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范文1
关键词:经典实验;生物模型;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生物课程性质进行了定义,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尤其要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和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实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讲解其中的生物学知识,而忽略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无法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
本节课希望通过制作简单的生物模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2)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课前准备
1.学生知识储备
(1)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2)探究实验遵循两个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3)制作实验模型。
2.制订课堂规则
(1)分组。本次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每7人一个小组,共6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探究题目(题目提前一天公布),小组长协调并整体负责。
(2)选题。课堂开始前2分钟,由各组小组长抽签选择课堂上负责的探究题目。课堂上按照题目顺序各小组负责人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阐述实验设计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完整阐述加5分。
(3)质疑。当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后,其他小组可以对他们的设计提出质疑,或者进行完善,质疑正确加3分,提出新的设计加5分。回答他人质疑正确得2分,错误扣2分。
(4)评选。最终根据得分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授予“最佳探究小组”称号,并给予奖励。
3.设置探究题目
探究一:植物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吗?
探究二: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哪个部位有关?
探究三:胚芽鞘感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四:尖端产生的“影响”要向下传递才能发挥作用吗?
探究五:这种“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是由于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吗?
探究六:如何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
三、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爸爸去哪儿》森林探险的画面。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到我们的主题。如何通过植物判断方向,为什么植物具有向光性呢?
2.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一:植物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吗?
针对小组1提出的策略一,小组2补充策略二,增加了一个实验组,形成相互对照。
探究二: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哪个部位有关?
小组2提出了策略一,小组1补充策略二,增加了一个实验组,看看削去的胚芽鞘尖端能不能生长,能不能弯曲。
小组4进行质疑:请问两个策略能不能判断与哪个部位有关?是尖端还是尖端以下?起着怎样的作用?小组2回答:我们只能判断与尖端和尖端以下都有关系,至于起到什么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探究三:胚芽鞘感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是尖端还是尖端以下)
小组3提出了策略一,小组1补充策略二,认为多增加几个实验组,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感光部位,并且对于胚芽鞘的认识更加充分。
小组6提出质疑:为什么感光刺激在尖端?小组3回答:可能尖端有感受光的物质。小组1回答:也许是单侧光这个刺激会使尖端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称为“影响”),引起的反应。
探究四:尖端产生的“影响”要向下传递才能发挥作用吗?
小组4提出策略一,受到小组1质疑:怎么能够判断琼脂片本身会不会起到其他作用,比如能够促进生长等等。于是提出策略二进行补充。小组4接受他们的建议。
探究五:这种“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是由于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吗?
小组5提出策略一,小组6提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黑暗环境,既然胚芽鞘尖端在直射光照条件下也没有生长变化,那么我们认为可以在光下设计实验,如策略二。小组3质疑:在策略二中不满足单一变量,现在光照也变成变量了。小组4回答:当光照条件相同时,光照就不是变量了,而是变成无关变量,所以策略二也是可行的。经学生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统一认识,就是两种策略都可行。
探究六:如何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
小组6提出策略一,小组2进行质疑:这个实验中没有空白对照,最好增加一个对照组,将一个空白的琼脂片放在削去胚芽鞘尖端的顶端。小组6接受意见并进行补充。
小组5提出策略二,想要观察一下甲乙弯曲程度是否相同。
(特别说明:本节课重点在于探究实验设计,对于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掌握,所以,课堂上只是简单描述现象与结果,这里不再赘述。)
3.学生归纳总结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四、教学反思
1.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特地设计了探究一的问题,让学生对看似平常的现象,学会质疑,敢于质疑。通过质疑加分的环节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设计进行思考,并大胆质疑。通过学生的质疑与回答,让探究实验的设计更加科学与完善。
2.面向全体学生
本次课堂共有六个探究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并且层层递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探究题目,负责设计方案并对他人方案进行质疑与答疑。这样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对自己的探究项目设计全权负责,同时又希望在别人的项目中起到帮助作用,所以,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小组争分。
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六个探究题目的设计,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体会到自己的思路与科学家的思路相似或者相同的成就感。我们课本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经典实验,都可以用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挖掘利用,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史教学;导入设计;探究过程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科学家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揭示了各种思想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展示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引入科学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重视和做好科学发展史的教学对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长素是科学家通过植物向光性的探究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3章第1节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几个关键科学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以及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并在严密推理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假设,又是如何设计严密的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下面就以“生长素的发现”为例,浅谈科学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设计贵在“新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论中,教学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声情并茂地讲述“上周,在我住的宿舍楼发生一起坠楼事件,太惨了,粉身碎骨啊!”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双眼互相打听,“多好的一盆植物啊,主人太懒了,把它放在窗台上就没再管它,它一天天往外伸,终于义无反顾的投身楼下”。讲到这里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开始讨论那盆植物为什么会自己“跳楼”。新颖、巧妙、独特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中。
二、探究过程贵在“自主”
生长素的发现,教材中列出了四位代表性的科学家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实验。该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课前我印发四位科学家的探究学案,主要包括几个问题:
1.科学家要证明什么问题?
2.科学家做出了什么假设?
3.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4.记录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分成达尔文组、詹森组、拜尔组、温特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课上采取了PK法,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较量,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言,如果进行不下去或错误本组成员可及时补充更正,如果本组无法进行下去,他组可抢答。事实证明,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就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每一组学生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并能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对照实验,使实验更严密。
三、探究过程贵在“清晰”
1.用合适的过渡语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家的思路
在备课过程中,我查阅大量的资料,对各位科学家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找出思维过程。科学史教学中应注意使用不着痕迹的过渡语。巧妙的、水到渠成般的过渡不仅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整体上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测植物“跳楼”的种种原因时,教师适时质疑“怎么证明光导致了植物的弯曲生长”,在证明了光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外因后,教师提出,“达尔文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尖端只有几个毫米,在生长弯曲中基本没有变化,倒是尖端以下的部位明显生长弯曲,所以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一端,那尖端是不是没有作用呢?”顺利过渡到达尔文第二个实验证明弯曲生长与尖端也有关。之后,教师顺理成章地提出:“既然弯曲生长跟尖端及尖端以下部位都有关,那么光照是通过影响哪个部位使植物弯曲生长的”顺利引入达尔文的第三个实验: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达尔文提出两个推论后,教师提出“怎么证明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影响到下部的生长”过渡到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第一个推论。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弯曲生长,背光侧生长为什么比向光侧生长快,怎么证明你们的假设?水到渠成地导入拜尔的实验。詹森、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导致了弯曲生长。教师接着过渡“这种物质真的就是化学物质吗?如果真的是化学物质我们应该可以收集到,有什么办法可以收集到,并证明就是化学物质?”从而过渡到温特的实验。
2.利用图解总结发现历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课堂小结贵在“有效”
课前就把学生分成达尔文组、詹森组、拜尔组、温特组,印发探究学案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19世纪,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课堂小结时,让每组代表四位科学家谈一谈他们对生长素发现的主要贡献,每组派一个发言人,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质疑。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归纳总结知识,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范文3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范文4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认真阅读。只有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本质和编写意图,才能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做新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开发者;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有效进行教材分析。教材的阅读不仅仅只限于教材本身,还包括课程标准、教参资料等。
一、认真阅读教材,通晓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科教材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经过权威机构审定的,其组成结构、编写体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都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师生用于课程实施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文本资源。因此,只有认真阅读教材,并把教材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阅读,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本质和编者意图,才能深入理解教材怎样体现课程标准精神,才能有效进行教材分析。对教材的阅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通读、精读、泛读。
1.通读。将同种版本的初高中生物学教材认真通读一遍。通过读书,体会课程理念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对全套教材内容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领会和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内容,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找准教材的表达与实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如果了解不够,教学时就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可能出现前后内容脱节的现象,人为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2.精读。对单元、章节教材要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全面领会,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合理地认知和分析。通过精读教材,全面掌握教材中的正文、附文、习题等相关内容,通览和推敲教材中的实验、说明、插图、注解、附表、附录、习题等内容。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区分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寻找教材的表达与实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它与课标的关系、教学目标、重难点、材料的选取、呈现方式、材料的作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明了教材呈现知识时的逻辑体系;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其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的各种情境,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的作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越透彻,对教材的处理就越得心应手。
例如,通过认真阅读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单元,可以弄清楚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要求的。“科学探究”主题在教材中没有独立成单元,主要是与“生物与环境”主题融为一体来编排,这就使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具体化了,科学研究的要求也落到了实处。该单元共安排了4个讨论交流活动,3个探究性活动,共计7个活动。教材试图通过具体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逐渐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获得相关的技能,逐渐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实现师生教学方式的改变。
精读还包含了“读学生”的含义,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哪些内容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泛读。包括阅读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其他学科的书籍,还要做一些相关的习题。通过泛读,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长期的准备来看,要多读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教育报刊杂志上有关教材分析和教学经验的文章,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达到“懂”、“透”、“化”。“懂”,即是把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透”,是在弄懂的基础上,透彻理解、准确掌握并熟练运用;“化”,就是将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全面、深入、透彻、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化难懂为易,化艰涩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
二、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向
对课程标准的研读要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例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每一条“内容标准”都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行为动词,认真研究这些行为动词,它们既包含了教学的内容,也包含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达到的水平,还包含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效果。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就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基础。
理解教学内容的层次和要求,初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通过研读这些主题和各项要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例如,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第一个一级主题,该主题又分解为两个二级主题,即“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探究”又分解为5个要点,这些要点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和态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就要落实到科学探究的具体操作中,并将科学探究过程划分为六个环节,各个环节都应有明确要求,其意图是要学生初步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步骤和技能,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对教材有关科学探究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学中“度”的把握,必须以“课标”要求为准。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钻研课标、把握好标准,从而减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和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是指教师不认真研究“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而是用以往旧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旧高考对某些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的标高,随意拓宽和加深教学内容;“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指当教师面对新课程中那些属于能力培养而非知识性的内容时,教学又显得过于简单和草率,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不能或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三、阅读教参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教参资料为教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例如,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教学设计、参考资料、测试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阅读,并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分析和选择,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下面以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为例来说明。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范文5
项目教学法 高职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一、前言
中国的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路程,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因此中专教育和技校教育发展很快,并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却对如何办好高等教育经验不足。
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首要问题是要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组合,但又不是简单的二者组合。如何全面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呢?首先它是“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这与培训班的“技能训练为主”的目标不同;其实是“职业教育”,这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工作,这与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培养目标不同;最后是“高等职业教育”,这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同,人才类型的重点不同。
作为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生物技术类和医学类等专业的学生必修课。高职生物化学课程必需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要融基础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一体。
二、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
生化的研究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学好生化这门课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高职生普遍化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难度加大,随之产生畏惧、抵制和厌学情绪。有些学生虽然一心想学好生化,但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结果成绩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基础课中学好“三理”(生理、病理、药理)和解剖即可,生化知识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对生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处于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的状态。
2.教学矛盾
生化内容繁杂且抽象,而且与化学、遗传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是医学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到生化知识晦涩难懂且无从下手,考试的通过率较低。对于教师而言,生化难教也是大家公认的。为了适应医学高职院校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教学方针,学校对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做了较大的调整,使生化教学课时在不同的专业均有减少。然而,教材内容却在逐版增加,凸显了内容多、学时紧的矛盾。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由于生化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有些年轻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联系与扩展,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的境地,造成学生认为“学习生化用处不大”的错误认识。
4.实验教学问题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生化实验教学仍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课上,教师对实验原理、内容、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缺乏独立思考,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验考核形式单一,致使学生普遍不重视实验,觉得生化实验就是交一份实验报告而已,互相抄袭实验结果屡见不鲜。
三、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寻找到与之相配套的适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实施方法及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路子,这些都与“因材实教”的教育理念密切相联。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材”,即生源的质量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我们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就一定要对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认真深刻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与本科院校不一样的特点。他们在长期存在的学习里已经形成了他们自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逻辑推理,对深奥的理论知识缺乏探索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但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展示、喜欢比赛、喜欢集体活动、喜欢游戏等,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对他们的兴趣进行牵引,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建立他们的信心,并逐步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职教育是以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因此,我们将尽量压缩高职生物化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从而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理论教学方面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以应用为目的学以致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不强调理论深度。并对所牵涉到的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哪些理论知识是职业和岗位必需的。为此,我们从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结合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相互联系,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模块划分,共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通用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课程的主要包括生物化学、遗传性、细胞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等;模块二:岗位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概论、酶工程等。模块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模块旨在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及个性发展,因此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个性化。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指挥棒,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选择教育部、卫生部指定规划教材,从而构建生物化学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
1.项目的确定
项目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能否正确科学地选取和确定适宜于学生基础的项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的确定是至少具备三个因素:一是突出能力目标。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但在职业教育里必须突出能力目标,这样目标确立逐渐达到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学生是否有兴趣,这是因材实教的基础,同时也是看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第三,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2.项目实施
(1)班级分组
本课程实行分组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个项目。根据班级人数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名学生,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若一个大项目里分为几个小项目,则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成员负责,组长负责任务分配以及对项目进行情况监督。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负责的部分项目之后,再由组长牵头整合项目的各项工作,最终完成任务。
(2)兴趣激发
这个环节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讲解。为了激发学生对项目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的帮助下,以示范的形式事先对一个项目进行各个环节的认真演示,或通过一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及各个环节。当学生们对项目教学法有了初步认识,对完成项目有了浓厚的兴趣。
(3)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对项目有了初步感知后,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或者通过网络学习。学生还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采用师生研讨再加上网络查询等方式寻求解决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创造,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
3.成果展示
当学生完成项目后,在全班同学前展示小组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4.评价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项目叠加考核法,或称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实施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同伴(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完成,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项目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