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1
一、真情
这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任何虚情假意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情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一句贴心话,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地赞美,一个安抚的动作,都可以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热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激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它应该象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既能收的拢,又能放得开。教师应该是一副热心肠,一片冷静心。他的热心肠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具备了真情、热情和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是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的,才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引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人之初,性本善。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情感也是如此。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2.煽情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所谓“煽情”是指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他会根据主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肯定态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定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情绪低落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感,产生学习的热情;情绪过于高涨时,要适当压制,不要使之嚣张。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其次才是利用教材中的有情有感之文,去煽动学生向往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一切情感情操,摒弃那些消极颓废、消磨意志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节日、时事、身边要事煽动学生处于休眠期的情感,或强化某种情感。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实际,煽起学生勤奋上进的热情。
3.帮助学生调节好情感。人的情感随时都会变化,而不同的情绪情感会对学习、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与利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保持一份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学习。
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导语 设疑 兴趣
一、巧设导语,创设浓厚的氛围
我在《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七课)中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且节选的两部分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这篇课文我就分两课时完成,每课时各设计一个导语。第一部分写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我就用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导入。"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到处流浪以说书为生,尽管生活很苦,但老瞎子却活得很起劲,因为他师傅在琴槽里封着一个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把封在琴弦里的秘方拿出来,按方抓药,治好他的眼病,……然而当他终于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后,从琴槽里拿出来的'秘方'竟是白纸一张。老瞎子万念俱灰,失望至极,然而他终于悟到,他先前之所以活得那么起劲,只为了琴槽里的这张"秘方"。生命只有有了目标,人活着才有劲头,哪怕这目标是并不存在的。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又把这张白纸封进了他的徒弟小瞎子的琴槽,告诉他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拿出琴槽里的秘方,治好他的眼病。故事到这儿嘎然而止,然而我们仿佛看到了小瞎子充满激情的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看史铁生有着怎样的生命感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我采用了歌曲导入法。先让一位字体写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抄写了满文军的歌词《懂你》,然后让学生体会这首歌词的哪些语句最令他们感动,说说他们的感受。诸如"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住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都纳入了学生的视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播放这支歌,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于是课堂上弥漫着儿子对母亲理解挚爱的歌颂和母亲不能分享儿子成功的伤感。
实践证明,这些创设情景简洁自然的导语都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引入课文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善于设疑,激发思考的激情
问题设计巧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我在教郑愁予的《错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概括。②这首小诗隐含着一个怎样的故事?③这首诗出场的有两个人物——"我"、"你",这两个人背后还有另外两个人,你能说出他们是谁吗?④"你"的丈夫抑或是情人为何让"你"独守空房,备受寂寞之苦?⑤"你"的丈夫或情人不归的原因除了大家所说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幸,"悔叫夫婿觅封侯"的前程设计,"可怜五定河边骨,犹是春闻梦里人"的残酷战争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实男人都有一颗云游四海,闯荡江湖的不羁之魂。试想在灵魂深处,恐怕没有一个男人甘愿足不出户,老死户牖,骨子里都希望自己如一只雄鹰搏击天宇。只有当他们倦了,折翅了,才想到归巢,不然,从古到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妇闺妇那么多的羁旅之思呢?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从"望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到"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再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部爱情史简直就是一部柔肠百断悲伤史。)
三、寻幽探微,拨动敏锐的触角
课文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教师若不注意探究发掘,也很可能被学生忽视,一旦这些地方被挖掘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余秋雨《道士塔》)。针对上面这段文字,我提了一个问题:四个"惨白"的意思是否相同,这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结果学生从中悟出了作者深沉的痛苦悲哀和有恨不知向谁发泄的愤懑以及在那个情境中不知该怎样保护珍贵遗产的无耐等复杂的感情。
四、捕捉灵魂,点燃智慧的火花
课文上随着教材内容的深入探讨和教师对情景的巧妙创设,学生的思想会时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匆匆而过,而应停下脚步,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点燃。
五、鼓励创见,激发创新的热望
有时,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与教参和老师的认识明显不同。那教师该怎么办呢?首先对学生独创性的见解持鼓励赞许的态度。其次要倾听学生的见解,切不可轻易打断他。学生陈述完之后,可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已取得了一致并且比较正确的结论,教师就不必解答,只需做出肯定大加赞扬即可。如果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或者见解有明显的错误,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各方不同的意见和证据说完。针对明显的错误,教师就应当把错误点指出来,并且用确凿有力的证据说服学生,不强求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可让他和老师课后进一步研究。如此学生的思维将更活跃,学习地兴趣将更高,将更富有创造性。
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方法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流和沟通的用具,集中着我们的传统的文化,在初中教学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很困难。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更新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基本的理念:第一,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指导上;第二,新课程加大了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才能,实现每个学生个性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三,新课标重视以共同提高和多样选择结合的原则,力图建立一个开放而有秩序的语文课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和旧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创新,重视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形成学生生活中对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接受语文文化的洗礼,浸染学生的心灵,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表达,铸造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德。教师应该潜心研究,全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1.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生动的、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来,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足够的重视,塑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品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2.创造宽松、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的范围里,教师都是扮演着高高在上的角色,以严师的角色把握着教学,在课堂内外都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师实现全面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无从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很乏味,不能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把师生关系搞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将师生关系理理顺理理通,全面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角色。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引领者、促进者,创造轻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努力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3.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结构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时间紧张,语文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多个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所以,高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安排教学结构,融会知识点,重视表达知识,产生讨论和启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让教学结构实现精心构造和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好教学工作,让学生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工作的质态。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讲解和指导,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教学时空,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教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应变才能,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
5.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名家名篇的教学的时候,可以不做长篇大论的分析,直接播放舞台剧的片段,让学生进入到剧中的精彩表演中,走进剧幕的天地中,深入揣测人物的心情和态度,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对课文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丰富性、新颖性、形象性,激活学生的大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到语文的综合天地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师生合作才能,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4
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提倡,到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强化,直到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成了跨世纪的命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可以说语文课堂形式多样,热闹非凡,也可以说成绩斐然,生气勃勃。
但是,给我们留下的困惑也不少: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唯一形式吗?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语文课究竟是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予以慎重的反思。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构想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推进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认为应当树立以阅读为主的观念,解决多媒体滥用的问题;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归纳或调整所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合情合理地思考,有目的、有步骤的合作探究,并及时地调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
1.“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高中语文,正是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
高中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平面化的,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是直观的、僵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2.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合一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相互作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果。
可见,体验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当学生体验某种特定性质的知识时,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个性经验的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发展是在体验阅读(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教师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
一切知识不需要,也没必要都让学生亲自探究,同样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积累下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况且,高中阶段的读书,除了极少的“经验性阅读”以外,绝大部分属于“体验性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体悟前辈先哲的人生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优化自己的思维。只有把“经验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受到全面性的教育。不能为了有限的直接经验,而排除或轻视间接经验,人为地把“探究式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3.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由于新课程理论研究者援引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其“文本”与“对话”的概念出发,认定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沟通”和“合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
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方法有很多,实施途径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我们通常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完整系统地将课本上的内容,保质保量地传授给学生,实际上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德育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情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从诗歌中读出的情感、悟出的道理,都对个人的德育修养有着极大的贡献。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初次阅读并不能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或者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向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方向靠拢,通过阅读与感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培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气氛,仿佛置身其中,触景生情、读有所思、思有所感。
例如,在《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教学中,首先明确诗歌的类型是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但是,我们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诗歌教学就是要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学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习诗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唤起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第一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知人论世方能感受其人格魅力以及其诗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步,诵读感知,通过多种读诗的形式来体会诗歌中每一句话背后蕴藏的情感。第三步,要让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这篇诗歌告诉我们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题目中哪个字至关重要不能去掉?那就是“归”,这也是这首诗题目的题眼,既然在题目给出如此多的提示,那诗歌中会透露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有什么信息值得我们来思考呢?第四步,通过这几部分的解读和思考,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首诗歌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田园情怀以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形成自己对诗人的看法,树立自身的价值观目标。总的来说,引导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思考、感悟的能力,总体思路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总结、感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背景渗透式教学
诗歌教学中的背景渗透,对于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个性态度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对作者生平事迹及人生经历的了解,学生可以对作者建立初步的印象,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写诗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举例来说,对于现代诗歌散文的学习,首先应该对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有个整体性的把握,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它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井》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形象鲜明,含义隽永,美感异常。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随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诗歌的深层含义,写井即写“我”,“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通过背景渗透教学,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视角和心境去鉴赏诗歌本身,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研究式教学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在诗歌教学中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个人感悟进行总结,并且在讨论总结中收获更多对诗歌中情感因素的理解,逐渐充实自身的德育积累。
例如,在教《雨巷》一文时,教师首先为学生配乐朗读了这首诗歌,欣赏完了这首诗,学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进而教师进行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教师可以接着问:“这个姑娘美在何处?模样是如何的美,衣着又是如何的魅力动人?”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学生可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的理解来大胆地谈谈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将诗歌中各个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情感阅读,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美的追思和迷恋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斯。进而教师可以在《雨巷》一诗的基础上,来延伸拓展,让学生思考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对某件事、某人某物的回忆,来掌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不断充实德育的渗透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完诗歌后,能够从诗歌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取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培养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更加丰富的情感素养,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学深入渗透到诗歌教学中,并通过日常教学的实践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为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做贡献,让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德育培养。
高中语文的方法范文6
1 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2 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2.2.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2.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2.3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3、学习方式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