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三语文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1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在高考这种导向下,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校的品牌都取决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可以简单地认为学校获得的效用水平取决于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因此,许多教师都把学生考试成绩当做终极追求,所以大多老师只重视传统教学,特别是针对有可能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而忽略了一部分同学,这些学生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高,索性放弃学习。高中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情况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如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愿望,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使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均衡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教育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资源配置、硬件建设方面的均衡,还需要关注更深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即要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机会,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更要重视质量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种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老师必须把功夫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质量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授课前将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大体的掌握,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在普及教育的现实下,老师都知道或观察到,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是很独特的个体。面对一班混合能力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成长经验及背景,拥有不同的长处和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特性及学习动机亦有明显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前学习的缺失,未能很好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及技巧,他们正痛苦扎,忙于追赶课程容;但另外一些的学生,可能只需稍稍点拨,便可以直达终点。教室明显地出现各种不均衡的情,教师“一刀切”地组织教学,显然有悖均衡发展的观念。只有知道不同的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有梯度,要设计得符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现状,要设置到“让学生跳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比如复习成语运用的专题时教学目标设定为:①积累并理解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②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及解题能力。这样设置目标,部分未能很好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的学生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因为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就已经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另一个目标则是针对部分资质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让他们能够运用多余的精力锻炼自身解题技能。这样便能够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造就更有效的学习机会,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尤其是在上古文时,这部分非常重要,但是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接受不到,讲得再多也是枉然;或者讲的内容太浅显,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说了同样白费劲。
二、授课内容的确定
授课内容的确定更应在备课的关键,在讲新知识点时侧重些差生,复习和练习时可以侧重优生(多出点有难度的题),每堂课的容量和强度都要达到学生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确保课堂大容量、快节奏,围绕学习目标,加大课堂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根据271法则,授课内容应安排为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即使再好的备课,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整个课堂也是失败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分层次设置的教学目标落实,这样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后进生的环节。而中等生是重点把握的对象,他们有极大的潜能等待开发,同时利用他们在认知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总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那么在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尽量让后进生来回答,最好是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充分发现,然后在他们不举手的情况下指名来回答,在他们正确时,要及时予以鼓励。他们偶尔做对事情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抓住时机,适当的表扬他们,让他们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也能在同学面前有“骄傲”的时候。
在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总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尖子生在小范围内非常容易骄傲自满,所以此类问题就要让这些学生来回答,通过引导使他们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想保证有充足的后劲,不断进步,只有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培养,尖子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能正常或超常地考出应有的水平和亮出他们的风采。
讲解语言严谨而不乏机趣,激活课堂气氛。以前,经常会听到老师在埋怨:学生们太不懂事,怎么能利用上课时间睡觉呢?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的败笔。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很大原因在于课堂气氛过于死寂,或是讲的内容太深,听不懂,或是讲的太浅,没意思。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言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而又能让全体学生领会。如积累文言虚词、实词也是一大难点,如果把这些虚实词连缀成句那么记忆效果就会好很多了。比如“书”的义项连缀成句就是:(把)奏章、文书、书信的文字记下写成书籍《尚书》,虽然不是优美的一个句子,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相信各种不同的学生都能记得住。
四、课堂作业的布置
课堂作业的布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而对于一般的学生,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他们取长补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课堂作业的同时进行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老师要及时批阅作业,及时反馈,并做好个别学生的面批和谈话,强化落实。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对任课教师而言,均衡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遵循“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原则。所以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表扬。由于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次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语言也应适当的变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陈某,基础较差,自信心又不强,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你的不足就是你的潜力所在,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变不利为有利,唯有弥补你的不足之处,变差为不差。”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2
关键词: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慈善;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62-02
1 研究背景
第三次分配作为市场的一次分配和政府的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国外学者在对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分析中,提出的主要理论有责任或义务论、利己论、利他论和多元动机论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国内学者更多从我国情况出发,提出了道德论、儒学论和经济论等观点。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课题使用消费理论作为工具,融合各家理论,分析吉林省的实际状况,提出切实方案。在我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从非政府组织的自发行动到各方积极参与,如今上升到社会保障的层面,对社会收入再分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经济总量缺乏竞争力,人均收入排名靠后,公有经济重新布局,民营经济初步发展,缺乏慈善氛围,慈善事业发展落后。本课题从自然人角度对吉林省的第三次分配问题深入研究,寻求解决之道。
2 研究意义
学术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术价值:文章的理论依据是序数效用理论,首次使用无差异曲线等有力工具;分析问题时,首次把个人捐赠上升到第三次分配的高度去论述,这使得对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意义:课题抓住了现代收入分配的中心问题,即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和公平问题;课题完善了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十一届人代会总理报告在有关社会保障中提出的“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课题也是我省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次分配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方式之一,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实践意义:第三次分配所关注的财富分配和弱势群体问题正成为我省高层决策者、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要议题,使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宏观政策意义;本课题既从道德层面解释,也采用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使课题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观实施价值。
3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我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运用消费理论与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行为相结合,构建实证模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与国外现状对比下,提出对策参考。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三次分配是将慈善事业上升到社会保障的政治高度和收入分配领域的一种提法。按照相关理论,收入分配被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次分配是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市场是第一次分配的基础,社会中的个体按照效率的原则,以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得多少获得相应的报酬。初次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体系的核心。第二次分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收入再分配。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收入分配,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支出满足教育、医疗卫生、国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求。再次分配还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需要政府管理和干预。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是体现社会公平、纠正市场偏差的分配行为。第三次分配是以民间自发、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收入分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在前两次分配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或者失灵的地方发挥调节作用。第四次分配是指超越道德限制,违反法律约束的分配方式,包括、灰色收入、流氓滋事、坑蒙拐骗等行为,其典型特征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富为目的的分配方式。第四次分配方式是游离于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之外,与前三次分配格格不入,应该被限制和取消的畸形收入分配。
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人口密度不大,GDP总量居中等偏后,人均捐款数量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般。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一个省份,吉林省却属于农业大省,工业体系陈旧、设备老化、机制缺乏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吉林省缺乏慈善氛围,慈善组织不多、慈善方式单一、民间自发慈善数量较少。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慈善作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省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各方参与的慈善分配方式,完善我省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农民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同其他省份一样落后于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在吉林省惠农政策和反哺政策下,农民收入年年增收,但仍有部分人口收入偏低,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现象突出,农村社会福利缺失难以迅速弥补。城市居民中也有部分人口收入低下,就业不足,靠政府救济政策、低保政策过活。另一方面,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吉林省获得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政府改变观念,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吉林省政府制定了各产业跃升计划,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建立产业园区,鼓励创业,一部分人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聚集了一定的财富。在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下,这种收入差距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可见,发展吉林省个人参与的第三次分配对缓解收入不均、消除仇富心理、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助力。
4.2 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特点及动因分析
吉林省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省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想要寻找发展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对策和建议,必须要认真研究吉林省自身的具体情况,参考其他国家和省份的做法,借鉴企业实体慈善的措施,深入分析吉林省自身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之道。
从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两个主体,自然人和法人之间发现特点。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问题排除了企业慈善的讨论,但是二者之间仍然有共性和个性。比如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要进行税收筹划,企业要在慈善捐赠和缴纳税收之间作出准确的计算,哪一个是对企业效益,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来说最有利,企业便会作出相应选择。同样,个人在进行捐赠时也会进行效用最大化的考虑,是把钱捐出去还是用来消费,哪一个能带来更大的效用,就会作出相应的选择。当然,自然人和法人进行慈善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最起码,法人是以可计量或者可估量的效益为依据,而自然人是以主观效用为依据。在其它方面也有较大区别。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特点。我国慈善事业拥有者悠久的历史,《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都有着朴素的慈善理念和思想。我国传统上把慈善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积累功德的做法,官宦地主开棚施粥、宗教捐赠等都是代表,把慈善上升到一种收入分配方式,甚至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部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西方慈善事业不仅起源悠久,而且慈善捐赠的数额和规模之大,涉及的领域之广,对社会经济、民主政治影响之深都是现今我国慈善事业无法比拟的。美国是西方国家中慈善事业最发达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美国那样,曾将诞生出 那么多伟大的慈善家,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卡内基捐献的资金相当于当时美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善款甚至比一些小国家的GDP还要多。
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其独特的慈善现状特征,与企业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借鉴和启示,对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行为进行原因探讨。当然,建立在消费理论上的慈善模型对慈善的影响因素可以寻找理论支撑。
4.3 提高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积极性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消费理论的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模型中对影响个人慈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种从理论上的依据可以结合吉林省省情寻找到适合的发展慈善事业的解决方法。
消费理论并不与其他慈善理论相矛盾。慈善说中有利他论一说,认为当个人大公无私,心系天下时,对低收入者的慈善行中,专门利人,毫不利己。这种学说中其实也包括了消费理论,在模型中,每个人进行支出时,都会对自己的各种选择进行比较,只有当效用最大时才会选择支出。所以,当面临慈善或者看一场电影时,如果慈善支出能够带来比看电影更大的效应,这个人自然会选择慈善行为,看电影会给人带来视听享受、心里愉悦和感悟等效应,慈善也会带来心理的满足和帮助别人的幸福,看电影是消费,慈善也是消费,只不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而已。
慈善并不是人们被政府强制下的产物,应该是人们自然地选择。慈善的绝大部分应该来源于普通百姓,而不是高收入者,这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数据支持。在吉林省,残疾人组织的“心语协会”成为吉林省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榜样,吉林市普通女司机甄一菲在“开心辞典”中应得的几万元钱全部捐给了疾病患者,并从此走上了慈善之路。慈善事业是以普通大众支撑起来的大厦。如果把慈善作为公共物品来看的话,按照国外的实验,课题组也做了相应的小实验,在学生中给每个人10张券,每张券都代表着一定的收益。如果把券交给组织者,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5元钱,如果券最终保留在手中,那么只有拥有券的人获得5元钱。在给学生讲明了规则后,经过实验,虽然大家知道如果想要处于收入的最高端,保留的券越多越划算,因为别人把券给了组织者后,自己也可以获利。换句话说,如果自己保留了10张券,而别人把券交给了组织者,最后这个人将会是收入最高的人。当然,如果每个人都把券交给了组织者,大家获得的收入一样多,而且是最高数量。试验的结果既没有出现全部把券交给组织者的现象,也没有发生每个学生都自己保留了全部的券的情况,而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捐出了较少的券,而保留了多数的券。可见,如果把学生捐出券看成是慈善的话,在没有强制力干预下,人们还是会主动进行慈善的,关键要看怎么引导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慈善的意义。
总之,将消费理论与其他慈善轮相结合,通过公共物品的实验,发展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建议呼之欲出。通过制定税收制度、营造慈善氛围、培养慈善偏好、增加收入政策等都会对吉林省的慈善事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裴子英,张立巍.吉林省卡内基式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9,(18).
[2]刘俊.企业集团公益性捐赠及税收规划[J].科技信息,2009,(28).
[3]张立巍.基于消费模型的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09,(8).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3
关键词: 预习单 讨论单 作业单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高段的阅读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高年级的学生,年级越高,课堂参与度越低。究其原因,重复讲授的内容太多,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太小;作业机械操练的太多,真正结合课堂所学的太少。所以,我们平时接触的中高段阅读课都甚为枯燥,学生的学习也十分低效。笔者提倡的“一课三单”的学习方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课三单”指的是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这三个学习单,贯穿一堂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课的教学。预习单是在阅读课前进行预习的学习单,讨论单是在课堂讨论中使用的学习单,作业单既有课堂作业的练习又有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三张学习单将一堂阅读课更好地串接起来。
一、预习知其惑
(一)课前批改
学生可以不题题都对,但教师一定要题题都改。只有认真地批阅,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预习单的使用,把学生伸缩性很强的预习作业变成了可批改的“可视”作业。笔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努力去做,如果努力了还做不出来,不要担心老师会批评。在评价时,笔者把预习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颗星的,得星的孩子老师会奖励给他一张积分卡。一类是没有星的,是明显有敷衍痕迹的作业。有星的预习作业只要达到书写端正、正确率在一半以上就可以了,部分题目心中有数,部分题目精心统计。教师要对部分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精心统计,这一统计让教师更确切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笔者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对班级中学生认为难读难理解的字词进行统计,按照学生提出的人数由多到少地在表格中呈现了这些词,并对学生问题最多的“私塾”一词最先进行讲解。越多的学生提出理解困难,老师就越要重视,甚至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步骤地多次实施。
(二)课堂讲解
学生具有共性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设计教学,对简单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中要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样例,可以是优秀的范例,也可以是错误的个案,根据教学的需要出示。学生预习单的样例出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往往很关注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是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所驱动的。如教学《麻雀》一课时,笔者设计并让优秀学生讲解预习单中关于角色的关系图,进而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点明确,落实明显。
(三)选题订正
预习单是展示学生预习情况的学习单,因此没有必要题题都订正。有两种情况需要认真订正:一种是没有认真完成而做错的学生;一种是课堂上作为重难点的题目。前一种情况是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哪里会了,哪里不会,教学中能更好地落实。第二种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二、讨论展其智
一般来说,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素质教育十分强调个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造精神,即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讨论形式多样
课堂讨论在讨论单的介入下展开,归根究底,讨论单是讨论活动的记录,关键还得看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观点类讨论,主要是围绕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类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逻辑无误,就可以。因此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段是学生课堂讨论的初期,教师比较喜欢这种简单表达的讨论。理由类讨论,要在一定的观点下给出自己的理由,理由的依据要从文章中找。这类讨论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高段老师比较青睐于这种讨论。在《麻雀》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怕与不怕的理由类讨论单;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观点类的讨论单。讨论单是不拘形式的,如在《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让学生讨论:《蒙娜丽莎的之约》写了哪几方面,有哪些特点?笔者发给学生的仅仅是一张白纸,他们把自己的小组序号写好后,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写在白纸上,最后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交流有序
讨论单只是一个论题,真正影响讨论活动成败的关键还得看如何安排学生的组织交流。一个不常进行小组讨论的班级偶尔开展小组讨论往往存在困难,或者导致课堂涣散,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程序很有必要。首先,根据班级及教室特点进行分组,最常见的就是四人小组和六人小组,也可以按照观点的一致性进行自由组合,再按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讨论。其次,小组内选定记录者和交流者,有时这两项任务可由一人完成。记录者将组内人员的发言记录下来,进行概括归纳记录,交流者则是小组内作为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的人。经常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组内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任务班底,而首次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教师要加以指导,落实任务和要求后小组内自行研究,最后分派任务。再次,班级交流的执行力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大考验,一是要有序,二是观点不重复。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让班级所有的小组交流代表起立,营造交流氛围,其他代表仔细听,重复的观点不说。如果自己的观点全部被说到了,就坐下。按序一个接一个,直到所有人都坐下去。交流的过程5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但处处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课堂最闪亮的一笔。
三、作业固其得
(一)课堂作业当堂讲解
所谓课堂作业,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练习作业。课堂作业在设计上往往与教学重难点一脉相承,是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举一反三。课堂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当堂巡视作业完成情况,对作业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正,对作业做得特别出色的要及时奖励,通常用打五角星的方法。课堂作业应当在课堂上讲评,对一些突出的问题,当堂讲解,对优异的个例当堂展示,及时地让学生对当堂学习所得内化吸收。如《穷人》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教学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因此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你一定也有过忐忑不安的时候吧,走进考场时、上公开课时、成绩出来时……请你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如《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教学生用“看到的+联想”的方式描写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观察达・芬奇的另外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用“看到的+联想”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课堂练习需要当堂讲解,既能看到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精彩的语言和描写。
(二)课后作业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指教师根据自己阅读教学设计的课后作业,不是指那些练习册上大量的重复操作的作业。课后作业因其作业设计上跨度比较大,很难及时反馈。比如活动化的作业,如课本剧、出海报等需要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生活实践类作业,如问卷调查、劳动实践等需要家长的融入和配合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对自己设计的课后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很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组织协调力。普通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当天反馈,越是及时反馈,学生吸收理解的效果越好。这和学生的遗忘曲线有关,在遗忘初期加以强化,学生的遗忘速度就慢下来。
“一课三单”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效果明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一堂阅读课,设计和运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将课堂站在学生预习后的出发点上,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展开教学。在课堂中通过讨论单突破重难点,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完成相关的作业单。“一课三单”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凸显了语文课堂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文体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3(5):37-38.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4
【关键词】 高三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4-01
1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的成绩现状
语文教学的成绩与其他学科、同年级同班相比,平均分不如其他学科高。语文教师在学生评课中的满意率也不如其他学科高。就学生个人来看,成绩提高不明显。中等生是老师用心给予帮扶的对象。语文教师对这部分人的成绩提高没有把握,甚至会出现越帮越差的现象。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不高。我们语文老师比其他任何学科的老师都辛苦,既要完成比其他学科厚的多的课本的教学任务,还要加班加点地批改作文,搬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结果换来的是学生、领导、社会的不满意,甚至指责。
1.2 教材与考题的不一致
我们的语文教参只说结果不讲其中的道理:主题思想怎样总结出来的?为什么层次结构那样划分?它不管。高考要考的重要词句的含义怎样解释?重要信息怎样提炼?这些思维规律它也不给指出来。有些内容老师还不理解其所以然,就让学生记录下来,反正“我”都教给你了,书上就这么说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占用大量时间做了与考试题目的要求不一致的工作,所以劳而无功。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成绩不理想的历史性原因。
1.3 教学过程(环节)中存在不科学因素
“理解”是讲课的一个目的。不通过你讲解,学生照样能理解,那么”讲”是不科学的。怎样让学生理解?如果通过你的讲解尤其是在他没有什么体验、感悟的情况下通过你的讲解达到理解,那就不科学。语文“理解”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忆。而你讲后才刚刚理解,但是他记忆不住,也不科学。让学生多读,结果越读越没劲,因为没有效果。还如,作文批语,语言简练流畅、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等等正确而空洞的套话,老师批与不批,学生看与不看都对写作水平没有影响。
1.4 增加负荷是错误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于是乎,加大训练量,星期天不让休息,以考促学――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其实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有天壤之别,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2 解决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的问题的对策
2.1 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1)认识高三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三的教学直面高考,教学的功利性加大。应试时的心态和考场的技巧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增强。这些特殊性必然体现在教学中。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来说,高三语文是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前面十来年的语文学习决定了高三语文教学的基础,高三语文教学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是早已奠定的了,高三语文教学只是把预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2)认真研究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真题
以《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为前提,研究《考试大纲》对考点的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对于考试对象进行细致深入的把握,做到胸有成竹,就能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的重点。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网络庞大的资源优势、先进的交互技术、多样的表现方式等都有利于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高考的最新说明以及相关例题,及时地把这些资料整理、反馈给学生。
2.2 开学后的教学指导
1)认识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了解语文成绩的渐进性。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艰苦性、积累性、长期性,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积累的学科,我们不可能指望它在短时间内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也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们要有对教学对象的全面了解和把握,越详细越深入越好。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现状和心理,为他们建立一个数据库,并根据了解的不断深入随时进行更新。这要求我们做大量细致而烦琐的工作,平时跟学生多沟通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争取做到因材施教。
3)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高三的语文复习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做题,一个是想。 “想”是领会高考题目的一般思路和能力的要求,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在解题思路和解题实践中间搭一条桥梁,寻找解题规律,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三个环节中,“想”是核心的环节。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敦促严格执行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上课不是努力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分析讲课材料,公布答案。作业拖拉,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考前不认真复习。这些是缺乏独立性品质的突出表现。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三语文 高效课堂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93-02
高三语文复习是把知识系统化、考点具体化、能力分数化的一个综合过程,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独到的教学方法。凡是上过高三语文的教师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靠长期以来课内外的学习和生活来充实,到了高三,语文学科受时间的限制,学科的挤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事实上,获得知识、形成素养、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而教师备考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语言积淀进行个性化的梳理、筛选、补漏并压缩范围。下面笔者就如何打造高三语文复习高效课堂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复习课需要理念
目前,高三语文的复习,充斥着大量的试卷和宝典般的三轮复习资料。许多老师感觉,如今高三的课堂上,语文的翅膀不再轻盈,语文的面孔有些僵硬,语文总有些事半功倍的尴尬与无奈。是的,当教师都觉得教的不灵活、不生动、无激情、不投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能对高三语文有多少热情和投入呢?学生的不够主动,让语文在数学、物理、化学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因此,高三语文的复习课必须进行“突围”,回归语文课的“本色”,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继续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人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厚重的底蕴,否则,高一、高二培养起来的语文感觉很可能会在枯燥的题海和所谓的技巧中丧失。
二 复习课需要模式
毕竟是高三,离不开知识的整合与归纳。高三复习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依次讲解式。根据专题内容,分板块讲解,或根据试卷的结构,依次讲解,以教师主讲为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模式。(2)重点点拨式。根据专题内容,或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点拨内容有所取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3)方法指导式。课堂教学的重点,以能力提高为主,重在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4)师生交融式。教师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平等的对话”。(5)自主探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启发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几种课型交互使用,是基于学情分析的结果,既可以克服教学中的机械刻板,又能凸显教学的有效性。
三 复习课需要诊断
诊断,是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估,让好学生做示范,让后进生提不足。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是了如指掌的,教师要让自己的劳动在学生身上取得成果。有的老师印制了考试检测评估表,对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作登记,评估项目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弱点暴露出来,下学期,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其查缺补漏,有效提升。这样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效果肯定是平均用力所不及的。特别是对尖子生的辅导,“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学生,使教师从“本”的研究上升到“人”的研究,难度虽大,但绝对值得。
四 复习课需要高度
高三语文复习课,不仅需要老师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睿智的见解、足够的策略。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也必须明确,既然是“首席”,其“主导”作用必须体现。
高三教师的教学需体现高度。高度是一种层次、一种教学的境界。比如,老师们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有效拓展,就是高度;老师们对某些题目的方法点拨,就是高度;老师们对某类题目的规律总结,就是高度;老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全盘灌输,而是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就是高度。如果教师能结合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异同,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展现了学生的才华和高度。
五 复习课需要氛围
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多,题量大,综合性强,稍不注意,就会让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有人说:“高三是炼狱”,虽然不一定科学,但至少道出了一种现实。这种状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不利于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高三语文复习课营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才可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们的学生才会像陀螺一样,轻轻一鞭子抽下去,就可以不停地旋转。
老师们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这可以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基础;老师们情绪饱满,热情洋溢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们善于从学生最关心的方面切入教学,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的“场”;综合试题,老师们给学生印发答案的做法,也很有效,对节省教学时间,强化规范答题有很好的作用;老师们课堂上的幽默必不可少,说一个笑话,缓解课堂气氛,会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高三的语文复习课需要有点笑声。
六 复习课需要整合
1.整合集体智慧
只有组合好的石头才可以成为坚固的城堡;只有组合好的音符,才可以成为动听的音乐;只有组合好的色彩,才可以成为美丽的图画。同样,只有组合好的高三语文教师队伍,才能创造出语文高考的奇迹。常言道:“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只有融集体智慧于一炉的团队,才是一支能打硬仗、无坚不摧的团队。
2.整合资源
有学校提出:“宁可老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纸。”其中就蕴含着对资源整合的探索。到了高三,最好的复习应该是让学生做题越来越少,但效果越来越好。复习的主流资源应该是经典的,我们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整合。
七 复习课需要引领
1.情感引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与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高三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强,但心理相对脆弱。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同时是一名心理辅导师,帮学生解难,给学生减压。一堂成功的复习课背后,可能折射的是教师一颗博爱的心,可能凝聚的是教师无数的心血与付出。
2.学法引领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6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届高三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从期末考试看来,学生对考纲规定的高考考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靠。许多学生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仅有一点模糊印象。另外,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为今年的高三语文复习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共有5位成员,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和新教师,大家决定同舟共济、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打好高考这场大硬仗。
二、复习指导思想
在围绕《大纲》的基础上,依据高考《考试说明》,结合本届学生实际情况,复习备考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既要对语文基础知识作系统的切块复习,又要重视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复习时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把专题复习和语文综合训练有机结合,教给学生相关考点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复习阶段划分
根据我校高三复习工作的整体安排,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本学期语文复习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6.2,23-3.23
以学习第六册文言文单元及文言文阅读复习为主,中间安排适量的语文综合训练,点面结合。综合训练每周一次,周末进行。
2006.3.27-5.5
以现代文阅读及写作训练为主。对第一轮复习内容进行认真的反思、回顾,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查漏补缺工作。综合训练每周一次。
2006.5.9-6.5
用这个时间对一模、二模进行反思、分析,做好语文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关注高考的最新信息,对高考热点进行重点训练。
四、具体做法和措施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深入研究高考试卷,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打团体战,精心备课,确保质量。
3、切实提高练习质量,讲求语文教学效益,注重语文复习的实效性。
4、坚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评,抓牢抓实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复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力争做到一着不让,
五、本学期使用的复习资料
1、《世纪金榜》 延边大学出版社
2、《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 西苑出版社
3、《最后冲刺----模拟试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六、复习工作的具体安排2、结合高考热点,进行重点强化训练。
附计划表
时间内容分工2.20-2.26《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华岩、王桂香
2.27-3.19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潘少波、周晓伟、华岩、王桂香、詹志清
3.20-3.26强化训练及一模
3.27-4.16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复习潘少波、周晓伟、华岩、王桂香、詹志清专题复习王桂香、华岩
4.24-5.5基础知识查漏补缺詹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