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应用到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强,但是还是存在一些老问题以及教学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严重影响着现代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1存在的问题
1.1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现代教学方式不断的渗入,很多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应用到教学之中。在备课时,很多教师过多强调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但是没有注重该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参加公开课,或者比赛,很多的教师挖空心思,不断地将这些现代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之中,其实教学方法不在乎新旧、也不在乎多少,只要适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就是最为合适的。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只要教师用了现代的教学方法,那么他就被表彰,被认可。这是现代较“左”的教学管理思想在影响着我们高中语文的教学,很多课本的教学只是需要教师正常的讲解,即可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过于形式的教学过程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过多的精力分散到教学形式之上,喧宾夺主。
1.2手段多于内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现代信息计算机手段不断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将课程编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抛弃了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需要制作专业与课本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例如对于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剖析的时候需要有背景音乐的衬托。但是这种音乐老是响个不停,与滥用教学方法一样,出现了宣兵夺主的情况了。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教学优势,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不要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利用投影设备不断表现出来,对于教学课堂氛围的烘托也是有着一定有利的一面,但过于强调多媒体课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语文教学变成了幻灯片的展映也是一种极“左”的做法,语文课本内容中还有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但是教师在进行幻灯片的展示,可能忽视学生做笔记,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例如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它们存在了几十年,具有其他教学工具不可取代的作用,如可以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之上,这样就留足的学生记笔记的要求。
1.3一些传统的教学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主要方式,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需要进行教学的语文课本进行分析,对自己教学的对象的分析,对自己需要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选择,但是目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还是存在一定的工作懈怠,教学设计积极性不高,他们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也是十分短暂,要想倒出一杯水,就需要自己存有一桶水,但是这种备课的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最终导致教学出现逻辑上的问题。其次,教学时间把握的不准确。很多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语文课本内容具有连续性,他们不能很好地将教学过程有效分解到每一个四十五分钟里,造成有时教学时间过长,出现拖堂,有时教学时间不够,需要学生进行自习,这些问题存在着高中语文课本连续性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有教师没有有效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问题。最后,教学氛围控制困难。高中语文的教学很多都是对于大家文章的简析欣赏等,需要有教学氛围的烘托,这样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背景音乐、作者介绍、画面再现等等,将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景之中,但是这种教学氛围的掌握,教师在处理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文章情景之中。
2措施和建议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基于这两点能力的提升,笔者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不断改善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有效性。
2.1以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主线,梳理不同文种的阅读技巧
高中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指的是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摄取更多的书本上的其他知识。下面以粤教版高中语文为例,课本中有现代文学作品《我的母亲》等,也有诗词作品《登高》等,还有古代文言文作品《赤壁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作品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相应课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这篇课本的主要内容,更需要教会他们怎样阅读这样类型的文章。例如,诗词《登高》的阅读首先建立在对作者当时情景的介绍之上,然后是对“百年”这些词语的理解,具备的以上两点之后,教学的重点就落在了七律诗词意境的把握之上。这种诗词的阅读将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2.2以写作能力的提升为目的,不断吸取多种文体写作技巧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训练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关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关注:首先,高中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写作教材。语文课本内容都是大文学家的作品,文章体现出现代的写作风格和方向,是高中生学习写作的典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第4段,对于荷花池的描写堪称经典,可写不断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不断突出对荷塘描写的写作技巧。其次,不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技巧。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有了生活体验的文章才是具有真实性,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3结语
高中语文的教学提升有效性的方法也很多,但是主要还是围绕着高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两大主要教学目的实现为内核。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主要标志。围绕阅读和写作水平提升的教学方法,也将增强高中语文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少斌,贵,等.以教科研为引导,构建生本课堂新常态――“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2015,12(06):157-158.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材插图;分类;作用;意义
新课改自2004年实施至今已有9年了,高中语文新教材不仅内容、编排形式、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明显增加了插图的数量,改变了插图的形式,丰富了插图的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插图的使用成为教材变化的亮点之一。教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必然饱含了编者的深意,作为一个授学生以“渔”的教者,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插图进行教学,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插图,是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或照片,它是对文字的视觉形象阐释。高中语文课本插图是编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选编内容等选配的图画或照片,旨在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解释、说明及艺术欣赏,是语文教与学中的辅助工具之一。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鉴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类型
1.从位置来看可分为封面插图、单元插图、课前插图、课文插图、课后插图。
2.从形式来看有绘画,有照片,有名人书法,有自然景观。其中绘画插图有国画、油画、工笔画、写意画,有专门为教材而作,有从公开发表的绘画作品中选用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3.从插图的内容来看可分为:
(1)人物插图:人物插图包括作者像的插图和课文人物形象的插图。作者像的插图有真实的照片和画像两种。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三篇美文中都有作者的照片,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三位历史名人王羲之、苏轼、王安石都是以画像的方式出现,符合历史的真实。通过观看插图,初步领略作者风采,学习文章又可以再次感悟插图所散发出的人的光芒和生命力,由人到文,再由文到人,品味的效果不言而喻。作者像的插图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使得作者的名字不再枯燥,有具体可感的照片或画像相辅助,同时也展现出编者之意,用文学大家们的文章感染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虽然课文人物形象的插图略少,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时事。这些插图辅助教学,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2)名人字画: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宝贵财富,编者根据文本插入符合情境及内容的书画,提升文本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字画内容、结构、形式的了解,在点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美育修养。如《沁园春・长沙》中课前有书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文章和书法的角度感受人物的魅力,体味书法中蕴含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魄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又如《兰亭集序》文中的插图采用明代文徽明的《兰亭修禊图》(局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群贤毕至、畅叙幽情”时的那份雅致。读文,让我们想象曾经聚会的盛况,让我们感慨岁月蹉跎而又不轻言放弃的作者;品画,让心中郁结的感慨随眼深入,放眼遥望,文与图的配合完美、相得益彰。这类插图展现了祖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魅力,可以令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历史照片:影像所记录和展示的真实场景不得不让人为之震撼。特别是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插入交接仪式的照片,让我们在感受历史事件的同时认真投入文本,从影像和文字两个角度感受这一非凡的时刻,这幅插图对文本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又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插图,让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看到被囚禁的人们凄惨遭遇的一角,震撼、窒息也可以来得如此真切。再如《宇宙的边疆》一文,有两幅宇宙星系图和一幅有关火星表面的插图,图片的正确使用让文本不再是数据加文字,而是用文与图的方式展示了科技的力量。这样的安排使课本的魅力大大加强,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4)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这类插图较多,如戴望舒的《雨巷》,插入了江南水乡青石板的街巷,并用衬于文字下方的方式使图片用朦胧的方式来展现,本来《雨巷》就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唯美的爱情,淡淡的图片切合了诗歌的意境,为文本增色不少。
二、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及作用
从上列教材图片的类型中我们看到新课改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亮化”了文本的形式,还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使用功能。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1.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对插图的合理选择、准确运用上。再好的插图如果不切合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那编辑将是失败的,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科学、合理地与课文内容、意境等相匹配,又符合高中学生的欣赏水平的。
2.趣味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充满了趣味性,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的两张图片,一张是卫星移向发射塔的图片,一张是杨利伟在太空中微笑的图片,这些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延伸到文学,就会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也是插图艺术中科学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的例子。
3.艺术性。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新教材插图的艺术性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插图的内容涉及广泛,古老的艺术作品不再专属美术,语文课本也可以用很艺术的方式展现文本的魅力。如果说摆脱了考试的压力,用轻松、愉悦的心情翻看语文新教材,其赏心悦目之感会更为突出。也正因为其艺术性较强,语文课本也可以是最佳的美育教材,那些书法绘画艺术、摄影艺术、考古成就等都会慢慢渗透于教学之中,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语文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在这样充满艺术性的教材中,学生语文素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成为迅速地进入文本的有效方式之一。如《荷塘月色》两幅插图,一张是自然景物,一张是中国传统的水墨图。我在教学时从这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欣赏,通过想象、联想最终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这样的引入效果非常好。
2.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除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外,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的重点,而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借助插图。无论文本还是插图,无一不渗透着各自作者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品的理解。合理、科学地使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会有效拉近文本、历史、阅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升阅读效果。
3.利用插图进行练习写作。“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写作来说,看图作文也是作文训练的方式之一。因其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如,我在教完《故都的秋》一课后,布置了看图写作题:要求学生观看一幅很怀旧的故都一景图进行写作,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突出秋味。
这幅图展现的是北京胡同中的一家大门及庭院的房屋轮廓,很怀旧的色彩,很古朴的建筑。看图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与联想。最后在收上来的学生作文中,有对北京秋味的再现,也有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秋的描写,这样的写作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4.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教育。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也就是说,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没有接受过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决不可能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较强的创造力。高中语文,从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来看都非常适合做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而美育教育重点不在讲授而在感受,所以在使用教材时除了去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外,还可以感受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插图和课文从形式、内容、意境上构成一种和谐的审美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对图文互动欣赏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四、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教材内容的日益丰富,插图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并在教学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教师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插图也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载体,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对图片的感悟可以引起自己更多的感想。
对教师来说,插图教学的运用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领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化,语文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高中语文凸显了关注人文精神这一特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遵循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外,对人文性的教学可以借助插图,这也是编者的用意所在。插图教学也是提升教师及时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一种媒介。
插图教学为教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材料。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的语文课程呈现多元化,教材也比以往显得色彩斑斓,我们的课本变得充满激情与活力,这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风格的一大补充,就看如何能更好地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我们需要适度关注我们教材的变化,充分运用编者给我们的材料,将插图作为文本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语文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也是语文教学补充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郑娜.关于高中语文课本插图的研究[D].北京大学文学院,2005.(9).
2.刘业伟.浅谈新教材中插图的功能[J].物理教师,1995(12).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简约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47-01
一、立足课本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简约高质
课本内容是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让学生从课本内容去了解语文学科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与课本文本资源互动的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提高,不断地引入课外内容,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简约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开发课本资源的同时,打开语文世界的大门,促进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课本中的内容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利用简约的课堂内容,创造有效的课堂活动。
比如在讲解有关《荆轲刺秦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立足于课本内容,为课本插一些形象的配图,促进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文章;也可以在课堂中调动画画特长的学生,根据大家的理解去绘制不同的画作。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将枯燥的文言文转换成了学生喜爱的形式,在转换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也在加深,不仅实现了简约课堂目标,更构建了高效的课堂。
二、创设活跃氛围,促进教学环境简约高效
课堂氛围不是越丰富越好,一会十分安静,一会十分热闹,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简约的课堂中,教师要设法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在运动,一直在发现与学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真实、形象的教学情境会促进学生将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进行联系,也会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
比如在以“助人为乐是否可行”作为写作题目进行教学时,为了实现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思路的扩展,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助人为乐的事情进行分享,分析过程与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助人为乐之事。在讨论中,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简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写作学习中一路到底,课堂有效性也得以提高。
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简约强大
教学手段不需要太多,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会使语文课堂增色不少。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突破语文学科中的重点与难点,为学生呈现综合性与整体性更强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规整。
比如在讲解像《荷塘月色》这样以写景为主的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课本中的文字符号进行转化,利用静态、动态图片与音乐的结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最多的注意力,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形象化。信息技术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形象的画面,会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调动,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动力。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并不简单,有效的应用会让一个简约的手段成为课堂的血液,促进课堂活力的提高。
四、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目标简约全面
教学思想的改革,是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简约有效的前提。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急于求成,他们想通过几节语文课快速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转眼间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这样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目标进行简约化处理,明确重点教学目标,往往会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我转变的目标,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语文学习追求。只有教师肯让学生自主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有关祥林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字词知识,介绍社会背景,但要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去想一想为什么祥林嫂会有这样坎坷的人生,分析事件发展背后的内因。教师利用这样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往往能促进学生人生感悟能力的提高,以简约促全面。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在教学效率上得以提高,必须要去除无用的教学内容以及意义不大的教学活动。简约的高中语文课堂,强调用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综合有意义的教学方法[2],给学生打造一个有作用的课堂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认识到简约教学理论的精髓,才能让课堂的简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抹新绿,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治平.语文课的追求:简约而不简单――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日趋繁琐的理性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中),2014,(9):61.
[2]刘春霞.追寻“简约化”的高中语文教学[J].教师,2013,(10):54.
[3]陈进,李静,李幼平. 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3,3(4):2732276.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程 教学策略 媒介 课程整合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0-02
媒介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培养公民有效并且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在面对大量的媒介信息时能建立合理的思维意识,独立地对信息的价值和信息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判断。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后,使公民有正确判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并且合理地利用媒介提供的资源,改善并且监督我国的传媒,成为有判别能力和责任心的人。
一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要求
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整合的p实践的p生成的课程观才应是新课程观。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后,所有的学科已经突破了制度化,不再像以前完全给定的模式,所有课程都发展为可再创造的和动态的、分化的p单一的内容体系已经被淘汰,只有发展多学科整合,提倡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改的作用。这种新的教学体系,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封闭的教学体系,教师应把日常的实际生活与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方式p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一些实际的社会要求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了更多的社会生存能力。
若将高中语文课程与实际需要进行整合,高中语文课程将与媒介素养教育形成相互整合的趋势。对媒介信息进行理解、思辨、评估、质疑的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社会进步逐渐要求公民还应当具有制作和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语文课程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这就使学生并没有得到应变现实语文的能力,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意义很大,这关系到学生知识范围是否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还关系到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2.媒介素养对提高高中语文涵养的意义
媒介素养是对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他们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交流、读文章和认识文字这么简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文章、课文等,他们的教学范围超越了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判别或分析媒介中所提供的文本,并且能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杜撰,通过媒介文本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表达,这使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得到了拓展。媒介素养要求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后,学生能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批判的识读和交流能力,这样语文素养就不仅仅局限于会写、会读、会说、会听,还要求会制作和会判别。
二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1.提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媒介素养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提倡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自选课题,积极创新设计并且自己分小组进行学习的方式,使语文学习更具开放性p自主性p实践性。除了对学科框架内的知识进行学习以外,还应当让学生多了解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然后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知识进行融合。
2.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为了提高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步伐,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然后将学到的比较成熟的方法用于整合教学中去。在整合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批判或质疑媒介的能力,只有有了基本的信息判别能力才能逐渐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对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的教育上,而是应当把教育的主题放在运用判别性的目光对信息进行质疑,寻求真实的新闻,建立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的能力。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教学,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就能准确而快速地提取出信息,并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问等方式,认清媒介信息的整个架构,并且对所剖析的媒介信息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选择性地提取相关真实、有效的信息。如在网络中获取新闻或信息时,让学生对所看见的信息进行自我的评判,说出自己对消息真实性以及多方面的想法,并且客观地对这类消息提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还应当多鼓励学生自己学会制作一些媒介信息,通过博客的形式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评论,或对原有的媒介进行修改创新,在遇到电影、广告、照片等方面信息时,选择自己觉得较好的或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将其摘录然后进行核实的改编,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媒体信息。如在遇到一则有意义的公益广告时,应当让学生从这则广告的镜头、灯光、拍摄角度入手,了解画面的独特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这则公益广告的内容、意义进行评论,了解广告中叙述的是怎样的主题及作者通过对此件事的叙述想表达的观点。最后学生还可以谈谈对这则广告的看法,并且做出设想,如果自己来做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会从哪几方面入手。教师对学生做这些方面的训练,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推进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我国只有改善了整合过程中做法单一以及教学重心太过于落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吸收国外的先进实践和理论才能在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帆.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8):105~107
[2]李公文.论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体系的建设[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107~109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5
(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主要是对于作品的赏析与体会,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类型,所以在高中时期,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诵或者默写,只是要求你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用以前学习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这样容易造成前迁移,而且在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过程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要归纳总结,将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概念都连接起来,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确切的来说,是正迁移,就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对以前所学习的只是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将初中等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串联,实现了知识的凝结和加强,对于我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学习借景抒情这样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往往是一章有两三节课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过对这三个文章的讲解和阅读,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点和相关的概念,这样在关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学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运用到的主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的语言描写、主要的背景和环境等等,都是将以往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使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语文书本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而是在学习了老师的基本课文讲解过程之后,自己可以结合老师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节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做个开讲和结语,其他的部分由学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迁移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就是让学生由单纯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迁移到学生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引导者。
(三)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学习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项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和阐释,而是在课堂上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到文言文中“之”这个字的用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言,或者在讲台上组织全班学生踊跃发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迁移策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课本,还要把课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带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因为高中语文与各门课程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作为老师,只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迁移技巧和迁移能力做足够的准备。
二、结语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充满感彩的教学氛围,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其一大亮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设计情境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情境教学,是目前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情景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作系统研究,以期在同类研究作品中具备参考价值。
一、 设计音乐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它以优美的旋律给人以舒适、轻松、别样的听觉感受,而高中生本身对音乐就有一定的敏感性。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引进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课本知识,不仅打破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感,还能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课文《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音频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要求恢弘有气势,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音乐,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心中的热情。随着音乐前进,进而响起铿锵有力、志气高昂的朗读声,两者配合,营造了一个青春迸发、充满斗志和信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渲染下,自然而然滋生出一股斗志,真切感受诗歌体现出来的内涵,并充分想象诗人的匆蓉岁月和雄心壮志,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 设计视觉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功能越来越发达。如今,多媒体技术因为交互性和数字化特点逐渐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了积极作用。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相关视频、Flas,为学生创设一个视觉情境,这样,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且记忆深刻。例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里面有许多关于人物着装的描写,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文字,学生难免对“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等不理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因而,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就可以选择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有了真实的视觉体验,更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起来自然而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设计表演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是以学习汉字和分析文字为主的科目,课本中几乎全是文字,极少涉及其他符号与公式。如果语文教师长时间采用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厌倦,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其实,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故事性,文章中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让学生将文章情节表演出来,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不仅能活跃整个课堂,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且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例如,学习课文《雷雨》时,由于文章是话剧,全篇几乎都是人物对话,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逐字逐句讲解,难免使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不同的角色,并配以恰当的动作和丰富的情感,使文章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表演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四、 设计比赛情境,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激情,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挑战欲望。学习中难免出现竞争情况,竞争不仅激发学生的斗志,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丰富学生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目的。比赛是制造竞争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比赛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习古诗《将进酒》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并选出几名学生担当评委。先让学生分小组朗读诗歌,评委对两组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再由小组成员推选代表朗读,评委再对代表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算出总分评出优胜组。通过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胜利,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丰富了学生知识。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甲组会胜过乙组?从这个比赛中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反思,充分肯定自己的长处也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著名教育教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如果触及学生精神需要、意志和情绪领域,那么这种教学法将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重要作用。”情境教学的设计正是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意志和情绪领域,因而,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课堂变得活跃、生动、富有情感,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全国首届“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研讨会召开[J].语文建设.2011(01)
[2]陈淑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探微[J].青年文学家.2011(01)
[3]赵栋云.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开展非纸笔评价探究[J].语文学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