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在短暂的提高之后又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怀着比较功利的想法,他们认为到了初三的时候把老师画的重点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是什么原因让历史这个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此不受学生喜欢?虽然中高考的指挥棒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乐于动手和思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参与探究、体验新事物,更喜欢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参与探究的学习氛围。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反思是多层次的,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上完一堂课后,笔者会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设计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的教学观念。

第一,课前热身,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初,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梦驼铃》,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并且这首歌与丝绸之路有一些关联。

第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山夹两盆’指的是哪里,同学们知道吗?”设置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三,学习新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还原历史,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锻炼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实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总结收获,体验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堂课收获到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设计的各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生不是单纯的盛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像倒水一样把历史知识一股脑地倒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讲,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掌控。我会设计自读环节并提出一些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完成学习要求:1.自己通读教材,学习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2.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或向老师提问;3.规定自读时间是15分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自读过程能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自读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读书和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书上出现的,也可能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他的语言不通怎么办?汉武帝开始攻打匈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给了学生提前预习的准备环节,又使教师多了一个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曾经有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质疑的教学环境。比,说在教师“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自读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2.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这两次出使有什么不同吗?3.你觉得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5.班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使西域的?6.我国和欧洲第一次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形成了质疑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高涨。

三、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的学习环境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2

关键词:历史教学 角色转变 综合素质 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历史课堂出现了多元变化。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接新课程,才能适应新标准的要求。下面,笔者谈一谈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从三个方面入手主动提高个人素质。

(一)提高知识储备

过去,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历史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应该具备“一缸水”。甚至是“长流水”,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实现较好的知识传授效果。教师掌握的历史知识系统不系统、全面不全面,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历史教师要想上好初中历史课,不仅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同时,历史教师还应关心国家大事,能够谈古论今,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富有时代气息。

(二)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直接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组织的主导权,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谈典故、论时事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要提高钻研教材能力

教材是课堂实施的主要依据。但是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灵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把握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为课堂添加“素材”,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要把转变教师角色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主角”向“ 配角”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究,突出师生互动和共同体验。因此,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这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已经可有可无。相反,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指导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采取了小组学习等形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仿佛置身事外,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旁观者,在整个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给予指导,使得一节课看上去很热闹,而最终的效果却是不好。

(三)要坚持分层教学

“分是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是过去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狭隘的认识,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突出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在心理品质、智力品质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

三、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深入把握历史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找到历史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事件的表象找到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高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三)要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课程 实践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管理中,通过开展自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在地图要素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区和学校出发来学习常规地图知识,让学生自己来描述社区的位置和对自己卧室的测量,并以此来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再对方向和比例进行详细标注,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地图标注的重点所在,这样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动手设计,做自己的规划主张,并以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卧室,还要让家长提供帮助,按照学生的设计对自己的卧室进行重新布局。在此独立创新学习中,学生可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更多的知识范畴,并且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增加了必要的情感交流,可谓百利无害。

二、注重学生知识信息搜集方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的图片和资料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具备吸引力,但是通常学生在知识吸收方面会感觉杂乱无章,在老师正确的学习指导下,学生应该掌握怎样在大量的信息中理清头脑,并获取与自身学习息息相关的有用内容,还要对许多无用知识实施过滤,这对于现行时代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在现行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地域区间交流这方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周边商场并对商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各种商品的产地和特点,以及这些特产的来源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某种潜在关联。学生在大量的商品信息调查中,自然会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得出正确答案,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答案,这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荣誉感,最终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永远铭记在心。

三、提高对于知识的质疑度,使学生牢记独立创新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属于综合性的互换模式,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是十分全面以及个性化的。比如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对知识的理解与想象能力,每个学生的最终结果都是不同的。而老师没必要强求一时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沿正确方向持续向前探索,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我们更应该去赏识学生的这个探索学习过程,因为这时他们得到的不仅仅只有一个答案而已,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空间平台。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了解到了这一点,那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就不仅局限在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我们会更加关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监控和引导。学生所学内容有时还可以给老师带来某种灵感启发,比如说老师讲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木星属于另外一个地球,其自然环境与地球十分接近,还拿出基础科普读物供大家观看,这就使我们从中又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新知识。

四、提高对于学习内容的结合度

每个学科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老师也不能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长期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提高对于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且还要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新型课程的实施中,老师的自身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变革,学生主置逐渐地显现出来,落实素质教育将成为必然。不过此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老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老师教学素质必须有所提高,首先要求老师更新自身观念,逐步接受新生事物,教学过程中要抛开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新的结构,紧紧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契机。再就是要求老师继续学习提高,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不局限单个学科、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努力学习新知识,以确保有备无患,为学生提供指导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样在遇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时才不会缩手缩脚而无从开展教学工作。自新课程开展至今,虽然教材内容不多,但是却越来越感觉自身知识的匮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第一,老师继续提高学习知识必须落到实处,对于老师的素质提高会起到促进作用。再就是提倡本校教研工作,对新课程里面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施专项研究工作,使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二)教学资源有待补充

在新课程具体教学中,老师通常对于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灵活性非常认可。不过老师想要讲好这样的课程,除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外,还要配备大量的配套教具和音像器材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实践基地,而绝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些资源都极其匮乏。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已经在市直学校普及,但是想要发挥其具体价值,还需要老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改革。

(三)课程改革呼唤小班教学

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大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此这般,其大班教育就会成为改革的瓶颈。大班的活动开展困难重重,并且还对老师与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想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那么学习效果就无从保证,如果要达到活动的深入开展,那就有可能引发课堂骚动,尤其是学生素质不尽相同,甚至还会有学生趁机捣乱,这样就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士龙.?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8(04) .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新课程;改革

初中化学课堂模式的改革在于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在教学目录设置中重点强调了“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各方面,因此,课堂模式改革也应围绕上述几个方面,体现教材内容开放性或灵活性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扩展和丰富学生知识面和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改革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体系,倡导学生积极对教师互动、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求异创新中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做好引导、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让学生在全新的课堂模式中调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一切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爱好也相对广泛,但网络中、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影响其学习情绪,所以,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运用化学实验、课下研究等活动调动其学习兴趣,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启蒙性,让学生从化学角度出发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还帮助学生掌握未来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化学技能和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例子,使学生充满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去学习。如,某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第一节化学课时,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展示了身边熟悉的事务,从彩色照片可自然联系到照相机、影视等,从光纤的发明联系到电话的使用。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一些化学工厂排出来的污水可能会影响周围群众生活,以实际生活过渡到化学教学中,也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大了其视野。新课程还倡导淡化学科之间界限,相互融合,让学生接受到一个较为整体的教学课程。目前,人类面临着各种问题的挑战,如,健康、资源、能源、环境等,这些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讨论课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化学实验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将有趣的实验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促进化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促进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围绕实验探究展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适当地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实验进行创新或实验。新教材中关于演示实验共有80多个,除了一些因条件限制而变为播放多媒体图片视频后,其他实验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如,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熟石灰的溶解性时,此教师将新制作的熟石灰配成溶液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并用酒精对底部进行加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见试管下部的石灰逐渐变得浑浊,然而待试管温度冷却后,马上变得澄清,从而得出熟石灰的溶解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化学概念。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看出,实验是锻炼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生化学实验的作用。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是对某一化学现象的掌握和理解,学生之间通过探讨得出结论,教师可在每堂实验课上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相互交流和讨论,并根据教材提示自行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邀请实验方案较好的学习去实验室实验,如,配制去污剂、粉笔炸弹等,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又间接培养了其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在对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时应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合理安排知识结构,课堂改革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提升,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其目的是重视个体体验和个性发展,是有利于促进人全面又自由发展的一项措施。不管是在教学观念上还是课堂模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获得全新感知,提高学习化学素养,成为新型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知识素养;引导组织;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80—02

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这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去面对,去反思,去探索,去解决。新教材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更关注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及时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作为物理教师在这场改革中尤为重要的是提高本学科知识素养,提高引导组织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一、不断提高本学科知识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新课改精神的落实也真正能够史无前例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由于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增强,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快,导致知识的不断更新。因此,学生的思维也空前活跃,提出的问题多,难度大。而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功底基本标准。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柯瓦列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不断提高引导组织能力

《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这样,教师绝不能仅限于“学科专业知识”和“课堂讲授能力”,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专业素质结构。那么,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提高呢?我认为,课堂的引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课程标准提倡“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是教师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的生动体现,是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的的创造艺术。具有了这种艺术,在教学中才能师和学生的意志,严明纪律,协调行动,使全班同学形成一个整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些小组合作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足。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得随时注意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采取某些方法和途径,来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变量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维护好课堂纪律,并且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要素。

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虽然将时间和机会都留给了学生,但在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总有一些时间段或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

三、不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引导组织能力,但也离不开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既包括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也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上完课后,我和本组的老师,经常在一起探讨许多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感觉怎样?学生的感觉如何?学生质疑提出了些什么问题?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但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自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教研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如果交流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共同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同时,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变“目中无人”教育为“目中有人”教育。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因人施教尤为重要。首先,“师生是朋友”。我们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不应以权威者、法官的身份,更不能以审判员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学生,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得以顺利进行。其次,“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学生是“人”,他们在渴望得到成人的关爱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特别是尊重。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别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想得比老师都好”“你真了不起”等等,都成了我的口头禅。正是因为教师的尊重,学生也学会了尊重。他们知道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是一种尊重;委婉地向别人提建议也是一种尊重。最后,“教学相长”是民主的体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疑问,没有异议,更没有争论。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努力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挑战教材,允许反驳老师,允许保留意见,允许“师不必贤与弟子”……总而言之,在这里,师生都是自由而放松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对整个物理课程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知识素养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知识素养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物理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赶上课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课程改革。同时,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组织能力也很重要。因为课堂必须还给学生,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合理组织。只有教师扮演好引导组织者这个角色,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当代课堂中教师由以往的“演员”转变成了“导演”,真正的课堂扎实、有效、有序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提高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样重要。合作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具备这一基本素质,很好地进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使新课程改革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的心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努力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教师,做一名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列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教师专业发展新视界[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农村教师;心理障碍;管理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称“新课改”或“课改”)启动以来,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肯定。但也有学者指出“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于边缘性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农村课改的成功与否是我国课改成败的关键,而农村教师是否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情投入课改又是农村课改成败的关键。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有不一样的心态,他们因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社会评价的片面性等原因往往产生焦虑、抵触、消极等心理障碍。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农村中学课改过程中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教师的角色转换

受我国传统的文化及长期习惯性教学影响,教师们形成了相对较稳定的自我角色认知。尤其是在农村,由于交通相对闭塞,信息交流相对不畅,教研教改气氛相对不浓,社会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比城市大,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知识的“权威者”、教学的“操纵者”。而新课改赋予教师新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是“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强调师生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性教学。

教师要否定受传统文化与传统教学影响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师传统角色,转换成适应新课改的新角色,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和自我超越的担忧,教师会本能地出现抵触心理”。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师不但要鼓足勇气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但农村学生有他们的特殊性,由于受视野相对狭窄,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等影响,他们依赖性较强,主体意识相对淡薄。加上农村教学设施简陋,许多学校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或缺乏计算机教师;没有规范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学生无法查阅课本要求的参考资料。因此,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在现实困难面前,教师未免会感到困惑与茫然,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农村中学,许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专业意识淡薄。一是因为不少优秀中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市,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二是由于近几年来,高中招生规模扩大造成高中教师短缺,一批初中教师进入到高中任教,初中教师不足又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中选拔,造成教师专业化程度降低,尤其是物理、地理、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许多教师不得不跨专业教学,教师整体素质下降。

另一方面,新课改带来许多新的教育理论,但“理论的改变从来也不等于实践的改变,实践的改变需要过程,而且往往还伴以百倍艰难。”问理论语言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对于基层工作的教师本身就较难理解、掌握。加上农村信息沟通相对不畅,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极少,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面对新课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准备不足。而新课改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教育基础理论,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对于大部分农村教师来说,他们会感到困难重重、无所适从。

4.传统社会评价的片面性

在农村,家长送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跳出农门”,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甚至家庭的命运。而且这种改变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考取高一级学校来实现。因此,在农村,一所学校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成了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同样,教师抓“升学率”能力的高低也成了影响教师公众声誉的主要因素。学校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学校也好,教师也好,必须尽可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新课改课程目标定位在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上,提倡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学生身上毕竟是长效的,难以一时表现出来且难以评价。教师们忧虑:学生素质提高了,“中考”、“高考”分数能提高吗?学校与教师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能在“成长袋”与“分数”之间寻求平衡。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面前教师未免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他们对课改的认同程度与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课改的成败。作为管理者。尤其是学校的校长要正确对待教师在课改中产生的心理障碍。要调整管理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等措施来调适教师的心理,使他们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一轮的课改中去。

1.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一轮课改的社会舆论氛围。

新一轮课改开始之初,社会、教师对课改的背景、课改精神了解较少,学校应通过广播、网络、报刊、集会、标语、座谈、致家长一封信、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新一轮课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宣传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营造有利于课改的社会舆论氛围,赢得社会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同。

2.增强培训有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面对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思想相对落后的现状,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校为本,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教师反对强制参加、脱离自身教学实践的培训。他们希望有关专家走进课堂,通过教学实例对理论重新诠释,帮助他们认同、理解、把握教育理念及课程标准;他们也希望自主参与培训活动,通过与专家、同行的对话来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首先,农村学校交通不便,学校可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建立教师与课改专家的联系,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其次,还可通过校际合作,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方式,请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设示范课、业务辅导讲座及参加教研活动等;同时,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参与城区学校的教育教研活动,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其三,学校还应建立以校为本,立足

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在校内进行校本培训机制。通过专题讲座、观摩教学、案例教学、说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形成教学研究意识。通过建立教师乐于参加的多向、互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教师在课改中因专业知识的缺乏带来的心理压力。

3.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参与新课改。

在农村,学校领导不但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新课改的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全面、正确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还要在校内构建有利于教师未来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课改进行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一是因农村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评价不能整齐划一,应重视个性化评价,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二是要重视过程评价,应多看到教师的业务的进步,建立尽可能使每个教师都能成功的评价机制;最后,评价要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是有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体验的知识分子,他们重视学校对他们的评价,当领导真正把他们当作学校主人看待时,凭自己的职业道德,“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他们会化压力为动力,理直气壮地参与新课改。

4.以人为本,关心教师,增强教师参与新课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