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1
一、连锁经营企业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1、降低连锁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在连锁企业中,高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总部与各个分支之间,各个分支之间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财务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连锁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的收集、加工和储存,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提升连锁企业的会计控制水平。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能降低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连锁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从而提升连锁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规模优势和良性系统循环。通过构建财务信息化,连锁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处理,而财务信息化系统将企业与各分支之间联系起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储存的效力,有效提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另外,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和利用企业沉淀资金,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为连锁企业的进一步扩展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对提升连锁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2、优化企业会计流程,改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连锁企业由于经营地点分散等原因,企业总部在对各个分支进行会计控制存在诸多困难,对连锁企业各个分支单位的会计控制存在控制成本过高,会计控制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控制水平,不利于连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因此,实施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强对下属分支单位的会计实施控制,同时加强对分支单位的资金运营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会计集中核算,实现连锁企业对各个分支单位的会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会计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大提升了连锁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工作时速度更快,数据输入和传送的准确性更好,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但是,在实施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信息安全的防范。连锁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但是同时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由于系统软件的不稳定性和设计缺乏合理性,系统在维护和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数据信息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容易遭受人为的篡改或删除,这不利于连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防止软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和管理,加强对会计人员操作行为的管理,防止数据信息遭到篡改,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监督和控制,保证连锁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
3、推动连锁企业信息化进程,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现代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格局,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连锁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于连锁企业而言,能够大大的提升现代连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帮助连锁经营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必须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能够大大提升连锁企业与各分支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地实施统一的财务管理,加强对连锁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提高连锁企业的财务控制水平,便于连锁经营企业收集来自各个分支的财务数据,对连锁企业的财务数据实施实时管理和分析,从而挖掘数据关键信息,为连锁企业的管理决策的制定和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依据。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了连锁企业对企业发展的预测和规划,便于连锁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
二、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管理和软硬件配置
实施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在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信息风险的防范。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维护,通过利用复杂的编码计算方式和身份验证系统,防范不法分子破坏和篡改会计信息,降低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风险。另外,应该加强对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以及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处理流程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进行流程监控,加强对用户操作的痕迹控制,对信息数据的输入和传输加强监控,控制数据的质量。另外,连锁企业应该建立稳定的、安全的信息系统运作环境,提高对信息系统设备和服务器的管理水平,充分地满足服务器的防火、防磁、防潮等要求,加强对机房的安全监控。通过完善连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基础设备能够充分的满足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
2、完善连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
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充分的管理机制保障。因此,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连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保证。连锁企业在建设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善,改善企业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是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机和目的。因此,连锁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企业管理目标,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不断的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和企业资源系统,连锁企业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制度和规章的改善,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另外,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带来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变,因此,在建设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水平。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等,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优势的充分发挥。
3、利用信息化工作平台整合信息,防范连锁企业财务风险
在连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开发和升级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加强对财务信息化工作平台的信息整合,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将企业各个分支的财务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连锁企业总部能够及时掌握各个分支单位的财务状况、往来账目的处理流程和效率。连锁企业应该重视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财务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升企业资金周转和利用的效率,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提升。例如,苏宁电器通过不断的升级和优化财务信息系统,从而防范了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了苏宁各个分部账务的顺畅处理,保证了苏宁总部清晰的了解各个分部的财务状况。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对财务资源的整合,促进了企业财务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资金的周转效率的提升,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行之有效的构建和运行,促进企业价值增加。
4、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人才的配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供电企业 信息一体化 管理系统 EAI
1 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对供电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在加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在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上,都在不断寻找能够符合自身企业生产、营销、办公等应用管理系统,目前比较完善的系统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等。但是,目前大多数供电企业搭建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各自而立,都有自己的管理对象,对特定的管理对象有各自的建模方法,相互之间并不能进行信息的交互,使得各个系统在使用时实际上是孤立的,也就是说供电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孤立的。另外,各个系统在开发时间上并不并行,开发人员也各不相同,各系统的建模方法的不同使得各业务系统有明显的分布性和异构性,再加上各个系统都使用独立的大型主机和服务器,终端设备也不同,更加大了让不同厂家的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难度。由此可见,供电企业的各个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不能进行数据交换,不能实现数据共享,这与当前广大管理者追求的信息共享相违背;信息源不具有唯一性,这就给管理者在数据的处理上带来大麻烦,造成各部门的管理混乱;系统硬件设备不能实现通用,很多信息设备需要重复投资,极大地增加了成本;不便于管理层综合分析,缺乏辅助分析功能,极大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不便于跨平台使用,阻碍了各部门的沟通;系统维护复杂,除了需要供电企业相关部门的配合外,还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参与,可靠性和适用性的不到保证,增加了运维成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供电企业网内部信息方便、充分的共享,而且可靠、安全、适用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简化企业管理流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让信息平台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
2 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现在从整体考虑供电企业的信息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采用EAI(ApplicadonIntegration)技术,即将企业内部已经建立好的分散“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的共享。目前开发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采用点对点的集成方案,系统的数据接口都是由开发商提供的。基于点对点的开发方式使得系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每个应用都必须能够理解对方的数据表示方法,随着应用的增加,各个应用需要理解的数据方式越来越多,使得系统越来越复杂,不利于系统的维护,甚至可能出现集成死锁。这种系统不仅开发成本昂贵,而且系统运维成本更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开发商都比较注重从整体上去考虑供电企业网的信息系统,根据各个部门的需要,首先将所需要的应用集中起来,进行总体规划,才有先进的EAI技术,将企业已经有的各个分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利用EAI技术可为供电企业带来以下好处: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保护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投资,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改善企业和客户的关系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这些分离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避免信息重复多次输入,保持信息的唯一性和信息交流的一致性,保证企业的信息与知识共享,方便领导统揽全局,进行决策和管理。同时,利用EAI技术可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将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
当前,EAI技术主要有四种方式:应用层集成、用户接口集成、数层集成、过程集成。数据集成是实施EAI的基础,所谓的数据集成就是将不同的数据库集成起来,建立一种虚拟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具有单一性,这样就避免了各个系统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应用数据库,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相对而言数据集成还是比较简单的集成技术。应用层集成,主要是指系统应用的集成,其根本是利用应用接口,应用接口就是通用的应用系统,可以将客户自己的系统方便的与外部应用相连接。目前很多商业软件都有了成熟的应用层,这样用户就不用对数据库直接操作。过程集成是将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流程利用应用集成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流程共享。用户接口层集成是将用户的不同用户端集成在一个管理界面。供电企业要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应用,规范自己的业务外流程,根据企业自己业务模式选择合适的EAI方式,正确利用EAI技术,建立符合企业切实需要的信息平台。
3 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完成管理创新和技术保证这两大难题,管理创新是为了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力。技术保证则是指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确保系统构架的安全,满足企业对于信息交互和流程重组的要求,为企业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提供保证。供电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从管理角度分析,重视业务管理需求,和业务建模,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跨部门的闭环管理流程。充分认识到信息与管理的相互性,认识到管理对信息系统的长远影响。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建立三级责任体系,信息化主管领导负责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制定和各方协调,业务主管负责单位业务需求分析,完成应用系统的测试培训和部署,信息运维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参与单位负责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构架选型、建设、运行维护,并协助项目负责单位做好应用系统选型、测试、培训、部署和管理规定的制订工作。从技术角度分析,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满足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成熟性、适应性、易实施性和维护简单等原则。
参考文献:
[1]麻丽娜,苑游莎,李新叶.基于WebServices的电力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J].电力系统通信,2005,1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3
1.1基本框架
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适时引入ERP理念,从最初的HIS系统的基础模块,发展到如今以HIS、LIS、PACS三大核心主营系统,并配合周边的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绩效系统等为辅助的全面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全院级信息体系,并逐步积累起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为下一步的信息化深入改革和发展,构筑更加完善的医院ERP基本框架(图1)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主要措施
为达到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我院结合实际情况,在进行基于ERP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细节入手,对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增加了部分软件子系统,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强化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耐受性,逐步实现了临床业务和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各种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各部门乃至全院进行数字化传递,并提供可供参考的统计数据,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医院管理者控制、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主要措施:①充分利用系统平台可控功能,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品质,加大系统对日常业务工作、物资和财务数据的采集范围和采集量,增加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②配置和改善各子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完善终端硬件控制功能,确保网络流畅与安全;③加大信息化系统对财务行为的干预和支持;④通过优化系统内置管理流程,设立标准化的电子化单据模板;⑤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结构化改造,使医院岗位状况、人员流动信息等情况更加明晰,同时,数据库与医院现有的HIS系统相连,可读取设备运行数据并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设备的效率和效益情况能够随时掌握;⑥借鉴多家医院经验,绩效考核实现信息化支撑;⑦通过设置权限,系统软件适时监控功能得到增强;⑧自主开发满意度测评等信息子系统,增加服务型软硬件。
2实施效果和评价
2.1实施效果
通过更新管理理念与思维,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院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多项功能:①最大限度保证医疗资源实时共享;②办公一体化更加流畅;③财务管理条理清晰,院科两级成本核算趋于一致;④设备、物资管理可控性增强;⑤人事管理信息明了,考核更加准确;⑥绩效考核信息化,全成本核算成为可能;⑦医院风险防范能力提升;⑧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2内外部评价
该信息化系统实施后,通过内外部问卷调查,医院满意度明显提升。由于工作程序的简化,使流程更加清晰,职工反映工作量大大减少,医护人员从繁琐的杂事中解放出来
,工作积极性与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院管理者则认为该系统的实施,让管理变得更加易操控,协调类工作明显减少,职工集体意识加强,全院各科整体能动性增强,同时,医院内耗减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运营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大多数患者认为,信息化系统实施后,医院看病方便、消费明白、服务人性化,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得到提升。
3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4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以人文本企业文化
面对商海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企业界已对人力资源逐渐重视。正基于此事实,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好激励和塑造企业灵魂。持续发展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薪酬管理理论的综述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早期薪酬管理理论以威廉·配第为代表,他认为薪资与其它商品一样有一个自然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就是公认的基本消费需求,最低工资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也是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穆勒创立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额是一定的,这就是该社会的工资基金,工资基金取决于工资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的比例:亚当·斯密在他创立的工资级别理论中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职业性质构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工资的政策造成的.他指出职业性质与工资差别之间的联系,实际是现在企业中职务工资制的基础。早期的薪酬管理理论虽然不全面.但其基本思想对今天仍有很大影响.是当代工资理论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的注重和深入研究,现代薪酬工资理论产生了。如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绩效水平与激励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员工绩效=员工能力×激励程度.这个公式指出员工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所受激励水平越高,其绩效水平越高。随后亚当·斯密对此进一步探讨,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和其他人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如果比例相等就会感觉公平,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并会力图改变它,这种工资关心的是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工资差别、工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二茨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是潜在于人体中知识、技能等价值的总和。一个人的资本含量越高,其生产率也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薪酬也越高。这个理论对工资差别理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业化国家中的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区别。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
说起企业文化,人们就会把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不能不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的迅速崛起。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却能够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较好地兼顾到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另外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重视企业宝贵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与对人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联系,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对于人本管理思想最早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约.1927~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实验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摆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人际关系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要多方面的理解,梅约提组织应该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是要在正式组织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被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丛林。每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创立.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变化的基础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最宝贵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旋人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容质疑。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强调的理念就是要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发挥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更好地契合。怎样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征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须对企业中的人的各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因为满足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企业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伴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即实旋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薪酬管理就是实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3薪酬管理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3.1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于薪酬管理,说法各异,但是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能让员工满意是一种共识。薪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现代薪酬理论强调如何留住员工.激励其发挥最大潜能,这才拥有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各种资源中又属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因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招聘新员工的成本比留住老员工的成本要高的多.要留住员工首先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取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心员工需求.直到员工需求满足为止。
3.2薪酬管理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传统的薪酬管理理论只对直接的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感兴趣,只认为是一种生产费用。实际上薪酬作为劳动者工作的报酬.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十足干劲的重要动力源泉.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员工需求的满足,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该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即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雇佣员工.员工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利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员工必须在组织的各种制度管理和约束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员工处于从属地位。现代薪酬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注重人,既坚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地位.从员工需求出发.对员工需求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将取代过去的主要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来临。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人才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目标必须与员工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就将员工看成管理对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 优势 问题电子病案
一、医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信息化本身的优势
病案是患者信息的载体,病案数字化在临床信息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电子病案比较纸质病案有其本身特有的优势。电子病案能客观、真实、清晰、连续地反映患者的治疗经过及病程变化。其具有易于存储、便于传输、可跨科取阅、病案存档上交后易于查询等优势,使得医疗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2.医疗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医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信息化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权益。信息化使医疗过程由医生为中心变为患者为中心。信息化下的医疗过程,患者可以节约排队时间,信息化的门诊过程采用叫号制,患者可以在一科挂号后的等待间歇去其他科室挂号、就诊,换句话说是电子系统替患者排队,完全不存在插队现象。与之相伴的电子化开药、阅片等功能也大大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患者的就诊过程高效有序。
(2)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医疗的透明化,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患者可以根据打印病志清晰地查询自身的每一步诊疗过程、护理过程、用药过程和病情变化,这就使得患者本身更具有主动权。此外,卫生信息化使得医生的医疗过程更加规范,尤其很多病房现在的信息化可达到改动会留有痕迹,使得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更严格、更谨慎,长此,可整体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真正做到让患者满意,让患者放心。
二、医疗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
1.医疗企业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卫生信息组织结构方面,有些卫生机构设有多个信息部门,又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有的单位设有管理病案和图书的信息科,在这之外又设立有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有些卫生机构的信息部门功能单一,如有的卫生机构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仅仅负责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而没有担负其有效利用的责任;有些卫生机构信息部门在卫生组织中的地位太低,难以与众多的业务和管理部门协调开展工作。
2.信息主管人员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
医药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医学信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医学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管人员应在研究生甚至本科阶段接受正规的医学信息主管教育,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根据中国医学发展的现状总结经验,逐渐进步。
3.信息系统本身不完善
(1)信息系统自身速度慢,兼容性差,专科强度差。首先,信息化依赖电脑和网络,一旦电脑故障或网络故障,不用说信息化无法达成,正常的就诊过程能否保障也存在问题。此外,多数医疗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采用全院统一制,即全医疗企业共用一个相同的系统,那么系统必然存在专科性不够强的问题。以儿科的检查为例,在一些影像检查中,儿科检查与成人会有差异,在开检查时也会有成人和小儿的区分,那么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就应当在系统建设时做好区分,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的系统中只设定小儿的检查,这样可大大节省医生下检查的时间,不用在若干检查中再去寻找标注小儿的检查。最后,很多时候,尤其周一上午,由于就诊人数的剧增和患者的集中,或多或少会影响系统的速度,使得电子输入过程受到阻碍。因此,医疗企业需要减少对软件供应商的依赖,在信息化建设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与厂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在医疗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再大下功夫。
(2)电子病案的安全性有待解决。信息化本身依赖计算机系统,患者就可能质疑自身信息是否会外泄。那么医疗企业就应该严格控制信息系统的登陆与输出。应对电子病历的输入、修改及使用进行严格授权,否则病历内容极易扩散,无法保障患者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患者隐私,防止病例外泄是医生应尽的职责。保护患者隐私,防止病例外泄是医生应尽的职责,更是信息化建设应予以完善并提高的。从就诊患者信息化出发,最终达到全民健康信息化的伟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21世纪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企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便利,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转型。目前国内学术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方向多以技术为主,在企业的信息设备、软件和信息系统上给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而文章以电子商务理论提出建议,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市场狭窄、信息不流通、人才与资金匮乏,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这些不足将得到有效的弥补。企业的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和高级信息化。初级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初级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如OA/MIS、MRPII和ERP的使用率达30%~40%,网上营销普及率达30%~4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中级信息化是在初等信息化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使用率,还有提高网络营销的覆盖率,分别提高到60%~8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高级信息化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高度生产信息化,产品实现协同设计与制造,生产实现智能最优控制,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使用率达80%~90%,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90%。
从信息化水平三个层次的要求中,我们发现电子商务的使用率高低被视为实现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电子商务不仅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问题,还解决了其他问题,诸如缩短商业合作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扩大市场,获得更多商业机会;网络信息的共享,与大企业公平竞争,这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非凡。中小企业开展电商环境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挑战颇多,首先,营销环境的变化。电子商务活动开展以前,中小企业处在同一地域里同行的竞争,竞争的具体对象也是公开透明的。比如商品的性能、质量、包装、价格等,掌握了同行的改良对象,就掌握了竞争对手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使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的信息化技术上面,从技术上改良企业在竞争中表现的不足。电子商务活动开展以后,交易在互联网上完成,中小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再单纯考虑技术上的创新。对生产型企业而言,通过网络信息筛选,寻找更多的合作商;搜集与生产有关的数据,包括同行制定的目标,顾客的需求。对销售型企业而言,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在网上实现交易。总之,中小型企业必须适应激烈的网络环境。其次,是营销方式的转变。网上交易方便简单,顾客在网购的过程中,希望快速定位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或找到独特的商品。现阶段消费者已不仅仅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放在产品的寓意上,企业应该紧紧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策划“走心营销”,传播企业文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路线的变化。企业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进行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时走纯技术路线。如今,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再从技术上下功夫,更应该酌情从营销策划方向上寻找突破口。互联网走进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00年被称为是“企业上网年”,企业纷纷开始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网站主要介绍企业的文化,还未开展深层次的网络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