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1

[关键词]微生物 生物工程 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U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23-01

引言

微生物工程,又被叫做发酵工程,主要内容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置、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发酵是微生物特有的作用,在几千年前就被人类认识了,并且用来制造酒、面包、酱、醋等。微生物工程,是大规模发酵生产工艺的总称,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来生产有用物质,或者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它是在发酵工艺基础上吸收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以及其他技术的成果而形成的。发酵工程跟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等许多领域关系密切,对它的开发有很大的经济效益。DNA重组技术和生物反应器,装有固定化酶的容器,能进行生物 化学合成,是生物工程中的两大支柱。从工业规模生产这一点看,生物反应器尤其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微生物发酵,才能形成新的产业。本文详细分析了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和对环保工作所做出的贡献之大。

1.利用微生物技术监测水质情况

在各种水体,特别是污染水体中存在有大量的有机物质,适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水体是仅次于土壤的第二种微生物天然培养基。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以及人类的动物的排泄物及污染。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目前,世界各国一般认为大肠菌群是指示水质受粪便污染较好的指示菌。我国水质控制也采用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GB5749-8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每升不得超过3个。另外,还要根据水的等级限制大肠杆菌的个数。一等级是小于等于500个,二等级小于等于10000个。三等级小于等于50000个。大肠杆菌会令糖起到发酵作用并且产生出酸或者是气体。所以,工作人员便可通过检测酸和气体来判断大肠杆菌的数量,从而依照大肠杆菌的数量来判断水的质量等级。

2.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污水里面所含有的污染因子十分丰富,一般生活中出现的污水主要的成分是生物代谢物质以及作废的食物,在工业中废水中出现的污染因子较多。据研究,这些污水可能还有金属、酚类以及甲醛等成分。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群体,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和转化。同时进行一些列的扩散、分解等行为,出去污水中的污染因子。污水被处理之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别排除在外,或者是转化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城市污水经过微生物处理过程,其中的悬浮物质能够减少到10%左右。

2.1 厌氧处理法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按微生物的凝聚形态可分为厌氧活性污泥法和厌氧生物膜法。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水解阶段是高分子有机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它们在第一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为小分子。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够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膜为细菌所利用。水解过程通常较缓慢。发酵阶段是有机物化合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产乙酸阶段主要产物有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硫化氢等,产物的组成取决于厌氧降解的条件、底物种类和参与酸化的微生物种群。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虽然厌氧消化过程可分为以上四个过程,但是在厌氧反应器中,四个阶段是同时进行的,并保持某种程度的动态平衡。该平衡一旦被pH值、温度、有机负荷等外加因素所破坏,则首先将使产甲烷阶段受到抑制,其结果会导致低级脂肪酸的积存和厌氧进程的异常变化,甚至导致整个消化过程停滞。

2.2 好氧处理法

好氧处理法就是将微生物放置在有氧环境中,促使其大量的繁殖。之后通过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污染因子。实现污水的精华,处理掉其中的有害物质。好氧处理法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3.利用微生物将固体垃圾变为化肥

在固体垃圾中放入大量的嗜热微生物和硝化细菌异界纤维分解微生物,一般中温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高温的限制,嗜热微生物在高温的情况下能够加快生长并且使活性增加,更容易形成正反馈回路。但是如果温度在上升到一定范围,超出微生物的承受程度,也会不利用其生长繁殖,总而造成负面的影响。通过微生物发酵把固体垃圾转化为化肥的方法在目前已经被大规模的使用,并在多个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利用微生物净化废气

利用微生物净化废气,首先要把废气转化为液体形态,然后利用微生物处理有害液体的方法对空气中的废气进行处理。在处理废气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质会进入到液相环境内,这种物质可以作为细胞的代谢能源。利用微生物处理二甲苯可以在室温的环境里进行。当二甲苯的浓度和每小时的气流量以及废气在空塔中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数值内,微生物对二甲苯的处理效果会更加明显,去除率高达90%以上。

5.固体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的工艺方法也被称作“生物增效”,其适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化粪池、隔油槽、排水管、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工业废 水…等。一般而言,针对特殊污染源,来自天然环境的微生物消耗很快、效率低下,即使有快速的繁殖能力仍不足以负荷。因此,生物增效的作业过程还是依循自然 的方式,向目标添加定制的、具有已知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制剂(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效果则有明显的提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这种方法对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和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在固体化微生物处理技术上,工作人员经过大量的试验得出结论:在微生物经过固定处理之后,温度和PH值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有机物的降解能够加强,远远高过普通的微生物。

6.结束语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十分的广泛,为解决环境污染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微生物技术已经涉及很多歌领域,微生物技术以成本小,效果好的特点成为环境工作者的使用对象。未来,微生物技术还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蔚萍,陈建中.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团. 云南环境科学,2003 (12).

[2] 周东群. 污水治理专用微生物制剂的开发研究[D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06).

[3] 李靖,周玉林,关杰.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团. 微生物学通报,2009(1).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2

1. 已知一数列的前3项依次为2,4,16.根据你的观察,请写出数列的第4项,并写出你的判断理由(至少要写出三种可能的结果).

2.观察下列式子:

1×3×5×7+16=112,

2×4×6×8+16=202,

3×5×7×9+16=312,

……

(1)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写出接下来的一个等式: ;

(2)你能用含自然数 n 的代数式写出一个一般性的等式吗?

答: ;

请根据你写出的一般等式计算:2006×2008×2010×2012+16= .

3. 本题分两部分,每部分5分.

(1)2008年冬季湖南省遭受雪灾,在其境内一段笔直的高速公路上依次停着100辆受阻的汽车,救援部队要设置一个临时食品供应站P,使这100辆汽车到供应站P的距离总和最小,供应站P应设在何处?(写出解答过程)

(2)利用上述问题的解题规律计算式子:x-1+x-2+x-3+…+x-19+x-20的最小值?(写出解答过程)

4. 将数字-2、-3、-5、8、9、11书写在每一个骰子的六个表面上,做成6枚一样的骰子.分别取三枚同样的这种骰子叠放成如图A和B所示的两个柱体,问柱体A和柱体B的表面(不含底面)点数之和分别是多少?说明你的理由.

第4题图5. 在一张正五边形的纸片内有2007个点,加上5个顶点共有2012个点.

(1)如果这些点中任意3个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在以这2007 个点为顶点,把纸片剪开,最多剪出 个三角形(任意两个三角形没有重叠),写出推算过程;

第5题图(2)如果这2012个点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共线,你能确定最多剪出的三角形个数吗?说明你的结论和理由.

6. 某场考试由10道判断题构成,要求考生用画“√”和画“×”表示对各题的正误判断,每题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不得分.请根据如下甲、乙、丙3名考生的判断及得分结果,算出考生丁的得分,写出你的分析过程.

7. 已知17=0.a1a2a3…an…,(其中a1,a2,a3,…都是介于0和9之间的整数),若小数点后连续n个数字之和a1+a2+a3+…+an=2013.则an= ,n= .写出你的理由.

8.把数字按如图所示排列起来,从上开始,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中间用虚线围成一列,从上到下依次为1、5、13、25、…,则在中间这列数中,第 行的数是761.写出推算过程.

第8题图9. 将下表的方格中的7个方格填入不同的数字,使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3个数字之和都相等,则表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多少?写出推算过程.

10.棱长为n厘米(n为正整数)的正方体,表面涂成红色.现在将该正方体分割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将这些大小、形状相同的小正方体放在一个箱子中,混合均匀,然后从箱子中随机摸的一个小正方体.记摸出的小正方体表面有一面是红色的概率为P1,摸出的小正方体表面有两面是红色的概率为P2,已知P1=3P2.

(1)有多少块六面都没有涂上红色的小正方体?

(2)求随机摸到有3个面是红色的小正方体的概率是多少?

11.操作题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内,与线段PQ长度相等且端点在正方形边上的线段有多少类?每类分别在图1样板图中画出一条线段作代表,并说明它的特点.

第11题图1

第11题图2(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四条边被擦去,只在每条边上留下了一个点(不在顶点,如图2),请你重新画出这个正方形,说明你的做法.

12. 国庆期间,天虹商场采取“买满200送100连环送”的酬宾活动,规则如下:

(一)顾客在商场内消费每满200元就送100元购物券,多买多送(满400送200,依次类推),消费不足200元的部分不赠送.

(二)购物券不能兑换现金,但可以与现金同等使用,用购物券购物同样享受满200送100.

问题:

(1) 如果你有1000元,最多能购买价值多少钱的商品?说明你的购买策略.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3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实践教学;一般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护理专业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二者关系,并探索微课平台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9月选取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三年制护理大专生,共4个班,共206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1名,女生165名,班级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1] [2]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10个条目得分相加除以10即为量表得分;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评分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张喜琰编制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 [3] [4],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完全不符,分别赋值5、4、3、2、1分,Cronbach’s α系数为0.840;

1.2.2 调查和研究方法

统一发放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整群随机抽样法将4个班分成实验组(1班和3班)和对照组(2班和4班),教学时间共计4个月。实验组采用微课平台管理环境中翻转课堂教W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课成绩以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平均分计算,对比两组实践成绩、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评分是否存在差异。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 检验,P

2 结果

2.1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和自主学习能力评分

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胜任和护理职业有关的

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5]。一般自我效能感总评分为25.51±6.93分,一般自

我效能感均评分为2.55±0.69分,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分为102.04±

19.28分。以自主学习能力总评分为应变量,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为自变

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性(r=0.46, P

2.2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实验组实践成绩75.01±12.14分,对照组59.01±11.04分(t=9.78,P0.05),实验后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为3.77, P0.05),实验后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为2.25, P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大多数来自于农村,父母文化

水平相对偏低;高职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评分为2.55±0.69分,低于邓仁丽

和朱丹对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得分(2.91±0.44)分[6] 。高职护理专

业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主

学习能力越强,需要加强高职护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

对护理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

《基础护理学》课程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

效果。今后需要进一步反复多次实践,广泛应用于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还可

以尝试推广应用于其他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Zhang JX,schwarzer 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1995,38(3):174-181.

[2]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4]张喜琰.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及现状调查[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7.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4

各乡镇党委,各街道(管委会)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各直属党组(党委)、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

按照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经纪委研究,决定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及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查内容

1.2018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的清查及整改情况;

2.对“”隐形变异的9类问题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3. 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

4.巡视巡察反馈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督查方式

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督查时间

督查考核时间:2019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四、督查考核组成员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5

整个世界由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构成,它们各自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全球史观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则将全球史观做了淋漓尽致的阐释。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曾提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既阐述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又阐明世界各地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同西方的全球史观不谋而合。

事实上,早就有观点提出应将全球史观的培养和中学历史学习相结合,但是,以初中历史为对象,并将这种引入贯彻到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尚不多见。

那么,将全球史观引入初中近现代史教学,是否必要并且可行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备课,整合教学资源

全球史观的引入意味着一线教师要对现行初中教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梳理、重组甚至是局部编写,这与新课程标准所鼓励和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其近现代史部分包括世界近现代史(新航路开辟至今)和中国近现代史(至今)。中国近现代史以世界近现代史为背景,两者是副线与主线的关系。在两条线索中,各种人物和事件错杂交织。对于学生来说,该部分内容知识点数量大,记忆难、理解更难。假如我们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全球史观渗透给学生,教会学生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历史,则会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是初中三年教材中最能体现全球史观价值的,初二的中国近现代史次之。我尝试将两者打通进行教学,简单说就是将同一点时间或者同一段历史中中国和世界的内容对照出来,不难发现它们互为补充甚至互为因果的关系(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以世界近现代史为大背景)。如果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可以达到这个地步,我相信他们的历史素养已经非常可观了,而这在教学实践中并非难事。

下图是一个示例:

不同颜色的线代表了不同国家的近代历史作为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的呈现。显然,教材只选择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因此线是断续的。然而,如果在近现代史上存在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段历史时期,各个国家都参与其中并受到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图上看,那就是彩虹状的部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留心找出彩虹部分进行资料汇编,有利于将彩虹般丰富的历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换句话说,要让学生明白,在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段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在分别经历着怎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之间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课堂实践,搭建知识框架

在资料汇编整合完成以后,就要将全球史观逐渐渗透进实际的教学中。

以一节初三的复习课《中国人民的》为例。中国的就是二战中发生在中国战场的战争,而二战内容主要散落在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两本书里。二战是体现各国历史交汇的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因为几乎所有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国家都参加了。由于国家太多,所以我按照“中国”、“反法西斯同盟”(除中国外)以及“法西斯轴心国”三个类别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如下表格:

这个表格涵盖了所有教材上能找到的二战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即使只做到这一步,对教学尤其是复习也有不少帮助。在上复习课《中国人民的》时,以这个表格为参照,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中国和日本(法西斯轴心国)的部分制作一个抗战编年史。但引入全球史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史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将中外历史互为表里看待,突破教学难点。比如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要化解国内的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危机;受法西斯分子控制的日本政府极具侵略性,故而翌年挑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和美英苏平起平坐,说明中国的抗战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又验证了各国为和平事业团结一致方能战胜法西斯的道理等等。总之,按全球史观原则对教学资源进行的整合,对近现代史教学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个性测评,增强学习趣味

全球史观的教学实践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促进教师开发多样化的测试和评价方式。相比较于以往单一的做考卷批分数,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非测试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真正做到提高素质、寓学于乐。

我尝试过一些非测试评价的方式,“用发散性思维写历史小论文”(比如《假如xx事件没有发生……》),或者“穿越历史的辩论赛”(由学生扮演角色,以不同时空的人物的立场去讨论某一事件或人物)一类轻松愉快、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也可开展“每周一题”并定期评比,由我指定一个近现代史上各国历史交汇的史实作为主体,请学生自主命题。适当加入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做到寓学于乐。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6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三环” “六步” 问题教学法

当今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总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按照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的过程,使讨论、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

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寻找假设,进行验证,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1.问题教学法是现今教学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及学科内部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变化。

2.实施问题教学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事物的认识喜欢刨根问底。问题设计从置疑开始,设置悬念统贯全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动机。课堂最后还可以问题留伏笔,使课堂余味无穷,给学生一种期待的心理,给学生一片求索的天地。

3.实施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

二、“三环”、“六步”的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我们对初中生采用问题教学法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加大初中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维矛盾,产生问题情境的真实感,然后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感知历史,了解历史。《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问题教学法基本结构与实施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1.“三环”构建创新素质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称之为“生成”问题。

历史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在实施情境教学时,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获得,又可以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又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学会预习和质疑。对学生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直接回绝,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第三,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

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称之为“探索”问题。

为了更充分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不能走过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之中,了解不同水平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逐渐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参与课堂的意识,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都能激发探索的欲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替学生解决,而应注重点拨、引导,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一些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就不厌其烦地予以提醒、暗示。殊不知,在教师再三“引导”下,学生往往会放弃原有的思维方式,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探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导致今后碰到问题不愿深入思考、深入探究。黑格尔曾说:“别的东西都能代替,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一个问题衍生出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冷僻问题来咨询老师,有的问题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如:“朝鲜战争到底谁打第一枪?”“中国会爆发经济危机吗?”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提问,老师要珍视这种思维火花,因势利导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借此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这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并要不断学习,才能驾驭课堂,才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称之为“发展”问题。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把各个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然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极思考。这样既可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即时归纳或小结,指出正确的答案。谈话中,要把分散的个别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六步”培养历史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理念,既要教会学生“问”,又要教会学生“答”,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生疑―释疑―再生疑”,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使之真正了解历史,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教学法的“三环”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展开为“六步”: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质疑,启迪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渴望,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就此而言,问题教学法不仅贯彻了课改的新理念,而且融入了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精髓,的确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教学方法。

三、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生的质疑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即从无疑到有疑,从浅疑到深疑。而这一过程需要老师指导,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思维。

2.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启发性。良好的问题法教学要能积极地启发学生思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避开无问而问的误区。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提一些简单琐碎的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是全体参与,但实际有不少是滥竽充数,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被动思维,收益不大。课堂所提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应既不是无从下手,又不是已完全掌握或理解了的。伸手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总觉得乏味,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吃起来方觉得香甜可口。一个恰到好处的精心设计的提问,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激起层层涟漪,当思考后释疑,学生就会在“知”的台阶上跨上一级。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当然,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使教学模式走向教条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这样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2]沈起炜.中学教学全书・历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