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教材 文言文
一、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一)多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古代作品的所占比例,古诗文共占据了全篇目的四成以上。通过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后可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水平,还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古文作品,一方面培养高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新
首先,相较于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材,新教材中的内容淡化了工具性,着重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并应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其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再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最后,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发展健康个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深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深奥,例如由王勃所创作的《滕王阁序》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渲染手法,在每个句子中都蕴藏不同的典故。再例如《庄子・逍遥游》中阐发了老庄的哲理。诸如此类的文章不胜枚举。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难度即为转换古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古语同现代语之间的表述差异,而且包括古人与现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事实上,在面对数量众多的虚词与实词时,很多教育者只能够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是这个道理,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势必会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在日后的文言文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地制订知识积累计划,帮助他们将零散的古汉语材料系统化处理,建立“文言知识库”。通过此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想法与写作意图,还可以让他们熟练掌握虚实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如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夫”字,如果是运用在文章开头处,那么其所起到的作用为平衡句子音节,让整个句子更加有层次;用在句中则具有代词作用,可将其理解为“那、那个、那些”。教育者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
(二)要把握住中国汉语文化的变化规律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开始,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对于相对烦琐的文言文课程来说,教育者应当从相对简单的“词语”入手,当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逐一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句子和段落学习。
相较于现代文来说,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较大的畏难情绪,教育者应当采用一些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面了解到中国古汉语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此外,为了解决教材内容中没有涉及的难点问题,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词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言文知识与内涵。
(三)要展现出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详细记录了我国历代的发展历程。高中语文教育者如果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百年前的语言文化,那么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赋予他们感悟文字的机会与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编写,需要尽可能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从而向学生展现出中国汉语文化的全部面貌。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具备引领文化与熏陶思想的重要作用。此外,高中新教材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部分的内容变得更加详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言文内容,还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例如在《劝学》这篇文章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此句文言文将好马与劣马作为比喻,通过其行走路途的遥远教育人们锲而不舍的人生道理。高中生通过对此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马是古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还可以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哲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对文言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2
一、高中语文课堂经典阅读的范围
阅读能帮助学生进步,好的经典性的文章能给学生的创作提供素材和技巧指导,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典性的文章经过了历史的考量、文学的考核和时光的洗礼,充满着广泛的语文营养,如果学生能有效的阅读势必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般来说,经典性的文章首先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原创增添了它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独特性阐述了经典的特质与个性,具备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经典;其次,经典性的文章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经典文章不是偏激的文章,也不能蕴含唯我独尊的观点,一定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章,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读者接受;经典性的文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经典文章往往承载着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史学价值,同时经典文章必然内含丰富的文学价值。经典文章也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动态化的特征。
经典文章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等等。在中学阶段,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经典对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经典文章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如果高中生能广泛有效的开展经典文章的阅读肯定会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就文学素养而言一定会大大提升。经典文章的文学价值只有广泛的阅读和反思才有有所感悟,它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了解经典文章文字背后的寓意,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承载的内容也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生字词的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等等。经典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检验和润色的,可谓一字千金。经典文章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学价值和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拓展学习途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经典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和词汇量的掌握,也能增加写作素材。经典文章的阅读包括课内经典专著的节选,也包括课外经典文章的阅读,所以学生学习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高中生经过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技能的积累,他们在语文阅读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完成课后练习、做好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反思,对于生字词、语法知识、文学表达手法等有所掌握,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特点。所以广泛的经典文章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相关学习技巧和技能的提升。
(三)激发阅读积极性,提高创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素材积累和文章再创造的过程,经典文章的阅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创作水平。经典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上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词汇的运用上很有讲究。为此,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做到触类旁通。无论是课内的经典语文阅读还是课外的经典文章阅读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量是扩充他们写作素材,造就写作灵感的重要手段。针对性的阅读,经典文章是最好的选择,这些文章耐人品味,写作手法新颖,对学生灵感在线,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准都功不可没。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3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
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4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激情洋溢、神采飞扬,学生目无表情、一声不吭。即使教师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少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的影响外,还在于学生普遍存在的怯场心理。他们重面子,自尊心强,怕出错,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交际中,要善于引导,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多一些鼓励和肯定,杜绝讽刺挖苦和处罚,让学生通过发言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大胆回答问题、表达思想的勇气,真正“敢说”。
二、明确认识,巧设话题,使学生“想说”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在语文学习和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主动训练口语的内在动力。其次要设计好话题,让学生产生兴趣,有说话的欲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话题可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寻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变化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探究和回答。
三、指导说话技巧,使学生“会说”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说”“善于表达”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常说“一句话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把人说得跳起来”,这就是说,不同的说法,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会说话,提高表达技巧。另外,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多说普通话,尽量消除语言交流的障碍。还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关于口头表达技能、技巧方面的书刊,以提高自身口头表达技巧的理论水平。
四、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多说”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影响;语文教育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这种变革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学的主体方向是听、说、读、写。在此,就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谈谈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对听力方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了解自孔孟时代到现如今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教师本身言教来完成的,可以说这种方式对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传统听力教学作用很大,但仍有一些缺憾:如方法单一,不能取百家之长;控制不便,不能随时温故知新等。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如优盘)存贮听力材料
移动存储设备不仅容量大、携带方便,而且保存简单、复制非常快捷。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
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
3.可以选择地道的语文阅读课文软件
传统的听力教学,由于有些教师普通话不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对口语方面的影响
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又一特质。然而传统的口语教学受环境影响(必须面对面)和身份顾忌(如和老师、家长面对面时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互联网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1.足不出户,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交流情感
不受环境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多人进行互动,遇到谈论中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在互联网上查阅,提高自己的自信。
2.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省却学生的羞涩之感,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
三、信息技术对阅读方面的影响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会使语文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阅读的质量
如今网络资源异常丰富,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
四、信息技术对写作方面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写作训练是非常单调和缺乏色彩想象的。运用信息技术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给学生在写作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而且记忆更深刻。
1.多媒体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
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相比传统的写作教学,它将声形图文融合在一起,将活生生的现实呈现于学生面前,全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网络邮件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和经验
网络邮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容易让老师和学生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
3.利用校园网站的宣传性,通过网站刊登学生的作品,提高其写作热情
现在校园网非常普及,可以利用这种网络的宣传优势选取好的学生作品进行刊登,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五、信息技术的其他影响
信息技术可以说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方式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影响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
1.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了掌握传统教育方法,还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运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技术的前沿,学生们有更浓的兴趣更愿意去接触。
3.在提倡信息技术的同时不可忽略传统教学的方式
传统教学注重师生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感情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