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宏观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析宏观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析宏观经济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1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2

关键词:信贷总量;经济增长;新增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11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27-03

如果把信贷总量作为一种调控工具,相对利率和准备金率等其它工具而言,其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信贷管理更为直接有效。郭克莎(1990)、李京文(1992)、武剑(2000)和周建中(2003)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做出系统分析,即使对未来的估计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但对于过去统计结果的剖析足以说明信贷投入一直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呈加速上升态势,始终在50%以上,在未来15年里信贷贡献率将超过60%,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信贷总量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1、信贷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速密切相关

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同样存在密切关系。资料显示,我国信贷总量余额的增长波动性要大于GDP增长的波动程度,但整体趋势却呈现明显的一致性。从1992至1993年,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后第二轮严重通货膨胀,信贷余额同比增速接近25%,GDP增速也超过14%,在控制货币供给的紧缩调控政策下,又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0年前后,我国信贷余额同比增长率回落到接近8%的水平,与之相对应,GDP的增速也回落到7.6%。而从2001年到2007年,信贷供给增速波动上扬,到2007年第三轮通货膨胀出现时,信贷总量余额增速均值在15%左右,而同期GDP增速也稳步上升,到2007年达到11.9%的10年内新高。从信贷增长和GDP增长两个变量统计数据走势观察,我国的宏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信贷总量变化的影响,辨证地看,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也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而影响到信贷供给总量,尽管因果与程度难下定论,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确定无疑。

2、信贷余额增长的影响因素:存款与利差

信贷余额30年来逐渐增加,说明新增信贷总量一直超过偿还到期信贷数量。这种现象与我国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总需求不断扩张相关,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利益分析,存贷差逐年增大也是银行主观不断增加信贷投放的关键因素。资料显示,自从1978年开始到如今,银行存贷敞口呈喇叭状逐渐加大,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改革开放逐渐深化,银行经营自主性程度逐渐提高,银行风险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

我国工业化起步晚,金融市场不发达,可供广大居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一直比较稀缺,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得到认可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所以储蓄是居民最主要的理财选择,储蓄总量规模连年递增,目前已经超过20万亿。储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负债,在满足存款准备金要求的情况下,理论上讲只有尽可能增加信贷投放才可能减小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收益,所以银行存在放贷的冲动。

3、新增信贷变化反映经济增长特征

信贷总量是众多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信贷微观运行在宏观数量上的反映。从自身利益出发,金融机构本身存在信贷供给的冲动,但信贷余额是累计结果,还不是反映信贷行为的最佳变量,新增信贷可以不计偿还信贷的对冲量,直接表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信贷供给总是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相伴。尽管各个金融机构的体制和重点不同,但信贷行为却有十分明显的同质性,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信贷扩张与收缩几乎同步调,这一方面说明信贷行为与银行制度相关性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什么体制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必与宏观经济大背景合拍,或者银行自身的逐利行为自发顺应了宏观经济周期。

新增信贷来源的结构变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和行业配置优化。相关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占所有当年新增信贷的比重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从2001年的55%下降到2008年上半年的39%,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占比均值基本保持在25%左右,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占比则出现明显上升。农村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对象大多在农村地区,表明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增加,这无疑有利于工农二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政策性信贷产业扶持的作用更明显,在信贷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策性信贷占比逐步上升,而且比重明显超过城市商业银行,表明政策性银行信贷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正与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趋势相吻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信贷资源的区域配置,地缘优势决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小,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来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信贷所决定的信贷区域配置欠均衡的不足,促进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并且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与经济周期

近5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这一方面说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信贷行为风险意识加强,更主要原因是这些年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主观违约概率降低,加之信贷总量迅速扩张,不良贷款比率自然下降。事实不断证明,市场化程度越高,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增长和经济景气度的相关性越高。行业和整体宏观经济的景气度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

5、信贷结构变化反映经济增速与方式

从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方式、速度和波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整体情况与信贷增速类似,但各项信贷数量与资金运用总量的占比几乎单调递减,从1994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60%,信贷新增余额与资金运用新增余额的比例也呈同样的趋势,说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在不断多元化,储蓄快速增加,银行存贷比不断减小,故而用于其他类型投资比重必然上升。另外,从信贷投放结构看,短期贷款与信贷总量的占比明显下滑,由1994年的67%回落到2008年的43%,平均每年下降1.7个百分点。而同期中长期信贷的总量占比则显著攀升,从19%几乎单调上升到51%,平均每年上升2.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过大,增速过快。

二、信贷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检验

从统计数据分析,信贷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明显。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银行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间的因果关系。基本步骤为:

1、单位根检验判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

2、Granger检验判断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因果关系。

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信贷增长率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可以确定信贷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序列的平稳性。

从信贷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走势看,信贷由超前于国民生产总值渐变为略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谨慎起见分别就1982-1998年和1994-2007年的数据作格兰杰检验。数据有交叉,增加样本空间而不影响结果,对于1982-1998年间的样本数据,“Y 不是 X的原因”,对应概率为0.07795,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是引起信贷变动的原因;“X 不是 Y的原因 ”,对应概率为0.47485,接受原假设,即信贷不是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原因。对于1994-2007年间的样本数据,“Y不是 X的原因”,对应概率为0.02665,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是引起信贷变动的原因;“X 不是 Y的原因”,对应概率为0.64614,接受原假设,即信贷变动不是引起GDP变动的原因。

我国银行信贷变动具有内生性,尽管有些年份信贷变动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动,但也不能认为信贷变动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更可能是信贷对宏观经济预先反应的结果。我国过去常年将信贷规模作为宏观调控工具,当前信贷投放仍然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但放贷机构经营市场化增加了信贷行为的主动性。对比前后两个样本期检验结果,1994-2007年间接受“信贷不是经济增长原因”假设的概率增大,表明信贷的内生性要更强于前一个样本期,影响信贷投放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计划指令转变为经营利润。据此可以判断,银行紧缩信贷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减速,而如果经济减速却可能引起银行信贷投放减少。

我国经济增长的5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从统计数据分析,信贷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之间,有相同趋势又有相背离的情况,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需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检验。这里选取月度数据为样本,期间为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做Granger序列检验之前,仍要通过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贷款余额序列分别在0.01和0.0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符合稳定性的要求。原假设“信贷增长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原因”,对应的概率水平为0.03305,拒绝原假设,即信贷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原因;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是信贷增长的原因”,对应的概率为0.24034,接受原假设,即固定资产投资不是引起信贷变动的原因。

三、结论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可知,信贷总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信贷的总量、结构和增长速度变化能够反映出经济总量、增长模式和波动的状况。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变动是信贷增长变动的原因,反之则不然;信贷增长变动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变动的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是经济增长变动的重要原因,表明信贷变化可能不是整体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却可能是经济总量组成部分变动的主因,从而证明通过信贷可以调整经济增长的结构。在仍以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的经济体系中,信贷调控是宏观调控最为有利的方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在宏观经济变化中不断调整信贷投资策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涛.中国经济波动的信贷解释:增长与调控[J].世界经济,2005,(12).

[2] 陈磊.中国转型期的信贷波动与经济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4,(09).

[3] 姚枝仲.为什么中国仍需关注贷款波动[J].中国金融,2005,(04).

[4] 闫章秀.经济发展对信贷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01).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分析

宏观经济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不再是陌生的概念,它和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如此一来才可以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避免造成不利后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就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进行适当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也就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与微观经济相对。意思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亦或是国民经济总体以及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宏观经济有着自身特质,其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以及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分析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一面又有我国经济成长阶段性的一面。就现在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我国国民总体经济来说的话,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国家生产总值达到了56.88万亿元,跟改革开放初期比较起来已经翻了25倍左右,从改革开放到2013年这35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8%,我国经济在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贫穷国家转变成为了中下等收入国家,在2010年完成了从中下等收入国家转变成为了中上等收入国家,这很让人感到自信。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把十年当做一个阶段,最近的这十年将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意思就是,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的时间里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下来大概在10.4%,而2010年以后的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平均增长速度在8.4%左右,这是阶段性演变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正常发展趋势。

我国总体的宏观经济趋势就是这样的,但是就短时间的经济增长趋势而言,尤其是宏观经济的最新趋势而言,其形势并不是很乐观,甚至出现了一些让人担惊受怕的变化,下面主要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让人担忧的主要原因:

1.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时候,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维持在17.3%左右,虽然这一数字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固定资产的平均增长速度20.4%比起来有所下降,下降了3.1%左右,但是这一数字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较起来的话其实并不算低了。只是最需要弄清楚的是是在投资,究其原因,在投资这一方面,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并没有强烈的投资动力,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市场力量。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足够的自主研发以及创新能力,并不是出在融资渠道这一问题上,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投资就很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这一严重后果,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的不利现象。从当前来看,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极其严重,业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进入到了现在的工业投资品产能过剩的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规划和投资管理体制。就中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言,因为我国投资市场化以及金融要素市场化的水平普遍不高,与此同时国有银行又很难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平的、人性化的、及时有效的金融融资服务,所以民营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借助非正规融资的民间借贷这一手段,这样一来就会让融资的成本提高不少,当融资成本过高的时候,企业的正常生产需求就会被阻断。这就可以看出来,在投资领域,市场力量想要发挥其作用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政府在投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统计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的比例为2/3,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当国家对政府投资过度依赖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不可持续性的问题。第一、在地方政府投资这一方面,现在最主要的平台主要还是依靠融资,把土地专项作为担保,因为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关键是要有会计凭证的,但是大部分的地让融资平台并没有,所以,实际的地方融资债务风险跟审计结果比起来还要大一些。第二、在中央政府投资这一方面,虽然中央能够通过融资平台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来进行投资,但是这样一来会把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面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实质上是一种税。因为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面临较大约束,所以自2010年10月份开始,政府就从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中选择了退出,只是政府退出的前提是要有市场力量以及企业跟进。从这些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市场信心,也没有旺盛的投资增长动力,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政府退出以后,从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这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还是呈直线的形式。这就让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此来遏制经济衰退的这一趋势。从总体方面来说,当前我国投资需求的速度在下降,但是绝对速度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并不是很低,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着背后的投资主体,很难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另外,政府投资并没有受到市场的检验以及竞争的洗礼,所以政府认为切实可行的在市场上就不一定行得通,这就非常容易造成过剩产能的现象,也会导致投资的需求难以持续。

2.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社会并没有针对消费需求做出直接的统计指标,但是可以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找到答案。因为国家在2013年出台了八项规定,所以公款消费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只是两者关系并不是很大。当前消费需求低迷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一问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尚且存在一些扭曲,从宏观方面而言,它主要是表现在居民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很多。宏观上,国民收入主要分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以及个人收入等这三个部分。政府收入主要体现在税收上,企业收入则是体现在资本运作的盈利上,而个人收入主要就是体现在工资上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维持在18%以上,而增速最慢的居民收入跟国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起来要低30%左右。因为政府以及企业的收入主要是用来做公共投资以及企业再生产,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有70%是通过投资来带动的,剩下的才是通过消费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出现扭曲现象,主要就是因为宏观分配结构不尽合理,然而调整宏观分配结构又极其困难。就企业而言,要想让我国经济重现活力,我国不应该给企业加税而是应该适当减税。从政府这个角度来说,要是政府的职能不作出转变,相关机制不作出改革,只是把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以及比重做出简单调整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反倒可能引发政府危机,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承担自己要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当调整宏观分配结构充满很大困难的时候,消费需求就会出现低迷的现象。

3.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甚至是负贡献率。拿2012年来说,那一年我国的国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7.7%,这其中,投资需求的贡献率是50.4%,而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51.8%,也就是说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中102.2%是因为内部需要而推动的,出口在2012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时候,这一情况更加不利,出口量以及进口量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并且在很短的时间是不容易把这一局面从根本上扭转过来的,这就是宏观经济目前最为明显突出的矛盾。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的分析,我国经济情况就能让人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及时调整并对症下药,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经济理论的自信[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3(1):37-45.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4

关键词:宏观经济 转变方式 调结构

一、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程。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增长、稳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宏观形势的政策措施分析

在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似乎走进了一个死循环:每当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政府就会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每当通胀有所抬头,就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在此循环中,投资猛增、货币超发、产能过剩与垄断加剧、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倒闭潮轮番上演。目前,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调控手段正在遭受广泛质疑。

李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央政府已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控制经济中的流动性,转向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

基于以上宏观形势,上半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简政放权、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新一轮的财政及金融改革等。

1.取消或下放审批权

转变政府职能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行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让政府从经营型政府转变为功能型、服务型政府。打破某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在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这也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3.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

自5月份以来,国务院多次提出金融改革的具体要求,从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正着手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

国务院5月7日正式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首次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

以上措施都是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考虑的。金融资源配置应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加强监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大部分资源由国有部门把控。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重性,金融资源在国有企业手中难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难以激励经营创新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很多社会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的民间融资如同地下暗流,既难以被金融监管体系所涵盖,也难以被宏观调控政策所控制。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国金融资源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合理配置,才能激励金融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只有为金融资源由动员性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最终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改革,降低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和组建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三、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依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上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以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为特征,旨在释放经济活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当前和长远看,必将在扩大社会就业,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营运部.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N].中国邮政报,2013-2-7(7).

[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3]陆宇.供给学派的中国经济“药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7-1(18).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5

[关键词]房产价格;货币供给量;汇率;通货膨胀率;人口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76-03

1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始逐步从住房分配到商品房的过渡,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摆脱对外需的过度需求。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房地产产业对于GDP的增长越发显得重要,2005到2011年,房地产投资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从159092万亿元增长到617969万亿元,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86%增长到2011年的1306%,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是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仍在增长。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固然是好消息,至少说明我国在转变消费的方式上迈进了一大步,逐步转型为内需型消费。因为房地产业带动了钢铁、水泥、木材、家具等等行业的发展。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其中高房价就是无法忽视的问题,许多城市的房价远远超出了工资收入比例,“房奴”也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多少人就为了房子奋斗终生。但是房价的提高和宏观政策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因此,本文就宏观经济中各因素对房价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控制房价上涨的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VAR模型,研究房价在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量以及人口因素的影响下是如何进行变化的。选取数据为年度数据,时间为2002—2011年。对所有的变量都取对数,令lprice表示房价,lpop表示人口,lM2表示货币供给量,lrate表示汇率,lflo表示通胀率。

21选择滞后阶数

由于采用VAR模型,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具有趋势性,表现为非平稳性,为了避免产生伪回归现象,必须要对数据进行检验。首先要进行滞后阶数的选择,通过运行Stata软件得到表1,由此可知AIC信息准则确定的是最佳滞后阶数为3,而根据HQIC信息准则和SBIC确定的最佳阶数也都是3,因此3阶为最佳阶数选择。

22平稳性检验

其次,进行ADF单位根的检验,经检验发现3阶滞后是不平稳的,有点落在单位圆之外,因此选择滞后一阶,经检验发现一阶滞后是平稳的,所有点都落在单位圆之内,因此VAR(1)是平稳的,如图1所示。

2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的本质其实就是VAR模型,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要求序列必须存在同阶单整的协整关系或者都是平稳内序列,如果序列不平稳或者不协整很可能会产生伪回归问题。在前文中已经确定滞后一阶是平稳的,建立VAR(1)模型对各变量因果关系的方向进行判断。

可以得到,在F检验中5%的置信水平区间下,人口的F值大于其临界值,因此对房价有显著影响,对人口而言,货币供给量和通胀率有显著影响,对于汇率而言,由于4个变量F值都在临界值以内,因此对其的影响不显著,而人口、汇率和通胀率都会影响到货币供给量,其中人口和汇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对于通胀率而言,4个因素的影响同样也是不显著。如表2所示。

表2granger因果检验

24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 通常用方差来度量) 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本文中选取了10步,应用方差分析可以看出(表3),价格自身的影响在第二步跳跃之后就一直趋于水平,变化不大,也就是说房价受自身的影响很小。而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在第二步增大之后趋于稳定在第五步又有一个跳跃。通胀率对于房价的影响一直比较平稳同时力度也比较小,趋于一条水平线。而汇率对于房价的影响有上下的波动,如图2所示。

3结论

综上所述,房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口因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正是如今房子的需求者,因此都属于刚性需求,虽然我国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已经控制了人口数量,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协调人口数量和老龄化之间的矛盾仍然迫在眉睫。本文认为,生育政策还是不能无限制放宽,不能让人口猛增猛涨,否则房价只会居高不下。

货币供给量同样也会影响房价,房价攀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金融政策的影响,供给量越大,人们手中的钱越多也越不值钱,因此加大对于房子的投机需求,从而影响到房价。国家应该加强对于金融政策的调整,不能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要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国富民强的日子,而不是为了一套房子勒紧裤腰带一辈子。

汇率利率对于房价是负向的影响,汇率利率越高,房价会降低,这也解释了住房贷款对于房价的影响,适当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房价的投机需求,从而控制房价。而对于汇率来说,可以积极引导外资流入实体经济的领域,而不是限制于房地产领域。

通胀率对于房价的影响比较微弱,但是我们也要警惕通货膨胀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国家目前也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阻止房价的上扬,并且在一线城市也有了成绩。希望有一天房子不再是年轻人沉重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杨宝成,董玮,王代敬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及解决房地产过热的措施研究[J].产业论坛,2005(12).

[2]胡军伟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0).

[3]陈少林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及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4).

[4]安明影响房地产经纪波动的实证分析[J].产业观察,2010(2).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 国际航运 港口发展 分析研究

1.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1 全球经济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

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复杂。金融危机八年后,全球经济依旧疲软,全球经济的核心问题已由增长问题转变为发展问题,全球经济的未来,已不再决于宽松和刺激政策,而取决于通过生产效率的改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IMF年内三次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当前2016年预期增速仅为3.1%,不仅低于1980-2015年的历史均值3.5%,还低于2008-2015年的危机均值3.3%。全球经济的希望,在于全球宏^政策从短期危机应对向中长期经济治理的加速转变;未来,美、中、欧“三极”的结构性改革进程将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前景起决定性作用,IMF预计2017年增长3.4%。整体而言,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

发达经济体:美国减缓,英国”退欧”,日本乏力。

――美国2016年增长的预测从7月的2.2%下调到当前的1.6%,原因是商业投资疲软和货物库存积累减速导致上半年增长表现不佳。随着能源价格下跌和美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退,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很可能加快到2.2%。

――欧元区经济预计2016年将增长1.7%,2017年为1.5%,而2015年则为2.0%。英国6月“退欧”公投之后的不确定性将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增长预计将从2015年的2.2%放缓到2017年1.1%。

――日本的增长仍将乏力,预计2016年的增长率为0.5%,2017年为0.6%。近期内,政府的支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支持增长;中期内,人口萎缩将抑制日本经济增长。

新兴市场稳定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六年来将第一次加快,增速将升至4.2%,略高于7月4.1%的预测。新兴经济体2017年预计将增长4.6%。新兴市场中,不同国家地区显著不同,但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传统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均好于预期,支撑新兴市场整体保持相对良好增长。

1.2全球贸易主义抬头,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长

2016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恐怖袭击频发、难民问题和英国脱欧等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贸易增速可能将连续五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WTO的最新贸易展望报告显示,将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从前次预测的2.8%下调至1.7%,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1.8-3.1%,仍低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2.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2016年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16年前三季度GDP为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产业结构调整稳步突进,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发展加快,前三季度一、二、三产同比分别增长3.5%、6.1%、7.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2.8%,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2 进出口降幅总体收窄,但出口压力增大。

2016年1-11月份,进出口总额23466.73亿元,同比下降6.9%,比去年全年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971.6亿元,同比降低7.5%,降幅比去年扩大4.6个百分点;进口14220.8亿元,同比降低6.2%,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7.9个百分点。出口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石7.63亿吨,增长9.1%;原油2.84亿吨,增长14%;煤1.8亿吨,增长15.2%;铜379万吨,增长11.8%。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外经贸形势分析”课题组调研,与去年秋季、2016年春季调查结果相比,进入四季度企业出口形势略有好转、出口价格和利润略有回升,但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仍只有不足两成左右的企业出口增长。受访企业持有的出口订单略有增加,预计2017年出口形势略有好转,但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仍是影响今年出口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3.国际航运市场形势分析

3.1集装箱运输市场处于历史低位,上行任存压力

2016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量增幅低于预期,保护主义抬头,集装箱运输市场低迷,运价陷入历史低位,上半年集装箱船公司全面亏损。进入三季度,集运市场通过多拆解、少交付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控制运力过剩局面,供需失衡局面稍获缓解,同时韩进破产时间也导致运价短期内上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2016年11月25日上涨到777.13点,比4月29日最低点632.36点上涨了22.8 %。

总体来看,集装箱运输市场仍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今后集装箱运输市场回暖有赖于全球贸易的复苏和集装箱供需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3.2干散货运输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复苏仍需时间

2016年以来,铁矿石方面,国内汽车和房地产业火爆导致钢材需求有所回暖,钢材价格的持续拉涨使得钢企效益转好,盈利面扩大,补库需求上涨加之传统旺季因素,铁矿石进口增速需求不减;煤炭方面,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和产能限制,国内煤炭供需缺口及价差导致进口量大增。得益于我国进口钢材、煤炭量价齐升,干散货船尤其是海岬型船运价大涨,BDI呈F上扬趋势,11月18日创年内最高1257点,较2月10日最低290点上涨 333.4 %。

但11月中下旬以来,由于前期矿石进口持续增长,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企,超过1.1亿吨,加之冬季为传统淡季,涨势面临考验,贸易商看淡市场,采购意愿不强,导致海岬型船加速下滑,从而影响BDI出现较大幅度下挫。积极因素是受煤炭、粮食进口持续良好影响,巴拿马船型运价稳定,对BDI指数起到一定止跌作用。

总体来看,干散货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市场全面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短期内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回调压力。

4.我国港口运营形势分析

4.1201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在世界港口中占有绝对优势(见表1)

4.2全国港口生产形势平稳,增速较同期有所改善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有所回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8.3亿吨,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同期(与2015年1-11月份增速对比,后同)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0.81亿吨,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37.49亿吨,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外贸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同比回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7.62亿吨,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3.73亿吨,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3.88亿吨,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较上年略降。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98万TEU,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6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9442万TEU,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2356万TEU,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