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1
【关键字】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通常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施主要包括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封闭楼梯间、避难层(间)等场所设置的防烟设施,地下室、内走道、中庭、无窗或设有固定窗房间等部位设置的排烟设施,防烟分区之间的挡烟垂壁等。防排烟设施是高层民用建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缺少的消防安全设施,但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防排烟设施的结构、作用、性能缺乏了解,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透彻,往往导致在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目的
自然排烟是一种经济、简单、易操作、维护管理方便的排烟方式,但由于部分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往往导致工程完工后,自然排烟设施不具备排烟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排烟窗的设置位置不当。从自然排烟效果考虑,排烟窗应尽量靠近墙的上部设置,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自然排烟窗不是设置在墙的上部,而是下部,距顶板、吊顶的距离较大,不利于自然排烟。
二是自然排烟窗的开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采用自然排烟部位的开窗面积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部分设计人员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认真计算,或将固定窗的面积计算在排烟窗面积之内,导致部分工程排烟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直接影响排烟效果。
三是自然排烟窗的结构形式不合理。有的把排烟窗做成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有的将窗的上部做成固定窗,把可开启的排烟窗设在窗的下部,严重影响排烟功能。
四是安装高度较高的排烟窗缺少便于开启的操作机构。按规范要求,排烟窗应有便于开启的装置,但有些安装高度较高,开启困难的排烟窗均未安装开启操作装置,不利火灾情况下排烟窗的开启。
2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所要求的余压值难以形成,机械排烟设施的排烟效果不明显
送风口、排烟口风量、余压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现象在工程中比较普遍,有的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甚至接近于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机选型不当。按规范要求,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当计算值和规范规定的值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有的设计直接按规范给定的值确定,往往导致选用的风机风量、风压偏小,不能满足要求;有的设计采用通风与机械排烟合用系统,但施工中未按设计要求选用双速风机;有的建设单位不按设计的风机型号订货,购买功率规格较小的风机,导致风机风量严重不足。
2.2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设施重复设置。对于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按《高规》要求,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有的工程在上述部位同时又采用了自然排烟,导致火灾情况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窗同时开启时,防烟楼梯间难以形成正压,达不到防烟效果。
2.3 合用正压送风系统未设计压差调节装置。按规范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目前很多设计的合用正压送风系统没有设计压差调节装置,无法形成楼梯间的余压值高于前室。
2.4 防烟分区不按规范要求设置挡烟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尤其是大型商场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在吊顶下设置挡烟垂壁,有的地下室虽然采用建筑的梁作挡烟设施,但排烟系统的排烟口未按规范要求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而是设在梁的下面。
2.5 送风口设置不符合要求。有的竖向防排烟系统的送风口采用固定百叶窗式常开风口,风口规格尺寸基本一致,造成各层送风口的风量风速严重不平衡,离风机较远的送风口的风量不足,甚至末端的送风口的风速、风量接近于零。
2.6 风管竖井施工质量差,漏风严重。有相当多的工程因通风竖井不抹灰、管道连接不严实,常闭风口关闭不严密,漏风十分严重,导致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风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取消了竖井连接吊顶风口的风管,利用吊顶闷顶空间代替风管,也往往造成风管风口风速接近于零。
3 防排烟风机的配电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是风机的供配电达不到高层民用建筑负荷级别要求。有的供电线路不是接自消防电源,而是接至楼层照明配电箱,有的设计采用单回路配电线路,有的设计未设末端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均达不到一、二级供电负荷要求的专用双回路,设末端自动切换装置的规定。
二是明敷配电线路的安装不符合要求。有的防排烟风机的配电线路穿PVC塑料管,有的穿金属管未涂刷防火涂料,不符合穿管的防火性能要求。
4 应设机械防排烟设施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
4.1 带裙房的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正压送风系统。
4.2 超过20米无自然排烟的内走道,有的设计人员因与其相连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有自然排烟,认为其具备自然排烟的条件,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5 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消防监督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建筑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中的监督管理:
5.1 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各地消防部门一般对消防报警与电气、固定(自动)灭火设施专业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培训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人员。
5.2 应落实防排烟设施的施工由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承担的制度。防排烟设施是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其施工应由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承担,但目前很多项目的防排烟设施施工均是由空调专业施工单位负责安装。
5.3 消防监督部门的建审人员在施工图审查时,应重视对防排烟设施设计的审查,应重点对自然排烟窗的设置、开窗面积,机械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部位、风机选型、送风口排烟口的设置、防烟分区等进行审查,同时在施工中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的监督管理,将防排烟设施列为施工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2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3
关键词:初高中; 文言文; 衔接;
现状: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一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重要方面。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且教学要求也较低;加之课时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文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加上课时紧张,学生常常很不适应。更严重的是,由于在文言文学习上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原因:课程的阶段性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
新课程要求具有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课标没有具体说明“必要的语法”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教材中也只附录了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和常用关联词语的简表,必然导致初中语法教学的难以保障和落实。“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虽或多或少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尺度不统一。而高中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就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困难重重。
措施:“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新旧联系。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2、语法知识补充。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中可在高中起始阶段介绍词的分类、短语的辨识、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等,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
3、学习方法指导。
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翻查辞典,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来猜读、推断、反复求证、推敲句子大意,力求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翻译时要直译,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
其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用符号做书间笔记,重点鲜明,有利于分项积累,巩固重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其三,帮助学生找规律。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分析
我国古代典籍记录形式是文言文,虽然在“”以后开始普及白话文,但传承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原则,因而各类教学大纲还要去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比重逐步较大,因而在现代教育中,让学生读懂和理解文言文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目标。
1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常见的问题
1.1注释术语使用不当,导致注释混淆:在探究注释不当问题时,需要介绍何为语义注释,其实语义注释严格上说是表述或者现实文言文词的概况义的句子或者局面含义注释,体现方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形式。语义注释相对应的是文意注释,主要涉及范围是陈述词句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内在含义,主要是客观语义包含主观内容。
1.2注释缺乏准确性
1.2.1需要详细的地方注释趋向简单:部分注释的简单,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产生误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与项羽曰:沛公欲亡于关中”在课文下面有着明确的注释左司马,官名。但是很多高中学生都质疑过左司马是什么级别的官级,后来学习中才逐步了解,其实左司马不是一般程度的官级,是掌管整个军中事物、执行军法、参与作战计划的一个重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级别,所以是具有极高地位的官级,处于这样重要位置人员成为内奸,刘邦回去后才会马上诛杀曹无伤。如果课文在注释时能够详细的讲明情况,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习细节,更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主旨。
1.2.2无需注释的地方详细注释:在课文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注释在文章中有过介绍,其实在后面就无需仔细说明。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课文下面明确写明之,到的意思。其实学生对这个“之”字很了解,由于在初一时学生就接触过这个字,并且这是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汇,因而这类的注释就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并且重复学习也不利于培养学的自学能力。
1.3注释详略不当:注释缺失准确性是注释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注释过程中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因素,不但需要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更好结合实际情况,从上下文、具体语境角度考虑问题,目的是让文言文注释能够接近于文章本义。从常识角度考虑,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由于白色是不能倒影景物颜色,因而也就不存在倒影各类景物的。其实详细解释应该是白色的急流回旋清波,在碧绿潭水内倒映各类景物的影子。还有在《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这句话,课文注释则写着皇上要大征兵。其实在我国古代可汗是鲜卑和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域的最高统领,中原地域才称为黄帝,两者的地位相差不多,但是称谓还是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其实严格上说汗是小的部落首领,有时候要听从于黄帝号令,比如清朝的准格尔葛尔丹可汗,就是臣属于大清朝,要每年向大清朝朝贡;鲜卑在游牧民族时也是用“汗”作为部落首领的称谓,但是在入住中原以后,却也改成“皇帝”,所以严格意义上黄帝与大汗不能等同。
2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产生之因
2.1教材编者意见不统一:为教材做编著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编著教材不但需要有较深的文字功底,更需要具有较广的知识层面,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方方面面的知识,另外更要对训诂学、音韵学有深刻体会,最重要的一点需要遵循教材编著原则,一个注释是否能够完善与编著者的个人知识储备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编著者对古今字、通假字和同源字概念不是很清晰,那么就会造成注释术语使用混乱的状况。但是严格的区分这三方面,不是依靠查阅资料或者基础文字功底就能做到,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并且熟悉各类典籍和不同版本的释义,对比筛选中找到最合适的版本,不但需要贴近古义,更要便于学生理解,因而如何筛选、如果取舍是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文言文编著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另外编著者也要有个人智慧。因而做好教材文言文注释是一项较为繁琐和细致的学问,需要编著者学问广而且深。另外教材选文注释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选择的文章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详细筛选出来的,因而注释要结合这两方面,形成课程互动依据,并且准确解读课文。但是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阐述不是十分统一,并且对于文言文注释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多注释,辅助学理解。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点到为止,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意见多少会出现不一致。
2.2未考虑教学实际:文言文注释方面难易、繁简等都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还有教师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文言文教学过程和注释过程需要详细探究教学实际需求,在探究中不能割裂探究需求,考虑学生的发展,在探究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教材注释也编写规则要有紧密联系。其实注释主要是要写给教师或者学生看,若注释开展时不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需求,那么注释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当注不注的情况。很多学者的观点是文言文注释不易太详尽,如果注释详尽,把文言文翻译都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自己探究方面就会减弱,平时学习中更依赖注释,不益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结束语
文言文注释研究方面,需要做到态度严谨,编制时要做到精益求精,教学中遵循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不能不懂装懂,最终误人子弟。另外相关的编撰部门要在编撰时多听取中学语文教师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积极探究我国灿烂文化发展史。
作者:熊壮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银三角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志磊,包偎丽.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校对及商榷[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2):35-36.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5
1.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背诵自选课内文言文,其他学生当堂提问,时间限制为五到十分钟,提问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文学常识等。
2.学生定期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写到黑板上,标明期数,知 识出处,供大家随看随记,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参考资料,总结课内字词句;每组承包具体课文,量化及细化课文所含知识,并派代表上台讲授内容,本组其他人负责补充。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最后将总结好的资料复印,实现资源共享。
4.精x《二十四史》中篇幅短,故事性强,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且与课文有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①溺爱《刘义恭传》――《触龙说赵太后》
直谏《刘行本传》――《谏太宗十思疏》
②将“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中的“以”与课内文言文联系: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老臣窃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5.“一言以蔽之”
以精练文字概括课内文言文主旨:
如:《过秦论》――仁义
《种树郭橐驼传》――致其性
《触龙说赵太后》――爱
《五人墓碑记》――义
《劝学》――专一(积累,自省)
6.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课文,将文言文的主题复习与作文复习有机结合,实现文言文的重新整合。
如,人才:《劝学》《游褒禅山记》《师说》
生命:《兰亭集序》《赤壁赋》《将进酒》《短歌行》
反腐倡廉:《谏太宗十思疏》《过秦论》
7.总结历年高考文言文中考到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出现频率,如“于”“以”“之”“而”出现次数最多,实词共考了71个。
心得:(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紧扣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相互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实现了课外文言文的辅助作用;用“字”将课内外文言文连接起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做到“文”与“言”的结合。
(4)探索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熟悉近年常考及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困惑及反思
1.如何更好地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好为人师”的乐趣。
2.如何更大程度地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3.从学情入手,探索最适合学生的反馈形式。
五、文言文语境的创设课题小结
古代诗文的阅读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古诗文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所以,平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
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在师生对话方面,即表现为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这种对话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转变。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平等的。二是转换角色,从权威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长期的串讲法造成了语文教师的权威意识和话语霸权,也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蹲下来”与学生真诚对话,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学习的需要,毫不顾忌地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和学习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传统文言文的学习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高中阶段新文言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6
关键词: 普通班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我校是生源较差的学校,本来学生的素质就不好,加上学校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还分出了3个重点班,如此普通班学生的素质就可想而知了。就文言文知识而言,他们基本不懂文言特殊句式,不知道词类活用,文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面对这样的学生,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要求在选修课程教学中达到“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的目标。
文言文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占了30多分,除作文外,占了约三分之一的比例。最重要的是,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文言文基础较差的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势在必行。下面我就谈谈多年来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学习难度大,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是没办法学好的。但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自然也就能把它学好。
1.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可从教师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着手。老师首先必须充满激情,以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还可以运用幽默手段,适当开开玩笑,活跃课堂氛围。其次,老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联系一些相关的有趣的内容来解说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点。如在讲到《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这一意动用法时,我另写了一个句子让学生来辨析:“当世之人,或侣书籍而友知识,或侣麻将而友扑克。”学生都很有兴致地把它准确翻译出来;讲到“客有吹洞箫者”这一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时,我“生有梦周公者”,“男生有玉树临风者”让学生翻译。学生马上就兴奋起来了,都能准确说出这两个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学生自然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文言文知识。
2.给文言文穿上生动有趣的外衣。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所选的课文只不过是例子。就文言文而言,教材所选的篇目也只是例子而已。鉴于有些选文比较枯燥,在教学中老师要懂得取舍,对那些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思想积极的文章,必须认真研读,然后对学生作出生动的解读;对一些内容枯燥的文章,要大胆舍弃,并选择一些生动有趣而又包含有比较多常用文言知识点的文言短文故事给学生阅读,如《郑人买履》、《程门立雪》、《三人成虎》、《杯弓蛇影》、《毛遂自荐》等趣味成语故事,以及《歧路亡羊》、《曾子杀彘》、《杨布打狗》、《屠中吐辞婚》、《孙膑减灶之疑》、《抽刀相啖》等趣味故事。另外,老师还可以将一些文言知识点用简单有趣的故事包装起来给学生练习。如:将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融入以下这段简单而又有趣的故事中: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曰:“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这样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感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动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文言文基础的实际,先降低学习要求,提出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我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文言基础知识小测验。这些小测验因为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对,对此我从不吝惜赞美之词。事实上,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正是由这些基础知识积累起来的,因此,我对学生们的赞美都是发自肺腑的。正是这些发自肺腑的赞美,强化了学生们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使他们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很注重跟学生进行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我根据学生的文言基础实际情况提问他们相应难度的问题。这些提问,绝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回答正确,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指导学生积累
1.根据词语本义,高效积累词汇。
从文言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关系出发,教会学生事半功倍地积累文言词汇。大多数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的本义与其比喻义或引申义之间都有着有趣的联系,如“兵”字,其本义是“兵器”;因为兵器是用来作战的,所以又引申为“伤害,杀伤”;因为兵器是给士兵用的,所以又引申为“士兵,军队”;因为士兵是用来打仗的,所以又引申为“军事,战争”;因为打仗需要谋略,所以又引申为“兵法,谋略”。有时,我还通过该字的甲骨文或篆书的写法,并结合造字法,给学生解说这些字的多种意思的来历。如“本”字,篆书的写法是,是指事字,指树木下面的部分,本义是指“草木的根”,引申义为“指人或动物器官的根基部位”;因为根基很重要,又引申为“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因为根基往往是事物的源头,又引申为“根源,来源,根本原因”及“本着,按照,根据”、“底本,版本”等意思。运用这些手段,能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2.分类归纳词汇,系统掌握知识。
鉴于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我将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归纳给学生。如常见的官名官府名:宰相、三司、太尉、知州、尚书、主簿、郎中、左右拾遗、巡抚、总督、知县、侍郎侍中、太史、太守、翰林学士、员外郎、丞相、御史大夫、校尉、国子监、中书省等;常见的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语,如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等;表官职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常见的跟俸禄有关的词语“俸、禄、秩、饷”;表主管的词语“知、典、主”;表社会状态的词语“治、乱、兴、盛、衰”;表少数民族的词语“蛮、夷、戎、狄”;表人物地位词语“贵、贱、卑、官绅、豪”;表人物个性的词语“埂、鲠、耿、厚、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阿谀、献媚、谄谗、谲”,等等。通过这些词汇的分类归纳,学生能较好地扫清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3.指导学生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文言语感的培养,而文言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对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积累是很重要的。可背诵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一大难点。怎样让学生不畏惧背诵,甚至乐于背诵呢?内容的选择很重要。除了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经典名篇外,我还选择一些包含有较多文言知识点的有趣短文给学生背诵,如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或者文言笑话,或者有趣的成语故事。因为这些文段生动有趣,所以学生都乐意去背,背诵的效果往往比较好。同时,我也根据不同的文段,指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或句式特点来背诵,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