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做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注意其侧重点在“决定”上)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

A.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作为分析大问题时不常用)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2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从红到紫光的频率由小到大;波长由大到小;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会考 课堂复习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3

Abstract High schoo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of history i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academic ability, literac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and important assess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from the clear and implement the goal of learning, improv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construct thematic knowledge framework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begin, and point out th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examination review.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ctual lesson analysis shows the specific 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view class.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examination; classroom review; effectiveness

“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它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必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

高中历史会考面向全体学生,有力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提升历史会考合格率、优秀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结合会考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会考课堂复习提升实效性的几点体会。

1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敲门砖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的会考学习缺乏明确的方向,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书读得昏天黑地,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学习成效却很不理想。学生也常常抱怨:那么多内容,怎么读得完!真的不知道该读些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方向。

其实《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对历史会考有明确规定。(1)明确了考试目标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明确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内容与要求。历史会考复习一定要依据会考考纲要求展开,要让考纲成为教与学的指南针,让会考复习有的放矢。

在会考复习时,一些老师一直强调会考考纲的重要性,但也只是笼统的让学生依据考纲学习,对学生如何使用好考纲缺乏必要的指导。考纲的内容要求是粗放式的,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必要指导,学生抱着考纲,却仍然对学习目标不甚明了,对每个知识点具体应掌握到何种程度没有把握。

如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历史会考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与要求是:(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考纲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会考情况,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①了解英国光荣革命(时间、特点、地位)。②了解《权利法案》(时间、目的、内容、意义)。③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概念、时间、第一任首相)。④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1787年宪法。①1787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内容、影响)。②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构。③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细化后的学习目标,学生对本专题的每个会考知识点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了然于胸。这样,会考考纲才真正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历史会考课堂实效性的第一道门槛。如果目标笼统、不明确,学习过程将事倍功半。

2 落实课堂学习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环

历史会考成绩不理想的又一拦路虎是教师对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情况落实不足。在明确学习目标后,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实行放养式管理,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或因学习内容有偏差、缺漏,或因学习自觉性不足而导致会考失利。栽下秧苗,缺乏管理,谈何丰收。

韩愈《马说》中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虽是千里马,但是方法如果不得当,教师面对会考败绩同样会发出稀里糊涂的哀叹。

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方法多样且简单。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课堂复习中先后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落实学习目标:一是对照学习目标直接提问;二是预先精选以往会考真题进行课堂复习检测;三是预先整理好本专题的易错易混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纠错竞赛,看看哪个小组拔得头筹。在采用这三种方法后,能够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课堂气氛很活跃。

3 提高学习主动性,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效保证

在会考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尽人意:学习被动,紧催慢走,不促不走;但求死记,不求理解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课堂实效性大打折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习被当作一种负担,难度不大的会考一样会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为了提升学习兴趣,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课堂复习中采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方法一:课堂小老师。在介绍英、美政府权力结构图示时,预先让两位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在课前先行熟悉图示,并指导学生准备好解说词。课堂上让这两位学生上台介绍,结果使这两位已准备充分的学生精彩的当了一回老师。在后来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两位学生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学习成绩真是节节高。

方法二:在课堂导入方面下工夫。《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课堂导入设计如下:

课程伊始,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物图片: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学生对前者熟悉,后者陌生。

导入词如下:这位是谁?(学生答出:奥巴马)那另一位是谁?(学生困惑地摇摇头,睁大了眼看着我)他是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不久前这两位人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事:飓风“桑迪”于10月29日在美国人口稠密的东海岸地区登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总统奥巴马原本打算首先到纽约视察灾情,不料竟被市长布隆伯格婉言拒绝。布隆伯格在新闻会上说:“我今天和总统谈论了关于他到纽约视察灾情的事。我对他说,我们非常乐意他来纽约,但是我们手头有很多事情要做。” “他视察新泽西州的灾情就足够了。”(学生听到这儿都露出惊讶的神情,议论纷纷,甚至有学生说布隆伯格“真酷”)纽约市长婉拒美国总统奥巴马视察灾情,这种情形与我们所熟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真是大不同。(学生频频点头,同时开始交流起来)美国形成现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我们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中找到蛛丝马迹。好,现在让我们进入课程寻找答案吧!(至此导入将现实与历史挂钩,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此外,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在课堂上展开了“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的合作探究竞赛”以及课程结束前安排了“三言两语学后感”环节,这两种形式同样很受学生喜欢。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

4 构建专题知识框架,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点睛之笔

会考课堂复习中,要强调的最后一点是:构建专题知识框架。零散的知识点不仅不利于记忆,更不利于迁移运用。在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体系领衔下的历史知识才不会游离、混淆,学生也才有清晰的头脑进行思考。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像穿针引线一样,将一粒粒珍珠聚成一串夺目的项链,更加耀眼。

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课堂小结时,师生结合会考考纲合作构建了如下的知识框架(图1)。

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既不能画蛇添足,增加负担也不能无实效,流于形式。所以这里需要注意的三点是:(1)主题突出。如《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知识框架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主题突出了,学生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才有了家。(2)关系明确。教材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以大篇幅介绍了诸多知识。构建的知识体系在繁杂的知识中抽丝拨茧,从“政治前提、法律基础、最终确立”三个方面进行提炼概括,使得教材会考知识点的关系一目了然,实现了复杂问题简单化。(3)尽量使用简洁的学科用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努力探索提高高中历史会考课堂复习实效性的方法,不仅会带来会考的丰年,也推动着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4

一、引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做好充分准备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并不受到理科班学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会考只要过了就行,不追求优良率。比如有一次在上历史课时,一位理科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做物理习题被发现后,笔者对他说:“要会考了,平常要抓紧点,不能顾此失彼。”哪里知道,他竟然冒出一句:“老师,我那刚考进大学的表哥已传授经验给我了,会考会考就是大家都会考,只要及格就万岁了。会考前两周再突击复习一下就行了。全省只有5%不过关,我不会这么悲惨的。”笔者一时无语,但也意识到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

师生是会考的主角,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复习主动性,笔者专门制作了课件,花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灌输会考很重要的信息。并针对学校历次考试的成绩,结合2010年的会考等级标准,鼓励每个学生写下一个目标第,要求目标明确,要“高能可攀”,而不是高不可攀。这是一个总的目标驱动,这样学生对每次测验考后分析很重视、很警觉,复习课堂能产生一种张力,营造了良好的复习氛围。

二、依据会考纲要,整合教学内容

在会考前,高二历史备课组三位教师都熟读会考纲要,把《会考标准》中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重视条目解析,条目解析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这部分人往往上课不动笔的,所以会考条目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2011学年历史会考取得突出成绩的一点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会考条目解析都是三位教师自己编的,并且拿到备课组会上互相交流、研讨,不断修改,力求精益求精。编订会考条目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整整三本必修课的条目解析的编订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像笔者所负责的必修三条目解析,先后六次易稿,整整用了两周的时间。

此前,笔者通过泉州市会考交流得知有些中学的做法是抛开教材,仅用条目解析,教师上课的时候通过板书把知识点重新整理,让学生把整理出来的东西就记在条目解析里面。但是,笔者在反复琢磨之后,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了在复习阶段仍然使用教材上课,但不再把知识点通过板书梳理一遍,而是只写梗概。因为会考条目解析本身就是自己编的,要整理的知识点都在条目当中显示了。上课的时候做的是跨专题的整合,特别是到后期,把认为重要的热点知识通过专题串联的形式跟学生讲解。因为从历年的会考非选择题来看,都有跨专题整合的题目,而且考得基本上是重点知识。所以在复习课的时候如何把分散在各个专题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是必要的。

三、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会考复习课的好坏决定了成败的关键。但是复习阶段又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阶段,因为经过此前的反反复复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在考试之前的默写中都有,特别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所以,如果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简单提炼,是对新课知识梗概的重复的话,那么这样的复习课在学生中的“市场”就非常小。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的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知识点的炒冷饭,而是有新的内容的,笔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备会考条目,二备会考题目。基于近年来会考越来越趋向情境化、越来越灵活的情况,笔者充分了挖掘了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材料,把教材当成一本史料,通过阅读和讲解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材料解题能力。

有些时候上课一开始就把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解决。比如,在复习《百家争鸣》一课的时候就直接把各个思想家的原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辨是哪一位思想家讲的,这些话体现了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分析题目的时候笔者也会针对具体题目穿插相关的在新课过程中没有讲过的历史小故事,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复习课也是很有味道的。

四、讲练考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要出好成绩靠默写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一定量的练习,而且要精选、精练、精讲,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在复习阶段选择有典型性的材料讲解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5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如1995年高考的43题,它要求学生具有宏观驾御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范文6

我认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其衡量标准应该是 “学生成长”, 即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成长不能单单用成绩高低来衡量。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以成绩论英雄会导致忽略学生未来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有效教学模式,针对我校历史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钻研历史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实际上,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各民族和社会都是循着演进的规律向前发展。现代化发展注定全球化,任何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事物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认为历史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高视角深入挖掘理解教材,以求在课堂中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贯彻全球史观。

二、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

针对高考文科综合的特点,我在教课的同时,注意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面,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发散式思维。例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明朝经济外交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科技和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联系地理洋流知识,使学生理解郑和船队出发时间和行进路线。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商品交换,使学生明白全球国家联系的必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再如,讲述爆发的原因时,如果不了解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不了解日本拥有资源的状况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组织答题思路,与大文综走向趋同,对学生长远发展很有裨益。

三、学案教学法,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历史课时间有限,知识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下我们全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课下教研,明确重难点,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连续一个月后,逐渐放手由学生整理归纳,老师做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以线带点,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也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异同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总体把握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历史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精化讲课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三讲,三不讲”

我校每周历史课两课时,每节40分钟。时间少,任务重,提高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好“三讲”,“三不讲”。“三讲”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的讲。“三不讲”指: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深入研究历史教材,精化讲课内容,严格把握授课难易度,是我们每周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高一历史教研组在着眼会考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三年备考,针对个别章节适当加深拓宽,比如讲授近代史上各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的异同点,联系时政热点“三农问题”进行拓展引申,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让学生去思考,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而对于重难点,学生不好懂地反复讲,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学生听懂学会。

五、练习考试化,月考模拟化,大考练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