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 宗教 民族学 发展 经济学
一、广义民族学理论的产生
针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广义民族学在施正一先生的倡导下提出,应对的是跨学科的宗教民族问题,更好的、全方位的解释现实问题是宗教民族学的根本目的。广义民族学的并非来自虚无的理论,它有着现实的坚实基础,也并非毫无逻辑,也保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论。它的方法论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方法论的建立,是一个学科建立的基本要素,也是该学科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要素。方法论是理论指导现实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使得现实问题得以理论化的手段措施,把握住广义民族学的方法论才可以有效的将其应用于现实问题中,给予现实问题最恰当、合理的解释。
广义民族学是民族学的延伸和发展,而广义民族学自身的分支学科建设亦是其本身的发展。在施先生的《广义民族学》中设定了十四个分支学科。当然,施先生未“框死”广义民族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也赞同适当时机可以增加“政治民族学”、“都市民族学”等。这就足以说明两点,广义民族的内涵是丰富的,局限在某个人或者某个时代是无法囊括讲清其内涵的;另外,广义民族学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研究领域都要进行改变,这是学科的灵活性。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研究方法上,还是研究对象上看,我们都可以说明广义民族学建立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和研究广义民族学可以帮助了解什么是民族或者民族共同体。其次,通过对广义民族学的学习,可以增加有关民族学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了解国内有哪些民族,他们大体是如何一般样子。第三,可以全面的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区分民族问题与非民族问题的界限,区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质,从而能够正确的按照有关法律去处理好不同的民族问题。第四,通过学习广义民族学可以充分的了解民族因素的重要地位,可以了解民族因素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五,通过学习广义民族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民族学自身的发展史,了解国家主要民族著作、主要民族学理论与主要民族学理论流派。
二、何谓宗教学及宗教民族学
关于宗教的定义,几千年来争论不休,一直未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宗教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它即使不是和人世一样古老,至少也和我们所知的人世一样古老。宗教一般的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宗教已经不再神秘,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沙龙社会,成为人们思考文化现象的重要热点和视点。从如今的生活需要可知,研究宗教不仅成为了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然。
宗教成为一个学派,始于麦克斯・缪勒。英国著名宗教学者埃里克・J・夏普评价说:“在缪勒之前,宗教学领域虽然广泛而且充分,却是杂乱无章的。在他之后,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了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而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这样的评价,对于缪勒来说是极其公正的。他不仅为宗教学奠定了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态度,而且还清晰指出宗教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宗教学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着什么规律。
宗教民族学是广义民族学的分支学科,是对广义民族学乃至民族学的延伸与扩展。研究宗教民族学,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宗教民族学。关于宗教民族学的定义,费尔巴哈、泰勒、弗雷泽、马恩、缪勒等人都有具体的定义,但各家理论观点也未能得到统一。理解宗教民族学,切勿忘记它自身处于分支学科的交叉领域,这就决定了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宗教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分支,作为宗教学与民族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将宗教和民族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这一整体是民族学与宗教学联合起来成为的整体,它所研究的领域是二者学科单独所不能够完成的。
确定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义,在未能够得到精准定义时,亦是可以从研究对象着手。宗教民族学揭示各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而其研究方法是结合二者之研究方法,既不局限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也不限制于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也在必要时加入了宗教民族学自身的研究方法,这是该学科的特色,也是其生命力的表现。
三、宗教民族学的优势何在
民族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该民族的宗教的认同,而宗教认同则保留了民族传统。从这点来看,二者并非是相互排斥的、相互对立的,二者是相互强化和共融的。就这样的社会现象来看,单方面的学科理论是难以做出诠释的,而这却是宗教民族学的优势之处。
首先宗教民族学是探讨不同民族的同一,如我国十个民族印象伊斯兰教。对同一宗教对不同民族间进行分析,是凸显了宗教对民族性的作用和影响,而伊斯兰教在十个民族中发展足可以说明宗教的发展带有了民族性。其次是不同民族的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需要指明的是,这一点恰恰是研究者最容易忽视和跳过的研究现象。单一民族中该民族独特的民族性对宗教的改造和融合,使得出现不同的或者同一的差异化。以上两点是宗教性与民族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分析。
在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时,研究者往往视二者为严格对立关系,其实现实中并非如此。无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宗教的存在形式绝非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大主流宗教,它们一样有着各自处于不同时期的。缪勒认为,宗教大致分为三种,即:可掌握的、可感知不可掌握的、不可感知的。其中可掌握的就如对石头、木头的崇拜,可感知不可掌握的就是犹如对水和山林的崇拜,不可感知的就是超自然崇拜或者说上帝崇拜。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也都逃不出缪勒的宗教分类范畴,且都有着自己本土的。对于研究外来宗教对本民族的影响时,不可对立视之。
笔者坚持认为这是一种融合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对立。融合之意在于,外来宗教的教义定然包含了本民族的民族性和生活观念等相同因素,这种相同因素在外来宗教中得到的反映远比本土宗教来的完善、明晰。换句话说,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在本土生根的真正原因在于本土民族性的需要,这是不排斥的。因此,从这点而言,研究宗教民族现象是无法单从某一学科理论来做分析,而需从交叉学科的理论来对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出恰当诠释。
四、对民族经学发展的启示
回顾民族经济学发展历程,从创学科之初至今,外界对民族经济学的质疑仍未消失,而民族经济学的内部又出现了各种意见争端,难以形成统一,最终导致学科建设停滞不前。本文立足于宗教民族学的梳理,进而对民族经济学进行反思,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从社会现实来看,存在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就应该存在从民族角度来探讨经济问题的学科,即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目的的确定是一个学科称之为学科的根本所在,而这几点民族经济学都是具备的。除此以外,最关键的相似点在于,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而理论界就该有学科理论与之对应。
其次,对于民族经济学的发展而言,研究工作仍然要有担当和责任。民族经济学老前辈们,之所以创立这么一门中国特有的经济学分支,很大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民族的担当。就中国而言,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东北沿海地区,而要实现中国的共同富裕目标,非要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可。承担起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是一种担当与情怀,这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所特有的情感因子。
最后,民族经济发展进入困难期,但研究工作仍要从最基本开始。学科发展中的困难,应该远不如学科创立之时的困难,民族经济学前辈在创立之初并未将核心理论定义框死,其中原因在于当时的学科积累不足。
综述所述,民族经济学与宗教民族学一样,都是跨学科的理论,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不具备生命力。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呈现方式变的多样,因此从社会学科的不同角度来对同一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进行诠释是跨学科理论的根本追求。民族经济学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基石是,从少数民族的特性中探求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这是该学科的存在意义。该学科的发展至今遇到了阻碍,但是这种阻碍本身并不可能掩盖住学科自身的理论生命力。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仍是国家热点问题,仍需大批后来有志之人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的共同富裕而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广义民族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2]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效率;经济分析方法;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27—02
一、法律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法律经济学(Economics of Law),是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按波斯纳所言,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1]。具体地说,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
法律经济学产生并形成于20世纪中期,但萌芽于18世纪中期。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述“刑罚应当与犯罪相对称”这一原则时指出,此原则必须依赖于对刑罚与犯罪所获得的利益之间的比较和衡量。立法者“在政治算术中,需要以可能性的计算代替数学中计算的精确性”[2]。对此,边沁做出了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用成本效益来解释罪罚相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此后,经济学思想开始被用于对法律制度、规范的分析。
19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的越来越明显,旧制度经济学者们企图利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现有制度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对制度的改良来缓解经济发展周期性问题。与此同时,以弗兰克、卢埃林为代表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兴起。在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亨利·西蒙斯和艾伦·迪莱克特开始利用微观经济学来研究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艾伦·迪莱克特教授在1958年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亦译《法律经济学杂志》),即为后来法律经济学建立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法律经济学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基本局限于反托拉斯法,以及政府的公共管制等个别领域,区别于后来对法律作出全面经济分析的新时期,这个时期通称为“旧经济分析时期”。
以1960年罗纳德·科斯的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为标志,法律经济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分析时期”。就学术流派而言,主要有产权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经济分析的范围,除了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外,逐步向侵权法、财产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等领域全面扩展。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A.波斯纳,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集这一时期的经济法律分析之大成,这部著作在1973年的出版,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平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传统的法律经济学流派依然采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形式化”、“模型化”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描述分析案例的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研究进程较为缓慢。另一种“非主流”学派强调“法律的经济哲学分析”,注重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选择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后果[4]。这两种方式相互排斥,相互影响,主导着现今的主流研究方向。
纵观以上的法律经济学发展历史,笔者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都自然会受制于历史进程中一定的社会规律,那么真正贯穿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二、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法律”还是“经济”
以法律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来看,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制度分析的。因此,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公平”、“正义”这一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同时,在很多情形下,经济学的分析模式都可以得出与法律分析相同的结论。所以可以用“经济效率”去取代“正义”之类的传统法律概念,甚至可以将法律转为经济学。鉴于此,法律经济学一直被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来看待。
但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法律经济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根据尼古拉斯·麦考罗和斯蒂文·G.曼德姆的定义,“法和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5]法律经济学显然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具,研究法律制度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那么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显,利用研究得出的成果,改变法律制度与法律实践中的经济效率问题。因此我们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法律上去。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一文中,科斯指出:“科斯世界正是他极力说服经济学家离开的世界,传统经济学错就错在忽略了交易成本。人们应该研究存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如果不对交易赖以进行的制度详细地加以规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交换过程的讨论就毫无意义。”[6]这说明,即使科斯本人,也认可提出科斯定理的目的在于修正现实中的法律制度。
因此,即使法律经济学中以大量的经济分析方法为基本工具,法律经济学首先也应当是一门法律学科。因为作为区分学科的重要标准——研究对象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经济只是工具,法律才是目的。
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3
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科学的发展思路。
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一定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2006年换届以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科学谋划、跨越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把解放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时刻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以创新的实践完成工作。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位,提出了“争创**‘三化’一流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发展思路。工作中,不断强化“等不起”的责任感、“低不得”的目标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欠不起”的使命感,坚持“三化”并举、和谐发展、协调并进,依据工业、农业、城镇化建设工作实际,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块抓落实的责任制,分块评比、考核、奖惩,确保了工农同步发展、城乡建设与旅游事业协调并进。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这个核心,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主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农业两大产业失衡问题。近年来,**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走经营城市之路,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一是城镇规划取得较大进展。自2006年来,按照《**城市战略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先后完成现状测量45平方公里,完成控制性规划设计20平方公里;组织编制了8个区域性详规,完成了县城给排水、燃气等专业规划。各乡镇总规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并通过评审。二是认真把工业园区规划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县工业集中区为自治区a类工业集中区,分一区三园,即县城西产业园、溶江产业园、界首产业园,分别处于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和自治区级重点镇,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县城面积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房地产项目快速发展,仅2008年县城完成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各乡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道路、排水排污、房屋立面改造、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两级环境明显好转。四是想法激活三产,集聚人气。通过举办湘桂同源旅游推介会、桂林米粉节、国际市民古灵渠徒步大会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提升了**知名度,繁荣了旅游市场,促进了城镇化。
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交易费用;动态竞争;不完全契约;一体化理论
在建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需要弄清楚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学原因是什么。关于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大体上有四种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一体化发展理论。本文分别从以上四方面加以论述。
一、交易费用理论
早期的交易费用理论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可供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由权威关系来完成,当企业扩展至在其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与通过公开市场交易方式或在其他企业内组织的成本无差别时就达到最优边界。其后的学者认为“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并将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企业集团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垄断优势及多元化经营优势视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解释。作为交易费用理论的追随者和发展者,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方面区分了交易的维度,使交易成本的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他从企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了企业“有效边界”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个连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如果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的合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就给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这样就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
威廉姆森认为,根据交易维度的不同组合特征可以界定经济活动的不同管理机构;而交易契约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交易特征上的基本差异造成的。在契约关系的治理效率问题上,威廉姆森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与交易维度的组合特征相对应,它们分别是市场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选择何种治理方式取决于维持交易关系(由不同的治理形式实施)的价值与治理成本的差值对比。尽管威廉姆森逐渐意识到由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经济组织实施的双边治理交易的常见性和重要性,但他并没有提供对这种后来称之为“企业集团”的复杂经济组织运行方面的分析。
当两个法律上完全独立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换各自的产品或劳务时,会产生交易费用,它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费用。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但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使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费用快速升高,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核心企业并不是把所有的企业都一体化,而是将某些企业作为其外部的组织,并通过资金、技术、销售等纽带与它们保持联系。这些企业仍然是独立的法人,但与核心企业又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即企业集团。
市场内部化理论可用来分析为什么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企业集团比单纯的市场交易更有效率。市场内部化理论主要是由巴克莱和卡逊等经济学家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不完善的外部市场机制造成了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知识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为提高这种交易效率,企业集团通过其有效的组织手段、行政结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市场机制是通过商品价格来传导信息、组织生产的。在外部市场,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对某项产品的性能不了解等,相互欺骗的可能性就很大。越是信息不完备的市场(如中间产品市场),交易费用就越高。为避免相互欺骗和投机行为,交易者都需要付出很多成本。企业集团用内部各公司之间的行政协调关系部分代替了商品的交换关系,使买卖双方同属于一个行政组织,减少了相互欺骗的动机。在这种市场机制不完善或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行政组织来协调交易的企业集团显然比市场中的直接交易更能节约费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集团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可通过兼并,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将外部企业吸收为内部成员,二是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分化——子公司化来实现集团边界的扩展。在交易费用视角下,企业集团是存在合理边界的。
市场与企业集团之间的界限,完全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信息不完备,在寻找交易伙伴、谈判价格、避免相互欺骗和投机行为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交易费用。加入企业集团(即核心企业的兼并行为)后,由集团通过内部的行政组织来协调成员企业的交易行为,可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但其代价是增加了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成本和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当集团吸收某一企业成为集团成员后,增加的组织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小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这种替代(即吸收该企业加入集团)是有效率的。当增加的组织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集团达到最大合理边界。当增加的组织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这种替代是没有效率的,不应吸收该企业加入集团。
单个企业与企业集团的界限,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可分为两部分:治理成本和管理成本。治理成本是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运作而发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管理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以及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单个企业内部靠行政结构来组织生产,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组织过于庞大而造成低效率,管理成本大幅上升,这时通过内部资源分化成立子公司,可以节约管理成本,但其代价是增加了治理成本和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子公司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管理向治理和市场转化的过程,即以治理和市场职能部分地代替管理职能。这种转化是否有效率取决于职能成本的比较,当某一子公司成立后,增加的治理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小于节约的管理成本时,这种转化(即通过内部资源分化成立子公司)是有效率的。当节约的管理成本等于增加的治理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时,企业集团达到最大合理边界。当增加的治理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大于节约的管理成本时,这种转化是没有效率的,不应将内部资源子公司化。
二、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
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角度,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独立交易关系可被称之为“半结合”,基于半结合关系形成的战略则为半结合战略。半结合关系使得交易双方相互依赖,促进了信任的发展,并降低了一方利用泄露的信息的风险。拜德勒克(badaracco)认为,半结合战略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增加的信息分享将导致妥善处理差异性、复杂性与变化的更大能力,从而创造效益。保莫(baum01)指出:被拒绝参加网络的威胁(这意味着没有利用日益增长被分享的信息的机会),将能促进合作。公司采取半结合战略而不是结合或双方均不受对方影响的销售关系的原因还包括:成本和风险的降低;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增加灵活性;监督竞争者并使其保持中立。在小公司或追随者为何加盟企业集团的理由方面,塞门林革列出了三个明显的原因:可能寄希望于以后的增值而签订协议;和一家已经卓有声望的公司建立联系,可提高本公司的声望;由于组织或技术方面的依赖性而需要与大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
企业拥有与之关联的另一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理由包括:第一,股权参与安排作为可信承诺,可激励有效的关系特异性投资从而降低立约和监督的成本。第二,持股安排可消除有关目标公司投资机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目标公司因信息阻塞而难以从外部募集资金的问题得以解决。第三,持股法人企业可以比其他持股者更有效地监督和影响管理,因为持股法人企业可能拥有一般投资者所没有的知识经验和营运技能。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着重阐明了交易合作的必要性导致企业集团内部合作网络的存在,但并未涉及具体的合作方式及合作关系的维护问题。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企业集团母公司与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存在的必要性是组建企业集团的参与主体加盟集团的首要条件,即企业集团内部网络性是集团成员能够获取增值收益的前提。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矛盾,兼之交易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状态的可能性,经济合同的完全陛是不可能的或成本极高的,因此通常是形成不完全契约,而不完全契约往往导致“敲竹杠问题”。当进行专用性投资时,只有与选定的对象进行交易,专用性投资才具有价值;一旦转换交易对象,专用性投资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专用性投资收益不反映在外部机会的价值上,这时投资方未能获取全部投资边际收益是由于重新谈判不仅产生盈余的再分配,而且导致外部约束条件起作用。因而,企业集团母公司与成员企业(或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不能以契约形式的维持作为主要治理模式。
四、一体化发展理论
钱德勒认为现代企业的成长是在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相结合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而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纵向结合范畴。他还详细论述了美国现代企业早期的横向一体化过程:卡特尔——托拉斯——控股公司。一体化发展理论主要基于行业价值链的增值性和内部价值链的增值性,企业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主要采取多元化发展(包括相关多元化和无关一体化)或专业化发展。
五、评价
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5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地区很容易吸引大量的资金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有的地区却很难吸引到资金甚至现有的资金也会
撤出投向它处。现在有很多地区都在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招商引资,动用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财力,可是收效甚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同时又是我们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构成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完成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那么,
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呢,我认为应该是该区域内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种因
素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这些因素很多很复杂,相
互间的作用机制很难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述,各要素问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
互支撑又互为条件。
笔者通过研究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既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以
下五个力组成:经济力、文化力、政治力、环境力、自然力。这五个力通过自身
的特殊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五个力之间相生相克,既相
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其中的任何一种力提高都会使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得到提高,
而其中的任何一种力报低就会阻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五个力都得到提高了
那么区域经济就会实现跨越发展,如果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力较低就会制约区域经
济的发展。
1、区域投资动力机制中的经济力因素
经济力是指对于区域投资具有推动作用的各类经济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宏观
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生产要素供应等。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币值稳定程度、通货膨胀情况、外
债情况等。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的投资机会往往多于其他地区,而且经济势态也
呈增长的趋势,投资的成功率和回报率都相对较高。
微观经济环境因素:它强调的是区域的经济环境,它主要是考虑特定地区的
相关经济环境,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内关联产业的配套水平了。一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相对于别的地区更容易获得投资,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
的地区综合实力相对也较强,有利于投资收益的实现,另外一个微观因素就是区
域内关联产业的集聚水平,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投资的区位选择也趋于
集群化,往往是若干相关产业的投资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区。一方面有利于形
成产业的集群效应,便于企业间的生产要素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另一
个方面是关联投资的区域性集中,有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投资收益水
平。
市场环境因素
生产要素供应: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者的供应情况能够直
接影响到投资水平。
2、区域投资的新因素一一文化力
1980年代以后,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清醒认识和全面把握文化力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市场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所以,文化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若干不容忽视的作用。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力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绝对推动力,是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科学、教育、艺术和传媒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各种因素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合力总称,科学是第一文化力。
科学是第一文化力,科学旨在认识未知,是技术的基础。是推动以生产需要
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技术的进步,没有技
术的进步就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科学的根本所在,科
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成果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即将科学通过
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科学只有通过技术的实现与技术的转
化才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投资者所考虑的因素已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本
身,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所以一个地区科学
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吸引投资方面的作用日渐彰显。
一个科学和技术水平都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快速的吸收和消化引进的先进
产业和技术,并且能够迅速的将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技术的实现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从而提高投资的回报率,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个地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以及
区域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熟练工人的技术水平等来表现。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熟
练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从普及层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因为科学和技术
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而是整体上的概念,它需要从全局来
进行衡量,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和技术的普及程度。
教育因素
其他因素
文化力中包含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前面谈及的科技和教育因素,还涉及风
俗、民族、语言、宗教、艺术体育及传媒等很多方面,它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力都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
共识,那么就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文化力作为~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
天,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力的提升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一个有效
手段,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力量。它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体系
中的作用,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主导地位。
3、区域投资动力机制中的政治力因素
政治力是指对于区域投资具有推动作用的各类政治·法律·政治因素的总称。地区政治稳定是任何投资者始终关注的重要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敏感是因素。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则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投资的进入,而动荡的政治环境则会削弱投资积极性,阻碍投资向该区域的介入。
经济政策
投资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受到所在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同的
经济政策对于投资的影响各不相同,如果政府采取鼓励投资的政策,则会诱导投
资的增加,如果政府对投资进行了规制,则可能降低投资的比重,很多国家和地
区都比较喜欢采用政策因素来调整投资行为。
法律因素
投资秩序的规范则要靠法律规章来建立,与投瓷相关的法律因素起着调整投
瓷关系,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安全,调节投资行为的作用。
4、区域投资动力机制中的环境力因素
环境力是指对于区域投资具有推动作用的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和能源供应等
方面的因素的总称,它是从人类改造后非自然形成的投资环境来说的,包括交通
设施、通讯网络、社会治安、配套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能源供给等几个主要因素。
一个地区的交通设旌越发达,那么它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就越大。所以一个好
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6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常德市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常德地区1988年撤消,建立常德市后,县域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固,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工业经济增长仍然乏力,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加大对常德市县域经济的研究,将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
一、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共有县级行政单位9个,其中县域单位为6县1市,包括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和津市市。常德市总面积为18190平方千米,县域国土面积1544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9%。2009年末,常德市总人口达到616.69万人,其中县域总人口为49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9.9%。2009年常德市完成地区CDP为1239.2亿元,其中县域CDP总值为 646.79亿元,占常德市CDP总值的52.19%,只有桃源县、澧县、石门县三个县的CDP超过100亿元,其中桃源县以CDP总值为118.4亿元,位于湖南省2009年GDP总量第15名的县市;湖南省2009年人均GDP为20226元,常德市人均GDP为达到22496元经济学论文,而常德市县域人均GDP只有15571元,分别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76.98%,常德市平均水平的69.21%,且只有津市市的人均GDP超过2万元。2009年常德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0.0亿元,其中县域财政总收入为27.7089亿元,占常德市财政总收入的39.58%,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的县(市)有津市市l个,2009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09元,而常德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810.57元,均低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只有汉寿县、澧县和临澧县过5000元;略超过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31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9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996.42元,均高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有澧县和临澧过20000元。桃源县和安乡县的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工业总产值。
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不强,经济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突出表现为大多数县域为农业经济,其发展水平仍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二、影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县域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
由于常德市位于湘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缺少对外开放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同时,常德市又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县域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加上各县(市)财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造成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落后,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常德市农民在县域居民中占有较大份额,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而工业企业少而不大,特别是龙头企业和拳头企业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人才匮乏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是人才匮乏。目前,常德市县乡创业人才、实用乡土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缺乏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区域内懂市场、懂经济、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管理人短缺才,造成农民增收缓慢。
三、促进常德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已从原来低层次、“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逐步过渡,经济发展已进入市场配置资源、需求引导生产、质量决定效益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常德的各区县市应牢牢把握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以及湖南“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长株潭”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学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撑,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常德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2、立足县域农业自身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以农业繁荣为前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县域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目前,常德市形成了以桃源县、澧县等为主的粮食产区;以澧县、安乡县等为主的棉花产区;以各县城郊及石门高寒山区为主的优质蔬菜产区;以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丘区为主的柑桔产区;以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等省定烟叶生产区为主的优质烤烟产区;以山丘区自然草场和滨湖滩涂草场为主的草畜区。因此,各个区县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 ,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打造生态品牌,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经。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产品加工,常德市的各个区县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发挥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以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扩大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快区域脱贫致富。常德市的西北部属于武陵山系的低山区,挺拔俊秀;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逶迤绵延;东部为洞庭湖平原。沅水、澧水两大河流横贯境内,支流众多,具有水乡的特色,这些特征造就了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常德市的各个区县应发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强化各级政府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完善旅游服务系统,进行旅游开发的招商引资,将常德建设成为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城市,从而促进常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常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矿藏开采与加工的相互依存关系。发达的农业、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常德的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常德市各个区县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好县域内的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见表1),合理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
表1. 常德市县域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统计表
县域名称
主要工业
主要工业园区
安乡县
造纸、棉纺、油脂化工、橡胶、建材、机械、
安乡县工业园区
汉寿县
纺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
汉寿经济开发区
澧县
水泥、煤炭、氧化锌、芒硝、农产品深加工、轻工业机械制造
澧县工业园
临澧县
水泥、烟花、食品、陶瓷、机械、纺织、食品
太平工业园、安福工业园
桃源县
铝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电力能源、机械制造
创元铝业工业园、漳江、热市、陬市工业小区
石门县
电力、食品、建材、化工、机电、硅砂(石膏)
石门县工业园区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