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随着高中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左右摇摆的现象,没有有效统一。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小学、初中阶段更加成熟,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不断发展并渐趋完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人文”两大任务要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
首先,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语文的工具性主要强调学生对文学词类、句式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是无法脱离人文性的语言环境的。比如,在讲述文言文时,很多文言文词汇、句式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脱离文章的语言环境,单纯进行字词、句式的解读,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文言文中“走”的意思在现代白话文中并不是走路的含义,而和“跑”的意思有些相似,所以在理解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不能脱离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要正确地解读文章,就需要联系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人文因素等,否则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
其次,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语文的人文性是抽象的,它的内容隐含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当中,学生是无法脱离语文的语言文字等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必须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理解文本的人文性。比如,在理解文言文《过秦论》的思想内涵时,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意义与用法之后,才知道文章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总之,语文的人文性不是空中楼阁,老师需要在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语文人文性的教育,促使他们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实质性、全方位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将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呢?
首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的导入与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等课堂导入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故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赤壁景色的纪录片,以及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这样便有效地结合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并且感受人文的熏陶,拓宽自身文学的视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泛读断句、研读深思、感悟理解的诵读,熟练掌握文章的语文知识,并在诵读中不断感悟文章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升文学欣赏水平,最终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就像一个个“容器”,老师不断往里面填塞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老师纯讲解无法有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的特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人文性则是语文学科的必备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而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主要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不断推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趣教学;学习兴趣
G633.3
近年恚随着我们国家的迅速发展,持续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当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下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中学习阶段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甚至关乎到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被人们赋予了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学生、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语文是高中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我国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情趣教学模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趣教学的重要性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自身的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语文是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必修的一门课程,实用性非常强,涉及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学习起来并不是很难,但想要学好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却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多做题、多训练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略显呆板,与当前高中生的性格特征不符,也不是新课改目标所追求的。如何采用有效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才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情趣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与素质教学要求十分契合,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学有机结合。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上去了,语文成绩必然会有所提高。语文课程是一门与情感相互融通的课程,其精髓都体现在字里行间中,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教师通过情趣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及所表达的含义,从而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沟通,这样,就会对文章、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是情趣教学理念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是在情趣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学习得更加出色。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是相当重的,就语文这一门课程而言除了要学量的教材内容外,还要做大量的课外拓展,另外还要加强作文的写作训练。虽然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只走这条老路在语文的学习中是不会有所建树的。语文是一门颇具情感的课程,不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对错的逻辑关系。语文是可以用心感受的,通过用心感受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获得许多无法言传的感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情感倾向不一样、感悟能力也不同,教师只能把教材的基础知识及自己的情感感悟讲授给学生们。想要真正学好语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深刻体会、感悟。四是情趣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1]。
二、促进情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
1.挖掘教材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我们知道,高中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挑选,最终选出的文学精髓,是学生学习最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资料宝库。此外,高中语文题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古代诗词歌赋、文言文、人物传记以及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可谓包罗万象。由于教材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主要资料,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将这些资料利用起来,使其内容及精髓尽可能地被学生们吸收,进而转化成自身的知识以及情感上的认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所以,抓教材这一基础,挖掘教材内容是情趣教学的一个重要打开方式。比方说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的情感为思路,充分渲染这首诗词的主题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其感受到诗词的动人之处[2]。
2.增强课外拓展趣味性
教材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课外拓展是扩充基础的重要方式手段,基础固然重要,但课外拓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强调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学习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最终考的还是学生平时积累知识的效果。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做课外拓展的时候没有任何情感,只有一些背诵记忆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让课外拓展变得毫无趣味性可言。课外拓展的内容比较多,如果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失去耐心,进而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这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切实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逐渐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在讲解《再别康桥》一课时就可以这样做,让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美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当前,许多高中生都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只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实,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场很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去体验,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这样,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情感的宣泄就会找到一个很好的出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那么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高中三年学习的重点内容,对高考有着重大影响。想要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水平,就必须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应用情趣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其语文成绩,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全红.语文教学情趣化探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4:104-109.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途径
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和心理基本成熟,正是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高中语文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的作文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总体考查。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这样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能受到以往习惯性的影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主要是教师基本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写作模式化技巧的训练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教学规律重视不足,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僵化,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还不是足够的重视,一周一般只拿出两个课时进行作文教学训练,一般教师都是第一节课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下一节课进行作文批改,分析和总结学生的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归类,通过对比,让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不足,用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从教学理论的层面来说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对比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不断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写作更像是应付作业,批改互动环节学生也只是在被动的听,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和其他学生作文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这样就使得作文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也知之甚少,造成了作文教学效果不佳。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学习方法等原因,面对作文写作的时候常常束手无策,心中的想法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空话连篇,没有一点感情和思想。这就使得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尴尬境地。
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写作教学和高考作文进行联系,增强写作的实用性
高考作文一般都比较经典,也比较有代表性,对学生的考查比较全面,教师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相应的与高考作文进行联系,可以让学生通过高考作文的研究,明白作文的命题立意,写作思路,主要的观点在哪里,如何构思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多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构思立意。从写作实用性的方面来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本的写作功底,比如立意要健康、结构清晰、内容通顺、富有感彩等等,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写出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开场的写作技巧,比如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开头点题等等,好的开篇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此外,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加强训练,从开篇到结尾,从构思到立意,从结构到细节等等,在学习中和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文体的开篇、结构等不同之处,让学生能够灵活高效的进行写作。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为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环境、认知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加上学生性格的各异性,这就使得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擅长理科学习,有的擅长作文写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分层教学。对于不喜欢写作也写不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先从简单的开始,引导学生从句子、微作文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一些阅读笔记,大量的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热爱写作又写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等训练,锻炼学生的构思立意,篇章结构,培养学生语言的优美表达,情感的融入等,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效提高;而对于写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挑战,对比高考优秀的文章,分析其好在哪里?如何才能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多阅读,多练习,不断积累素材
大部分学生一到写作的时候就无从下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也不会谋篇布局,有些学生写作文不切合实际,废话连篇,没有一点可读性等。这都是由于学生的写作素材比较匮乏,即使有好的思想,也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学生平时也不进行大量的阅读,不进行写作训练,也不积累素材,导致了写作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多提倡和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观察文章的结构,衔接以及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篇章,阅读以后要记录和积累文章的优秀之处,分析文章的精妙所在,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在写作的时候要多尝试着去运用,不断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挖掘和发现身边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是离不开学生长期的积累和练习的。总之,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共同提高,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积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取得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张迪淼.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现状的一些评价[J].中外企业家,2014(35).
[2]田慧生.深化我国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论坛,2015(02).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4
关键词:学业评价;高中语文;双基;学习过程;评价方法
目前,制约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业评价。评价,是为了衡量、评定某人某事的价值,而对其进行判断、分析的行为。学业评价从最终的功效看,就像教学双边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中语文学业评价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高中语文学业评价要以“双基”为先
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双基”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夯实学习的根基,为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知识的积累主要评价项有:学生识别牢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学会正确使用普通话,能够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理解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文经典作品(64篇),积累一定量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化常识。
基本能力方面的主要评价有: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古诗词鉴赏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是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能力的考查,可以在阅读探究题和写作思辨题中进行,可以引导学生以新颖独到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积极意义的思维成果。
二、高中语文学业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语文学习本身具有重积累、重过程、重实践的特点。搞突击、求短平快是徒劳的。只有引导学生严实学习过程,读、背、听、议、探、悟、写等相结合,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才能有良好的成效。对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就要随之进行,不仅要体现在课堂学习评价、作业评价、读写积累评价上,还应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语文实践性活动的评价。特别应突出以下内容:
1.对思维品质的评价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养。高中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尤其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成熟。立足过程评价思维,主要看是否勇于独立思考,是否用心专注,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推断是否合乎逻辑等等。评价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潜力,唤醒他们的灵性,正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2.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学习的实质是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现在虽是电脑时代,但评价更要加强学生书写习惯的考查,看是否工整规范、匀称美观,引导学生克服懒散、浮躁、粗疏的学风;强化读纸质书籍的习惯,看是否做到有心、有声、有疑、有益;还要培养随手笔记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研究性作业自学的习惯等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功能,不断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多种习惯。
3.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评价
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有关方法的主要观测点有:喜欢读书看报,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能够圈点批注、检索资料,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深入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发现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有表达的勇气;精于计划,善于反思总结,从而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勤于整理积累,开展研究性自学,有思辨的能力。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也是思维成长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树立大语文思想观念,引导高中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就能为终身发展奠基。
三、语文学业评价方法应灵活多样
语文学业评价不应只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而应该依据评价内容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可采用书面考试,大容量快速检测;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评价,可采用课堂观察、作业评定、活动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法、等级+评语评价法等。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实施非语言评价,重视即时的、随机的评判,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肯定成熟的发言,鼓励点滴的进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唤醒他们的热情。
总之,新课标下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有利于优化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够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5
高初中作文教学自下而上搞好过渡与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乱,慌乱就会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速度和成绩.我觉得初高中学段作文教学在交接”棒”的时候,一要稳妥进行,二要顺利连贯,三要用力做好统筹兼顾.为此,我们在初中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
1.初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
我们发现,初中生升入高中,许多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作文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写作水品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写作水平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写作知识高中需要用,但是初中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分析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还表现在:
2.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不够分明
语文教师是教材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教师对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教学的衔接与否将决定学生学习的断层与否,然而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断层问题较严重.
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3.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能力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首先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缺乏训练系统性,导致学生基本的写作思维训练出现随意性状态.初中阶段主要写体裁分明的几种常用文体,且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阶段则要求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抒感,发表议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初高中作文相对来说在能力层次上是很有梯度的.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初、高中都在针对中、高考进行大量的话题作文训练,尤其是初中似乎以为这样拔高理所应当.
其次是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习惯和能力上不到位.初中写作水平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我们知道”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修改文章从何入手.
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2.1研究和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不到位,使用教材上出现偏差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⑤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说初中要求学生写作的水平是以记录为主.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是说初高中的写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凭经验教学,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或者是掌握了落实不好.
2.2学生对高中作文不适应的关键原因是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
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察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范文6
必修和选修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基础,而选修课就是百家争鸣,我说我是。依据本区域的学生语文素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就无需重视基础。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读。“注重基础”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共性目标。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是得到了印证的,《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选修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必修课的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为选修课授之以渔,提供了文本特质的教学点以及文体教学风格,必修课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能力技法、思维习惯等应保留并迁移拓展到选修课中来。选修课教学的导学案设计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语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同样,注重基础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既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要应付高考要求,这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有选择内容:张扬个性
教学的内容,必、选修都要落实在两个主体上:一是教师,二是学生。至于选修的“选”字如何落实,笔者认为老师的教根据实际大胆取舍,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力求张扬个性,尊重学习需求。即可获得多样化的双赢。教师对选修课的教不必全像必修那样去课课精讲、面面俱到,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来促进必修课的所学得到巩固,在选修中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和个别单元来研读。如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制定一个总体教学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要素探究、主题赏析,在每个框架下又要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欣赏。“要素探究”按照传统小说欣赏的路数去教课文,重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或注重其一,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要素探究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主题赏析”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教师这样有取舍的教重在张扬学生学习愿景的个性追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教学有民主的方式:自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