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特点分析

在当前的信息化浪潮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比较重视信息化,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而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相对贫瘠,甚至停留在“上网、打字”阶段。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信息化需求和过程还是有着许多的共同点。(本文多次引用《计算机世界》的《2011~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报告》中的内容,后面简称《报告》)。

1 对IT产品的性能往往不敏感,而对价格极度敏感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多数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建设,因此用于IT上的投资往往比较少,企业决策者更倾向于“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采购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价格,其次才是服务、性能等其它因素。

《报告》中指出:“有一半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信息化规划,有规划的也倾向于做1~2年的短期规划,有3年以上规划的企业较少。”这就造成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对短视。对于决策者来说,只要这个产品能满足我现在的需要,能提升当前最关键的业务就足够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会被投入到生产销售等“主业”上。

同时,中小企业人员一般较少,业务量也相当较少,所以对于IT产品的性能也非常不敏感。一方面,操作人员少、业务量少、数据量小本身就对IT产品性能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对于管理者,只要操作人员能在规定的时间拿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完成相关的业务就足够了,额外的性能提升一定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性能的提升一般并不能直接减少人员的薪资支出,或减少的支出相当有限。

所以,在IT产品的采购上,中小企业非常关注“性价比”,一般仅会采购刚刚能满足现在、最多2年内业务发展需要的设备和软件,而不会从长远规划出发,提前进行配置。

2 对技术先进性不敏感,只要能实现企业的目标,但对稳定性要求较高

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大多数人对IT技术了解不多,而且由于企业规模所限,也很难有专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信息建设时,更多的是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参考兄弟单位已有的信息化程度,以能满足最基本要求为原则。而对于IT产品的技术是否先进并不关注。

例如,对于两套财务软件,一套采用较先进的java技术,界面漂亮,功能完善。而另一套,能实现前者的大部分功能,但采用了落后的foxpro数据库,界面较为一般,但价格相差不少。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家产品的都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管理者并不会介意软件采用的技术是否落后,因为在他看来,两套软件都能满足需要,当然选择价格低的。

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对于多年前采购的软件产品,虽然现在已经有更好,更先进的升级版本,在界面优化、数据安全性、功能等已经大大增强,但因为过去的版本一直可以正常运行,也可以满足目前企业的业务运行,所以企业并不会因为有更新更好的升级版本而为其买单,往往会一直使用“够用”的老版本软件。

3 IT产品售后与维护的便利性相当关键,要求产品具有良好的易操作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每一个雇员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聘请专业的IT人才。IT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常常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来进行信息化管理。所以IT产品一但出现故障,哪怕是很小的故障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过程。

因此,无论是新购产品或已购产品,管理者一定会关注产品是不是易于维护,是否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非常关注于产品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方便员工学习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与单纯追求低价不同,企业往往愿意花费额外相对不高的资金,来换取所购买产品快速便捷的服务。

4 基础建设为主,高端应用较少,没有专业人员,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有心无力

根据《报告》显示,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以硬件购置为主,发展简单单一的软件应用,以满足企业某一业务信息化为目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综合全面的信息化应用还未能提上企业规划,例如ERP,PDM等。

这一方面是源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较低,连最基本的企业网络都没建立起来,错综复杂的业务信息化无从谈起。《报告》中发现,50.5%的企业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以采购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以及建设基本的企业网络为主。

另一方面,少数已完成基础建设的企业,也很难进行更高一层次的综合性信息化应用。其中一方面是资金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是IT专业人才的匮乏。企业没有专业IT人才,不能根据企业现状进行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复杂的IT应用有着天生的恐惧,害怕企业无法掌握这些应用而导致企业管理上的混乱。而IT公司却因为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很难真正评估得到企业的真实需要,并且企业缺乏IT专业人才也往往会提高复杂软件项目的实施难度。

例如ERP,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并不是没有这笔资金,而是对于这些项目,没有人能真正掌握全局,业务流程的不清晰或不真实,实施过程中培训的不到位,对软件及管理认知的偏差,都是造成ERP失败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企业决策者很难真正下定决心去实施ERP,只能一点点的去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无法真正全盘进行信息化改变。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加强与IT专业公司的合作,逐步推进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而IT公司也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最满足企业需要的软硬件产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2011~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报告》.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实施

一、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根据河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抽样调查,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而在广州,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福建省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可以看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化建设悄然地改变着省内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运营模式。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使企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规范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在企业与外界之间,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以此拓宽交流范围,缩短交流的时间、丰富交流方式,可协助维护企业与社会之间良好的关系。因此,企业信息化是根治中小企业顽症的一剂良药,通过企业信息化的改造,能迅速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可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大量资金,运行系统的维护管理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在大型企业或许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中小企业来说,恰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二、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自身会计信息化条件的正确评估

河北省中小企业普遍对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自身信息化的基础缺乏正确的评价。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矛盾点完全不同。自身问题的发现决定着会计信息化目标的确定,进而决定会计信息化实施是否成功。由于会计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缺乏,导致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甚至对是否实施信息化持观望态度,不了解管理上哪些问题正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网络系统风险控制体系亟待建立

会计信息化从初始应用到阶段式推广及至全面发展,从简单的会计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财务软件系统,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单机操作到资源高度共享的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在河北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恰恰是因为网络系统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网络固有的安全隐患暴露出来,比如硬件选配不当、传输媒介不安全、计算机病毒的侵蚀等等,给信息系统带来极大的威胁。调查发现,全省约30%的中小企业为了规避网络风险不愿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三)会计网络化缺乏系统性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管理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面向管理的。然而目前企业只能应用财务软件中的会计核算功能,而没有将其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软件只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而不能与深层的管理目标及管理思想相融合是无法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53%的中小企业软件开发没有从企业的客观需要出发,与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思想不融合,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四)对于硬件的认识有偏差

河北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但不少企业盲目地追求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程度,以硬件的高档配置显示会计电算化的深入程度,盲目追求硬件的超前性,导致硬件购置、布局严重地不符合企业规模,没有以成本效益原则和业务性质及管理目标为依据,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这种现象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普遍。

(五)对ERP认识有偏差

像对待office等软件一样,很多中小企业把ERP完全等同于一套普通的办公软件系统,没有意识到ERP更是一个有力的管理工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许多企业将ERP项目预算的90%都花在购买功能齐全的ERP软件系统上,而忽视了对人员的培训和系统流程的调整。经过对河北省部分中小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发现,很多使用了ERP的部门负责人认为ERP的功能仅仅停留在库存、物流、会计等层次的管理上。

(六)软件功能单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

1.会计信息系统孤立于其他系统之外

目前财务软件之间兼容性不强,产生大量应用问题。在同一行业内部,由于软件开发没有从行业的整体角度出发,采用统一的或者是标准的数据接口和使用方法,导致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匹配。在同一部门中,由于购买者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单位信息管理的高度出发,结果导致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信息的中断,其他部门不能通过网络有效地共享财务部门的信息,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要求。

2.简单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业务,会计流程难以满足管理多层次的需要

调查中发现,全省很多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仅仅利用了其中的财务核算功能,简单地把手工会计业务利用计算机去完成了,而没有利用信息化系统中更强大的管理功能。即当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时,只是该经济业务的历史记录资料被送到财会部门,这样就造成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组织经济业务的子集,却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问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账表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多层次、多视角探究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

(七)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标准不一,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站普及率已较高,中小企业的网络接入基本进入宽带时代;90%以上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60%的企业的计算机已全部联网;90%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ADSL等宽带接入互联网。但是,这样的指标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吗?

三、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信息化指标评价是会计信息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评价会计信息化指标,对于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化水平,引导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这里选定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指标

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包括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例会、计划和总结项目的多少;投资预算比例和维护经费预算等几个方面。

2.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基础设施建设指信息化使用平台的建设,如投资预算的实际使用率;计算机联网率;人均计算机数量;系统软件综合水平等方面。

3.应用实绩指标

应用实绩指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会计信息化目标与企业的整个战略规划一致程度;会计信息化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会计信息化能否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会计信息化的计划控制效果等。

4.人员素质指标

人员素质指企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包括大学毕业生的比重;信息化技能普及率;信息化知识更新情况;信息化故障排除率等方面。

5.信息安全指标

信息安全指标指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所处环境的安全程度,包括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设施水平;数据备份频率等方面。

以上指标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标志,但是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信息化所处的环境建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不必局限于此。评价指标设定以后,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具体思路不在此赘述。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1.业务处理集成化

河北省中小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化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某单一部门,即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

2.适度的系统开放和资源共享

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方式上。网络系统可以及时披露国内或国外有关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外部的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关心的综合会计信息,使用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对所获得的明细信息进一步加工,生成自己所需的财务会计综合信息。但是,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能力相对较低,应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放系统和资源共享。

3.利用SAAS实现会计网络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利用SAAS模式实现会计网络化为国外的中小企业所热衷。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在线服务)的简称,是在21世纪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SAAS具有低建设成本、低维护成本、低应用门槛、低投入风险等四大基本特点。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该模式无疑是最合适的。

(三)会计信息化风险管理策略

1.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策略

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网络环境,根据网络的特点,控制范围应由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转变为财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控制方式应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种。一般控制是指对整个数据处理活动的总体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操作和文档资料、安全等环节进行综合控制。中小企业因其规模较小、一般不采用自行开发系统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化,所以一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上。应用控制则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通讯、处理和输出环节所采用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2.会计信息安全策略

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的措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有效安全技术,网络财务软件应采用两层加密技术。为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机密信息和非授权用户越权操作数据,在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两层加密。第一层加密采用标准SSL协议,该协议能够有效地防破译、防篡改、防重发;第二层加密采用私有的加密协议,该协议不公开,并且有非常高的加密强度。二是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措施。企业应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和实施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日志制度等。

3.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为保护企业网络系统的安全,首要的措施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个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对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等情况,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其次,在网络系统应积极采用反病毒技术。在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后,及时做好备份工作。备份是防止网络财务系统意外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硬件备份、系统备份、财务软件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四个层次。

(四)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治宇.浅谈美国XBRL概念应用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6):338-339.

[2] 王凡林.信息化环境下和谐人机会计模式初探[J].会计之友,2008(6):61-62.

[3] 李芳.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J].决策信息,2008(4):54.

[4] 曾静.会计信息化的特点与影响[J].经济师,2008(8):152.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3

关键词: ERP系统;中小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089-01

如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明显体现了两个特点:信息化与全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发程度的加大,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优秀企业的竞争,如何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则成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及工业化的必然选择[1]。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从ERP系统来考虑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探析如何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ERP系统显得尤为关键。

1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概况

自90年代起,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推动我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动力,在工业的新增产值中中小企业的贡献占了76.7%,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据统计,在我国工业就业的人员中,中小企业就占了73%[2]。此外,从现有的经济活动不难看出,中小企业有着许多成功的创新案例,其水平也不逊色于大型企业。在关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身上所具有的痼疾,如生产率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管理松散等,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供自身竞争力。

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ERP系统作为全面的资源管理系统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手段。而在实践中,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与应用ERP系统的不多,成功的更是少。有悲观者认为ERP实施的成功率为零,乐观者则认为成功率在10%左右。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ERP系统的采用和实施需要大量的费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对它们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采用是的国外厂商供应的ERP系统,尽管它们对于中国企业的特点也经过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因国外的功能系统十分完善,而国内中小企业因尚未成熟,许多功能都无法使用,造成浪费,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构建出适合本土中小企业成长的ERP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

2 中小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应用特点

为提高效率,达到系统实施的目的,中小企业在采用与实施ERP系统时需要按照自身特点和实施规范来进行。对于中小企业所采用的ERP系统实施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需根据ERP整体规范来实施。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大企业比拟,管理的层级和流程也相对简单,但其所涉及的业务类信息,与大企业相同,具有生产、库存等,因此,不能逃离ERP整体的实施规范。

其次,重要性不同。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则将ERP视作自身发展的生命线,而不仅仅是提高企业效率的一手段,这也注定国内中小企业在实施所借鉴的对象上和大企业不同。

第三,由于资金的局限,中小企业需要实施的ERP可短期出成效,因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资金上它们都耗不起。

最后,是对于供应商的要求。鉴于中小企业硬件基础差、员工技术水平有限、IT类人才缺乏、投入较少等特点,要求其所实施的ERP系统具有易操作性,容易理解,便于学习,应用深度较浅,且供应商还需要强大的售后服务能力,包括系统应用的培训、咨询,对于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的正确判断和应对企业变动进行系统调整等服务能力。

3 中小企业ERP系统的实施过程分析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不足,尤其在ERP系统应用实施上效率仍很低,所以十分有必要根据中小企业实施ERP系统的要求、特点规划并实施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ERP系统。所谓ERP系统实施就是将实施该系统前的相关企业文化、业务、软件系统等纳入新的系统中,该过程不仅涉及到ERP的思想、服务、软件系统,也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正确实施的过程。对于中小企业实施ERP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即整体规划阶段与实施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规划准备、现状的调查评估、需求调查分析、整体实施设计以及分步实施的规划;第二个阶段则包括实施前准备、业务过程的规划、系统选型、系统的培训、系统配置数据的准备、系统切换、系统运行以及项目验收等步骤[3]。

ERP系统规划阶段。中小企业要实施与经营业务相匹配的ERP系统,合理的规划是其实施的第一步,它关系到接下来实施的效率与效果。该阶段需要以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为出发点,依据企业经营现状,同时根据行业动态、同行ERP实施的实际情况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对企业的ERP系统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通过规划提出企业构建ERP系统的目标、系统结构和实施方案,作为接下来实施阶段的指导方案。此阶段,为了让实施规划指定的更有效、切实,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小组,同时邀请ERP咨询公司、ERP咨询专家一起来协助企业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ERP实施规划。

ERP实施阶段。该阶段就是将规划阶段的目标、愿景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包括各个步骤的任务分配、时间进度安排等,将规划有效的付诸行动。实施阶段不仅需要根据规划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对员工进行软件应用培训,进行系统的配置、切换以及验收,还需要根据ERP的精神思想,优化和调整中小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体系、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由于资金等资源的有限,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企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来自于专业咨询机构的组织和个人只是提供辅助作用,所以,企业需要培养自身的人才队伍,如对员工进行ERP系统知识与运用的培训,主动与ERP供应商以及相关专家合作确立合理的实施步骤,提高ERP实施效率。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的现状,采用ERP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而唯有清晰的确定企业的现状,依据ERP的指导思想,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路雨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机械工程学报,2003,39(1):2-9.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当前,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虚拟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渐严重,许多企业大遭其难。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有限、资本积累少、技术力量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绝对是应对危机的良策之一。文章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机遇与困难,并就中小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策略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探讨。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T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9%,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7%,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8.7%,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在金融危机的凶猛席卷下,它们迎来了近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国约10分之1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比减少15%;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被解雇员工超过2000万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l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出企业信心的下降,2008年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2007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据统计,在2008年第三季度,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3、117.5和112.0,比第二季度回落16.6点、7.8点和6.0点。

2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中小企业的特点

2.1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优势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代加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润率和资产评估价值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低下。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锐减,便面临生死考验。

2.2没有专有营销渠道。资金流转不畅中小企业大多与产业链关系紧密,产品较单一,销售覆盖面窄。在金融危机中,产业链发生较大波动,造成企业库存积压,资金回笼缓慢,濒临困境在所难免。

2.3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大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成本控制、市场预警、网络营销、生产自动化、人员结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3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3.1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

3.2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同首次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CECA罔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数据),80%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人能力,其中有44.2%的企业将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只有24.5%的企业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8.9%的企业具有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9.9%的企业具有进销存管理系统应用,6.0%的企业具有供应链管理应用,5.6%的企业具有渠道管理/分销管理应用,86.2%的企业没有ERP,已经应用ERP的企业不足5%,只有9%if~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而在美国,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在业务应用方面,我国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

过去20余年,台湾地区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信息化来规范整个制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产品品质及成本的有效控制。这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个良好的借鉴,中小企业最好的出路是“原地来改良”,早日利用信息化策略,以实现产业升级。多部委决策都把发展中小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尤其看好两大_二角地区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地区发达的信息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信息经济正当时。首先,全球金融海啸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信息经济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其次,政府为促进内需保增长,投入的大量资金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了机会;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运营商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企业降本、产业升级压力的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4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4.1人才

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很难留住IT业的高级人才。而对于素质一般的IT人员来说,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管理制度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小企业亟需建立一支具备运删现代信息技术本领与能力的骨干队伍。

4.2管理思想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往往直接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一个企业最初强调的是资金管理、销售与市场,接下来是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进入平稳阶段开始关注客户份额或者客户满意度。而这一系列管理思想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诸如财务与业务系统、ERP系统、成本或者项目管理系统、CRM系统等等系统的部署,因此,一个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就是信息化的指挥棒。中小企业的经营往往在成长初期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越来越不适应。管理思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3标准化建设

进入到工业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更多的标准化要求让粗放惯了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现场、看板、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管理,相对应的信息系统或者技术也就成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自动化生产线监控、制造执行、服务水平监控等系统或者技术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标准化的艰难转变。

5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

5.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模式

5.1.1市场型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来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5.1.2效率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5.1_3服务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服务信息并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建立了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5.1.4关系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之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以此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5.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措施

5.2.1引入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在我国发展较早,现在大多完成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所以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它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5.2.2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中小企业必须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供应链各级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库存积压,以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规范、优化、透明管理。通过渠道管理优化,可以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销售渠道,增强终端管控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3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CRM的核心是客户的资源价值管理,通过对用户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达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速周到的优质服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更有效地管理客户关系,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指导,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5.2.4引人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

MRP11即交易自动生成方式,入账、过账均由计算机完成,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进行。信息流内涵的表现是物流及资金流的状态体现,对企业起着驱动和控制作用。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使资源达到合理化配置,提高利用率达、降低损耗率,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5.2.5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RP

系统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化的主要表现,资金流是传统性的经济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和定(上接第43页)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hm,属较严重不合格。注:每台样机每个检验项目为一个项次。

②产品标识判定。当所检两台样机所有B类标识检验项目中有不多于2个项次不合格,判定产品标识检验合格,否则判定产品标识检验不合格。当产品存在2个以上B类项次不合格时,属于严重不合格。其中标牌内容、其他标识这两项检验项目,仅作为检查项目,不划分重要程度,不参与产品质量判定。

③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经检验,所检两台样机的实物质量判定和标识判定项全部合格时,综合判定检验结果合格;反之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及以上A类项次不合格,或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定子绕组击穿或电机烧毁,属于严重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以下A类项次不合格或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个时,属于较严重不合格。

④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异议处理复检。对判定不型。引入ERP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还可在各类型企业中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会不断加剧和复杂化。

5.2.6引入办公自动化系统(OA)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5

[关键词] 信息化; 跨国企业; 集团管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50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5- 03

企业集团化运作具有跨地区、跨行业、业务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必须充分摸清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及目标,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信息化工作。而且,集团企业跨国运营受国际环境以及投资区域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影响,管理链条长,管控风险大,在管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化因素。本文根据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提出不同管控模式下的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为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

企业从集团化到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集团企业首先在本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运作后,才会考虑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寻找下一片蓝海。从跨国企业发展理论可知,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1],在每个阶段中,信息化工作应顺应企业战略要求和业务需要,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1 集团化运作阶段

根据集团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及管控力度的区别,可将集团管控分为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3种模式[2],不同模式下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各有不同[3]。因此,需要根据集团企业自身的管控模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策略,对集团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1) 财务管控模式。集团总部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在于集团整体的信息化投入策略及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如职能及业务信息化建设、基础网络建设、数据标准化等。

(2) 战略管控模式。集团总部通过对下属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集团管控目的,信息化关注重点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控制、财务控制以及部分重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3) 运营管控模式。信息化建设由集团统一进行,下属公司配合进行相应基础网络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化系统模块的实施和应用。

1.2 进驻海外阶段

企业完成集团化转型后,开始放眼全球、进军海外,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直接投资,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由于不同企业自身条件、所处行业及战略各有不同,须采用不同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目前,典型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分为3种,分别为契约式、投资式和出口式[4]。其中,契约式包括特许经营、服务协议、承包合同;投资式包括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股权投资。

投资模式要求企业在海外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企业在外国设立子公司,并直接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管理,面临的风险更大但收益也更大。契约模式不需要企业建立单独的实体,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写在契约中,风险较投资式小但收益也有限[5]。因此,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方式时,需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区位、投资环境、管控模式等问题。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操作流程和管控深度不同,需要根据各种进入模式的特点整理提炼信息化共性需求,形成可供后续项目借鉴的海外信息化工作思路[6]。

1.3 跨国经营阶段

当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需要设立海外机构启动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路是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和能力,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更好地为整个组织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集团企业各部分职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同时,不同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战略给予支撑[7]。

(1) 多国模式。高度分权模式,经营重点在于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海外子公司有独立的信息化战略,企业总部对子公司制定财务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

(2) 全球模式。高度集权模式,集团总部集中控制海外各子公司运营情况,统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各子公司的经营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以降低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

(3) 跨国模式。折中模式,企业总部制定总体战略,各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信息系统,并进行数据标准化以实现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

(4) 国际模式。部分分权模式,企业总部将控制权交给海外子公司,各子公司根据总部建议制定战略,总部统一协调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共享。

1.4 国际化管控阶段

集团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重中之重是资金财务、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只有成功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随后才是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因此,集团企业需要充分估计海外运营和管理风险,并根据轻重缓急设计合理的管控模式。信息化作为管控实施的工具,更须针对企业海外运营不同阶段的国际化管控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8]。

(1) 财务管控。根据海外市场财务要求和公司自身经营特征,进行投资、预算及筹资管理,评估外汇风险,考虑建设财务管控系统,按需上报财务报表与报告。

(2) 人力资源管控。根据东道国文化背景制定符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才信息数据库。

(3) 经营管控。充分考虑海外经营环境,评估政治、法律等风险,建设经济法律系统及运营支撑系统。

(4) 文化管控。培养特色文化,建立共同价值标准及行为模式,建设企业文化宣传及员工交流平台。

(5) 品牌管控。塑造企业品牌,管控和保护自有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宣传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

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集团发展战略、集团纵向管控的要求[9]。对于跨国集团企业来说,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繁多,每个项目的运作流程和管控要求都不一样。集团企业需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考虑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做到提前准备、未雨绸缪,以适应海外多变的业务需求[10]。根据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化需求及重点,提出适合不同企业自身情况的信息化规划思路。

2.1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企业特性,包括企业类型、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集团管控模式和股权结构等。根据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情况,可将集团企业海外机构分为全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和办事处3类。二是企业所在国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规模、管控要求等内部因素。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全面部署、重点集成和简易管理3种信息化总体工作策略(参见图1)。当然,信息化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管控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

(1) 全面部署。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全资控股企业,采用全面部署策略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管控,将海外全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纳入公司的统一管理框架中。总部统筹海外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并将其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部纳入到集团总部的信息化管理框架中。

(2) 重点集成。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高的全资控股企业,由于其先天技术优势,重点考虑与其进行系统集成。而战略管控模式下的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作为小股东其主导权较小,考虑重点建设自身管控所需要的核心信息系统,基于双方协商参与信息系统管理,并在重点关注的业务系统间进行有限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完成重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 简易管理。财务管控模式的参股企业或办事处,其信息化目标是提升沟通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因此不在当地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驻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安全网络远程访问集团总部内外网中的业务功能,如电子邮件、协同办公、财务报销等。

2.2 跨国信息化部署模式

跨国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须充分考虑信息化总体策略、业务管理模式、战略发展目标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推进海外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因此,可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海外企业作为试点,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设计,待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可规划建设区域中心,实现区域集中部署统一运维。针对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的不同管控要求,提出3种信息化部署模式。

(1) 集中部署模式。将海外企业纳入集团总部信息化管控体系中,有利于对海外企业的管控。将企业内网延伸至海外,海外企业大多数业务应用建设在内网上。该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数据流量大导致跨国网络带宽成本增加,并且需要在多语种支持方面对集团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高且管控力度较大的海外企业。

(2) 本地部署模式。根据海外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海外企业培养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在本地建设,外网系统数据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同步上传至集团总部。该模式优势在于灵活性好、成本低,为海外企业按需定制留出足够的空间,但风险在于企业核心数据安全保障具有一定难度,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低且管控力度较小的海外企业。

(3) 区域部署模式。随着集团企业海外项目逐渐增加,当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后,其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具备一定的跨国信息化建设经验后,可以统一规划区域中心,统一部署内、外网环境,为区域内驻外机构提供共享资源。区域内各企业由集中式或本地式部署模式逐渐演进至区域式部署模式,各企业共享主机、存储、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协同优势降低区域内各企业的信息运行及维护成本。

3 结束语

跨国集团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海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运营流程的优化和全局资源整合。不同管控模式的跨国企业在集团化运作、进入海外市场、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管控4个阶段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和运营策略进行合理规划,并在跨国运营过程中适时调整,才能让信息化更好地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降低跨国管理成本,助力企业决胜海外。

主要参考文献

[1] Arvind V Phatak, Rabi S Bhagat, Roger J Kashlak.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Managing in a Diverse and Dynamic Global Environment[M]. Boston,MA:McGraw Hill Press, 2005.

[2] 奉继承. 集团管控的IT战略与规划[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白万纲. 集团管控大趋势[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黄速建,刘建丽.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

[5] 卢进勇,闫实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 国际经济合作,2005(3).

[6] 鲁桐,等.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冯雷鸣,常明. 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

[8] 白万纲. 集团管控之国际化管控[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6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信息化指标 设计与实施

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和效果,只有恰当评价这种信息化程度,才能正确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本文试图用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信息化总体指标、技术指标和业务指标。依据评价结果,可将企业分为"管理技术双低型"、"管理技术单高型"、"管理技术双高型"等四种类型,并分别就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过程提出了具体建议。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从数据准备、模型选择、量值测算和结论局限等方面,针对财务风险的环境、要素、目标和偏好等需求给出了操作流程和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其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获得发展,据调查表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大部分效果都是建立在信息化规模的基础上,也有专家研究表明: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会更短,所以,信息技术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评判准则

要想对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出准确的评判,就要创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因为中国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步伐较为落后,实现财务风险的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全新的方向,所以,在具体的实施中不同的企业有他们各自的评价标准与尺度,但是,大体上都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将科学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无论什么指标体系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支撑,制定一个指标要本着科学性这一基础性原则,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指标水平的测定所根据的理论是:信息化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与此同时,信息化管理原本就属于一个非静态的系统化工程,企业在创建指标系统时,应该把企业信息化当成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借助比较成熟系统的现论和做法,确保测度的结果能够真实反应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水平。

第二,将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起来。一个正规的指标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他由彼此联系与补充的指标所构成,构成的指标体系,他们立足于将繁琐的现象简明化,减少数据处理的项目,这一评价系统可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又可以用来说明子系统的特点,然后在对基本指标进行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再用“比率”“程度”等加以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分支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因素可以列举出来,用来描述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但是,这种因素要掌握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非越多越好,正确的方式是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灵活性的指标,这些选出的指标不但要具备比较明确的意义,能够精确地展示所要表达的内容,真实地揭示问题,还要确保能够比较不费劲地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最好用少的指标达到综合评价的目标。

第三,将可比性与指导性结合起来。对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对比,是相对棘手的问题,所以,如果对指标的数值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是在指标设计和实际的运行操作中的比较关键的一关,在对指标进行选择时,要将曾经不能够比较的因素转化为能够比较的因素,而且要确保指标口径的统一性,使这个指标准则,不但能在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而且,在某一企业在某一时间段上进行纵向对比,这些都有利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此实现这些指标所要发挥的关键作用,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飞速提高。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其进行评价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评价其经济效益,还要评价其社会效益,以及对经营管理的影响,这里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这三方面包括: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竞争力,三种向量的综合反映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是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价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一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获取利润,吸收、高效利用以及保护信息,以及将信息作为一门技术加以运用的能力,这些能力有效地反映了企业能否将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它反映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数量、信息的安全度等方面,他是对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局考察。

其次,信息化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这一经济效果的考察涵盖了:对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产生的费用,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避免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能够划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这种收益可以分别从定量和定性来进行划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所具有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间接、转移、不确定等特点,能够以定量指标来对企业信息化有形收益的是:人工操作、处理的信息工作量,通过这一系统省下的人工操作费用以及办公的花销,使企业信息的搜集、传播与处理的速度加快,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服务水平,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中的无形收益包括: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企业的战略走向,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到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其中包括:研究评价系统设计要涉及到的花销,具体的实施花销,对职员进行培训的花销,以及系统运行的成本花销。

再次,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除了要考虑它的在实施信息化后,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柔性特征与适应性特征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要具备便捷的信息处理以及反馈能力,以及对企业形成的知识信息能力,这其中可以用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衡量:成本,质量、交货期限等等,这种评估办法已经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得出的结果,并且已经被国内外大部分企业所采用,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已经逐渐被采纳和接受。

在对各项要素加以评价才评判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的同时,还要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得出的综合评价不但要与本身的基础纵向对比,还要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对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个方面都会有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在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候,要尤其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要服从整体,进行动态比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的一部分,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评论,然而,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它自身的优点,那就是他的专业性以及特殊性,因此,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能够积极有效地运行。

总结:

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企业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财务风险控制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风险管理确保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在关键时刻可以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风险严加控制与防范。

参考文献:

[1]Day,Boolnder,P.H.ITs Place in US Hist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per of Society[J].Progra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olicy,2008(1).

[2]李中斌.风险管理解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5).

[3]胡宣达,沈厚才.风险管理学基础—数理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