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过程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8日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过程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深刻变革,因此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刻不容缓。

一、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技术引入后,会计部门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要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应的正确和可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便利,而良好的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利用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去降低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将变得十分重要。

(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会计信息化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内部控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也不同。

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变化

(一)内部控制形式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下的系统是按照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系统组织起来的,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完成,因此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内控措施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信息化使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措施也转移到计算机系统内部而无需人为干预,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内部控制范围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下,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传递更加频繁,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人和制度,而是逐步延伸到企业外部和宏观环境,会计部门通过网络实现完成各项基本的会计业务,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负责数据输入的财务人员,而且还要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开发、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等多方面,涉及到人、制度、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几个不同的范围。

(三)内部控制重点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数据输入环节在内部控制中的重点性日益凸显,由原来的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及人员与岗位间的牵制制度等控制方式,转变为以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人机交互处理及计算机系统间连接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方式。

三、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风险存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非授权人员就有可能破坏企业的重要数据;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使用人员违规操作也会造成计算机系统故障或信息系统崩溃。所以,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会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内部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后,使各项功能集中,同时也带来职责的集中,职责分离执行不力,无法避免执行人员的串通舞弊现象,使越权操作成为可能,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违规操作,那么再严密的内部控制也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三)内部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实现完全的数据共享,且不同品牌的财务软件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会计信息系统间缺乏兼容性,系统内部衔接性差,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做法不一致,很难在不同系统上实现数据共享。财务软件缺乏必要的审计接口,很难为企业内外部审计保留和提供充分的审计线索,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加强会计数据输入管理和监督。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要求必须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检验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力求在取得原始信息的同时,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来有效控制信息传递损耗和人为操作错漏。

(二)加强计算机系统控制制度建设。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会计数据的电子化,这也要求企业会计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系统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同时也是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各机构特别是会计机构人员的系统安全意识,强化各项系统安全措施,在企业内控的总体要求下,建立针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安全的控制制度,强调对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严格把关对系统数据修改与删除的权限控制,积极完善对系统数据档案管理的控制措施。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有助于确定信息化下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有利于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可以做到账表相符;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ERP;企业管理

引言

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抵得上一百名工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顶得上一百名工程师,可见优秀、成熟的管理模式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何其重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各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力求借助技术、营销策略、宣传技巧上的创新,以迅速抢占市场,谓之“开源;再者,企业的内部管理也逐渐被提上日程,目的在于以管理带生产,以生产促发展,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谓之“节流”。而ERP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流手段。如何更好的应用ERP帮助企业步入良性循环,是每一个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尚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不少管理者对ERP的概念和核心思想不甚了解,简单认为信息化技术就是将计算机带进办公室。再者,一部分企业了解ERP的理念,但却由于制度问题或资金短缺迟迟未能引入ERP等专用信息化软件,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小企业。由于市场风云变幻,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进程,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时制宜。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经常是推倒重建,而一大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实现ERP管理,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还要摒弃原先的老观念。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管理者根本不接受。制度上不做变化,接下来一系列工作都无从谈起。

1.2国内ERP 市场尚不成熟

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引入了ERP系统,但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其长处为企业带来效益,还是个棘手的问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软件服务商对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变信息化建设为枯燥的软件编程,致使模板单一化,通用性较差,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企业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对ERP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费时费力。应该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ERP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国内尚未开发出一款接口性能良好、“因地制宜”、操作简易的专用信息化管理软件。

1.3企业的前期准备不足,导致ERP建设进程缓慢

某些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尽快抢占市场,在决心基于ERP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前期调研工作做得不细致。例如,基础数据准备不足或者基础数据不准确, 做再多的工作都是白费,ERP系统建设只能推倒重来;新工作计划停留在书面阶段,缺乏实际应用,部门协调不力,导致ERP系统运行流畅性欠佳;企业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存在错误,影响管理效率,更严重的是会对高层决策产生误导。

1.4 ERP系统存在安全风险

由于各大企业抢占市场的争夺战相当激烈,不乏一些企业采用非常手段挤压竞争对手,近几年频频爆出的“间谍门”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ERP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旦被黑客入侵,导致机密文件、商业机密被窃取,会导致管理混乱,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ERP系统本身的容错机制也不成熟,若是由于误操作或外在不可抗力使得数据丢失或硬件损坏,也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2 如何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遇到的问题

2.1决策者要摆正心态

ERP本身并不是单单是一款死板的操作软件,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标志是上到管理层、下到基层员工,都牢固树立信息化办公意识,整个企业从本质上接受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唯有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管理理念,才可优化业务流程,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收益,进而形成有效竞争力。

2.2 打破信息化束缚,摆脱信息化“漩涡”

企业在引进ERP系统初期,容易掉入信息化漩涡,资金不断投入,但收效甚微,甚至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在企业信息化的初期,往往管理者只注重技术培训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也要求员工素质、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系统相匹配。企业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仅仅从技术上下功夫,便会陷入信息化漩涡,最终导致入不敷出。

管理者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并进行详细的规划。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分为隐性管理、显性管理、量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管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企业现状,知晓自己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合理的信息化规划书。

2.3标准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软件与管理衔接得当

企业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标准化、规范化是根本所在,否则再好的管理软件也是徒劳。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标准化进程,这样的好处是信息系统模块条理清晰、脉络明确,有条不紊的实现企业的管理方略,并能及时向各部门传达上级精神。总而言之,树立信息化意识的同时,不能延缓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只有企业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辅以合适的ERP软件进行巩固,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发展。

2.4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ERP系统

市场上的ERP软件种类较多,但不是每一款都适应企业发展,如果盲目跟风,引进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会造成资源浪费,非但无法提升管理效率,还会延缓自身的发展脚步。再者,前述篇幅已经论述,ERP软件应该是实时更新的,以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这又要求企业要有专门的信息化人才负责软件的升级维护,旨在不断满足企业新的发展要求。

2.5整体规划ERP和PLM数据整合,打通企业信息流

要实现ERP和PLM的整合,关键在于企业对ERP和PLM有深刻理解,从一开始就用整合的思想进行IT规划。本来ERP和PLM就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存在整合问题;无论企业是先上ERP还是先上PLM,都应该首先考虑到ERP和PLM是一个整体,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来进行建设。比如说,如果企业要先上PLM系统,就应该在上PLM时充分考虑ERP系统可能需要怎样的数据。企业在实施PLM与ERP数据集成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企业数据传递路径和数据正确性检查方法,确保PLM为ERP提供经过流程控制的有效的制造BOM数据。

2.6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防护措施

ERP一方面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时刻面临风险,企业应不断加强ERP系统的防护手段。国内不少企业采取权限分级制,对每一台PC机进行远程遥控和实时监测,每一层权限都有相应的管理员口令,唯有授权者才可进入。一旦发现有人入侵,要有良好的应急策略,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加强监管,严格惩治盗取商业机密的内部人员。

3 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若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优化管理方略。ERP系统尚处在初级阶段,这一方面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也是个契机,谁能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先脱颖而出,谁就有可能笑傲市场。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与系统的高度统一,才能不断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3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设企业信息化

1信息化的建设和进程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数以万计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赢得企业新的生存的发展空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企业的应用和需求入手,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以改善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拓市场和服务客户为宗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与物质、能源正成为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

1.1 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过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为企业建立一套适应外界多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它的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间接效果则是潜在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信息化应该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来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建设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可以用四个A来表示:anywhere,anytime,anyone,any device,函盖了企业管理和业务建设的各个方面;

(2)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内在需求。传统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追求着规模生产以带来最大化利润,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信息的开以利用成为迫切之需;

(3)人力资源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成败。新技术的推动和应用,其核心动力就是人力资源,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动速度特别快,是因为这些国家这些区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信息化推动的速度较快,原因也就是在于人力资源在这几个领域配置较好;

(4)信息化要与传统产业结合。过去,我们把新经济捧得很高,便泡沫破裂后新经济从天落地,这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实现需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互动发展;

(5)隐性的冲击力,因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现有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组织格局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巨大的震动使得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2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应用;企业内部网、外部网的建立和互联网的连接;产品设计制造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生产流通等业务中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综合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信息化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强度减轻、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等。这才能够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甚至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等,为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把握方向。

2 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由于历史的发展制约,以及其自身的复杂性,信息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而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工程企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文档管理和监理控制等方面。

回顾国内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工程管理而言,推进信息化要克服的障碍包括:管理流程规范化;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应用出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高技术,而是为了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目前工程行业内大多使用了计算机,但往往是报表和文字处理等工作,还有的也仅是单项业务和单机版的工具软件,这些信息的“孤岛”,远远没有发挥出新技术的优势,缺乏基于项目的业务信息交流。

工程管理侧重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部分的信息化手段的简单的堆积并不能优化现有的管理方法,随着国外大型承包公司和工程公司的市场进入,对工程管理模式将会有较大的冲击,必须加快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尽早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工程建设行业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调整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例如政府的监督、业主的监控、方式单位的管理、监理的过程管理等都需要最为快捷的一手信息,如项目投资信息、设备材料信息、合作信息等,与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在线合作、业务交流、数据传输等,远程管理工程的质量、进度、材料、设备环节等等。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就是以业务数据为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提高运作效率。

当前,其他行业主流企业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通过内部ERP系统实现企业间商务自动流转的新阶段,如果再不加紧实施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将面临着被主流市场摒弃的威胁。

3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管理的结合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就是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建立的,以用户需求分析为指导,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数据模型,将数据存储到关系或对象数库中,通过建立组件和分布式模型,实现不同物理位置和网络下的运行。系统建模过程见图1。

其中,可行性分析是建立的基础,要充分考虑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工期、代价和实现方式;功能模型精化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系统的功能反复进行确定和细化的过程,设计精化是对系统结构进行不断求精的规划和设计,确立对象、模块、组件、数据模型、存储结构和开发环境等;实现阶段是对源代码的编写和完善;测试阶段用以校验是否满足全部的需求和期望的结果;部署和交付阶段是系统的最终实现,同时包含了文档说明和培训。

在工程信息管理中,业主、监理、承包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主体,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目标,大多是些专用的软件完成的,例如Project、P3、Openplan等,这些软件单项应用功能很强,但缺乏集成化的网络化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必须构造企业的综合信息化的平台,才能形成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集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迅技能和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为一体,以各类工程业务数据为中心,完成各相关业务单位间往来业务信息的自动处理,协助工程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实现全面信息化的业务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要针对不同的功能和服务需求,为此将工程管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模型: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处理,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定的功能目标则不同(见图2)。其中,操作层是定期(每天)要重复的操作过程,通常是利用简单事务处理模块、报表生成模块和查询模块产生,如进度报表、监理日报月报等单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层及时统计汇总各种管理信息,上传下达,并提供了管理活动中用于控制和制定的各项数据,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就是对各类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项目管理系统则对一个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管理监控;决策层除及时了解所需综合信息外,还需要利用数据达到计算机辅助的判断和决策。

4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 准备工作

强化工程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避免“面子工程”,讲求实效。

4.2 注重系统的“集成性”

如果前期没有注重“集成性”,建设信息化体系将极有可能出现混乱,难以相互兼容;各个业务系统不能衔接,数据不能共享,各个业务环节间的连接不能流畅,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就将对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投资造成巨大的浪费,进入信息化的误区。

4.3 企业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的源泉

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录入以及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实时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对基础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化建设中有一句老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

传统的工程管理缺乏对基础数据有效管理和分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要从强化基础管理和数据管理这一源头抓起,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在更高阶段的实现就无从谈起。

4.4 管理模式的转变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使用一套软件,它以企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信息化的过程是将企业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生产资源等各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系统最终集成应用的效果,取决于实施阶段是否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工程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施信息化建设伴随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以此加强企业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4.5 人员素质的培训

注重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为了让每个管理人员都很熟练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培训是很重要的环节。

4.6 效益评价

开展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小夜曲效益研究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行之有效方便实用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工程窨给企业创造多大效益难以得出比较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尽快建立我国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4.7 建立安全保障系统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4

一、文化融合首先应该

任何一个企业,其文化的精髓和重要性都体现在:统一员工的目标,凝聚员工的力量;作为硬性制度的补充,约束员工行动,提高企业效率;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最大潜力,为企业所用;打造企业形象,为公众和顾客所接受;能够主动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因故步自封而被淘汰等九个方面。

韶钢历经40多年风雨洗礼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能代表韶钢形象和展现员工积极进取精神面貌的优秀企业文化,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韶钢精神、“诚信为本、规范高效、创新业绩、真诚奉献”韶钢核心价值观、“韶华永铸、钢铁意志、集思广义、团队一流”的韶钢品质文化,它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韶钢人克难制胜,奋勇拼搏,把韶钢这个建设在贫瘠土地上的钢厂发展成为粤北地区冉冉升起的钢企明星。宝钢文化以“三句话”和“四个字”为核心内容,三句话: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这是宝钢文化的主线,四个字:诚信、协同。这是宝钢的价值观。要认知、认同宝钢文化,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愿景,就必须找到韶钢文化与宝钢文化的共同点,即共性;再在尊重双方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双赢,即。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尊重韶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宝钢先进文化,引进宝钢先进管理和科学技术,在合作过程中初步实现文化的融合。

二、文化融合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

所谓文化融合,就是企业间通过文化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企业地域界限和局限性,让主流文化在批判和取舍中得到认同,并将不同企业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企业间共享、共有的资源。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始终要站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高度,把握好企业自身成长的脉络,制定出具备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

我们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与宝钢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学习不是一味的摒弃,而是有借鉴的吸收,我们要“吸其精华”,如学习宝钢集中一贯制管理,学习宝钢特色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学习宝钢大营销式模式,学习宝钢先进科学技术;还要保持我们韶钢品质文化中所特有的深刻内含,如 “韶华永铸”建设百年老字号的精神不变, “钢铁意志、团队一流” 的信心与勇气不变,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旧的落后的行为习惯,树立先进的价值观,促进韶钢快速稳健发展。

三、文化融合要善于创新

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对不同价值观的选择、创新的过程。本人认为文化融合的创新要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观念上创新。我们管理者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一系列关系企业改革和合乎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其次要以优秀的文化理念为标杆,对企业原有文化优异资源进行创造性重释与重构,全面推进原有文化的转型,使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

第二,内容上创新。文化融合的创新首先是制度上创新。企业重组并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就要把新的企业文化编入企业制度中,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新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去行事;要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文化融合中以创新为主的价值观既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又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过程,要通过“勇争一流”创新文化的倡导,为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要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如通过优化“学、提、做、创”等培训教育载体,培养职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立足本职、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自立自强、敢于竞争、开拓创新的意识;要有顺畅的沟通渠道。经过融合后的全新理念和文化,要充分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所有媒体都应该成为新文化的宣传工具,把企业精神、观念、制度寓于各种有形载体之中。

第三,形式上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合并重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文化融合。新的企业文化的形式应该既体现着韶钢的特色,又具有鲜明的宝钢精神和时代特征,努力创建出既尊重韶钢传统、又与企业改革同步前进的新型文化,以达到文化协同的效应。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问题;对策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标志着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仅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的有序还能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在进行信息化财务管理,但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慢慢的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现在企业面对的最大市场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准确有效的信息不仅仅能使推动企业的发展,还能让企业作出的决策更准备无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能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还能有效的处理各部门的财务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及时的共享了各部门的信息,使部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得以改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能使提供的消息更加的细化准确,也能增加管理的资金安全性,让财务人员在家就可以完成资金的往来,非常的便捷,也能避免出现企业票据丢失、钱财失窃等现象。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对管理的概念认识不完全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仅能是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还能使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得以减轻。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

2.忽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使用、开发与维护

目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忽视了网络系统的开发,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都是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导致的后果就是不能及时的开发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有些企业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来管理公司的财务,在对统计数据和核算工作方面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工操作,这样不仅仅使财务信息的使用率低下,还使纸张的浪费程度逐渐的增加。很多企业虽重视了财务管理信息的使用,但是却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修工作予以忽视。

3.企业缺乏基本的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

在我国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企业的基本管理意识都相对比较薄弱,财务管理机制极其的分散,这在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实现上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很多的企业都是因为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督部门才设立财政部门,出现制作假账等现象,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失去一定的真实性。有些企业的部门之间相对的独立,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对信息没有及时的沟通,造成信息孤岛的情况,这些情况造成企业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合理的信息。

4.处理企业财务的软件非常的滞后,使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不能予以满足

若建立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就必须开发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软件,目前很多的企业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不能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软件。一些企业采用外国的财务管理信息软件,购买软件的费用不仅昂贵而且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软件企业的合作与发展能促进财务管理信息软件的开发,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使财务工作的需要予以满足。

5.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财务部门的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财务的整体水平依靠于财务人员的水平、财务人员的能力以及财务人员的素质。现在很多的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网络,对财务办公软件的操作也不熟练,这样就不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存在问题的对策

1.对管理观念予以创新,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及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任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企业的管理理念得以创新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2.完善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

网络化集约管理主要是对资金进行管理、对财务进行全面的预算、对财务进行分析、对财务进行核算、以及财务的合并与报告等。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予以完善和健全,只有这样才是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的掌握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作出准确无误以及有效的决策。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高端才人的培养

国家应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软件行业的发展,并培养高端性软件开发人才,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仅仅对企业的财务予以记录还应该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分析、管理、控制。对这种综合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能拥有先进的软件和硬件。

四、结束语

企业的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标志着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仅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的有序还能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于光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策略[J].会计之友,2010,(21).

[2]周海樯:财务管理信息化,助力教育资金监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9).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 国际工程承包 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扩张?工程承包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为了在国际化市场中赢得先机?加强信息化的管理势在必行。就目前形式来看?我国的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应当与国际模式接轨?学习国际承包公司的管理方式?体现我国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上关于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管理信息化技术目前已经走过了管理信息系统M工5的成熟阶段?发展到资源计划系统ERP的有效应用阶段?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在信息化辅助下实现了规划、设计、施工的一体化管理。在工程建设实施的生产变革信息技术研究应用上?国际上已经将地理信息系统GSI、卫星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可视化施工技术等高端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工程施工中。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采用工程管理公司制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具有对政府、业主、管理公司、总承包公司、分包公司、供应商的应用协同功能?加上要考虑工程的保修和用户服务?因此工程的信息化在向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功能方向发展。国际上关于工程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发展到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的研究阶段。国际协同工作联盟IAI制定的建筑业国际工业标准FI C是目前国际建筑业事实上的工程数据交换标准?并已正式成为国际标准(15 0标准)。FI C推出以后很快就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出现了一批基干FI C的专业应用系统。近年来?一些主的软件开发商如美国的A u t o d e s k和Bentley systems公司等都明确地提出了建筑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推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软件产品。一些知名的大学正致力于应用先进的计算设备与交互工具?构建一个全数字交互工作室?使建设项目各参与方能够实时展开协同工作?为建设工程的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础。

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协同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在一个管理环境平台上实现政府或行业监管方、发展投资方、工程管理方设计方、总包方、分包方、甚至客户方等在各自的权限内对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地数据资料的获取和指令的发出?以达到对工程的动态控制与协同管理。

工程实施阶段的信息化协同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承包工程中得到有效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一些建设行业的研究单位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个别以项目信息协同管理为目标的协同管理软件系统也开始进人实施阶段?协同管理信息化将是今后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管理最有价值的工作。

2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应用的实施重点

根据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系统配套差、人员素质不足、不能一次性做大的投入等特点?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工程管理信息化重点是:

2.1建立企业自己的国际承包工程资料库

建立企业自己的国际承包工程资料库是国际承包企业管理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国际建设市场上虽然没有定额供承包商直接使用?但大部分国家都有规范化的工程计量计算规则?这是承包商建立基础工程投标数据库的重要依据。

我国工程承包公司经营的国际承包工程施工大多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不管是企业集中管理还是项目经理自主管理?企业都要确定中标后的工程制造成本以便与项目经理签订工程责任书。确定制造成本的基础是投标结果?但有效的依据应当是企业自己的企业内部定额。可是由于长期依赖国家地方定额?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包括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定额?所以大部分企业在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书时还不能拿出真正的工程制造成本明细?不得不按投标结果估算一下?有的项目甚至到工程中期还不能确定制造成本?这样对后续的工程成本管理影响很大。为此?国际承包商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工程的积累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相当于国内建筑企业的企业内部定额?即工程数据库。除工程数据库外?还要建立物资材料分类库、物资材料价格库、机械设备库、劳动力资源库、工程成本科目库、其他工程管理数据库等。

2.2建设企业自己的国际工程投标报价信息处理系统

考虑到工程报价数据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建设或引进定制企业自己的国际工程投标报价信息处理系统?一般不要使用普通工具软件和单机版软件进行工程投标报价处理?如果不得不使用普通工具软件或单机版软件?应从信息化管理制度上保障数据的安全?最好进行及时的非报价师掌握的数据备份。

2.3建立国际承包工程集中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处理系统

依据国内外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和效果?信息化的集约化管理是适应企业工程项目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方式?国际上知名的工程承包公司和工程管理公司基本都采用信息北的集约化工程管理方式。具有国内外工程承包经营管理丰富经验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将现代化的集约化工程管理方式提炼为“法人管项目”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了法人管项目的信息化实施体系建设和开发应用?取得显著的效果。集约化的“法人管项目”模式?项目的管理权在企业法人?项目经理只能起到执行自己责任的作用?只有企业才有权利和能力对多个项目进行资源的集中管理和调配。集约化的“法人管项目”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保障。集约化的信息化的“法人管项目”的实施能够起到最大限度的有计划配置、合理调动、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浪费、堵塞漏洞、增强效率、提高效益。

法人管项目的信息化实施体系主要是信息化的劳动力资源集中管理?信息化的财务资金集中控制?信息化的物资材料集中采购供应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法人管项目的信息化实施体系在软件上需要配置工程管理信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资金和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等?对于物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中是否需要配置电子采购商务系统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投人确定。在系统设备配置上需要有企业集中局域网和合理的服务器?对项目的远程使用可根据当地通讯情况?考虑建立VPN专线或通过公共通讯方式拨号接入。集约化的法人管项目的管理信自、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安装地点一定是在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内?而不能设置在项目上?项目只有远程使用系统的权限?对于具有多级法人结构的大型工程集团公司?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系统可以设置在任何一级法人中?但信息化的管理特点是系统的设置地点集中的法人层次越高则效果越好。集约化的信息化法人管项目方式不但适应于大型对外承包企业?也适应其他中小型对外承包企业?即使企业只有一个国际承包工程项目?通过信息化的集中管理也有助于企业对项目的有效过程化管理和控制?而不至干工程出现问题时才进行事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