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二语文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归纳

高二语文归纳范文1

20xx年高二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一)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五》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学生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高二理科6班和文科17班的语文教学。

本人面临的这两个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由高一升入高二,刚刚经历分班,情绪欠稳定,人数超多,中等生少,后进生多,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学习习惯较差,课堂沉闷,思维不活跃,思考问题不积极。

四、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4、提升学生对阅读量,引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加强书本和海南远程教学资源的学习,提高教师自我素养。

2、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

3、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每周布置阅读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5、跟同事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向同事们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

6、作文训练以“表达交流”和《周计划》相结合,面批、互评、自批多种批改方式结合,切实提高效率。

7、加强电化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

1-3周 第一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4-6周 第二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7-8周 第三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8-9周 第四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10-11 周 复习、期中考试

11周以后 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

20xx年高二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二)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二、三年通盘学习状况:

1、已经完成必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必修一、二、三、四、五。

2、已经结算学分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10学分。

3、已经完成选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语音误读一、二、三》、《清扫错别字一、二、三》、《成语运用一、二、三》、《病句辨析一、二、三》、《古诗赏析一、二、三》、《中国楹联一、二、三》

4、本学期选修学习内容:

(1)《史记选读》(续)

(2)《唐诗宋词选读》(续)

(3)《写作》(续)

(4)《现代散文阅读》(始)

6、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本学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继续以下五个方面——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教学方法、措施:

1、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放声朗读的习惯。

(2)预习新课的习惯

(3)记笔记的习惯

(4)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5)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6)课外阅读的习惯

(7)勤写勤练的习惯

(8)整理积累的习惯

(9)总结得失的习惯

(10)书写清楚的习惯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方^案范%文库-整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抓住文本特点,教学侧重恰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

4、古诗文、其他文言文阅读,重朗读,重基础积累

古代诗文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部分障碍;课堂上,老师作重解决疑难字词句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吸收积累。强化朗读教学,强化翻译教学。文言常识的教学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5、鼓励学生口头交流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给时间思考讨论,鼓励大胆说话,大声说话。

6、写作教学,每周一次两课时学习练习《写作》

加强作文习惯训练,先审题,再构思,提纲好了后动笔。还要求记叙文入格。还注意其他作文素养的培养。

高二语文归纳范文2

[关键词] 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 语言学能

一、引言

二语习得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对它有很大的影响。它包括学习动机、性格、语言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而早在1994年,Ellis提出了著名的个体差异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学习者策略不同,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机制对二语进行学习,产生不同的二语学习成果,包括二语习得的熟悉程度、二语学得的进展和二语习得的速度。本文主要探讨的这些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二语习得的效果。

二、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性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者普遍认为,性格与二语习得密切相关。性格因素中诸如自尊心、抑制、焦虑、冒险精神及内外倾向等会对二语习得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使学习速度和最终外语水平产生差异。人们一般认为,外向型的学习者比内向型的学习者更适合于学习第二语言。因为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性格开朗、活泼、直率而又大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他们更愿意与别人沟通,从而为二语习得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听说能力、模仿能力不断提高,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太注意语言的基本形式、较弱的忍耐力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能力。与此相反,对于内向型的学习者,由于沉默寡言、胆怯敏感的性格使得他们更注重对有限输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其忍耐力较强,但在表达交际能力较弱。Kranshen(1981)研究证明,二语习得者口语流利程度与其性格的内倾或外倾有着极大的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表明,外向型的学习者在掌握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在课内外口头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但在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及听力、理解能力、笔头表达等方面,内外向型性格的人并无明显的差异。

2.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Spolsky认为,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包括对待二语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为学习这种语言付出的努力。而Gradner认为,学习态度对二语习得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学习态度而导致的学习动机才对二语习得(特别是语音发展和语义系统)直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Gardner提出了将它分为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大类,这两种动机目前被视为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融入性动机是指由于二语习得者对其所学的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强烈的兴趣而去学习其语言,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入于该社会文化中。融入性动机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成绩。具有融入性动机的二语习得者在课堂上较为积极主动,学习有韧劲,不容易放弃。当然,融入性动机并不是学习的内部动因,自信心也是二语学习过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具性动机是指二语习得者为了达到其它的目的(如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等)而去学习第二语言,它对二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在环境闭塞的情况下,它是人们学语的唯一动力,因此,它会体现出较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它,人们对二语习得的努力就会终止,这也是工具性动机不利的一面。

研究表明,融入性动机与工具性动机是互补的而非完全对立的。学习动机的性质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下,学习动机可能会发化改变,有时甚至二语习得者会同时拥有这二种学习动机。研究发现,二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既依赖于语言学习能力,也取决于对另一个集团是否有融入的倾向。如果出现了融入的动机,它就会使学习者明显地保持一种强烈的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虽然语言学习能力对二语语言能力(如语法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但在交际中主动要求使用的语言技能(如发音准确性、听力)则主要取决于学语融入动机的强弱,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是不重要的。

总而言之,尽管人们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一致承认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在促进二语习得者学语的同时,要培养学习者对二语文化的欣赏,采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习得者的学习动机。

3.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是一般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性;(3)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语言学能不仅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国内外多年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能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因此,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能。语言学能与智力(intelligence)不同,甚至与语言智力(verbal intelligence)不同;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但它作为一种能力,可以提高二语习得的学习速度和降低学习的难度。目前,检验语言学能的主要方式是语言能力测试。

4.年龄及其他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年龄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学习速度、语音、语调、语法及语言能力等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成人在智力发育水平、知识面、社会经验、学习速度、语法学习速度、母语能力等方面比儿童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会显示出较大的二语习得优势。年龄对二语习得过程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语音、语调习得具有决定性影响。总之,年龄并不能决定习得效果的本质因素,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要学语都是可能的。

除了上文的个体因素外,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自信心、情感等因素,都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二语文归纳范文3

盛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有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这两句诗写尽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类之渺小、人生之短暂而宇宙之无穷的千古悲叹。然而,又有谁料到在蕴含如此寥廓又深沉的佳句之中,今之读者与学者竟有着“江月年年只相似”与“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困惑,甚至各执一端或认为“只相似”较好,或认为“望相似”胜于“只相似”。本文拟从“只”“望”之争来分析其优劣,取优者而沿用之,以使纯粹、原型而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后世。

一、“江月年年只相似”与“江月年年望相似”举偶

清人彭定求等人编写的《全唐诗》收录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作“江月年年只相似”。[1]《唐诗鉴赏》大辞典收有《春江花月夜》诗,作“江月年年只相似”。[2]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江月年年只望相似”,在此略举二三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王后雄主编的与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本相配套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第二单元收录了《春江花月夜》一诗,作“江月年年望相似”,以至于全国高考语文与之相关的试题答案皆是“江月年年望相似”而非“江月年年只相似”,可见此说影响之大。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中是“江月年年望相似”[4]。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咏月诗两首》之《春江花月夜》中仍是“江月年年望相似”[5]。苏教版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春江花月夜》中亦是“江月年年望相似”[6]。

二、“只相似”、“望相似”优劣论

贾岛有诗云:“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其“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反复推敲,因为一字之差收到不同的效应,选字得到恰如鲜花配兰芝、淑女配君子,锦上添花。唐朝诗星巨匠,诸如杜甫、王维、李白等皆是诗歌王国里的娇子,他们其中不乏像杜甫一样不惜在诗歌用词上痛下工夫,可谓工夫诗人工夫诗。今之学者,在领悟古典诗歌之时,亦应该掌握诗歌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鉴赏诗歌艺术,正如一个人想作诗需遵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欲鉴别“江月年年只相似”优于或劣于“江月年年望相似”,那就要从诗歌、语法、语义等方面来加以辨别。

(一)从对仗工整来看,“只”优于“望”

古诗词中往往是两句相对,它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对仗即

对偶,古诗词的对仗有两大基本要求,对仗工整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做到这两点。诗词对仗第一个基本要求是,对偶句中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同类词性中的字词叫词性相同,邻类词性中的字词为词性相近。综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词性可以归纳为十三大类,即名词类、专有名词类、方位词类、数词类、代名词类、形容词类、颜色词类、动词类、副词类、虚词类、连用字类、连绵字类、重叠字类等。在两句相对时,除了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外,还要求相同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工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是相同的。如杜甫的《曲江(其一)》中的?“一片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7]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一片”对“万点”,定语对定语;“花”对?“风”,主语对主语;“飞”对?“飘”,谓语对谓语;“减却春”对“正愁人”,补语对补语。不仅句子成分相同,而且各句子成分的所处位置也相同。只注意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不管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与否,这样的对仗也是不少的。兼顾二者,才是对仗工整,用词精当的诗词。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中“只”优于“望”。

首先,两句相对,词性相同者为“只”。“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这两句诗显然是对仗的,那么以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为参照,后句“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以此为镜应斟酌用词。“人生”对“江月”,名词对名词;“代代”对“年年”,重叠字对重叠字;“无”在古代汉语中为否定副词与其位置对应的后句字的词性亦宜为副词,“只”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范围副词,而“望”在古代汉语中除了特定节日意项为名词外大多数情况下为动词。据此,可认定,“只”比“望”好。

其次,在两句相对时,要求相同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如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疏”对“暗”,定语对定语;“影”(梅花的影子)对“香”(梅花的香味),主语对主语,“横斜”对“浮动”,谓语对谓语;“水清浅”对“月黄昏”,补语对补语。又都存在着省略和倒装,原应是“在清浅的水面上”和“在黄昏的月色中”。不仅句子成分相同,而且各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也相同。以此观之,“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望)相似”句子组成情况亦应相同或相近,其中“人生”对“江月”,主语对主语;“代代”对“年年”,定语对定语;“穷已”形容词做动词为谓语,“无”位于谓语之前起修饰作用,故为状语。“无”对“只(望)”,应是状语对状语,动词做状语一般修饰表示具体动作的谓语动词,而“相似”是抽象的动词谓语。此外“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中主语是“江月”如若用“望”字,那么“望”动作的发出者是人,而不是月,“相似”的主语则是“人”。因而,与前一句中“无穷已”的“无”位置相对应的后一句“只(望)相似”中取“只”字修饰谓语“相似”。从句子结构来看,后半句的结构是主谓式即“江月相似”,而“望相似”中“望”动作的发出者应是“人”非“江月”,但本句的主语却是“江月”而不是“人”,如若用“望”,势必将偷换主语,严重混淆了句子结构,从语法这个角度而言,“望”字不如“只”字恰当。

(二)从语意判断,“只”优于“望”

俞平伯、施蛰存等学者撰写的《唐诗鉴赏》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二句诗意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8]前句与后句诗意明显为转折关系,显然后一句需要一个表示转折意味的字,也应是个虚词,“只”字有“但是”的意思,用在此处恰到好处。而“望”是动词,表动作,用在此处显然不合适。因而,以语意判断来看,显而易见在“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一句中,非“只”不能达其意。

(三)从词意观之,“只”优于“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表达的是一个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哲理,是抽象的含义而不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表达的含义自然与前一句或此两句诗的整体诗意相吻合,诗意应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不同词性的字词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或是抽象的,或是具体的,亦或是短暂的,又或是永恒的。一般而言,动词,尤其是动作性较强的动词,表达的是具体的动作,而这个动作是短暂的,往往不适合用于表述具体而恒定的宇宙人生哲理。副词,用于修饰谓语动词可做状语,更加强调事物状态。“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诗句强调“江月年年相似”这个持续永久的自然界永恒的状态,因而此处须用虚词,而非实词、动词。“望”多为“观看”之意,表示具体的动作,也就是说看着江月“相似”,实质上“不相似”,可见表意模糊、不准确。加之“望”动作性极强,强调动态,显然不适合用在表示状态的句子之中。而有的读者却认为“望”为盼望之意,“则表达出思念和内心的期盼[9]这种解释是孤立地将“月”与其象征意义“思念”蕴意联系在一起,超越了本句所表达的“江月永恒”宇宙观的真实含义。显然这是一种曲解,脱离了诗句而望文生义。

此外,动词乃实词,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副词,属于虚词范畴,无明确的、实在的意义,仅表语气或语意的连承或转折,宜用于表达诗句实词词意已经能够完整描述诗意的情况。“江月年年只(望)相似”,其中“江月年年相似”已是含义完整的句子,此处应该用一个虚词“只”而非实词“望”。

三、结语

《春江花月夜》乃灿若群星的诗歌艺术殿堂的巨星,它不仅照耀着自唐而下中国几千年古诗坛,不断迸射出摄人魂魄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但时至今日,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分歧。近几年来的青年大学生都将“江月年年只相似”读作“江月年年望相似”,皆是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因为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典诗词散文》一书中就用“望”字。诗无达诂,本来也不算什么,但细究起来还是“只相似”好于“望相似”,上文已从对仗基本要求、语意、词意等三个方面做了阐释以证明“江月年年只相似”优于“江月年年望相似”,更接近原版,应以“江月年年只相似”普及后世。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8]俞平伯.施蛰存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王后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河北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八年级(上)[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语文九年级(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6]丁帆.杨九俊.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高二语文归纳范文4

一、实施“学本导学”,提升学生能力

“学本导学”是以教师预先设计的学本为载体,以教师的主动导学和学生积极思考、实践为方法,不缺失教师的指导,绝对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学本导学”大致包涵了以下环节即:制定学本――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点拨提升――复习反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认真预习教师设置的学本,深入吃透学本依托的教材,根据学本要求完成学习内容,讨论互动,思辨争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所以,自主是前提,互动是过程,思考是关键,落实为重要,提高为目的,能力为最佳。

以高三语文“病句辨析专题”学习为例,学生在学本的导学下,通过自主预习有以下收获:①借助相关例句,发现病句的出错之处;②在多个病句出现的问题中归纳类型性错误特征;③运用句子结构、语法成分深入分析常见病句的错误类型。自主预习环节开始时可能收效甚微,因为学生习惯了“现成饭”和“夹生饭”,所以,我们需要给足时间、给足情感、给足包容让他们预习、让他们自学。久而久之,学生必定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对教师也充分理解,对知识也绝对敬畏,对自己也不容迟疑。就会认真地预习、主动地思考、自发地探究就会由偶然走向必然。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中,结合学本和复习资料已基本了解病句的类型,教师在点拨提升环节就要进一步明确病句的类型及规律,进一步细化和强调容易混淆与模糊之处,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点拨提升。

二、师生角色互换,小组合作加强

由于受传统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学本课堂的改革背景下,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角色,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必须真正地摆脱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彻底发动学生、真真切切地搞好课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固然不可或缺,但学生的探究、创新、提高更为重要。学本课堂的构建需要团队合作、共同探讨、一起进步,所以,无论是过去教师“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还是个别学生的深情忘我的“表演场”都不再适宜学本课堂的展开。学本课堂需要的是课堂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尽心竭力地参与、激情而又不失理性控制地互动,这样不但行之有效地落实了学习任务,更在各个环节中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培养了小组的创造力,于小组间也提升了他们的竞争力,无论对小组、对同学、对教师而言都是收获颇丰、皆大欢喜的。

在师生角色互换、小组合作加强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的预备体系,起码是约定规则。客观地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表达习惯,并结合个人意愿,让他们分别扮演发言者、代言者、辩驳者、总结者、督促者等若干角色。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做。教师在预习、讨论、点拨、总结、复习的每一个环节又带着针对性、指导性和帮去深入观察、仔细辅导、搞好落实,我们的学本课堂就可以日趋高效。

以高二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学习为例,实施学本课堂以前,我们总是自以为是,从头至尾,不厌其烦为学生讲解、阐释,提问效果不佳,考试成绩亦差。自己苦恼,学生烦恼。实施学本课堂以后,学生先预习,读出诗歌的大概,读出自己的简单感受;随后,在学本的指引下明白要读什么、怎样读、获取方法、联系步骤;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诗歌阅读、文本鉴赏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枯燥的说教,而是学生们带着感情、带着思想的领悟和阐释;接着,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同理解的碰撞就是对诗歌文本“去魅”、“解谜”的过程,这一环节,笔者认为争论可以、争吵也无妨,因为这是求真务实的体现;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和困惑进行辅导、用心解答,虽然诗无达诂,但课堂的指导性不能丢失,学本的获得性不能抛却。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通过和学生们的共同实践达成了共识,积淀了方法,找到了规律,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尝试同课异构(同题异解),大胆进行解构

学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强调的是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解决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每一个班级都具有其不可争辩的存在性和“生态位”,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本的设置、课堂的开展、问题的解答、知识的梳理等环节考虑并尊重学生的多元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同时,不同的课堂内容也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学本课堂模式,不同教学班级也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在教研活动中借鉴他人学术的创新,总结他人尝试的经验。在讲课赛、说课赛、教研会时常常会有“同课异构”一词的使用。但是,在自我的课堂实践中,无论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是个人学识所限,教师一般都极少采取“同课异构”的思维解读教材、处理题目。参考答案模式化、固定化,教学思维僵硬化、教条化,这不但压抑了教学个性的成长,也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灵性与悟性。实施学本课堂改革之后,笔者大胆地尝试同课异构、同题异解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轮番上台推动课堂,虽说是学生主导但绝对不主宰。

以高三“材料作文专题”学习为例,实施学本课堂以前,笔者自己总是乐在其中地分析材料、阐释内涵、提供范文“一灌到底”,每次都是信心满怀,每次又不尽如人意。之后的调整、修补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无甚改观。实施学本课堂以后,学生们自己选取材料,自己进行解读,观点进行交锋,思想不断升华。枯燥的作文材料分析课仿佛一潭静水泛起了波澜,一发而不可收拾,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被生龙活虎和下笔有神所取代。久之,借鉴到其他题目,学生们不再满足于答案是什么,而是计较于答案如何生成,题目如何变形,设问如何换样。学生们乐此不疲,教师从中也受益匪浅。

高二语文归纳范文5

1 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特征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应有如下特征:学习动机应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自动化的;学习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学习结果能够主动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并据此进行自我强化;学习环境是自主选择的;学习是选择榜样,寻求帮助。他认为如果不具备上述特征就不能称为自主学习。

在综合不同流派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

从上文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中,本人对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特征作了以下概括:对英语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能够明确阅读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能够正确使用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能够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的结果;能够对自己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价;能够积极利用一切有利于自主阅读的社会资源。

二、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形式,本人参考了文秋芳设计的“外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和庞维国的“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与研究”,并结合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特征编制了“普通高中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策略和技巧”、“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六大部分。在正式调查前,本人对3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得出Cronbach’s a系数(Cronbach’s alpha是心理或教育测验中最常用的信度评估工具)为0.781,表明了本量表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与最初的理论构想是一致的。本次调查选取高二的两个普通班,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学习动机

在学习动机调查的题中包括英语动机的类型、学习的兴趣、自我功效等。从调查结果看,仅49.01%的学生对英语阅读有兴趣;56.87%的学生学英语是为了高考;有60.79%的学生把英语作为学习电脑、出国留学、交际等的工具;79.41%的学生没有把阅读作为了解跨国文化的手段;59.81%的学生对学英语显得很无奈,因为是必修课;每天花点时间说英语、听英语广播的只占3.92%;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学生的占47.05%;学习英语对自己个性发展有好处的占3.92%。值得我们欣慰的是44.08%的学生自信有能力搞好英语阅读;考试时做阅读理解焦虑担心的只占22.55%。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1)工具性动机在学生的英语阅读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融合性动机的学生较少。半数以上学生学英语或是因为升学,或是因为必修课;而纯粹因为对英语阅读本身感兴趣的不到一半。

(2)在很多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是存在的,但发挥作用不大。

(3)近一半学生非常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4)大多数学生的自我功效感较好,对提高阅读充满自信。

2.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调查结果看,有75.49%的学生没制定课外英语阅读计划;每天都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学习的仅占9.80%;能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的只占32.35%;62.47%学生不会调整学习计划。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高中生既没有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也没有对学习的整个规划,整个学习过程随意性较大。

3.学习策略

从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常能根据需要进行预习的学生只占12.74%;能够常对所学内容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的只占7.84%;常能根据不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阅读方式的也仅占19.61%;无法借助文中标题、逻辑、语法和文化等线索,对文章的主题、结构、体裁进行预测的竟占51.46%;阅读时不在重要的地方划出来做标记的占57.81%。但我们也能高兴地看到,必要时常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的学生占46.08%;常使用工具书的占22.57%,有36.24%的学生有时使用;有28.43%的学生经常使用猜词方法,28.43%的学生有时使用;能够常用快读和跳读的学生分别占40.20%和39.22%。从以上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整理和归纳等。

(2)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灵活使用阅读技巧,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利用文中各种信息进行预测。

(3)部分学生借助母语理解英语,或常使用工具书,或猜词义,或常用快读和跳读等策略。

4.学习过程

从学习过程的调查结果看,42.15%的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思考,37.25%的学生有时能做到;有20.60%的学生能克服各种干扰因素,33.33%的学生有时能做到。但是只有11.76%的学生上课能举手发言,参与各种活动,完成分配的任务;72.55%的学生不是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监控,但是参与学习过程的内在动机不强。

5.学习结果

从学习结果的调查结果看,63.72%的学生很少总结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51.96%的学生取得进步时很少会奖励自己;只有19.60%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反思、归纳、总结;32.36%的学生成绩退步时会责备自己,31.37%有时会责备自己。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

6.学习环境

从学习环境的调查结果来看,仅19.61%的学生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各种机会的也仅占30.39%;把学习好的同学作为自己追赶目标的学生只占11.76%;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常能积极寻求帮助的学生占14.70%。但我们也要看到,有时或经常能积极参与课外英语学习活动的学生占了42.16%。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主动寻求机会和在困难中寻求帮助的能力缺乏。

四、调查后的思考和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普通高中学生外语阅读自主性方面是忧大于喜。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我们应考虑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在不同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中,教师的角色也起着相应的变化。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教师应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总之,只有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才能使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日趋走向完美的境界。

2. 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语言学家Gardner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工具型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出于某种特殊目的或需要而掌握某种第二语言的愿望,如为了升学和报答父母;为了以后能更容易得到好工作。学生的这种 “工具型”动机不具有持久性。一旦他们通过升学考试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便有可能终止英语学习,很少考虑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现代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融入型”动机,使学生对于英语文化本身感兴趣,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徜徉在英语文化的海洋中,自主积极地汲取英语知识,自发地融入英语团体文化。

3.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方面的培训

从调查结果和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阅读策略概念相当模糊,更不用说灵活使用。这与教师平时很少舍得花时间介绍和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是分不开的。

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是其前提,而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发展自主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阅读策略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为“策略的本质是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语言教师,我认为应用阅读策略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使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学理论,阅读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快速阅读策略(快读和略读);细读策略(找中心句,找细节,推理);元认知策略则包括:读前策略(预习,猜测,想象);读中策略(自我询问与自我监控);读后策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策略和技巧。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和反思自我的任务完成情况。

阅读策略的指导和练习是一个逐步的、循环实践的、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我们必须在高中教学的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贯穿阅读策略的教学。只有我们有目的、有系统地反复训练学生对阅读策略的应用,并使这种练习活动积累到相当程度,学生能更好地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主动应用这些策略,直至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