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1)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初中是学生系统化学习历史的起始阶段,由于历史知识繁杂化,很多学生都畏惧学习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初中生已有学习能力为切入点,系统整理课本知识,主次要分明,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优化教学方法,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质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概述
在教学任务中,教学重点是必须完成的最基本内容,教师要以学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为切入点,合理设置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链,准确而全面地记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心理特征等,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重点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历史知识内容零散、繁杂。以“”为例,在学习该章节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但在章节内容中,还会提到很多相关的小事件,极易误导学生,不清楚该章节内容重点、难点所在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有侧重地去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能使他们拥有一条清晰的学习线索,更好地把握章节重点、难点知识,优化重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教学重点的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强调历史课程的“课程性”,注重学生历史技能的获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是以三维角度为切入点,明确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获取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成长。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学目标也得到应有地拓展与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而这些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但合理处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确定。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在筛选之后,仍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上教学内容繁重,教学课时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重点与非重点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文作者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基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予以了探讨。
在新课标背景下,三国鼎立是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是该章节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教学重点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这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一贯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为其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尽管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把握章节教学重点。由于很多初中生都对三国鼎立知识特别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即全方位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引导学生掌握借助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合理化的PPT课件,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地导出新课题,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变“活”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积极、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各方面特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共同解决新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设计形象而科学的图示,客观地展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说明原因。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出示的图片大都是这两种类型。即以变形的“人”字为基点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三个小圆圈为媒介,构建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下面是相关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以图1为例,它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想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脑海中便浮现出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张飞。在小组相互讨论后,觉得三国鼎立的形成处于人才辈出的年代,以“人”为切入点,支撑当时的天下,而“人”字形状正好可以把天下一分为三,即魏、蜀、吴三个政权。在此基础上,标出当时对三国鼎立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战役,每个政权的建立者、都城等。以图2为例,它也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和图1不同的是,是借助三个圆圈来表示当时的魏、吴、蜀三方政权。该组学生解释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当下一些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边界处于待定之中。而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一个动荡的年代,肯定存在边界问题。综合考虑,设计出一幅三圆有交集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客观地折射这个动荡的年代。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同的圆圈中标出当时发生的著名战役,政权建立者等,一目了然。
在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学生需要充分想象,优化利用已学的知识点,结合该章节相关内容,绘制形象而合理的图示,更好地表述历史问题,更加深入理解该章节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随之,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历史乃至其它学科学习中,把繁杂、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其更加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主动学习。他们也能在繁杂的历史章节内容中找寻到其中的主线,并以此为导线,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填充非重点知识,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核心位置。教师要综合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注重历史课本知识重点的归纳、总结,以知识链的形式传递给班级学生,并借助导学式等教学方法,把“死”的课本知识变“活”,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以重点知识为线索,逐渐填充非重点知识,健全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以此,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技能,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使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真正走上素质教育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薛广富.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3(27)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3
关键词 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故事》、《》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做法
从2001年开始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到2005年,全国几乎所有小学、初中以及部分省市的高中都执行了新的课程标准,使用了新的教材。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肩负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将是最终决定新课程实施和实现新课程价值追求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就历史学科来讲,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理的探索》的相关内容,改变了旧大纲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弊端,将原来的三个单元的内容构建成一个新的学习主题,即二十六、社会主义改造、二十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二十八、“”的十年,整合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难、繁、偏、旧”现象的特点。旧大纲对“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只作为阅读内容,不要求掌握。而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识记层次的要求。体现出新课标更加人性化,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新课标增加了知道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师只有吃透新课程标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的搞好课堂教学。
二、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要精当,从大处着眼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篇幅短了,内容少了,而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而初中生还没有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绩,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但一定要精当,从大处着眼。我的做法是:
(1)联系时事热点,再回归历史,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学习《》时,可联系,说明维护祖国统一已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但不要牵涉过多,会削弱本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2)利用乡土文化。例如,在学习《》时讲到时,我告诉学生就是本地乐亭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新鲜感,从而不觉得历史太遥远,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再如,在学习《》这一节课时,可谈到当前的中日关系情况,一方面让他们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单薄的知识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对于时事的关注,并通过事实,树立爱国热情以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和拓展一些适当的知识和材料,既不偏离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45分钟内,教学进程的主线要突出,环节过程逻辑性强,注意线索联系。例如中国近代史主要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掌握被侵略的情况,特别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进行的抗争包括:、、、、、。有了这两条鲜明的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够抓住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小字的补充内容、注解、图片、课后练习,什么时候浏览,什么时候做,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清各环节之间或包含或并立或因果或递进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在讲解时,不要把系统的知识截肢,而应该教学环节形成递进,达到学习内容过渡流畅。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
吃透课程标准,围绕重点、难点,用激情的语言、积极的态度,用合理的课堂结构,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严肃、紧张、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境况。
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必将为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新课程标准,必将成为灿烂春天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价值;教学反思;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0-01
俗话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了了解当前现实社会发展的“大道”,就必须要对蕴含着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进行深入解读。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时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升华自身的人文精神,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因此,对于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授课观念,提升人文素养
在新课标下,学生是一切课堂授课等教学活动的主体,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围绕学生来进行。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历史教师必须要切实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人文素质培育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部分历史教师依旧采用那些已经过时的传统“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等授课方式来开展授课,以至于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自身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实际的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授课观念,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同时教师需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以促使学生积极分析和理解他们身边所存在的各种人文现象,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隋炀帝”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时候,部分历史教师按照教材中有关的内容,重点为学生讲解隋炀帝统一国家经济以及开凿大运河对我国南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生在学完后也大都非常赞同隋炀帝,甚至会有学生片面崇拜隋炀帝。此时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隋炀帝的生平,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隋炀帝的种种功绩,也需要将隋炀帝的各种暴行告诉学生,如开凿大运河的起因实际上是为了方便他到江南享乐等。如此一来,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隋炀帝等历史人物,并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教材内容,凸显人文内涵
长期以来,“以人为本”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其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人”始终是各个学派或者思想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想要全力去凸显的历史内容。在当前的历史授课过程中,教师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所颁布的历史教材来进行授课。为了充分凸显人文内涵,教师必须要深挖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例如,“中国近代史”这部分历史知识重点讲解了中国在面临众多列强瓜分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一系列反抗斗争以及和等重大战争的胜利。这些历史内容均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坚强以及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面对列强的入侵,为了救亡图存而奋起抵抗,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国家,这就是当前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通过这些历史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强烈的爱国之情,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授课方式,弘扬人文精神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授课所用的方式是提升授课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其合理性和适用性直接关乎授课的质量。所以,为了进一步弘扬历史人文精神,历史教师必须要创新授课方式,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无论何种授课方式,历史教师都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丰富的授课材料,并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授课情境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进一步凸显人文精神,就必须要做好师生关系的协调工作。比如,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并要重点凸显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以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条件。“研讨法”“鼓励法”“调查法”和“参观法”等方法均是一些新型的授课方式,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针对“参观法”而言,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我国各地的历史名胜古迹去实地考察和参观,如孔子的故居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和理解人文精神,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灌输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历史教师将人文教育观念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且要创新授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强化自身对于相关历史内容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