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图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22-01

初中历史本该是一门知识性兼趣味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很多教师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境界,而学生则坚守“背多分”的信条,教学走向枯燥无味的死胡同,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图说天下”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利用图片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一、巧用图片,趣味导入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专注于课堂。在历史课这样信息容量大的课堂上,通过图片来导入新课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时,教师可以先放渍殴人坐着甚至躺着吸食鸦片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他们在干什么,思考和讨论这样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探讨该如何制止和杜绝这样的行为,然后再进行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刚才看到的国人吸食鸦片的场景。这种局面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的?给我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当时的政府以及仁人志士对此有哪些相应的行为和举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通过学习来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众所周知,图画的呈现会更加直观、真切,吸引力也远远大于文字,通过这样一幅幅历史图片或者影视剧中的历史剧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迅速进入教学主题。

二、适用图片,辅助讲解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不仅在导入中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具体讲课的过程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历史图片相较于文字表述更加直观、明了,在具体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来辅助知识点的讲解。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看示意图,区分和界定“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等大致的区域和范围,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引导学生逐步梳理日军侵华的路线。日军首先制造了“”,东北三省沦陷;然后制造“一・二八”,袭占上海;制造“”,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总体来看,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可以归结为: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中、华东,最后是华南地区。以历史地图为纲,辅以一定的文字讲解和梳理,就能把日本侵略中国的路线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如、等),在讲解这些战役时,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口头讲述这些战役中发生的故事以及表现英勇的战士的事迹,最后再及时点拨这些战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样的讲解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枯燥感,同时,图片的展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还原、再现当时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

三、善用图片,升华讲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学会“以史为鉴”。在历史课堂上,把一定的知识点传授清楚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实际,适当地升华本节课的内容,其中图片展示是升华讲解的一种方式。比如同样在讲解《中华民族的》时,讲完日本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等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的场景,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展示了两种怎样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对待历史我们要客观、冷静,要理国,而不应有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升华整堂课的内容,能给学生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案例,对强化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第一,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素材,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初中历史学科中既有科学的史实,又有人文的情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通过增加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经济史等内容,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要立足初中历史学科,辐射相关学科,联系现实。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中《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这一幕时,引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首唐诗,不仅使阳关、玉门关这两个地名跃出纸面,方便同学们记忆,而且勾勒出西部地区的荒凉,自然而然地引到西部大开发的话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

第二,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地阐述为引导同学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相处,其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尊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人的关注、理解与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

要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说,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脱离实际,那只能是一种结果:同学们把知识的因素全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在传授知识时,必须考虑到初中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须将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同学们对已学的知识内化、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要使同学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倡“把信心留给自己,对自己负责;把孝心献给父母,对家庭负责;把关心献给他人,对集体负责;把爱心献给社会,对社会负责;把忠心献给祖国,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负责”。要选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培养同学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水灾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去对待自然,让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批判我们周围的问题,并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第三,培养同学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在科学文化和人文建立平衡的同时,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这表明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审美情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 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 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 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4

一、演示,讲练结合

在一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课件显示提纲性的内容,并通过演示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讲练结合。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容易混淆。笔者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展示给学生,接着显示相关练习题进行测试。学生学习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二、删繁就简,与图示教学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化知识要点为能力点,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笔者执教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以电视剧《》的主题曲作为开场,以反映的基本历史过程,同时制作路线的动态示意图:瑞金湘江贵州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大草地吴起镇会宁,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箭头,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一名战士,经过艰难跋涉走完两万五千里,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又让学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乐观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同时降低了记忆路线图的难度。

三、利用地图,让多媒体激活教材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可采用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张骞出使西域、、人民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

四、浓缩教学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规定初中三年都要开设历史课程,但长期以来,受中、高考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课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感觉历史学习很吃力,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由于很多学校的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没能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小生活,大历史,处处皆教育”。

一、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今人继续在做,也可能有所变化,但一定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将单纯的历史知识变成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场景,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的“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想想节假日在乡下逛庙会的热闹场景,想想农历大年初一的欢乐情景,虽然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与我们现在的称呼有所不同,但人们欢腾庆祝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模式的历史教学就使学生对历史不再感到陌生,感觉原来历史与自己很近。

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培养历史理解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历史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请同学课后找找身边这段历史的足迹。由于事先布置,上课时学生举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讲了南通的大生纱厂,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学时参观过的张謇纪念馆、状元街,有的介绍了大生钟楼(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的标志,通棉三厂原名大生三厂,为张謇1914年所创办),甚至还有同学介绍了颐生酒(本世纪初由张謇始创,190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学生找到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这段历史的足迹后,教师无需进行太多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这段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了。理解了张謇先生弃官从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从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变迁中也能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由学生自己寻找历史足迹,探究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培养人生价值观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能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努力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历史理解力,积极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