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1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总量分析总价格水平。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 。

2、同时宏观经济学也运用了多种 模型去分析国民经济情况 。

3、比如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都是围绕着价格需求来发展变化的。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彻底掌握 。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2

一、个量研究方法和总量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个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往往使某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局部特征表现的非常淋漓尽致。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无法观察到宏观经济问题对个量关系和个体经济行为的反作用。二是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通常是带有条件性的。主要是因为这种研究方法是基于某些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排除了外部经济因素来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然而在现实中,外部经济因素却常常是经济变化的重要条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外部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容忽略。

(二)总量研究方法

总量研究方法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只见树林不见树木,从而忽略某个重要经济个体对整个经济总量的影响,因为在这研究方法的内在结构中,经济个体对整体的影响常常是不清楚的。

有些人会认为:个量研究方法和总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完美的研究方法,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首先,个量和总量并不是可以刻意无缝对接的,它是有条件的,然而这个条件是可变的,没有规律可以遵循。所以很难找到可靠的模型或方法进行自动连接;其次,个量研究方法和总量研究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有区别的。在不同的研究前提下,强行把两种方法进行结合,就很难得出有效的结果。

二、实证和规范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实证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由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经济后果是客观事实。保持价值中立是这种方法的核心和基础原则。然而,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是研究经济的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作为依据。

(二)缺陷分析

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明这两种方法是有机融合的,各有优缺。即便如此,这种分析方法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这种分析方法理论性和教条主义色彩浓厚,与现实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造成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极低。其次,实证研究力图用掌握的有限的经济数据和现象去证明普遍适用的经济命题,不可避免的具有概率性。这就会造成进行规范研究时,经济命题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和前提是错误的,错误的起点和前提自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经济结论。最重要的是,两种分析方法可能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三、动态和静态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静态研究方法就是抽象掉了了变化过程和时间因素而静止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致力于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以及均衡状态的达到所需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所需的时间和形成均衡的过程。

动态研究方法则对经济体系的变化运动的数量进行分析。它是通过引进时间因素来分析经济事件和经济行为从前到后的变化过程。是否考虑经济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从而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二)缺陷分析

静态分析完全抽离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静止的孤立的考察某些经济现象,忽略了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因此,我们很难把这种分析结果应用于生活,以知道我们的经济实践。

动态分析是把经济现象看成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然而这种分析方法复杂难求,即使可以操作,也需要大量的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是不符合实际的,自然这样的研究方法也得不出正确的研究结果。明显,它不仅与静态的分析方法有冲突,而且与现实不符,我们自然要对其结果存疑。

四、均衡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均衡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经济生活中的变量如何趋于均衡的方法。均衡分析方法通常分为两种: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将经济现象分成经济部分,只对部分进行集中研究,而忽略其他部分。一般均衡侧重于通过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

(二)缺陷分析

(1)由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影响均衡的条件经常发生,以至于经济均衡是难以达到的。(2)均衡分析法忽视了过程与结果的联系而仅仅重视因果关系,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往往忽视均衡过程与均衡结果之间的联系而仅仅重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中诸多经济现象。(3)均衡分析法最大缺陷的是只是把经济系统中参与人看作是互不联系的单个人(仅研究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因而,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现象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五、数理模型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数据模型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进步的标志,数理方法的应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经济规律,使经济具有了科学的形式。但是通过单纯的理论演绎得到的结论是很难去反映经济事实的。

(二)缺陷分析

首先,这种研究方法注重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依赖于统计事业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有很多经济数据是无法量化的,即使可以量化,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却无法模型化。其次,数据和数理模型的运用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很可能依附于某种政治或经济的力量,从而造成不顾客观实际和具体的社会关系而歪曲经济事实。最重要的是,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实践经验不同,人们考虑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经验数据。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些差异,滥用经济数据,滥用数理模型,随之而来必然是不切实际的研究结论。

六、结语

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方法被引入经济学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缺陷进行分析,是为了使人们在使用某种研究方法时,注意其却缺陷的干扰,在研究结果中剔除这些缺陷的影响。即使联合使用这些研究方法也有可能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对于联合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慎重,以得出有效的可用的研究结论。(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9.1

[2]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1

[3]强天雷,任保平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述评[J]经济评论2001年03期

[4]许纯祯试析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5期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微观和宏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1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应用;策略

1 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设置好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能力,综合评估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如下: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多,纯讲授理论学生理解效果比较差,也会影响学生接受效果。通过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心学习的驱动力,从而高效学习。

(2)有效引导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后,理想目标就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有效地做出市场行为或经营决策,但是不少学生是书呆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增强师生互动。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的理论讲述,不可避免地变成教师的主场。通过案例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学生理解案例、分析案例,主动消化案例中不懂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教师提出更难的问题,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2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

(1)精选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主要来自于西方世界。对于学生比较好理解的案例肯定是本土化的案例。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问题式、陈述式、决策式、实录式案例等。教师应该根据经济学中不同的知识点,预先确定好案例类型,同时在讲解经济学概念时,让学生自己先查找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选出最适合这个概念的案例,目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自我感知。

(2)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不是教师呈现,而是加强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激励学生分组竞赛,通过分组,选出组长和分配好成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点,将精选的案例,制作成PPT,案例呈现部分包括,讲述者(讲述者的仪容仪表、表达流畅程度、知识传达)、PPT内容(案例简介+案例分析+案例启示)、PPT形式(制作颜色、图文)。

(3)分析与讨论案例

由组长引导,成立讨论小组,分析案例呈现中呈现的案例简介,引发学生对于案例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案例时,注意学生的角色定位、讨论的氛围,教师在分析与讨论案例过程中,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引导与监督者,尽量让学生积极讨论,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4)评价案例与知识开展

学生分析与讨论完案例,对于案例有一定结论陈述,教师此时才开始真正进入教学角色,将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并开始进行知识点开展,教师结合自身学识并要讲解的知识讲述新案例。

(5)形成案例库

一学期完毕,要求每一组组长共同努力,将案例整理,形成电子案例库,让学生加强复习,巩固案例中所传授的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库让学生感知一学期来自己所做出的学习成果。

3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从而难以让学生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将教学的案例本土化,这样能够案情清晰好理解,本土化的案例,透过现象理解本质,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解。

(2)案例开发渠道多样化

鼓励商学院教师自主开发高含金量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更多的经济现象,将经济现象与经济学原理结合;与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来锁定案例,比如说经济学中的市场行为,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市场行为和决策的理解;与校外其他资源合作共同来开发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案例;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上选取案例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案例。

(3)增强案例趣味性

趣味性极强的案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促动师生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查找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典型的案例,增添趣味性,比如:古人吃饼,吃到第五个后悔迟了前四个,叫学生思考古人结论是否正确;通过俗语或成语故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经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机会成本。生活中丑男配美女的经济学原理等。

(4)凸显案例实用性

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如果学生机械地记忆理论,那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就不明显。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凸显案例实用性,在讲解概念时先要引入生活场景,将生活案例加以分析,在经济学原理分析题中加入生活小常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既能改变师生角色,也能改变教学氛围,但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本土化还存在不少问题,未来西方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实践需求;实践需求导向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李琦(1989-),男,湖北汉川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巍(1986-),男,湖北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14-02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综合专业人才。工程经济学是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可以很好地把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基础课。工程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在保证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同时,使工程技术活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工程经济问题,例如从经济效益出发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选、评价等。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很强,通过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可以学以致用。目前,对“工程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研究都强调要进行案例教学,如余剑英[1]提出以一个实际项目案例贯穿教学始终;邓宏钟等[2]提出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未来工作设计案例来进行教学等。

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在向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应该意识到该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工程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什么,相应地思考现在的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教,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实践需求种类

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什么。从目前实际来看,对于“工程经济学”课程,其实践需求有以下三类:

1.就业需求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工作岗位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工程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问题,如对同一个施工项目,有多个工程技术方案,要从中选择一个最节约成本的方案,或者需要进行某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此外,既充分掌握工程技术,又懂得相关经济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也比较受招聘单位的青睐。因此,强大的就业需求成为影响“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种类之一。

2.考研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了考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于需要参加工程经济相关专业入学考试的学生,例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工程经济学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门考研专业课。因此,对于这些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充分理解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需要掌握资金等值的概念及计算,需要熟练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和盈亏平衡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只有打好了这些工程经济专业基础,他们才能在考试时灵活、熟练应用不同的概念、方法,从而在考研时取得一个好成绩。应该看到,考研需求已经成为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种实践需求。

3.职业资格考试需求

作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通常都要参加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与之相关的多门职业资格考试都要求报考者参加工程经济学的考试,例如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这样的考试安排也是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因此,职业资格考试需求就要求在大学中要较好地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

二、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

考虑到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三个方面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就不应该再是仅仅根据某本教材不加筛选地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下,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思考未来实践需要在现在的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构建一个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

1.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总体框架

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首先都应该明确并时刻牢记“教”或“学”的需求导向,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很强的目的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学习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效率。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可以建立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体,即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下,明确各自“教”和“学”的目的,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进行“教”和“学”。在课程教学之前,以及整个“教”和“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充分地交流、沟通,从而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合宜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并具有相应的解决工程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可以通过“教”和“学”满足实践需求。

从整个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出,在实践需求导向下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很强,这可以使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抓住教学主线,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与“学”

在实践需求导向教学的内部反馈调整系统中,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进行“教”和“学”,然后通过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并收集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分析、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然后任课教师和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并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任课教师应该以满足实践需求为授课的目的,主要从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并适宜的授课方法和手段、课堂与课后讨论三个方面来调整和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工程经济学知识。

1)根据实践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明确为了满足实践需求,应该向学生教授哪些知识、需要教授的这些知识哪些是只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工程经济学起点比较高,其课程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整个“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等值计算以及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概念及计算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保证其授课时间。

虽然说要以实践为导向来精选教学内容,但并不是说不再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反而更应该提高对工程经济学中基本知识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些是实践的坚实基础。在根据实践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时,应坚持“注重实践、保证基本理论”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任课教师自己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因此,“工程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该持续关注工程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适宜、有效的课堂授课方法和手段。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快速、准确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够使他们充分掌握这些知识,是任课教师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工程经济学”而言,其课程内容量是比较大的,通常情况下学时安排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是有限的。因此,在“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 PPT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生动直观。这可以在大幅度地缩减占用教学学时的同时,大大增加课堂授课内容,这可以提高授课的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需要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时,可以用excel来演示计算过程,因为在工程实践中,一些工程项目的寿命计算期是比较长的,采用手工计算会使整个计算过程耗费过多的时间,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课堂的演示中,就可以用excel来演示计算过程,并建议学生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计算这些经济指标的能力,这在实际工作中将是十分有用的。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证明在工程经济教学活动中十分有效。[3]在上课之前,任课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将现实中的事例或案例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对案例进行经济效果分析和评价,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他们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课堂、课后讨论。“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课程内容的传授和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沉闷的,时间一长,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疲劳感。此时,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课后讨论会调节整个课堂气氛。此外,通过这种平等的课堂、课后讨论,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使他们在对比思考别人的见解和自己的理解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该问题。课堂、课后讨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课堂上在任课教师的主持下学习分组讨论,并由每组代表发表自己组的主要观点;通过网上课堂、网上讨论进行讨论等。

(2)实践需求导向下的“学”。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任课教师只是学生的一名服务者。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学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学习。

1)培养主动学习、自学的意识和习惯。前面介绍的三种实践需求都是学生未来可能的需求,在这些实践需求导向之下,学生首先应该意识到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未来从事工程经济活动的专业技能,自己是工程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此,应该主动学习工程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培养自学意识和习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自学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可以把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这会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要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学习,任课教师也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对实践有用的拓展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在拓展学习中也可以加深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

(3)考试方法的调整。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可以对考试方法进行调整,可以将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于课堂测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可以给出小案例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应用合理的工程经济方法进行计算。另一方面,对于课程考试,可以尝试改变常用的试卷考试方法,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份实际材料,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查阅资料,来完成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分析一个工程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等,这对学生来说会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他们未来实际工作内容的一次模拟。

三、结论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注意实践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等实践需求为导向,调整“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该课程教学适应时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工程经济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剑英.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156-158.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经济分析方法;刑事诉讼法学;经济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1.282

由于经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在刑事诉讼实际案例中的一些不当应用,使得其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可以对相关法律的发展健全提供参考。

1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

虽然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面对一些简单的刑事诉讼案例,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快捷方便的进行解决,但是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经济分析方法在运用时自身就存在一些弊端。大部分早期支持经济分析方法的法律学者都持有相同观点,无论刑事诉讼或是经济活动,都存在一个社会目的,推动人们进行相关活动,在选择的方法上,都存在最佳路径,以达到最大的利益。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经济分析法早期的学者,还是之后对其进行补充运用的学者,都把刑事诉讼法律上的案例进行抽象化,转变为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进行解决。[1]在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就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实际生活中刑事诉讼法的运用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无法解决。这种经济分析方法本身的弊端也正在显现,在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性。

1.2经济分析过程忽略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

在刑事诉讼法中,从诉讼程序到相关法律的修改实施,都需要严格的制度流程,用来保障法律权力更好的执行。换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各个现象进行分层,每一层对照经济活动中的一段区间,这样便能把经济规律运用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中。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障碍,在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忽略了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行为的理性、自由选择受到较大限制。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是理性的选择行为模式,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外部条件约束下要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如果在理性和自由选择之间实现目标,就会有特殊情形限制。在法律意义上,绝对的理性会束缚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如果说在私法范畴内当事人的行为能够较为自由选择并理性地达成利益最大化,那么对于身处公法领域内的当事人尤其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而言,自由选择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具体到刑事诉讼的实际案例中,如果当事人进行理性选择,就不会知法犯法,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事人在做出违法行为时,也存在很多“身不由己”的状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两者交叉出现,也不能简单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的理性前提,而是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1.3分析过程没有论证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前提性

在经济学中,对于纯粹的经济问题都有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但是对于文化、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分析并不完备,对于很多非经济动机因素,经济分析无法考虑进来,也不具备应用性。基于以上原因,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同样面临一些阻力。

一个是关于不确定性的问题。依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古典经济人范式把自利作为目标函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根本动机。但是加里・贝克尔认为,“个人利益”不仅仅是货币收入等纯粹经济利益,而且包括社会地位、名誉等非经济“利益”,这才是经济人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新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范式“最终仅仅是提出一个原则: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之间做出选择时――各种选择的结果将对个人‘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将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相反”。[2]但是这些经济学家都没有对经济分析方法自身所具备的不确定性进行合理的阐释,经济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和法律分析方法所要求的确定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障碍。

二是关于非理问题。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为分为四种:一是工具理性行动,指个体借以实现其精心计算的短期自利目标的方式;二是价值理性行动,这种行动取决于对真、美或正义之类较高等级的价值,或对上帝信靠的一种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三是情感行动,指由感觉、激情或情感状态决定的行为;四是传统行动,指一种养成习惯了的行动。通常来说,法律经济学中理性人行动属于第一、第二种,社会行动中只有少部分人属于第二种行为,而第三、第四种行为不属于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这就导致了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研究中本身的弊端。

2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2.1经济分析方法在非经济领域的应用探索欠缺

经济分析方法侧重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在面对非经济领域时,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它在适用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在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诉讼是有关犯罪方面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刑法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规定什么是犯罪行为,如果有不法的行为,诉讼时应该要遵循怎样的流程,如何进行应有的程序;如果没有找寻出犯罪证据,该如何找寻有利的证据。刑事诉讼法涉及犯罪人员,立案、审查、审判等过程的复杂程度必然大大增加,因此,经济分析方法在这些专业领域的欠缺是其产生相关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

2.2社会关系网使得刑事诉讼复杂程度极高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中关系网更加密集,在私人关系盛行的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一些刑事诉讼案件中,涉及的因素过于复杂,纠缠难清,牵涉的方面太过广泛,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3]案件涉及不同区域以及之间所夹杂的关系,都是较为复杂的,这些情境下使得经济分析方法适用难度加大,因此在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时便很容易出现问题。

3结论

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其在某些问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正是由于刑事诉讼具有某些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分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就必须要对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创新运用,灵活地运用法律,才能更好地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同时,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具有某些专门性,在一些非经济领域存在很多的薄弱部分,加之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在将经济分析方法实际运用到刑事诉讼法研究当中时,便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分析清楚它出现的原因,进一步避免它的产生,使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上的运用。我们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解决问题,最终使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得以更顺利的应用,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羊俊潮,王丽娜.“有限附带”的经济分析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1(14).

[2]黎桦.论经济分析方法在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实现过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6

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基础以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方法应用效率更高,使得学生在以其为主体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具有丰富性

由于小学数学书本知识较为枯燥乏味,若只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呆板无趣的消极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应具有丰富性,从而使学生每节数学课都会感到新鲜,并愿意跟随教师的节奏探索数学的奥秘,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乘法口诀”的教授时,再讲完口诀产生的规律后,通常会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背诵,这种背诵效率并不高,还会产生“过目就忘”的消极现象。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创设“乘法口诀竞技擂台”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发挥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效背诵目的,而参加“擂台”时,可采用团队强大模式,当小组内成员回答不出惩罚口诀时,组内成员可以快速补充回答,促使学生车能发口诀记忆更为深刻,而学生在具有丰富性的教学方法下,会更期待数学课堂,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1]。

三、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注意实效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使教学质量可以有所提高创新变革除了许多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不乏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理念。虽然,教学方法在不断验证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代表教学方法就是万能的,可以惯用在所有教学内容中。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用理念,摒弃“拿来主义、机械复制”等错误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促使教学方法实效性得以充分显现,从而使得学生可有效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书本中的图形与物体在生活中搜罗相应的实物,并拿到课堂上来和组内同学研究这些物体与图形的特点,使得学生通过分析、观察以及总结得出自学结论,而教师则结合小组学习结论,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集中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将这些物体与图形特点、关联性与区分别进行展示,则使这些知识无法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走马观花”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就将遗忘教学内容,失去应用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促使教学方法可发挥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做到师生关系民主化

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民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范围更加融洽,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更高,从而使教学方法可有效落实。构建民主化师生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一是注重学生的质疑。当学生对教师所数学知识产生质疑时,说明学生就该问题已经展开了思考,若教师一味按照进度授课而忽视学生的质疑行为,则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W生与教师课程教授进度出现脱节,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应,只要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质疑均应第一时间给予回答;二是注重师生互动状态[3]。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加之数学学习本就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小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而这时教师不应一味批评学生的行为,应以平等视角去分析学生产生溜号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当中来,并用平等、柔和的心态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会因教师耐心的劝解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对数学产生好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4]。

五、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无法同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小学数学教育方法应注意理论结合实践,使得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下,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印证看似很难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方法更为高效。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克与千克”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可以高效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向每个小组发放一些重量不一的糖果与天平,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找到这些糖果的内在关系,通过20min左右的实践时间后,学习小组会得出100块最小的糖果重量与1块中体积糖果质量相等,而10块中体积糖果与最大体积糖果重量一致,而这时教师可为学生分别称量出三种型号糖果的重量,并引导学生将重量关系带入实践结果中从而得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为了奖励学生动手实践与主动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可将糖果分给学生作为奖励,使得学生感受到通过实践探索数学知识成果的喜悦,其中学生通过实践形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以及总结等能力,符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需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