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1
“学习”与“习得”是语言教学中的两个术语, 是从英文单词“learning”和“acquire” 翻译而来的。首先,从概念上来看,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学习一般是指在学习环境中有意识的掌握和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方式;而习得是特指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从两者侧重的方面来看,学习注重的是语言形式,而习得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从过程来看,学习是最终达到自动熟练的过程,而习得是一种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以儿童习得母语为例,儿童通过下意识地模仿和练习,反复模仿又反复练习,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迅速地进步,记忆持久, 这些事成人所无可比的。语言学家 H.Stern(1983) 曾经把语言环境作为区分“学习”与“习得”的主要指标。他认为,“学习”基本上是属于非目的语言环境的课堂上进行的;而习得主要是在目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目的语。
二、 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对“学习”与“习得”有着明显的使用界限,既是“学习”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儿童学习母语。到了七十年代, 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师把成人的语文学习成为“习得”。比如在有的文章或著作中出现 “语文学习” 与 “语文习得”交替使用的现象。Corder(1973)在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书中提到:语言习得是在幼儿时期开始的,是在幼儿时期获得许多技能以及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其他许多知识同时进行的。语文学习也就是学习一种语言,一般都是开始于较后的阶段,开始于语言运用已经定型,身心成熟的其他许多过程已经完成或趋于完成的时候。Krashen(1982)对这两个术语的解释是:语文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语文习得者通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习得语言,而只是意识到他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初中语文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文的知识,知道特定的规则,感觉到这些规则并能谈论这些规则。周旭阳(2000)指出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正规地、有计划地、有明确目的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学习掌握某一语言的语文知识,有意识地研究和用理智来理解这门语言的过程,即学习。如:学生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学习上的收获和进展,诸如生字的默写,记词的含义和词组的用法,记语法结构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然而初中语文知识不仅来源于纯粹的课本上学习, 而且更多地来源于交际实践, 自然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即“习得”。此外,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说出的话语是由“习得”系统驱动的。 就是说,初中语文知识掌握多少依赖于“习得”,依赖于平时习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从课本上学习的知识, 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而只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考试中的错误。“学习”是起监督、 纠正和编辑话语的作用, 而习得的作用是领会、酝酿和生成话语。“学习”是把语言分解开来,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而习得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 注重语言所负载的信息
三、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学习与习得的运用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文言文注释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特别是先秦两汉文言文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陷入文字的“迷魂阵”,不能进入文字书写所承载的语义情境,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笔者阅读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时发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用语界限模糊不清,学生在阅读中不知所措,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本文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例,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进行分析指正。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定义及注释术语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未能把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认识不清。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及其注释术语阐述如下:
(一)古今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汉字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时展新字不断产生,而每个时代消亡的字会被保存在典籍与字典中,使得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汉字多有‘兼职’现象,后代又不断分化,由此出现了古今字”[2]170。例如“昏”在上古汉语里既表示“黄昏”之义,又表示“婚姻”之义,是兼职;后造出“婚”字专门书写“婚姻”之义,在表示“婚姻”之义时,“昏”与“婚”是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即“古体字”和“今体字”。“古”与“今”相对而言,一个词在文献中较早的书写符号是古字,后来为区别而造的字叫今字。今字的产生大多是为了减少上古汉字“兼职过多”的现象,它往往只承担古字中的某个义项。“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思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3]。
注释古今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今字为某。”
(二)通假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用字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有在语音上的关联”[4]。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两字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此“蚤”不能训释为跳蚤,而应理解为早晚之“早”。故该句中“蚤”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通假字,指古书中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二者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并存。
注释通假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通某。”
(三)异体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换的字,二者音义相同。如《段于鄢》“佗邑唯命”中的“佗”与“他”是异体字,两者音义相同,都可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可相互替换。
异体字是因所用造字法不同或选取了不同的造字素材,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如“泪”与“I”,前者是会意字,后者是形声字,是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u”与“a”都是形声字,声符同为“奚”,形符“隹”与“鸟”都表示“鸟”的意思,“u”与“a”是造字素材(形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5]。
注释异体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同某。”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质疑
(一)混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是以时间为标准,先产生的为古字,后因古字的义项过多而另造今字。通假字则是同时存在本字与借字,因各种原因弃本字而用借字。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显然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注释术语使用混乱,“对文言文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很大影响”[6]。
1.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教材注:“知,通‘智’,智慧。”[7]171
按:知与智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知”的本义是知道。“智”是会意兼形声字,从日从知,本义指聪明、智力强,是“知”的后起字。《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知”与“智”词义上有引申关系,应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知,今字为‘智’,智慧。”
2.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木兰辞》:“出门看火伴。”
教材注:“火,通‘伙’。古兵制十人为火,同火的人互称火伴。”[7]191
按:火与伙是古今字,教材注释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伙”是形声字,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火”,同“火”而食的士兵即“火伴”,故“火”引申指同灶而食的军中伙伴,“‘火伴’的‘火’后来写作‘伙’”[8]。后“伙”又引申而泛指“同伴、朋友”。“火”与“伙”有词义引申关系,两字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火,今字为‘伙’,伙伴。”
3.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精卫填海》:“文首。”
教材注:“文,通‘纹’。”[7]169
按:文与纹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文”的本义是远古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象形字。“文”引申指花纹、文理。后加意符“糸”,造出“纹”字。“纹”本义指织品上的花纹。故“文”与“纹”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文,今字为‘纹’,花纹。”
(二)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古今字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它减轻了古字负担,也使表意越来越明确;而异体字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是不规范的”[9]。
1.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教材注:“见,同‘现’,出现。”[7]197
按:见与现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见”本义指用眼睛看。《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10]730表示以目相视含义的字,多用“见”作形旁。“见”引申为出现、显露,即“现”之含义。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之义皆写作“见”。后世造出“现”字专门书写“出现、显露”之义。故“见”与“现”是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见,今字为‘现’,出现。”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材注:“尊,同‘樽’,酒杯。”[11]36
按:尊与樽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
《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10]1314引申指“地位或辈分高”。《说文》无“樽”。“樽”表示“古代盛酒的器具”,承载了“尊”作为“酒器”的语义。两者为古今字,注释术语为:“尊,今字为‘樽’,酒杯。”
3.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4课《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教材注:“莫,同‘暮’。”[11]15
按:莫与暮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莫”是会意字,表示日落于草莽中,本义为“昏暮”,引申表示“迟晚”。后“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不要”之义。为区别“莫”的不同语义,后添加形旁“日”,造新字“暮”,表“傍晚”、“迟晚”之义。故两者为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莫,今字为‘暮’,傍晚。”
(三)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不同。异体字是为一个词造出不同的汉字,它们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各自原本的字义不同。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畔主背亲。”
教材注:“畔,同‘叛’。”[11]63
按:畔与叛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畔”本义是“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声。”[10]1219“叛”本义为“背叛”,“古多假畔为叛”[10]1219,二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畔,通‘叛’,背叛。”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
教材注:“亡,同‘无’。”[11]63
按:亡与无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亡”本义是战败的士兵举盾甲逃命。“无”是否定词。《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10]1115“‘亡’和‘无’相通,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2]175,故两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亡,通‘无’,没有。”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困境,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本文借鉴汉字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在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并对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举例分析与纠错,希望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3]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3.
[4]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文知识,2007(3):4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185.
[6]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辩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8.
[7]初中语文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161.
[9]马新英.浅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及区分[J].语文学刊,2005(9):141.
[10]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3
认真分析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四点
1. 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面对此句,不少人更加重视“不宜刻意”四字,导致某些语文教师尤其是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回避乃至排斥语法知识,认为传授语法知识,考察语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现在讲语法是抱着旧的瓶瓶罐罐不放手,他们完全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事实。何况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语法完全符合新课改中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他们甚至忘了他们本身就是传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下培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哪个人没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中沉浸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呢?哪个人没在生活中运用语法呢?而今,一看到“不宜刻意”,一想到不追求完整,就毫不吝惜地该丢的丢,该扔的仍呢。走进“庐山”吧,实在不该把语法知识说淡化就淡化,说忽略就忽略了。
2. 淡化语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一主张对某些语文基础较好,敏感性较强的学生可能是很适合的,但不见得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普通高中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强化尚且不会,淡化又如何能明白?把语法放于课文中,时不时的点两句的那种做法,极容易使他们顾此失彼,捡了葫芦忘了瓢,弄得手忙脚乱。
3.“天下三分”,缺少传承。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小学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感知语言,给初中打基础;初中的学习又是为了让高中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但现在我觉得每一个学段好像都在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初中教师在中考指挥棒的导引下,都在为有一个好成绩而拼搏,至于到了高中,学生会如何发展,他在初中需要为高中做哪些知识上的储备,老师们无暇顾及,毫无疑问,语法自然在无暇顾及之列了。而高中老师,高考涉及语法知识,只能对学生大补特补,苦不堪言。同一知识,初中和高中割裂开来,抛去传承,各成一家,实为语文教育的悲哀。
4. “机心”作怪,“退一步海阔天空。初中老师中存在以下“机心”:“我们不教语法,是因为中考不考语法。而高中涉及到语法考试,所以高中老师就要教,和我们没多大关系”。
语法为何要重视,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
1. 语法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语法范围广泛,包括字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构成句子,单句构成复句,散句变整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分析句子的各种语病;古汉语中的词类怎么活用;句式倒装如何辨别;甚至对联如何去写等等。可以说,学高中语文离开语法寸步难行。
2. 语法与学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只就报刊来说,报刊是学生常接触的读物,学生要阅读报刊,而报刊为了节省篇幅,往往以简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多见于新闻的导语),不懂语法,难于理解。
可见,学生阅读、理解复杂的单句和语段,绝不能跟着感觉走,要通过语法知识去正确理解。语法在生活中绝非可有可无。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4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l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2、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5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鹏
让阅读教学展示出高中语文的独特魅力 王春雪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刘海华
"五点疗法"让学困生走出心理的低谷 张亦林
谈谈高中英语写作 肖立
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 刘江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武玮萍
浅谈《祝福》的讽刺艺术 夏国福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 罗启洪
加强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探索 施玉明
探究性学习在我校的开展 罗秀云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马才
浅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秦海民
寓思想教育于日记教学之中 宋飞
让思品课堂编织成四季风景 宋爱花
"感悟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童辉
议论文写作中怎样选择事例论据 王春霞
如何上好地理课 夏亚新
加强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 蒋金娟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曹福才
中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陈元东
关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探析 丁文玲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范晓霞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探讨 黄建成
散文应注重审美教学 江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李永威
如何为"学困生"解"困"——浅谈农村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吕敏
培养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 陈娟
新时期小学管理模式问题探析 潘丽蓉
让数学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 林艺华
丰富词汇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刘晓玲
巧妙"乞巧"让古诗教学散发春的绿意 许军红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徐艳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杨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申冬梅
新课标下对实施学习方式的反思 石清飒
生活事例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张婷婷
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杨启秀
浅析德育教育下的计算机教学 虞璐
陈钢小提琴作品解析 张蒙
英语复习课教学浅探 张敏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常娜
学生惧厌作文的应对策略探析 赵雪莲
集思广益上好美术课 刘小波
新形式下的政治教学管理 卫毅
让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入语文教学 吴锋
早期训练与体育游戏 徐会军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使用 甄娟
美术课改要落于实处 朱珠
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 张礼荣
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魏玉芬
试谈新课改中的"导"和"学" 徐叶琳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韩玉华
感受物理美,愉快学物理 葛雪娣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美术课堂更生精彩 殷林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吴粉珍
"巧"用网络资源优化小学几何教学 张跃根
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效 陈红
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应用例谈 陈燕
浅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开展小学识字教学 王萍
运用电化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吴统进
我们在教改的路上且行且思——浅谈我校新课堂教学模式 顾玉兰
2010年《文理导航》约稿启事
作品展示
春天
阅读理解3篇
完形填空3篇
高一(下)Units 13-14重点词汇
高一(下)Units 13-14重点句子解析
情态动词should,ought to,had better的用法 郭义庆
区别must与have to
《道林·格雷的画像》节选
少年比尔·盖茨
信息动态
有趣的标识
风的色彩——《风中奇缘》主题曲
谈谈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高一(下)Unit 13单元测试
高一(下)Unit 14单元测试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教会学生 读 思 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是一个让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来普遍存在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学习古诗文感到吃力的现象(而初、高中语文教师之间相对缺少沟通等问题也必然导致初中语文教师的忽视)。
根据本人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的培养,即教会学生“读、思、辨”。
一、重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未必“未闻读书声朗朗”,但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也有的教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要求学生读的时间、次数不够,读得不到位。我认为朗读应贯穿古诗文教学的始终。
1、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既要响亮又要纯熟。朗读之所谓“朗”,就是清晰响亮,也即朱熹所说的“字字响亮”,这是对声音的要求;所谓“纯熟”就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是对朗读程度的要求。
朗读的更高要求是既要再现又有发现。“读”与“说”是有区别的,“读”一般要“忠”于原作。一是忠于原作的语言表达,如朱熹所说“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二是发现——复读物的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投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诸如此类。”这样读法有其好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就是对话的过程中作者、读者、文本互相发现、融合的结果。但朗读不必要也不可能是作者或读物的代表或化身,因为朗读也是一种创作,“创作不是作者个人的行为,读者也参与了,而且是创作的最终实现者。文本的意义正是读者参与生产的结果。既然读物并无先在的意义,那么读者即使想“还”作者原意也无“还”处。朗读无非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伽达黑尔)所以,朗读者作为他自己,就是实现这种转移。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文时重点指导“声”和“情”两个方面,不能让学生朗读变成有口无心式的“念经”或简单的“念字”。
2、朗读指导
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
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
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移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朗读的激情和愿望都产生于对该物生命意识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原“发之于唇齿。”
朗读者应该把握古诗文的情感,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得声情并茂,才能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当然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还有赖于对学生朗读方法的精心指导。
指导朗读方法。任何朗读都是受读者心理状态支配的,但读音的心理状态并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对于初中学生,首先应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字音。其次才是指导他们朗读技巧。
二、重视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但是,初中教学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有人认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目,照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事实上学生到高中后就会对学习古诗文感到力不从心。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会背诵课标规定的篇目,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思考,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掌握一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如:《戴震难师》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考的典型范例,在教学时应倡导学生学习这种“难师”的精神。有了这种质疑精神,有时竟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又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学生质疑: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么可能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呢?她丈夫是太守,她为什么还要去采桑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泛化,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做了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明白:本文塑造的罗敷是一位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罗敷对自己丈如:《戴震难师》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考的典型范例,在教学时应倡导学生学习这种“难师”的精神。有了这种质疑精神,有时竟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又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学生质疑: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么可能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呢?她丈夫是太守,她为什么还要去采桑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泛化,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做了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明白:本文塑造的罗敷是一位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罗敷对自己丈夫的夸说之词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从而使教学回到了正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辨”的能力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穿过时空的隧道,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去发挥自己健康的个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而影响这种对话的因素有二:一是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上有畏惧感,二是文化上的隔膜使学生情感上产生疏离感。因而字词落实和文章理解两方面都不可偏废。没有基本字词功夫谈不上消化理解,不理解领悟只掌握零碎的字词常识,学生也拒绝学习。
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中考成绩,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关键词的深入辨析,串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这种做法,其实还可以推而广之。如《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中的“思”“忆”古今意义有细微的差别: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广,而古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窄,仅局限于男女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区别,我们就能理解女主人公木兰那种不同于一般妙龄女子的英雄气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