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审计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新的审计方法

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影响;转型

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审计内容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工作亟需进行革新。为了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新准则的推行,要求企业内审工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型,这对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1.内部审计概念

根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审概念定义为,对组织内部各类控制工作及业务进行独立性评价,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独立监督,并确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与方针,业务活动是否实现了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地利用了经济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现阶段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重新进行了阐述,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兼具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咨询活动,主要通过系统性的方式方法,对组织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审查与评价,从而优化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内部审计准则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准则,主要指的是各级政府机关与各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遵循的相关原则。内部审计准则是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并推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逐渐重视起了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广泛吸纳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意见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对传统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内部审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实务指南三部分组成。

二、我国内部审计开展现状与新内部审计准则实行的必要性

1.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现状

根据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应在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依照本单位与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围绕单位与部门的经济活动在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参与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报告审批都是有相关单位与部门的领导直接做决定,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遵循领导的指示开展工作并报告工作。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将我国企业与政府机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主要负责人领导,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不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还有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后不久便被撤销、合并,或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目前的这种领导隶属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独立性难以保证,经营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限制了其控制和评价作用的发挥。

2.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们的内部审计准则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改动,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不是很长远,长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内部审计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所以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是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

三、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1.对内部审计准则内容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在制度规划、文字表述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首先内部审计定义修订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同时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立足于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把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起来,使内部工作计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2.对内部审计准则质量的保证

新内部审计把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制定准则的三个目的之一,彰显了内审质量的重要性。制定准则的依据有所改动。依据提高到《审计法》及《实施条件》的层面,彰显了《基本准则》的严谨,高端和大气。新内部审计强化了内审的客观性、从属性和服务型,并提出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更加重视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现代性和规范性。

3.对内部审计的任务和人员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把内审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业务活动”不仅局限于“经营活动”,从而扩大了内审工作领域,还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审计内容,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并对内部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

四、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

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企业内审工作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审工作人员短时间内需掌握大量新内容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调整不仅仅涉及到部分内容的调整,甚至连根本性的职业道德原则也进行了调整,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新的内部审计定义进行深刻理解,明确新内部审计定义对职能范围的拓展,深入分析内部审计工作在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风险导向理念与相关准则进行结合,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当以风险为基础,合理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2)新内部审计准则应当立足于现阶段内部审计实际发展情况,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在调整过程中应当兼顾绩效审计准则的经济性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合理性,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保证准则调整的科学性。

在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删除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可操作性较低的内容。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修订与更新,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从而构建健全的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结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加大对新准则的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内部审计准则所调整的内容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理念,提升了准则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内审工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新内容、新原理,以确保自己更快地适应企业内审工作新要求,更好地融入到内审工作中。

2.加大了企业行业的信息指导

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不断进行着完善,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也不断依附于企业的内部协调以及管理进行着转变。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情况的转变以及我国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报表也不断进行着改变,不断进行着规范与完善。

3.强化了风险的审计概念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中,通过相应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易出现的经营风险进行着规避与监控,并着重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日常的经营中,风险种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全面改善。从整体金融环境来讲,内部审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产生相应的提示功能。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法律环境、监管力度等难以预测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经营风险的预测也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出台的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一系列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预测,进而帮助企业强化管理措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转移,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威胁。

五、新内部审计准则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调整,企业内审单位及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及转型企业内审工作:

1.加强学习新内部审计准则,进一步提升内审技巧与方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新挑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对新内部审计准则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提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内审工作人员重点把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之处,并努力提升自身的内审技巧与具体方法,由账项审计人员提升为审计分析人员,以实现在审计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一步,以达到满足企业内审工作发展的需求,否则难以对企业的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判断。

2.深入分析及掌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差异所在

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对应的变化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并应用于企业实际内审工作中。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变化之处,不仅仅包括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内部审计范围、目标的变化,以及准则的适用范围的变化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IIA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确认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事项进行鉴证,并在见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而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则是在确定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是确认功能的升华。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监督职能的查错纠弊功能不同,新会计准则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强调咨询功能带来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与评价职能无法全面地反映现阶段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借鉴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新内部审计准则将监督职能、评价职能转换为确定职能与咨询职能,从而有效的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

(2)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功能。并进一步确定了对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价值增值、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影响力与层次。

(3)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将传统的企业经营活动审计转变为业务活动,将传统局限于以盈利组织为主的业务范围拓宽到了非盈利组织。同时新内部审计准则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关注度。

3.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强化内审管理

(1)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任何一企业内审管理控制制度均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因此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是内审管控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基础与保障,企业应该关注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工作,特别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是说,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必须以新内部审计准则层面出发,突破以往的内审管控理念的约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促使企业内审管控制度得以高效执行。

(2)强化企业的内审管理工作。企业内审工作是企业审计进行内部管控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力争确保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并从本质上规避各种风险,完善管理制度。另外,设置企业内审管理部门时,应该确保内审部门管理职责清晰,并确保内审工作人员及管理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其应有的工作专业独立性,以便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企业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建设。强大、完善的信息平台,可为企业内部审计管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实际运营及销售数据。基于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发现审计日常作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财务管控风险。另外,健全、完善的信息平台同样能够让那些想要盗取或者修改企业经营信息的不法分子失去了宝贵的良机,确保企业经营正常平稳开展。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准则的革新对企业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层面,还是在加强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作业层面,均要求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保持更为谨慎的心态,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给予更大的重视,更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强大的支持。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更需要深入地分析与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掌握新的内审知识、工作技巧与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下的内审工作需求,更好地推进企业内审工作开展,确保企业内审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

[2]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J].青海金融,2014(9).

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3

关键词: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时下,在职审计人员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往往缺乏“整”时间去学习,有时不免有“知识老化”、“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虞。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问题、新方法、新制度大量涌现。在职审计人员不能对已有的知识“坐吃山空”,而应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相当的进取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机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参加审计机关举办或者认可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活动,学习审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新知识,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计算机、外语等技能。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要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应当达到审计机关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同时《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这些规定说明,审计人员自己要有意识地“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主观、客观情况而定,但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自学不辍,知识储备积沙成塔

要想给自己的知识储量“扩容”,自学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由于环境的限制,随时聆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太现实,这就必须要养成自学的习惯,经常看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报刊。自学贵在自觉,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制造一定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捕捉与专业有关知识的新的进展情况和闪光点。应订阅若干种专业报刊密切关注专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注重自我积累。在当今网络媒体日渐发达的情况下,应多从一些财经网站上浏览最新法规条文,阅读专业文章,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多学学英语,对将来开展工作肯定会有帮助。特别是如今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播放的英语节目日渐增多,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后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水平,各地每年都组织所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聘请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审计、财会法规以及实际运用,在规定的学时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材施教、“速成快餐”、“短平快”的培训方式,既有审计法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可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又有审计风险分析、证券投资等亟待提高的强化内容,这对广大在职审计人员来说也是有效而实用的。因此,对于在职审计人员来说,若想提高专业技能,必须重视后续教育。

三、培训研讨,开阔思路

一些中介机构(如内审协会)、软件公司、专业网站等有时会组织专题性质的(如审计信息系统、财务审计工作案例分析、产权管理等)培训和研讨会,这种研讨会让不同行业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聆听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作讲座,听到精彩处不免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时会在讲座后,大家济济一堂,对相关问题各抒己见,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相关问题,在交流讨论中集思广益,把带有自己行业和单位特色的问题及观点拿出来,这样就会开阔与会者的思路。由此可见,参加培训研讨也是提高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一大方法。

四、考职称,以考促学

考职称(包括初级和中级)可以说是财会行业的一大特色,每年参加考试的大军可谓蔚为壮观。考试难度虽说不是太大,但要想轻松过关,也非易事。况且现在会计内容、经济法规更新较快,需要花足够的精力去理解、消化。由于报考者的工作岗位不同,对平时工作范围中涉及不到的内容更要悉心钻研,拾遗补缺。准备考试期间,要工作、学习以及家庭兼顾,当然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拼搏备战的过程中,把压力变为动力,系统的专业知识会入心脑,对以后的工作将有潜移默化的帮助。即,通过职称考试促进专业学习也是在职审计人员提高专业技能的一条途径。

五、考资格证书,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今,在职审计人员中报考注册内审师、注册会计师之风盛行,甚至吸引了许多非审计、会计专业的人员也加入到考CIA、CPA的大军中。在职审计人员考出CPA后,即使不加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被认为“含金量”颇高的注册会计师证书,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另外,在职审计人员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相当踊跃。值得注意的是,考“洋”资格证书也正“西风东渐”。比如,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在中国的学员逐年递增,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国际大气候是不谋而合的。而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无疑会促进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其提高专业技能的很好路径。

六、考学历,读在职研究生、在职MBA

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4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致力于组织价值的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以风险为导向、实现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新型审计理念。

【关键词】

价值增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1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含义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最新诠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1999年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首次提出的,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这表明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组织“增加价值”成为引导内部审计活动的方向性旗帜。

1.2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较

第一,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为组织增加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不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在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

第二,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通过给组织提供有意义的审计结果,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

第三,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由于它的定位只是一个费用中心,不计量收入,人们的计量记录只有内部审计花出去的钱;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所不同,它的定位是一个利润中心,成本的耗费有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有衡量和记录。

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要关注风险。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后,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综合评价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根据量化分析水平安排审计项目先后次序,根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提出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和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为降低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全面识别风险,同时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战略、工作程序、组织结构等,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特地位与专业知识可以满足以上要求。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捕捉风险信息的能力比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审计都强,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能做出其独有的贡献。

第二、促进内部控制。

传统内部审计偏重于直接测试内部控制,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增加控制的建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控制点越来越多,业务过程也将越来越繁琐和缓慢,因此,传统内部审计模式是在递减地增加企业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改进了对内部控制的监控方式,能抓住重点,简化内部控制流程,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第三、改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对满足和大体均衡情况下,增加企业价值,从而使股东长远价值最大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它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的直接关联。可见,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内部审计活动应对改进机构的治理程序提出适当的建议。

3 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突破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世通舞弊、安然破产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企业内部审计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成为后安然时代的一大亮点。

3.1 基于价值增值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基于价值增值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系统、规范的审计方法,测试企业中各业务循环所涉及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统和各部门识别企业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应对措施等方面的能力,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治理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帮助组织目标实现。

基于价值增值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与管理为主线,以增加价值为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给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性,这表明内审的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前提,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风险识别、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3.2 内部审计为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增加企业价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进行长期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实证结论就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的。因此,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和评价管理者和董事会关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其后管理决策的指定,系统地鉴别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测试组织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就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风险监控的及时性、恰当性、有效性等信息进行内部的交流和沟通,报告风险管理的效果等这些途径帮助企业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减少损失,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红梅.浅谈增值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

[2]安广实.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

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内部审计;影响;关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并且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这种外部环境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加强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就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的企业实际上都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仍然没有满足企业强化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组织内部管理体系当中,内部审计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会计准则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和实施内部审计制度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当中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社会团体、金融机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的单位应该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来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且为了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权限,权利机构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指定相应的规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会计准则与内部审计存在一定的联系。围观的会计准则包括委托关系、组织结构、不相容制度以及管理层素质等等,有效的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主要通过对一切真实经济事项的记录和确认,并且对其经济业务充分的、及时的描述出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的分类这些经济业务。一般情况下来讲,企业内部审计的事项包括信息披露事务、对外担保、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投资、募集资金使用等等,确保合理性、完整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落实,以实施有效性为基础来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对财务报告事务和企业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审查和评价其实施情况,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提交给审计委员会至少要保证每年一次的频率,在评价报告中一一列明评价和审计内部控制的改善意见和审查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旦会计准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的程序与操作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真实性的有效内部保证机制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由企业内部审计与会计准则充分结合而构成的,两者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依存。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分析

1.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更新知识结构体系

新会计准则中所改动的内容比较多,甚至也相应的调整了会计最基本的核算原则,具体改动的内容包括:变革金融工具准则、变革债务重组方法、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更存货管理的核算方法、变革合并报表的基本理论等等。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增加了很多旧会计准则所没有的新内容,例如生物资产、企业合并、石油天然气、股份支付、金融工具、政府补助、保险合同、投资性房地产等等。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不断地变化的新准则有良好的掌握程度,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应不断的提高,使其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审计原则,并严格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熟悉和了解税务、会计、企业管理以及审计方面的标准与实务,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力。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只有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程序、方法和内容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此外,控制、评价和识别风险的能力也是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对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评价财务报告。

最后,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应该引起每一个企业的高度重视,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的技能、新的法规、新的知识,才能够使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更新,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随着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新规范、新准则和新法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地学习,对这些新知识掌握的越熟练,在客观评价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过程中才越能够保证其有效性,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加审计风险

企业通过新会计准则获得了更多的会计选择权,这就增大了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空间,原本谨慎性的会计信息逐渐过渡成中性的会计信息。由于加大了会计自由裁量权,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产生了过多的依赖,导致企业内部操作财务数据的现象只多不少。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情况,随着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一些钻会计准则漏洞、滥用会计准则的现象也将逐渐蔓延,在短期内实际上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在实施新准则之后,企业账面利润极有可能出现亏损或降低的问题,但是实际经营状况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无疑就说明了企业极有可能在人为操控利润,使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是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实施新会计准则,就要求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较高的地位,真正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例如,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全有效可以保证企业董事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等方面。

三、新会计准则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认识及建议

在新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实战工作中,第一,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和与国际接轨,涵盖了各类企业,确保企业活动,以确保企业的利润。第二,新会计准则的建立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各会计主体和内容的变化影响着内部审计控制工作的内容、人员的要求,而内部审计的实施也体现了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然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成本的增加。第三,内部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的新内容,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增加审计风险。新会计准则技术难度系数加大,审计技术受到挑战。

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内部审计执行总是受到新会计准则环境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准则越复杂,对会计的影响就越明显,外部监管环境就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随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两者互为取舍。只有根据会计准则不断变化,适时地完善内部控制的有关功能,才能使会计职能不断完善,会计行为逐步优化。在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中,作为审计人员的应更新审计理念,掌握最新的审计技术,更进一步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方法有以下几项:

首先,政府部门以及财政部应加大对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和举办相应的岗位培训。比如:关于重视新会计科目的建立与新旧会计准则转换的会计处理方法。

其次,论企业自身,应建立出和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法》制定满足企业需求的内部审计制度,并满足了信息网络发展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网络审计系统。

最后,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计应完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满足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更加谨慎,更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大力与其他企业管理部门,需要更多的关注有关部门,企业需要更多的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要求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构及其从业人员要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对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的全面掌握才能够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以提高,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刍议[J].中外企业家,2015,(1):122,127.

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6

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既懂得审计工作又懂得计算机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专业审计理论与实务,同时还要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审计技术,熟悉信息软件的开发、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否则将无法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审查,难以胜任信息化的审计工作。在其他硬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水平对于审计信息化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首先是缺乏具有计算机基础的审计专业人员,因此难以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然后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难以适应计算机审计的要求。人员的配备是工作实施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对于要大力发展、创新的审计信息化工作。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注重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采取吸引人才的有力政策。

二、缺乏先进的审计信息化理论与审计技术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审计不管是在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还是在审计技术上与传统审计相比,都更加复杂、信息技术性更强。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审计信息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还是停留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因而缺乏对审计信息化的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还有就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问题。传统的审计研究已经发现并成功应用了很多的审计技术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分析性复核等。而审计信息化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就必然要求新的技术方法的产生与应用。

三、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规范数据接口,推动审计软件的开发

要完善数据接口,推动审计软件的不断完善。首先要大力推广已经成功开发并使用的软件,使先进的软件使用经验广泛传播。其次,要加速升级更新已有的审计软件,并且可以与其他专业软件研制单位合作,加紧审计软件的研究,提高审计软件的开发速度和质量。再次,在大力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审计的实际需要,扩大、深化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范围、深度。最后,要注重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工作提供数据库方面的支持,利用专用网的形式,逐步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还可以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审计数据进行筛选、分类,以用来判断重大的审计事件。

2、注重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加紧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从目前的审计人员中选择基础好、技术强的人员,加强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对选定人员进行专门的信息化审计培训,深化和加强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应创新思维方式,使审计人员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学习并使用计算机审计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变危机感为钻研与实践的实际行动。其次,在现有人员的培训未能满足审计信息化要求的情况下,可另外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培训工作或审计工作,或招聘同时具有计算机、财务和审计知识的大学生进入审计机关。这是关系到审计尤其是审计信息化长期发展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