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1

(内蒙古翁牛特旗林业局,翁牛特旗024500)

摘 要:植物景观设计是乌丹北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文章简述了乌丹北山森林公园的建设规划原则,并阐述了公园植物景观主题区布局要求、设计理念及植物结构配置比例,对每个植物景观主题区进行分区设计和树种配置设计。

关键词 :森林公园;建设原则;植物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王晓艳(1970-),女,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林业工程师,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生态压力加大,建设以森林公园为主,人文与森林景观相结合的文化传承体系,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拟建设的乌丹北山森林公园位于乌丹镇北4km处梵宗寺周边地区。森林公园建设区南北宽1700m,东西长2350m,总面积约333.33hm2。区内为黄土丘陵与沙地和石质坡地穿插交替地段,丘陵山地景观,土壤瘠薄。本区内现有植被以山杏为主,周边地区有小面积杨树、油松、文冠果等植物生长,其余大部分土地为退耕地和荒地。通过规划建设,使其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活动——生态保护——地域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中心,成为翁牛特旗重要的城镇森林生态文化展示区。植物景观设计是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

1 北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原则。在公园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优先原则作为最基本原则,不仅体现在各种植被的恢复、地形改造的工程上,还表现在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森林公园的建设集中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二是以提高森林公园内植被覆盖率为主的原则。森林公园内植被的风景林要求尽量大的绿化覆盖率,提高郁闭度。同时,在公园景区、景点、眺望点要有开阔的活动场地,需留出适当的风景透视线。形成疏密相间、不同郁闭度的风景林。

三是森林公园树种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科学原则,以恢复本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主,适当引种与本地区气候类型相近的园林观赏树种和常绿树种。采取多林种、多树种和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

四是森林公园树种配置要以景区绿化、景点绿化相结合为原则,各景点及景区绿化要力争有不同的植物景观特色,使森林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及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2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北山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布局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现有的植被状况和乌丹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城镇居民和生态休闲需求进行乔、灌、草本合理布局,要做到充分绿化、遮阴、防风,又要满足观光游人的需要。

通过建立各类森林植物景观主题区,要形成一年四季的季相动态植物景观,力争达到“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浓荫,秋有果实累累,冬有绿色丛林”的森林景观格局。在森林公园出入口、建筑四周、游人活动区等各主题区的绿化应善于变化,基本达到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植物结构配置上,应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兼含灌木和草本植物。根据本地区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创造出林分的层次结构和色彩的季节变化,构成多种多样的景观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要做到树种搭配合理,植物种多样化。其中,常绿树种达到40% ~50%,落树种叶50%~60%,混交林应占70%以上,骨干树种能体现地方特色,适应土壤、气候等立地条件,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满足本地区城镇居民生态——观光——休闲的需求。

北山森林公园主要规划9个植物景观主题区。

2.1 植物园主题区

植物园主题区规划面积18.8hm2。

2.1.1 常绿针叶植物小区

规划面积3.87hm2。栽植密度与数量:3x4(m)、825株/hm2。植物种选择:油松(8~lOa生)、沙地云杉(10~12a生)、桧柏(10 ~12a生)、爬地柏(3~5a生)、樟子松(8~lOa生)、杜松(10 ~12a生)、圆柏(10~12a生)。

2.1.2 乔木阔叶植物小区

规划面积2.67hm2。栽植密度与数量:3x4(m)、825株/hm2。植物种选择:蒙古栎、国槐、刺槐、白榆、旱柳、臭椿、五角枫、白蜡、皂角、栾树(均为3~5a生)。

2.1.3 沙生——旱生植物小区

规划面积3.33hm2。栽植密度与数量:2x3(m)、1650株/hm2。植物种选择:胡枝子、沙棘、白柠条、中间锦鸡儿、山竹子、花棒、踏郎、紫穗槐、圆刺玫、小黄柳、柽柳(2—3a生)。

2.1.4 经济——药用植物小区

规划面积3.33hm2。栽植密度与数量:3x3(m)、1095株/hm2。植物种选择:沙枣、山杏、蒙桑、稠李、枸杞、大扁杏、文冠果、山桃、沙棘、山楂(3—4a生)。

2.1.5 观赏——绿化植物小区

规划面积2.8hm2。栽植密度与数量:3x3 (m)、1095株/hm2。植物种选择:紫丁香、五角枫、小叶朴、南蛇藤、细叶小檗、驼绒黎、鼠李、华北卫矛、茶镳子、杠柳、黄栌、锈线菊、叶底珠、红刺玫、榆叶梅、连翘、红瑞木(3~4a生)。

2.2 针阔混交森林植物主题区

规划面积10.67hm2。造林方式:针——阔混交,隔行配植。造林密度:乔木树种4x4 (m)、630株/hm2;灌木树种3x3 (m)、1095株/hm2。树种选择:针叶树种:油松、圆桧、沙地云杉、樟子松、杜松、爬地柏、侧柏。阔叶树种:蒙古栎、杨树(少先队、新疆杨、箭杆杨、赤峰系列)、刺槐、白榆、五角枫、水曲柳、小叶朴、旱柳、国槐、华北卫矛。灌木树种:紫穗槐、圆刺玫、黄栌、细叶小檗、驼绒黎、鼠李、文冠果、柽柳、枸杞、茶镳子、小黄柳、小叶锦鸡儿、杠柳、榆叶梅、胡枝子、锈线菊、叶底珠、红刺梅。树龄选择:针叶树种一般为8~lOa生;阔叶树种一般为4~5a生;灌木树种一般为2~4a生。

2.3 山杏主题区

山杏园主题区规划面积28.8hm2,以现有保存的山杏林为主体。包括2个区域,中心区域和东北边缘区。主要措施:对现有的山杏林进行改造,包括对现有山杏林中进行道路规划、对山杏林面积与植株密度进行调整,补植少量其他辅助植物种等措施,以提高本园区的景观特色。

2.4 针阔混交林植物、云杉森林植物、樟子松森林植物、杜松森林植物、栎树森林植物、(山杨、白桦)森林植物主题区

本主题区规划面积135.87hm2,各个主题区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造林中心区、造林辐射区和疏林区。

2.4.1 各主题区的造林中心区规划设计

2.4.1.1 针阔混交林植物主题区

植物种设置:主栽树种:油松(8~lOa生),配植树种:胡枝子(3a生)。造林方式:油松株行距4x4(m),胡枝子配植在油松林间,3~5行隔行配植,株行距2x4(m)。三角形配置方式栽植。

2.4.1.2 云杉森林植物主题区

植物种设置:主栽树种:沙地云杉(10~12a生),配植树种:小叶锦鸡儿(2a生)、小黄柳(2a生)。造林方式:沙地云杉株行距4x4(m),小叶锦鸡儿和小黄柳配植在沙地云杉林间,3~5行隔行配植,株行距2x4(m)。三角形配置方式栽植。

2.4.1.3 樟子松森林植物主题区

植物种设置:主栽树种:樟子松(8~lOa生),配植树种:枸杞(2a生)、紫穗槐(3a生),造林方式:樟子松株行距4x4 (m),枸杞和紫穗槐配植在樟子松林间,3~5行隔行配植,株行距2x4(m)。三角形配置方式栽植。

2.4.1.4 杜松森林植物主题区

植物种设置:主栽树种:杜松(8~lOa生),配植树种:华北卫矛(2a生)。造林方式:杜松株行距4x4(m),华北卫矛配植在杜松林间,3~5行隔行配植,株行距2x4(m)。三角形配置方式栽植。

2.4.1.5 栎树森林植物主题区

植物种设置:主栽树种:蒙古栎(3~5a生),配植树种:胡枝子(3a生),造林方式:蒙古栎株行距4x4(m),胡枝子配植在蒙古栎林间,3~5行隔行配植,株行距2x4(m)。三角形配置方式栽植。

2.4.1.6 山杨、白桦森林植物主题区

植物种设置:主栽树种:山杨(3~5a生)、白桦(3~5a生),配植树种:珍珠绣线菊(2a生)、紫穗槐(2a生)、虎榛子(2a生)、连翘(3a生),造林方式:山杨、白桦株行距4x4(m),灌木树种配植在乔木林间,3~5行隔行配植,株行距2x4(m)。三角形配置方式栽植。

2.4.2 各主题区的造林辐射区规划设计

各主题区植物种设置与造林中心区植物种一致,主栽树种除栎树、山杨、白桦选择(2~3a生)苗木外,其他树种选择(3~5a生)苗木,造林方式与造林中心区一致。

2.4.3 各主题区的疏林区规划设计

根据师法自然的原则,各主题区的其他区域建立疏林植被区,按照3、5株成丛的原则,零星分布于区域内,平均每100m2范围内设置l丛。树种要求以小苗为主。

2.5 石质山顶森林植物主题区

规划面积33hm2,包括3个山顶区。造林方式:针叶树种配植阔叶小灌木树种。造林密度:栽植密度根据土壤石块分布特点,呈现随机丛状零星分布,主栽树种与配置树种间隔配置。主栽树种300株/hm2,配植树种225株/hm2。树种选择:主栽树种:爬地柏(3~5a生)、杜松(10~12a生),配置树种:金刚鼠李(3a生)、小叶鼠李(3a生)。

2.6 文冠果主题区

规划面积22.8hm2。以现存的文冠果林地为基础。主要措施:对现有的文冠果林进行改造,包括对现有文冠果林中进行道路规划、对文冠果林面积与植株密度进行调整,补植少量其他辅助植物种等措施,以提高本园区的景观特色。

2.7 元宝枫森林植物主题区

规划面积7.13hm2。植物种设置:元宝枫(2~8a生)。配置树种:油松(5~8a生)。造林方式:元宝枫株行距4x6(m),油松株行距6x6(m),二者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即元宝枫10~20行,油松10~15行,3~5行间隔栽植,配置上采用三角形栽植方法。

2.8 采摘区

规划面积11hm2。植物种设置:苹果(金红123、龙丰、k9、黄太平、龙冠、寒富等),梨(红南果、苹果梨、晚香等)、枣树(铃铛枣、大平顶等)。栽植方式:苹果、梨品种按照4x5(m)栽植,枣树按照3x5(m)栽植。

2.9 主干道路及景观设计

道路每侧保留路肩2m,内栽植灌木,分丛状随机设置。道路两侧树种选择。园刺梅(5~7a生)、连翘(5~7a生)、榆叶梅(5~7a生)、山桃(3~5a生)、红瑞木(3a生)、紫丁香(3a生)、朝鲜黄杨(3~5a生)、红宝石海棠(5a生)。

3 结语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2

柔和建筑的金属的灰色冷漠的情调,构成城市的美景。

关键词:道路设计;绿色空间;植被;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空间理论概述

1.1 公园系统论

“美国造园之父”F・L・Olmsted从生态角度将自然引入城市,还推动了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即自然不规则公园和住宅区城市公园。他提出的公园系统论主要观点有:(1)国家公园、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园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改良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园不仅是娱乐场所,更是自然的天堂,主张在城市心脏引进乡村风景。(2)尊重和保护自然。公园规划应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尽量不改变地形和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与人工美融合。他规划的公园采用自然式布置,注重大面积自然意境。(3)其理论核心是,重视生态环境,系统地把公园有机相连,突出植物景观和自然景色。

1.2 自然风景论

1841年,A・J・Downing提出保护自然、接近自然的风景园理论。他认为,国家公园、城市绿地及自然保护不是奢侈,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呼吁建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1.3 景观规划生态论

1969 年,I・L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提出景观生态规划论,即把自然资源与风景规划结合的人造自然生态系统思,推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区域自然保护和土地使用的规划。其主要观点有:(1)一切自然因素、生物及其存在形式,都是顺应自然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结果;(2)生态决定风景,合理规划的实质是有效使用资源。风景园林规划必须遵循生态原则,根据自然特征、生态系统及土地状况,确定城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2中国当代城市绿色空间

中国当代城市被誉为重城,它的意思指沉重,缺乏灵活性、可变性、高能耗、高污染。城市之于自然之重,城市是自然中的“黑洞”,不断吞噬和摧毁着外部的自然,而城市内部的自然被鼓励并不断消耗:当代中国城市对于自然缺乏弹性、还原性和可持续性。未来的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一种相对重城而言的轻城,轻的意思是弹性、可能性、灵活、清洁、节能、便利。轻城中的轻环境,指自然景观以其功能综合化特性成为未来城市的主要组成元素,生态、清洁、并充满着发展变化的弹性和可能性。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促进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并由于数字科技的附着,使其也成为工作、学习、交流的完美平台。同时自然景观可以与交通基础设施结合,提供更绿色舒适的出行享受。合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优良便捷的居住载体和土地弹性储备区域。自然景观用作城市农场可以在满足生态和休闲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耕地保障。

2.1 城市绿地

城市规划中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使人们对城市绿地有了全方面的综合功能的认识,城市绿地功能除了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气候且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空旷地带外,在使用功能上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观光旅游、文化宣传等场所。从美化城市的角度看,绿地能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城市绿地的构成主要是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分为(1)基础型地被:植株低矮,以覆盖地面为主,应用范围广,可大面积种植,不需频繁修剪,体现或替代草坪作用。如麦冬类、白三叶、扶芳藤等。(2)骨干型地被:城市各类绿地中广泛应用,以色叶低矮灌木为主,群植、组合配置,或通过修剪进行高度、造型控制,稳定性高、延续时间长。如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3)点缀型地被:主要观赏地被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同一绿地内用量不大,多用于花坛、草坪、林缘,或与骨干型地被配置。如鸢尾等。

2.2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后期建设的公园主要是为本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城市公园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是创造城市公园的主体,对改善城市气候、调节人们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因此植物构造出的景色也就不同。西方国家喜欢将植物通过人工的塑形,创造出不同的景物,最典型的就是英式园林;我国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因此景色都是植物的本色,通过植物的不同含义来构造出不同的美景。

3城市公园中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3.1 途径公园的沿途

城市公园的位置会临近道路,在不同的车速情况下所看到的景色不同,虽然城市公园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比起小汽车,乘坐大客车可以越过栅栏、围墙、树篱和路堤的顶部看到更多的景观,而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则可以看到更多细部。车速不同,视角也就不同。

3.2 入口

如果入口是有一条通道与公路连接,必须考虑到几方面的因素:

(1)交通工具从入口处转向公路的视线问题,因此此处不应种植高大的树种以免遮挡视线;

(2)竖立标示提醒正在驱车接近的司机,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减速;

(3)入口处的路面要妥善处理,以便使司机安全刹车,同时入口处的路面要慎重选择,防止有松散物质掉落到临近的公路上;

(4)入口外观应该使人觉得有吸引力并觉得安全,因此在靠近城市道路附近要考虑设立信息和安全须知栏,但不能影响能见度和吸引力,入口处应当整洁美丽,让人觉得轻松愉悦。

3.3 通行步道

城市公园是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公园内是禁止机动车辆通行。随着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更多的人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城市中的自行车郊游团越来越多。现代自行车运动更加专业,速度也较普通自行车要快,如果将这种特殊的自行车运动融入到城市道路中,会给城市道路带来一定压力,而且专业的自行车性能也得不到发挥,将此类运动跟公园结合起来又会给在公园休闲娱乐的人们带来干扰。轮滑和滑板逐渐成为青少年的活动项目,轮滑和滑板的具有速度快、灵活度高且表演性强等特点。但是公园中的步行节奏比较慢,这种灵活性的活动项目与慢行会有冲突。

结合以上两点以及美国的一些实例提出一些构想:

(1)在公园中设立两种道路,一种是仅允许步行者通行的道路,还有一种是自行车及轮滑、滑板等通行的道路,这两种系统用黄色的线进行分割。

(2)道路周围景观设计要注意不宜种植低矮的灌木,可以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或者乔木,乔木分为小乔、中乔和大乔。草坪和地被植物具有相同的空间功能特征,即对人们的视线及运动方向不会产生任何屏蔽与阻碍作用,可构成空间自然的连续与过渡。

3.4 公园内道路周围的植物选择

城市公园中基本都是步行道,与周围景观通常会用树篱进行分隔,树篱是由小型灌木构成,小型灌木的空间尺度更具有亲人性,而且其高度在视线以下,在空间设计上具有形成矮墙、篱笆以及护栏的功能,而且由于视线的连续性,加上光影变化不大,所以从功能上易形成半开放式空间。利用植被建立小规模景观以及大规模景观,还可以考虑路径设计中的趣味性内容和风景,同时公园的道路也要建立无障碍步行通道,必须沿途保持一条没有树枝妨碍视障人士的无障碍步行道。公园道路周围也适合种植一些大乔木,夏天起到遮阴的效果,冬天没有叶子的树枝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色。

参考文献:

[1]王保忠,安树青,宋福强,何平,张智俊,李明阳.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J]. 人文地理,2005,(5):32-33

[2]刘斌.城市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调查[J].科技风,2011:216

[3]孟华.西安城市东部绿色生态环境分析―以灞河生态区绿色空间的生态规划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5― 6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3

【关键词】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

对于矿山主题公园而言,矿山文化是体现整个公园的精髓所在。由精髓所散发开来的各景观设计元素则直接关系到整个矿山公园的景观特色。在进行矿区景观设计及改造时,同时注重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恢复,以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因此,在对石龙山矿区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已破坏的边坡进行生态恢复,也要利用其现有的裸岩区域营造出新的景观环境,并注重环境与土地使用性质的和谐发展。

1 工程概况

杭州石龙山矿山主题公园工程位于杭州市西部仁桥村和冯家村之间,该工程废弃采石场主要包括仁桥、桃园、姚家坞等石矿,开矿采掘形成的边坡最大高差约120m,坡线总长约2500m,边坡坡角经设计后均为50°,总设计面积达到22设计面积m2。

2 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资源环境的开发及利用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该工程项目开发建设与游览线路的设计、基础设计以及服务设施配套等都需要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2.2 生态保护

矿山公园的布局必须是基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同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及人类需求的相协调及统一,以处理好旅游分区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从而达到促进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3可持续发展

在矿山公园设计中,必须要充分认识与考虑风景区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而满足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共同发展,以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3.1工业元素重塑创新

由于当地的石矿开采活动留下许多的痕迹,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工业元素,以体现出主题公园景观的特色。保留完好的运输载体,如铁轨、机械设备、地形原貌等,以完整展现出往日石矿开采活动的流程,并将这些工业元素作为景观建设的基础设施,通过重塑创新,以形成主题公园的景观小品。

3.2基于工业遗址进行设计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必须要基于工业遗址进行设计空间拓展,将石矿开采的遗址作为背景或视线焦点,也可以对石矿遗址进行改造,从而形成高可塑性的内部空间。而这种独特的场地体验感使基地变得更加主动,有利于走出矿区荒废、被破坏的困境。本公园的景观设计主题以矿山的轮廓作为背景,并以此为基进行空间拓展。在矿山公园景观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山体的作用,以起到营造景观、分隔空间、控制视线的作用。山体主要以石龙山的轮廓作为背景,根据景观内容和公园的总面积进行山体形状、大小、坡度及组合的全面考虑,可在山体内安置一些游乐设备,也可以根据山体设计相关的活动。在进行山体设计时,避免要确保面积较大的一面处于阳面,以方便公园主题景观的设置及数目的栽植。

4 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4.1发展空间区的设计

以石龙山的精神化身――“石龙”作为该区域的景观元素。充分利用山体岩石面和复绿植物的明暗结合,以自然的形态显现出龙形图案,使“长龙”时隐时现分布在石龙山山体,布于山间的两大平台结合特色种植坑形成了巨龙的前后双爪。在龙身区域以云纹图形衬托景观,以形成石龙腾云之势。对于马道的设计,改变原有的等分设计,以8m与15m的间距进行交错建造,并将部分马道改造可通行的游步道。

4.2历史印记区的设计

在历史印记区中,将现有的地形、生物进行景观重组,以形成全新意义上的矿山印象遗迹。共分为“岩层印象区”、“采石文化区”、“树阵休憩区”三大区域。1)岩层印象区,该区距地15~40m,是岩层变化最丰富的区域。在该区域上,可开挖出岩层观赏盆地,并连通游步道,方便在游客在岩层间观赏;2)采石文化区。该区域处于距地40m的平台,并在山坡下建设模拟石矿开采的场景,同时还原以前的开采工具、器械,并采用山上的矿石进行旧石场的改造,使游客不仅能感受到当时石矿开采的情景,也能从中了解石矿开采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4.3人居环境区的设计

在人居生活中会有圆形、方形的建筑物,且处处与七彩颜色密切相关。所以,在此区域的景观设计中,应景观设计中多加入多彩的几何元素,以起到亲近、表现生活的目的。在该区域内,石龙岩画中的龙身与龙尾应与多彩几何彼此呼应,从而营造出自然轻松的艺术风格。公园中的核心景点“览圣台”,位于该区中部,利用山体向外突出的空间,在距地约85m的第七级马道上。通过将山体推进,使50多米长的马道形成长达250m2的观景平台,同时在该平台上进行休憩树池的建造。对于公园色鱼鳞坑的设计,应以龙爪为设计元素进行创作,通过采用种植彩叶地被植物的鱼鳞坑,以云带式的形式与览圣台形成石龙的前爪,从而体现出主题公园景观的特色,从而打造出富有人居式的矿山景观。

4.4紫气东来亭与拂风赏月廊设计

在山底进行矿山文化情景雕塑群组的建设,将山体开凿进3~4m,以形成自然的情景展厅,并在壁上进行情景雕塑的背景设计,同时将群雕置于天然展厅内,将其作为整条游线西部起始点,以便作为上山的指引。同时在起点处离地15m第一级的马道处进行紫气东来亭的建造,在原有山体地型再加以适当抬高,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以方便游客在亭中休闲及观赏群雕景观。东侧山角与西侧入口一样,都是山体开凿进3~4m,以形成自然的情景展厅,并设计情景雕塑背景及置于天然展厅内。在起始点通往栈道的地方清理场地,建造拂风赏月廊、花架和棋盘桌,以便于游客的休憩、娱乐。

4.5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在进行矿山主题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尽量选择当地、易生长的植物进行栽植,并重视生物的多样性,以保证植物群落组成的合理性。景观设计不但要注重对已破坏的边坡进行生态恢复,也要利用其现有的裸岩区域营造出新的景观环境。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必须要符合矿山主题、景观氛围、空间布局等方面,充分利用植物的形、色、声、香,以尽可能满足人们视觉、感观等方面的需求。对于主题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选择与公园主题、当地气候条件所能符合的植物,不仅要表现出矿山地域的特色,还要表现出经济生态。另外还需进行植物配置,对于植物的栽植必须要遵循自然式、空间式的配置原则,并结合矿山特点进行设置,体现出不同角度下、季节下的景观特色,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杭州石龙现有的地形、地貌及特点进行杭州石龙山矿山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保护”、特色鲜明等设计原则,并采用工业元素及工业遗址等表现手法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杭州石龙山矿山主题公园的特色、主题,从而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梦龙. 广西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刘洋. 地域文化在森林公园广场的景观设计表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肖静蕾. 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4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一、引言

在城市的建设中,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时代的印迹,对城市记忆的保存是城市历史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公园改造、景观设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往往忽略了文脉的传承,在景观设计中,为了追寻“文化”,将目光投向久远(中国古典园林形式)或异域(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等等。即使在植被的选择上,也将目光投向奇花异草。在这样背景下建成的公园,当我们行走其间的多数,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文化的迷失。

于是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概念,以及当代美学、生态设计等等。禁不住思路将我们带到了以景观设计本土化为己任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为核心的土人团队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一个在国内工业遗址改造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二、土人团队设计理念及其本案设计宗旨

以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理念的土人团队,在当下的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也许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他的景观规划设计所取名“土人”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是为解决在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遭遇着的两个危机,民族身份危机和人地关系危机…俞孔坚提出的这一带有后现代风格的理念,是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景观的现状,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人理想人居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着他对生活、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1]这种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尽管传统园林景观的形式早已过时,但其积淀的精神文化内涵,却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源泉。

三、关于岐江公园的设计

(一)场地概况: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亚热带。原址为粤中造船厂旧址,东临石岐江(岐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场地内遗留有数量可观的厂房,以及相关机器设备,其中包括变压器、铁轨等。该厂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至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的历程中,粤中船厂历经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共和国工业化的艰辛历程。

(二)设计特点及传达的含义

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为核心的土人设计团队通过对场所精神的梳理,在珍视那段历史精神的情况下,以当代美学的视角,为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营造重温过往岁月的空间,而且也为后代打造一个了解与感知前人工作场景的现代化公园。

第一,设计特点

设计思路上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

较之中国古典园林,岐江公园在道路设计上摒弃了园无直路,而以直线与环状路线相结合。从当下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对工业化时代线条加以提炼。较之古典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传统景观演绎形式,岐江公园设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人本身的关照。于是出现了关于铁轨、绿盒子、红盒子的故事等等;与西方古典园林的比对中,岐江公园并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图案美,而是更加尊重地域文化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ichard 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Brown,2001),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2]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在尊重现有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保留、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思路,采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如西方环境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恢复理念等),在保留与废弃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得昔日的工业厂址在今日的城市景观中焕发了活力。

表达方式上采用保留与创新并举。

公园内采用几何形的环状与轴线相结合的道路系统。这种看似凌乱的直步道及其铺装代表着工业化时代的线条肌理。至于铁轨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也是昔日造船厂的重要景观元素。据考证,铁轨是船只下水与上岸的重要助力工具,此刻却成了人们游戏的场所。

场地中原有的大型装置经过特殊的处理和谐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场地中残存的水泥塔,经设计后去除了水泥的外衣,而以粗狂的钢架结构呈现,并饰以单一色彩。这一装置与园内的琥珀水塔及红、绿盒子,可看做是工业时代的装置艺术,同时又不失为红色革命年代的记忆。由此,设计将国内与国外、昨天与今天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传达的含义:

岐江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向我们传达了三个基本层面的含义:

首先:尊重足下文化,即对一定地域,特定时间段内文化的珍视。通过对大型构筑物、机械等文化载体的保留,力图为历史留下见证。

其次,崇尚自然之美,诠释了乡土植物的本真美。较之以往奇花异草的造园形式,岐江公园在植被设计上采用以乡土植物为主。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为此大量使用野草也成为该公园种植的一大特色。

再次,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处于人类亲水性的考虑,公园多处设置亲水栈桥和涌泉以及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处于人们好奇心,即对冒险性、挑战性游戏的向往,公园中出现了铁轨的铺装,让我们有幸重温儿时穿越铁轨时的,人的天性也在此得以袒露。

(三)启示

岐江公园案例引起人们对“足下文化,平常文化”的空前关注。将人们印象中的文化概念从久远拉回到当下,在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方面乃至景观设计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开创了国内工业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先例。相对于中山市的市民来说,昔日的粤中造船厂是一个令人向往,值得自豪的企业,它见证了中山市半个世纪的发展。尽管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借鉴国外对工业遗迹的保存和再利用的手法,但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在借鉴中富有创新精神。在设计中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特定的基地面貌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语汇也得到了新的诠释。

四、结语

岐江公园带给我们很多提示,比如工业与自然并不对立,全球化与地域性也并非冲突,重要的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尽管在最终方案的实施上也留有遗憾,诚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书中谈及的那样“本项目留有许多遗憾:这些遗憾包括废旧利用不够充分……”但这毕竟是中华大地上景观设计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它将国外的设计理念与地方特色有机地结合,在我们景观渐行渐远的今天,启示我们重新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5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我国经济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审美和对景观文化的高品质追求开始呈现了逐渐上升的特征。综合外来文化不断涌进的情况下,大多数园林设计师设计风格开始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就导致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无法融合,同时这样的一味追赶时尚的不良情况,导致城市景观所表现的文化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重复情况。园林景观设计要依靠传统文化,表现出差异,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任务。

1地域文化在某森林公园设计的应用分析

该森林公园地处陕甘宁地区,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度假的服务。总体设计突出了边塞文化,同时还综合了皮影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充分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将公园景观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1.1边塞文化

景观主体主要是“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边塞文化,利用古烽火台遗址当做景观场地的依托,利用各种园林建造手法将重新复原战士烽火传递的雄伟场景,构成公园的核心景观。

1.2民俗文化

因为保留着窑洞,就依托民俗文化体验区,利用仿造的方式,根据建筑模式修建了不少的窑洞,构成了院落式的窑洞群体,作为该森林公园的特色景观。综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特征,营造了地域民俗气氛。

1.3皮影文化

该森林公园艺术文化景区当中设置了皮影博物馆,展示皮营文化的发展历史。每一个景区都设置了皮影为图案内容的地雕,同时将皮影各个时期图案融合到各种景观小品设计当中。

2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设计师的一种思想表现形式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综合利用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因素。建设园林过程中不但要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追求。充分达到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发展的情况,给人民精神生活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条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进步。

2.1园林景观设计的创作来源

园林景观设计流程中要关注人文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基础前提,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跟随着地域改变而改变。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给设计者的创作流程带来非常丰富的素材,给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非常多的色彩,表现出具备地域特征的园林景观建筑。创造园林景观当中,需要深刻的对实际原来的地域文化进行考量,对当地具备地域特征的人文风俗深刻探索,设计当中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灵魂。打造具备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从构成的区域文化上来说,对每一个部分寻找设计的来源,利用地域自然地理情况发现设计的素材,确保可以将地域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2.2园林景观设计是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目前的社会生活工作当中,人们想要了解地域文化,从园林景观当中可以更快的了解。众人都知道,地域文化需要细细品味,而园林景观是面向公开大众的。从居民和游客的角度上来看,满眼的景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体会其中所具有的特色地域文化。总而言之,想要更好的发扬地域文化,就必须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进行,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和创造力。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3.1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

园林景观设计流程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关注将地域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对闲置的传统建筑需要进行修缮,将建筑原先的结构空间进行保留,同时进行再次提炼删减,化简去繁,能够将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凸显出来。这样,不但对建筑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非常少,同时在这个流程中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方法,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提升。而且,对具备历史价值非常高的传统建筑,需要尽量完整的保留,这样才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下去。

3.2地域文化特色的抽取

地域文化特色的选择抽取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将建设地域的具备特色的资源进行适当的整理,从而获取更加理想的具备标志性的元素符号来达到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依靠这个方式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要十分关心元素符号的代表性,这样可以最好的体现出地域特征,为整个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域文化魅力。整个过程中,利用的元素符号能够充分表达出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3.3再现历史文化

对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我们在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创新,单纯的保护只是慢慢将历史文化当中所蕴含的内涵淡化。所以我们要利用恢复景观的方法将历史进行重现,将历史文化产物保留下来,同时让人们可以更好的在园林景观欣赏当中体会到历史文化当中所蕴藏的意义。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地的历史充分熟悉,才可以将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现历史。不但要将原景观的建筑风格和形状模仿,还要利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历史进行重现。

3.4地域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的融合

作为创作素材,不能否认地域文化的深刻意义。可是园林景观艺术发展到如今,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带来了对应的标准。一味的盲目抄袭、并无创新的创作无法将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要满足,要在这样的前提下,根据全局性和独特性,加上现代先进的表现形式,可以打造出满足人们当代审美需要的景观。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的来源,同时园林景观非常好的带给地域文化传承进步发展的作用。因此,将来的景观园林设计当中需要将地域文化很好的融合进去,合理科学的使用文化符号,将历史精华重现。利用景观园林将当地生态、民俗、传统习惯表现出来,具备文化特色。与此同时,也带给园林景观比较丰富的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特色保留,还推动了地域文化的进步发展。

作者:廖颖 单位:成都市锦绣园林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杜宝凤.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6,02:78.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6

关键词景观设计 人性化城市公园

User-friendly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Yang Xiaona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wanton spraw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as people pray for the missing natural beauty and symbolic of the return of the land have become the party of urban parks, public relation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one important place. Therefore, the city parks of human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user-friendly

1 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的确立

1.1 景观、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一词,因立场不同而对其概念的表述便有了多种内容。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标现象,或者是综合自然地理区,又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虽然景观的概念多种多样,具有模糊性与复杂性,但是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对景观的理解是一定的。正如俞孔坚所言: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据《牛津园艺指南》“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随着人们对待环境态度的改变,景观设计成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也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与艺术。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因现代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手法相比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造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1

1.2 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范围大到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小到通过调整钢管的大小位置以获得好的喷泉效果。”根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部分。2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2 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必然性

2.1 设计人性化是设计中“人化”与“物化”的统一。

设计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设计人性化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应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景观设计作为设计的一类,也反映了这种统一。

2.2 设计人性化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3 景观设计中人性关怀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安全、交往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场所,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休息,交往等,在这些景观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的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3.2 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设计应该避免对人造成的威胁与伤害,保护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应当运用设计手段来增强人对于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3.3 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3

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3.4 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

4 城市公园人性化景观设计建议

4.1 体现城市形象,传承城市文脉

城市公园应是城市形象与内在精神的体现。城市是有特征的。城市公园应与城市特征与形象融为一体才能使城市特色得以体现,使市民为之自豪。

4.2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表现应与人的性格相对应,应具有个性化。

对于城市公园而言,“人”所指的是公园的服务目标群体,这群人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公园的品质与内容。对于比较大年龄群体的居住为主的区域而言,具有怀旧特色的公园能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对于以年轻人居住为主的区域,具有活力,动感、富有时尚气息的公园,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

4.3 城市公园的空间构成形式应与场所特色一致

每个公园它都有与之对应的空间构成形式,但并非每一个公园都是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或者国外的造园手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对应的构成形式。

4.4 公园的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

易识别的公园不仅是因为景观与其他公园的景观有区别,而在于它的唯一性。有特色的公园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归属感。设计公园时我们应从5点来考虑:路径、标志、节点、区域和边界。因地制宜,提高可识别性。

4.5 强调公园景观形态的视觉美感

城市公园作为休闲的场所具有传播文明的作用,公园中的景观

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获得愉悦感。设计师应以大众的美感需求为出发点,运用艺术手法来形象生动的处理景观中得每一处细节。

4.6 把握好空间的尺度

空间的大小不仅给人实用的场所,还对人的心理与情感具有很大的影响。过于宽大与高耸的景观会给人一种渺小感,缺乏掌控感。还会加大人际间的距离,使人不易交流与亲近,增加了距离感。相反,合适的尺度空间往往给人感觉更舒适、亲切、更易与人交往。所以,公园并不一定要求大,即便是综合性的大型公园,也可通过功能分区来规划适宜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园场所。

参考文献:

1.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美)编著 俞孔坚 孙鹏等译

2.《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10月 第一版

3.刘滨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新建筑 200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