功能成效不显著。

四、联网审计未来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立法明确权利,保障数据来源

审计机关应根据保密法规以及联网审计的特点,完善联网审计立法工作,使开展联网审计有法可依。或者由地方政府主导协调审计机关及相关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数据的联网规范,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互有权责义务的数据提供协议,强化联网审计建设环境,避免审计风险,增强联网审计效果。

(二)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实现审计“大联网”

审计署及市县应在系统技术层面上统一出网审计建设标准,严格规范联网系统的建设,合理规范联网审计实施。结合目前审计中规模使用的金审AO系统及京OA系统的设计规范,探索数据间的交互及共享,真正实现审计数据的“大联网”,最终形成一个“内容上全包括、数据上全共享、流程上全衔接、管理上全统一”的联网审计大系统。

(三)积极协商,获取联网完整数据

审计机关应主动向被审计单位介绍联网审计的审计理念、联网审计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另外,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政府文件形式明确审计机关及被审单位的权利义务,保障联网审计的质量效果。

(四)健全联网审计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联网预警功能

审计机关统一规范联网审计预警反馈机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利用函告等文书形式告知被审计单位,督促整改落实,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另外,借鉴税务稽核的经验,确定专门处理预警信息的人员,发挥“审计稽核”的职能,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实时沟通协调,实时整改落实。

(五)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完善联网审计模型集合

审计机关要努力通过经验互补、各取所长的办法,加速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为今后联网审计的深入开展提供人才基础:④充分调动老同志的积极性,利用其审计业务精通的优势,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同志理清审计思路、提高业务技能;年轻同志要认真对待平时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实战演练,力争成为数据分析、数据转换和模型开发方面的专才。同时,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模型的自主开发,模型集合的更新升级,以此应对联网审计系统软件相对滞后问题。

审计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成本分析;收益分析

为了更好地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内部控制审计在“安然事件”以后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

因此,内部控制审计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

一、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动因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需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动因主要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阐述。

1.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意识,有效抑制舞弊行为

二十世纪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美国垂德威委员会于1993年的《虚假财务报告―1987-93美国上市公司分析》揭示:产生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与控制环境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了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从我国的现实看,郑州亚细亚、银广夏等事件,揭示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的原因之一是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高层管理当局缺乏正直的品质和道德水准,靠自身经营不能改变经营状况时,极易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告,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对防止和揭发舞弊、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产的安全完整有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出具报告,可以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发生,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2.提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控审计符合性测试,可提高对符合性审计的重视

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基本可信的,如果管理当局蓄意舞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内外勾结,都会导致内控评价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失败。

从主观因素上讲,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的成败极大地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和能力,恰当地估计控制风险。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源,与注册会计师忽视符合性测试有关。这暴露了现在国内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通病――重实质性审计,轻符合性审计。忽略对管理当局的品性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了解,从而导致对审计风险的低估。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的开展,可使注册会计师为降低自身的风险,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真正发挥制度基础审计的优越性。

二、内部控制审计成本和收益分析

1.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控制手段

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会产生如下成本: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超额工作量所付出的费用;把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进行信息公开的费用;对大众进行组织内部的审计基础知识培训的费用;审计人员为获取公司内部审计资格的基本学习的费用;聘请内部控制审计注册会计师的费用。

成本问题始终是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我国要切实有效地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制定的审计准则中也必须有防止审计成本过高的对策,在实施审计中也必须有控制审计成本过高。

解决内部控制审计成本过高,可以采取应当采取一定的对策,对症下药。比如,在审计准则中,可以规定某些成本过高而重要性一般的审计程序(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自评内部控制程序恰当性的审查和评价),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使用或不予强制要求,规定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等。在实施审计中,可以实施能同时满足实质性测试和内部控制测试两个目标的审计程序,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资料和他人工作结果等等。

解决审计成本过高问题也有一些间接对策,通过突重点提高成本投入的效益。比如,在审计准则中,将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限制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范围内,并详细规定必须审计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以及重要程序;在审计中,要求重点关注重大错报领域、舞弊控制测试、重大缺陷报告等。在审计实施中,注意从公司层面控制入手,开展自上而下的审计工作,以风险评估为导向,选择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同时达到多个审计目标的综合性审计程序,充分挖掘审计证据的作用等,从而有效的控制审计成本。

2.内部控制审计的收益分析

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和好处,主要体现在:减少投机行为、减少交易成本、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

在减少投机行为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执行及实施,能够对公司的高管进行监管,增加管理层的工作压力,从而使其实际地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的自我评估,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高管在对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程中的投机行为。

审计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审计成本 影响因素

一、审计成本的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主体、客体,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主要目标。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

任何审计工作的开展, 都需要消耗人员、需要资金支持、需要资本核算, 也就是说审计工作也是需要成本的,我们称其为审计成本。审计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审计成本是社会管理成本的组成部分,即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用于审计支出费用的总和。狭义审计成本是指完成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所支出人力、物力、财力的费用总和。对于一项审计工作来说,如果需要人员多、耗费时间长,其所需的资金成本及总的审计成本就比较高;反之则审计成本较低。我们通常说的审计成本一般是指狭义审计成本。

二、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主体。在企业界的审计中,审计主体一般指的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事务所一般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和完备的时间、资金预算,能够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同时,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降低了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

(二)审计客体。审计客体一般指的是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规模与被审计单位规模密切相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则资产规模或报表项目规模也就越大,发生的事项越多,账户余额越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投入的审计资源也就越多,审计成本也就相应地会加大。

(三)审计技术方法。先进高效的审计技术方法能明显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目前审计技术方法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使得

注册会计师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审计项目成本。“软件”方面主要是指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于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方法的应用。

(四)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成本的核心因素,近些年来,审计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商业风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遭遇到大量的案例。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事务所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审计资源,以减少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但审计资源的大量投入,使得审计成本不断增加。

三、控制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质量

(一)合理配置审计人员,有效利用审计人力资源

合理的人力资源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 审计工作是建立在审计人员职能和功效的发挥基础之上的。但是,审计成本的控制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审计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控制和压缩。在某种程度上, 审计人员成本的提高, 比如聘用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 但是在长期的环境下分析,这些更多的投入也为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高水平的审计员可以在规则允许内身兼数职, 实现多个层面人员的需求;高水平的审计人员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有效压缩审计工作的时间,从而降低审计成本;同时,高水平审计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审计硬件的功效,实现审计资源的效率化利用。所以审计人员是审计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雇用较高水平的审计人员,在有效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更好地控制审计成本。

(二)合理设定审计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审计程序是审计成本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审计成本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审计程序的合理设定和严格控制。通过管控审计程序, 审计时间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时间对于项目的运营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和成本,所以,必须选择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合理设定审计的程序, 预测和设计各项具体的成本开支数额和比率, 控制审计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的不必要投入。

(三)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为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收集充分而有效的审计证据时,他们必须按照最小成本支出的原则确定所需的审计程序。风险导向审计就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更加重视计划阶段的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体现为审计战略的选择,既注重降低审计风险,又注重节省审计成本。在选择审计程序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其根本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