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基础重点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1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一)契合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与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健康、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连。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人类的进步上,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问题也是情境教学的素材来源之一。同时,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化学实验也正是进行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

(二)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处于初中生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初中生的心理的特点可用“五个好”来概括,即好胜、好奇、好试、好动、好问。因此,为符合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可行性。

二、在初中化学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化学实验是在情境创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作用也非常显著。尤其是化学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化学反应流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情境,能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全面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复习理论知识,例如,在主要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只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将少量浓硫酸倾倒在一个黑色布料上,利用布料迅速被灼烧漏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配合以语言表述,对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各种液体,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当然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可以饮用各种水,当然这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但是如果我给你一种酸,你能不能毫无顾忌地饮用呢?估计同学们不太会给我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现在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对我的这句话进行验证。我将一种看上去是水的液体倒在一个干净的黑色布料上,请大家看布料的变化(在这个小实验中,黑色布料迅速被烧出一个洞)。

在这个实验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氛围变得轻松和刺激,师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明显更容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几句简单的语言,也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硫酸等特殊浓酸腐蚀性高的化学特性,并达到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的教学目的。

(二)以化学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

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家在探究化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氧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氧气发现的历史故事。

[故事情境]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加热汞煅灰,放出气体;将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蜡烛的火光更为明亮,同时燃烧了更长的时间;将小白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小白鼠存活了较长的时间。从而他得出了实验结论:这种气体中不含有燃素,但可以助燃。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展示了实验,拉瓦锡不相信燃素说,并通过金属煅烧实验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进而提出了氧元素。

[教师引导]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某种未知的气体,但是受到燃素学说的影响没能发现氧气,而拉瓦锡打破了这种限制,发现了氧。

设计目的:让学生沉浸在氧的发展史中,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陶冶情操。

(三)以问题引导创设认知型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情境教学要求:为了激发学生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地、不断地探索,最终实现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深刻理解原理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进行课堂演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慢慢放进白糖,发现当放至一定量后,白糖不再溶解。提问:为什么白糖不再溶解了?

[问题2]白糖不再溶解了,说明已到达溶解的极限。如何科学地表达这种极限呢?

[问题3]如果想让白糖继续溶解,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教师设计了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展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由易到难,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四)结合演讲辩论创设讨论型情境

说到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对于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是可行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主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还是带来了福祉?”问题抛出之后,我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让他们积极思考并讨论。A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B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并让他们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A组学生说化学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很多化学污水和化学气体排放到了我们的环境当中,让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组学生则认为化学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祉。比如说我们人类利用核能发电,利用化学原料制成干电池等。双方一度争执不下。最终我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说的都没有错,化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給我们带来了福祉。只要对化学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有效抑制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把隐患提前消灭于无形当中。今后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将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灵动,充满了趣味,这比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灵活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实现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帅.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4.

[2]王锐环.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2015(8):140-141.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2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命题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优化平时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做题习惯和择题方向。重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中考;试题结构;趋势

前言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及逻辑性较为复杂的自然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困难。那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于实施,中考化学试题的出题思路、考察方向也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技巧。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做出改变,优化教学模式。学生在择题训练方面就要积极做出调整,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同时利用课堂所学的化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的变化趋势

1.1 联系生活实际、涉及面越来越广

通过对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化学试题的背景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但是题目越来越趋于基础化,但是涉及面较为广,联系生活实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也就体现出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利用化学原理分析及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例如;2012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C.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D.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这一题目实则不难,仅仅是考察学生利用化学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常识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有关方面进行针对的联系及关注,从而增加自己的化学常识背景储备能力。

1.2 学科交叉现象越来越多

初中化学属于一门抽象性及逻辑性较为强的自然学科,其与物理、数学学科的交叉现象越来越紧密。从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出题形势可以看出,很多知识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方程解题能力,这样才能较为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常用15%~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为了测定某氯化钠溶液是否符合要求,取该溶液70g,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100g,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分离出沉淀的质量为28.7g。

(1)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多少。(2)通过计算确定该氯化钠溶液是否符合选种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1%)分析:解决这一题目就需要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背景,通过列出方程式,进而解决化学问题。我们可以设氯化钠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x,通过化学方程式NaNO NaCl+AgNO3=AgCl引+ 3;从而建立方程

1.3 突出学科特点,重点考察科学探究从中考化学出题背景及重点考察方向可以看出,当前化学试题更多的还是突出学科特点,重点考察科学探究。很多题目考察为了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自主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及现象进行观察,并针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继续拧逆向推证、猜测、验证。最后依据实验现象推出正确结论。例如;下图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A中的实验现象。

(2)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要证明Cu、Fe、Ag 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4)开始反应后D 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原因是。

2.基于中考化学题目考察形式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2.1 规范化学用语和专有名词、注重“双基”教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强化重要的化学用语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点,尤其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强化教学。同时加强初中化学知识及原理在科学、技术、工业、社会上的应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实验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就中要加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并引导学生在试验中重视实验过程的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在学生自主设计、探索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给予学生关键的指导,并鼓励他们之间互相讨论、资源想法共享、相互批判。在交流、批判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思路、过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学生综合分析,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初中化学学科抽象较强,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知识点的有效整合、科学梳理知识结构。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问题,不断加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交叉融合的能力。同时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注重解决问题的结果,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思考、不断进步。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3.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考化学试题的出题思路、考察方向也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技巧。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教学改革大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兴邦,周春露.评初中化学新版课程标准的变化[J].化学教与学.2012(11)

[2]吴歧廷,潘淳,牛富.对人教社新课标教材调整、整合的认识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1)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教学;尝试

所谓“情境化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情景,从而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情境教学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创作、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正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独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好的教学成效,是当前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都在讨论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确保课堂教学模式满足新时期的教育标准,积极引进情景教学法,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模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可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进入角色,身临其境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是学生进入角色,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请同学们自由结组,分别扮演其中的皇帝,大臣,小孩以及骗子等角色,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纳知识,探究知识,使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二、以境设疑,激发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并逐渐喜欢所教科目的教师和科目内容。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善于提问,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具有真实感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用问题点燃他们探究语文的热情,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具体应用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谜语、生活典故等内容进行情境设问,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塑造意境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为动画、音乐使学生荡起思维的火花,拨动心弦,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些文章,只从字面理解会很抽象,比如描述一些自然问题或者科技问题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便可以形成很直观的认识。很多文章,例如唐诗宋词,不同诗歌的风格对“月”有很多种不同的意象理解,比如“月”可以表达时光如水,边塞诗表达苍茫悲凉,情感中可以表达男女欢爱,这些课文如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中专业人员完成的朗读,会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准确,传神的感情基调,无论是缅怀追忆的,还是快乐明朗的;无论是平缓抒情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很到位,同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手段一起参与,塑造意境,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全文。

四、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4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经典诵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空前的热潮,这股热潮如一股旋风席卷大江南北,一时间整个教育界出现了拨反归正,回归传统的局面。可是,要使诵读经典真正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浸润孩子身心,为其终生发展奠基的目的,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光靠走走形式,摆摆花架子亦是不行的,我认为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要走近孩子,联系实际,因区域制宜,因学校而异,更要因年级不同而有的放矢。下面我将针对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我在任教学校的980余名三四年级学生中抽取98 人(10%)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诵读兴趣

(1)你喜欢背诵、阅读经典诗文吗?

(2)你对诵读课本以外的经典诗文的态度是怎样的?

调查结果显示21.43%的学生不喜欢背诵、阅读古诗文, 50.24%的学生态度一般,另有3.06%的学生持厌恶态度,对诵读课本以外的古诗文有兴趣的学生仅占22.45%,可以看出我校中年级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学生诵读经典目的分析:

(1)你是否主动背诵经典诗文?

(2)你诵读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显示57.15%的学生,即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以应试或应付检查为目的诵读经典,只有14.28%学生出于喜欢经典的内容(形式)的目的。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诵读经典缺乏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要研究探索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良好诵读效果的诵读策略。

二、策略探索

(一)追根溯源,遵循诵读原则

(1)辅

经典诵读无论是作为校本课程还是兴趣班课程,都只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它不能喧宾夺主。现在,有些学校或老师本末倒置,学生校内校外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诵读古诗文,晨读课上诵经典,甚至就连语文课也被挤占,小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语文课本上的二三十篇课文生疏至极,听说读写能力又怎会全面提高?因此,经典诵读首要的就是找准定位,合理安排诵读的时间和场合,由于目前经典诵读课程仍缺乏系统合理的设置,所以这种不求甚解的诵读不能代替语文课教学,它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上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辅”是经典诵读的导向航标。

(2)趣味性

现在的经典诵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缺乏诵读的原动力,这动力源自何方?兴趣。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付出时间和精力,因此经典诵读的实施需在“趣”上做文章。“趣味性”是经典诵读的持久动力。

(3)差异性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标准的制定,内容的设置要有层次,有坡度,千万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为了得到“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荣誉而定硬指标,下死命令,强迫学生完成诵读任务,这样学生会心生厌恶,对诵读经典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尤其是在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经典不久,这样做会影响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诵读。“差异性”是经典诵读的黄牌底线。

(4)科学性

经典诵读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学校和教师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记忆力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诵读内容,安排诵读活动,这样能使经典诵读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是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

(二)降低难度,甄选诵读内容

有人提出,小学中年级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常识上讲,三四年级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科学上讲,这一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学习上讲,中年级的孩子已认识了不少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状态不稳定,这一阶段更是树立学生自尊心的关键时期,因此,经典诵读要尽量降低难度,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他们自尊心的树立大有裨益。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以形象为主,兼顾抽象,宜少而精,忌多而杂。大抵来说可分为三类:

(1)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在低年级诵读韵律较强的古诗文的基础上,中年级可给学生甄选一些节奏清晰明快,内容浅显易懂的古诗文作品,如《笠翁对韵》、《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和《唐诗三百首》等,不必整本整篇诵读,教师可和孩子一起选择摘录其中的精彩内容,整理成自己的古诗文读本。

(2)故事性强的现代文学作品

现在的许多经典诵读读本多以古诗文居多,有的读本古诗文甚至占100%,其实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著作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由于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深受孩子喜爱,适合中年级学生看的有《杨红缨童话》、《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童话》、《叶圣陶童话》、《苦儿流浪记》、《海底两万里》、《骑鹅旅行记》和《爱的教育》等。

(3)浅显直白的儿童诗

儿童诗短小精悍,节奏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浅显,表述直白,这对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年级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样一些儿童诗,丰富学生的诵读内容,提高其诵读兴趣。

(三)务实求真,找准诵读策略

低年级经典诵读重在外在激励刺激,而中年级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在经典诵读中我们不但要下“外功”,而且更要用“内功”,这样才能找准中年级学段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1)指导诵读方法

小学中年级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三四年级的反复失败,就可能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十岁左右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有很大的波动性,更容易消极地理解失败。也由于这孩子的自我概念更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更易因为失败而变得越来越消极。为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与策略,如联想记忆法等,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诵读兴趣。

(2)加强习惯培养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加强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能提高诵读的效率。如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诵读经典,研究表明: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3)提倡传统素读

素读这个说法是日本人最早提出来的。日本人把我国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既然素读如此有效,我们在经典诵读中亦可重拾传统教学之精髓让学生在诵读中纯粹地读,不求甚解。

(4)营造良好氛围

这里的氛围不单指校园和教师学习环境的布置,更重要的是要让诵读经典成为校园的“流行曲”,小学低中年级的儿童最喜欢模仿,模仿老师,模仿同学,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很多低年级孩子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非去学校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典较难,如老师以身作则诵读经典,调动学生读经典,甚至召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在学校、班级营造人人争着读经典的良好氛围,那孩子们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5)创新诵读形式

学生的兴趣不是搞几次活动,评几个模范就能培养起来的。我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老师们都坚信熟读成诵,所以各班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化一的缺点。基本上是老师领读,接着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分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下来,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这样诵读经典,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因此日常诵读形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我觉得诵读的古诗文节奏感极强,可以让学生手脑结合,边打节拍边读,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的动画资源,直观呈现经典的美,让学生边看动画边诵读或先看后诵,只有不断创新诵读形式,才能让学生对诵读经典有持久的兴趣。

(6)提供展示平台

成就感也是兴趣维持的动力之一,为此,我们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诵读成果的平台,除了经常举行交流竞赛活动外,中年级还可以让孩子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诵读内容,平时随性而画,定期交流,最后整理装订,为每个孩子建立自己的经典图文集,也可以让孩子办手抄小报,将小报贴在教室或校园里供大家展览,让孩子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总之,当前的经典诵读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的问题,身处其中,我们要加强研究,不断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使经典诵读这条路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5

一、实施“学讲计划”的意义

学讲计划在新课改推进十几个春秋之后的一个必然产物,是江苏徐州教研室首次提出并推进的课改模式。“学讲计划”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为学生主宰课堂为目的,以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以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

“学讲计划”的推出,使我们明白课堂怎么改革,如何改变师生关系,以及改革的主要策略,也使我们明确“学”指的是学生自己、合作构建知识,理解知识;“讲”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学生讲出自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体会和感悟等,二是教师的“讲”重点和难点,讲疑点,偏重于“导学”的过程和方法。

二、学讲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讲计划的诞生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主要的基础理论如下:

1.知识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构建的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他们主张个体的学生是自主学生,不是被强迫学习。

2.金字塔学习理论。

美国缅因州的训练实验室,重在研究学习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塔尖的“听讲”学习效果最差,两周后只有5%,而阅读法、视听法、示范、讨论组、实践性学习等,两周后保留90%以上的是先学再讲。

三、学讲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注重自主学习环节,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进去”的关键,是“讲出来”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学进去”,学生自主学,学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学案或者预习提纲,或者预习练习等,都会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课前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请观察下面几个式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1+2=3;(2)7-3=4;(3)x+2=3;(4)2x-5=0;(5)4x=12;(6)m=5 (7)x-y-1=0;(8)x2-2x+3=0等,让学生课前自主观察,分析这个几个代数式的异同,从而探讨、分析和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课前预习的真正到位,既构建了基础知识,又为课堂上自主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留给学生足够时间,交流预习所得。

如果说课前预习是自主“学进去”的话,那么课堂上让学生“讲出来”是对预习所学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课之初,教师不能立即进入“教”的主题,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前所预习的内容,讲出来所掌握的知识和体会,讲出来自己的疑问,这个环节通过交流,也达到互学的目的,同时,他们讲出来,也达到巩固、强化知识之效,在相互补充中,增强学习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对于上文提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课堂伊始,给他们5分钟~8分钟,交流预习所得。交流时,可以以任务为基础,也可以以问题为引导,也可以以情境为经,以知识点为维,使学生对课前预习情况的交流,感到不突兀。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请结合导学案和预习学案,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方程的优势有哪些,提出你的疑问。

交流预习情况,还可以以预习情况检查的方式进行,如: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对号,错的画错号。

1+2=3( ) 1+2x=4( ) x+1=4( ) x+2≥-1( )

(2)通过判断,请你概括方程的概念,再举出几个方程的例子。

交流的过程也是学讲计划中的“讲出来”的部分之一。“讲出来”主要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学生随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随时提出问题的过程。

3.突出教师“主导”地位,“讲”重点和难点。

学讲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进去”并“讲出来”,但并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讲”也不能忽视,否则,课堂上学生自由驰骋,容易“脱缰”。

教师的“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应突出表现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讲”在于导学,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运用。

“一元一次方程及运用”的教学,教师的讲首先是创设情境,如通过世界名题――鸡兔同笼为情景:上有20头,下有52足,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问题的提出,学生利用算术方法求解而感到困难之时,引出方程的概念和意义,在以这个问题为基础,或者设计生活味更浓的实际问题,如年龄、工程、行程、浓度等问题,也可以借助于名题“水上荡碗”、“父子年龄”等,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设未知数,怎样找等量关系,如何列出方程,等等。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初中化学教学又是学生接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能力关等,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用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而与学生主动的沟通交流。那么,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不仅会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也能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微妙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深爱自己的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和帮助他们,并且听取他们对该课程的反映,要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和他们交朋友,而且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会由对教师的热爱,逐渐转变为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二、兴趣引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所以,上好第一节绪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学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在讲绪言课时不要讲太多深奥的化学知识,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并设置一些简单问题。比如,准备的实验魔棒点灯、水变牛奶、自动变瘪的饮料瓶等。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一听化学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知识讲座 ”、“化学知识竞赛 ”、“化学园地 ”、“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 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3.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 教师帮助总结。 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往往能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五、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课后巩固课堂知识,并积极获取新知

老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课后作业进行分类,适时适量布置。让学生通过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及时巩固刚学的知识,在“温故”的基础上做好“知新”的心理准备;也让学生通过作业这一纽带,更自然地把课本中的化学与生活中、环境中的化学连接融合,达到“学以致用”。那么,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目的和用途更加明确,对化学的自主学习欲望则得以增强。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措施,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索,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协助,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最终形成一种最优化的学习方式,并用这种学习方式指导以后的化学学习活动

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