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的概念

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49-01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重要概念螺旋式发展的思路和编排方式。初中阶段建立的生物学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在下一个学段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由于考虑了学生年龄的特征,初中阶段的重要概念陈述并不是十分严谨或完美无缺,但要表述出概念的实质,并准确无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学,注意下工夫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有重要的帮助。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可以划分为生物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也是教与学的重点。对于学习者来说,建立、理解和使用生物学概念是他们生物学素养水平的指标之一。我们在诸多生物学概念中还可以找到生物学重要概念(或核心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生物学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是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生物学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或概念术语)、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外延。其中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说到生物学概念,我们立即会想到“生态系统”“呼吸作用”“遗传”等生物术语所指代的概念。而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尚未了解概念内涵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是困难和无效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当学生建立、理解了概念之后,再鼓励他们使用相应的术语进行交流。

有些人认为概念是用定义来描述的,定义就是概念。在生物教学中,许多定义并不是概念内涵的全部,所以不管是“科学探究”,还是“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仅仅靠一个定义往往是不能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教师不要过早的满足于学生对一个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虽然学生对定义的背诵和记忆在考试中有可能取得满意的分数,但当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其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呢?

一、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在有限的课题内用尽可能多的课时和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学生建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或策略,如讲解、演示、讨论、模拟、探究、动手等,都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相关的概念。

二、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转变。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呈现生物学事实的途径可以是老师的讲述、演示教材中的图片或数据以及视频提供的生命现象或过程,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

三、当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相关概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框架

而这个知识框架中的基础和主要知识点就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使得包括重要事实在内的细节知识都在这个框架中有合理的位置,便于记忆和检索。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应用概念去解决与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

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应用概念去解决与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去掌握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五、重视生物学概念,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时,教学评价工作要密切配合

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概念模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应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解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领悟、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获得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考查的能力进行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那么,如何利用概念模型进行教学呢?笔者作了探讨。

一、学生学习生物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零碎,学生在初学时,因为兴趣浓、内容少,成绩尚可,但是随着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增大,知识的遗忘,兴趣大减,成绩也难以提高。

2.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注重看书,梳理知识体系,把学习等同于做题,而在做题过程中又不会思考总结,不会利用做题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出现题没少做,但成绩徘徊不前的现象。

3.课后的思考与看书做题一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自己消化、吸收、提高能力的内化过程。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没有通过反思逐渐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学习中收效不大。

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更多地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如果在教学中引入建模思想,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形成知识体系,就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概念模型的定义及其作用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图解等。建构概念模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理清生物学概念之间的独立关系、从属关系,使分散的生物学概念系统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三、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和系统结构的图形化表征方式。概念图的绘制,课本中有所体现,如必修一第二章的自我检测试题,就有让学生完成有关蛋白质的概念图。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四个基本要素。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要注意的是在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能出现一次。

2.利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

(1)概念图在新授课教学中的使用

在第一堂课《从生物圈到细胞》上,我引入了很多有趣的事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致高涨,看得出学生对生物学科很喜爱。但是当我问学生,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所有学生一脸茫然,我的内心很失落。当我引导学生将本节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来,学生的脸上露出很兴奋的表情,感觉一节课的内容,用概念图可以这样清晰地表示出来,太不可思议了。因此,在每次讲授完新课,我都增加一个环节,让学生构建概念图。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抓住主干知识,发现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使零碎知识网络化、立体化,使原来理解不清的知识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便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学习了可遗传的变异这部分内容后,可让学生构建如下概念图:

(2)概念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使用

在复习教学中,制作概念图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简化、优化原有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概念: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生物多样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便于知识的提取和运用灵活,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

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最初可让学生补充完善概念图,然后自行绘制,逐步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概念模型的构建能力。如每讲完一节内容后,从中理出主要概念,引导学生画概念图;讲完每一章,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画,边复习边让学生进行补充完善;而在总复习、专题复习中则要整合不同模块、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容。

总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引入建模思想,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的负担,从而达到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与学效率的目的。在概念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把核心概念从纷繁复杂的交错关系中明确、清晰地显示出来,使知识得以简化,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生物学;前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就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简称“前科学概念”。由于生物界极其多样和繁杂,青少年所获得的生物学知识大多是一些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其中有些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片面的、错误的。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片面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很容易妨碍学生接受正确的概念,增加了知识迁移的困难,造成认识的偏差。

一、前科学概念与错误概念、相异概念

在本文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生物教师对错误概念、相异概念进行了研究。今天,笔者提出的这个前科学概念与这两者又有何区别呢?“错误概念”使用得最早,大众易于理解,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具有否定的内涵;“相异概念”对学习者予以肯定和尊重,暗示学习者拥有相异概念是有理由的、合理的,学者对相异概念的使用和研究可能较多;“前科学概念”最好地表达了所谓的“错误概念”“相异概念”的意思,但其理论的意味多些,不易推广和操作,目前选择“前科学概念”这一术语进行表述和研究的还为数不多。笔者主张,以术语“前科学概念”来表征这一概念,建议以术语“错误概念”“相异概念”辅之。

在理论上,前科学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将科学概念的内涵增加、减少或替换,导致外延扩大、缩小或移位的概念。在中学生物教与学中,前科学概念指的是中学生拥有的与生物科学概念的涵义不相一致甚至相反的概念,是中学生形成某一生物科学概念之前所拥有的概念形态。

二、生物学中学生“前科学概念”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日常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概念,往往忽略了本质的特征。如从小就被告知“天上飞的是鸟”,由此认为“鸡、鸭、鹅不是鸟”,“蝙蝠是鸟”等前科学概念。日常生活经验还使学生认为“糖是甜的”、“动物会跑”、“细菌对人有害”、“粪便是排泄物”、“把当成一朵花”等日常生活概念往往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2.类化概念的干扰所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类化概念指的是字面相近、含意相似或属性相关的概念。诸如单性结实与单性生殖、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囊胚与胚囊、胚孔与珠孔、质体和质粒等。两两之间相互干扰,形成前科学概念。

3.自身知识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各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不同学习阶段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影响一般是积极的,但也可能是消极的。如ATP合成与分解的两个反应式,很多学生会误认为2个反应式是可逆反应,原因是2个反应式两边恰好是相反的。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2个反应从能量来源、酶的种类、反应场所等方面都有区别,不符合可逆反应的要求。对词语的曲解或错误理解,如学生认为,“无花果没有花,但是能够结果”;“鲸鱼是鱼”;“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是不同的种”;“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骨髓库中存放有自愿捐献者的骨髓”;“绿色食品是绿色的”等。

4.教师、教材的误导。课本和教师在不经意间成了提供学生前科学概念的途径。教师或教材过分强调问题的某一侧面时,将会暗示学生忽略对其他方面的思考。教材内容的顺序、概念关系的介绍、术语的选用、课本中的插图等都有可能形成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本人就有错误概念和错误信息,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都有可能成为学生错误概念的源头。例如,教师在讲授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水方式时,会花大量时间讲授渗透作用,很少或根本不提吸胀作用,这就误导学生形成了前科学概念,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吸水方式只有渗透作用。实际是既有渗透作用也有吸胀作用,只是渗透作用占主体。

三、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转变策略

要想改变学生已形成的前科学概念,只有当学生认为新的信息有意义、可理解、有价值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而改变原有的前科学概念,使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和变化。常见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转变策略如下:

1.绘制概念图,帮学生建立内在联系。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关系。这种图形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教材中加入了绘制概念图的内容,笔者任教的地区虽然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但在教学中仍然经常鼓励学生制作概念图,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变式教学,弱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变式,就是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克服或弱化思维定势的干扰,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因此,变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下转第23页)(上接第9页)

教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手段,使学生有效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中进行识别,对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应用更到位。例如:对“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学,可用文字叙述、图、表格数据等进行训练。又如在复习酶和激素的概念时,可创设多种训练题把概念理解透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酶的概念为例,其内涵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外延就丰富得多了,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状态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再进一步从酶与蛋白质的知识来看,就可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结构和功能特点、合成的场所和控制、分泌的机制等联系起来。然后再让学生明确二者都对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并从产生部位、化学本质及作用特点等方面来区分酶和激素的不同点。变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突出要点,使它更鲜明,便于学生掌握。

3.运用探究实验、合作学习方式,矫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生物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对一些生物现象从多方面、多层次分析,研究某一生物现象的实质和规律,从而有力地解释一些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丹瑟里恩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比单独学习时多得多,且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错误观念,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通过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了解。另外让学生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被老师宣布为“错误”时,易引起认识和情感的强烈反差,促使学生找出原有观点错误的原因。因此,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与对话所引发的认知冲突是前科学概念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灌输式教学或简单的结论式教学,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科学概念,学生可能记住和接受了科学概念的定义,但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原有的前科学概念。生物学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强调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彻底转变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2-67

[2]赖小琴.物理前概念及纠正错误前概念的策略.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3]刘建伟.中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转变策略教育研究2009(7):24

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概念;生物教学;考纲;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经历了几届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在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中,越来越体会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在大量生物现象、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1、概念是考纲要求的折射

考试大纲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以落实考纲为最终目标。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概念: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考纲要求: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概念指导我们“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什么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遗传信息的特点是什么?和其他的细胞内物质有什么不同?要了解这些,就必需透视核酸的结构。学生也只有在逐步了解其结构的化学元素、基本结构单体、单体的种类、核苷酸链的平面结构、核苷酸链的空间结构后,才能够准确把握核酸的结构特点,才可能进一步讨论核酸的功能。概念的后半句“核酸与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那么核酸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联系?不同的生物之间这种关系是相同的吗?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如何?元素组成、基本单位、链接方式、合成场所、结构多样性原因的分析有何联系与区别?我们明白了这些,自然也就掌握了核酸的功能。落实考纲,概念是最好的支撑。

2、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梗概

教师落实教学内容的工具一是教材,二是有关的教辅资料或资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落实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吃透教材应该从概念着手。例如: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2节《细胞的分化》中,教学内容的梗概是这样设计的: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包括概念、特点、意义和实质)――细胞的全能性(包括概念、全能性差异比较和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都会发生分化,所以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最后致其发生稳定性差异,所以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继而学习分化的意义在于1、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2、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因为是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所以实质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有时只能呈现“结果”。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就让教学内容的落实从概念的解读开始!

3概念是教学重难点的提示

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应理解、掌握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教学难点:①染色体组的概念。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③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教师如何依据考纲的重难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教学的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高三的复习,教师要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所学的东西,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的解题能力。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学不宜空讲知识,高三复习尤其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机械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复习是弱效的。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对比重难点和概念,不难发现二者是一致的,从基本的概念分析到具体内容的延展,这样的课堂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有效的。

4、概念是课堂教学的总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那么该如何做生物教学的课堂总结呢?以3中的《染色体变异》为例:在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4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组2、判断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特点4、人工诱导法),对比概念,来个总结也是很不错的。

5、概念是教学反思的基础

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理解力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中的生物概念体系较落后。现有的概念教学内容,其课程体系大多较落后,无法适应最新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如今使用的生物概念在讲解方面很少能够真实反映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同时无法反映出生物知识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升学率,从而出现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的培养的局面,而且在具体的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进行的,造成学生的思维过于狭窄,想象力也因此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和培养;和其他较多的科目相脱节,一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得概念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的概念教学意识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教师通常都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对一些重点的概念进行讲解,同时在进行教学复习的过程中没有对生物的概念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梳理等,所以就很难在理论的指导之下对概念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如何识记、辨别及理解概念等方面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度不高。同时教师们大都认为所谓的概念只是书本上的几句话而已,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属于识记的范畴,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也认为概念不需要认真地体会和推理。

(三)概念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概念教学大都停留在注入式和说文解字的形式层面,因此很多同学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的掌握水平仍然处于识记阶段。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将概念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是从具体的逐渐转为抽象的,对于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来讲,同样是从具体中抽象而来的,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联系实际,尽可能与学生的年龄和特征相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

如在学习“同化作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我们知道,马和羊都为素食动物,虽然吃的同样都是草,但马长的是马肉,而羊长的是羊肉,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作用,即生物体将获得的营养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再如学习“遗传与变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来引入知识点。通过联系实践来引入概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利用直观感性元素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概念不仅是事物的本质,也是抽象的概括,但究其根本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要与生活相联系,运用具体的实例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的概念。

在生物的教材中配套了很多模型,通过这些模型能够将生物的结构、形态都比较清晰的呈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积极发挥出模型的作用,加强直观教学。如在学习“DNA结构”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模型来引导学生观察结构模型;在学习“食物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画出“草、兔、鹰”的图解来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式教学法来对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在学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来对二者进行分析,有效的将概念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概念导入过程。当前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单一,缺乏兴趣引导,致使概念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导入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概念导入过程,激发学生的概念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

如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利用谚语或巧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物概念,将生物概念自然而然的带入到课堂之中,激发对知识的渴望,避免教学导入过于突兀或直接灌输。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对遗传现象做出宏观的解释,从而进行概念导入。

(四)抓住概念间的联系,建立概念体系。高中生物里的概念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完善的概念体系,强化知识内容与知识内容间的贯通,一方面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完善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概念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旧拓新,强化内在联系,也可以利用概念图示,直观的展现概念联系。

生物学科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当前,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之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对教学中出现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转变教学理念

1.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我国传统生物教学往往比较模式化、固定化,教师备课、讲课大都依据教学大纲或者教案进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新课改下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空间性以及引导性,教师在授课时要留有一定的思维拓展空间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营造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对教学结果以及教学过程同样重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收和消化之外,也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或者是经验去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努力创造和发现外延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或者对书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下,提倡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依据课堂教学的探究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助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其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积极引领和指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以及自我归纳总结并构建知识网,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增强互动性,调动积极性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引领者、指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实践以及自主创新,通过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改革

1.重视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在进行课前指导时,教师不仅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还要兼顾书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此外,在设计导读练习时,一定要将课外的难点以及重点体现出来,同时确保练习的内容要合理、规范。

2.体现教学主题

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教学主题,并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接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3.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我国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新颖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单调,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以及形象性,努力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建议

1.因材施教

学生在以往的教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也在逐渐加大。所以要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缩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人文内涵。

2.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往我国的生物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缺乏改变以及新颖性。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最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借鉴和吸收他人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梅.培养学生的生物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J].新课程

(教师),2010,(06).

[2]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