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1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研究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1]。我们要积极的完善导学案,促进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还在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高。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距离现在的时间都比较久远,有些时代背景、故事等,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且对于这些比较久远的知识,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不愿意了解,及时学习了,马上就会忘掉,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运用导学案,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问题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善,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点等,而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那些基础较差,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学不会知识就干脆放弃不学,对历史学习型失去信心[2]。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优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用难易程度的导学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的案例
例如在学习《君主集权强化》这节课,可以设置如下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以及制造“文字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满足对祖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认识到文字狱对社会进步的阻碍[3]。
学习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文字狱的影响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2.1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1.1 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_____年,他自立为_____,国号_____,史称_____。几年后,又迁都_____,改成_____。
2.1.2 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___,___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___,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4]。
2.2 君主集权的强化
2.2.1 清朝初,保留着由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权力很大。
2.2.2 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目的:________。设立者:_____。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_____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______裁决。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____和_____去执行。影响:标着着我国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______专制,从_______领域严密控制______。时期:_____、____和____三朝最严重。含义:统治者从____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_______,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____。
后果:造成了_________,摧残了________;禁锢了________。阻碍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3 文字狱最严重的三朝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表格内容,分析满洲兴起的内因和外因,归纳努尔哈赤的功绩。
(2)请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列出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这一史实。
(3)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知识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1、“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清 赵冀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立有何影响?
2、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5]。
(1)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2)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
(3)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3 结束语: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加完善导学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侍守武.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3).
[2] 于霞,马世章.“学案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3] 旷文雅. 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3期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2
一、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个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___(皇帝)派遣___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___。
3.郑和下西洋共__次,共历时___年,首航的时间是__年,船队规模由__人和___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___,最远到达___,七次航行共到过___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后略)。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 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将一个大而难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题目,缩小切口,降低难度,带领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扶手”、“支架”,导学案也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3
一、“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案组成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探究,研制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案。学案的主要内容有【课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布置作业】七部分。【课题】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其主要作用是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此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重点】是把握学习重点,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学习难点】是突破难点,有利于学习重点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学习过程】是由自主学习、互动提高、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练习五个学习环节构成。自主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具体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在每个具体问题中都有学法指导,如在教材第几页第几自然段,阅读文字或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重点内容在教材上做好标注和勾画;互动提高是指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同时凝练问题;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合作探究环节,小组之间共享学习问题并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拓展延伸是精讲点拨环节,此环节一是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二是对本节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习高度;巩固练习是学以致用环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拓展学习宽度。【布置作业】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是结合学案,完成下节课的自主学习。
(二)学案使用
以上述学案为模板,教师认真备课,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每节课实际内容,撰写每节课的学案并打印。每节课的【布置作业】环节下发,启发学生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完成新课的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解决基础知识,凝练探究问题。
课上我们以学案为准绳,首先班级成员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移交小组内部,小组成员间进行互动提高,同时凝练问题,转交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突破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然后结合老师在学案的巩固练习中拟定的ABC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或全做相关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
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案是准绳,或隐或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上一定要做到定位合理、目标明确、难易适度、知?R认知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就是承载知识的机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表达交流为辅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二)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客体,而学生则位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主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课前的自主学习到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合作探究等环节,充分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体现出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交流了什么,探究了什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引领学生学习,启发学生表达交流、成果共享,达成学习目标。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式教学中老师一言堂,全面系统地、面面俱到地传授书本知识,可谓是眉毛胡子一起抓,主次不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以教材为蓝本,与时俱进地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4
一、恰当运用环境暗示,替学生营造一片快乐沃土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
1.物化环境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营造某种场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因此,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因素,若能引发人与环境之间的“共振”,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例如:挂图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在学生迈入化学门槛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设计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学生完成以后,组织评比,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琳琅满目的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2.艺术环境暗示:山色空朦雨亦奇
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含蓄地、间接地对学生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影响。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时,身心处于松弛状态,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人的潜能开发。教师应着力发挥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创设美的课堂意境。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家们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是可以让学生领略的科学之美,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再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获取方法。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性质。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都能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3.心理环境暗示:蓬门今始为君开
心理学家泊恩海姆发现: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心理,这种立体式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的胁迫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一名导演,又要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和谐环境中“演”好每一台戏。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屡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在学习燃烧条件时,笔者提问:如果有人拔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水中白磷立即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竟然水中生火,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巧妙运用他人暗示,给学生找寻一方灿烂天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有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但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毋庸置疑,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若用的巧妙,则效果颇佳。例如:在讲评作业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点名批评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不太喜欢我。”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结果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如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对进步的学生写:“你进步真大”、“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于退步的学生,可以写:“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比这次更好”。通过书面语言暗示,常常产生“蝴蝶效应”。比如学生的作业整洁了,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了,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了,学习成绩进步了。因而,教师在书面语言暗示方面,不要怕耽误时间和精力,说不定教师手中的笔还真是一支神奇的魔力棒。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现真情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育或顿悟教师的教育意图。心理学家马若琳指出: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等于7%用词,加38%口头表达,加55%形体语言。就是说,教师除运用语言暗示外,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特殊信息传递渠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例如:有学生做完实验不整理就走了,如果简单地当众责罚,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作用,所以笔者总是亲自整理,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以此暗示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行为,次数多了,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啦。
3.活动暗示: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如能依托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则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实现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电影上,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然而,往往就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心理学家毕希名教授认为,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却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情境,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直观教学不同,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实在的观摩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是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化学魔术晚会、化学新年晚会、科技节、小论文竞赛、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心情放松,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就在无意之中巩固和学习了化学知识。
三、积极发挥自我暗示,为学生打开一扇自信窗户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并促成它转化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比如美国拳王阿里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总忘不了说一句“I’m the best!”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学生书写方程式缺这漏那是一个通病,这是由于学生书写时,常常缺乏检查意识造成的,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改正过来。但考试的时候,没有了教师的提醒,只能依靠自己。几乎每个学生书写时都会忘记标上箭号而被老师打上“血淋淋”的叉,此时学生不妨把这种痛苦扩大化,想象这种疼痛是被利箭所射带来的。因为要记忆的东西经过强烈情感的过滤之后,就会使人记得更深刻、持久。以后,每次书写时,学生就想象成被利箭所伤,这样就会大大降低错误几率。
尽管心理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故教师要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心理暗示会对建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教育科学研究,2003(4).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5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农村初中指地处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初级中学。
2.教学案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设计,剃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
3.导学各个学习环节中以任务、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研讨,有效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4.教学案导学式教学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教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应遵守的四大原则
第一:导则有备的原则 所谓有备,就是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备课是每个教师都要从事的环节。我们讲的备课,指的就是如何进行“导”的训练准备,这种准备,包含了四个内容: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备大纲,就是要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吃透,大纲是经验的提升,是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而形成比较科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只有吃透了其中精神才能寻纲去扣本。备教材,就是将所要教的课本研究透彻。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没有这个本,体现学科性和实施素质教育都是空话,备教材,就是抓住课本不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从课本上生发引申,使小课本做出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大文章。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许有人认为,学生天天见,还要备吗?回答是肯定的。人是活动的人,人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上了这一课,明天上另一课,学生的认识、思维,学生对前一课掌握的程度都会有变化,不同的学生更有不同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实事求是的“导”,就需要透彻了解学生。备自己,就是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如果说备学生是知彼,那么备自己就是知己。正如兵法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真思考自己教前一课时,导得如何?那些方面是成功的,那些是缺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缺陷,教新课时,自己的知识层面,自己的阅历和见识以及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需要达到什么境地。
第二:导则有据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导学”过程中要根据现实条件展开,做到见机行事,注重自然生成,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初中学生知识阅历有限。因此,一定要注意导的对象的客观条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不搞跨越式。要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分明的脉络中,丝丝入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第三:导则有情的原则 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面是指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以爱心灌溉每棵幼苗,这样师生间距离近了,情感交流渠道就更容易畅通了,教师的话学生爱听、愿听。接受信息的路线畅通,这是导的成功前提。另一层面指的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融进感情。教师在课堂上导学时,还要融进自己的情感,最终将学生导入离不开物理的崇高境界。
第四:导则有方的原则 有些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常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讲课堂教学要“导学”,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导”,以至教师该讲述的内容不讲或者少讲了。如物理解题技巧和实验疑难的点拨就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细究其中含义,寓含了指导读书与自己学习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才算得法,可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没有统一的格式可循。历来讲教无定法,导也没有一定的程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关键的要做好启发诱导。教师要循循善诱,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指导学生自行探索和自己发现的过程,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首先是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不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常用的方法是:注意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重视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是利用已被启动的积极情绪,培养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导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再次,“导学”设计巧妙,能推波助浪,全面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教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操作分析
1、物理现象、问题体验与呈现。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发现物理问题,让学生获得内隐的、意会的、经验的、不可言传的物理现象与问题的相关知识产生质疑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动机。
2、物理相关知识的建构与联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网上查询、资料查阅、同学师生讨论、访问专家、教师精讲、自构概念图等多种通道,形成有关物理现象或问题的整体结构,达到学习、掌握概念与规律的良好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
3、通过对自己的知识建构、对物理新情景的再认识,使学生重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学生的操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导好“发现”的成分与接受成分的关系,既要注意到“发现”教学在时间上不经济,又要考虑接受学习中教师直接灌输,故学生思索“愤徘”时间的合理把握一定要合理。
4、自我反思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我表现监控、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是通过教师与学生自我意识的综合评价中得到反馈,并在肯定的评价中激发高一层次的求知欲与创新欲。
(二)实例
课题: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苏科版九上第13章第3节)
知识目标: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了解电流的概念。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3.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方法,能正确读数,掌握保护电流表的常识。4.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科学家热爱物理的实例感染学生,同时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游戏法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文6
关键词:课堂讨论;初中数学;精讲点拨
一、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规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案课前设计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学案的设计规划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质来进行制订的,在教授新的课程知识之前,学生们通过个人学案的引导内容展开自学,然后正式进入数学课程教导,数学老师可以运用各种引导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创设自学情境,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标有所明确后,激活其学习兴趣,再开展更为深入的自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以“学案”引导内容为基本依据,逐步深入,学会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并突破知识难点。
二、课堂讨论的开展,浅尝知识解疑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学案引导作用在课堂讨论环节会得以充分地发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1.学生主体性质的突出
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明确的观念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
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但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就没有必要参与指导。在笔者的教学印象中,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很热衷于指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错误,并“迫不及待”地公布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课堂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观念的。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笔者建议各教师可以将教学课堂比作一次辩论比赛,而
自己则是此次比赛中的一个主持人,尽量以客观视角来对待引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来可以使得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二来也使得课堂氛围有所活跃,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启发引导原则的遵循
传统教学引导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在面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总是喜欢以最为直接的方式指出错误,认为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知识应用错误的观点,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不利于后期知识引导的开展。笔者在遇到这样的教学问题时,避免了直接纠正的教学行为,而是采取问题补充的方式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进行有效的二次引导。记得笔者在二次函数的知识教导时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题目:某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且该函数与x、y轴相交于A、B两点,其形成的三角形顶点为C,试求ABC的面积。问题提出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观察他们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处较为明显的错误,此时笔者没有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而是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探讨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此更正他们的解题思路。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学生更能够接受这种引导教学方式,既保留了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开拓创新的信心,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精讲点拨的开展,善于总结
当学生遇到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且通过集体讨论都无法解决时,数学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正是考验教师知识内涵和教学经验的重要时刻。通常状况下,笔者会依据问题类型来选择是采取精讲的深入引导还是稍加点拨即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引导方式,数学教师一定要对变式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为其后期新知识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还记得笔者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时,就在课堂开头用直接开平方做教学铺垫,然后再给出一个方程式,让学生试着将其配置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公式类型,随即学生们掌握了这一方程解法。有必要的话,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一知识进行深入引导,提升解题难度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程导学案的使用应该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整合现代教学的有效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在对导学案进行设计规划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凤芳.让导学案成为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好抓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