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1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2

各位领导:

根据本次座谈交流会议程安排,现将县发展改革局牵头的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筹备启动编制工作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19〕227号)文件和市发改委工作安排,县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实会议,正式启动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意见征求征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发改局立即启动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课题和行业规划意见征求征集工作,向全县各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征集征求意见。及时召开班子会,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确定编制内容,印发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参考全市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内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内容已全面确认,县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别明确了本次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部门和重点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制工作专班,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协调服务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四、珙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和专项规划情况    

本次规划,县政府确定了12个重大前期课题和19个专项规划。重大前期课题涵盖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产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谋划包装、高效推进研究,深化区域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县域副中心建设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课题研究等方面;专项规划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利发展,林竹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

12个重大前期课题计划采取分类打包方式,以竞争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标落实,目前,具体招标方案正在起草中。计划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课题拿出成果,指导“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将全面铺开“十四五”规划编制,2021年两会时印发。19个专项规划,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后一年内完成编制印发。

五、存在问题

从前期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意见征集情况看,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3

尊敬的____省长:

非常欢迎莅临____检查指导工作!现将____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市情

____以煤起家、以矿兴城,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1956年建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市隔河相望,辖6县(市)4区和1个____新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66万。____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称山阳、怀州,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竹林七贤”的聚集地、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现存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嘉应观。拥有文物保护点3014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8处。____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南水北调工程横穿城区的城市。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高速公路与京港澳、连霍、二广等国家干线高速连通,“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村村通硬化路”。____风景秀丽、物华天宝。____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闻名遐迩,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拥有国家5A级景区3家。____是怀地黄、怀山药、怀、怀牛膝的原产地,“四大怀药”以药材地道、疗效神奇成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__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以转型开辟发展新天地,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__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76.3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1.2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160.9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1亿元,增长14.3%;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2414元、471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2元、144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3亿元,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1120.2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2亿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8.9亿元,同比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同比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192.7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3亿元,同比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分别增长11.5%和12.5%。

(一)狠抓转型战略谋划。这些年____一直在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并经历了四次变迁:一是由单一煤炭向传统工业转,二是由传统工业向新兴产业转,三是由旅游业发展向第三产业全面繁荣转型延伸,四是由二三产业转型向一二三产业和城市全面转型延伸。正是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转型发展非常紧迫。20__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发后,我们抢抓机遇,积极对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战略构想。20__年2月,省政府印发了《____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开启了____全面转型发展之路。市委新班子调整后,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理清完善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即坚持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一个战略”,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推进铁路、公路、能源、水利、生态、信息化、新区产业集聚区、教育、文化体育、开放型经济“十大建设”;明确了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动员全市上下为实现“建设转型示范市、再铸发展新辉煌”的____梦而努力奋斗。目前,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思转型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做示范求跨越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二)狠抓重大转型项目。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省市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计划投资百分之百完成。20__年,29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7.9%,居全省第2位。43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7%;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7个,比20__年增加13个。今年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第一批),总投资2523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612亿元。在重视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____的长远发展,积极谋划郑焦城际铁路、桃花峪黄河大桥等,着力提升交通水平;积极谋划____海关、综合保税区等,着力提升开放条件;积极谋划龙源电厂、____电厂迁建等,着力提升能源支撑;积极谋划城市水系、林业生态网络,着力提升生态质量。今年,我们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了总投资831.7亿元的十大建设,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74.3亿元。为确保十大建设落到实处,实行了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十大建设责任制,明确每一大建设项目由一位常委带头领干,人大、政府、 政协、____军分区班子领导全面参与、共同推进;推行了十大建设“七个一”工作法,即一大建设、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目前,十大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三)狠抓转型发展平台。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要求,围绕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产业集聚区目标,每年每个产业集聚区至少新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平台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产业集聚区呈现出规模扩张快、入驻项目多、产业层次高、承载能力强的发展态势。20__年以来,各产业集聚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64个,总投资1200亿元。20__年,各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4.7亿元,是20__年的3.1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80.6亿元,是20__年2.7倍;入驻规模以上企业391家,比20__年增加210家。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被省政府授予“20__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和“20__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

(四)狠抓城市组团转型。突出多中心、组合式、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编制了组团式城市发展规划,积极构建“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架构。在核心城市重点抓了几个大工程:一是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____境内全长76.41公里,工程总投资95.77亿元,总占地3.64万亩,征迁工作量占河南段的50%以上。____市把工程建设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天字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征迁8822户3.55万人,拆迁186.3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37.87万平方米,在建52.02万平方米,拆迁企事业单位84家,建设跨渠桥梁9座、市政管道96条、各种线路683条。整个征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强行拆迁,未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河南省____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的做法很有特点,很有成效。”二是郑焦城际铁路。预计2014年底通车,届时____到郑州仅25分钟车程。三是城市水系。总投资66.9亿元,建设灵泉湖、东湖、影视湖、龙寺、圆融五座水库,形成贯穿城区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贯穿城区南北总长50公里的城市带状公园,与南水北调总干渠河道形成“六纵四横”城市水网。今年7月底,引黄入焦工程竣工,届时黄河水将进入____中心城区。四是环城快速通道。总投资30.1亿元,去年已开工建设,工程完工后将大大提升____南北通行水平。五是北部山区治理工程。取缔私挖滥采,实施生态治理恢复,规划建设黎明脚步公园、武钢粘土矿遗址矿山公园等。

(五)狠抓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能源工业和食品工业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20__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6家,主营业务收入3629亿元,增长15%。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19.2%。二是加快创新能力培育。去年新增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总数达6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34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总数达1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家、71家,总数居全省第3位。三是加快两化融合发展。创建省首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个、示范企业10家。智慧____成功签约,数字____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完成投资5.1亿元。

(六)狠抓农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由高产稳产向优质高效转变。一是主攻粮食单产。去年粮食实现九连增,总产204.8万吨,增产4.3万吨。夏粮单产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二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加快。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利润46.2亿元、税收16.9亿元,分别增长15.8%、17.3%、16.1%。三是提高组织化机械化水平。去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总数达29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数达62万亩。20__年,我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这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全国农机化示范区。20__年,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为全省第一,居全国前列。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发展节水灌溉,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今年年底将实现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山区丘陵区全部吃上水,让人民群众彻底告别吃水难,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

(七)狠抓旅游转型升级。一是规划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月山寺)、圆融寺、太极拳、韩愈、黄河(嘉应观)、妙乐寺遗址、药王庙、影视等十大文化旅游园区。二是强力打造“太极故里·山水____”两个世界级品牌。三是狠抓景区创A,神家山、青天河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影视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云台山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和全国首批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云台山景区数字化技术应用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五是强化“不让一位游客在____受委屈”的理念,提升服务水平。20__年,全市接待游客260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3亿元,分别增长14.2%、16.5%。

(八)狠抓转型发展动力。深化改革方面,核减事业单位64家,市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完成第十批 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我市成为全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点。深化教育改革,我市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市成为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市,6县(市)全部成为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零差率销售药品3.65亿元,“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惠及群众8.3万人,受到国务院医改办、省政府医改办充分肯定。扩大开放方面,每年在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举办一系列招商活动,加强与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中国兵装、港中旅、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央企名企的合作,吸引了交通、中信、光大、广发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____,建成了____海关。去年,引进市外境内项目1177个,总投资1526.9亿元,增长13.6%,合同利用外来资金1438.5亿元,增长15.4%,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933.6亿元,增长26%。全市进出口总值22.2亿美元,出口15.1亿美元,均居全省第3位。

(九)狠抓转型发展根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市财政在保持行政事业单位办公预算支出零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自20__年以来,每年为群众办十件实事。20__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119.1亿元,增支2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6%,比20__年提高3.8个百分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市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职教强县全覆盖。加强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覆盖。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主体完工,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我市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99.4%,居全省首位。80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补贴人数从670人扩大到6.3万人,补贴标准全国领先。加强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深入创建平安____,我市荣获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城市。深入推行领导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工作不断加强。汲取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全部拆除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B、C级危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在全国地市级政府中首家设立食品安全突出贡献奖,食品安全工作经验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肯定。

(十)狠抓转型制度保障。一是健全了常委班子建设的有关规定。研究出台了市委常委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明确了要在十个方面带好头,即在顾全大局上带好头、在加强学习上带好头、在践行宗旨上带好头、在务实重干上带好头、在拉高标杆上带好头、在提高效率上带好头、在维护团结上带好头、在遵纪守规上带好头、在勤俭节约上带好头、在廉洁自律上带好头。二是健全了项目分包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十大建设、重大项目市委常委和五大班子领导分包责任制。三是健全了政务公开制度。坚持每年年初在____日报上公开上一年度市政府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和本年度工作任务。四是健全了项目规范运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即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严格实行“十个百分之百”管理,要求做到百分之百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百分之百遵循基本建设程序,百分之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百分之百公开招标,百分之百监察、监理到位,百分之百不出质量问题,百分之百不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百分之百不拖工期、按时竣工,百分之百预决算评审、审计到位,百分之百不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省审计厅对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后,对我市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管理、实施“阳光财政”等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五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考核办法、县(市)区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和市直机关领导干部考核办法,把工作业绩与奖惩、升迁挂钩。六是建立健全了社情民意办理机制。建立健全了网上社情民意办理工作制度,及时办理回复群众反映问题;建立健全了市政府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络联系平台建设,及时向代表委员通报工作、接受监督。七是建立健全岗 位权力风险防控制度。在全省首家开通运行电子监察行政处罚系统,我市成为国家预防腐败局全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联系点。八是完善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乱、治散、治低”五治行动,对公职人员实行“五个一律免职”:即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的一律免职,参与赌博的一律免职,借考察学习名义公款旅游、游山玩水的一律免职,上班时间到茶社打牌、下棋的一律免职,上班时间到娱乐健身场所唱歌、洗浴、捏脚、游泳的一律免职。

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压力还很大,虽然____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前列,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速度不快;____转型发展初见成效,外面报道也很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旅游业也面临转型提升;____近年来非常重视生态建设,但资金、环境、土地等要素制约日益趋紧,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环境保护还需加大力度;____地域面积不大,企业群体数量很大,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____财政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虽然做得不错,但一些重要领域改革还需要加大力度、尽快突破;____近几年民生有了很大提升,但缩小收入差距、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继续坚持一个战略,就是强力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突出四个重点,就是突出抓开放,突出抓城镇化,突出抓改革创新,突出抓创造新优势;抓好八项工作,即:

一是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的综合性战略举措,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改革开放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提升完善老城区功能,加快新城区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是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行动计划,实施40个重大转型升级项目,逐步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

四是强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抓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五是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和金融业,推进服务业总量扩张、发展提速、结构优化。

六是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巩固北部山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七是强力推进民生保障工作,继续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4

一、清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郊,总面积609平方公里,人口30万,辖4镇5乡193个行政村,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全境依山面川,汾河纵贯,交通便利。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清洁能源、冶金铸造、新材料、新型建材、高新技术、精细化工、运输商贸为主的经济主框架。食醋、暖气片、出口焦、金属镁四大产业规模为全国之最,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居山西十强县之列。xx年清徐国民生产总值达39.1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3.21亿元,财政收入达3.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18元。 同时,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旅游服务业方兴未艾,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清徐县经济迅猛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城市急速扩张裹挟进来又来不及消化的村庄形成了典型的“城中村”现象。处于清徐县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迎宪、春光、南营留、西关四村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xx年底,新一届清徐县委、县政府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改善居民人居环境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并于去年11月28日召开全县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会,正式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清徐县在兼顾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整体展开、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后,将撤销原迎宪、春光、南营留、西关四村村委会、党支部,组建成立新的居委会和党的组织,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原村全体在册村民全部转为城镇户口;原村集体资产由新成立的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全体村民既是居民又是股民;原村全体在册村民以股民的方式参与原村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

为了体现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就城中村改造作了以下规定:零费用整体转户,所需费用由县政府承担,转户后符合条件的居民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村改居后,原城中村居民按照新的区域划分,纳入新的社区居委会管理,并参与原村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改造后,原城中村居民将同时拥有农民和市民的双重身份,同时享受城市居民和公司股民的双重利益。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驻村工作组人员讲大局、讲原则、讲奉献,积极主动投身其中,不厌其烦处理问题,做深入、全面、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有的居民一时不理解,工作人员坚持骂不还口,笑脸相迎,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得到了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几点启示[/page]

通过城中村改造,使得农民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更有利于城市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方向转变,实现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通过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建成组织健全、环境整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区居委会。目前,清徐县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这将是一个全赢的结局。

二、几点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短短的1天学习考察中,考察团一行不仅亲眼目睹了清徐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高品位发展、大手笔规划、 创特色建设以及重实效管理,而且切身感受到各地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大胆实践的浓厚氛围,可以说,一天的学习考察都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给予考察团深切的感受和丰富的启发。概括起来,启示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县城中村改造工作首先应从解决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变、实施改造的“阳光”操作,以及全面落实试点村改造扶持的配套政策等方面,真正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化目标。

解决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变

城中村改造首先要解决农民到市民、村委会到居委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剩余土地和集体财产的整合,达到资金平衡,并建立就业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通过将村集体经济转化成原村民拥有的股份制企业或物业,解决村民转变成市民后的生活出路问题。

改造过程实行“阳光作业”

政府为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城中村居住地和生产生活留用地将进行总体平衡,通过阳光作业引进投资商、开发商,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划出部分地块给开发商实施商品房开发,从而使城中村得到彻底改造,提升整体城建水平。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5

这次会议,是省委从“十二五”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全局出发而谋划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战同志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到市作了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还确定由晓同志、李同志、群同志三位同志负责,会同省、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为开好会议作了充分准备。会上,战同志要就支持市加快发展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根据省委安排,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持市加快发展就是支持全省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年的274.7亿元、113.7亿元和24.2亿元增加到年的971.9亿元、782.8亿元和10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7%、23.9%和17.8%,其中“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分别增长14.2%、22.8%和20.6%,走在了全省前列。

第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色鲜明,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市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严格规划管理,特别是200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来,连续举办两次生态文明会议,提升了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过努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都比较好。

第三,城市建设发展快,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在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切实加强新区建设,特别是金阳新区的规划建设拓展了城市空间,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应急指挥和管理效能。有效开展“三创一办”工作,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树立和展示了的良好形象。

第四,大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城市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着眼于解决束缚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给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和建成了一批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74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5.44平方米提高到7.3平方米,达到国家规范指标;市域快速铁路网、城市轻轨也将在年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新庄污水处理厂以及高雁垃圾填埋场等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市大力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民生,每年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比重均占5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城乡老人救助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惠民医疗政策、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与此同时,市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市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年,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40%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国中心城市竞相加快发展,市作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经济总量还有待扩大。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排在西部省会城市的第7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低于昆明市29.3%、兰州市27.4%的水平。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有待增强。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3亿元,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8位;占全省比重为24.9%,比排在第二位的遵义市仅高1.7个百分点。投资、消费拉动作用还有待提升。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3.1%,在西部省会城市所占比重排位分别为第6位和第8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市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培育全省强大的经济增长极,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体综合实力,奠定了在全省的龙头地位。总记在工作时就明确指出,“市是我们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的经济建设搞得好,就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市的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就能为全省提供新的经验;市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能够更快地实现根本好转,就能影响和带动全省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为全省各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市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只有市的加速发展才有全省的加速发展;只有支持市加速发展,切实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才能引领黔中经济区率先崛起,促进全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省有关部门和各级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支持市加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市的支持力度,把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市要认清形势,自我加压,创优争先,赶超进位,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

省委认为,“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全省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希望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认清形势,自我加压,创优争先,赶超进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率先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加速、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惠及民生、和谐发展,率先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做到在“好”上补差距,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力争四年、确保五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财政收入翻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过万亿元,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和任务,市重点要加快实现“四大突破”,强化“三大支撑”,作出“三大贡献”。

四大突破:

第一,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统筹上加快实现突破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三农”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的吸纳能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强。战同志讲,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我们要减少农民,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市“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明显,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75%,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适度超前,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十二五”,着眼为“十三五”、“十四五”城市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科学规划,确保2012年全面建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三至五年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十二五”期间建成城市轻轨1号线和2号线一期,使轨道交通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推动城市扩容。二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大力推动主城区和功能片区的建设,推进县城、中心镇发展,加快形成梯次相连、功能互补、设施完善的城镇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品质,凸显现代服务中心的地位。金阳新区要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格局,抓好商务中心区、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建设,为持续推动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往农村延伸,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实现村村通油路。要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中心城区产业向农业、农村延伸,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带动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涉农商贸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要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中小城市发展,逐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教育培训、劳动就业一体化发展。市要从实际出发,改革户籍管理,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第二,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上加快实现突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扩大总量,带动就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工业的带动。2002年市就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2007年再次强调并实施这一战略,年上半年又召开全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提出了“大调整、大开放”,实现工业大发展的要求。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强市认识是充分的,抓得是早的。就全省来讲,我们与其他省区市的差距,很重要的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同样,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的差距,也主要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南宁市的77.9%、昆明市的49.5%。“十二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形势下,希望市认真研究,好好谋划,选准方向,卓有成效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三次产业全面加速发展。市提出,要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并向2000亿元迈进。我认为这个目标是积极可行的,希望你们选准调整的路径,选准调整的突破点,把工业强市战略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要加快

没有一定的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把工业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去年市出台了振兴工业经济的意见,提出到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希望你们在此基础上,再加一把劲,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0%。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要做强

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特色优势,抓大促小,采取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以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为龙头促进资源整合,在装备制造、建材、磷化工、煤化工、冶金、医药、烟草、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和一两个千亿元产值的行业。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争取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加强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公共信息、法律援助、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和“孵化器”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三是产业链要延长

积极推进煤电、磷电、冶电联营,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拓宽产业幅,形成一批资源深加工基地,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

四是发展要集聚、集约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走高效低耗、绿色低碳的园区经济发展路子。要加强麦架—沙文、小河—孟关等9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项目落地,力争早日形成规模;加快南部花溪组团、东部龙洞堡组团的空港、大学城、湿地公园、专业性市场等项目建设,提升配套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区域性产业配套服务中心。在发展园区经济中,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引进管理人才和先进经验,携手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第三,要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上加快实现突破

作为省会城市,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业方面,要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龙头带动、市场牵动、中介联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培育经纪人创办产销联合体,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在服务业方面,要坚持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发展提速、结构提升、业态丰富的要求,下大力加强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奥体中心等重大基础性项目建设,加快把建设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中国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避暑城市和夏季会展名城,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要优化服务业结构,在强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会展业等新兴服务产业支撑作用的同时,着力发展高档酒店、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

第四,要坚持以生态化带动城市品质提升,在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上加快实现突破

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市对外代表了省,省外客人首先是通过市来了解、认识、评价。市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是要突出山水林城的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紧紧抓住国家编制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的机遇,加强城市立体绿化和水体保护,使城市显山露水透绿,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要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的收集、研究、整理与恢复,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式修整复兴,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

二是要走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做到达标排放。

三是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在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四是要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三创一办”活动,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以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市民素质、构建平安环境为重点,狠抓城市环卫建设,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一个洁净、文明、和谐的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顺利举办。

三大支撑:

第一,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抓手,以强劲的投资支撑发展

现阶段,在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加速发展要靠有效投入,加快转型要靠增量调整。要下大力扩大投资规模特别是产业投资规模。

一是要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大项目、大企业扩大投资

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建立重大项目库,拿出必要的财政资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或社会投资。对一些投资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要重点包装,重点推介。要引导大中型企业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加强技术改造,拓宽经营领域,实现规模扩张,带动投资增长。要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协调机制,对各相关地方和部门承担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核准、土地、环评等方面的问题,使项目尽快落地。

二是要加强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扩大投资

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民生投资主要靠国家投资,而产业投资则要靠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办的大事、实事,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带头狠抓落实,年初有部署、有任务,年终有考核、有奖惩,日积月累,使招商引资工作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当前,在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很多领域,央企有技术、资金、市场、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要选择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与央企对接,争取引进一大批央企到市进行投资开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有选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绝不能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三是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投融资平台扩大投资

扩大投资规模,需要整合国有资产,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市已经在市政建设等领域搭建了一批投融资平台,希望你们认真总结和研究,再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时,要加强对投融资公司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规范运作,健康运行。

第二,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支撑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要着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飞地工业”税收分配、目标考核等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工业集中布局。

二是要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非禁即允,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要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设立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市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无水港。以外都是“外”。要树立新的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鼓励企业把总部设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第三,坚持把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作为加快发展的保障,以良好的环境支撑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越好,发展越快,优化投资环境事关全局。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亚于交通、水利等硬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要像突破交通、水利“瓶颈”制约那样,狠下功夫,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着力打造两大环境。

一是下大力打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投资环境。在取消各种不合理涉企收费,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审批(核准)到办理各种证照手续,全程为投资者提供“保姆式”精细化服务,早办、快办、办好。要建立优化投资环境责任制,按照属地和部门负责的原则,从党委、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做起,层层负责,抓好落实,做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各级政府来推动和营造,需靠各级干部全方位的开放意识和高效服务。对所辖区域、所在部门、分管单位出现“吃拿卡要”、刁难投资者、影响投资形象的,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外,还要对相关领导进行问责。

二是下大力打造“创业、创新、创优”的干事环境。要坚持依法、按规定办事,保障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鼓励广大干部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于担待、敢于负责,不要事事请示,做太平官、当老好人。要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凡属权限范围内的事,就要放手去干、大胆去干。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去做,不能事事等着上面“拿主意”、“下指令”。对干事创业的干部要支持、鼓励和爱护,对无所作为的干部要进行行政问责,做到人人都想干事创业、人人都去干事创业、人人都能干事创业。

在三个方面作出贡献:

第一,要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上多作贡献。年底,市常住半年人口396.8万人,而户籍人口是367.1万人。也就是说,市有29.7万常住半年以上未落户的外来人口。在这部分人口当中,有相当部分为省内的农村人口。对这些人口,只要他们自愿,而且符合条件,就应当把他们转为城市户口,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使他们变成新市民和新的产业工人。

第二,要在为外来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上多作贡献

市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和一些投资创业者,他们为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在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上,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随迁的子女都能够在流入地就近进入公办学校上学,既提高市未来的劳动力素质,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要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技术创新上多作贡献

市要发挥省会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集中的优势,一方面切实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着力突破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传统产业改造的关键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成为全省的科技创新中心,争取成为我国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另一方面,要为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向各市(州、地)延伸,提高全省的教育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全省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

三、坚决放权、合理让利、搞好服务,全力支持市加快发展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中心城市的竞争。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是大势所趋。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省区研究制定了支持省会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收到了明显成效。我们也应下这样的决心,省直机关和市一起采取切实措施,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大力支持市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关于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确保把支持市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第一,要坚决放权,给予市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自

对于项目投资建设、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价格管理、资质认定、证照办理、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属省级权限范围内的,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外,一律下放给市。对确需省里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提高办事效率,限时办理;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批。

第二,要合理让利,增强市资源调配能力

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的意见,在财政税收管理权限及分配、土地供应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对市给予了支持,省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给政策比给资金更重要,市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重点把政策用足、用活,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第三,要搞好服务,为市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6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持续推进绿色腹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照分解任务,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注入力度,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项目推动引导,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推荐申报福建元隆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富含膳食纤维仿生素肉脯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推荐“武夷山茶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全市共推荐上报各类省计划项目72项,被省科技厅立项的农业科技项目24项,争取经费169万元,邵武市拿口镇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镇及省科技厅“一镇一品”试点乡镇。邵武、建瓯等三个县(市、区)“一县一业”科技重大专项试点县项目完成项目的结题与考核验收工作,“竹类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示范”、“杂交鹅掌揪优良家系与无性系苗木产业化”、“樟属天然香料产品加工产业化”等课题的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由龙头型企业科力种业有限公司承担的“高效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特优009、Ⅱ优183中试与示范”等项目,促进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推进成果转化,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通过持续推进闽北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借助“6.18”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开展校地科技合作等各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上半年,全市共推广科技成果162项,开发新产品128项,一批高新技术、农业现代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不同杉木优良品种测定及丰产培育技术”、“山茶油、茶皂素及茶粕综合利用新技术”、“肉制品超高压杀菌技术”、“利用芝麻的植物化感作用防治茶园杂草技术”、“CO2超临界萃取玳玳花(叶)精油技术”、“白鹅种鹅繁育及加工技术”等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继建瓯市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县)之后,今年又推荐武夷山市并顺利通过省厅的审批与上报;突出抓好建阳市承担的UNDP项目(联合国开发署、国家科技部科技扶贫开发)的实施,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5个、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3个、示范户20户。为参加“6•18”企业科技项目查新35项,对接成果14项,技术需求对接10项。

三、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生产发展提供支持

我局进一步加大闽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提供数据库检索、病虫害防治、专家辅助诊断、电子答疑等农业信息化应用服务;新增远程科技视频培训点41个,其中硬件终端9个,软件终端32个;举办远程视频科技培训6期,培训人数3000多人次,延平区西芹镇村村通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通过继续组织实施“闽北星火特色产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已培训师资650人,培训农民工6万人次,发放星火科技培训实用教材200套,分发光盘给全市星火技术学校和相关示范点50张;突出抓好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点建设工作,全市省级7个科技特派员示范点已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人数3370人次,分发生产技术资料5630多份;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与互动联动村的挂点工作,扶持浦城县临江镇建立了远程科技视频培训系统,开展科技培训4期,实施“黄桃罐头加工品种示范基地建设”等省级科技项目2项,在该镇高坑、余元、寨下等村建立黄桃基地300亩,解决龙头企业“绿之星”的生产原料;配合市委组织部,抓好邵武市新丰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调研重点发展项目,并且在项目、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实际支持,安排南平市农科所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该村,赠送水稻、西爪新品种并指导生产;在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农技培训班180期,培训5000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涉及10个县、80个乡镇、500个村,参加活动的农民总人数11000人次;送农村科普图书16800册,科普挂图100套,科技录像片20部,科普光盘70套,科技资料37500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科技的支持作用正在日益发挥,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市农业科技项目雷同,难以呈现特色优势;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力度还需要加强。

四、2007年下半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工作思路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落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在加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为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持续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在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作用,突出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专利产业化,积极跟踪落实已经上报推荐的各类重要专项农业科技项目的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