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废弃工厂 历史遗迹 工业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84-02
一、引言
有一本书上写:“城市结构就像树木那样有不断的变化和不断被代替的部分以及耐用年限相当长的部分”。而我们总在这棵树上不断的裁剪,裁剪成我们理想的那样,不断的破坏原有,这样的替换有时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要谨慎而行,城市的空间是弥足珍贵的,空间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而毁掉这样的空间就只要推土机几分钟的运行。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现在存有的历史文脉。
二、旧物改造分析
对老厂改造不是简单的覆盖和更换新的材料,我们应该注意在历史的时间趋势对厂区独特的产业氛围和遗产,在老厂技术改造适当的生活空间,大胆的和适当的添加新的材料或旧厂房的空间变换,可以使这个空间延伸,使人们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因此,在新老交替中,厂房的活动空间得到了不断的更替而使它形成一种空间历史延续的节奏。
回顾历史,随着后工业时期的到来,世界各地的经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在从城市中向外部迁移,因此在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工业废弃地,带来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 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工业的设计,是利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最初尝试,退队工业设计进行了选择性地删减,保留了石油分解塔成为公园地板,也利用 生物降解处理污染的土地。 德国埃姆舍公园也是工业制后的景观设计代表,它综合了现代艺术、建筑技术、生态技术,使废弃的工业园改变成公众休闲娱乐场所
三、工业废弃地可持续景观设计特点
1.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场所性
设计应尊重原貌和历史遗址,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成功的现代景观方案中,可以保证景观和工厂地貌紧密结合位点。在转型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对工厂的历史来源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调查,而不是不盲目乱拆乱建。而是将场地作为一个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实体,延续历史面和记忆。我们应该选择性的保留和利用老工业设施和地貌,以便更突出的特色景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结构。工程技术构建的应用的材料,通过场地地貌和纹理,塑造出可以打动人心的设计。
通过对老厂结构和地貌的不同程度保留和改造,使得人们走进的地方,看到以前工厂地貌结构景观蛛丝马迹时,使之被场地气氛感动,引发的人们对工厂的联想和回忆,他们可以感受到工厂以前产生和生产的流程,想象以前荣耀的时刻和曾经历史。德国科特布斯露天矿生态恢复项目工程以废弃煤矿为背景,保留了大型挖煤设备和设施,成为了改造工厂地貌结构建设氛围的元素。杜伊斯堡风景名胜区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工业废气的设施加以更换和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工业废弃地的景观的艺术性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现在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爱着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直视世界本来的面目,简化、还原真实的感官体验。
大地艺术的思想对工业景观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艺术大师和设计大师看来,废弃地上的工厂的改造就如同大地艺术,是废弃工业遗留在大地上的艺术品。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设计者利用了基地上的遗留下的瓦砾,在公园中改造了一个巨大的方格网作为公园的中心,在草丛中,用碎石和瓦砾堆出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在美国加州帕罗奥托市拜斯比公园的设计中,哈格里夫斯,将一个占地30英亩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覆土层很薄的垃圾山被塑造成优美的地形,山上的自行车道铺满破碎的贝壳。
该网站北方电信杆现场,将斜面扇杆顶截断形式的虚拟,和现场的地形起伏一起构成一个非常强烈的场所感,成为崇高的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在这个场地的设计中得以体现。
3.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促进物质与能源的反复利用和场地的自我修复,发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利用等技术思想贯彻于建造和管理、景观设计的始终。该设计已具有同等重要的追求生态功能和形式的追求,有的时候甚至超过后者,占据第一的位置。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也同样蕴含着生态学的思想。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法则。 西方景观中废弃工厂的改造也是通过大自然的降水回收和利用,使很多废弃工厂景观当中用水的问题的到了很好的解决。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将原来的废弃厂排水通道改为水景公园浇灌通道,用新建筑的风力设备推动水的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运输到各个地方用来浇灌,同时也收集雨水,使原来的冷却槽和沉淀池厂,经净化和过滤,使之流入埃姆舍河中。萨尔布吕肯斯港口公园位于德国萨尔布吕肯斯的萨尔河畔,曾经用作煤炭运输码头土地,场地中的地表水汇集到桥下低洼处收集后,通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回收利用,不仅对水体景观的形成起到作用,同事也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4.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社会性
景观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它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将废弃工厂景观区改造为公园,不仅是为了改造它的的荒废与破旧,保留部分废弃工厂的遗迹,也不仅仅是艺术、生态等出来设计的手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哲学的改变,找出由于工业的没落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今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工业化生产时代的逝去,废弃的工业区丧失活力,经济需要新的产业来刺激时,设计师们在某个程度上肩负了复兴的重任。
四、旧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创意产业园之景观设计分析
1.道路交通
在废弃工业地改造到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当中,应该根据现代应用要求,重新设计原道路与停车位是一个必要的内容。交通流线设计好可以给外在空间使用和划分带来极大的方便。设计师应该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以方便通畅为原则,一方面要适当的设计一些步行体制 ,包括室半室外步行街外广场和室内步行街、外广场;一方面应该设置数量充足、位置合理的停车位,它不仅可以缓解停车难的情况,而且还可以使更新项目设施更具吸引力。 道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行道路对行人的环境和外部公共空间干涉和侵略,此外,道路设计,视觉尺度道路系统、停车设施组织应着眼于人,而不是以汽车为中心。
2.景观空间
休闲空间与展示空间
在一般的情况下小型休息场所应该设置园区工作人员办公环境的,可以作为工作人员室外休息和洽谈的场所。不仅有景观观赏性,开放性,而且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设置一些休息设施,构建优良的生态休闲氛围。对于其中的休息亭廊、景观铺地、桌椅、标志以及景观石、景观照明设施要做到整体和艺术性、个性都融于一体。 在庭内空间中我们也可设计一些木质的家具和一些花池,这些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概念,为公园浏览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交流。 因休闲空间和展示空间的要求,对空间空间的开放与气氛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将两者分开设置。
3.艺术景观设施
雕塑艺术是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景观设施建设。它们为装饰烘托气氛,增加地方文化和时代风格充分的发挥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景观设施应首先注意尺度的把握,其次是形式结构的统一,还要和环境主题相符合。 在改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废弃工业园的环境景观设计问题上,应注意多保存一些可用的原有环境和比较有文化价值的设备。 大致有3种方式来保留场地上的工业景观,
五、工业废弃地改造带给我们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高科技长产业不断兴起,一些传统工业也临着挑战,未来也同样会面临着场地更新的问题。进几年国内的一些设计师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北京789工厂艺术家村,将轻工业厂放进行改建,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个人空间,现已成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定期举行一些雕塑展览、画展等艺术展等;中山岐山公园工业旧址改造,运用了景观的加法和减法原则,将工业废弃地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1-18
[2]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
[4]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08):12-15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2
1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概念界定
节约型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模式,它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3]。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必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率、低资源成本等方面的特征,可以通过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节力等几方面的途径来实现。节约型园林景观是以生态环保、高效低耗、因地制宜为设计理念,景观塑造呈现出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景观类型。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显露自然、自我循环、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4],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又满足相应的绿地功能和文化内涵等要求。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营建应以争取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勤俭节约、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人力消耗,创造出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高的园林景观。
2合肥市公园节约型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为了对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外延内涵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选择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体验、分析和现场拍照。通过调查认为公园的植物群落最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因此筛选部分群落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功能性强、观赏性好、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自然风貌、养护管理成本低等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特点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探讨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群落1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西大门入口北侧草坪。公园的入口区作为城市空间与公园内部空间的过渡,从景观美学的角度看,其是整个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该群落上层乔木以悬铃木为主,乔木冠幅宽大,郁闭度高,形成宽广的林下空间;灌木层由香樟、棕榈构成;以撒金东瀛珊瑚、耐阴植物八角金盘做地被,植物间的株型、叶色和质感对比强,通过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搭配展示出美的韵味,乔木与灌木混交,景观丰富。该群落在空间的起承转合中起着联系内外的作用,既分隔空间,又便利交通,不妨碍游人集散,对入口和大门的几何线条起到一定软化作用,且增加了景深、扩大视野、延伸了空间,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群落。
2.2.2群落2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活动区草坪附近,西侧为公园主路,草坪区的游人量大,活动性强,是开放型绿地周边的群落。大乔木水杉做背景构成群落上层,中层由乌桕、桂花和夹竹桃构成,下层配置粉花绣线菊、火棘和珊瑚树。竖线条树种水杉可丰富群落的轮廓线,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亦可与周围方正的建筑物轮廓相协调;冠幅宽大﹑叶形优美的乌桕和香花树种桂花,形成生动的景观;粉花绣线菊和火棘为整体群落提供了良好的春夏观花景观;夹竹桃和珊瑚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对有害气体具一定的吸收能力,发挥了生态环保的功能。该群落建成时间较长,群落结构较复合,物种间关系和谐,景观效果良好。几个垂直相连的群落之间形成空间围合,林下构成一片草坪区域,为游园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和一个驻足休憩的绿色空间,因此该群落是典型的满足功能型群落。
2.2.3群落3该群落位于逍遥津鳄鱼馆正门附近,与次园路旁的小型树阵广场相连,围合出半开敞的绿化空间,构成小型的人流集散场所。乔木层由国槐、广玉兰构成,枝叶繁茂,灌木层由红叶李、石榴、女贞构成,下层地被选用海桐和撒金东瀛珊瑚,石榴春天红花满树,既可观花亦可观果,红叶李叶色优美,广玉兰常年浓绿动人,又伴有桂花、栀子等香花树种,符合游人的观赏需求。由于群落位于小型树阵广场的旁边,考虑到这种半开敞空间人流量和游客视野的通透性,群落的植物配置采用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彩叶和单色植物相结合,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层次错落有致,不妨碍游人视线。群落规模比较大,结构较稳定,具有一定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一致,为游人提供一个观景、交流的空间,充分满足了绿地功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2.4群落4该群落位于杏花公园游乐场东边水系岸旁,北侧临木质园桥,植物配置考虑细致,重视层次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合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道路上看,大乔木白玉兰、垂柳、香樟和广玉兰作背景,凤尾兰作中间层,枸骨冬青球与道路衔接,乔灌木有序过渡。从对面水岸方向看,水边的凤尾兰和披散下垂至水边的云南黄馨作为前景,香樟、垂柳和广玉兰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层次。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让景观效果在四季皆生生不息。凤尾兰和白玉兰的白花与绿色大背景对比强烈,香樟、垂柳深浅不一的绿色都增加了整个群落的季相变化。种类结构的丰富和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也减轻了后期管理压力。作为重要的水边景观,该群落兼顾了道路和水面两面的观赏需求,利用乡土植物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了群落的景观效益,是典型的因地制宜群落。
2.2.5群落5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水系的侧岸,该景区主景为大面积的水域,岸边模拟自然群落栽植,植物与水流生机灵动,营造出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原生态自然式驳岸。栽植在水中的香蒲不仅点缀了水面景色,还能有效净化水体,而且将水面和岸上的植物很好地衔接起来,相互映衬,美化了河岸环境,丰富水体空间景观。群落的上层为大乔木杨树,中层有银杏、海棠、香樟,灌木层则有圆柏、剑尾兰。驳岸种植了多层次的乔木、色叶树种和一些低层植物,不仅让岸边的坡地绿树成荫,创造水岸立面景色,而且获得生动的倒影景观。坡地的另一侧是市区内行车道,人流量大,高大的乔木不仅分隔了空间,而且隔离噪音,改善小气候,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坡地围合出半开敞的空间景观,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的群落。
2.2.6群落6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广场与东侧入界处,面向景区内水面主景,背靠居住区的主干道,群落乔灌草种类繁多,景观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从临近水边的广场上看去,整个群落以侧柏、云南黄馨和路面相衔接,间隔种植石楠和含笑,丰富了景观层次;配合银杏、鸡爪槭、枫树、乌桕、石榴,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种植让群落四季有景。银杏优美的叶形和石榴春末泛红的果实也为群落增色几分;背景树木为高大的乔木香樟、栾树,运用高低、枝叶姿态、色彩的对比手法,营造艺术氛围和内涵。同时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该群落将本地乡土树种如石榴、侧柏、银杏、栾树、香樟树、乌桕引入园中,保存和利用了现有的种质资源,激发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原则,成为节约型绿地文化型群落的典型案例。
3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群落1、群落3、群落4、群落5结合了场所的区位环境和地形的特点营造出优美的因地制宜型植物景观。因此,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应以因地制宜为理念,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为依据,坚持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根据具体的场地及周边环境,营造出符合区位环境的植物群落,创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
3.2满足功能原则
通过分析得出,群落2在植物配置中考虑细致,结合群落所处的地理区位,利用群落的组合,不仅给游人提供了美丽的视觉景观,也满足了作为公园特定区位的功能。可见,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应该充分展现出植物的美感,还应满足相应的场所绿地功能。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出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提升观赏价值,发挥绿地功能。
3.3体现文化原则
从群落6的分析中得出,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是要积极调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乡土树种搭配模拟自然群落,这样不仅发挥景观、生态等功能,同时更能体现出地域特色,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文化。
4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
4.1空间景观的营造
根据不同场所的环境和气氛,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手法以及植物的选择与搭配等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在有限的场地上合理设置景观空间,使得植物景观在统一中有变化,体现自然景观的丰富性,满足不同活动人群对场所的需要。
4.1.1开敞式空间景观多用疏朗开阔的节水耐旱型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色调以绿色为主,也可以绿色衬以鲜艳的花色为主[5]。整个空间应视线通透,氛围豁达,满足人们集会、观赏等需求。在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中,应该切合场地实际功能需要,合理设置开敞空间,避免大草坪利用率较低引起的浪费,特别是人不能进入的“观赏草坪”。
4.1.2封闭式空间采用高大的乡土树种、围合的灌木、攀援的植被与建筑物相结合的配置方法,以单一的绿色基调为主,从而烘托出宁静、雅致的私密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适于交流的活动空间。
4.1.3半开敞式空间半封闭半开敞式景观空间,可采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植物配置方式来体现和表达,同时可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共同围合出半开敞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相对开放而又互不干扰的空间。
4.2植物群落树种的选择
进行节约型植物材料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和生态效益。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在园林中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4.2.1优先选用乡土植物营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要优先使用乡土植物,从当地的植物材料中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品种。乡土阔叶树种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在吸附尘土、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净化城市空气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6]。
4.2.2合理应用节水耐旱型植物合理选用本地耐旱型植物,适当引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节水型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园林绿地的生态景观,并且节约水资源,有些植物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4.2.3探索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过多养护,耐踩踏,养护成本低,依靠雨水就能生存,节约水资源,是符合生态节约要求的自然植物材料。可以在城市的各种绿地形式中适当应用野生植被以形成特别的景观,如城市中的滨水绿地、道路绿地、林下空间等。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3
从广义上来说,文脉是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是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文脉的挖掘和研究,可以使城市内在联系的明晰性上升到哲学高度,称之为“文脉主义”。城市文脉不仅是通过建筑和形体空间来体现,还包括地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传统、政治经济、当地材料、标志符号等。城市文脉是人类在该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延续原有文脉,在城市原来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
2文脉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景观是城市内在精神的外在物化形式的表达,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媒介。不同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脉异质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个性。从来都说巴蜀是一家,但是成都的闲逸和重庆的紧密正是几千年来不同文化背景下彰显的城市魅力。城市景观与文脉是表与里的关系、内涵与外在的关系①。在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继承是利用表现传统文化的材料、图形、色彩符号等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对人的感觉造成的象征性感受,进行提取、打破、重组、夸张等,同时还带有装饰性和浪漫的人文情怀,通过隐喻和联想达到目的。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重文脉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特性,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同时工业时代的构筑物被保留,公园中红色盒子隐约含着对原场所的直觉体验,由树篱围合成的绿房子用隐喻的手法唤起对当时工人宿舍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脉在城市景观中起到了延续文化信息的作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城市文脉,从历史人文的角度研究城市景观,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正是文脉主义景观设计观。
3城市文脉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文脉的体现主要是借助于景观要素的设计,城市的景观要素可以分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三个方面。城市文脉在城市自然景观中的体现: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山水要素和绿化植被等,山城重庆独有的崇山峻岭的山地景观,春城昆明四季花开如春,内蒙古的草原景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等,地域环境决定了城市自然景观。城市文脉在城市人工景观中的体现:城市的人工景观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建筑实体、公共空间、历史古迹、环艺和工程构筑物等。历史原因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地域性建筑材料的运用,结构和立面细部的处理,公共空间的私密和开敞性,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新旧建筑的协调,构筑物的运用等都是人工景观中城市文脉的外在体现。文脉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复古与怀旧,是旧文化旧元素在新时代新背景中的体现。如北京菊儿胡同,设计者在保护旧有街坊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以鼓楼为特色的老北京遗产文化氛围,从中国传统四合院中发掘了尚有生命力的“院落体系”,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造了“类四合院”的新原型,构筑了一处具有记忆和传承的城市环境,呈现出人工景观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城市文脉在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体现:人文景观主要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和特殊节庆等,是城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何在人文景观中体现城市文脉内涵,主要是充分尊重当地的生活习俗和节庆发生的场所,同时根据人们需求营造这些场所并且策划相关的项目和活动,延续和发展城市的人文精神。
4国内外景观设计案例中的文脉的体现
4.1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这个在旧造船厂上设计的公园,很好地融合了历史记忆、现代环境意识、文化与生态理念。该项目设计对工业时代的产物进行保留和再设计,体现出场所的文脉和记忆。主要设计概念“保留,再利用和再生设计”。对乡土群落和发育良好的湖岸进行了人为保留,在人文和生态文脉上有了较好的反应(图1)。对现有遗存的造船厂、铁轨和机械以及拆除的建筑材料进行了改造和再利用,在原有功能退化的旧建筑中重新植入了新的功能,对原有破旧的场景有新的景观上的诠释(图2)。
4.2加利福利亚市场公园
加利福尼亚市场公园于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所设计,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原来是一个巨大交通环岛的市场公园,位于城市中心,被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所包围。场地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生活片断。历史元素和片断被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通过视觉感受传递给大众。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00年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城市兴盛的发源来自于水。西边用地的果园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山谷高科技的暗示②。
4.3苏州官太尉河畔盛家
31号的封泪草堂苏州官太尉河畔盛家31号的封泪草堂,原本是年久失修的老宅,经过精心维护和修缮,古宅焕发出新的生机———粉墙黛瓦、小桥亭榭、湖石假山错落有致,园林式车库、餐厅、厨房和小型电梯设施也相应配制。古建筑在经过精心的修复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出了古民居改造探索性的一步。苏州山塘街整个建筑采用修旧如旧的观念来对街区和建筑进行修复,在精心修复和改造中恢复了古代十里山塘的旧时风貌,成为苏州又一旅游胜地。最值得注意的是老的苏州戏曲、工艺品、小吃等都在山塘街出现,又有了久违的叫卖声,失传多年的艺人、工匠们重新回到人们的面前。古建筑、街区在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实现了人与建筑、城市发展延续的脉络。
5建立文脉的景观设计方法
如何建立文脉,建筑设计常用的设计方法:化整为零;间接对应;感觉上的模仿;装饰的运用;强化细部;社会习俗和时尚的影响;虚实相生的手法③。在景观设计中文脉的体现主要是通过景观元素的设计。传统历史物质空间和构建筑物的保留:在对场地有足够的历史文化了解之后,对于场地上遗存的历史文化信息要有足够的敏锐力和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对有意义的历史地段、建构筑物进行有效地保留。同时让历史信息图像化、可识化,使城市里的其他人在场地中漫步时,可以感受到由景观所传达出来的文脉信息。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提取原有传统符号,还原抽象到现代的景观元素中。在不同地区的景观设计中,无论是民居、胡同、门窗、台阶、桥梁、山石还是历史上的人物用品,都可以提取或加以提炼,并运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的环境设施、小品,以及地面铺装当中去,起到传承历史文脉的作用。人文景观的重现:人文景观的重现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复原历史上的生活片断,传统生活习俗,再现原住民生活场景。激起现代人对历史的怀念,同时也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强化:结合现代人的现代功能活动需求,策划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和承载活动的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结合文化的主题,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并且强调。意境的赋予:在一系列景观空间序列成型的情况下,结合自然、人文历史和浪漫主义的诗词歌赋,主观地给每个景观序列上的节点赋予诗意的意境和联想,实现人与景观的视线、精神和环境的交叠互动。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袖珍公园;开放空间;公共绿地;场所精神
1 袖珍公园的发展现状
1.1 袖珍公园发展的背景
随着国内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快捷,人们逐渐地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与精神需求。然而,市中心的大型综合公园或位于城市边缘的郊野公园由于远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区域,并不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接近自然、放松身心、结识朋友等需求。因此,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区域出现了一种“小型”的绿地―袖珍公园。这种绿地不仅具有生态和景观效应,更具有便捷的可达性。尤其是当多个这种绿地形成系统时,即可以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了对袖珍公园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合美国本土的袖珍公园的建设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包括袖珍公园的选址,尺度,入口、植物、材料等等细微问题,更着重研究了袖珍公园的使用人群以及人们在使用袖珍公园时的各种问题,从而使袖珍公园成为一个更为系统、更为完善、更为人性的场所。
1.2 袖珍公园的概念
袖珍公园又称小游园、迷你公园、绿亩公园等等,实质是一种小型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它具有提供公共休憩场所、平衡城市空间、调节土地使用密度、城市防灾、美化和净化环境、防止污染等多项功能,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沟通。城市开放空间可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是属于城市内部的户外区域。开放空间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特征,而袖珍公园不仅具有开放空间的上述特征,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袖珍公园可以是小型公园,也可以是小广场、林阴步道、庭园、居民区或大学校园内的公共绿地等;甚至可以是这样相对意义上的小空间:树阴下的零星绿地,草坪上布置的几块景石,人们可以去欣赏,也可以坐上去休憩、交谈,所包含的内涵是广泛的,它移多种多样的形式地渗透到城市生活空间的各个层面。它是随机地分布在人们日常活动空间范围里的,它们容易被忽略,但它们的存在的确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对人的视觉、心理、生理都会产生影响,而且对人的社会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常见的袖珍公园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绿化和水体、服务于成年人的休息场所、服务于儿童的游戏场所、无障碍设计、道路、环境小品、识别性强的标识、可开展集体活动的开敞空
间等[2]。
2 袖珍公园的功能
2.1 功能概述
袖珍公园和小型公园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习惯和不同时间造访公园的使用者。根据对袖珍公园的界定理解可以看出,袖珍公园的功能并不是具备公园所有的功能而是就其使用者的某种或某些需求而设计的功能。这一方面是由于其面积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的节约。
2.2 功能范围
从广泛意义上,袖珍公园具有提供休闲娱乐、公共交往、美化环境、调节土地使用密度、防震防灾等作用,它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沟通。就其主要功能方面,袖珍公园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2.2.1 生态功能
袖珍公园具备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生态功能。袖珍公园因面积小,所以单个的袖珍公园对调节和改善城市大环境作用不明显。但是多个袖珍公园组成的袖珍公园系统或是绿地率占到50%以上的袖珍公园可以形成一定的小型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提高小环境的空气质量,能够给空气污浊的城市带来新鲜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同时,能够防震防灾,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2.2.2 社会功能
袖珍公园因其小且无处不在的特点,因而贴近人们的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室外活动场所,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的场地。又因袖珍公园具有多种使用功能,能够为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的居民提供不同的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交往。
2.2.3 景观功能
袖珍公园大部分位于城市主要街道、交叉口,居住区等方便居民出行的地方,因此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装点街景,美化城市,丰富城市空间层次和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形成特定的城市景观特征,构筑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并且能够使游人暂时忘却纷繁芜杂的世界,置身于绿色美景之中,具有可休息,可通行,可观赏的功能。
3 袖珍公园的现实意义及实例分析
3.1
袖珍公园的现实意义
彷如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一叶绿洲,袖珍公园首先应具备一个植根于周围大环境中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环境小气候;其次,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空间功能结构,它应该既拥有大面积开敞的空间,为公开的社会活动和集会服务,又要有私密的空间为私人聚会服务;最后,它应该成为城市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城市景观的控制点。
在城市建设中,从宏观上看,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又服从于环境艺术,而环境艺术的核心正是“人”这一主体。从微观上看,城市内部的各种零星空间、街道、广场、建筑内庭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微环境”,它与人的身体更加亲密,关系也更加紧密。袖珍公园正是这样一种“小空间”,它意味着:首先,它是个人的、静谧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与大城市的杂乱、喧闹、非人性等等现状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小空间” 就是一种“微环境”,雕塑、水体、植物等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主题,并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一个宜人的空间。如街头咖啡座、电话亭周围的等候处、路口水池旁等等,各种形式的空间都可作为袖珍公园,这不仅为城市居民和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下,提倡对城市中的许多零星空地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从而改善城市小气候;二是从环境艺术的观点出发,许多小空间被当作袖珍公园来处理,使它们成为微生态环境。由点、线到面,从而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2 实例分析
以特尔海里斯袖珍公园为例,这处公园占地约4hm2,位于一处公共住宅区内,有里斯本振幅出资修建和维护。该住宅区附近有地铁站,交通便利,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设计,公园空间的布局凌乱分散,吸引力不够。因而在后期的设计中,水的方案设计是主要元素,他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大道上的音乐喷泉,水流随着音乐的高低而起落,增强了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下人行道。地铁站的标高低于住宅区,哪里设计了一个聚会广场,通过岩石花园解决了高差问题。方案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高大的绿化树木,自西向东穿过花园,形成一道轴线。茂密的树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屋顶,为户外活动提供遮阴。这个公园为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是袖珍公园中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4 结论
综上所述,袖珍公园在城市空间里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环境的改善和景观的形成,是城市空间组成部分中独特的因子。最后,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在袖珍公园设计中应强调景观设计师、环境学家、社会学家、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协调配合,同时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袖珍公园的设计[5]。只有通过这种协作过程,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人情味、具社会包容性且有积极影响力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293~297
[2] 陈跃中著.休闲社区[J].中国园林,2003(1),12~16
[3] 吴必虎.董莉娜等.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5).48~50
[4] 戴学锋著.公园本义[J].中国园林,2003(7).26~28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艺术
l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绿色环保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绿色建筑
景观设计工作在城市建设中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的绿色环保,也是这部分工作开展的现阶段所追求的重点目标。而绿色建筑的融入是最为核心的、能够体现出绿色环保理念的主要实践。在设计工作中,需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等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落实开展景观设计工作,就能够促使绿色建筑环保理念在实践中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实现有机地融合。
1园林景观设计融入绿色环保理念的基本原则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灵活性和丰富性的典型特征,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不仅是为了提升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效果也是为了促使园林设计在实践应用功能上更加突出地体现地体现出有效性和灵活性。
1.1结合区域环境实际开展园林景观设计
不同的区域环境气候条件都会影响到景观设计的植被选择以及景观设计的整体结构。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和绿色建筑实体的融入也需要考虑区域环境对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气候特点以及建筑实体的功能特点与整体风格,合理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应用有效的绿色环保技术开展针对性的设计工作,促使绿色环保理念下的景观设计,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环境相互融合的状态,达到优化自然环境,改变周围环境质量水平的作用[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上来说,设计工作人员需在前期加强对景观设计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观察分析,确保充分了解地区性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以便找准设计工作的切入点,优化设计工作落实开展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一些细节上的植被选择植被联合种植的规划方案确定,也需要考虑前期的环境条件基础状态,避免环境条件影响到绿色建筑实体的融入以及景观设计的实际效果。
1.2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效果
追求美观性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绿色环保的建筑和相关设计理念融入后,意味着工作的落实开展在具体实践环节更加强调自然环境中元素的应用。而是要选择适当的植被注重植被的造型设计和植被的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就能够促使园林景观设计在整体质量上更加美观,更加具备吸引力。这也是景观设计突出观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2]。作为设计者,其自身应当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注重结合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协调统一的原则,关注设计效果是否具备创新性和美观性。并且通过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融合应用,促使整体的设计效果在美观程度上达到更高的层次。从受众群体的主观感受上来说,当其在区域性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受到环境的美感,其对于景观设计效果和质量的认同感也会更进一步的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高层次目标也就同步得到了实现。
1.3注重设计效果的功能性保持
功能性的保持主要是指,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后,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达到装饰外部环境的主要效果,也需要从绿色环保、生态平衡保持以及区域环境中的改善和优化角度出发,发挥出相应的功能。设计工作中。功能发挥效果的保持需要设计者在基础的植被选择以及生态环境平衡过程中的系统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了解不同区域要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所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在具体设计中通过针对性地引入相关的元素是整体的设计效果在功能性上更进一步的得到充分的体现。而绿色环保也是整个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所追求的重点目标[3]。应当结合景观的整体区域面积以及景观区域周围的环境条件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措施,促使景观设计的绿色环保功能,特点和效果得到有效的体现。
2绿色环保理念支持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基本要求分析
2.1景观设计需做好绿地面积应用的规划
无论是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还是绿色建筑实体的融合,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绿地面积的合理规划和规划区域布局形式都是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虽然绿地区域所种植的植被以及规划的区块特征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或显示出典型特征。但公共绿地区域的合理规划是充分发挥出景观设计功能、避免景观设计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要求。在常规的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区域,或公园带状公共绿地都是比较常见的绿地面积规划和呈现形式。要形成一个具有绿色环保特征和功能的风景园林设计区域,需保证整体的绿地规划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0%以上,这也是体现出绿色环保里面的重要切入点。
2.2对铺装区域面积和雨水花园面积进行针对性的明
在整体的景观设计结构中,铺装环境以及雨水花园环境对于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要求会产生非常显著的差异。为了确保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有效性,需要对上述区域的整体面积以及设计方式,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进行针对性的确认,确保绿地面积在整体占比和规划方式上符合国家相关的评审制度规范与要求。在保证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的基础上。确保具体的设计效果与规范性的景观区域设计要求相符合,避免过于追求景观设计的外部辅助效果,导致绿地面积的规划出现缺失和不足。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虽然需要融入一部分铺装面积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区域,但透水的体现也强调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和水循环利用要求的匹配。通过透水性更强的铺装材料的应用,促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与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变化、气象特征相互匹配,充分利用来源于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条件。
2.3不同植被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和种植基础条件要进行精准确认
不同类型的植被在生长环境需求和日常的维护保养需求上存在比较典型的差异。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植被的融入要考虑植被本身的生活习性以及景观设计区域所能够提供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资源,确保不同类型的植被在联合应用到景观设计的区域内时,能够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持,相互支持相互利用,形成具有动态活性的景观设计和呈现效果。
3园林景观设计融入绿色环保里面的有效策略分析
3.1积极选用绿色环保原材料融入景观设计
绿色环保原材料的融入主要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落实中应用生态性能更强的绿色环保原材料,一方面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另一方面材料本身也可与自然环境实现更加紧密地结合。例如,在植被养护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需求就可通过绿色环保有机生态材料的融入,达到增强效果的状态。另外,这类原材料的应用还能够减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消耗促使资源利用在充分性和针对性上更进一步的加强。关于来源于自然环境的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主要是指,当景观设计的整体环境设计完成后,需要外加一些经过人工干预塑造造型的绿色建筑实体。这时,这部分材料就会成为景观设计凸显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切入点[4]。只要注重景观设计造型的合理塑造,并且充分结合区域的土壤环境和植被生长状态融入具有促进作用的生态环保材料和绿色建筑实体,就能够促使整个景观设计区域的绿色环保效果和生态环境稳定性得到提升。
3.2注重植被的合理选择和有效养护
在城市环境中的景观园林设计需要结合城市的基本环境状态,用尽可能丰富且具有适宜性的植被品种融合,体现出景观园林设计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另外,多种类型植被的选择也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为区域环境的改造和优化提供帮助。具体来说,在植被选择时,可按照耐寒性强、抗旱力度高、喜阴、喜阳、降解甲醛等多种功能融入不同类型的植被。除此之外,植被的配置和养护也应当匹配具体植被的类型同步进行。为了体现整体的植被综合利用的美观性,设计者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植被进行造型的修剪,体现出园林景观的人文气息,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4结语
结合本文的设计实践分析可知,绿色建筑环保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需要从基础的环境条件分析研究到细节的植被类型,选择与配置、再到设计工作中对造型以及自然环境状态的维护等多方面,全方位体现出绿色环保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利用先进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取得预期的园林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惬寅.“生态的艺术”理念下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观察,2020(2):154-155.
[2]穆昊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国外案例———美国一剧院外墙外保温改造项目[J].建设科技,2011,15:66-67.
[3]穆宏刚,卓昱伯,袁静.论BIM工具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评《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施工新方法研究》[J].材料保护,2020,53(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