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1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 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 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式教育”的影响,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仅看分数的高低,统考、升学考还严重束缚着广大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脚,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要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以形成这样的共识:数学教学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学生计算、解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学会做人;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不仅仅是看学生读了多少书,而凭一张试卷决定,而是取决学生知识吸收、内化的程度及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科学本质教学 现实困境 破解路径

科学本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各国的课程实践表明: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改革的目标,而充分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产生实际反映了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尤其是科学史作为人文学科对科学教学的影响。为了回应这股改革的浪潮,我国在2001年开启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科学本质这一理念。

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中,科学本质教学这一理念也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关注。但从理想课程进入课堂教学却需要经历艰难的转变,就是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新旧观念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过程。透视这个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正是为了寻求科学本质教学有效实施的可能路径。

一、本质、科学本质与科学本质教学

本质作为一个哲学词汇,是对事物根本属性的掌握。在词典中,本质指的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的掌握。”[2]。对本质的确定寻求,形成了“本质主义”学说。所谓本质主义程序特指这样一种观念:实体所杂有的众多属性有主次、轻重、内为等之分,其中,具有次、轻、外等特点的属性是芜杂的、变易的,具有主、重、内等特点的属性则是单一的、稳定的;后者决定前者,前者表现后者,决定者就是本质,表现者则为现象;认知实体虽然离不开现象,但归根到底是把握本质,只有把握住了本质,就等于把握住了实体。[3]

科学本质(natureofnature)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目标,是本源性思维对科学的审视,它不再是寻找一个确定性的关于科学的定义,而是对科学性质的重新理解。关于科学的本质认识,却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演进,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学本质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对科学教育目标的影响。

科学本质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哲学。它指的是为了正确理解科学本质观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科学本质教学是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本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三个层面。[4]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为了达成对科学复杂性进行理解的活动。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是在科学教育内部防止科学霸权,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重要路径。

二、科学本质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

科学本质教学作为本原性问题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是为了借用哲学的本质理念加深了对科学源头的理解,纠正当下科学教学存在的习题机械化、知识客观化、实验教学技术化的倾向,试图在科学史的浸润中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重新确立了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反观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尽管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在实践层面并没有成为现实。笔者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来分析科学本质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理想化

科学本质教学是为了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本质观而开展的教学。一种观念的变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否则很难简单化为一套技术化的规范。

“科学本质观是人们对科学本质问题的认识。尽管对科学本质有各种不同的界定,但它通常指科学知识的本质和促进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价值与假设观念变革。”[5]意味着一种范式的转变,而每个观念的内核与长期生存实践密切相关。理想化的目标是理念彻底的某种表现,往往是现实教学实践的某种超越,表现出设计者对变革的理想规划。这种规划往往基于理想,而很难与现实有效地对接。

这样的理想化目标具有一定指导性,而往往很难转变为教学的现实。科学本质这一理念,直接受到了哲学观的影响,表述上具有的哲学气息在具有思想性的同时更加大实践者行动的难度。就是说科学本质从哲学走向课堂从目标上而言注定是艰难的。从现实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标准中总目标表达了科学本质,而在分目标上表述得很少,使得在走向具体实践时没有现实的基础。

(二)科学本质教学实施无根性

科学本质教学是一种科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往往需要深入到历史中才能显示出科学过程具有的意义。

而反思我国的科学教育的实施中学科意识表现得非常强烈。正如一位中学老师L老师说过:“我们眼中只有数理化,没有科学”。由于我国长期按照分科的师范教育的培养出来往往很难整体把握科学教育的内涵。如果教师没有健全的科学本质观,教学中传播的科学观仍然与改革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科学本质教学评价的功利化

教学的展开自然会受到评价观的影响。而今天我国的科学教育评价一方面受到传统的“实用理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二者的融合使得我国科学本质教学评价很难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潭。我们承认实用精神对我国科学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正如吾淳在《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中指出的那样:“实用是一个杠杠,借助于那翘起的支臂,古代中国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先进的地位。……但是,实用品格无疑也包含了严重的弱点。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受这种精神的支配,使得科学理论的躯体发生了严重的萎缩,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事实上更偏重于技术。”[6]科学外在功能的凸显使得科学教育表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科学本质教育就表现为追求科学知识的教育,科学史的内容也没有发挥出理解科学的功能,而成为记忆的材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功利主义的评价观一方面体现出对科学外在功能的高度重视,但很难关注到科学的内在功能,即科学发展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

总而言之,科学本质教学目标上的理想化、实施的无根性与我国功利化的评价观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困境的产生既是现实的困境,更是历史——文化的困境。正是由于教师的科学本质功利色彩过强,才使得科学本质教学停留于表象,而没有落实教学的常态化的行动。

三、提升科学本质教学水平的路径

伴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行,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提升师生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有效性既需要制度的激励与文化的营造,也需要科学老师的主观努力。于是我们从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加强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

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是影响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学的本质不会自动浮现,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以呈现给学生。”[7]而呈现过程中受到了教师观念影响。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科学知识作为现代知识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了不断强化(石中英2001)。即是说,教师在自身的教育经历中所习得的科学本质观是接近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与当下改革的倡导的建构性的科学本质是不相符合的。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是对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确认,意味着科学教师才是科学教育的主体,需要对科学进行深入反省。

(二)加强科学教育的专业发展

在中国师范大学的学科建制中,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等学科发展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这种分科传统与中学的分科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长此以往却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尽管在新课程改革后,一些师范院校(如重庆师范大学、贵阳学院等)建立了科学教育专业,但其发展还处于试探和摸索阶段。

要想实现科学本质教学的发展,实则需要在制度上促进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科学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专业本身在学术上的发展,走出过去那种完全靠经验的模式,用理论自觉来武装这个新生的学科。

(三)营造科学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意识到科学本质教学时是在科学教育内部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科学本质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科学的起源是人对世界的惊奇,正是有了这种惊奇之心,科学才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在科学的历程中凸显了人文性,正如萨顿所言:“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8]正是这种本源性的内在统一,要求我们要营造科学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让科学教育走出科学霸权的褊狭,为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J].科学学研究.2010(6):8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1999年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第三版,31页.

[3]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2.

[4]肖磊,徐学福.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原则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1(3):8.

[5]张世英.希腊精神与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7(2).80.

[6]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

[7]肖磊,徐学福.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原则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1(3):9.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3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只注重教学的成绩,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影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将教书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必须为未来的发展服务,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让学生从小开始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善于纠正错误的习惯,这是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体现。

二、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摒弃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改变注入式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法则,对一些练习题进行反复的机械性训练,这些方式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求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教和学的统一。

素质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提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谁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教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学科知识储备还不足,只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化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思维也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教师方法的引导,比如,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解应用题时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对下面的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三、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

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受教育的环境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区别,他们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优秀的学生更为突出,让弱项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弱项生,教师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多提问,课下多对他们的弱项进行补差。让这些弱项生不能输在学习的起点上,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学习有潜力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为他们创造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吃得多一点,吃得饱一点”,多补充课外练习,多增加课堂难度,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这些学生多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提高与发展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存在教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忙碌进行教学工作,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本文进行了教学基本能力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

1高职院校教师角色定位与教学基本能力的阐述

1.1高职院校教师角色定位

1.1.1高职院校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不同

高职院校属于以技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偏重学术教育相比,更偏重技术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此外高职与高专也不同.高职与高专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拥有一套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而高专只是一个专科学历层次.高职院校教学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难度性,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和普通的教师一样进行教学.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为指导,侧重实践进行教学.

1.1.2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职责

高职院校教师要始终坚持敬业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为目标.能够独立进行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实践和期末考核、参与毕业论文答辩考核等工作.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前计划和课上所需的实际操作的机器设备准备、检查工作.课上教学包括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实际操作的演示、与同学进行技术交流、鼓励学生在课上积极进行实际操作等.课后实践包括为学生制定实践课题,并对学生的课题成果给予指导和评价.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也要求教师侧重实际能力的指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技术.

1.2教学基本能力含义阐述

1.2.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要求教师能够在课上对专业理论进行完整而清晰的阐述,并以新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吸收专业理论,使之能够完全理解,并有意愿自己课下去搜索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实践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实验材料或设备,并做好检查工作;课上教师为学生做实验演示,并将学生分组,鼓励几个人一起完成实验.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详细解答,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2教学方式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进行实际操作.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利用多媒体创建幻灯片,将课上需要讲解的理论进行精华编写.通过在课上放映,更加清晰地让学生明白.

2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存在问题探讨

2.1教学责任意识不够明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少数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意识不明确,甚至可能是对责任故意避而不见.教师们仅仅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为目标,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输,类似“填鸭式”教育,不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关心学生对于理论的吸收成果的好坏.这样下来,老师的任务是减轻了,但是学生们真正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2.2教学内容不完整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不认真,没有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存在理论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对口的现象.另外,教师们进行教学时不注重知识与实践、知识与思想、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为学生讲解了太多知识理论,而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课程太少,不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比如会计课程,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要进行专门的实训,以实际生活的企业帐务为例,让学生感受实际帐务操作与课本理论的区别.不重视知识与思想的结合也是不可取的,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要为学生讲解相关专业的职业思想和理念.

2.3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某些教师教学比较死板,采用“填鸭式”教育方法,单纯地为学生灌输各种专业理论.尽管学生付出辛苦学习了很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不会运用,也只是纸上谈兵[1].另外,一些老教师尽管经验丰富,可是却难以适应时代带来的新的技术的变化,老是为学生讲一些陈旧的理论,不太会运用新的软件等帮助教学,不能为社会供应新时代人才.

2.4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资格、经验和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讲师资格,获得所教的专业职称中级及以上资格,具有两年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些具体能力等.然而在招聘教师时,有些教师因为其他方面原因而不具备一些能力便进入学校参与教学,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刚到学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遇到一些教学问题时,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与学生互动方面因经验不够也可能出现矛盾,这些都是阻碍教学能力提升的原因[2].

2.5学校硬件水平缺陷

许多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好多实验室需要建设,实验设备和材料需要购买,然而学校的经费不足,资金比较紧张,导致短时间内难以建设好齐全的实验实训中心.这些硬件水平的缺陷,是学校和学生所共同困扰的难题,是限制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需要学校领导想办法解决.可以通过鼓励社会人士捐助,政府财政资金拨款,筹集其他资金等方式尽快解决硬件问题.

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提高与发展路径研究

3.1意识培养与制度建设

3.1.1培养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坚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培养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尤其重要,意识指导行动.学校可以通过悬挂条幅明示目标,大小会议宣讲目标,发放宣传手册巩固目标,开教师讲座让教师讲解对目标的理解等多种方法来达到培养教师意识的目的.只有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对比目标进行诠释和努力.这是提高教学基本能力坚固的思想基础.

3.1.2制定和完善教学制度,并严格以此实行奖惩

高职院校的校领导和校组织开组织会议,共同制定和完善教学制度,将思想意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教师们应将教学制度牢记在心,学校要对教师群体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制度笔试检查活动.并根据这些结果,综合对教师进行评价,严格以此实行奖惩,给教师增加一定的压力,使之能够为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尽心付出努力.

3.2专业能力培训与巡回听课评比

3.2.1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培训

针对教师经验不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来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或者为教师推荐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经费,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对教师相关能力进行检查,是否合格达到标准.

3.2.2采用巡回听课方式激励教师认真教学

对于教师教学过程是否认真合格,学校可以采取一定办法进行监督.例如,进行巡回听课评比.学校里面可以组织相同或类似专业的教师对其他老师进行听课,吸收其他老师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相关学习,共同进步.另外,由于自尊心的驱使,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努力,更加负责.教师教学能力由此而提高.

3.3提高沟通技巧与创新能力

3.3.1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有些教师辛苦教学,可最终的教学成果还是不理想,学生的理论内容没有吸收,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原因在于教师在课上课下与学生之间关于学习课程的交流太少.教师们应当在课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环节,让学生融入进去,意识到学生本身才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依然不懂的理论进行详细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并适时进行指导,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增强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干劲.

3.3.2提高教师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愿意学习,学习效果不显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上教学时过于死板,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播,了无生趣.因此,教师们要针对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发现新奇的事物,并使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例如,针对大多数学生愿意加入团队分工明确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可是教师可以针对一个课题展开小组讨论和研究.还有引入新的社会潮流,例如网络、通信工具、电视剧情等来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3].

3.4创建良好的科技环境,提高硬件水平

学校的硬件水平始终是影响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大而完善的硬件水平,教师也难以空口教学.只要真正的实践、重复的操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实验器材不完善的学校而言,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是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在社会上呼吁知名人士回馈社会,回馈教育,为学生的教育事业奉献爱心.也可以向当地政府明确困难,申请教育资金,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良好的科技环境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前提.

3.5期末绩效考核与工资职称挂钩

将工资职称与教师平时工作的绩效相结合,无形中给有进取心的教师增加了不少压力.然而,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的存在激励着教师们努力工作,教书育人,为培养技术型人才付出努力.

4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与普通院校教学不同,更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因此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面对的问题很多,依据上述方法对教师进行意识深入、专业培训、鼓励创新、制度监督,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水平.

作者:王林毅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夏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师范大学,2010,10(8):54.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5

第一个误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不全面的最多的就是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就应该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确认识的一道选择题中,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有38%。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认识。

从理论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由公有制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又决定了我国不能只有公有制经济,必须容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上看,我国现在的工业主要是国有经济,农业主要是集体经济,但许多小商品生产和销售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销售,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经济,这就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否认非公有制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共同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个误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为现阶段发展经济就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学生并不少,主要是他们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平等地竞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理解为在生产力不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基础。从经济制度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阶段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个误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

认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两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对立,没有看到他们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一次课堂教学讨论中,笔者组织了一次辩论。围绕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一地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认为发展经济就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片面的。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6

成本会计实务是职校会计专业重要的实践课,通过对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财会核算方法等技能。按照职校教育的特征,为全方面提升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完成培育高素养复合化成本会计专业人才的诉求,本文展开对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期对实践教育提供更多价值性内容。

1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调查分析显示,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以下特征:其一,基础知识偏弱,学习能力偏低;其二,对于知识、学习上进心不大,不少学生提到学习就深感厌倦抵触;其三,学习上消极应对,投机取巧心理比较严重;其四,动手实操能力普遍较高。从这一角度看倘若能够在教学中实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方式,会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

从职校学生学习规律方面来看,职校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应该在实践层面上,纠正和摒弃错误的教学方式,改变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技能、实操的重视和培养。依循“必须、够用”准则,参考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相连接的要求,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进行变革,摒弃一些实用性低难度还偏高的理论知识,采用现代化新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

2新课改背景下职校成本会计实务的创新教学研究

2.1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该门课程体系的重新创立,使之科学合理化。良好的课程体系、教学安排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加快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基本保障。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创新,使之真正地施力于学生岗位能力培育,符合用工企业的职位需求,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展开过实际企业调研,以对企业所需的成本会计岗诉求进行全面了解。这里所指的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制造业。首先,依据调研结果,做出并制定了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当中,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任务是最核心的依据和内容,单项工作任务到总体成本核算为步骤流程,参照流程教学活动中要多增加关于成本信息加工、整理、提供、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技能操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实战模拟环节的重视和训练,参照企业所提供的真实成本核算资料来展开对学生的实操训练,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会计成本实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需求的一些专业性知识、能力素质、计算制造业产品成本过程,来对课本内容予以调整。要将财务会计中和实训课程中雷同性的内容相互并拢,同时增加一些可以促进学生岗位实操业务能力提升的一些知识。总的来说,可以把会计成本实务内容分做以下几类:成本会计基础理论、要素费用归拢和配置、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的配置、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报表分析和制定等。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教学内容组织层面上,要依循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来对教学内容予以规划。把实际性的工作流程和教训内容互相整合搭配,内容组织上要不断凸显学生的实操力,把每一个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实操相互结合,实现教、学、做的合三为一。

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手段现已发展至多媒体网络技术阶段。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令学生更易理解。成本会计实务这一课程实操性非常强,必须要采用电子课件来进行展示与呈现。通过这些方式把会计业务中需要的票据填法、会计凭证的制作、登记账簿的过程等均明显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可以借助于高科技设备来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演示,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除此,还可以创建学院课程网站。把老师的诸多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会计考试资料、政策信息等全部都放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分享,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自行登录平台运用这些资料展开自主化学习,同时也能够在网站上实现和老师的随时互动沟通,及时提出疑问,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技术和平台的发展和利用无疑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将某一个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当作教学案例,把成本会计实务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学习的知识点,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使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前企业、经济发展情况,更懂得会计知识的运用。老师要定期组织展开成本会计实例的编纂,并将其纳入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现实操作能力。

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法,该方法对于学生职业责任感、职业意识有很强的训练性。把较为抽象化的知识带入到现实化情景当中,更能赋予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容易有代入感,唤醒学生内在职业品格。学校也可以创建属于自我的学习实训基地,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实训基地,在观赏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不断提升自我实操能力。

再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老师可以先设立一个个所需的情景角色,把成本会计岗位化作各类必备的角色,比如数据分析审核、账簿登记员、原始凭证填写人等,虚设一些与相关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内容,分派给不同的学生进行领任。在这种模拟化情景当中,每一个角色都会积极投身其中,在自己所属的岗位上完成相关内容,领到角色任务的学生也要想象自己是一名真正的会计师,必须把所学的技能、知识运用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性。而在这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或者产生诸多疑惑,此时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同展开探讨,予以解决,并借助于反复演练的方式把问题彻底处理掉,令学生们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最后,采用六步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分成了六大步,依次是资讯、决策、规划、践行、查验、评测。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当中,该方法极具可鉴性和实操性。老师为学生讲解教学的要求,并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他们一些基础的企业材料,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生产过程予以呈现和展示。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沟通,最终每个小组提交一个方案,该方案对费用归集、账簿设立作出安排。老师为学生派发有关业务数据,让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直至成员间达成一致给出方案。老师在演示时会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出各类单、证、账表等,同时对学生所作账簿予以一一查检,指出问题所在。最终依据考核指标要求来对各个小组进行打分,对每位同学予以评价。六步教学法实操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实操,对企业的资讯有所了解,讨论确立单据的传递方法,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制作单据流程图,订立任务表,依据成本分析来给出相关建议。小组之间展开互动沟通,和老师的交流也逐渐增多。最后才是自我评价和梳理。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研究探寻的机会,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会计成本分析实操中,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预先演练,锻炼和培养自我实操能力。

2.4其他相关创新建议

课程改革当中,老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思想理念,以和时代相接轨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活动,不断学习借鉴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我的职业技能水平。老师还可以组织成立课改小组,一起来学习新课改的内容,摸清新课改要求,一起研究探寻新的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课改小组成员也可以参与其他外出培训活动,增强和其他学校的沟通,加快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改革进度。

教学过程中,要对老师、学生的身份建立清晰的认知,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务必让学生成为主体力量,敦促其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老师退居其后,做好一个辅导、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研究热情,使其建立正确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最后,要不断敦促学校加大投入,建立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帮助学生真正地利用所学知识锻炼职业技能水平。另外,与实际训练关联较大的设备等,也要第一时间进行查检和采购,对学生学习的环境、条件不断更新,使之和时展接轨。

总而言之,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体系化的任务,牵扯到的人员非常多,而且亟需多个部门协作配合,工作量也是非常繁重,这一岗位可以说责任大、要求高、任务重,所以对于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这也就意味着职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要注重对其人际交流、语言表达、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训练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敏锐度和判断力,可以全面综合的进行成本问题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较高的职业责任感、敬业心,对成本核算工作要热爱、熟悉,能够轻松驾驭,还需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反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