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价值范文1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它实现商品的价值量。对于价值构成,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剩余价值的部分(M)。商品的价值(W)=C+V+M。对于价值规律,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既包括价值交换的关系,又包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关系。总的说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以现实价格波动为中心。在简单商品生产情况下,价格是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价格不再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直接围绕转形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转形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价值由于产业资本的参与分配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不创造价值,但资本仍然参与价格的形成。所费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K),又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P)。这样,就转化为生产价格=K+P。其次价值由于商业资本的参与转化为完全的生产价格。商业资本是有一部分产业资本形成的。商业资本不具有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但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因而也属于职能资本,从而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商品的价格就由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加商业利润加纯粹流通费用构成,这就完成形态的生产价格转变。最后价值通过土地所有权的参与再转化为垄断价格。土地由于所有权的存在使它具有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的地租。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最终形成垄断价格。
(1)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该理论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有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等。以后以杰文斯和瓦尔拉为代表的数理经济学派与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大都是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
(2)均衡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又称均衡价格论,它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相交之点。供给价格受生产费用决定,需求价格受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均衡价格论是当代西方价格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中主要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论为代表,一直到后来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的一般均衡价格论,还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提出的动态均衡价格。
(3)“创新”价值论。这种观点通过引入新产品、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自动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创新”价值论又称自动化价值论。这种理论是由美籍奥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等书中宣称边际效用价值论要优胜于劳动价值论,而他的“创新”价值论则最为科学。
三、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价值问题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二者也具有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看,二者的区别是极为深刻的。
(1)关于价值的本质和决定。马克思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的分析,抽象出价值并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明确区分开来。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体现生产者的一种神会关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则把交换价值、价值同价格融为一体。如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的均衡价格论,取消了价值作为商品本质特征的地位,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归纳为价值决定,并采取价格决定价格循环论证的方法,把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归结为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供求关系。另外西方经济学家特别强调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知识可以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2)关于商品价格的形成。在价格形成上,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从个别商品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两个方面分析其决定和变化的,二者都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个别商品的价格,而纸币发行过多则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即出现通货膨胀。但西方经济学更进一步地对需求和供给对于价格变动的伸缩性(弹性)作了更为具体的量的分析,提出了计算弹性大小的公式,进而分析了决定一种商品弹性大小的因素。
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上,马克思坚持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则把商品的边际效用或商品的生产费用作为价格基础,进而又以供求的均衡价格作为决定价格的基础。(2)在对待供求均衡的经济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供求均衡只具有分析方法上的理论意义,对于分析商品价值决定则毫无实际经济意义,而且从长期的平均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把供求均衡作为决定商品价值(他们称为均衡价格)的基本条件,供求不均衡则被视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3)在决定供求变化的因素上,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收入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和商品的价值变化对于供求的调节作用;而当代西方经济学是从供求的变化和生产费用的变化来说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
经济学价值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9月我院妇科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961例(排除输卵管妊娠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病例),根据患者要求及病情需要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453例,年龄(30.2±10.8)岁,开腹手术组508例,年龄(30.9±11.7)岁,2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标准一致。入组标准:①有停经史;②腹痛伴或不伴阴道流血;③术前血hCG高于正常参考值(≥10IU/L);④B超检查见宫腔内未见妊娠囊,附件区见低回声包快。
1.2方法
1.2.1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方法腹腔镜组所有患者进行全麻处理,术前准备同开腹组,术者在患者腹部开3个Troca,并于腹腔内插入镜头,通过腹腔镜连接的显示屏上准确显示出患者器官图像,在清晰的视野下,应用腹腔镜器械清除患者腹腔内积血,并积极进行治疗。医生依据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连续监测血hCG。1.2.2开腹组手术方法开腹组患者于硬腰联合麻醉下行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手术方法按《妇产科手术学》〔3〕所描述步骤进行操作,术后处理同腹腔镜组。
1.3对比指标
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14d后血β-hCG转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直接医疗费用(如疾病治疗的总住院费用)、间接医疗费用(如患者及家属的交通费用、患者的特殊饮食费用、患者和家属因病休息或陪护引起的误工费,其中误工费=误工天数×内蒙古赤峰市平均日工资)及总费用(直接医疗费用+间接医疗费用)。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开腹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4d血β-hCG转阴与开腹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日数、直接医疗费用及间接医疗费用与开腹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较2组总费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经济学价值范文3
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角度出发,进一步阐释其在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为低碳经济方法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低碳经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工业革命使得小农经济被取代,经济发展从手工劳动转化为依托技术和能源的大工厂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换,资源匮乏等。直到21世纪,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理念“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理念不再一味关注经济的发展,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产物,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产生于21世纪,由于产生时间较晚,理论尚不完善,目前理论界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是根据其来源和发展方式来看,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依托于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言。低碳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变革,更是整个社会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都纳入到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持现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追求未来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2.1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即使如此,它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某种更加科学的手段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依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研究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这些目标的共同实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完善。
2.2相关学科的继承和融合
低碳经济要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传统经济学与资源学、气候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相融合,研究这些学科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与经济学相融合产生生态经济学。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发展不能违背自然系统,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一理念与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资源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上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和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需求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因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资源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方式,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报酬。一方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充足,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经济也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经济学的理念有着高度一致性,因此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之一。气候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气候经济学。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石油、煤炭等对大气有着极大危害的能源为主要动力,这些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突出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气候环境学着重研究气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优化的策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低碳经济也强调通过新科技提高污染性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开发清洁能源。所以低碳经济和气候经济学必然相互借鉴,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既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更要适应自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低碳经济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诉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之一。
3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3.1低碳经济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低碳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发展到当今时代的一个全新的产物。将资源和环境结合,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式,将传统经济学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各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学的外延得以不断伸展,增强了经济学的时代性。
3.2低碳经济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传统的经济合作中,经济发达的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以资金和技术换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这一国际合作方式极其不平等,并且具有可选择性。而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发达国家无法通过转移的方式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必然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任何国家都是平等的。因此,低碳经济要求的国际经济合作是普遍性的、平等的,有利于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协调国际关系。
3.3低碳经济对消费观的引导
从目前来看,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消费为动力。这种发展方式固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增加不必要的物质消费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及碳排放的增加,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作为生产者要改变这一生产方式,作为消费者也要改变这一消费观和消费方式,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消费方式从物质层面的需求转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3.4低碳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这些产业的发展以煤炭、石油等为主要能源,就会造成碳排放过量,环境污染加剧。以资源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低碳经济的提出使得环保产业、新能源成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
4结语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必然产物。传统以资源换发展、以环境换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是在将传统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融合了多门类、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使得传统经济学内涵更加丰富。对低碳经济的诉求也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要求世界各国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要求生产者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整个社会有着长远的影响。但是当前因为理论和经济科技条件都不够成熟,低碳经济的实际推广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但这一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进一步完善条件,这一理念必然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带动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婉晴.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商业时代,2016(05).
经济学价值范文4
提到“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一词,从字面上看往往会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是这是研究“新供给”的经济学,另一种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是一种新的“供给经济学”,滕泰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属于哪一种呢,我认为属于第一种。因为在他的书中,通篇都是强调“新供给”,研究“新供给”,并且总结出非常多的关于“新供给”的经济学规律,这也构成了其最新出版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一书的核心内容。
作为学界中人,我认为滕泰提出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最大的亮点,是从新供给的角度重塑了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他将“新供给”引发的经济周期分为了“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供给老化”四个阶段,这其实与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周期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基本相对应,只不过滕泰的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何经济周期会分为这四个阶段,更好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
我认为,滕泰对新供给的分类对经济发展也很有指导意义,传统上提到供给往往会默认为产品的供给,但是这样理解显然是太简单了。在书中,他将新供给分为四类,分别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资源要素、新制度四大方面,他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创新都可以给经济带来爆发式增长。在新商业模式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比如共享单车、网约车、电商、网络外卖等都是新商业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关乎新资源要素,滕泰在书中举的是石油的案例,但是太阳能、页岩气作为新资源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案例更为合适,比如美国就是因为发现了页岩气这一新资源要素让美国重新取得资源优势;新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承包制度,这一制度在不改革任何Y源要素的前提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将新供给进行细致划分对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在为经济寻求潜力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而不必紧紧盯住新产品、新技术一个方面,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宽,视野更广,更容易取得突破。从本轮经济危机来看,中国和美国是从不同方面实现经济突破的,比如中国更多依赖移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的驱动,而美国更依赖页岩气这类新资源要素的出现。
在滕泰的理论体系中,阻碍供给的因素被称为“供给约束”,“供给约束”又可以分为“直接约束”和“间接约束”,直接约束是指一些非市场因素对供给数量、供给价格或供给主体等进行限额或准入性限制,进而导致市场参与者受限和有效供给不足的供给约束,主要包括行政管制和行政垄断等。其实“直接约束”看得见,也容易破除,而“间接约束”则更加隐蔽,是指由于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导致的企业融资成本或税收成本上升,进而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并导致新供给无法形成或有效供给减少。
笔者根据滕泰的研究框架进一步发现,中国一直在破除直接约束上发力,而没有在间接约束上发力,比如简政放权就是典型的破除直接约束。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明显在于“间接供给”的约束,而非直接供给的约束。
经济学价值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含义,从公允价值发展的历史观引出各个国家对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引出公允价值的估计层次;其次结合估计层次的分析与实践应用,总结出公允价值获取的三个现实来源为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现值法和现行成本法。
关键词:公允价值 获取 现实来源
公允价值的含义
1989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判例,当时法院判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其次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公允价值引入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方面,从而在会计上正式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1990年9月,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美国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盖在参议院银行、住宅、都市委员会作证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
对公允价值具体含义的界定各个准则有不同的表述,但从实质来看大体是一致的。例如IAS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的定义是:“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两种定义均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公平交易,而后者则提及现行交易,这两种交易的具体含义在定义中均未明确给出。后来FASB对公允价值又给出两个定义:一是公允价值是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熟悉业务的、没有关联关系的、自愿的各方在当前一项交易中的价格,二是公允价值是在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下,市场参与者在现行交易中接受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例如参照市场是指主体交换该资产或负债的有利的市场,可以在以下市场中加以考虑:主体从事交易的商业活动;主体交换该资产或负债最有利市场上的资产或负债的估价单位;如果资产或负债有多个市场且具有不同价格,该资产或负债为主的市场假定能代表最有利的市场。从中可以看出一条基本假设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是资产得到最大限度和最佳利用的;定义中的现行交易说明:在计量日之前,交易已向市场充分暴露;相关主体意欲成交,但双方可能尚未进行契约所约定的交易。因此,在计量时,只能参照资产和负债假想交易价格进行估计。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在于,它所建立的现行交易只能参照市场的当前交易价格进行估计。现行交易一般形成的是以市场输入或输出变量为基础的估计与预期价格,而没有实际价格。
公允价值获取的来源
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估计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级估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二级估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三级估计是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个级次的优先层次是递减的,即当一级估计不可能时,才考虑二级估计,而当一、二级估计均不可能时才考虑三级估计。一级估计中参考市场是企业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市场,优先度最高。二级市场中利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时,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三级估计中的市场法是以假设市场中的价格为基准,假设市场中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易是公平的,所涉及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且市场上交易足够活跃使所产生的交易具有代表性;收益法则是用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表示;成本法主要是指用现行成本度量而不是历史成本。归纳起来,实践中公允价值获取的现实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
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涵盖了上述一二级估计以及三级估计中的市场法,一级估计中公开市场要求具有众多的市场参与者,活跃报价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表达金融商品的公允价值,它具有可观察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等特点。如果公开市场没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而有与之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则可用到二级估计方法,也称为现行市价法。现行市价法是比照计量对象相同或相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来确定计量对象公允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二是该公开市场上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为参照物;三是所选定的参照物的各项指标、技术参数是可收集的。通常,这类资产包括以外销为主的库存商品、产成品、可以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以及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可贴现的应收票据、准备外售的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其确定方法需要在一级估计的基础上根据参照物的价格调整确定,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直接确定法、调整确定法和整体确定法。三级估计中的市场中活跃报价则通过假设和模拟得到。公开市场中的活跃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现实来源之一,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二级估计中的现行市价法,因为一级估计对市场的条件要求太苛刻,现实中很难找到满足条件的市场;而三级估计中用假设市场法得到的数据,其可靠性则大大降低。
(二)现值法
现值法是通过计算计量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的方法。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从这个定义出发,对资产最准确的定价应该是现值法,因为一个人购买一项资产主要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而不是过去形成这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或者现在重置这项资产的耗费。运用现值法需要计算三个基本要素:预期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年限,现金流量的获取主要建立在合理且有依据的假设基础上,以及在管理层已通过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和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折现率则可以采用合同规定的报酬率或者项目确定的期望报酬率,市场折现率等。
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一般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限制现值法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经济环境的多变,在现在某个时点预计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之上,附带的风险很大。因此,现实中现值法主要应用于一些市场价格无法获得,也无类似资产的价格可供参考,而其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及折现率可以较为客观地估计的资产负债项目。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获得,所以其价值一般用其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即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该项无形资产的收益之差来确定。
期望现金流量法的发展拓宽了现值法的应用范围,它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算方法。它是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按照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然后再加总的计算现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量期望值=∑现金流量×概率。这种方法的出现使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项目的现值估计法得到推广,因为它们未来的现金流量发生时间、金额、发生概率等均基本固定,现值法应该是其公允价值最佳的获取方法。运用期望现金流量方法时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方式。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将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三)现行成本法
现行成本法又称重置成本法,是从购买人的角度来确定计量对象公允价值的方法。由于公允价值立足于现时,因此,现行成本实际上是在计量当日重新购置或购建被计量资产所需要的成本。之所以能以现行成本法作为获取公允价值的现实来源之一,是因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某项全新的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都不会超过购置或购建该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如果投资对象并非全新,投资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会在投资对象全新购置或购买成本的基础上扣除各种贬值因素。
现行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金融工具计量(金融负债)、资产减值测试、企业合并、融资租赁、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它的应用范围与其内涵是紧密联系的。如上所述,现行成本是从重置资产的角度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是资产能持续使用,因为只有当计量对象能够持续使用,且在持续使用中为现有或潜在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的重置成本才能为潜在的投资者和市场承认和接受,若不能持续使用,重置该项资产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样在计量对象的性质方面,适用于一些不能外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在计量对象的用途方面,主要适用于一些自用为主,不准备外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在计量对象所适合的计量属性方面,现行成本法还适用于虽然准备外售或变现,但其取得成本更能体现其真实价值的资产项目。若以现行市价对这些项目进行计价,会夸大其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些资产尚未销售;在估价方法方面,计量对象必须可以再生或可以复制,计量对象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否则不能采用现行成本法。总之,对于未来使用中逐步转移其价值的在用资产来说,现行成本是唯一合理的公允价值获取方法。
现行成本的具体确定方法有具体分析法、功能价值法、功能指数法、物价指数法、统计分析法和回归直线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现行资产评估中通用的重置成本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可结合会计估计的特点,总结归纳出现行成本确定的三种方法:成本替代法、购买价格法和回收净额法。成本替代法是指在经济坏境相对稳定、物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以计量对象的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来代替现行成本的方法。购买价格法又称具体分析法,它是利用现行购买价格直接估算计量对象的现行成本。回收净额法是根据资产负债的现行市价(售卖价格)扣除相关税费来倒挤现行成本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家树,徐跃.会计计量属性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
经济学价值范文6
关键词:公允价值;经济学;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0-02
1 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性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最大的差别就是我国原有会计准则未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非常广泛。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并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使得关于公允价值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
1.1 引入公允价值是国际间趋同的内在要求
经济学家奥尔森认为国家之间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源禀赋和技术因素,而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制度和政策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诺思也认为用制度差别以及执行能力的差别解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更具说服力。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一种制度的产生、稳定和变迁,取决于成本――收益的对比核算及以此为基础的行为。只要改变现有制度、创建新制度的成本低于收益,制度的产生、变迁就有动力。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制度趋同的内在要求,而制度趋同的背后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和制度效率最大化的行为体现。我国必须缩小制度差别,因为这样才能拉近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1.2 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均衡价格理论的内在要求
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确认真实的价值来认识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关系转换形式是:供大于求时,价格往往较低,此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会促使商家退出该领域,减少供给,此时,价格就会升高;当供给减少到供不应求时,价格的升高,自然会导致原有商家扩大该市场产品或者更多商家加入该领域,增加供给,此时,价格会降落。只有当供求平衡时,商品的价格才体现真正的价值,即均衡价格。形成均衡价格,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一,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随时找到自愿的买卖方,随时买卖同质商品,价格公开;第二,商品交易是在公平、透明、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
公允价值计量与均衡价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公允价值是在“主市场”中形成的,是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第二,公允价值形成的市场中,市场参与者非关联方,是熟悉市场情况,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的交易。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就是现实条件下最理想最真实反映价值的均衡价格。要真正本质性协调和解决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利益均衡问题,只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充分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才可能做到。
2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不宜大范围应用
2.1 关于交易费用理论
所谓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易成本的总和。黄少安老师认为:“交易主体作为经济人对是否参与交易、参加何种交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交易等,需要做出选择。因为其时间、精力和交易客体是有限或稀缺的,取此必须舍彼,这种机会成本就是交易费用的一种,即只要做出选择,就必须支付代价,无论这种经济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无论交易环境是否确定,其所要进行的交易都不可能自动实现。因此,在交易选择完成后,交易过程总是要付代价的。”
在研究交易主体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时,下列两个要素又至关重要即“经济人”和“机会主义”。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人格假设或人类行为假设即“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机会主义动机是“经济人”的人格中重要内容,既然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就一定有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意向。这种意向变成具体的行为,就是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是理性的选择,是正常的思维方式。当然,有意向是前提,而意向能否付诸行为,则取决于“经济人”的“理性判断”,一般不会“胡来”或“贸然行事”。但是,当“交易费用”小于“交易收益”甚至相差甚远时,“经济人”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2.2 公允价值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产生
“经济人”通过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益的交易成本如果非常低,则“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所难免。会计信息对于引导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分配。信息使用者渴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这对其利益会产生正影响。反过来,企业的管理者即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可能规避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保牌”的压力和“配股”的诱惑,它们会利用公允价值人为的选择空间,进行利润操纵,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绩,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也不是无拘无束的,管理层通常对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收益与交易成本进行权衡比较,如果他们预期其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发现后被惩罚的力度弱,就会更多的通过这种行为获利。
3 按照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论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不宜大范围应用
3.1 关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政府、国家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在正式制度设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占整个社会制度中一小部分,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3.2 公允价值引入我国正式制度,其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非正式制度制约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我国从国外引入的,并且构成正式制度内容。但是,公允价值应用中,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公允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对其确认、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和判断。而对未知事项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又是我国会计人员所不擅长、不习惯的。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是倍受欢迎,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几十年来,我国会计人员已经习惯于这种会计处理方式,而且,深有体会地认为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而对“虚无缥缈”的会计事项作出职业判断,我国会计人员不仅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有这样的习惯。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只能作为历史成本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王辉,李晓宇.浅议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公允价值计量[J].集团经济研究,2006,(25).
[2]熊丽.对我国重新采用公允价值的动因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