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

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6-01

历史是生动的,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现象极为普遍,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初步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尽可能地提出疑问。教师可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例如,教学“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在仔细审读课题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有的学生问:“这个‘扼杀者’是谁?”有的学生问:“扼杀者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人性的扼杀?”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要宣战?”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即“主人公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思考,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教学,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若仅仅凭借教材上的图文说明,很难完整地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学生较难把握所学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多元化整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貌,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历史课堂。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为此,笔者自制多媒体课件,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在屏幕上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向学生进行展示讲解。这样教学,让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方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

三、采用歌谣记忆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记背兴趣

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记忆和背诵是单调、枯燥的过程,学生希望能找到简易、巧妙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点。歌谣记忆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然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记忆习惯,将总结出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方便自己背诵和记忆的歌谣。所编歌谣可以是对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填词,也可以是自编自创的绕口令式歌谣。在此过程中,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点的兴趣大增,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中主要介绍了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方面的繁荣,用大量史实印证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该课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笔者采用了编制歌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歌谣如下:一桥一城一发明,诗仙诗圣白乐天,颜筋柳骨展子虔,立本擅画《步辇图》,吴带当风莫高窟,《霓裳》《破阵》《胡旋舞》。将枯燥的记忆内容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歌谣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和记忆时减少抵触厌烦心理,也将教材的内容总结成更为简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创编歌谣的过程中有所欠缺,教师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指正,并适当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歌谣。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2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列举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从表述的层次看,“”是识记层次,“《》”为理解层次,而“”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蓝色表示“理解”,“”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三个名词,而在“《》”、“”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林则徐”、“关天培”、“香港”、“”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为例,在“《》”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35-01

1.用跌宕起伏的语言点缀课堂

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充分的,可是学生还是不喜欢听讲,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教师上课时的语言不够精彩。 比如,一些教师总会说来说去,讲不清楚知识点,这时候学生肯定会有不想听的心理。 所以教师对于上课的语言一定要创设独特的出彩点。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出彩呢? 在初中历史阶段,历史的记忆点很少,多数是以理解为主的,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抛弃那种死记硬背的方式, 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学习内容穿去。 就比如《》这一课,主要是要学生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以及左宗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就可以把本课的内容串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在讲故事的时候引用一些小典故,比如左宗棠在的时候作的诗《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全诗为"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作充分表明了左宗棠的心情。 这样配合着全课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历史知识,也学习到了文化知识。

2.多样多元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那么,我们上历史课就只能用教师讲述,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对于历史课我们如何做到标新立异呢?一些教师会结合新的教学设备,比如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看电影等方式,我认为这些方式都是不错的。 就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讲的是《的胜利》,对于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采用电影教学法,在课堂上播放电影《建国大业》,之后在学生看完电影再展开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电影中的场景进行讲授,让学生在震动心灵的同时,学习到知识,也更加明白革命先烈的牺牲是多么伟大。 这样要比教师只讲课的效果好得多。 再者,教师可以把课堂变成一场辩论赛,就以《》一课为例,让学生分正方、反方对的积极和落后进行辨析,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可以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策划,这样无疑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3]。

3.讲清发展、注重关联、理清条理、突出结构

现实的过去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是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讲清了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突出结构,注重关联性,讲出发展来。所谓的关联,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与现实的关联;(2)一堂历史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3)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现在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都可以选作联系课文的好素材[1]。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章历史内容,课文中首次提到用于战争时笨拙的坦克、简陋的飞机和远程大炮等非熟悉的军用武器,在目前的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到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的坦克、隐形飞机以及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和"飞毛腿"导弹等武器。教师再对其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非常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懂得现代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怎样的残酷性。再例如讲"明治维新"这一章时,可从日本在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然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以及日本向西方学习而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通过这些历史让同学们学会联系历史内容,并做出归纳总结。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还需要有开放性的胸怀,主动学习他国一切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先进东西,认识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目前我国努力实施"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的学习方法,不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们听来非常有兴趣,易于接受,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也相应地随之提高。

4.精心设置课堂问题,促进精彩生成

以《》一课为例。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联系之前所学的内容,比如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这个问题就是要结合之前的《》一课来回答的,这是在教学前进行发问。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解决课本上的内容,如课本第38页的"动脑筋"一题:"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讨论,要求和课堂内容紧密联合起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好。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 、多角度的办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要求[2]。

5.规范有序的板书,梳理课堂知识结构

教师的板书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不赞成教师不写板书。 我认为,板书是与教师的口头表达相互配合的,会使得比较复杂的知识有一个明晰的体现,会使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对于板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书写端正,编排规范[4]。 如在《战略大决战》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设计,以三大战役、和三件历史大事作为重点, 然后再细致展开教学,比如讲三大战役的时候要标清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并标清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不要丢三落四,也不可以过于详细,还有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要端正。

6.总结

多数的初中学生在认知历史的方面较为迟钝或可以说还是稚嫩的,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中心理解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信息,这有力地表现了这些学生已经"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同时还产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们应该加倍呵护,耐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并给予鼓励。并且运用多种技巧来使得课堂更加的高效和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刘伟平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2]陈自余 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 学周刊,2013,(18)。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4

1.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直以来,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等都比较落后,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讲授型为主,即将历史与社会的各个知识点死板、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自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所有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不参考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被动者、接受者,基本上没有自主参与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分析、总结等活动过程。”鉴于此,身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就应当摒弃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与社会问题,并最终依靠自己能力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目录中第四单元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这节内容时,课前,我要求学生4人为一组,然后利用网络技术或者查阅课外资料的方式,对有关华盛顿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如,历史、地理、人口、经济、交通、旅游景点、著名人物等,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提前阅读,对华盛顿成为美国首都的历史条件、城市布局、作为政治中心的表现、影响力及地位等内容进行了解,然后,对搜集到和阅读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成PPT课件的形式,课堂上,每组派出一位代表到讲台上对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学生明显都对这项探究性学习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兴致,个个显得热情高涨,制作出来的课件也是十分精美、详细,甚至有的小组将介绍华盛顿的视频资料穿插其中,既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使学生对华盛顿这座城市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我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也使学生对华盛顿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本节内容的教授奠定了良好基础。

2.实施实践性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价值

以往初中历史与课堂,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只掌握大量的表面理论知识,却不能用其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鉴于此,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此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不要总是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而是适当地将学生置于一个更为民主和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进而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价值,在以后愿意以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参与此门课程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八单元第三课中《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我国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危害之后,我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这样一项实践活动:选定本地一块区域,如学校附近、自己所生活社区附近等,调查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有,污染源是什么,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对工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由于和以往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不同,学生都对这项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都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其中。这样,我通过实施实践性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到了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价值,在以后会变得乐于、善于学习历史与社会,同时,也引导学生体验了生活,让他们从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感悟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综合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电子信息,具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皆宜的教学优势,正是因为具有这一优势,多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学科教学中。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而言,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工具的限制,即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的灵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以兴趣盎然、兴致勃勃的心态投入,从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中“古代埃及”这部分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视频短片《埃及———无可比拟》,然后说道:“希罗多德曾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古代埃及。而后,我继续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多张展现古代埃及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的图片,如赞美尼罗河的诗歌、尼罗河、象形文字、木乃伊制作过程、木乃伊制作的一般方法、法老、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等,强大的视觉刺激,立即将学生带入到了文明古国———埃及这一国度当中,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仿佛真的走进了这一文明古国中。这样,我通过实施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带来了强大的刺激,增强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直观性,学生也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进入到对古代埃及这一课的学习和探索中。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长期以来,初中教学都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观念老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以教材知识为中心,以自身为课堂教学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此单一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死板、固执,缺乏学习个性的表现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遵循新课改教学理念,对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死板学习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反过来又能促进素质教育。所以,对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就会促使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质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配合下获得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

3.促进教师改变、完善自己,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教师的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教师需要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先进的教学思想来作为教学指导。所以,这时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就需要从各方面改变和完善自己,如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上课方法等,如此便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实现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在这里,我不再一一赘述。我相信通过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对教学模式创新意义的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探索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将会不断推动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创新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发展。

三、结语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最好。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互动合作 主动探究

20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预言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会学习是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学会自主学习的人,必然具备较高主动学习能力。在我实践的历史课中注重以下七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除了要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课前学生的带着问题去预习,因此课前预习凸显重要。针对历史课堂我经常让学生在讲课前预习,在学案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预习思考、一个是预习检测,预习思考主要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而“预习检测”主要是把整课知识点以网络形式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在我讲授八年级上册《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预习思考题:(1)阅读第一自然段后,你能自己概括的原因吗?(2)如果让你从走路,你该怎么走?(3)召开的时间、内容以及历史意义各是什么?(4)开始、结束、转折点各是什么?(5)怎样理解历史意义?什么是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发扬精神的事例吗?请举例说明?(6)中有哪些艰难险阻?通过预习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体现“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

二、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的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亦如此。

三、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始终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了。此环节根据教师事先制定的导学案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善于提出问题更是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谈论,在讨论中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五、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赋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

七、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我的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为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图片选择史料,归纳要点,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主动设计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进步 。总之,教师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知识网,针对试卷讲解最好让学生先改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在讲解时也要让学生熟悉某个知识点的所在的页数,这样比较适合历史开卷考试。另外作为小科如何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还能提高成绩是一个难题,为此我经常在学生学习后,利用课前5分钟提问前几课的知识,以此类推,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智:《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地图教学》.人民教育网.

[2]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信息化教学创新技术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