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调研报告范文1
一、我市加快发展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我市东临大上海,南濒杭州湾,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乍浦港,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随着近几年来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的相继建设,一个内联外接的现代化、网络化大交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市将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城市的交通连接中心,物流条件优越。
2.产业基础优势。自**年我市相继引进日本电产芝浦(浙江)有限公司、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来,光机电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拥有光机电规模企业8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家,形成了以平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光机电基地核心区)为核心,以微电机、精密机械及其装备、光电子、智能仪器仪表为主导产品,辐射乡镇工业园、企业工业园三区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光机电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全市光机电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67.4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9%;全年销售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25.5%。**年1至6月份,全市光机电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4%,同比增长达24.5%。
我市光机电产业技术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已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1项,嘉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9家。外资企业生产的数码相机快门、手机用摄像头、微型精密电机、光导纤维套管、液体动压轴承等高新技术产品,很多都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的空白,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部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其中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快门、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可视手机用镜头、恩梯恩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生产的HDD用流体动压轴承单元等产品分别占世界市场的25%、65%、100%。
3.外资集聚优势。我市光机电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是外资的大量引进。在以外引外的招商策略指导下,以日本电产集团为主体的一大批项目纷纷落户平湖,日本电产集团已在我市投资了3亿美元,建立了10家光机电公司(包括在建的电产三协),如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机器装置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在日本电产的示范带动下,众多外商先后到我市发展光机电产业,如生产移动通信用微型光电镜头的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光通信无源器件的平湖大平洋蓝登有限公司、浙江川电钢板有限公司、平湖黑田精工有限公司、东特(浙江)有限公司等。
光机电外商投资企业的另一大优势是单项投资规模较大。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是落户平湖的光机电外资企业中最大的一家,总投资2亿美元,首期已投资6000万美元。日本电产的其他投资项目单项投资规模也较大,如日本电产芝浦总投资8532万美元,恩梯恩日本电产总投资3000万美元,均远远超过了日本对华投资的单项平均规模,接近欧盟主要国家的对华投资规模。截至2002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为196.97万美元,荷兰为842.67万美元,英国为574.39万美元。通常单项投资规模越大,产品蕴含的技术含量也越高,外资向外迁移的成本也越大。
4.外向型经济基础优势。平湖是外向型经济强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已连续五年入围全省“十强”。目前,英荷壳牌、日本川铁商事、三井物产、丸红公司、夏普公司、日本制纸和纸浆纸张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我市投资,最近美国GE公司也将在业务合作上加盟平湖。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在开拓海外市场、畅通市场渠道、招商引资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外向型经济基础必将促进光机电产业招商引资。
二、我市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定位比较模糊。我市光机电涉及行业主要偏向于精密机械与电子类,包含的部件产品种类繁多,平湖“光机电”实际上是光电子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交叉,是一种简称,光机电是一大类产品的统称,产业自身没有明确的主导产品,给产业的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困难。
2.缺少终端产品。我市光机电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数码相机快门、手机用摄像头、微型电机等十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产品产业链的不完善,缺少终端产品,均为光机电中间产品,即终端产品的部件。如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的硬盘驱动器马达及其有关零部件,其主要用户就是无锡的希捷;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光学镜头是为夏普公司产品配套的。平湖目前的光机电产品绝大部分是为照相机、摄像机、手机、复印机、电脑、汽车等产品配套的,自己不直接生产终端产品,这给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困难。
3.行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引领。我市的光机电企业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除电产集团仅有的几个企业外,企业彼此之间关联度甚低,即使是日本电产企业之间,其产业互补性也较低,更不用说内资企业与外资之间的合作互补性。我市缺少一个能够串联其产业集群企业的龙头企业,缺少一个能够生产终端整机产品的龙头企业。不具备产业的技术溢出和扩散的条件,很难培育和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
4.产业链配套不明显,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是大量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具有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性、业务上横向或纵向关联性等特点。我市的光机电产业大多是光机电中间产品的加工,光机电企业之间的关联互补性不强,缺少终端整机产品,基本上一个产品只有一个企业生产,离完整的产业链要求相去甚远。如日本电产企业落户我市,主要原因是其客户如东芝、希捷等迁移到了周边的杭州、无锡等地区,实际上是“跟进战略”的结果,跟随下游产业的投资而投资。产业链的不完善,缺少龙头整机企业,光机电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等因素决定了我市光机电产业还仅仅处在产业集群的初期发展阶段,集群规模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5.企业以外资为主,产业“根植性”不强。我市光机电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规模大,产品技术含量高,但在我市没有研发机构,没有技术溢出,也没有原料市场、产品市场的联系。我市的外资企业只承担生产加工功能,是一个加工车间,所有的研发都在国外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行,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上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企业外部配套率不高,即使是外包给本地企业加工的少数产品,也多为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机加工件。外商的这种投资模式,具有很强的“漂移性”,容易发生整体向外迁移。
三、发展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光机电产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市光机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我市光机电产业的总体思路:
1.在指导思想上,要牢牢把光机电特色产业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继续想方设法做大做强,要把光机电产业作为我市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中第一培育的产业。
2.在产业定位上,要从比较模糊走向清晰,要明确提出我市光机电特色产业的产品定位。
3.在战略步骤上,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建设光机电部品加工基地;第二步,建设光机电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第三步,建设光机电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4.在重点领域上,要以电机、数控机床为主,同时发展数码相机、复印机、摄像机、手机等部品。
5.在产业配套上,要优先发展精密机械及其装置、智能仪器仪表、精密模具、电子元器件等。
(二)发展目标:
到2007年止,全市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从目前的83家增加到100家,光机电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并力争引进一家规模较大的生产终端产品的龙头企业。
到2010年止,全市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达到200家,光机电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光机电产业从部品加工实现向研发基地转变,形成产业集群。
四、我市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光机电特色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精密电机及相关精密机械类构成了我市光机电产业的主体,是光机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产业定位为精密电机及相关精密机械类,发展小而精、小而全、小而细的精密电机及其相关精密机械类产业,创建国内一流的精密电机市,成为国内外精密电机主要供应基地,也许更能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市工业的发展。
1.引进光机电行业生产终端产品的大企业来平投资。以本市光机电重点发展领域为导向,力争引进一家能够串联起本市光机电企业的龙头整机企业,如生产数码相机等产品的企业,努力构建一条完整的产品产业链,提升光机电集群竞争力,使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制定光机电产业链招商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培育光机电产业集群。根据我市光机电产业现状,进一步明确我市光机电产业定位,参照《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的光机电一体化目录,制定符合本市光机电产业发展的招商目录,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壮大本市光机电产业,促进光机电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构筑光机电产业发展研发平台,打造产业发展发动机。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好集成光学研究所、光纤传感器重点实验室等光机电研发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光机电内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建立研发中心。
(三)加大当地民营五金机械企业与外资光机电企业对接,加快光机电产业“本土化”。我市特别是黄姑镇已有上百家五金机械企业,五金机械企业是光机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市已有部分五金机械企业与开发区的外资光机电企业进行了合作,我们要引导更多的五金机械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不仅要提高技术含量,进行技术升级,还要提高品牌知名度,全面提升与外资企业业务对接的水平,加快光机电产业的“本土化”。
技术调研报告范文2
(一)**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就
**以来,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40亿元,比**年增长1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年的4.58%增长到8.1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8.7亿美元,比**年增长4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年的3.36%增长到6.65%。
**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底,全省有1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27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个省级信息产业特色基地(园区),168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61.56亿元,比**年增长2.47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51.67亿元,比**年增长2.92倍。积极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先后实施了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8项,**正在执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604项,到**累计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71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大增强,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到**底,已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3家。正式投入使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1家,孵化场地面积65万平方米,在孵项目2397项,分别比**年增长3.1倍、4倍和18.18倍。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达38家,其中6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成效日益明显。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效果显著,**省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杭州、宁波、绍兴市被列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实施纳米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应用工程取得实效,对纺织、建材、模具等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了17个重大攻关及示范应用项目。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取得较大进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的实施,推进了教育、文化、旅游、商贸、外贸、物流、金融、社区等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省风险投资公司已达40家,注册资本28亿元,累计注入风险资本10亿元。已有12家企业登陆中小企业上市板,共筹集资金30.08亿人民币。中国**网上技术市场为**省企业和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了技术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新的平台。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民营企业对接活动进展顺利,**年以来实现对接项目9项,总投资3亿多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仍然偏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不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不匹配。**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比全国平均低3.6个百分点,与北京(28.7%)、广东(27.1%)、天津(20.8%)、江苏(16.7%)、福建(15.6%)、陕西(16%)和上海(13.8%)等地的差距较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远低于江苏(15.5%)、上海(17.7%)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7%左右,比江苏的23.2%和上海的28.2%低得多。科技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27.46%,比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43.38%低15.92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没有走在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不但发展规模与江苏、上海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发展速度上也没有优势。****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9%,而江苏和上海分别增长46.0%和45.7%。
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速度缓慢。**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已经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并没有同步提高,近年来一直在25%左右徘徊,而且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的年均提升速度仅为2.12%,远低于高新技术产值26.2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年就已经高达40%,日本近三年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年均提升率达到8.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严重偏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年仅为5.0%,**为6.65%,江苏、上海**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41%和39.3%,可我省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差距很大。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不足。目前,我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然沿袭外延改造为主,虽然积极引进机器设备,但关键工艺装备还较为落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发投入很少,导致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增长缓慢,既延缓了对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又制约了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
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受急功近利的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至今对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系没有很好认识,比较重视短期生产总值增长快、税收高的产业,而对发展基础投入大、短期效益尚不显著的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目前我省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长期安排重视不够。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急功近利,过多通过短平快的技术引进策略占领市场,相对忽视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更不够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只能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年,**省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1.88%,比全国平均的2.87%低0.99个百分点,比江苏的2.71%和上海的4.61%分别低0.83和2.73个百分点,经费投入总量只有江苏的51.5%、上海的63.1%。对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2002年上海新产品产值率达14.3%,江苏省为10.5%,而**省仅为9.5%。**年**省R&D活动经费支出75.2亿元,只有江苏的50%和上海的58%,仅占全国的4.9%;人均R&D活动经费支出163.7元,只有江苏79%和上海的20%;R&D占GDP的比重为0.8%,低于全国同期(1.3%)0.5个百分点,在全国仅居中游水平。R&D投入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现有的政府财政有关科技的投入,对企业R&D引发作用不明显。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中小企业“小而散”的组织形式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规模经济相矛盾,企业规模小,低层次重复多,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具备高新技术的规模基础;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落后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高智力条件相矛盾;中小企业薄弱的经济基础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高投入条件相矛盾。
2.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缺少。**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基本没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在短期内难以满足**产业向技术密集大规模转型的需求。至**年底,**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5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只有2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家,其数量均处全国中下位次。因此,**技术创新的技术源70%以上在省外购买,不利于**产业由中低端向产业高端的升级。
3.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块状经济”中企业间技术趋同、产品相似、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需要通过构建行业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有效开发和扩散,促进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但目前政府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组建力度不足,管理措施还不够有效。
(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近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但**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年,**省科技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15位,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239.94人,科技活动人数为6.4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4.23人,而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为29.67%,列全国第23位,这与**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排名明显不相符。
“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造成人才缺失。不少单位大量科技经费只能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用于人才本身。这种制度安排难以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稳定环境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优秀科技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城市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不容易吸引和集聚高级人才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滞后
1.开发区配套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但目前**只有杭州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而这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又用地容量偏小,规划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发展空间极度缺乏,大量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无法进入高新技术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还没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省政府(**)1号文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在许多地区也没有得到落实。
2.部分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如何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有效地商品化,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事前的政策优惠更适用于高新技术领域。但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多以直接优惠为主,表现为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税额等形式,对企业在进行研发、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性扶持相对较少。这种强调事后利益减免,不强调事前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并不适用。此外,还有一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需要进行相应修订。特别是如何降低WTO条款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
3.缺乏科学完善的投入产出引导体系。为准确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合适的统计分析。目前采用按“行业”分类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的内容与产业发展现实有较大的差异,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引导。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自主创新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共识
1.高度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作用。虽然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要继续保持走在前列,必须依靠高科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2.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扶持。要加快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立法进程。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但还存在着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保障作用和约束机制不强的问题,急需制定和出台一部促进与规范我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保障。要以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并与财政、税收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切实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要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政府采购中本地产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优先购买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鼓励政策,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市场空间。
3.加大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投入。建议把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及政府科技投入占GDP/财政支出的比例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从政策上保证科技投入力度。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从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发展资金,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总量和支持力度,倾斜性扶持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要重视和保障对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为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为**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4.优化统计体系正确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借鉴江苏的经验,以OECD进行高技术产业统计的原理为依据,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调整和优化**省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以准确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构筑创新型区域
1.大力发展创新型区域产业集群。要根据块状经济特色,围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的布局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分工,形成以大企业和龙头为核心、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运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打造品牌大省。
2.加大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特色主导对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进行研发,或者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企业共同进行产业共性和支撑技术平台的建设。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支出应突出重点,主要应放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的突破和平台建设上,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的整体水平。
3.提升科技园区的辐射能力。要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扩大杭州国家级高新区规划范围,并促成条件较成熟的宁波、绍兴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更好发挥科技园区对全省经济科技发展的辐射作用。应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园区优势,准确定位各科技园区的产业导向,加强规划调控对园区专业化发展的引导,各园区应围绕主导产业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水平,形成比较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园区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局面。
4.加大引进和扶植大院大所的力度。进一步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载体,尤其要重视促成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中科院、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到我省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三)创新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体制与机制
1.建立**工业研究院。由于我省现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独立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自都有不同的科研目标指向,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着需求结构上的错位。也由于我省许多科研院所通过改制转型为科技企业,原有的行业科技进步责任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功能已经弱化。因此,建议成立“**省工业研究院”来承担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能。
2.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上形成重点突破。应面向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以及环保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
3.加强技术预见研究。技术预见是“长期预测科技趋势,综合选择重点方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研究,强调对未来科技发展各种可能性的“优选”,已成为加强科技计划与管理工作特别是提高科技战略与规划水平的有效工具。应进一步加大研究深度和经费投入,使技术预见成为长期和连续不断的工作。我省应高度重视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动引导,根据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重点支持的技术研究方向。从技术预见规律及其特点看,**技术预见的时间跨度应以5-15年为宜。
4.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科技研发重点的确定应来自于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建议设立相应的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或者在省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中增加科技咨询专家的比例,充分发挥科技咨询机构在重点技术领域确定、重大项目选择和技术预见研究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咨询专家应主要是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包括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专业和广博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同时还应考虑不同职业类别。
(四)落实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鼓励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凡经省、市两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政府应给予相应资助。可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用于科技投资的一部分资本支出,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争取在企业会计科目中增列研究开发经费项目。设立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具体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纳税数额,以扶持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国家规定比例的再给予一定补贴。争取实施高技术企业加速折旧措施,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提取未来投资准备金、风险基金和科研准备金。
2.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管理;鼓励大、中型企业拥有能作为赢利基础的核心技术专利,或足以制衡引进的核心技术专利的二次开发专利群。进一步加大对专利发明人的激励,自觉维护专利发明人的权益。加强各级专利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引导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一套系列配套培养与集聚人才的政策及相应的服务管理措施,如园区建设、环境配套(住房、交通、学术交流),购房、购车的个税减免等,切实提高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待遇;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稳定和集聚人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多种方式,设立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招揽高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高技术的带头人来我省创业和发展。要以实用化和国际化培养模式,采取多种途径超常规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借鉴国外的做法,把与技术相关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转化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计划项目,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原创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来实施计划项目,推动产业化。要在继续抓好已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网上技术市场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强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融资投资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和交流。
5.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的支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加强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对高技术产业进行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政府为主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要完善担保形式,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鼓励民间资本建立担保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用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等作为反担保。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对我省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的投资或担保比重达到其投资或担保总额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逐步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实现非上市企业的资本流动。
(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孵化器。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实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各级政府应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利用财政资金建设孵化器;积极引导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和闲置房屋参与孵化器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申报并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小额资助项目等,各级财政科技经费要给予配套扶持。
技术调研报告范文3
XX年3月,我系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此次调研涉及的用人单位主要有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安徽省芜湖、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涉及到省内及周边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会;还访问了51job和job168等人力资源网站。
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二、相关行业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1.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我省企业信息化也在全面进行,急需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我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例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到XX年,我国需要高级计算机人才6万人,中级计算机人才28万人,初级计算机人才46万人。但是,目前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高级计算机人才和初级计算机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从事计算机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目前的人才供应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于这种现状的认识,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计算机行业“蓝领”人数少的根本原因,不是企业不需要“蓝领”,而是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蓝领”、发挥其软件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振兴安徽的一项迫切任务,既懂计算机软件又懂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安徽振兴经济的一大障碍,据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称,我省复合型人才为19.9万人,占技术人才总数的7.4%,与发达国家复合型人才总数40%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行业中持有“双证”在手的大学生就更是少之又少。it产业的振兴势必将拉动并形成我省巨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市场。
从我们调研情况下,了解到我省在未来3年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仍有100万的人才缺口。而我省本专业的在校生仅为1700多人,远远供应不上这种需求,巨大的人才缺口使我们现在必须加大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立足本省,培养适合我省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人才。
2.企业在招聘时对计算机人才的期望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分别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数据库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而it项目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网络管理和维护能力,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所以目前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
3.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在飞速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在逐年上升。
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阻碍信息建设发展的瓶颈。
在需求度上,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一到两名复合型计算机应用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要在200万以上。由此专家指出,计算机应用是依托it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职业”,人才需求由低端到高端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职业行情将越涨越高。
4.用人单位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观点
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it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一题中,首选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了66.7%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的认同;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率达64.3%;第三是“沟通能力”,占36.4%;第四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占56.6%;“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列第五,支持率53.4%。学习成绩的支持率只有24%,可见企业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它们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认为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在对“管理项目时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前5项依次是:(1)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2)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不足;(3)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4)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5)沟通能力较弱。有43.7%的项目主管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人力资源经理和项目经理都表示不太愿意要那些频繁跳槽的求职者。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因此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同时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5.关于复合型和宽口径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it领域而言,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又掌握了it专门技术的人才。
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并且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应当而且能够拓宽专业领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实际上,企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更为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考虑过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中挑选销售人员”一题中,it项目主管给出肯定回答的为100%。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考虑,招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技术性工作,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些人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和个人的个性优势而走上其他工作岗位。在调查中,大部分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开设人文或商贸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日后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刀切”,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没有太多差异,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体现出每个人的个性优势。当然,一些基本课程是大家应该学习的,但我们缺乏的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
因此我们认为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可能并不现实。但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并不会一直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因此在校期间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学习能力也是要十分重视的。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
(3)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
(4)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
(5)外语能力欠缺;
(6)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四、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1.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强调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导致生源的整体素质要比过去有所降低。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但客观的分析后,并不是这批学生没有能力,而是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访谈调研中人们发现,这批学生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很感兴趣,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对于工具类的课程,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2.该专业复合型师资缺乏,职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滞后
该专业既懂技术又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样会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偏离专业培养方向。现有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3.专业实训条件以及软件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依靠政府教育经费建立发展起来的。虽然已普遍建立计算机房,但由于种种原因,上网条件、微机组装以及局域网组网实验室等还难于满足要求,也没有实训基地,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特别表现在软件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技术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洮南市;玉米;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是现代节水灌溉中的一次新的突破,它结合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尤其是洮南市早春冷凉、无霜期短、年积温少、自然灾害较多、伏旱严重,采用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产量,从而获得高产增收的效果。
洮南市水利局于2013年承担膜下滴灌项目面积20667hm2。目前膜下滴灌已经完成2000hm2,主要应用于玉米种植上。玉米膜下滴灌增产的经济效益显著,经过膜下滴灌和裸种玉米测产对比,结果得出:北片(东升乡、万宝镇、万宝乡、那金镇、野马乡和胡力吐乡)膜下滴灌耕作比露地玉米种植增产25.1%,中片(瓦房镇、蛟流河乡、福顺镇、永茂乡和聚宝乡)增产18.5%,南片(大通乡、黑水镇、安定镇、车力乡、向阳办事处、二龙乡和洮府办事处)增产14.4%。
1 膜下滴灌的主要作用
1.1 保水作用
膜下滴灌灌水适度后,保持了土壤毛细管的上下通畅,使土壤中的水可源源不断上升到地表。覆膜后,土壤与大气隔开,土壤水分不能蒸发散失到空气中,而膜内以“液―气―液”的方式循环往复,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对于自然降水,其中少量水分从苗孔渗入到土壤中,大部分则流入垄沟,以横向形式渗入覆膜区,由地膜保护起来,进而被作物有效利用。
1.2 增温作用
土壤耕作层的热量主要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地膜阻隔土壤热能与大气交换,阳光中的辐射透过地膜使地温升高,土壤自身的传导作用使深层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保存在土壤中,灌溉水通过管道及毛管滴头系统缓慢滴入膜下土壤中,起到水流增温、汽化热损失极少、温度下降缓慢的作用。据农业部门测算,全生育期可提高积温150~200℃。
1.3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衡量土壤耕性和生产能力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地膜覆盖后,地表不会受到降雨冲刷和渗水的压力,滴灌的渗水压力极小,保证了土壤的疏松状态,透气性良好、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地膜覆盖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偏盐碱地种植覆膜玉米可提早15d成熟,而且比露地玉米增产。
1.4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覆盖地膜后可增温保墒,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快了有机物和速效养分的分解,增加了土壤养分的含量。盖膜后能阻止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浸润,保护养分不受损失。但由于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吸收量强、消耗养分增大,导致土壤养分减少,容易形成早衰和倒伏,进而影响产量,故一定要施足基肥,并分次追肥。滴灌系统配有施肥罐,随时可利用系统进行追肥,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1.5 改善光照条件
由于植株叶片互相遮阴,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的光照条件要差。覆膜后,由于地膜和膜下水珠的反射作用,使漏射的阳光反射到近地的空间,增加了基部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据有关部门在玉米播种60d后测定,据地面50cm处光照强度占25%以上,而非盖地膜玉米只有10%左右,这说明覆膜后的玉米基部叶片光照强度优于露地玉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滴灌堵塞
2.1.1 物理堵塞
物理堵塞是引起滴灌堵塞的主要原因。灌溉水质差而过滤系统又不完善时,泥沙等杂物被水泵抽取进入管道及滴灌管后,在通过内镶式滴头锯齿状流道时,杂物将流道堵塞导致滴头无法出水。
2.1.2 生物堵塞
主要是指作物的根系入侵滴灌出水孔或灌溉水中藻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引起的堵塞。作物根系的向水性及不均衡灌溉会导致根系向滴灌出水孔生长,并伸入出水孔而造成堵塞。如果灌溉水中藻类等生物含量丰富,滴灌系统又经常结合施肥灌溉,且肥料池等避光设施又不到位,容易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将滴灌内壁覆盖堵塞。
2.1.3 沉淀物堵塞
主要是化学肥料与水质沉淀造成。滴灌施肥后残留在滴灌管中的有些肥料(如硫酸钙等)会发生沉淀而导致滴头流道堵塞;如果滴灌水属于硬水,则碳酸盐含量偏高,长期使用会在滴灌内管壁生成较多的水垢而堵塞滴头。
2.2 其他问题
农民不及时回收滴灌带,造成经济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民不会选择品种,造成投入增加,产量提高不明显;农民不会合理施肥,在膜下滴灌项目上施肥存在很大误区。滴灌带制造技术不合格,有些滴灌带没有滴水孔,这些都严重了影响了农民使用滴灌设备的热情。
3 解决方法以及使用要求
3.1 滴灌水的预处理
这是防止堵塞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预处理越严格,物理性堵塞发生的现象就越少。根据水质及流量,在水泵取水口处用铁丝网做3道拦污栅,安装的拦污栅目数由小到大,可分别为10~50目不等,拦去悬浮泥沙和杂物;或将河水引入蓄水池中,经沉淀后备用,并加盖避光,以防杂物及藻类繁殖。
3.2 合理安装过滤系统与滴灌管
根据经预处理的水质情况分别安装砂石过滤器、叠片式、筛网式过滤器或组合使用,一般要做过滤处理后的水质才能达到滴灌水的使用标准。如在棚头阀门后再安装一个小流量的筛网式过滤器做二级过滤处理,这样可大大提高滴灌系统防堵塞的安全性能。田间安装滴灌的,使管上的滴孔朝上,这样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底部,还能防止根系入侵滴灌孔。
3.3 定期冲洗滴灌管、清洗过滤器
第一次使用新安装的滴灌管时,要打开滴灌管末端的堵头,充分放水冲洗,把管中杂质冲洗干净后才能开始使用,滴灌一般使用5次后要冲洗1次。灌水前要经常检查过滤器,开启过滤器反冲洗装置去污,及时清除过滤器滤网上积聚的杂质,防止过滤器堵塞,发现滤网损坏的要及时更换。
3.4 正确使用滴灌施肥
选用可溶性肥料,且施肥器必须安装在过滤器之前;滴灌系统过滤设备正常时才能进行施肥,施肥结束后要用清水对系统进行彻底冲洗,以防止管道中剩余的肥料沉淀。
3.5 化学防堵
如滴灌发生肥料等化学堵塞,可用酸液清洗,同时还能达到消毒、抑制和消灭水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的效果。常用高氯酸、硝酸、硫酸等酸,使用时将pH值调到5.5~6.0,处理时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浓度,以避免对作物造成危害。酸液清洗时要注意调低系统灌溉压力,以减缓流速,从而提高酸洗效果,结束后再用清水冲洗。
4 下一步工作重点
4.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应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及易被农民接受的滴灌知识和技术。广泛宣传,教育农工改变传统的浇水意识,促使其积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使滴灌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技术调研报告范文5
关于县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三大主题,紧扣“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基层人才队伍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我县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X县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主要有4支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政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X县共有农业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X个,分别是X、X等,专业技术人员X人,涉及农业、林业、畜牧等。按行业分,农业X人,林业X人,畜牧X人。按职称分,高级X人,中级X人,初级X人。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人才队伍。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蔬菜X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X人。
三是高校专家教授队伍。X县与X大学等X个高校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教授X人,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按职称分:教授X人,副教授X人,讲师X人。
四是农民自身队伍。现有懂技术、善经营、精管理、富经验的本地“土专家”“田秀才”X人,职业农民X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领导重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为加强全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X县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重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人才机构、人才资源、人才利用等重要事项,围绕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工作重心等方面研究部署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建立了科学的用人机制,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是注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队伍。近年来,X县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机构建设,适应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先后成立了县X站、县农业科研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为壮大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奠定了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不受毕业生青睐的工作,为破解这个难题,X县主动出击,通过到定向招聘、绿色通道、快速补充紧缺人才等方式,不断充实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年来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X人,其中研究生学历X人,高级职称X人。在补充人员力量的同时,突出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重,将专业技术人员送出去“取经”,沉下来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通过省、市技能大赛舞台来检验水平,让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线战场上得到历练。
三是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吸引技术人才。近年来,X县持续落实农业优惠政策,加大社会农业组织建设,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吸引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建设者,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格局。如:位于X乡的X农资公司在短短3年时间内,延伸服务链条,从单一的销售业务逐步发展为集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连锁企业,与该公司长期合作农业教授X人,高级职称人才X人,常驻专家X人,为提升科级含量、发展壮大当地农业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真正成为了当地的“农民之友”“致富之源”。
四是注重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增强队伍建设。X县以职业农民培育为重要抓手,以将农民就地转化成技术员为目标,不断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三年,举办开展各类培训班XX余期次,培训农民XX人次,其中农业类X次,林业类X次,畜牧类X次。其中,参训龙头企业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X家,种养大户X户。按照贴近主导产业、贴近农时季节、贴近服务对象的原则,选取X栽植、蔬菜种植、X养殖技术为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认定职业农民XX人。通过培训,传统农民就地转化为农技推广员,大大提高了“职业农民”的造血功能,壮大了技术人员队伍。
五是注重搭建沟通平台,不断加强人才交流。为解决农业专家匮乏问题,X县积极与高校加强技术合作,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资金、人员、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专家库和科研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农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目前,专家库涵盖农、林、畜、果、菜五大产业,吸纳专家X人,其中教授职称X人,高级职称X人。我们还将干部职工、种养殖能手、社会技术人员“送出去”,到高校和其他科研示范基地“取经”,学习引进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水平。
三、取得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近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这些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技术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X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作用,利用农技队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扎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如X镇的X合作社通过引进滴管、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化管理技术,X作物种植规模从X亩发展到现在XX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效益3年内翻了2番。农业技术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该合作社通过邀请X大学教授现地指导、选派技术员到山东等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田间土肥水管理等技术,在品种选育上引进了X、X等X个新品种,X品质和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入社种植户人均种植面积X亩,年人均收入X元,已形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极大提高。通过人才队伍建设,X县县、乡、村三级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断扩充,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幅增加,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科学种养殖和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0X年全县新发展X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X亩,X畜禽养殖数量达到XX头(只、羽),年增长量达到X%。
(三)人才带动作用明显发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X县突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增强管理能力,积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将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周边群众学技术、学管理的欲望,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生产、一起致富,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农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例如,X镇X村养殖户X通过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发展X养殖,在专家的指导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X只达到现在的XX只,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XXX元。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X县致力于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技术富农,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使全县农村看到了希望、农业看到了前景、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还满足不了农业蓬勃发展的需求。二是实践水平需要提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较高,但实践技术操作水平偏低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经费投入还需加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X县还存在农业创新方面经费投入不够,技术人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X县将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更多的“种养大户”、“ 流通大户”、“土专家”、“ 田秀才”等人才吸纳进来。三是加快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加大职业农民、农民技术员培育力度,扎实开展培训工作,认真做好资格认定,确保农民技术人才队伍逐年发展壮大。
技术调研报告范文6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77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2.75%,成为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年底至年底,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15.22万增长到19.77万人,总量增长3.98万人,年均增长约为8.7%。其中,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由6.7万人增长到11.08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37%增长到年的29.11%。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0.87%。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71.46%,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年初,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8.22%,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6.3。到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76.6%,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2%,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47.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1%,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5.2。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到年底,除了执行国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培养制度外,市还先后启动了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和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6名国家级高层次专家,7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和315名市级高层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77人,高级职称人才1.2万人。另外,我市国有事业单位有博士学位人才59人,硕士学位人才613人。
6、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专业技校人才的培养对于增强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年底,市事业单位有34505人参加了各种培训,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75%,国有企业有2178人参加了培训,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通过多年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得到明显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7、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年底,市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67467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13%,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市从年开始,逐步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聘用制作为基本用人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自我提高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8、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领域人才数量也快速增长。年初,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0人,到年底发展到110814人,增长了393%,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56.06,已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与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77万人,人口总量为459.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是430人。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838人每万人口,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261人每万人口,从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市专业技术人才处于江苏中等水平,远低于地区。
2、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市按人才规划纲要,培养、聚集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仅有6名,年底,全市“双高”人才总共有1.2万人,仅有二名“两院院士”,博士学位人员也只有59人,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要有较合理的结构和分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区域结构看,市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以上中心城市,乡镇及以下人才量很低,且近90%为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人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处于低量,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其中科学研究、金融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偏低。从专业分布看,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等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九层左右。而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比例不到10%,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4、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活,制约人才作用的发挥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人才活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就业渠道难以拓宽特别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隐性流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市将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建设提高到关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真正把变成人才的磁场,形成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是经济社会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的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重点应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增多,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二是抓好人才储备工作,减少人才浪费和防止人才流失。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继续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职称改革,不断推进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继续开展专家选拔工作,不断壮大专家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以高级专家为骨干的素质较高、总量适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