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1

关键词: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都已具备高度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特征,以网络、数据库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1 电力信息化工程现状

当前,电力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的,同时覆盖各个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数据网路与信息网络。其中电力通信网运用了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进行传输,涵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

1.1 基本建成了电力信息基础设施

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形成了覆盖各电网企业的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电力通信网已发展成为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并用的干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在不断加大投入,使通信和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基本已经建立电力信息发展的基础设施,主要基础是高速电力信息网。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以高速电力通信网络为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大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电力行业也开始普及各种电力信息安全装配。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运用了各种现代化传输手段,例如光纤等进行信息传输。电力行业利用电力通信网等传输通道和信息接入技术,综合网络语音和视频传输等通信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的连通和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

1.2 网络安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企业网络的联通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企业通过广域网传递数据。企业开通了互联网专线宽带上网,企业内部职工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收集获取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网络联通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如何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保护企业内部网上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证对信息网络的合法使用,是目前一个热门的安全课题,也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安全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电力信息安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建立了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二是初步建立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建设,使信息安全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开展了以关键网络安全防护为主要内容的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是完成了首批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

2 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建设

随着企业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如果这些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数据损坏,信息泄漏,不能提供服务等问题,则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采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在逐步向数字变电站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变电站的监控系统更加缜密。

2.1 完善信息化管理设备

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将信息化管理软件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加全面化,以此来构建出完善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进行优化,主要从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两个方面展开。自动化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自动化信息设备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管理,对软件要及时的升级。在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上也会有更高的标准,技术人员要定期的针对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快速的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

2.2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

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电力自动化信息管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于电力企业管理建设过程之中。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是电力行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规范的电力信息标准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认真制定企业整体规划,从最基层业务开始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集成,信息标准化可以有效保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贯彻实施。

2.3 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如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样,电力自动化信息管理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调整定位,不断满足各方需求,以适应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后的大气候,按照不同的建设模式续写新的篇章。毫无疑问,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只有准确地把握不同单位电力自动化信息管理的特点,解决好共性问题,才能保证其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完整性,不走或少走弯路。一直以来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原始动力。在现有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电力部门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很难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电力行业结合市场化的要求,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电力行业在大力推动体制变革、加快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完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结束语

电力是我国的必要能源,其应用的领域及其广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电力的发展可谓迅猛。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洪坤,聂晶,蔡新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1):138-139.

[2]戚宇林,刘文颖,杨以涵等.电力信息的网络化传输是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J].电网技术,2010(9).

[3]魏立明,韩成浩,王琮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1):91-93.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2

经过长时期深入探索和改革,我国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成就,不管是在汽车、食品、医药、建材等领域内,信息化应用模式都趋近于理性状态,同时更获得较为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快速降低库存数量、提升生产周期、扩大销售路径、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效率等。不过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仍旧遗留建设规模、层次和质量不高,发展态势不够均衡等隐患,所以针对该类建设手段进行全新思索,显得尤为必要。

1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遗留的弊端迹象研究

1.1 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主管对于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不够丰厚等问题,使得该类建设事务长期遗留滞后危机,和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诉求产生严重冲突。

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总体性有待提升。具体就是起点设置较低、建设方案实施期限过长、内部软件升级速率很慢、系统间集成兼容难度过大,如若长期放置不管,便会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直接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危机,令其信息化升级换代进程全面受限。

最后,专业信息化管制人才严重缺乏。实际上,我国大多数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匮乏危机,特别是在同步掌握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术规则的人才供应上,存在较大缺口,使得企业当下管制体制和运营模式,和企业信息化改建实际需求产生激烈碰撞,最终当然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1.2 环境方面

第一,国家支持政策十分落后,无法投入充足的引导性资金。该类结果可以说和国家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支持性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包括技术、资金、通信设施、技能和综合素质兼备型人才供应等结构单元上,都不能提供合理的鼓励性政策手段。

第二,既有管理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存在深刻漏洞。包括相关法律标准不尽完善、信用资格认证体系紊乱、行业编码技术规范滞后等问题,经过长期交织化影响过后,使得企业无法针对内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工作提供妥善的监管标准,致使企业和外界信息共享效率持续下降。再就是信息市场内部隐藏着无序化状态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使得企业信息化发展正常性遭受愈加深刻的质疑挑战。

2 日后强化我国企业整体信息化改革建设质量的措施内容解析

为了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改革进程,令企业能够快速步入创新型工业化路径之中,就必须结合最新信息技术逐层调试传统产业格局,使得企业今后经营和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顺势改善企业在市场核心中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至于细化的改革措施将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集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加大行业突破效力

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始终是企业,因此日后在该类工程中要大力凸显企业主体地位,令相关主管工作积极性倍增,不断关注和学习最新信息化知识,为后续先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梳理和模式覆盖,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过各类行业信息建设诉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政府开展分类指导,并从中选出富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示范工程,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之中(汽车、医药等行业)处理好数字化设计、生产、装备、管理技术普及应用事务,使得企业既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管理优势得以发挥完全,力求在信息化改革建设中寻求释放企业发展实力,突破潜力。

2.2 全方位创设妥善的环境,确保政府支持服务的人性化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基础还不是十分稳固,企业成熟度也在持续改进之中,面对该类状况,相关政府要不断强化有关法律、制度建设力度,至此令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工作得到系统化控制,进一步为日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提供良好的适应环境。

第一,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企业信息化建设十分注重标准、规范、系统和程序化特征,唯有如此,由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足够优秀。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各类企业实际要求,尽快构筑起健全、权威、规范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标准体系,督促有关机构公布最新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标、信息资源类型划分标准、信息资源可持续化开发利用管理细则、信息市场管理条例等。

第二,修缮既有企业信息化人才团队培养供应机制。之所以存在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不足问题,主要就是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认知水平有限造成的,表现为不能明确信息化技术核心功用、无法熟练可靠地进行信息化改革建设。因此,必须在社会内部不断加强关于信息化技术和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另外,一些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遗留全面短缺隐患,和企业实际发展诉求产生强烈冲突迹象,无疑是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的主导因素,针对这部分人才进行长期培训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在此类背景影响下,希望有关企业主管能够尽快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建立长久化合作协议,同时选取不同类型机构作为试点,在其中布置拓展实效性较高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主体信息知识、技能培训项目。再就是针对不同层级信息主管单位进行最新信息化操作应用理念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尽快被列入企业日常工作日程和考核体系之中。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1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SME

Du Feng

(Guangzhou Water Company,Guangzhou510310,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alysis of the SME informatizat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ME,made useful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provide a referenc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SME;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波折,也有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行业门类跨度大,高端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有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文字处理和账目统计,OA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办公和人事信息统计,网络主要用于共享数据和信息,生产控制建设既不完善。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进程发展较快。有资料表明,已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网站,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二)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普遍偏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系统整合率较低。从已经实施了信息化的企业情况来看,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情况较好,但对调度系统、流程系统、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整合率较低。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深入影响,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人事也逐渐提高,对信息带给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利润增长是有目共睹。虽然总体认识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大不一样,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盲点。有点认识较为肤浅,认为有联网的一组计算机就是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业务系统的应用程度也千差万别。

(二)新老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不一样。近二十年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新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现代经营管理意识超前,有较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在企业创立阶段就很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应用优势明显好于老企业。而老企业管理方式大多沿袭老传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采集效果差,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方面都远不如新企业理想。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应用水平低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端信息系统应用较少。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具备计算机,但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高端信息处理和协调调度方面的应用还太少。比如图档管理系统(PD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企业资源计划软件(ERP)、企业进销存软件、信息集成系统等应用较少,水平落后。

2.信息化建设不均衡。限制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和应用在各部门中不均衡,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基本具备计算机办公的条件,但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化投入相对薄弱。

3.产品转化度较低。许多中小企业在各个环节的系统集成上应用较为广泛,在信息体系的建设上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信息技术转化为产品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产品转化度较低,成效不太显著。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经过上述的分析,为切实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如下:

(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协调沟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多方筹措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和衔接。要多方调动企业的智能资源,在市场融资、外资引进等方面聚合资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合理批评资源,高效利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重要决策,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认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一是企业管理层要更新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注重信息化建设,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然后,企业高层要协调好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统一意见,保障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力支持,避免产生矛盾,妨碍信息化进程;最后,要做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尤其是财务控制,做好实施信息化的资源铺垫。

(三)保障对信息技术部门的扶持。信息技术部门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业务部门,企业提高对信息技术部门的重视,对信息技术部门给予一定的权利,是保障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企业要合理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员,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实力。要筹措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软件等设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添上腾飞的翅膀。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保障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当地政府部门要完善市场监管,规范竞争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为信息化的开展保驾护航。信息化的建设要在规范的市场体制机制环境中才能施展应有的能量,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信息化实施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就要相关政府部门紧跟形势要求,做好引导和扶持,以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不少的企业刚刚步入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只有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推动企业落实好信息化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生产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ERP条件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风险;思路;信息化构建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生产的过程、物料的移动、事务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客户的交互等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进处理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把它提供给各层次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利于组合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决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这一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基于信息化开展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企业资源拓展、基础设施重建以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

2.企业持续提高自身活力,并由此经历一个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3.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

4.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信息技术,得以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

5.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动态进程。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和成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的改造方面的运用有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当前,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已经从单项化运用走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方向,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运用也获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30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七成以上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一半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但从总体上来看,15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的仅占一成左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比例则更低,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2.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均衡

首先,从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来看,经济的发展快的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的程度明显较高,而西部以及内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则较为缓慢;其次,从企业的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以及刚刚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效益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而中小企业由于竞争性差、效益低等原因而发展较为缓慢与困难,老企业的信息化也因更新不及时而发展缓慢。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伴随着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而出现的威胁信息化项目开发与发展的技术类的风险。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确定性的因素大大增加,人们对这些因素导致的后果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弱。其次,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同,也会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一些不合理的内容等产生偏差。

2.成本风险。成本风险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中提高成本及经费预算等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预算弹性较大,成本的风险也需要进行考虑。另外信息化项目的工程量较大,周期较长,导致成本预算较为困难,特别是在项目需求变动时,若不能很好进行经费的预算,将导致信息化项目在建设中遇到巨大的阻力。

3.人员风险。人员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信息化项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流失和变化以及信息化系统与人员之间的误解造成的风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的加入,这些骨干人员的流失或者变化会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些核心部门的人员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电脑系统,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造成人员与系统之间产生误解的情况。

4.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实施不力的风险和延误时间的风险。在厂家与用户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各方又由于自身利益,很可能造成一些分歧,造成信息化项目实施不力的状况。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没能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项目,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时间上的延误。

四、企业信息化构建的思路

1.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

与企业的其他重要决策一样,企业的信息化构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续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第二,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是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到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

2.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地位日益上升,并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需要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在新业务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应该按做事企业更新管理理念以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就算自身已经拥有了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软硬件的制作和研发,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在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样在多数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

五、企业信息化的构建

1.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同一的信息化服务,二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管理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业务平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

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程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各种有效信息的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不仅要保证其安全性,而且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而言,企业的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报警管理、消息管理、数据维护管理、系统配置工具、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重视,其一,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和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其二,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其三,要具备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

2.构建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企业内部门户系统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功能:其一,可以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共享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其二,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如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日常办公管理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从而顺利开展对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把各个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有效集成,从而把不同业务模块、业务流程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功能统一到一个通用的环境中。由此构建一套功能强大,运转有序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把企业的信息门户与各个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统一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应用系统的界面风格,由此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此外,还应该遵循“先重点,后周边”的门户系统建设流程,即先满足企业目前急需的各类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把后续的各个分支系统纳入到这一信息门户中进行有序管理。

3.构建决策查询系统

建设企业的决策查询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现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判断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与否;再如,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动态变动情况。

第二,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积分卡等方式向员工系统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

第三,实现财务信息查询系统。这项工作可以为企业领导层提供总体财务信息及预算汇总数据,具体包括财务月报和诸如项目合同总额、合同收款总额、收入确认总额等相关内部台账信息,从而可以便于领导层随时了解一定期间内企业利润总额、利润率等重要财务信息;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可对各部门的年度预算指标、完成比例、完成数量以及各项预算支出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与往年同期数据对比,由此掌握各项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4.构建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从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多种功能。

第二,实施有效的售后管理工作。在“服务至上”观念的驱使下,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从而为企业在日后更好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奠定系统有效的资料支撑。

5.评价信息化建设效果,动态调整

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并动态调整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跟踪评价,准确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激励企业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总结,并予以反馈、评价,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使其符合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企业工作重点的不同,动态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时更新、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继续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潜力,使其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六、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整体发展落后、区域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等不足,另外,对于企业而言,构建企业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从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以及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等几方面开展思路,通过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建设决策查询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以及对信息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这几方面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企业信息化体系是当前很多理论界和业务界学者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会更加完善,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的更好更快更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如福.信息化建设没有休止符——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09.

[2]蒋科蔚,张建栋.企业信息化培训中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12.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5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 现状战略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监着许多问题。

(1)广度不深。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不平衡。目前较为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仅限于特级、一级等一些大的建筑队企业,这些建筑企业建立了互联网,在办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重视生产经营,忙于发展,对实施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

(2)深度不够。很多已经购置微机的企业,都以单机操作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的沟通或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也没有借肋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度低,在企业管理上收效甚微。

(3)建筑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差。突出表现在人员文化素质低及装备差上,尤其是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无法开发满足本企业个性化要求的软件。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有些企业经济实力弱,资金不足,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同时管理不规范,也使信息化方案难以见到成效。

(4)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5)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二、政府及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一)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立法保障。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关键要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二)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并成为企业本身的自觉行为。且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现在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都希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充分开发、利用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实现招标、采购、建设、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动作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利润,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基础管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为主导,不能搞花架子,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的改革、改造结合起来。与本企业管理荼融合得越紧密,就越能发挥“加速”作用,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接受并采用更加先进、与国际惯例更加吻合的管理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实现 对传统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和改善各项基础管理荼,推动管理创新。

(2)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技术、资金密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雄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难以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逐步实施。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发挥,要制定整体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上,既要满足企业现实需要,又要有较好的拓展性和兼容性,避免以后升级发展时,增加投资负担。分布实施就是要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从影响建设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实施重点突破,以重要程度为序,建立一些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做到企业内部数据库的高度共享和集成,最终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

(3)建立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由单机操作向网络化发展,把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基于网络和大型后台数据库,系统要做好整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要根据本企业 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信息的子系统应由合同、预算、物质、人力档案、查询等死气沉沉 成,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信息共享,保持内部信息畅通。同时要有选择的与外部信息连接,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4)要保障企业内部信息安全。信息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必须保障信息的安全,防止本企业商业机密外泄,损害企业利益。信息安全可以从管理管理、技术上予以保障。要通过建立企业信息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完善安全的密码体系,采用多种的与外部信息系统连接,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5)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建设企业管理系统,人的因素是关键。信息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其作用无从发挥。信息化建设要求具体实施的企业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目前,绝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员工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要把加强培训作为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对职工进行观念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加强全员性计算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三、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6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建设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I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3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