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 阅读 训练 提高 方式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阅读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在训练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 积累阅读素材

积累阅读素材就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在语文课本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即成为“阅读题材”了。它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阅读的源泉。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使用相同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显然就是叶老先生所说,学生们阅读缺少丰盛的源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初一阶段就积极地指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例如:指导学生从读书看报中搜集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可以剪报、摘抄。也可以抓住茶余饭后,听故事、听广播、闲聊天,甚至道听途说都可以随时记在整理本上。还可以在静思默想时,灵感突现时,所迸发出来思想火花时及时记录下来。凡此种种都是搜集素材的好办法,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起来,文笔也比原来好多了。正所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自由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里学生最怕的就是阅读鉴赏类题目了。究其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学生对所要阅读的题材知之甚少,不知该读什么,或者对所读的重点理解不透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一旦给学生限定了题目,他们就很头疼,不是一节课没什么思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即在积累了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扩写交流阅读,同学们的阅读内容果然丰富起来。总之,只要学生有灵感,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当然,阅读材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书信、散文、诗歌、札记、随笔。

三、 课堂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花大工夫的,因为它综合了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训练就需要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中,而课堂上有目的的练笔就是提高阅读水平的绝佳机会。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读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而且课本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可谓是“阅读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四、阅读课评改

好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出来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常常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推敲”一词就源于贾岛,今天“推敲”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因此重视语文阅读课的自评是评改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在阅读讲评课上一改以往的老师评讲为主,而改为老师指导思路,学生自评为主。当然,在评改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也切实体会到仅仅让学生自评能力还不够。因为,学生的自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基于上述原因,我还采取了生生互评的评改方式。具体方法是:两个班互评,即把我教的两个班学生的阅读课进行交换,这样可以避免感情分,评起来比较客观公正。在评的过程中,给学生定出评改标准,可以根据标准打分。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评改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一一对照来评,有的还自发地进行讨论研究,因此,我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阅读互评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讲评课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总之通过积累素材、自由阅读、课堂阅读、阅读评改等一系列的阅读训练打破了语文课的枯燥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阅读的技巧,积累了阅读的材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面临考重点高中的现实因素,学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学生的高分看齐,学校通常认为,学生考的分数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是,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其说学校之间竞争的是综合实力,还不如说是竞争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要提高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学校一般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补课提高成绩,学生每天的时间专门为学习文化知识而被安排的满满的,学校才不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这是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

2.2教师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师最得心应手的科目非语文莫属,除了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了能在语文学科上提供帮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对学生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下,老师与老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于是,见到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做与语文无关的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了。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那么,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3依据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3.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的实践能力。

3.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

4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4.1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的。就需要国家出台颁布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力”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这只是教育者的口头禅。与此同时,颁布的相关理论体系不能仅仅只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应该从微观角度思量,让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有法可依”,有具体措施参考,具体方法指导,具体思想引导。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实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完善到支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综合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4.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研究者表明,“一专多能”型人才永远不会被淘汰。同样的道理,“一专多能”型的老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综合实践能力很强的老师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太差。但是,当下我们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高,除了能胜任本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无从教学。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有关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所在学校也应该为老师培训提供条件。培训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过程,这也是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结

总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同时也是基于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的。不管将来的考试如何改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着重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3]刘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之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167.

[4]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5]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3

一、明确目标,关注拟纲

1.树立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的总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何将《课标》的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问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精读课,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还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文中的写景句子很美,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我在对文本研究揣摩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其核心的目标,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了解序文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行之有效的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深刻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点拨难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关注“拟纲”

“拟纲”就是拟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提纲。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整体把握教材的引领性纲要。它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服务功能。“提纲”是教学的线路图,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各环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拟纲”须从有利于操作的角度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语文知识点多、面广,教学实践中,加强“拟纲”,不仅可抓住语文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将之扼要的总结传给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并且可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从而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我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涉及学科各方面:语言表达不通顺、作文条理不清楚等,更多的是逻辑问题。作文时发表议论大多是直接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举一个例子对其进行解释,没有论证,没有推理;记叙事件人物,连基本的顺序都凌乱不堪,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造成问题原因,很大一个是学生往往缺少一条明确的逻辑主线。教学中“拟纲”则是抓住这条主线的好方法,所以重视“拟纲”,也是直接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大有效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必须通过“拟纲”优化课程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根据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这个优化重点集中在“拟纲”上:不仅要拓展其内容,剔除不该教的,凸显该教的,还要调整其结构,把该教的充实并系列化,按照层次,有计划地教。因此,通过“拟纲”,研究教学目标在此教学设计中能否实现,这个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是否最快时间、最优效率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我教学《我与地坛》突破重难点达到预期目标的提纲:【问题探究】1.课题为什么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与地坛母亲”?明确:全文分两部分――地坛的景物和地坛的人。文章写作者在地坛中徜徉、静坐,景物让他思索,和他一样行走在地坛里的人物也一样让他思索,母亲只是众多来地坛中的一个。2.通读全文,寻找作者心路历程变化轨迹?明确: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爱惜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体验感悟】走近作者,领悟生死哲理,共鸣达观情绪。【想想,说说,写写】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爱的博大,对人生苦难的反思,遇到重大挫折时,生命更加可贵,要为生存找到充分的理由。2.结合《三生教育》内容,延伸拓展。生命对每个人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二、抓住关键环节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活动,他们都是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最终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由于知识经验等原因,教师组织课堂和引导学生,怎么教,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教学任务能否高效完成,所以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其中关键一环在于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所谓“恰当”:(1)适合内容。“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感受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要关心学生是否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率地传输给学生,而教学方法的高效也只有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上才能得以体现。(2)适合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能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与发展偏向结合起来,从而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生都能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可在合格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全面主动的发展,这是高效率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3)适合发展。高效的语文教学实施不在于教了多少知识、是否完整地完成了教学过程,在于教学过程中是否传授了针对不同语文学习材料的具体方法、学生据此是否形成了相应的语文能力。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些经验,抓住几个关键,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

1.备课上课

我追求真实、扎实的语文教学。高一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人生、生活、生命、生存与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结构内容及高考题型与赋分;力求让自己的课与学生的距离、生活的距离、考试的距离贴近。备课我从文本和学生入手,读懂文本,体会作者言说的策略,发现语言的内在含义,关注学生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我寻找两者结合点,找准教学切入点。一是从课后“研讨与练习”切入,如学习《包身工》就可据题中“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确定阅读的具体目标:明确文章叙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哪些活动,叙述这些活动意图何在?二是从介绍时代背景切入,时代背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介绍时代背景我根据课文特点,在学生最需要时乘“机”而入。乘“解释题目”之机,乘“阅读注释”之机,乘“分析文中某词句”之机,乘“解说文后写作年代”之机,乘“补充资料”之机。上课追求“有底气”,重视在根本问题上想明白后才进行教学活动。所有的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语用策略选择的问题。如何选,为什么这么选,这样选背后能够传达哪些信息,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用这样的思想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我由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这句话,设计了问题如“如果你们处在别里科夫当时的生活工作状态下,你们一般如何说?别里科夫为什么这么说?你们的推测有根据吗?”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这样表达背后的意味,并借此作为突破,让学生真正了解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

2.作文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语文效率的关键,作文教学一直是我探索的重点。我讲求其系统性:高一高二,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写法,并进行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结构的指导;高三,文体的选定和升格训练,并进行应试指导。做好作文讲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对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挑选习作佳作引领;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做到好懂易学;重视同题再写,让学生用指导讲评所得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往往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所以,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读懂材料是关键。我用梳理材料关键词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取得好效果。首先给学生示范(例题展示与方法讲解)。第二步具体概念抽象化。第三步联系现实生活。把已经抽象了的概念再具体化,让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应起来。第四步确定作文立意。最后,知识小结。提醒学生分析材料时把握这样一个思路: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映射到人类,由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4

论文关键词:职业高中;作文教学;写作现状;多元化评价

作文是一门综合艺术,能最直接、最明显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职业中学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在作文教学上也应该与普通高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具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然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目前普遍存在并亟须我们重视、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作文总体能力低下,状况堪忧。从调查情况来看,职业高中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喜欢型,约占20%。这种类型的学生平时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勤于收集写作素材,写作兴趣浓厚,文思敏捷,成绩优良。二是应付型,约占50%。这部分学生对写作态度比较冷漠,既不喜欢,也不厌恶,他们认为写作文只不过是完成任务,因而总是马虎草率,应付过关。三是厌恶型,约占30%。这部分学生或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细胞”,个别甚至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或认为写作不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任务,所以作文总是不写,成绩极差。

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文目的不够明确 在职业高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作文教学都被“边缘化”了。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害怕,导致传统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也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认为到校读书是来学技术的,毕业出去不一定会凭笔杆子混饭吃,因而学写作文没有必要。

学习基础太差,作文兴趣淡薄 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C类苗”、“箩底橙”,初中时期的贪玩者大有人在。他们不仅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差,其他学科的基础也十分薄弱,因而认为作文太难太深,不像专业学科那样生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认为教师作文课教得不好,所以不想写。总之,对作文没有兴趣。

随意编造,抒发虚假情感 在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中,假话、假故事、假情感颇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严重背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情感需要,使作文蒙上了不该有的灰色,泯灭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热情。没有新材料、新内容,就拿一些旧的内容来胡编乱造,。高考阅卷专家也曾指出,经常有考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病亡或描写自己眼睛瞎了,看不到早晨美丽的景色,只能由妈妈描述什么是早晨。此类作文,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地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着实让人心寒。

缺乏积累,格式雷同,模式单一 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死记硬背,套用模版,内容空洞乏味,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枯燥单调。即便是命题不作任何限制的自由作文,也往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尤其是应付型学生,写作时不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去立意、确体、选材、布局及行文,而是习惯于摘抄一些“优秀作文”的段落或通过网络来“编辑”作文,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显示自己的功底,喜欢在开头结尾用排比句烘托气氛。即使自己写上几句,也是大话、空话、假话而已。而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大部分人不会讲道理,没有思辨能力,常列举一些与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这种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写起文章来,难免出现严重的“雷同”现象。

改革思路与对策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作文独立成“科”的意识 一直以来,职业高中的作文教学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及科学的训练方法。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有些则根本不设作文课;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作业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因此,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

1.重视作文教学,强化作文意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低,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谈何容易。不少教师因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轻视作文课,甚至不上作文课,只是课后布置一些作文。虽然有批改和简单的讲评,但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辅导。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把作文课看成辅助教学,可上可不上的观念。

2.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编制系统的教学内容。多年来,作文教学都在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之后才出现,缺乏系统的教学。因此,我们应编制统一的作文教材,脱离原有的单元式作文训练,变为纯粹的作文课本,从最基本的造句、模仿开始,到审题、立意、结构,再到单元式的各种文体理论知识的讲解。

3.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进行规律性的训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一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写作技巧到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绝不能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就写议论文,突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注重兴趣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写作之源,单一的命题作文,造成学生奉命而作,枯燥无味;机械的模仿作文,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墨守成规;写远离生活的内容,造成学生闭门造车,无病。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出题——写作——讲评”几乎成了固定的模式,每当布置作文时,学生“唉”声一片,满脸愁云,作文似乎成了他们最苦的差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唤起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把作文引向其中,为学生开辟丰富的“作文市场”,创设写作氛围,让学生在“市场”和“氛围”中主动去“经营创收”。例如,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十人跳大绳”、“红歌颂祖国”、“班际拔河”等大型比赛活动,以及节假日组织的“走进社区敬老院”、“与残障儿童心连心”等公益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的热情。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就能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生动的作文来。

2.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兴趣。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总是有限的,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并非事事都要亲身经历,而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文学、天文、地理、历史典籍、新闻报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医药卫生、旅游知识、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美术欣赏、摄影技术、车船兵器、航天科技、经济发展、外交风云等等都可以涉猎。那些精彩片段中的优美词语,描述方法,能在写作中启迪新的思路,点燃新的思想火花。同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美文的热情。例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可让学生一边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一边体会作者由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样变化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课后,再让学生自己观察景物并作文,要求情景交融,可借喜景抒乐情,也可借乐景抒哀情。还可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作家成长经历的书籍,如高尔基从童工成为世界文明巨匠,高玉宝从长工房走上文坛成为著名作家等。作家的成长史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楔子。

加强指导,培养个性化的写作 作文指导只有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学生的个性写作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1.开发作文资源,丰富生活体验。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个性化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现实生活;二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电视作品等精神生活。例如,影视、流行音乐、网络,与其让它们“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从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到王岳伦的《功夫熊猫》,从“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到“我爸是李刚”,从超级女声到迈克·杰克逊……这些事例或现象如从学生笔底流淌出来,都能给作文带来青春与时代的气息。

2.引导自由表达,凸显个性写作。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一定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材生活化,语言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成为放飞个体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等等。

3.改革指导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学生作文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状况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肯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并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标志。因此,教师应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注重多元评价,促进主体发展 作文教学要重视用心批改,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多元化评价,即改变过去唯一的教师评价为多主体评价。尽量见优不见劣,给学生留一份可贵的自尊,留一份真正的轻松。实施评价的具体方法如下: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1)组织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习作交流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后,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

3.综合性的教师评价。教师对作文的评价不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习作水平下判断,更重要的是找出习作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反馈的信息,使他们在修改中提高,并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因此,通过交流活动,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和鉴赏能力。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5

[关键词]人才;高职高专;语文素养;交流平台式教学

人才是指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能为企业创业,为社会带来新的财富,并能自觉贡献和服务社会的“有用的人”叫人才。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科技素养;市场经济素养;人文素养――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跨文化素养――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就我国许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略加注意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引导,而基本上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的引导,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只顾及学生的暂时就业,而忽略了学生走出校园后的更长远的发展。这样一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生产一线的工人,有着一双灵活的做工的手,可是语言表达能力很不乐观。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情况: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一部分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类的考生。就广东的高职高专而言,绝大部分是广东本省的考生。极小部分是广东省外的考生。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学院不重视语文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平时的交流用的绝大部分是方言――粤语等,似乎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一样成了课堂用语。就我们的调查,有相当部分的操粤语的学生反映,当他们开口讲普通话的时候,脑袋里存在一个翻译编码过程。针对上述这种现象,为了更广泛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重视语文教学是有必要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发音出发,全方位的进行实用汉语语文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就我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我发现在我们学生中存在下列问题:

其一,学生自身不重视,许多同学把对语文的懂得仅仅放在字词的认读上,认为看得懂和听得懂他人的话语就表明自己懂中国话了,他们把对母语的懂得标准等同于对外语的懂得标准。他们不懂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传播的桥梁。

其二,像有些专家所提出的,有好多高职高专生与人沟通交流时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一提笔写东西就为难。也就是说说也说不好,写也写不来。这主要是由于对汉语普通话不够重视,对我国悠久的文化精髓了解很少,辞藻缺乏所造成的。

其三,有部分学生写出的汉字结构不稳,字不成体,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大学生的笔迹。

其四,由于我国中小学以升学和考试成绩为指挥棒带来的后果,使得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具备语文基本的鉴赏能力。他们缺乏一种立足于生活,通过查阅文献,细细体会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更谈不上自发地去吸取养分。

针对我们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我们可以从教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修养不是停滞不前,并且能够激发他们更切实际吸收、利用汉语,进而为我们汉语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宗旨的明确化:培养学生熟练利用汉语普通话来自然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准确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立足于本国优秀的文化,大胆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跨越文化的障碍,在国内外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语文教学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教育。

探求新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内容:我们高职高专生不必要把精力放在听授课教师对文学作品内涵及写作技巧的细节作全面深入的讲读上,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这样的教学不能突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但是有教师采用本科中文系教学的传统的研读教学法进行教学,有教师采用的是自学加诵读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我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其授课内容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普通话的集中训练与加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有着诸多的文化差异,我们的地方语言也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有着典型的方言,可其实各方言里又有着多个分支。而我国推行的普通话不仅可以维护民族的大团结,给操着不同方言的老百姓消除了交际的障碍;时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才流动的现状,学好普通话是一种社会的需要。而广东等沿海省份的粤语也非常流行,学生喜欢用粤语进行日常的交际,普通话似乎成了课堂的教学语言。那么,我们做为高等职业院校,不能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该提倡和引导学生多多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比如在校园里贴上“请讲普通话”等标语提醒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要性的认可,改变让方言风靡校园的现象。

其次,职业高等院校的教学指导应该明确提出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系统的普通话指导,从声母、韵母、声调和节奏方面出发,针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缺陷进行纠正,从而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除此之外,进行汉语一级常用字、二级常用字和三级常用字的集中训练和过关考核。

2 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导读

我们旨在向学生粗略介绍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有一定成就的积极向上的文人和文学作品,辨证地对学习文人们的优秀品质,与时俱进地看待、接纳或吸收文化成果,从而更广泛,更理智地了解我们人类。在这方面的学习我们也不要像中文系的教学那样过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其中能够反映民族伟大精神或伟大人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而其写作特色和技巧略带提及便可。

3 语言阅读和口语表达技巧的学习和研究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很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学校鼓励学生用手进行思考,因为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理,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同时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可是我们不能忘了“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和谐社会的营造必须依靠文明言语这根纽带”。所以,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进行语言阅读和口语表达技巧的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的,当然不断提高他们语言阅读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是其最终目的。比如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得体,感染听话者,从而进行有效交际。

4 基本实用文体写作的介绍

我们进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是要培养文学评论家,也不是要培养作家,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需要和生活需要,系统地传授一些职业生涯方面的实用性教强的文体的写作,如: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合同等。

探求新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交流平台式教学。

为了体现汉语的基础奠基的作用,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再者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语言的奥秘,激励学生钻研科学,我们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教学观的影响”,做到教师学生化与学生教师化的角色互换。诚然,我们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一味地记笔记和考试要点,也不是让他们成为看客。我们应该始终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后学科研究。但是,我们始终要坚守一个信念:语言是其他学科的桥梁,通过汉语的学习,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模式。我们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的三种方式:

其一、师生讨论互动式的教学:讨论互动式是以学生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具体实行程序是:把学生进行固定性的分组(单元组)――单元组根据教师的要求和问题在课前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单元组成员在课堂上的再次讨论和补充――各单元组代表到讲台前的发言,使全体学生求得新知――针对每一代表的发言,台下的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质疑(单元组的任何成员都可以进行解答)――教师针对单元组无法解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穿插其中)――教师总结或进行观点的延伸等。

其二、学生授课式的教学:传统的讲授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授课式是建立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基础上的,讲授者可以采用“导入――讲解――提问――分析解答――总结”的具体方法。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那么教师在课前就要具体辅导讲授者作好准备工作,对他们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也要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我们建议不要给授课者太多的内容涉及面,一到两个方面为宜;再者避免多个学生重复讲解同一内容。这种方式是为了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有条不紊地独自组织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学生表演式或绘图式的教学:有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和戏剧。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完之后,要求表演者对每一角色的要求进行自我讲评。而对有些情景交融的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图画来进行交流。

其四、学生辩论式的教学:学生辩论式是讨论互动式的提高阶段。学生经过智慧火花的交汇,锻炼他们伶牙俐齿的口才和旁征博引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理性的思考,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深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把握是非,对事物进行辨证的分析评判的能力。除此之外,同组辩手之间的密切配合,有助于形成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6

关于《守望教育》读后感最新范文   《守望教育》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 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 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 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 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 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关于《守望教育》读后感最新范文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关于《守望教育》读后感最新范文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的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其《学者的人间情怀》中倡导的学术作风:“应该提倡这么一种观念:允许并尊重那些钻研象牙塔的纯粹书生的选择,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在搞好专业研究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文化批判意识,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态”。于是,作者将自己深邃的目光、纯净的心灵,交付于众说纷纭的教育。在《一位“爱教育者”的“人间情怀”(代跋)》中,作者以一种足以让人动容的真诚来剖析自己的心迹:“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我关注社会底层;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关注历史与现实之中不时涌现出来的他者命运之幸与不幸;作为一个在20 世纪后期出生长大的个人,我特别关注20 世纪里无数在封建与反封建、自由与专制、启蒙与救亡、个体尊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辗转反侧”,“只是因为,我对他人当下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命运的关注与体验,构成了我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必须言说,只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牵扯与疼痛。这个我每天生活其中的世界是我的生命得以可能的惟一的世界,是滋养我生命成长的永久的摇篮,我没有理由不关切我身处其中的世界,关注并且爱这个世界中与我相遇的人们。这并不是因为我多伟大,而是因为我与周遭世界的交往构成了我生命存在的真实内涵。”这样的文字,让人分明读出:作为一名研究教育的学者,作者也许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芸芸众生的悲欢,但他愿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诚,去“言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关爱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这样的“人间情怀”,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为教育呐喊、挥汗、流泪并幸福,也使读者对《守望教育》心向往之。

  《守望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见解的独到性。刘铁芳先生怀着对教育的满腔深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儿童教育、乡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成长和人文幽思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社会底层出身的刘铁芳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强调“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并以此作为让学生“听话”的秘诀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违背教育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活泼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作者争鸣的勇气、学术的个性和见解的独立。 作者认为,教育问题无处不在。当人们为著名健身操教练马华的英年早逝而叹惋不已时,作者却看出了马华之死的背后问题:“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健美的马华留住了马华的健美,却没有留住马华本身”,“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的脑瓜子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个‘幻象’的‘健康’一旦以过强的暗示加诸个人,本身就可能越出健康的轨道”。教育,正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如果仅仅以所谓的“科学”条框来规范,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想起刘胡兰》中,作者对几十年来一直将刘胡兰的故事编入小学生课本的做法提出批判:“社会已发展到了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给予我们的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们以何种品性的教育?如果说刘胡兰以稚幼的肩膀担当神圣的革命价值是出于特殊的时代,可为什么我们一直还在比刘胡兰还小的孩子心灵里不断传诵着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什么我们的身边不时会出现小英雄不断以血来洗刷我们成人世界的眼睛呢?”,这样的批判似乎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又有谁能否认作者思考的深刻、呐喊的至诚呢?

  《守望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文笔不像一般教育著作文笔的生涩和艰深,显得平和宁静、灵动流畅和诗意盎然。

  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一辑的篇前语中,作者写道:“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文字,让平和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们宁静的心灵里汩汩流淌……

  在《远离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忆儿时听大人讲故事的情景:“(各类故事)连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凉,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时光在故事的记忆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鲜活如旧,带给我绵绵不绝的生命暖意。”读这样的文字,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