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学笔记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1

经济管理系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各个专业中首先设立博士点,现在拥有4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点为国民经济学,下设4个专业,分别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涉外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

一、招生情况

一般的情况下,每年经济管理系会招收4~5名计划内的硕士研究生和1~2名委托培养及自费的硕士研究生,计划内的名额中会有2~3名保送名额和保留学籍的名额。因此,您在报考时应仔细调查清楚。一般情况下,每年会有50~60人报考,因此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要求您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这里向您介绍一下近两年的招生情况:1998年,计划内招生3人,计划外1人,保送2人,报考人数为60人;1999年计划内招生2人,计划外1人,保送3人,报考人数48人,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的录取比例为15:1~20:1。

二、教材的准备

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为:数学(四),英语,政治(文),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公共课的教材是一定的,下面介绍一下专业课教材的准备。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高稚光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预计今年出版;

(3)《微观西方经济学》,侯荣华,、赵国良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出版;

(4)《宏观西方经济学》,侯荣华、张铁刚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出版;

(5)《宏观经济管理学》,侯荣华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工业企业管理》,鲍学曾、王柯敬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这些教材您可以在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配楼一层的教材科买到,但值得注意的是您应早做准备,因为报考的人很多,教材科不一定有充足的存货。

三、复习和应考

(1)对本科为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考生来说,一般的复习时间应为6~7个月,要注意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的硕士点是国民经济学,同一般理工类院校的管理系的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论之。

有一点应提到的是,现在报考经济管理系的考生有很多(50%左右)是理工类毕业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可能比您强许多,您需要认识这种差别,并在复习时给予充分的重视。您的复习最好从基础课开始,建议您报名参加6月份的基础课补习班,尤其是数学补习班。这时参加补习班的目的并不是要要学到一些具体的东西,而是帮助您系统地回忆所学的课程,这比自己复习的效率要高许多,因此选择哪个补习班并不非常重要,只要不是太差即可。

从7月份开始真正是您自己复习的时间,这时如何合理地复习非常重要。首先,您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尤其是弱点,因为您若能被录取,各科成绩均要达到教育部和学校分数线。然后,建议您采用系统的复习方法--对于数学,最好是严格按章节复习,将每章的内容分为几个专题分别讨论,尽量能列出各个专题的要点和典型习题,并做笔记以供查阅;对于英语,首先应突击提高词汇量和速度;对于政治和经济及管理专业课,建议按某种线索将其划分成几块,详细地列出每个理论或事件的产生背景、条件、基本内容、其进步意义和不足之处,以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您在复习时可能仅重视基本内容而忽视其他各项,建议您改正过来,而且这不仅对复习而言,考试时也应按这样的系统方法来答题。

这样的复约要持续4个月的时间,进入11月份,在您填写报名表的时候,您的复习也应进入综合阶段,即将各个专题串起来,仔细研究历年考题,适当地做一些模拟题,并且报名参加经济学考研辅导班。这个过程会持续45~55天,而且是备考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在这之后的时间会有15~20天,是您进行模拟考试的时间,这时您更应注意的是休息,准备考试。

(2)对本科为理工类的考生来说,一般情况下,理工类的考生会认为对付文科专业的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经济类专业的一些东西是要背诵,但更需要的是能够理解并真正的掌握。

对本科为理工类的考生来说,一般的复习时间应为10~11个月,如果您以前未接触过经济类课程的话。在最初的5个月中,您需要完整地学习一遍专业课的考试必备书,这时并不需要背诵,而是要求您真正理解,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当然这期间也可以准备一些基础课如背英语单词等,但是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仅如此,若有条件,最好借阅本专业学生的课堂笔记以巩固学习。当您完成这些步骤后,就可以开始基础课的复习了,同样建议您参加6月份的基础课补习班。

理工类考生的优点是数学比较好,但弱点也是同样明显的--经济学的素养不够,因此需要您尽量以优点来弥补弱点。理工类的考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建议您将经济类科目也进行条块分割,列出大大小小的标题和1、2、3此类的要点,用理科的办法来复习经济类课程。这可能对理解不利,但可能更适合您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复习效率。7月份以后的时间安排应该同经济类的考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经济学考前辅导班您是一定要参加的。另外一点是,在考试答题,尤其是做论述题时,作为理工类考生的您,对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东西不要囫囵地写上,避免说出“外行的话”而影响整个题目的得分。

最后,一份工整的答卷是所有老师都喜欢和乐于见到的,经济类考试文字表述较多,因此,卷面的工整是非常重要的。

四、录取情况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2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课 数学基础 经济含义 实际应用

作为应用数学的投入产出分析课,要上好它,我认为主要应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教学常识问题、数学基础问题、经济基础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1.教学常识问题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想学生这个主体学得好,教师的主导很重要。而要导好一节课,我认为主要应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完备的授课计划、教材、参考书、备课笔记、教案等教学资料,还要有课后练习,以及相应的测试题目,以测试教师的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授课计划,不谋全局者不谋局部,不设计好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生整体所需的知识结构的话,也是不能很好地上好一节课的。具体来说,投入产出分析这节课,既涉及线性代数知识,又涉及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具体的生活应用等。所以必须要分析好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备好这节课。第二,要有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体现在以上的静的教学资料方面,而且体现在动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控上,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何开头,如何介绍数学基础知识,如何介绍经济含义,如何介绍日常应用问题,如何小结;如何和学生互动;如何控制时间,分配一段时间让学生来提问题等都要有很好的思考和布局。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2.数学基础问题

在线性代数里面,大家都知道矩阵这个工具可以求解线性方程组,而这个工具恰恰就是我们赖以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基础。

国民经济按照其属性分为若干部门,部门之间存在相互的投入和需求关系,各部门的总投入和同一部门的总需求相等。具体模型如下表。

其中x表示第i部门到第j部门的价值流量。从表的每一行来看,某一生产部门分配给其他部门的生产性消耗加上该部门最终产品的价值等于它的总产品;从表的每一列来看,每一消耗部门消耗其他部门的生产性消耗加上该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又由于总的中间投入等于总的中间需求,所以新创造价值应该等与最终需求。

进一步,我们可以定义直接消耗系数a=,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价值所消耗第i部门的价值。固定j,让i从1到n,然后让j从1到n,这样就可以得到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a),并由总投入等于总产出,可以得到AX+Y=X,其中列向量总投入或者总需求为X=(x,x,…,x),列向量最终需求Y=(y,y,y,…,y)。

再进一步,有AX+Y=X,AX+Y=X分别表示第一年度和第二年度的产出平衡关系,则有AΔX+ΔY=ΔX,ΔX=(E-A)ΔY,其中ΔX=X-X,而ΔY=Y-Y,E为单位矩阵。可以证明E-A的逆是存在的,该矩阵称为列昂捷夫矩阵,后一个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Y的变化,在C=(E-A)的作用下带来的X的变化。

再进一步,可以定义B=C-E=(E-A)-E,我们认为其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3.经济含义问题

矩阵C中元素c的经济含义就是国民经济第j个部门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而其他部门的最终需求都不增加时,第i个部门的总产出增加数。事实上,现假设只有j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其他部门的最终需求都不增加,即ΔY=e=(0,0…,1,0,0,0)(第j个为1)时,各部门的总产出增加数,也就是直接消耗增加数。让j从1变化到n,我们便可以得到矩阵C。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推导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C-E=(E-A)-E的经济含义就是国民经济第j个部门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其他部门的最终需求都不增加时,第i个部门的总产出增加数,也就是总消耗增加数。

当然,科学技术的改变可以改变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4.两个实际应用问题

某地有三个产业,一个煤矿,一个发电厂和一条铁路,开采一元钱的煤,煤矿要支付0.25元的电费及0.25元的运输费;生产一元钱的电力,发电厂要支付0.65元的煤费,0.05元的电费及0.05元的运输费;创收一元钱的运输费,铁路要支付0.55元的煤费和0.10元的电费,在某一周内煤矿接到外地金额50000元订货,发电厂接到外地金额25000元订货,外界对地方铁路没有需求。问三个企业间一周内总产值多少才能满足自身及外界需求?三个企业间相互支付多少金额?三个企业各创造多少新价值?

解:这是一个投入产出分析问题。设x为本周内煤矿总产值,x为电厂总产值,x为铁路总产值,则总产出向量为X=xxx,外界需求向量(也就是最终需求)为Y=50000250000,

直接消耗矩阵为A= 0 0.65 0.550.25 0.05 0.100.25 0.05 0,则原方程为(E-A)X=Y,其中E-A为列昂捷夫矩阵,由此解得X=102088 56163 28330,进而可得到投入产出表如下。

当然,如果我们将新创造的价值和经济的就业量联系起来,比如和平均工资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测算出最终需求增加引起的就业量的增加。

某经济划分为产业Ⅰ和产业Ⅱ两个部门,投入产出的资料数据如表3所示。

该经济的就业量与新创造价值呈一定的比例关系,问两部门最终需求增加为20%时,就业量将增加多少?

解:这是一个投入产出问题。可以先算出表中的4个未知数,进而可以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0.4 0.250.2 0.25,ΔX=(E-A)ΔY=2020,ΔW=810,最终可算得就业量比原来增加了。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3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51-02

投资项目评估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作为一种投资决策技术,是工程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本单位挑选合格的贷款项目时所采用的方法的依据。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实业投资分析技术,为企业培养具有投资评价能力和从事项目决策的人才。近年来,在《投资项目评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出席率低和看其他书等现象,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主要讲解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研究对象,投资项目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投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贷款项目周期与项目评估,投资项目的概况和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市场分析与生产规模分析,建设和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项目寿命期和投资估算,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与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的估算,财务效益评估概述及指标,货币时间价值,国民经济评估概述及指标,项目的费用与效益,国家参数与调整,社会效益概述及基本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方案必选的方法与应用范围,项目的总评估和后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要重视对投资项目评估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应精心设计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理念,精讲与简述相结合,每堂课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悉数掌握;要加强对投资项目评估的操作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给学生讲授较多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少量的实践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对投资项目评估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求在一学期32学时之内讲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取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结果是只能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讲授中,由于时间有限,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就立刻进入实际应用环节,有些难以把握;在讲授实际应用时,教师仍进行系统讲解,方法过于复杂,影响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只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每堂课都是先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再讲授本节课内容,实施满堂讲。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老师的“教”,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殊不知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学生只是一味地记课堂笔记,而没有进行个人思考;在考试命题中,注重死记硬背,学生只要将学过的内容背诵下来就能得到高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在实践教学中,还是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由教师代劳,不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很高,并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投资政策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现有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看,还不能满足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要求。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之前,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参与投资项目评价的实战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投资项目评估》的教学工作,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讲授,不清楚投资项目评价的实际情况,无法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由于缺乏在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天不足,指导学生实习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时的效果欠佳。

三、《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

针对上述《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以教师为主导,提倡循循善诱,重在引导。从而使师生双方主动介入其中,使学生能熟悉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从该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效性要求,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强,其中的项目建设背景分析、项目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技术的论证和经济分析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应结合国内外教材体系和投资项目的实际为学生教学增添新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并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如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课件和人人动手的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如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就要用到财务会计学、投资学的一些原理和指标,因此,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前后课程。《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确定的基础,技术评估是经济分析的前提,项目基础财务数据的估算是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所以,要在几个章节的内容都介绍完之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才可以得出全面的认识。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在《投资项目评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融入理论讲解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真实客观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在具体授课前精心准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些投资项目的具体案例,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课堂演示或独立操作,训练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之形象地理解案例的真实信息,达到项目演练过程与理论知识介绍同步进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开阔思路,例如,对于“投资项目寿命期估算”一节,介绍完自然寿命期、技术寿命期和经济寿命期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应选择哪一个作为项目的寿命期,可以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授课前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展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深入到投资项目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参与相关投资项目的评价,身临其境地进行操作实验,深入到项目运作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整理实务资料,增强对投资项目的感性认识,用实践经验收获、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教师应积极参与评估实务和科学研究,了解有关投资项目评估实际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探索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展科研成果奖励,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利用专用性强的软件,如EXCEL、SPASS、SAS等进行财务效益评估,通过实际模拟运算让学生亲身体验项目评估的实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年轻教师出国研修,到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投资项目评价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艺萍,贺艺.启发式教学在“公差与测试”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09.

[2] 关松立.“公共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41―142.

[3] 周昭安.启发式教学在高职高专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80.

[4] 张贵友,董浙云.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6):43.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4

[关键词] 荷兰病低端分工国际贸易

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相当于“十五”时期初2001年的2.8倍。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出口大于进口1019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三位。然而,在我国国际贸易繁荣表面下,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荷兰病及其诊断

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繁荣固然能改善国际收支地位和提高国民收入,但有时也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某些不利的变化。60年代,荷兰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随着开采量和出口量的上升,天然气出口收入快速增长(如1976年达20亿美元);经常项目从1967年~1971年的年均1.3亿美元赤字变为1972年~1976年的年均20亿美元顺差。但是,天然气带来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还有一系列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正常运转的副作用;天然气出口收入的急剧增长提高了荷兰货币(盾)的汇率(70年代中期比70年代初期高出16.4%),从而使制造业部门在面对外部竞争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工业生产的下降又导致失业率上升(从70年代初的1.1%提高到70年代后期的5%以上)。这种由于国内居民拥有国内自然资源的价值的改变而引起其他生产品制造部门竞争力和产量下降的情况被称为荷兰病(DutchDisease)。

在分析荷兰病时,一般常采用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登等人提出的模型。这种模型将国民经济分为3个主要部门:繁荣部门,即初级产品出口部门。该部门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可以包括: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发现新的矿藏、技术进步导致产量上升等等。落后部门,即生产其他贸易产品的部门,其中包括生产进口替代品的部门。这些产品既可以是工业制成品,也可以是农产品。非贸易产品部门,主要包括服务业、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当繁荣部门中出现繁荣时(即在初级产品出口部门提供大量出口收入时),这一繁荣会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影响:

一是消费影响。由于繁荣部门的收入得到增长,用于非贸易产品部门的消费也会随之扩大。如果对非贸易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数,那么,由繁荣部门的增加收入所导致的对非贸易产品的过度需求必然会提高非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对于贸易产品而言),进而导致实际汇率升值。虽然繁荣部门的收入中有一部分也被用于落后部门,但这种消费不会导致该部门生产的贸易产品的价格上升,因为这些产品的价格一般是依据国际市场价格而定的,而且这种过度需求还能通过进口来得到满足。

二是资源流动影响。繁荣部门中的繁荣还能提高这个部门中可移动要素(即劳动力)的边际产值。因此,繁荣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上升,从而促使落后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中的劳动力流向繁荣部门。劳动力从落后部门流出后,该部门的生产会下降。此外,劳动力从非贸易产品部门流向繁荣部门后将进一步提高由消费影响引起的对非贸易部门的产品的过度需求,并进一步促使汇率升值,导致更多的劳动力从落后部门流向非贸易产品部门。

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落后部门很可能是农业部门。这样,消费影响和资源流动影响可能会导致非农业化或非工业化和非农业化同时出现。由此可见,在诊断荷兰病时,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3个症状:非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实际汇率升值;落后部门中贸易产品产量下降,非贸易产品产量则有可能上升;落后部门中贸易产品出口量减少。

二、荷兰病、低端分工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荷兰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要素禀赋中,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丰富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价格最低廉的劳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作为加工制造的中心,承接着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国内、国际加工制造环节的投资,但这也给我国带来许多的问题。在我国制造业繁荣的同时,劳动力将会从落后部门流出来,而我国的农业部门就可能是这样一个落后部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久而久之我国农业部门的生产将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虽然在2005年我国粮食增长3.1%,油料增长0.4%,水果增长4.8%,蔬菜增长2.2%,但如果不是受到制造业这一繁荣部门的制约,我国农业的增长速度应该会更快。因此,我国农业部门的这一表面上的增长仍然应被视为荷兰病症状。

另一方面,我国人民币受到了很强的升值压力,受压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年顺差,而且外汇储备持续上升。但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在加入WTO后制造业部门的繁荣。由于制造业部门的收入得到增长,用于非贸易产品部门的消费也随之增大了。我国对非贸易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又显然为正数,那么由制造业部门增加收入所导致的对非贸易产品的过度需求必然会提高非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并最终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实际汇率可能还会进一步的升值。

荷兰病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会阻碍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正常运转(即所谓“非工业化”和“非农业化”),而且还会影响非传统出口商品的发展,而非传统出口商品的欠发达又会加剧对传统出口商品的依赖,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尤其在繁荣部门的繁荣持续不长的条件下,荷兰病的危害性更严重,因为繁荣部门以外的出口产品的减少会加剧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而开发新的出口商品销售渠道和重新获得业已失去的海外市场则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2.低端分工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在要素禀赋中,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丰富方面,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如其他贸易伙伴;尤其是密集使用技术和知识的产品生产,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不同贸易伙伴的国际分工位次,我国大多数产业仍处在低端分工位次上。即便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但主要还是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生产环节,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也就是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产品或生产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位次上,我国产品或生产环节一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作为加工制造的中心,承接着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往往只承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致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低位。这使得国际国内市场迅速扩大,简单粗放的产业扩张模式在中国再次显现,表现在外贸领域则为大出大进、粗放增长,由此带来外贸依存度较高、引发贸易摩擦、国民受益较低等诸多问题。

首先,粗放增长模式造成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市场较为集中,这使得美欧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经济增长常常对中国进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并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其次,粗放模式致使外贸增长更多地表现为数量型增长,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福利的贡献相对有限。同时,还将因低工资引发的打工群体大量社会及保障问题留在国内。

最后,这种粗放增长模式还造成中国对外部资源、能源依赖程度日渐加深。随着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比如,石油、铁矿石、氧化铝等重要的资源、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所必须的新的要素供给。在能源消耗增量中,中国所占的比重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而对短期波动影响最大的,正是在增量中所占的比重。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在逐步提高,这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时期中回避不了的现实。

三、引导我国国际贸易正确发展的对策

1.积极预防荷兰病

初级产品出口收入急剧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宏观和微观经济方面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1)封存来自繁荣部门的不断增长的收入。换言之,政府应积聚外汇储备,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而不是使这些收入全部用于国民经济的投资。这一做法常被称作“汇率保护”,因为它能避免或减少由消费影响引起的实际汇率的上升。这样,落后部门不会因而对汇率提高而处于不利地位。

(2)如果政府不采取封存这一措施,那么另外两个措施也是值得加以考虑的。一是采用双重汇率,即对繁荣部门实行升值的汇率,对其它贸易产品则实行贬值汇率。这一措施的不足之处在于政府较难长时期地维系双重汇率制。二是增加对繁荣部门的课税,并将由此获得的税收用于补贴其它贸易产品。但是由于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原因,如何提供补贴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3)关税保护也是一项可以考虑的防治措施,尤其在汇率不得不升值的条件下,关税可用来保护制造业部门,以消除“非工业化”的不良影响。这是因为随着关税的提高,国内制成品的价格可上升,该部门中企业就能扩大生产规模。

(4)扩大海外投资。这一措施不仅能减少繁荣部门的收入对其它部门的压力,而且 还可为政府采取防治荷兰病的措施和进行结构性调整赢得时间,并在若干时间后获取海外投资利润。但是,如果繁荣部门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且海外投资的数额很大,那么这些投资的利润有可能出现一个派生的“繁荣”,再次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5)积极发展出口多样化。无论初级产品的繁荣是长期性的还是暂时性的,出口多样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出口多样化的实现既能减少对单一产品出口的依赖,使出口收入免受世界市场上价格波动的影响,又可以在繁荣消失后确保必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尤为重要的是,出口多样化的发展还能带动落后部门的发展,并加强繁荣部门的前向和后向联系。

2.从低端分工向中高端分工转型

(1)从短期来讲,我国需要加强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的合作。那些掌控核心技术的势力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制衡关系。后来者们完全可以选择与其中一些技术领先者组成战略联盟从而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真正控制核心技术的利益体也不可能不顾忌到众多外界因素对其霸权的担忧,这会大大减弱核心技术所带来的优势。“从这种角度看,真正掌控着核心技术的利益体并不见得会比其他人轻松,他需要制衡与考虑多方的力量与利益。”

另外,我国企业直接对外资企业进行收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的获得先进的技术。例如联想就曾对IBM的全球PC和笔记本业务进行了收购。显然,这次收购的同时联想获得了较先进的技术,这将大大提升联想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材 循环经济 解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27-02

按传统的概念,教材或教科书就是指课本(纸质课本)。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是指广义的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关于教材的定义是这样给出的: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1)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用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教材(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和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本文所解析的仅指高校教材而言,不包括中小学教材。又仅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及其他。学习经济学,懂得经济事务,是现代教育人的一个标志。

一、高校教材征订发放的经济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我国高校的诸多经济活动中,教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和主要的物质消耗活动,基于校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高校教材的使用,就是要研究怎样在高校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努力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推动教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据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这是人数相当大的群体,甚至超过某些小国总人口的数量。又据国家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出版大专及大专以上课本34896种,3.0690亿册,总定价79.6048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09%,总印数增长14.23%,总定价增长15.94%。可见高校教材市场真的很大,其征订和发行确实是一门了不得的“事业”,因为高校教材的征订发放既不是免费的,又不属于商业行为,不能赢利。

在经济理论中,供给是由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决定高校教材的实际供给数量。但多少年来,我国实行的高度行政垄断的教材征订发放体制,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不管你想要不想要,不论你家庭是否贫困,一视同仁。从这点看比较符合经济学原理,因为经济学一般并不研究道德,因为道德要求的是多为他人着想,而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是假设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虽然每年发的教材很多,但是相当一部分教材上过课之后就放在一边,教材的真正利用率约60%左右。一些专业课的教材或有保存价值,而不少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教材,也就是上课时翻翻,一旦考完试,崭新的书本就被束之高阁,只等到毕业当作废纸卖掉。有一个同学说:“我是属于比较爱书的人,小学的作业本都舍不得扔掉,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现在至少有30%的教材是不值得保存的,完全可以重复利用。”因此,每到毕业季节,全国许多高校校园内由同学们自发形成的二手书市场,往往是各高校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毕业生将自己用过的教材、教辅资料折价卖给低年级同学,一本原价一二十元的书,三五元就可以买到了。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学生还开辟了网上二手书市,将各种求购或出售二手教材的信息贴到校园论坛里,很受欢迎。采访中许多学生告诉记者,高校年复一年的毕业生,都为一摞摞教材发愁,内容不过时且形式很整洁的教材,走出校门可能就用不着了,当废纸卖掉太可惜。

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每年的5-6月份,即高校学生毕业前夕,很多高校都会出现大量处理旧书、生活日用品的市场,季节性比较明显。但教材的循环使用却难能见到。和国外相比,我国学校教材循环使用的步伐很缓慢、覆盖面小、循环使用的层次较低。教材的循环使用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存在“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因此,2006年1月教育部在的《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中指出:“学校承担着育人和科研的任务,且涉及的师生众多,抓好节约型学校建设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是说高校教材的循环使用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这是阻碍教材循环使用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教材的循环经济研究大有可为

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即是关于稀缺资源的各种利用法的选择。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自由免费取得,那就没有必要节省资源,也没有经济问题。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蕴藏着巨大的节约空间。如前所述,高校教材大约有1/3完全可以循环使用,中国的统编教材(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两课”),恐怕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教材。笔者从来不敢说它不重要,但重要并不等于不能循环使用。保守测算,全国仅一届高校毕业生一年就可节约4亿元左右。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和专家呼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对高校学生教材进行循环利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2004年4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曾指出: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与科学的发展观相适应,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基本思想是以“减量――利用――循环”为行为准则,有效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友好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节约的不仅是巨额的书本费,它所带来的资源连锁节约效应更是可观。广西政协委员龙鼎复曾算过一笔账,目前生产1吨文化纸,需100吨净水、100度电、3立方米木材、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再加上印刷销售等环节的耗费,可以想见,如果每年节约数以亿计的高校教材,同时节约下来的资源数量又是何等惊人。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3370万公顷,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6;覆盖率是16.55%,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和保持生态平衡的25%~30%的比例,而且分布不均,质量较差。

循环经济的实施具体到高校校园,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可以算作微观层面。高校虽不是企业,却有大量的消费活动,存在大量的校园经济。若以循环经济的视角看高校发展,就可理解为高校在自己的全部运作环节上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培育和提升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将涉及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面向循环经济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高校教材循环经济的博弈

虽然教材循环利用节约空间巨大,但是推行起来未必顺利,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做法必将牵动多方利益。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的教材用量特别大,这对出版社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利润。事实上,现在出版社靠教材吃饭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如果推行教材重复利用,那无疑动了出版社生存之本,出版社肯定不会愿意。对学校来说,教材涉及的利润虽然不多,但也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学校还需要花费人力做这件事,这对他们来说,积极性也不一定高。因此,推行教材的循环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前来看,落实教材的循环使用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说,课本循环使用显然是值得提倡的。而且,从国外来看,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他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保证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从我国实际国情来说,无论是从观念层面,还是从操作层面,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教材的循环使用。如新华网重庆2006年10月24日电,重庆三峡学院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院本学期开始,在民族学系试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从2005至2006学年上学期开始,三峡学院民族学系的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协调下,以教材原价格的50%向低年级学生转让教材。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试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民族学系有90%以上的大一新生通过此办法得到了满意的教材。获得教材的同学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经济上很划算,还能在书本上看到学长们的重要记录,事半功倍。转让教材的同学也表示:用过的书当废品论斤卖掉太可惜,实际上浪费了不少资源,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建立是一件好事。三峡学院一位负责人表示,教材循环制度在民族学系试行一段时间后,将总结完善后向全校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倡导节约新风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节约意识。

另据荆楚网消息:2008年6月,湖北工业大学由教务处和校学生会联合开办的“爱心绿色书屋”正式挂牌。在全校范围内以原价格两折,回收来年可能要用到的教材,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出目录,挂在校园网上,供需要的学生查询购买。“爱心绿色书屋”开办不到两月,就回收5000余册近700种旧教材。绿色书屋的书籍除了低价(加一角钱的整理费)卖给需要的学生外,还赠书给贫困生。2009年9月7日,学校联合书商资助了第一批贫困生44名。在该校的教材计划表上,笔者看到了2010年新学期接受第二批资助的学生名单,教材总价从200元到500元不等,平均相当于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湖北工业大学的“爱心绿色书屋”让旧教材重复利用,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受益。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学生买新教材的经济负担,又提供了学生勤工俭学的岗位,还倡导了循环利用书本的科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该校郭志庆老师说,该计划今后将每年坚持向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贫困全日制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免费资助教材。使用旧教材是教材循环利用的一种方式,接受采访的同学们都赞同教材重复利用。采访中有位学生算了一笔账:一学期要用教材10本,每本原价20元,一人一个学期教材购置费200元,一个年级4000人,总计80万元。如果使用旧教材,每本以原价两折计算,总计16万元,可以节约64万元。

笔者在此探讨高校内教材的“小循环”,不涉及出版社、书商等。可行性在于,现在很多高校已实行自愿订购教材,这是实现教材循环使用的基础。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一是在大学城附近招商建立旧书店。据了解,很多可大学附近都有旧书店,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二手教材供不应求。一本九成新原价16元的书,只卖2元。二是在高校里设旧教材书店。收购旧教材、旧书同时也经销新书。三是开辟校园网上旧物交易。通过网上海报栏或二手书交易市场,开展网上求购或拍卖互通有无。四是建立校园旧书市。由图书馆、校团委或教材科专人负责组织,指定固定场所、固定周末时间,自由交易,长期坚持。五是图书馆议价收购。通过议价收购,规定教材属于学校,由图书馆统一保管,学生使用时到图书馆借阅,如有污损或遗失,则要支付赔偿金,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可大大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六是设立教材旧书服务部。教材科可以聘人专门从事这项业务,也可安排在资源开发部门管理。随时掌握各个学科教材的使用和变动情况,通过市场运作,满足学生需求。在收购过程中,可以对二手教材的书品提出要求,这样也可促使学生在用书的时候倍加小心,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教材科为学生服务观念意识的提升。上述方式,可以解决多数学生把书当废纸卖掉,而很多学生却淘不到想要的二手教材的矛盾。

四、结语

201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贝迩中国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贝迩年会”上,教育部与环境保护部正在协商建设绿色大学。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词,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高等院校应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培养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和意识为核心,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校园为示范,传播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消费,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质量,把高等院校建设成为环保教育的先导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引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教育资源节约意识还相当淡薄。不仅是教材,其他的很多教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教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教材的重复使用也许是一个小问题,但教育节约意识却关系到教育的长远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予以反思:如果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真正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那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因此,用经济学来思考问题不仅符合当前利益,也符合长远利益。高校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培养人才的科研教学机构理当先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本论文为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090094)的阶段性成果。]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6

此文系山东大学(威海)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项目编号B201429。

摘要: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

财政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亟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育效率,以适应通识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财政学 通识教育 案例教学法

一、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综观各校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

开展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专业教育的缺陷,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如果缺乏马克思哲学这一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将是片面的。因此,在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以为统领,以国学、艺术、经济、法律等学科为辅翼,全方位开展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

2.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视野开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大学教育日益庸俗化,高等教育已成为一部分人攫取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自我净化的途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缺少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通识教育是贯穿所有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体系,是对学生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撑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具体技能。因此,通识教育可以克服高等教育的庸俗化、功利化,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来要义。

3.使学校具有自我特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办学特色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各校相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自我特色,不利于学生的选择,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开展通识教育,可将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之中,也可将高校所在地域传统文化灵活穿插在通识课程里。这样可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坚冰提供一条捷径。

二、《财政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劣分析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财政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可称之为国家理财学或政府理财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分配规律。通过财政学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提高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因而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社会知识。从此而论,财政学应该作为通识课程来向所有高校学生讲授。另外,财政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内容广泛,与经济学相关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要将财政学全部内容介绍完毕,需要大量学时。而通识课往往课时有限,在极为有限的学时里要将财政学讲好、讲精,就必须做到在通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索教学规律;突出重点,围绕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并将财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三、《财政学》通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通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在财政学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政学通识课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财政学通识课学生基本上是非财经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弱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和财政密切相关,财政学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能极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财政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财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政策。通过案例介绍、讨论及点评,学生们会从现实到理论,从家庭、企业到政府,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有关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群体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无疑大有益处。

四、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通识课中的运用

1.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就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编排。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符合经济实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经济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事件。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熟练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路灯”和“公地的悲剧”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问题。第二,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通识教育中,案例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难以在现有知识体系内展开分析,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案例应有系统性。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针对所讲的财政理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并有序地选择和编排。

2.案例呈现

财政学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的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类知识时引入,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例如,在讲授转税收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绍英美国家二战之后税收支出的案例,使学生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政府税收支出的作用;在讲授税收原则时,则应先讲解理论,后呈现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强化对税收原则的理解。呈现的财政学案例,在内容上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在形式上大多以文字描述,也可辅以适当的表格和示意图等;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3.小组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财政学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应于学期开始初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其负责组织和协调。案例先以课下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分析材料或PPT,在课堂发言汇报。对于同一案例,由于知识基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质内容,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应的财政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在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意见或制作PPT过程中予以指导。

4.案例总结与归纳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总结或书面总结来点评学生的讨论,一方面要对各组讨论情况予以评价,另一方面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和延伸,阐明自己的明确观点,对该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描述对一般知识作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龙.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何锡辉,赵修文.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凸显及其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 4 ] 刘艳平. 关于财政学教学过程优化创新的思考[ J ] . 时代金融,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