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1

前言

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现代工业中工业电气自动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工业电气自动化已经朝着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文章将对于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1.存在的问题

工业PC是新形势下工业自动化的基础,由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在该领域内的竞争日渐激烈,在市场中不断有最新的产品投入使用,使得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高,而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其自身服务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Pc控制器具有PLC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且更容易进行维护,因此具有广泛的产品空间。安装与使用Pc控制器更加便捷,其诊断功能更加高级,许多系统集成商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有效的降低Pc控制系统的维护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IPC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新一代工控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设计工业电气系统的时候,要合理的优化供电设备,电气自动化应当在电能使用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对于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行不断提高。由于操作与管理人员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合理的调整符合,使得设备的运行效率不能提高,这些存在的问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许多设备得不到优化,并且设备效率较低。

1.2.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工业由于工业自动化的出现而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极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得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工业自动化的利用而得到很好的发展。结合现代计算应用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操作将每个部分都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工业操作的一体化。由于这种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能够更加流畅的运行,可以避免许多的人为失误。工作中各个部分由于计算机编程系统的指令而不断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竞争力必然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因此了解工业电气发展趋势,及时的总结经验,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是非常关键的。

2.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策略

2.1.架设网络结构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需要网络结构的架设为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成功运行受到网络架设的影响,现场设备控制以及计算机监督系统的运行都需要企业具备稳定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数据信息能够畅通无阻的交流。通过使用网络对于现场实行远程监控,对于设备进行实时监督。由于网络社会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新形势下将朝着办公自动化环境、数据编辑、系统安全等方面发展,使得系统逐渐成为一个全集成化的系统。

2.2.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

设计、实施、测试、调试、开机以及运行和维护一个自动化项目,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来加以支持。通过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可以使得各项环节的时间与费用大大减少。与最终的运行平台相区分,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还应当具备这项要求。在硬件PLC上,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项目的特征来下载统一的运行代码。

2.3.通用的网络结构

自动化系统要能成功运行必须有一个通用的网络结构,对于现场的设备、计算机监督系统以及企业管理系统都要能够加以保障,特别是数据的通常运行。对于现场的设备运行情况,企业管理层通过网络进行监督,规划系统网络的时候,应当选择能够覆盖整个系统的通讯,从办公自动化环境直到原件级。集成的网络配置与编程在整个网络中贯穿,实现全集成自动化技术。

2.4.标准化的程序接口

检验系统是否合格需要以程序是否标准为基础,工作时间由于采用Windows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效率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办公自动化使得数据与资源的共享更加便利,通过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将不同的程序向连接,企业内部通话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而将各项系统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建立的有效接口使得电气自动化管理与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更加有效的运行。通过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将是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策略。

2.5.合理的认识信息技术

电气自动化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发生着重要的变革,IT平台与自动化的融合是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工业世界受到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信息技术在自动化设备以及系统中得到扩展的同时,对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能够进行实时的存取,因此对于工业自动化应当合理的加以认识,开创自动化产品的同时应当逐渐向自主开发的方向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中国企业要逐渐开拓自己的道路,通过高技术的培养才能不断实现工业自动化的新局面。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中,信息化的地位不断凸显,对于电力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运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电力系统各元件以及局部系统的管理与调解中,自动化和信息化正在成为一种常态现象。

总之,社会上各个领域都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电气自动化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使得现代工业得到了巨大的革新,对于生产力有着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也大幅度增长,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芳军.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2

[关键词] 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组织绩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24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039- 02

1 引 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快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本文在企业战略的背景下,从企业流程再造的角度,研究其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旨在为企业信息化战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业务流程再造失败的风险。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从而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具有必要性以及实际意义。

2 业务流程再造与企业信息化

2.1 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管理学家Hammer于1990年提出的,它指对业务流程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重新设计,从而使得衡量组织绩效的关键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取得重大的提高[1]。然而促使组织进行BPR的驱动力则源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这些驱动力主要包括:①多元化且分散的客户期待咨询服务;②激烈的竞争要求满足客户的需求;③某些市场活动需要持续的变化。

2.2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这一概念在欧美国家被称作信息技术。王鲁滨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2]。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只是信息技术的投入, 其实质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充分及时利用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企业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3 BPR与信息化结合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投资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因此,将信息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对信息化战略性的投资,而不是操作方面的投资,则可以给组织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回报。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要完全支持企业的公司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此外,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而是通过业务流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因此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由此看出,企业信息化与组织的业务流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只考虑信息化的实施不可能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优势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组织基于一致性原则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信息化和流程再造相结合,才能达到其预期的实施效果。

3 BPR与信息化的关系

学者Duffy指出跨职能、跨部门的流程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则需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因此,运用信息化战略的观点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是非常必要的。

3.1 BPR是信息化的助推器

20世纪90年代,动荡的经济环境迫使美国的大多数企业引进业务流程再造以求生存,希望通过BPR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变,精简流程,剔除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流程,使得组织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也更有竞争力。Champy认为BPR是90年代缺乏顾客关注以及竞争力企业的一种补救方法。另一个推动BPR的因素是90年代初互联网的出现,美国的大多数企业依旧处在建设企业信息化的热潮中,很多企业将互联网与组织的应用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相整合,而这种整合也要求企业持续的实施BPR。

3.2 信息化是BPR的使能器

Hammer和Champy认为信息化是BPR的使能器。BPR要求运用更广阔的观点看待业务活动和BPR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90年代初,由于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成本的大幅降低,促使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应用的大量投入,其结果是促使企业的组织产生巨大的变化。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自动化和流程机械化,还会彻底地改变组织运行的方式,同时也使得BPR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信息化是实现流程再造最有效的技术,它通过以下3种方式帮助BPR实现其目标:①为组织提供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②提高流程的运行能力;③为了实现流程再造的效果,可以运用信息化优化、评估它的结果。

3.3 企业战略背景下的BPR与信息化

Champy于1994年对美国以及欧洲实施BPR的公司进行了调查,证实了70%以上的BPR项目都失败了,其原因是再造的项目缺乏战略性的思考,其后果是导致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兼容。Mohsen Attran也指出,BPR高失败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未与企业战略相联系[3]。由于流程再造是关于流程的改进,只有企业战略才能表明什么流程对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其指导下,企业才能产生整体效益最大化。信息化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有效工具,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绩效,因此企业信息化应结合企业的战略。由此得出,BPR和企业信息化都应该考虑企业战略,如图1所示。

4 结 论

本文在企业战略的背景下,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可同时运用流程再造的方法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与重建,这就要求将BPR与企业信息化紧密联系,不能孤立地进行流程再造。最后在信息化建设各个阶段,根据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的信息化成功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立章. 企业再造与流程重组[J].人力资源管理,2011(1):56-58.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依托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在企业实践中一个动态过程。其实所谓的信息化,也就是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中普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所有的信息资源,以达到使社会各单位及人民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这些资源以及互相传所需要的信息。其本质就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分析

a)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详见图1。b)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有跨区域经营与国际商务。诸如公司网站、信息门户和邮箱等基本信息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器,可以有效地支持跨区域业务。

2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a)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然涉及到企业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变革等方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变革。在信息管理改革中通过改革目标为导向,以确保方向性,可监控性以及有领导的管理环境,使整个改革过程中的计划,形成有效的项目团队和项目管理流程;在新的领导方式管理企业变革的支持下,宣传和提高对信息的核心价值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员工,提高业务人员的新的工作环境的性能。b)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因此,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成为一个战略信息系统,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要求:1)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工具,在商业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2)可以与一个组织提高其经营绩效的综合?3)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或服务?4)它可以用来改善企业组织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吗?。c)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是指系统,为企业建立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访问计划,实施和运行的企业信息组织、过程控制、协调和指挥,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回报最大化。企业信息化的运行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化过程的规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事实上,有:(1)计划,这主要是指企业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蓝图,找到的信息差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定的企业信息,然后确定主要内容、投资计划、实施步骤和实施目标考核指标等。(2)组织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它包括对首席信息官的功能的测定,一个信息组织成立后,一个信息项目团队的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技术和信息工作者的绩效评估。(3)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有效控制。(4)协调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调整。协调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信息经理之间的关系;协调业务部门与IT部门改善关系,企业战略和信息战略协调;不同项目之间的资源配置协调、信息协调不同责任之间的矛盾。(5)通信是指通过发出命令、指示和其他形式对组织内的个人施加影响。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领导者的决策成为全体员工的统一活动。d)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策略1)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化-分步实施的策略2)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实现企业信息化3)要建立企业决策的信息支持系统4)要制订有关的标准和规范5)要考虑的是企业的应用基础

3结论

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刘洁 单位:包头铝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4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5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企业战略包括了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政策。从狭义来说,企业战略则单纯指企业实现其宗旨和长期目标的一种比较宽泛和基本的计划及方法。就其特点来说,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短中短期和非根本性变化的消极反应,而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长期的根本性变化的积极反应。二是企业发展战略不是一组未来要达到的经济指标或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逻辑的推理的产物。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要借助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且也要借助想象和直觉等思维。四是企业发展战略并不只是企业高层者的美好愿望。五是企业发展战略必须靠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

(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从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等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定义上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目标上,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在内容上,包括生产控制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三,在所涉及的部门上,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其四,在功能上,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其五,在载体上,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辅助发展战略的高效性。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作为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二是实践运用的广泛性。企业信息化广泛用勇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都需要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三是自身发展的动态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吸纳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管理实践过程,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四是经济效益的潜在性。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巨大的而又是隐性的,很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越来越显著,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维护进行有效管理可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表现在它不仅可用于提高企业的业务运作效率,还可在整合组织和社会资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并与其他企业实现协同,促进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三)企业发展战略与信息化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价和控制。从其制定、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来看,须臾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哈佛商学院教授小詹姆斯·卡什等人曾指出:“现在任何组织几乎都有购买任何IT的能力,但IT本身并不能够促成企业的任何优势,它只是企业运行的必要条件,关键是IT的应用如何与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和管理控制系统等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企业为适应激烈的环境变化,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通过集成聚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并能够聚合组织制度,以期获取未来竞争优势。信息化决策和信息化规划是否上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制定一个好的信息化战略,推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计划,构建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文化等的信息化战略体系,是引导本企业向着要效益见成效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从而挖掘竞争压力的源泉和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和稳定发展,在调查、预测和把握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作的总体谋划。企业要谋求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做好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工作。而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融合,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前所述,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集成技术,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使企业能够灵活、快捷、广域性地获取、传递、分析、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决策----行为集成化的信息决策体系,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有效规避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二)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经营机制、组织形式、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桌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渗透和作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如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公司)的前身——黑龙江造纸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机制僵化等诸多原因,企业一度举步维艰。自1997年成立以来,斯达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合大中型企业特点,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ERP(企业资源计划)哲理,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斯达模式,建立了两个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文件管理中心)、三个网络(局部工控计算机网、监控计算机网、管理计算机网),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生产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在管理信息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化与信息化结合,用信息流引导资金流、优化物流,使三者良性循环,达到产、供、销在内部网络全透明运行,使企业在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上产生了倍增效应,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斯达经验对企业战略实施有以下启示:

一是企业信息化有助于组织结构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立足于机构扁平化和运营过程化,变职能式管理为过程式管理,用计算机程序替代臃肿的中间职能层,大幅减少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推动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特别是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促进企业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事后管理想超前管理的转变,不断追求高效益.

二是信息化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还以斯达公司为例,信息化的实施,解决了原来供应部门集采购、验收、保管于一身所产生的弊端,堵塞了原材料供应中的黑洞,实现了采购全过程的透明,特别是借助物资在采购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网络监控体系,使采购价格平均下降7.5%,按年采购1.2亿元物资计算,能降低采购成本1000多万元。从此范例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现有产品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成本、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更具有实践价值的是,信息化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信息化有助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保持差异性的重要要求。而全球信息的流动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不仅能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而且使企业能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不易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

(三)对企业战略评估的影响

企业战略评估涉及经营宗旨确定、外部环境估定、内部环境估定和战略分析与选择等。评估科学与否、质量高低,影响和决定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和管理。而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高层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各个关键部门已经做的和应当做好的工作,分析企业发展战略运行的质量和成效,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把脉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由此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以信息化对经营决策的影响为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停止销路不畅的产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主攻产销适路产品,既能使产皮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又不使功能“过剩”。

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脑海中,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者要想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当前,从传统以职能为核心的管理,转向信息化以流程为核心的企业再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逐渐成为多数大企业的共识。有效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跟进企业信息化。

(一)变革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当然,最根本的转变是信息化战略意识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准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信息化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有效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

(二)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

跟随“中国的信息化”应当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原则,在企业进行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国产技术和装备,减少对外技术依存度。这样做将大大降低信息化的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信息化,使绝大多数的企业有能力实现企业信息化;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在应用的同时,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产软硬件大多已能实用,即使存在某些问题,只要通过应用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现阶段建立的诸如信息化方面的考核指标,企业采用国外技术的得益远大于国内技术,那么企业就要负担昂贵的支出,这给了企业很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应基于成本较低的国产技术来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此来鼓励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推行企业信息化战略。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指导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模式。这样的组织模式会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计企业的大多数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如果企业信息化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和参与,很难取得成功。所以企业要实行信息化战略,从企业战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和绩效考核以及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切实地转变和整理。在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中,为减少资源丢失,将以往的产品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有计划地将原有的信息进行转化,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还须完善信息化项目评估系统,通过财务、顾客和公司等角度采取有效的指标,对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及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且有利于发现信息化实施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同时需要对广义的信息化战略投资进行管理,通过实施各种变革、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把信息化战略的价值潜力发挥出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战略选择空间,具有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通过把新型竞争战略变为现实,让新战略发挥巨大威力,以帮助企业获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实施策略;建筑;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管理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一直以来都较低。我国刚刚开始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建筑企业,企业实施的是ERP。直到现在,我国建筑企业成功实施ERP的非常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依然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级应用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应有单项的技术。总的看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不小差距。

1.1 建筑施工企业不能足够理解信息化建设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有很多都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严肃性、重要性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建筑企业的长期的工作习惯以来养成,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于业务流的程影响。施工企业缺乏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实用性,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不清楚,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步进行。

1.2 目前,我国较落后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有较多的跟风现象,也有少数个别的企业实施了信息化,自己的企业马上也要搞信息化。对于这样的跟风现象,这些施工企业基本上没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并不明确,所以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1.3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与投入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些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成立了信息化专业小组、设立了网络系统和中心机房;但,水平总体来讲并不高,特别是真正能为建筑施工的企业创造除的效益信息化内容并不多。主要是软件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4 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针对企业的业务实际情况所指定的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系统服务和专业技术方面,必须由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实施。而实际上,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更缺乏那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全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效益又普遍不理想,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设立并不到位,系统也不完善,复合全能型人才与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更是严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人才的启用与培养也不到位,根本就留不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给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严重不利影响。

2 企业将如何管理与建立信息系统

我国施工建设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因为对硬件设施没有太高要求,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同时。关键在于软件系统,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

2.1 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要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实施初期,可以请信息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本企业介绍与讲解,带着问题去调查和研究,并与信息软件公司专业人员进行讨论。重要的是,要明白软件公司所提供的软件系统服务对本企业究竟有什么用,从而来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并帮助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信息软件系统。

2.2 经常与同行业之间交流和学习,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要关注

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经常关注企业软件系统的发展,把我好各种机会。应常参加相关的学术性会议,经常收集相关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在会议上的互相交流与讨论,来收集相关信息。积极的与同行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相关人员交流,了解最新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动态和技术的发展。

2.3 加强信息化合理投入和信息化持续性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较复杂和长期性的信息系统的工程,不能一次就投入完成。而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是有使用期限的。而软件公司,也在不断更新和产品升级。所以,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必须要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于本企业的需要,都要解决的问题,要与软件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服务,要全面策划。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应适用于本企业的需求并及时更新。只有不断完善,更新企业信息系统,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来服务。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自己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这些因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经营环境要有良好的互溶,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可能会无法适应新的经营管理形势。所以,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方式整体调整的结果。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做好企业发展的全盘考虑,包括管理制度、协调控制、组织结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

3.1 质量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并不只是项目完成后的检查管理。是应在信息系统实施进行中的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保证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每个阶段性工作成果的质量检查。

3.2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知识专业技术型的新工程。项目建设与企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有着密切联系,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的构成、能力、稳定性和责任心,对信息化项目的工作质量,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是否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3.3 风险管理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经济风险,组织变革的风险和心理风险等。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应预测这些风险,并且要有所分析,一旦出现问题时,可以冷静、从容地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

结语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建筑施工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管理的发展战略,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建筑施工企业应在现有的运营管理模块的基础上成功的实施,制定系统实施方案的整合,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发展壮大建筑企业的必要条件。施工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参照信息化建设,通用专业技术模型和自身企业的特点,仔细研究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成功的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俊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煤炭,2008,3,54-55.

[2]刘杰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