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教学改革;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商务定量分析》是将《管理统计学》与《运筹学》两门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整合而成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描述统计、推断统计、预测分析、规划分析、决策分析等基本定量分析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发展,锻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素养和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为其今后在管理岗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商务定量分析》通常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这就造成了部分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以致于产生厌学态度,而同时学有余力的学生又希望深入学习,因此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使得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由传统的“课堂、教师、教材”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转变。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习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两点,在《商务定量分析》课程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以实用性为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主体框架
《商务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从实用性角度培养学生从事管理类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课程内容也主要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内容而展开,内容涉及面较广,注重知识的应用,理论够用即可。因此课程多与实际经营活动中的案例相结合,通过实景式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打破传统的统计学、运筹学只注重理论忽视应用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少部分学生也有继续深造研究的需要,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延伸知识的学习,完成下一步深造的知识储备。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学习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材料组织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方面都应围绕该目的展开。
1.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在每个知识模块中设置基本目标、提升目标以及晋级目标等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三个学习目标的学习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每个模块之前都会对该模块的三级学习目标做出提示,以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参照三级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在模块的总结和复习中有目的的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基于基础理论应服务于知识的运用的原则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弱化传统教学中对于统计学、运筹学中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注重于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相关理论做到够用即可。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进一步梳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模块的课后思考题和作业的设置既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通过较为复杂的案例分析完成对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对各模块的知识体系做出详尽的分解,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3.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围绕学生的兴趣,从经济、生产、质量、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多方面丰富教学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教学材料的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宏观的认识,从学生个人的兴趣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告别传统教学中由一本教材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课程准备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4.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以W生为主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完成的内容,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将主要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其次,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支持手段。
5.重点强调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能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数据分析领域,计算机的作用更是重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掌握一到两种计算机分析软件,将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了让学生进行长篇累牍的手工计算,取而代之的是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如Microsoft Excel、SPSS等软件的学习都能够起到让学生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当今的学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材料的自学、网络搜索、讨论学习等手段初步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
三、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根据各个学习模块的不同特点设定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为学生自测学习效果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测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渠道展开,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案例讨论报告、随堂测试、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等多种手段实施,其目的都是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及时地纠正偏差。
教师们经常感叹现在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不一样了,那是因为环境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因此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随之而改变,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才,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大学教育中任重而道远,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挖掘教育的潜力。
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2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实验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诸方面论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问题。
关键词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设置必修和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其中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定义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明确提到,学习高中生物时,我们应该注意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例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生长素的发现”在讲授时,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变抽象为直观,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推理和想象,体验的过程中,研究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二、重演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毅力,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史的智慧结晶,包含科学探索,积累的科学史实,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使学生能接受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启蒙方面的熏陶。这是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在课堂中重现科学家们经典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学生重复科学家探索的思路,使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研究,研究和动物激素等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中的许多例子,反映科学教育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材料。例如,孟德尔经过8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杂交实验,他终于作出分离基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全球生物调查,最终写出伟大的进化杰作《物种起源》。通过科学历史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情绪,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的内容尝试后,只听三小时,能记得60%;如果你听了看了三个小时后,能记得80%;如果听了看了并且动手做三小时后,能记住90%。可见,生物课程学习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验设计、质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等应用体验,学生必须要实事求是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达结果等。《标准》说,学生应正确使用显微镜、生物实验和仪器等常用工具,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
需要注意的是,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在实验中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实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实验观,提高他们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科学技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效鉴别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获得各种信息渠道,在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得个人的经验,而另一种是间接获得。第一种通过实验、观察、测量信息可以直接得到;通过参观、访问的信息和方法来获取信息是间接的。如以近亲繁殖“危险”的调查,间接收集信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一,学生可以参观医院,医疗中心,了解一些近亲家庭的危害。第二,学生可以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以获取相关信息。碘对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探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探索实验,获得直接的信息。
信息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结论的正确与否。因此,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鉴别其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其是否是超过时效的,已经过时没有用的,这样我们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能够获得既正确可靠又系统规范的信息。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处理各种信息的工具,如数理统计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判断、定义、推理、归纳方法,还有各种分析图表、各种统计图、流程图的绘制等。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的训练就能达到并融会贯通的,而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因此,从基础做起非常必要,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参考文献
[1]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2011.04
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3
一、课文系统
课文系统也应从三个层次来反映这种结构。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教材中体现的能力培养仍然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反映在课文的概念表述上。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特点,新教材的概念表述应做到:
(1)文字应生动、形象,应改变现行教材说明式文字过多,而缺乏生动的描述性文字的现象。
(2)记忆性东西要减少,避免概念与定义的大量堆积。如《新陈代谢概述》一节内容,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近20个。
(3)表述过程应符合学习心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如《昆虫的激素调节》内容,内、外激素概念的描述应先从内、外激素在昆虫身上引起的现象入手。
(4)对知识的成因、规律进行表述时,少用直叙式,而多采用启发式。如疑问、设问、反问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课文的子系统
部分概念的系统组合,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是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排列应依据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二层次来编写。新教材课文子系统编排应体现“手脑结合”,“手眼结合”,“实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的原则。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教材编写应从两方面进行:
(1)采用多种编写模式。改变现教材的概念——说明;或事实——概念——说明的单一编写模式。如《生态平衡》内容可采用现象——问题——说明——概念的编写模式;《生态系统》内容可采用观察——问题——分析——结论的编写模式;《绪论》内容可采用事实或问题——自学——概念;或现象——问题——讨论——结论等编写模式。
(2)增设教材辅助材料,课文章、节中可插入“小常识”,“课外读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发现史”等小栏目。增设这些教材辅助材料,可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文系统
由课文子系统构成。课文系统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应从两方面来体现。
(1)系统的组成要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
教材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所以课文各章、节的衔接应考虑能力培养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如培养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教材应在各章、节里对人与植物、动物、环境、遗传等科学关系有所反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形成对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总体评价。
(2)课文内容应体现STS教育思想
按照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结合原则。具体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①实验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在整个课文中应有体现。每一个概念或定义的出现,都应尽可能在课文中包含着它的实验或现象发生过程的简单介绍。如《矿质代谢》中“植物需要的元素”内容,可对验证植物所必需的元素实验做简单介绍。这样编排可使学生懂得“重视观察与实验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②]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②方法性
新教材的编写应当重视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应体现“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的原则,反映出生物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层次。如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产生过程介绍,对“DNA是遗传物质”证明实验介绍。学生通过多个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可自己总结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问题——假说——实验——分析——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课文系统也不例外。生物教材的课文系统与外界交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在新陈代谢的内容中可渗透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内容。二是与活动课程的联系,包括社会、生活、电视、杂志等。教材应充分反映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在“能量代谢”中可插入利用动物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内容;在“矿质代谢”与“光合作用”中可反映无土栽培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在《环境保护》中可介绍环境污染的现状与解决办法等。这种开放性在课文中表现的越丰富,越有利于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二、图象系统
图象系统也从三方面来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1、图象的数量与类型
参照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图象系统,建议我国新教材应增加图象量。图象与课文之比应是1∶1.5,形式应多种多样:彩图、黑白图、简图、照片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
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4
王志民
(秦皇岛市第十六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新课标将生物定位为自然科学,重视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凸显概念的教学。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围绕以重要概念展开,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出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生物;概念;效率
新课标将生物定位为自然科学,重视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凸显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落实生物的概念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1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3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1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3.2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3.2.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3.2.3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的学习中,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不是植物,是菌类,是分解者,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
3.2.4在练习题中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和迁移
很多老师不注重对练习题的讲评,课后练习题是集中复习、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练习过不关,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没吃透,教师不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的“夹心饭”,不利于下一个概念的掌握。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练习生物实验室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的植物和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这就是明显对生态系统概念的一次辨析和迁移,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总之,落实生物概念的教学,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事实,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的概念,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5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发生了重大突破,对人类的生存、人民健康、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临生物技术新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普遍重视中学生物学教育。因此生物学科必然成为21世纪的主导学科。而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体现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如生物学课时安排较少,占总课时比重偏少,生物课程设本文由收集整理置的年级不尽合理,生物课程不纳入考核科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间接地对人的素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在农村,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
1. 专业教师缺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在农村,很多中学是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的,有的学校即使有专业的生物学教师,但历来受"生物学科是豆芽学科"思想的影响,专业的生物学教师被领导安排或自己主动要求上所谓的主科学科,如语文、数学等,而生物学科一般都是由完全外行的教师兼职任教。在许多领导和教师的意识中,任何一位教师都能担任生物学的教学。于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美术、音乐等专业的教师都有教学生物学的经历。岂料,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非专业教师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把教材念一遍过去,或者让学生读读、勾画教师认为重要的概念或段落,然后让学生强行背诵记忆重要知识点。有的教师甚至说:"对于有些生物学知识,我自己都不懂,怎么讲,我只能把教材念一遍了。"的确,他们说的是实话。如果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这样教学,那么生物学教学的任务能很好完成吗?现在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教学,倡导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所提问题多多,教师能组织、能回答吗?外行来教,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狼狈状态,这让人不得不担忧。
2.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新课程理念得不到落实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内涵和活力,但探究式教学毕竟是对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最高的一种教学策略,是我们教师以前几乎没有体验或涉及的经历,因而在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过程中就会遇上困难。本身农村中学的生物学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欠缺,加上"豆芽"学科的偏见,以及教师自身的畏难情绪与惰性,所以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在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机械地接受、记忆知识。课后学生能背诵、记忆一些概念、术语等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为了应对考试,教师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等知识,或者印制大量的试卷让学生反复做、反复读、反复背,考试中也许能取得好成绩,教师也感到很有成就。因此,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常常被看成是高效率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各种感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也就谈不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掌握知识的质量就低,能力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会感到厌倦,最终对生物学科丧失兴趣而放弃学习。
实际上,学生学习科学不能仅仅是背诵一些事实或孤立的信息,重要的是要他们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强调事实的传递和记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深层理解就会受到影响,使得许多学生虽然暂时能顺利通过学业考试,但在随后的生活中会就将事实类知识迅速遗忘。这样的教学情况当然不符合我国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课程理念和改革方式。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教学应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转变,强调生物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仅仅对事实的记忆,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学课程如果还采用单一的教学策略难以实现教学任务。以探究式学习为代表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为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标志和突破点,并直接改变了生物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观察生物学现象、记录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分析相关的因素、收集证据、讨论结果、辨析科学史中的事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已经成为今天初中生物学课题中常见的教学活动内容和学习方式。因此,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结合,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 实验教学几乎为空白,学生能力得不到发展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然而对于农村初中来说,生物学实验教学几乎是空白,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实验设施设备欠缺。实验教学就需要生物实验室、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还有实验的动植物、微生物材料等。而在农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验室及所需实验设备和材料,有的学校有实验室,里面却是空空的,没有设备和器材。总之,学校不具备开设实验教学的条件。
其次是生物教师不具备实验教学的能力或懒于进行实验教学。实际上,现在国家教育部是重视实验教学的,对各级各类学校投放大量资金用于实验设施设备的添置。可惜的是,这些实验设施设备没有用武之地,成为"冷备货",在实验室或保管室乘凉。运送来的时候是怎样包装的,现在依旧是那样,包装都不曾打开过。学生到初中毕业,没有进过生物实验室,没有做过任何生物实验,在农村初中不足为奇。实验教学需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器材和材料,而我们的教师无心去准备,于是以条件不具备为藉口,放弃实验教学。有的教师全部用录像片播放实验内容,以此来代替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活动,这种做法任何时候推而广之就有失偏颇。
生物科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HPS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课堂实践
HPS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将HPS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与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是契合的,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生物知识,并促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本质产生认识和了解。基于此,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强化对HPS教育模式的研究运用十分必要。
一、历史探究—哲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础概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促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下面笔者将对此种PHS教学模式的应用做出详细介绍。第一,演示现象并提出问题。在应用“历史探究—哲学”HPS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堂开始之初,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或讲述与该课题有关的科学故事,这些演示现象都是科学家已经做过的研究,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并借此提出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探究当中。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程为例,植物的向光性是本节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而在“历史探究—哲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向学生展示一张向阳生长的植物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该植物的生长方向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人类与动物都需要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那绿色植物又是通过摄取什么物质来维持生命的?”在演示现象、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引出观念。在应用“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引出观念。所引出的观念几乎都是科学家过往提出的观点,但有些观点会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而发生改变,在PHS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观念。如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问题提问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身不同的观点,从而在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当中引出科学观念。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辨别判断的能力,可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三,总结与评价。这是“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要立足于本节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总结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科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体会生物科学家的经验与智慧,使学生能够将这些科学观点在生活当中创新运用。
二、自然观察—哲学模式
传统的HPS教学理念认为,无论是科学史、科学哲学还是科学社会学,其共同研究的对象都是科学,而不是自然。这一观念遭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2006年剑桥大学的哈索克·张教授就拓宽了对HPS的研究,将HPS的研究对象从科学转向自然,而这就衍生出了“自然观察—哲学模式”,并成为对传统HPS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中,教学主要是由五个环节组成,即问题重现→产生疑问→还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评价,具体如图2所示:第一,问题重现。在应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借助多媒体或者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真实的科学故事或自然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颗种子破土而生,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以此引起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第二,产生疑问。在生物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知识与规律都经过科学家无数次的思考和实验,并排除多种设想可能,建立出科学模型,最终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在整个生物科学发展史中,这些不断的徘徊、探索与疑惑,就是科学研究的主题,并且是科学真理产生的关键。在阅读科学记录内容时,学生总是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为什么科学家会定义这个概念”“他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会将教科书中的科学生物知识原理作为铁律,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而HPS教学模式则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疑问大胆地提出,以此让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检验科学真理,增强生物知识学习的信心。第三,还原现象。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所有的科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最初的自然现象,要从最初的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并思考问题的本质。如在《光合作用》这节课程中,学生从自然现象出发,就会自然地产生“植物生长需要的能量和物质来自什么地方”这样的思考,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和抽象判断能力。第四,得出结论。结论是在教学内容归纳概况基础上的提高与深化,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研究问题进行推论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身的观点,以此让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科学价值,形成知识点。第五,总结与评价。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与评价。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教学知识,带领学生从科学故事和自然现象当中去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去审视现有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步骤,通过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和协作精神,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科学研究的认识,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生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非人文化的生物理性学科提供了人文因素,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接受科学精神教育,实现人文与理性的共同发展。本文介绍了两种常见的HPS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启迪教师对于该模式的应用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城蝶.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