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主要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的主要方法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1

1通过企业纳税数据审计税务机关预留、少征税款情况。从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导出全年“征收税款明细表”,分析各纳税人年度纳税金额差异较大、税种异常等现象,再利用“一户式”查询功能查询企业的财务报表、详细纳税情况,发现税务机关可能存在的预留税款、超收税款、为地方政府空转财政收入等行为。其中对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加强分析,再通过“一户式”查询功能查询各企业的纳税鉴定资料,更容易查找出异常情况。

2通过企业纳税数据审计税务机关代征基金及附加情况。利用“征收税款明细表”分析各纳税人应缴的各项基金及附加情况。选择部分企业根据其纳税情况倒算其营业收入,再计算出其应缴的基金及附加情况与实际缴纳数核对;也可以直接筛选出有城建税缴纳无基金或附加缴纳的纳税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审查,发现税务机关未按规定代征有关基金和附加的问题。

3通过支付手续费电子数据检查代征税款缴库及代征手续费支付情况。导出“代征手续费清册”有关详细资料,查找委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并对其中属于中央省属企业市级集中核算且代征金额较大的对象进行延伸调查,发现税务机关可能存在的将委托代征税款混淆税种、混淆级次入库的问题。同时对手续费支付情况进行审计,发现税务机关可能存在的虚列手续费支出、截留应付代征代扣手续费的问题。

4通过发票管理系统审计发票管理情况。一方面通过“未缴销发票”查询功能,导出至审计时止未缴销的发票详细清单。从中分析筛选出领用时间较长的发票,对领用单位进行延伸调查,发现领用发票单位偷漏税款、税务机关管理不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发票流向查询”功能,对税务机关经费支出中的可疑发票进行查询,发现可能存在的发票领用单位将未用完的空白发票交回、税务机关擅自自行开具用于套取资金的问题。

5通过门临税票库审计门临代开发票情况。获取大厅前台年度累计开具的税票库数据进行分析,并抽查代开发票所需有关合同及项目管理资料、证明材料等,发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管理不严格、化整为零少征税款、少征基金及附加的问题。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2

【关键词】常规肌内注射法;Z型肌内注射法;药液回渗漏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328-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目前,临床上常规肌内注射法(简称肌注)给药剂量准确、操作简单、注射后药物吸收较迅速而完全,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但是在拔针后,部分患者注射部位出现药液沿针眼外溢现象。这样不仅影响药物剂量上的准确,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沿针眼外溢达皮下组织时可引起局部疼痛,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1月16日起,我院采用Z型肌注,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8年1月16日~3月16日在我院门诊臀大肌注射病人400例。其中男200例,女200例,年龄19~78岁,平均42岁。

1.2 方法

1.2.1 分组:按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由第一位病人算起,逢双数病人为常规组,单数病人为改良组。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种、注射部位及注射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2 肌注方法:常规组200例采用常规肌注法[1],患者取坐位,选择臂部外上1/4象限为注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方法,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开朝相反方向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90度进针,进针深度为针梗3/4,松开左手抽回血后注射,注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后迅速拔针;改良组200例,采用Z型肌内注射法,、注射部位及消毒方法同上,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向同一方向绷紧(将皮肤、皮下组织稍用力由外向内或由下向上牵拉),力度以皮下组织同一侧牵拉约1~2 cm为度,并维持到拔针后,进针方法、角度、深度同常规法,进针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针栓,注射毕停留5~10秒后拔针,针头拔出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皮下组织和皮肤归位,针道夹闭,针道变成Z型。

1.2.3 药液回渗判定标准:每例肌注拔针后即刻观察针眼有无肉眼可见的药液、血液回渗漏现象;注射部位有无脱色或着色,并统计记录。

2 结果

两种不同肌注方法用于臀大肌肌注的药液回渗漏率:常规组为12.5%,改良组为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Z型肌注法可以预防并减少药液回渗漏的发生,且不增加病人痛苦和组织损伤,操作简单易掌握,适用于任何肌注药物。常规肌注法,注射前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皮肤,注射后留下垂直针道为药液回渗漏提供了条件,而药液回渗漏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药物计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此外,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中老年人皮肤弹性较差,皮下组织疏松,肌肉组织因萎缩而体积减小,全身情况如血液循环不良等比较常见,运用常规注射法可增加药液回渗漏率,但皮下组织疏松有利于Z型肌注法的注射前准备,易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距离增大,注射后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可更大程度上阻止药液回渗漏。因此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应尽量选择Z型肌注法。

采用Z型肌注法注射时,注射部位应尽量放松,若局部处于紧张状态则牵拉皮肤,皮下组织与肌层发生错位不明显,会影响效果。实践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个方向都能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1~2 cm,由下向上、由内向外效果最佳,由上向下效果最差;拔针前不可松开左手,因放松后皮肤的自然回缩力与针头的阻力作用可引起组织损伤;拔针后不可按摩注射部位,以免药液扩散到皮下引起疼痛;局部或全身水肿病人不宜采用Z型肌注法。

参考文献: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3

一、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容与缺陷

(一)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容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基本程序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并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确定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查询、比较、复核等方法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在整个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传统的符合性测试的主要方法有检查、观察、询问、穿行测试等方法。检查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观察被审计单位制度的运行情况,询问相关人员获得口头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实施情况,抽查一些业务重复执行测试制度的运行情况。传统的实质性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复核法、查询法(包括询问和函证)、比较法、分析性复核法、观察法、盘点法等。这些审计方法对于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收集审计线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审计准则里对这些方法的概念和运用都有具体的规定。但是,随着审计客体、审计对象的变化,这些方法需要增添新的内容。

(二)传统审计方法的缺陷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计算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会于软件之中,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测试的可能性。(1)传统内部控制测试方法的缺陷。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授权、执行、记录、审核等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而信息系统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或通过软件审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这种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的越权设置,使传统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2)传统实质性测试方法的缺陷。传统的实质性审计测试方法在于通过对纸质介质上信息的辨认、追溯达到辨认错误信息的目的;通过对会计处理的每一步的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的审查来发现清晰的审计线索;通过查阅纸质文档来获取审计证据。但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存在被窃取、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且不留痕迹,而且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相符;在信息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不需人工干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电子数据存在审计线索易于减少或消失的可能;在信息系统中,电子数据存放的格式可能不同,例如存放在普通文件、数据库、特殊格式的日志文件中,增加了提取审计证据的困难。

二、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方法内容的创新与完善

(一)内部控制系统了解与测试方法的完善 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前,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然后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由于信息系统环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所需了解的情况和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都会有所改变。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需要了解其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试主要侧重于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测试。信息系统的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对信息系统进行控制,而应用控制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对信息系统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包括组织管理的控制、数据资源管理的控制、系统环境安全管理的控制和系统运行管理的控制。信息系统环境下,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也有检查、观察、穿行测试、重复执行,但测试的内容不同于传统方法下测试的内容。(1)传统的审计方法通过询问、检查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在信息系统环境下,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可以通过向被审计单位计算机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询问、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检查相关文档,如系统设计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中不同层级的单位对系统的控制情况,部门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调查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系统技术文档资料、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对数据库及数据进行调查,可通过阅读相关技术文档,特别是数据库系统说明、数据字典、系统功能说明书等了解数据库技术方面的情况。(2)传统的内部控制组织管理的控制侧重于测试授权、执行、记录、审核等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会计档案的管理、业务的标准化流程、内部核查等。信息系统中组织管理控制的职责分离主要包括系统的开发职务与系统的操作职务,系统的输入职务和审核职务,系统操作职务和文档管理职务之间的职责分离;数据资源管理的控制包括备份控制、访问控制、保密控制以及存储控制;系统环境安全管理的控制是指通过阻止入侵者非法入侵信息系统、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来保护信息系统中各种资源免受毁坏、替换、盗窃和丢失的威胁;系统运行管理的控制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系统的文档、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采购和使用控制,对系统的日志进行详细、连续的记录。(3)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包括输入控制、通讯控制、数据库控制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输入操作的控制,只有授权的人才能进行输入,以确保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讯控制包括数据加密、数据校验码等,对数据库的控制包括用户的身份认证、数据库的存取控制、数据库的保密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恢复控制等,输出控制包括输出操作的控制、输出条件的检查、输出之前数据正确性的检查、输出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及时性,输出异常的处理等。

(二)实质性测试方法的完善 实质性测试主要指对账户余额的测试,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主要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传统的复核、核对、分析性复核方法内容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采集、验证、分析方面。信息系统审计可以采用审计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带的工具进行数据采集,采用核对记录数、核对总金额、检查借贷平衡、凭证号断号、重号验证、勾稽关系等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验证,以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财务数据绝对值、相对值的对比分析来发现审计线索,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在对电子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总体分析,如进行账表核对、表表核对、进行指标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在确定审计重点后,再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时,审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数据的勾稽关系、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审计经验等,建立相关审计分析模型,然后通过应用软件、或编写计算机语句对数据进行复算、检查、核对或判断等操作,发现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分析模型的建立途径包括:(1)直接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在对合法性的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建立模型是可以依据具体的条文,将法律、法规的定量、定性规定具体化为分析模型中的筛选、分组、统计等条件,对反映具体业务内容的特定字段设定判断、限制等条件建立起分析模型。(2)根据业务逻辑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总是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进行的,被审计单位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一定的投入产出比、标准成本、产品成本单耗、稳定的毛利率、费用指标、应纳税金、应提折旧等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在审计特定对象时,审计人员应深入分析和挖掘、利用、寻找业务逻辑关系,根据业务逻辑关系建立分析模型,发现与业务逻辑关系不相吻合的事项,从而达到审计发现、核查问题的目的。(3)根据勾稽关系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各类会计账簿和报表的数据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明确而固定的对应关系,如应收账款和坏账之间,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之间,借款和利息之间在建立审计分析模型时,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账簿和会计报表中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这种可以相互查考、核对的关系,方便、快捷地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复算、核对,达到分析问题、发现线索的目的。(4)根据审计经验建立模型。将审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到审计中来,根据问题的表征,从现象到本质,通过编写结构化查询语句SQL或审计软件来检索,查询出可疑的数据,并深入核实、排查,来判断、发现问题。在具体的审计数据分析中,SQL语句查询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借助SQLSEVER结构化查询语句可以便捷地发现审计线索。在采用SQL语句查询法时,可以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采用SQL语句查询审计法的审计路径是:采集数据取得数据备份获取有用的数据信息找到所需要的字段使用SELECT语句设定条件分析查询结果揭示问题。

三、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现多种审计方式的结合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把审计工作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二)实施联网审计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即时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联网审计技术是探索一种新的审计技术支持方式。联网审计技术方式的核心在于:及时采集数据,及时检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把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控制在萌芽之中,促使被审计单位防微杜渐、规范管理。

(三)实现审计资源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通过建立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管理和组织方式的思路,实现审计资源优化组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使审计信息资源和管理组织方式的效益最大化。

(四)强化内部控制测试及信息系统评价技术服务与审计方法体系应用服务在信息系统环境下,探索新的审计技术服务方式 ,新的审计技术服务方式主要表现为加强内部控制测试和信息系统评价技术服务和审计方法体系应用服务,进行以数据规划和方法体系为基础的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方法体系是实施专业审计项目的总体分析、决策分析、问题核查等计算机审计方法的有序集合,是实施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信息技术服务应在建立数据规划和方法体系基础上,提供以元数据目录进行选择组合多维数据分析方法的技术、利用各类数据挖掘工具的智能审计技术、利用知识库进行方法提升和扩展的技术、进行审计方法批量执行的审计预警技术、对相关方法进行有机组合的专题方法技术并保留过程快照和过程回放的情景培训技术等的有机统一。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探索信息系统环境下的符合审计实务需要的的审计方法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立辉:《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方法》,《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6期。

[2]张妍:《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研究》,《审计月刊》2010年第11期。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4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5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6

[关键词]信息审计 信息审计方法 比较研究

[分类号]F239.1

1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了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何建立与企业信息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对CIO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迷失”、“信息过载”、信息管理工具缺失、信息与信息战略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信息审计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目前信息审计方法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给信息审计人员在选择信息审计方法时造成了困惑,同时也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为此,本文就现行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信息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的参考依据,从而选择或定制出最适合的信息审计方法,节约信息审计成本。

2 信息审计涵义与任务

2.1信息审计的涵义

虽然信息审计日前已经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组织机构,但对信息审计具体概念仍没形成一致性认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不同学者、机构对信息审计的定义:

Buchanan和Gibb认为“信息审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发现、监控、评估组织信息资源,进而有效地实施、持续并且发展组织信息管理。”

英国信息管理学会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审计是通过对组织成员和现有文档资料的调研查证,系统地评估组织的信息利用情况、信息资源和信息流的过程,通过信息审计可以确定组织内的信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程度。

Orna认为“信息审计是通过对一个组织中的人、文档等的查证,系统地检查信息产生、利用和流动的情况,进而确定其支持目标。”

结合当前新的信息环境和信息理论,基于狭义的信息资源定义,本文认为信息审计是一种通过识别、评估组织信息资源、信息流、信息需求,发现、解决组织信息管理缺陷的管理工具。

2.2信息审计的任务

不同信息审计项目的目标各有侧重,但信息审计最根本的目标是对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促进组织信息管理效率,达到组织既定的信息战略目标。所有的信息审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最根本的目标进行的。为了实现这个最基本的目标,信息审计工作必须包括识别组织信息资源和确定组织信息需求这两项任务,此外通常还包括以下几项任务:①分析信息资源对于组织战略发展的利用价值及可利用率;②识别经验技能及知识资产等组织内隐性知识;③识别信息缺口;④识别可为组织带来利益的关键点;⑤评价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改进方案;⑥评价内部信息资源利用效果,提出改进方案;⑦描绘出组织信息流及其瓶颈;⑧描绘出组织内的信息地图;⑨设立一系列支持组织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原则;⑩监督、评估组织信息战略标准、政策、指导方针的一致性。

3 信息审计的四种主要方法

由于审计对象审计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审计方法的多样化,所以本文只选取了有通用性的四种方法:Burk和Horton的信息地图法、Oma的信息流方法、Buchanan和Gibb的集成审计法和Henczel于2001年提出的新信息审计方法。本文在选择考察对象上同时注重其是否能和相关标准相结合(如ISO14589标准),从而形成标准化流程方法。

3.1信息地图法

Burk和Horton发明的信息地图法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详细的信息审计方法,主要包括4个阶段:

・调查阶段:通过访问员工和发放调查问卷确定组织信息资源基础。

・成本收益分析阶段:分析信息资源的利用成本和价值的比率。

・分析阶段:分析组织信息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确定与组织战略相关的信息资源。

・综合阶段:基于组织目标对组织内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其对组织的价值。

3.2信息流法

Oma的信息流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审计方法,在其审计过程中包括组织机构分析这一环节。同时,信息流法不仅重视信息资源的识别,同时还对组织信息流进行了分析。信息地图的审计结果从本质上讲是信息资产清单,而信息流法的审计结果则是组织信息政策方针。信息流法最初由4步构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10步的包括事前和事后审计的详细方法:

・分析组织关键业务目标的信息需求,进行战略层初级调查以确定信息审计指导方针。

・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即获得高级管理人员的委托进行审计。

・取得组织其他成员的广泛支持。

・设计审计计划,包括:项目计划、团队选择、审计工具和技术选择。

・确定组织信息资源及信息流。

・基于历史数据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流进行分析。

・公开信息审计结果,审计报告。

・制定信息政策,实现信息改革方案。

・监控改革效果,测评变革数据。

・重复审计循环,建立信息审计循环机制。

3.3集成审计法

Buchanan和Gibb发明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审计集成审计法,其在信息流法基础上有所扩展,同时有更全面的信息审计工具设置。集成审计法广泛地吸收了那些原来用于制定管理原则的工具和技术。其主要步骤包括:

・准备阶段:宣传信息审计的重要性;确保高层支持和组织问的协作;进行初步的组织调查。

・初步识别阶段:通过确定组织信息资源和信息流,进行自上而下的组织战略分析。

・分析阶段:分析、评估已经被识别的信息资源。

・会计核算阶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综合分析阶段:报告信息审计结果和组织信息战略。

3.4 Henczel的新方法

Henczel在分析信息流法和集成审计法的基础上于2001年提出了新的信息审计方法。其主要由7步组成:

・计划筹备:审计计划和准备,通过案例分析取得高层支持。

・数据收集:通过调研建立组织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

・数据评估:进行数据判读,提出建议。

・建议交流:报告信息审计结果,交流意见。

・实施建议:开展信息审计建议改革项目。

・二次审计:使信息审计经常化、规律化。

4 四种主要的信息审计方法比较

本文从全面性、适用性、可用性三个方面对上文提及的四种信息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性是指对信息审计方法的概念、逻辑关系和结构进行分析;适用性指信息审计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是否能进行个性化

设置;可用性指信息审计方法是否能被广泛应用。

4.1全面性

要对这四种信息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最大的难题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标准的、公认的方法和参考模型。本文为了对所选信息审计方法的全面性进行有效分析,在分析综合几种方法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指导选择信息审计方法或制定个性化信息审计步骤的比较模型。

首先通过分析每一种方法中所有的步骤,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列表分析。即通过分析四种信息审计方法步骤,编制一个关于信息审计阶段的清单,最终形成一个层次比较模型。经分析,四种审计方法总共拥有7个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项目规划、准备审计案例、取得许可、信息审计动员和教育、初步分析。

・组织分析阶段:组织战略分析、组织文化分析。

・数据调查阶段:调查信息用户、识别信息资源、描绘组织信息流。

・会计核算阶段:成本、商业利益和信息资源价值。

・综合分析阶段:分析调查结果。

・审计报告阶段:报告、交流信息审计分析结果和改革建议。

・总结阶段:指导组织信息管理政策和信息战略开发、实施改革建议、创建信息审计循环机制、对信息审计追踪控制。

最后将每一种信息审计方法都汇入此模型中(见表1)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到信息地图法主要任务集中于信息审计的核心方面,而缺乏初步设置、战略和组织分析和事后审计政策开发等。集成审计法缺乏初步设置阶段然。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方法十分相似,只有极小的区别,如0ma把初步分析阶段放到设置阶段之前以指导后者。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此模型是一个高层次的、近似的比较模型,并未评估这些方法每一步的实施效果,所以并不能作为最终的比较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下面讨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可用性。此外,本文认为全面性比较最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评价比较模型框架,其不仅仅可以应用于现行的信息审计方法,而且可以应用于未来个性化方法定制流程中。

4.2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信息审计方法对组织信息管理需求而言是否合适,即是否能满足组织需求。此项比较的目的就是分析考察每一种信息审计方法针对何种审计环境更为适用。主要通过审计范围和柔性两点来评价。

4.2.1审计范围 本文采用Buchanan和Gibb提出的信息审计范围矩阵对信息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矩阵由Earl提出的信息战略考察内容和组织运作层级两个维度组成,如表2所示:

表2标明了每一种信息审计方法所涉及的组织层级和信息战略考察内容。信息地图法审计范围只涉及组织资源层,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同时其缺少组织分析阶段。集成审计法、信息流法和Henczel的方法都有相同的审计范围,能从战略和资源两个方面解决信息战略的四个要素。

根据表2所示,四种方法都没有涉及到业务流程层面。集成审计法、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方法都有信息流描述阶段,但都没有明确地把业务流程模型分析作为其审计活动的重要组成,其仅仅把业务流程模型分析作为一个可选项。而信息地图法没有信息流分析,其基于业务单元的信息资产表,也没有具体的业务流程模型分析。

4.2.2审计方法的柔性 本文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信息审计方法的柔性:第一,根据具体要求精简审计流程的能力;第二,覆盖组织审计范围的能力。信息流法和Henczel的方法都有审计准备阶段,而信息地图法和集成审计法则没有。四种方法的作者都指出其方法是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但都没有提出具体指导方针。同样的缺陷也出现在确定组织审计范围中。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方法提供了一些确定审计范围的指导方针和方法,但是信息地图法和集成审计法虽然提及但没有提供具体方法。

4.3可用性

ISO 9241―11对可用性的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产品能够被用户使用,进而有效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本文通过技术要求和支持工具来评价信息审计方法的可用性。

4.3.1技术要求 四种方法的作者都要求众多相关技术支持――从简单的信息审计原理到远远超出信息从业人员知识范围的技术要求。如集成审计法就包括:项目管理、战略分析、系统分析、统计分析、会计分析等技术要求。

四种方法都涉及到一些基础信息审计技术,其技术区别主要集中在“组织分析”和“会计核算”两个阶段,如:信息地图法没有战略和组织分析阶段,而且用简单的成本收益比率分析替代正式的会计核算方法。集成审计法包括战略分析阶段和正式的会计阶段。信息流法含有战略分析相关内容,但其考察重点在于组织结构分析。信息流法还包括基于信息地图的成本分析。Henczel的方法包括基于集成审计法的战略分析阶段,但是采用简单的会计核算方法,集中核算高层次信息资源成本收益。

总之,集成审计法的技术要求最高,包括战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内容。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技术要求其次,其采用的会计审计方法较为简单。信息地图法要求的信息审计技术最为简单,但是其也限制了其信息审计范围。

4.3.2支持工具 同技术要求相似,支持工具也覆盖了战略和组织分析、数据收集分析、信息流和流程模型、信息系统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总结报告技术等多领域。以下就每种方法提出的相关工具进行分析。

信息地图法在信息资源的识别方面最为有效。信息地图法为制作信息资产表提供了极其有效的信息资源获取、识别、描述工具。此方法也包括决定成本收益的表格被信息流法和集成审计法所采用。信息地图法工具集的局限表现在其只着重考察组织信息资源,而没有组织分析阶段和战略开发阶段工具。

信息流法的支持工具设置同样有局限性。由于其方法中缺少对初步组织分析的工具设置,Buchanan与Niekerson对此提出了设置全面性工具集合以支持信息审计每一步骤的建议。但是Oma在日后的研究报告或案例论证中并没有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集成审计法在现有管理工具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支持工具集合,涉及到集成信息审计工作的每一阶段。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元数据模型用于描绘组织战略、信息战略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会计方法于有问题的信息资源的成本收益分析。

Henczel方法的支持工具集合和信息流法和集成审计法相似。其同样缺乏组织分析和信息流模型,和集成审计法一样虽涉及到了流程模型但没有指导原则。Webster曾经指出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文化分析时,其具体操作过程描述过于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