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1
专业实习是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专业实习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任务
本次实习我到的实习单位是河南省新野县审计局,实习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新野县审计局目前的审计事务的操作流程.
2.研究现行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进程所起的作用.
3.分析新野审计局信息化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
三,实习内容
1.实习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贸易中的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审计信息化将是21世纪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今的基层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国基层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审计人员;软件条件以及硬件条件如何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联系了河南省新野县省审计局,并在那进行了我的专业实习.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2实习单位介绍
新野县审计局是隶属于国家审计署的县一级的审计单位,编制大约30人.新野县属于河南省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农业县,所以审计机构不像大城市那样有很多的审计事务所,审计单位只有审计局一家,并且被审单位也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平时业务工作量并不太多,同一时间基本上只进行一家被审单位的审计.
3.实习单位信息化现状介绍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新野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早在2000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最近五年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些新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2002-2003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也还有一些小的财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小规模的实用的财务软件也的相当的多.我的实习单位采用的正是这样的软件.但即使是这样小规模的低成本的软件的使用依然不很成熟.
我国关于财务软件的设计,评审等方面的法规如《财务软技术据接口标准98001》等均着眼于财务软件本身.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少量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也只是对于会计账簿的格式进行了简单的转化.现代财务软件的编译采用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Acce,VB,VC,PowerPoint等,但由于软件的编译过程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财务软件的库结构和科目代码等至今没有统一的准则.这种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财务软件而开发,财务软件的编译结构不一样,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财务软件的不适用.所以必须像规定会计准则一样,规定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使计算机审计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基层单位资金缺乏,信息化基础较差,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现状不是很理想.
(2)审计软件
我国现存的审计软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
②审计抽样软件.
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从以上种类的覆盖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即使是这样,象新野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仍没有实力购买使用单机版的,这样只是单机的电子化应用不可能将信息化的好处完全带到审计中.现状急待改进.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3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河南省新野县审计局共有4名注册审计师,并且年纪相对交大,都已经习惯了手工审计的步骤,很难使他们接受新的计算机的审计流程.其他审计人员有的计算机基础较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很难把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信息化结合起来进行.
因此,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四,实习体会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2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收入成本;会计核算;政策制度;变化对比;衔接转换
Abstract: Nearly 20 years sinc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a unified Ministry of finance accounting system has experienced many chan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syst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income, cost accounting major changes, for example old connection of system conversion problems. This for just graduated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cost accounting and internal audit of the students ( or a career change, turn hillock personnel ) have certain guidance func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engineering; lncome cost; accounting; policy system; change contrast; cohesion conversion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从1993年7月1日起至今,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核算执行财政部统一政策大抵经历了这样几次重大变化与调整。非上市施工企业:①从1993年7月1日起至2003年12月31日,执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简称92制度);其间,从1997年5月开始,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参照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1998)》;②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07年6月30日,过渡执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简称04办法);其间,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参照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2001及2002修订)》;③从2007年7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简称“06准则”或“新准则”)。股份制或上市施工企业 :①从1993年7月1日起至1998年12月31日起执行《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简称92制度)或《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②1999年1月1日起至2000年12月31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1998)》;③从2001年1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2001及2002修订)》;④从2007年7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简称“06准则”或“新准则”)。为论述方便,本文以非上市施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仅以“92制度”、“04办法”和“06准则”为例,并对他们之间的主要变化情况进行探讨。
“04办法”与“92制度”相比变化较大;“06准则”与“04办法”相比变化不大。其中“04办法”是非上市施工企业统一执行“06准则”前的一个过渡性政策。本文以梳理方式就“04办法”与“92制度”之间主要变化情况进行简要对比,并举例说明衔接转换注意事项及正常核算的简要业务流程。
一、部分主要会计科目设置变化情况
“04办法”与“92制度”相比,“04办法”保留了一部分原有会计科目,其核算内容和方法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根据新业务、事项更新或增加了某些新明细科目。“04办法”取消了原有的一些会计科目,相应的经济业务由新的会计科目来核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会计核算。譬如取消了“工程结算收入”、“工程结算成本”和“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科目,相应地,工程合同收入、工程合同费用、为取得工程价款所支付的各项税费分别通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04办法”的会计科目编号是四位数,而“92制度”的会计科目编号是三位数”。
㈠“92制度”与“04办法”之间主要会计科目变化情况
㈡“06准则”与“04办法”之间主要会计科目变化情况简要说明
“06准则”与“04办法”相比,基本无大变化。但因“06准则”增加了共同类科目,所以其成本类和损益类会计科目编号字头序列分别上升一位;另外,“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方余额转回的处理发生变化――“04办法”规定其转回时冲管理费用,“06准则”规定其转回时冲主营业务成本。
二、几个主要会计科目核算规定的重大变化情况对比
㈠“应收账款”科目
“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内容基本无大变化,“06准则”规定得更为细致,尤其表现在列报方面。另外,“应收账款”科目借方所对应科目发生重大变化――“92制度”规定与业主方办理结算的部分在应收账款科目借方反映,并对应“工程结算收入”科目贷方;“06准则”规定其对应“工程结算”科目贷方。
㈡“工程结算”科目(“04办法”新增“06准则”沿用科目)
大体上,“06准则”与“04办法”有关规定基本相同,但是“04办法”强调“开单结算”有关内容,不过,在实务中,要求业主方及时按时签证形象进度完成量并办理阶段结算手续是非常困难的,不能完全满足准则或办法的要求。在列报方面,“06准则”要求得更为详细,且强调“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更符合“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具体列报内容有明显差异。
㈢“工程施工”科目
1.核算内容与具体规定的重大差异
⑴核算内容方面
①“92制度”与“04办法”核算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但在核算方法(主指损益类科目结转)方面,“92制度”更强调企业应根据工程合同确定的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的差异,有区别地将“工程施工”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的发生额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04办法”增加了明细科目设置要求,更加强调合同成本、合同毛利的确认,以及完工结算后本科目与“工程结算”科目的对冲要求。
②“06准则”与“04办法”相比,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和方法基本趋同。
⑵列报与附注说明方面
各自列报的原理和目的相同,“04办法”之规定相对细致些,但“06准则”与“04办法”基本趋同。
㈣“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替代“工程结算收入”科目)
⑴核算内容方面
①“04办法”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替代“92制度”之“工程结算收入”科目,在会计科目名称变化同时,各自核算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92制度”细化了不同结算方式下的收入确认方法;“04办法”细化并严格区别工程施工合同的结果在不同可靠计量程度下的收入确认办法,增加了合同毛利、合同预计损失处理的相关规定。二者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同。
②“新准则”与“04办法”相比较,本科目的规定发生了变化,但核算内容和方法基本趋同。
⑵列报与附注说明方面
各自列报的原理和目的相同,“04办法”将“92制度”的《损益表》改为《利润表》”,除增减内容外,列报顺序等未发生重大变化。另外“04办法”下的《利润表》增加了“补充资料”内容。“06准则”和“04办法”相比,除增减内容之外,列报顺序等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㈤“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替代“工程结算成本”科目)
“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列报与附注说明等情况与“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类似。
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替代“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科目)
“04办法”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替代了“92制度”之“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科目,“06准则”基本沿用了“04办法”的名称。各自核算内容和基本方法基本保持一致,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基础有所变化。
㈦其他相关科目
涉及项目工程核算的其他相关科目,如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部分科目发生了细微变化,比如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替代了“应付工资”科目,限于篇幅,本文不予赘述。
三、“04办法”与“92制度”之间的衔接转换问题的具体应用
【例】 A建筑企业于2003年1月在C市签订了一项总金额暂定为20 000万元的建造合同。合同规定:该工程由A建筑企业全部以自营方式施工,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分)包。日常形象进度完成量以监理和业主签审量为准,不作最终付款依据,日常付款按形象进度完成量的80%付款(即软垫资金20%),最终结算造价以业主方所在市审计局的审计结果为准,竣工办理完造价结算和财务结算手续后,除依法暂扣质保金(包含工期、质量奖励的结算总造价的3%)外,其余尾款在竣工交验后的第6个月未支付,暂扣的质保金按双方约定年利率6%计算资金占用利息,从结算造价审定后的下月起开始计息,但不纳入造价结算,按季以转账方式支付给A企业。发生的回访保修费用由A建筑企业自行承担,若A企业不按规定进行回访保修,所发生的费用由业主直接从暂扣的保修金中予以扣除。合同工期为2003年2月28日至2005年3月31日。假定该项工程的质保期为竣工交验后一年。
合同约定在保证质量并按期完工情况下,工期提前2个月(含)以上,业主方给予A企业100万元的工期提前奖励并纳入造价结算,反之,因非业主和不可抗力原因,工期延迟1个月以上的将处予A企业100万元的工期延误罚款,并从结算造价中扣除;在保证按期交工情况下,工程质量达到有关标准且获得C市所在省省级奖杯,业主给予100万元质量奖并纳入造价结算,非工艺要求的正常延期和不可抗力延期,将不给予质量奖励。该工程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开工,并于2005年1月31日提前2个月竣工交验,质量达到合同约定要求。业主于2005年3月31日同时支付工期奖100万元和质量奖100万元。
2003年9月接上级财政部门通知,从2004年1月1日起,项目工程收入与成本核算方法由“92制度”改为执行“04办法”,要求A企业在2004年1月份完成新旧制度衔接转换工作,且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和合同毛利。不涉及损益的科目,按办法规定直接进行转换;涉及损益的科目原则上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切实不可追溯的可不进行调整,但应在附注中披露)。2003年报于2004年3月30日完成,税务要求企业于4月30日前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企业在执行“04办法”时,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进行等效处理。另外,综合有关情况,施工期间该建造合同的收入能够可靠计量。2005年9月30日C市审计局出具报告核定竣工结算造价为20500万元(包括工期提前奖和质量奖各100万元)。2005年1月份发生保修费50万元(人工费、材料费各占一半),已由A企业自行承担。2006年2月1日,业主悉数退回保修金615万元。业主已合同约定单独支付了质保金占用资金部分的利息。
2003年3月1日起,A建筑公司的有关财务资料如下表(包括但不限于)所示:
要求:完成A建筑企业各年度的账务处理(2006年度的账务在发生及时处理,其他年度按年汇总)。
【解析】:A建筑公司历年度的主要账务处理情况如下:
1.2003年度(执行“92制度”)的主要账务处理汇总:
⑴登记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8000万元
借:工程施工/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 8 000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8 000
⑵登记监理和业主确认的完成量
借:应收账款8 500
贷:工程结算收入8 500
⑶登记按完成量确认的应交税费(假设:营业税3%,城建税7%,教育附加3%,不考虑交通附加等)
借: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280.5
贷:应交税金/营业税(=8500×3% = 255万) 255
/城市建设附加税 (=255×7% = 17.85万) 17.85
其他应交款/教育附加费(=255×3% = 7.65万)7.65
提示:营业税费费的综合税率为3.3%。
⑷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6 800
贷:应收账款 6 800
⑸2003年12月31日,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结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①将“工程施工”科目下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明细科目的当期
发生额通过“工程施工/本期结转额”(备抵)明细科目的贷方过渡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的借方。
假设:本期发生实际成本全部符合结转条件。
借:工程结算成本 8 000
贷:工程施工/本期结转额8 000
②将损益类科目本期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工程结算收入 8 500
贷: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 280.5
工程结算成本 8 000
本年利润 219.5(轧差 = 8500-280.5-800=219.5万)
假设:在此之前,A建筑企业已经按规定预缴了营业税费,其他业务已作了相应处理。
2.2004年度――年初建账时的主要账务处理:
1)追溯调整法下的账务处理
2004年1月份建账时,首先完成新旧制度衔接转换――设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分别代替“工程结算收入”、“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和“工程结算成本”科目。“应收账款”、“工程施工”、“应交税费”等科目也应按新制度进行相应设置、转换与调整。
⑸确认2005年度的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合同毛利
2005年度的完工百分比进度 = 100%
2005年度应确认的合同收入 =20500 -(8000+7000=15000)=5500(万元)
2005年度应确认的合同费用 =(20600-9.225=20590.775)-(8000+10000=18000)=2590.775(万元)
2005年度应确认的合同毛利 = 55002590.775 = 2909.225(万元)
此时,累计合同毛利 = 0-3000+2909.225 =-90.775=(-100+9.225)
2005年度应确认的合同预计损失 =(20600-9.255=20590.775) -20500 = -90.775万元
该项预计损失与累计合同毛利-90.775万元相同,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施工合同跌价准备”。
2005年度应确认的营业税费= 合同收入×综合税率 = 5500×3.30% =181.50(万元)
提示:2005年9月30日,竣工造价结算后,应交营业税费应统一调差。
①登记应被交的应交税费(假设:营业税3%,城建税7%,教育附加3%,不考虑交通附加)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81.5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费/营业税(=5500×3% = 165万) 210
/应交营业税费/城市建设附加税 (=165×7% = 17.85万) 11.55
/应交营业税费/教育附加费(=165×3% = 4.95万)4.95
②登记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合同毛利
借:主营业务成本2 590.775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2 909.225
贷:主营业务收入5 500
说明:假设至此,本年度其他业务已经作了相应处理。
⑸2005年12月31日,损益类科目结转(包括不限于):
借:主营业务收入 5 500
贷:主营业务成本2 590.77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81.5
本年利润2 727.725〔轧差=5500 -(2590.775+181.5=2772.275)〕
5.2006年度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的主要账务处理汇总:
⑴登记回访保修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人工费 25
/合同成本/材料费 25
贷: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相关科目50
⑵登记收到的利息费用(冲自营成本“间接费用”)
2006年2月1日收到当年1月份应收利息3.075万元〔=615×6%×(1/12)〕,因合同约定利息不纳入造价结算,应作为零星收入冲减项目自营成本(间接费用)。
借:银行存款 3.075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 3.075
⑶登记收到的回访保修金615万元(=20500×3%)
借:银行存款615
贷:应收账款 615
至此已累收工程款20500万元(=6800+9600+3485+615=20500),收回利息12.3万元(=9.225+3.075)。
⑷补计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合同毛利
应补计的合同收入为0;
应补计的合同费用46.925万元(=50-3.075);
应补计的合同毛利-46.925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6.925
贷:主营业务收入 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46.925
⑸2006年3月31日(假设:A建设企业按季预结损益)
①结转损益类科目
借:本年利润46.925
主营业务收入 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6.92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0
②将“工程施工”科目与“工程结算”科目进行对冲
在2006年3月31日,“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如下:
A.“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明细科目借方累计发生额20637.7万元
=8000+10000+2590.775(=2600-9.225利息收入)+46.925(=50-3.075利息收入)=20637.7
B.“工程施工/合同毛利”明细科目借方累计发生额-137.7万元(<0,营业税前亏损137.7万元)
=0(=500-500)-3000+2909.225-46.925=-137.7
C.“工程施工”总账科目累计发生额20500万元(>0,即为借方累计发生额)
D.“工程结算”总账科目贷方累计发生额20500万元
= 8000(=-500+8500)+ 12000 + 500(=100+400)+ 0 = 20500
借:工程结算 205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137.7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20637.7
此时,在未考虑已结转营业税费的情况下,亏损137.7万元。
已经结转营业税费676.5万元
=264(=280.5-16.5)+ 231 + 181.5 = 676.5(=20500×3.30%)
至此,在不考虑项目部上交公司管理费(或计划利润)的情况下,本工程交纳676.5万元营业税费后实际亏损了814.5万元〔=137.7(实际成本超过合同收入部分)+ 676.5(应交纳营业税费)〕
说明:假设至此,本年度其他业务已经作了相应处理。
四、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㈠对2003年度的追溯调整和营业税费确认原则与税法差异的说明
2004年度对2003年度涉及损益结转的事项采用了追溯调整方法。在营业税费确认方面,系根据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则,其计缴基数与完工百分比法所确认的收入相同,此数据与监理业主审定阶段完成量之间有一定差异,此差异为暂时性差异。采取在工程结算后按“多退少补”原则进行统一调整。
㈡递延所得税问题
“04办法”未予明确规定,“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所得税问题就未予考虑。如上项内容所述,应交营业税费暂时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所得税也未进行考虑。
㈢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几个注意事项
完工百分比法的重点(难点)是完工百分比例的确定,施工企业在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前提下,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完工百分比例的计算方法,或可以采取等效的其他方法,如“合同毛利率法”等。
完工百分法下的完工进度百分比 =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合同毛利率法下的完工进度百分比 =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收入÷合同预计总收入×100%
合同(总)收入包括了合同(总)毛利。虽然二者的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与分母不同,但工程竣工造价结算后,按“多退少被”原则进行统一调整后,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所得税影响等前提下,财政部统一规定的完工百分法与税法允许部分施工企业已经运用年来的“合同毛利率法”实际上可认为是等效的。
另外,合同收入不能完全可靠计量的,收入只能按可确定部分进行确认;合同收入完全不能可靠计量的,不能确认收入,而只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全部作为合同费用并规定结转损益。
㈣报表列示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不对报表列示中需要问题进行说明。
㈤“06制度”与“04办法”衔接转换问题
“04办法”吸收了“98准则”的有规定,整体而言,“04办法”具备了“06制度”整体框架,施工企业由执行“04办法”过渡到统一执行“06准则”,需要衔接和转换的事项相对较少,遇到衔接转换问题,直接按照“06制度”的要求行事即可。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项目工程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对于那些刚毕业参加工作就直接从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大中专生而言,在无施工企业项目工程财务核算、管理工作职业经历背景之下,要想独自及时熟悉、掌握项目工程核算要求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以对比方式对近20年来施工企业执行财务部统一核算规定的主要变化情况作了梳理,并列举了接近似于(甚至略超过)CPA全国统一考试“计算分析题”难度的应用例题,通过解析,对刚从事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核算的有关人员尽快地了解、熟悉并掌握项目工程核算要求,是有所裨益和具有一定辅导作用。这些人员只要深入了解、熟悉并掌握本文所涉有关统一规定和参考文献所涉有关书籍的相关知识点并加以熟练运用,再进一步地熟悉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管理流程之后,通常而言,他们便能尽快出师并能独立上岗从事项目工程核算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当然,随着“营改增”工作的推进,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广大从业人员又将迎来新一轮税改后的新知识的学习培训与掌握的挑战。用心学习与领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习和虚心请教是一条快速成长的捷径。谨以此文共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 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红皮书). 北京:1992
[2]财政部 .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 北京:2003;9
[3]财政部 .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1
[4]财政部 .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5]财政部 .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6]财政部 .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7]李明 .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1
[8]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 中级会计实务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4;11
[9]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 中级会计实务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5;10
[10]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 中级会计实务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7;1
[1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 CPA会计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3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3
2007年是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始全面执行新执业准则的头一年。因此,《审计》教材变化很大,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内容要求。加上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审计》教材的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人要想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顺利通过该科考试,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审计》也并不像很多考生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考生能够把握本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讲求学习的战略战术,巧学活用,同时树立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就完全可以化难为易,顺利通过考试。也就是说,考生要顺利通过《审计》科目的考试,需要信心、实力加勇气。
一、近年《审计》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一)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
1.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结合实务。这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审计科目一贯遵循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核,即试题一般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即试题着重考核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因而考试的命题经常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将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同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测试程序的运用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一般原理运用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中,并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及整体把握。
2.注重实战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命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更加贴近审计实务操作,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具体审计问题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考查考生能否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进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这些实务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相关会计知识运用的考核力度,密切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体现了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的指导思想。命题方式的变化,说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考生应及时应对这种变化,注意从知识测试型向能力测试型转化,总结规律,理解记忆,努力培养自己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准则变化的新思想、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审计》考试教材充分体现了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试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内涵实质,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007年《审计》教材内容变动很大,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因而,考生要注意了解当年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4.强调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每年的客观题中都会设置一些涉及基本概念问题的“圈套”或“陷阱”,如果考生基本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很容易上当出错。
(二)题型题量分析
在题型方面,《审计》科目自1997年取消填空题型以来,一直保持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五类题型。前三类属于客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后两类属于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在题量和分值分布方面,虽然每年的具体情况都略有不同,但试题总量基本控制在40个小题左右,其中主观题的题量基本保持在5-6道,所占总分值却高达60分以上;客观题的题量虽然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道增加到2006年的37道,但判断题和多选题的单位分值却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降低到每小题1分,所占分值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考生必须在掌握好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审计实务,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二、今年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
2007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伴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正式实施,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执业准则的精神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整体上由原来的十六章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二章,而且几乎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补充、删减。这些根据新执业准则增加和修改的内容都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作为2007年考试的重点加以对待。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近年审计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业务范围、职业道德、执业准则体系及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也不具有太强的实务操作性,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一般不太大,所占分值也不高,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由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审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执行审计业务过程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因而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往往会与后面的实务部分结合起来,出一些灵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所占分值较高。考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在理解审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
第三部分:属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技能,由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构成。主要按照企业各项业务循环分别阐述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业务内容之一,也是企业与事务所发生业务关联的主要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和分值较高的重点区域所在。
第四部分:属于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由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特殊目的审计业务、验资等特殊审计领域以及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可能出简答题或综合题的区域。
第五部分:属于相关服务业务,由第二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业务的基本原理。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主要关注出客观题的可能。
三、今年考试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在今年的应试准备中,考生应以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在对考试指定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注意按照熟练掌握、重点理解和一般了解等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对待各章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对各章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可参照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划分,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下列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生首先应重点理解独立性的含义、影响独立性的有关因素以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其次应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各项具体要求,正确分析和判断哪些行为不违反职业道德而可以为之,哪些行为则违反职业道德而不能为之。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如下页图1。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审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5.相关服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它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主要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收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项要素。
(三)审计风险准则的相关内容
审计风险准则针对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问题,为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要求,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风险准则体系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组成。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见图2);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见图3)。
从图3可见,审计风险准则运用的思路,就是以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三大类。考生应在理解、认定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类认定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其确立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的总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对应,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三大类。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认定做出结论,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重要特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做出评价。
(五)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1.重要性的含义。所谓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绝对保证将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因而必须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报表错报水平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的错报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反之,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它不能离开被审单位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越小;而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就越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还没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注册会计师未能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2.重要性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考虑。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的重大错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通常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去乘以适当的百分比。
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尚未更正的错报(包括审计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加以汇总,并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若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运用审计抽样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大类,其中,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如表3所示:
审计抽样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进行样本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分层设计和样本规模设计,充分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五个因素;2.选取样本,其基本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和随意选样法;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4.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和形成审计结论。应重点掌握对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和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进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方法。在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传统变量抽样方法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即PPS抽样)。考生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
(七)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各章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更多体现的是实务操作能力和对相关审计、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多作总结、归纳,并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运用前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2.注意会计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最新变化。
3.在了解各业务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各循环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其异同,掌握其规律性。
4.掌握重点报表项目及重要测试程序,包括为验证管理当局的重要认定而实施的重要程序和具有鲜明审计技术色彩的实质性程序。例如:对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函证程序,对存货的监盘程序,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的实物检查程序,对所有权的验证程序,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的截止测试程序以及对有关报表项目的计价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
(八)完成审计工作时的特殊关注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除了对各个业务循环包括的常规性项目实施审计测试外,还应特别关注对期初余额、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持续经营等特殊内容的审计。
1.对于期初余额,应注意理解期初余额的含义,期初余额审计的目标和程序,掌握期初余额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2.对于期后事项,应理解其概念,熟练掌握对建议调整和建议披露这两类期后事项的区分,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三个不同时段期后事项的不同审计责任问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期后事项经常作为简答和综合题型的重点考核内容,对此,考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对于或有事项,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了解或有事项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方法程序。
4.对于持续经营问题,应注意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不同责任,理解在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见图4 。
5.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还应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实施分析程序,评价审计结果,与治理层沟通和完成质量控制复核等。
(九)审计意见的确定及审计报告的出具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和执业水准的综合反映。而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集中反映出审计的风险。
1.熟练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内容和形成意见、出具报告的具体要求,具备恰当提出处理建议、正确做出调整会计分录、编制各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实务操作和运用能力。
2.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类型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正确把握发表各种审计意见应具备的条件,分清四种意见类型的界限,是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判断应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某种不能提出无保留意见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这一情况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以决定其重要性。如果某项错报虽然重要,但对财务报表总体没有重要影响,则可以发表保留意见。如果某项错报金额非常重要又广泛影响财务报表总体上的公允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使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就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判定某项错报是否非常重要时,还必须考虑这项错报对会计报表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即牵扯性。一项错误越有牵扯性,则发表更严厉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3.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的出具。除了四种基本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外,当存在下列情形时,可以在审计报告意见段的后面增加强调事项段:(1)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3)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目的只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重大事项予以关注。
4.理解注册会计师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责任以及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重大不一致、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和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
(十)特殊审计领域
1.特殊目的审计业务。了解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和发表意见的要求,理解四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以及不同特点。
2.验资业务。验资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及常规业务之一。考生应注意理解掌握验资的基本概念、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类验资报告的编制方法。
(十一)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
1.财务报表审阅业务。应了解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目标、审阅范围和保证程度;理解审阅程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结论类型;掌握各种意见类型审阅报告的特点。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4
(一)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作者共搜集了180间企业2010年的审计报告,这些企业来自众多行业,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都有,并分析了其内审组织机构。具体结果如下:
(1)机构设置
通过图1可知,作者选择的180间企业里有156间设置了内审机构,占到企业总数的86.7%;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设置了独立的内审部门,占到企业总数的53%;完全没有设置内审机构的企业有 24间,占到企业总数的13.3%。因此,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方面表现得还是积极的,这样很好保护了其运作的独立性,从而让内审结果更加公正客观。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内审机构,内审意识仍然非常淡薄,需要加强。
(2)机构定位。通常来讲,内审机构定位的越高,其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也会随之提高,保障增值的功能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内审机构最科学,这种隶属形式将内审机构定位提高了很多个层次,从而让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进而突出内审的增值功能。
通过图2可知,在156间设置了内审机构的企业之中,内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只占到21.2%。对比来说,CBOK专业报告数据表明有78%的内审机构都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充分说明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内审机构的定位方面都采用了最佳方式;不难看出,我国内审机构的定位方面还没有实现最佳方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内部审计人员
(1)学历构成。
通过图3可知,作者选择的180间企业总计有2940名内审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分布为:专科45.8%,本科37.5%,硕士及以上4.2%。不难看出,我国内审人员基本上还是本科生和专科生占了绝大部分,达到了总人数83.3%。对比来说,CBOK专业报告提供的内审人员学历构成中,硕士及以上占到54%、本科占到43.9%,总计为97.9%,反映出国际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很高。不难看出,我国内审人员的学历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表明企业当前还未足够重视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执业资格。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内审人员的执业资格就显得非常重要。资格证书是反映内审人员执业资格的最佳形式,基于此,作者调查了内审人员取得的职业证书情况:
通过图5可知,当前我国审计人员取得CPA、CIA的比例比较大,分别是44.18%、40.37%,比国际水平高出很多;但取得CMA、CISA、CCSA的比例则比较小,总共才只有0.68%。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还是比较重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但是和国际比较的话,证书的偏好方面有很大差异。为了提升综合执业水平,我国内审人员需要提升知识的广泛性,力争取得CCSA、CMA等,从而更好的适应内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
(3)能力与技能。内审工作的实际收效如何,与内审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技能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作者认为可以将内审人员的各种能力与技能分成3级:十分重要、重要、普通。至于衡量的指标则比较多,其中有:交流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管理规划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权衡能力、业务操作技能、变化适应能力等。为了看起来更加直观,作者将其汇总为下表:
通过上表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最重视的内审人员素质是:交流能力、权衡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上最重视的内审人员素质是:交流技能、提出与解决内审问题的能力、适当内审环境变化的能力。不难看出,我国与国际在这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人员应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方面,我国内审人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内部审计业务 (1)内部审计方法。通过图6可知,当前我国企业内审使用账项基础与交叉混合的方法较多,比例分别是34.4%、46.1%,总共占到了所有方法的80%;使用最少的方法是风险导向审计,只占到了所有方法的5.6%。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上使用预测风险导向方法进行内审的比例占到了79.5%。 不难看出, 我国不少企业还在沿用非常落后守旧的低效内审方式, 审计技术不合时宜, 审计方法也与时代格格不入,信息化程度非常低,这些无疑会严重影响内审增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2)内审工作内容。当前,我国不少企业进行的内审工作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务管理的,几乎不会涉及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因此,内审范围非常狭窄,又只重视内审的复核以及纠错作用,根本没能体现出内审的增值功能。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的内审工作关注比较高层次的企业内部问题,涉及风险以及治理等多个领域,具体见图7。国际内审已经告别了财务管理审计的阶段,发展为经营管理审计阶段;另外,业务范围也向更加深层、更加高端的方向延伸,从而有效体现了内审的增值功能。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也必须进行内审的升级,突出风险管控以及内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在内审中体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进而实现更高的增值目标,最大化企业价值。
(四)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面的对比,作者总结出影响我国增值型内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内审主体因素。内审主体是内审工作的执行者,具体则包括内审机构以及人员,当前,以上二者严重影响了我国增值型内审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对于内审机构来说,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取决于自身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审机构都是由总经理或者财务部直接领导的,因此,其会受到领导思想的左右,工作也就未必能保证应有的独立性了。另外,领导也有可能对内审工作进行直接干预,严重降低内审的权威性,这样自然会导致其增值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总之,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不高,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有时甚至处于劣势,很多工作都无法按照规范执行,这样自然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内审增值目标。第二、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为了实现内审的增值功能,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才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内审人员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优秀的交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学历结构方面,内审人员基本上都是本科或者以下的学历,接受的教育系统性和专业性都不是从而影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执业资格方面,内审人员取得的资格证书不多,在专业领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综合能力与技能方面,内审人员没有良好的权衡能力,对于风险管理等概念了解并不深刻,因此,无法有效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
(2)内审实施因素。第一、时间严重滞后。当前,我国企业进行的内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说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企业都很少会将审计工作贯穿于运营流程的始终,往往只是进行一下事后审计而已,这样无疑降低了对运营过程中风险的识别以及防控效率,导致内审部门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令内审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了。 第二、技术与方法过于落后。当前,我国的内审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因此,审计工作仍然沿用着过去陈旧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效率难以提高。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我国企业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方式,基本上就是针对财务管理的审计,没有根据时展的要求升级为风险管理审计,导致审计的成本居高不下,审计效率低下;二是有些企业使用手工审计的模式,审计形式刻板,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改善建议,因此,也就不可能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了。第三、内审增值意识淡薄。不少内审人员的内审增值意识都非常单薄,认为这种增值功能本身不具有重要性,在工作中还是将复核以及纠错作为重点;另外,管理者也没有意识到内审的重要性,对内审工作的态度含糊。第四、监督力度不足。内审工作会提出很多改善企业当前管理工作的建议,但是各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是否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工作整改却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只关注内审的成果,至于内审提出的改善建议则熟视无睹,从而严重影响了内审增值作用的发挥。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审计组织 结合调研的结果以及相关的理论,作者认为图8的内审组织最为合理:
这种双线报告机制能够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当然,影响内审组织设置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作者建议的是最理想方式,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建立最合适、最科学的内审组织,从而提升内审的增值性。
(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建立了科学的内审组织之后,就需要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体现内审工作的增值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并不理想,亟待提升。
(1)严格招聘管理。在招聘内审人员的时候,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人员条件要求,并按照规范的程序操作,从而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应该关注应聘人员的:第一、职业道德。内审是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因此,面对的都是平时接触甚至关系很亲近的人,在此过程中极易出现徇私或者舞弊的行为。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白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做到公私分明、爱岗敬业。第二、过硬的专业知识。内审工作业务性较强。第三、优秀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协调与监督责任,因此,优秀的交流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不可或缺。
(2)完善对内审人员的管理。第一、完善内审监督机制。内审机构是监督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而对内审机构的工作情况同样也需要监督,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内审机构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内审机构工作的有效性;企业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定期对内审人员的各项职业素质进行考评。另外,内审人员自身也要重视自我监督与管理,从而保证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二、创造更多培训机会。内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专业性;企业还应让内审人员多参加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以便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能力。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 (1)改革内审方法。为了将内审工作做得更好,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把过去那种单向的事后审计完善为贯穿管理工作始终的全过程审计,将审计变为动态、连续性的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管控企业的运营风险,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想要实现内审的增值性,笔者认为企业可以推行“参与式”的审计方法,也就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强化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换,让被审计部门也参与到审计过程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各部门对内审工作的了解与支持程度,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发挥内审的增值性。
(2)改进内审技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因此,内审工作也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我国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信息化现状,投入一定资源改进内审技术,构建出高效、科学、便于管理的审计电子信息系统,从而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管理信息与数据,提升内审工作的时效性;第二,有了审计信息系统之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审计,从而让审计工作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这种网络审计模式还能大幅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有效体现内审的增值性。
参考文献: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5
关键词:煤矿企业;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成本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盈利的大小,决定着企业自身发展的程度。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来源,是补偿价值的尺度,可以为企业增加积累,保证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煤炭企业成本的特点与强财务成本管理的意义
煤炭企业会计是企业所有任务中的核心工作,它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在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之下,运用有效地企业会计核心方法,以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以及准确性为目的,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核算以及监督,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该煤炭企业在会计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分级核算,分级核算是现代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的显著特点,实现煤炭企业会计的分级核算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煤炭企业会计工作的稳而快的进行;其次是分层次的成本核算,现阶段内,部分煤炭企业基于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若是一步到位性的实现成本核算,将会造成目标成本管理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实现分层次的成本核算,进行逐步的成本核算;最后是子公司进行单独成本核算,作为下属机构的子公司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性会计核算,其成本核算工作比较单一以及简单,实现单独成本核算不仅可以更好的开展成本核算,同时更有利于直接反映出煤炭成本的升降趋势。综合以上特点可知,煤炭企业会计管理上的种种特点为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财务管理是煤矿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竞争主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财手段先进,管理科学,能把握企业目标实现与否,挖掘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因素,实施财务决策,保证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去适应市场环境。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资金的筹措与运用,产品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决策与分析均由财务管理来实现。加强财务管理能使财务管理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并借助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使用具体分析方法,制定企业的决策、计划等。如:通过资金成本分析来研究企业筹资结构的合理性,可以降低资金成本;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能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决定以后的经营策略;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能了解企业目前与今后一段时间面临哪些风险,从而有效地化解或避免风险。煤炭企业是自然资源开采型企业,经济效益受资源赋存条件影响较大,更应通过科学分析方法来决策、投资、经营。
(三)加强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资本社会化。要求投入资本实现保值增值、效益最大化。企业要生存必须以收抵支,企业要发展必须扩大收入,财务管理就是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企业只有管理和运用好其财产,才不会被兼并或破产。另外,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利益与竞争的动因下必然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因为所有者要资产保值增值,而经营者则要提高业绩水平。
二、前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目前,相当数量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比较差,这些煤炭企业的领导大都是技术人员出身,偏重于煤矿企业的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以及产品销售,对财务往往只重视财务目标的完成,而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不真正了解。
(二)利用财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营的能力差。有一些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对企业投入产出经济模式的研究。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着庞大而健全的财务信息系统,许多企业不会利用这一系统进行统计和会计信息的收集、分析,只满足于一般的记账和财务指标考核,没有意识到开展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信息滞后,难以迅速传达会计信息。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只有在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账后才可得到有关子公司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而现代煤炭企业经营,对市场的反应与资金的回收速度要求较高,负责销售的子公司一旦出现存货积压,经营信息必须快速地反馈集团总部,由总部向负责生产的子公司下达调整产量的命令,并通知资金管理部门注意财务风险,因此,以月为单位的信息报送是不适用于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
(三)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目前,煤炭企业集团对下属的企业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典型的情况包括:子公司多头开户严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子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从而影响集团正常的资金链状况;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高居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四)不重视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不可抗拒的影响。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如果看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影响,及世界市场对国内煤炭企业的冲击,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五)控机制不完善。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煤炭企业大都制定了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但在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报告制度控制许多重要环节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当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这样在一些重大投资、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难免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现象。
(六)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煤炭行业属于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内不同层面都会遭遇风险。一些集团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可能单独进行过一些相关的风险评估工作,但还没有系统化并提到整个企业集团层面,形成各个部门间的风险信息共享,缺乏系统性、全局性。
(七)监督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受隶属关系、业绩评价及薪酬体系缺陷等限制,煤炭企业成立的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独立性减弱,使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煤矿企业加强财务成本管理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资金运作和利润分配,其内容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了产、供、销各个环节。其中筹资与投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首先要投入资金,而筹资是投入的基础,企业有了资金才能形成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生产要素,才能投入生产。当前,煤炭行业总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产品深加工不够,市场经营风险较大。针对行业特点,要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降低投资风险。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是中国煤炭企业的通病,要结合煤矿企业实际建立、完善煤矿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及内部控制体系,如资金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用完善的体制而不是"人治"来管理煤矿企业。以财务经理的日常工作为基础,建立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即财务人员在从事筹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规范标准。首先,在内部资金管理上,对资金筹集,要合理确定筹集数量,安排好筹集时间,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使企业的资金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其次,编制资金预算,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谋求以最低的资金成本,以最经济的方式,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再次,要加强资本金和负债的管理。按照煤炭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坚持以销定产,灵活经营,严把合同签订关;增加企业资金流量,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果。投资管理制度煤炭企业的投资按投资方向分为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两种。对外投资即企业用资金或实物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对内投资即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诸如购置固定资产,从事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投资管理制度就是对上述投资活动进行管理的制度。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体,实行有效的自我监督,是保证其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防范不轨行为,维持正常秩序,保证委托人利益不受侵犯。
(二)强煤矿企业预算管理。首先要建立起实施财务预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到考核,把责任贯穿到始终,突出制度的钢性,应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决策责任,三级预算决策机构及决策人员对财务预算所作出的决策正确与不正确负完全责任。编制责任,三级预算编制机构及编制人员对自己所编制的预算负完全责任。执行责任,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对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全过程负责。预算归口管理部门负管理责任,预算执行单位负执行责任。监督检查责任,审计部门、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对预算的监督检查负责。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起“四级管理、三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四级管理即集团公司级、各二级单位级、科区队级、班组级;三级核算即集团公司级、各二级单位级、科区队级。在三级核算体系内配备了专职财务领导班子:集团公司配备总会计师——副总会计师——财务部部长。各二级单位配备经营矿长(或总会计师)——副总会计师——财务科科长;各二级单位所辖生产性区队\科室配备经营区队长——核算员。规定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编制原则应遵循:便于指标的分解落实,便于分级分口管理,便于明确责任;确保在集团公司现行财务体制下运行,降低机构改革、人员培训成本;以收定支,提高员工收入;归口分级编制,逐级审查汇总。即谁干的事谁编制,干什么事编什么预算,编什么预算负什么责;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编制方法:应以目标利润和煤炭销售量为切入点;以现金流量预算为核心,以成本预算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的范围内确定编制方法,编制方法一经确定,一年内不得改变。编制程序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审查平衡、审议批准、下达执行进行。建立至少三级预算考核体系,从上向下逐级进行考核: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考核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考核各自所墨守成规的科室区队,要求各二级单位纵向延伸考核范围。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办法。过程考核以财务月度预算执行情况为标准,按月考核,一月考核一次,并按奖罚兑现制度严格奖罚兑现;结果考核以各责任中心年度预算为标准,按年度考核,与领导集团的绩效挂钩。在实际执行中逐步完善指标体系,细化指标考核内容。本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独立的原则,集团公司授权相关部门对财务预算进行监督检查。从现行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应推行责任预算。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到考核,把责任贯穿到始终,突出制度的钢性,应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决策责任,三级预算决策机构及决策人员对财务预算所作出的决策正确与不正确负完全责任。编制责任,三级预算编制机构及编制人员对自己所编制的预算负完全责任。执行责任,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对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全过程负责。预算归口管理部门负管理责任,预算执行单位负执行责任。监督检查责任,审计部门、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对预算的监督检查负责。集团公司在设置预算管理机构时要把各二级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吸收为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各二级单位在设置预算管理机构时要把各自的区队长吸收为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让成员参与决策,享有知情权,突出上下互动管理。使成员完成从“要我按照预算目标执行”到“我要按照预算目标执行”的心态转变。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达到目标一致,实现目标和利益均衡、共赢,做好集团公司预算的管理工作。在共同管理的过程中使大家认识到,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预算管理能使企业的各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使职工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强煤矿企业会计规范化。矿业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企业管理又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因此矿老板在思想上要重视会计人员的选拔及各项制度的建设。只有矿业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了会计核算,以身作则,那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各级各部门才能真正做到照章办事,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统一各中小矿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1)会计报表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在会计报表的体系设计中,建议只编制简化型的财务报告,而且只要求简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免除编制现金流量表。(2)引进计算机计记账处理技术,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样,会计人员可以从烦琐的手工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密切控制投入与产出、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增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目标。
(四)加强现金集中管理。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企业的现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加强集团分公司现金管理。统一调配。为防止资金的体外循环,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应采取一系列加强现金管理的措施。可以借鉴的现金管理制度,包括:对自己的分公司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各部门实行备用金制;严格分公司开立银行账户的管理:“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都统一上缴企业总部统一划拨,分公司所需资金则由集团总部统一审核和安排等。(2)加强对往来款项和存货的管理,加速资金的周转。可通过加强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管理:加强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加强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的管理;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加快现金的回流,减少和控制坏账的比例;同时尽可能利用商业信用,合理利用客户的资金等措施,来达到企业减少现金的流出,增加现金的流入,减少资金占压时间的目的。
(五)加强煤矿企业成本管理。通过真实客观的采集成本信息,为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广泛采集基层单位的成本信息,形成客观的成本核算,为集团决策层提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信息,然后对各单位、各部门指标完成情况作出具体分析,为经营指标的分解、目标责任书的拟订、经营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决策科学化、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制定成本核算指标,为业绩考核提供尺度。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实施,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怎么考核?不是光看产量、进尺、利润指标完成情况,非生产成本、材料费用消耗控制如何,同样体现效益大小。实施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能够形成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不仅考核力度增强了,同时也成为各单位经营业绩考核的一把尺子。严格落实成本核算计划,为整合资源实现内部资源共享,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保证。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坚持走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路子,有效地提高设备、材料利用率、完好率,在保证设备正常维护经费补给和材料投入的同时,有效地遏制备品备件的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体现各单位物资材料“互为储备、资源共享、调剂余缺”的管理方式,使储备资金占用和材料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六)加强煤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企业高管要以身作则,摒弃那种只看利润,不管支出,尤其是对电子类物品不放在眼里的错误认识。一切按规章制度办理,不能绕过制度走特殊通道,避免一拍脑门就大笔一挥的现象出现。只有高管人员严格按组织程序执行各项制度,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地执行和落实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要确立各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负责人,分管领导为分管责任人,部门领导为直接负责人的三级管理负责制。建立科学、明晰、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和责、权、利运行体系,确保资产安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中电子设备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一整套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体积小,费用高,使用人群广的高科技产品,更要责、权、利明确,职责分明。健全电子设备购买评估审批制度与入账手续,保证“买的需要,用的放心,存的用心”。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有详细的固定资产台账、保管账、出入账等管理账簿,同时还有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电子设备盘点,一旦发现账实不符,“人走物无”的现象,一查到底,通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追回物品,避免资产流失。
(七)更新管理理念,引入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是高新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它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的集合体。即以作业为中介,把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紧密联系起来,作业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产品就是所有消耗作业的集合体。它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即决定作业的工作负担和作业所需资源的因素。在核算中分别设立成本库,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所谓作业是指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资源、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重点放在产品生产的前因(成本动因)和后果(作业耗费)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决策、计划和成本管理、控制、分析的作用,把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是一种实现成本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鉴于煤炭生产的特殊性,作业成本法在煤炭行业运用是可行的:1.生产过程清晰,便于确定作业成本核算对象。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包括开拓、掘进、回采三个主导工序,运输、供电、通风、排水等几个辅助生产环节,每个环节及其内部班组都可以作为作业中心进行成本核算。2.成本结构稳定,有利于作业成本核算。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材料、电力、维修等主要固定项目,塌陷补偿费、安全费用、绿化费相对变化较小,变动因素较少,便于分作业进行成本核算。3.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加强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推广,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创造了良好基础。四是企业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不仅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而且了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如引入了内部市场化机制,模拟内部市场,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思想的转变,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八)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财务危机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发展将造成致命的打击前,可通过指标分析给企业发出预先警告,以便企业能及早采取措施防范危机的财务分析系统。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对风险信号如煤炭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现象,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市场经济中,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可以分别从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4个环节进行:控制筹资风险;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又要克服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加
强应收账款管理;要注意留存收益与分配股息之间的比例关系。
9.提高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结束语
成本控制的牵涉面很广,成本责任的主旨在于把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而这些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则是由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而成的。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就是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工资、财务等业务部门,它把非生产支出进行最大限度地压缩,将各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对各个部门、各道生产工序以及人头、岗位进行落实,保证能够把压力传递到位,在企业里营造一种“没有不承包成本指标的单位和个人,也没有不被分解的成本指标”的责任网络,并实行“千金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管理机制,真正把科学化、目标化、规范化带人到成本管理中。精细化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强管理制度先行”,为确保精细化成本管理取得预期的效果,某矿坚持每月召开成本管理分析会和预算平衡会,汇报月度精细化成本管理执行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并把分析扩大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抓住重点环节和重要问题。加大考核兑现力度,预算管理由月考核季兑现变为月考核月兑现,加大处罚力度,对超支浪费现象按奖励额的双倍处罚,同时对关键性指标如材料费、电费、加工成本实行特殊激励政策,对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企业增收节支的单位或人员进行奖励。通过制度创新,我矿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